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5篇)

最新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0:32:44
最新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5篇)
时间:2023-04-03 10:32:44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篇一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课前准备:

找一本《安徒生童话》,把四个人看书表格画在小黑板上(图用文字),找一张10元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说出页数。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亮亮 红红 聪聪 丫丫

每天看的页数12 15 18 20

看的天数 15 12 10 9

2、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得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二、认识反比例

(一)读书问题

1、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3、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如果换成1元的呢?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面值 5元 1元 5角 2角 1角

张数 2 10 20 50 100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并得出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5、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这段话在课本第13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书。

6、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三、尝试应用

1、让学生自己判断“试一试”中的三组数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时间。

2、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重点让学生一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如果有其它说法,只要是对的就给予肯定。

3、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的量,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吗?先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然后指名举例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说明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乒乓球的总个数一定,就是说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子乘积一定,每盒装的越多,需要的盒子就越少,反之,每盒装的越少,需要的盒子就越多。所以乒乓球总个数一定,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数成反比例。

●全班的总人数一定,男生和女生人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但他们不是相乘的关系。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然后指名汇报。

2、练一练第3题,完成表格再判断,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第4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然后,说明在工业生产中,齿轮转的周数叫转机,让学生填表,并回答问题。

五、知识拓展

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

师:在学习正比例的时候,我们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表示出来,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看一看知识窗里的内容,了解成反比例的量怎样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篇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罐头盒,一个圆柱图,小鼓、卫生纸、小木头段、圆台形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提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带来的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图上标出来。

4、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5、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上下两个圆的大小相等呢?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6、分别拿出圆柱体小木棒、卫生纸卷、瓶子、小鼓等物品,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体。

三、圆柱侧面积

1、拿出一个带包装纸的罐头盒,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沿着侧面的一条高把包装纸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2、教师照教材的样子,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示并把商标纸贴在黑板上。

3、分别提出教材中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四、尝试应用

1、师生共同测量出罐头盒的周长和高。

2、让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3、第3题,用字母给出圆柱的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 “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 h=4cm (2)r=1cm h=5cm (3)d=6cm 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2、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4、拓展练习:

(1)填表: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 和5:2

1/2:1/3 和6 : 4 0.2: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课堂上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交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练习题处理及时,但是个别学生仍有疑惑,课下需要单独辅导。

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篇五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的数,理顺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表示较大的数。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能进行估算并能比较万以上的大数。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想。

难点:逐步形成知识网络。

主 要 导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时间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略与方法 备注

一、

导入新课

师:数在数学界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阶段,你们都学过哪些数?

师: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表示出来吗? 回顾旧知,为新知的构建打下基础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网格图。

师:你能根据网格图,说说你对数的理解吗?

2、出示数轴

师:请在数轴上将学过的数找出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3、呈现课本情景

第一幅图:

师:第一幅图表示了什么?你发现了那些生活中的数?

第二幅图:

师:在第二幅图中是怎样表示“没有”的?

第三幅图:

师:怎样表示不能平均分的量?

第四幅图:

师:如何表示零下二摄氏度?

4、整数的意义、读写方法。

5、自然数。

6、计数单位与数位。

7、数的整除。

师:你还记得五年级时学过的倍数与因数吗? 学生先独立看网格图,在与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找出学过的数,交流发现。

理解正整数的产生背景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订正。

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 1、教材第43页习题。

2、教材第44页第2、3、4题。

3、小组合作出题,组与组之间交换所出习题,交流完成。

四.

小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 计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一)整数

1、 整数的意义、读写、改写。

2、自然数:0、1、2、3…

3、计数单位

4、数位

5、数的整除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