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十五篇(大全)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十五篇(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09:59:36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十五篇(大全)
时间:2023-04-03 09:59:3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一

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

作者:孔令宏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6期

[摘 要]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以文化为旅游的内核这一观点正在成为旅游行业的共识。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理应成为我国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内核。道家及道教对旅游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诸多思想对现代旅游有重要的启发。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文学、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园林、庙会等民俗以及养生与特色饮食等丰富资源,都能够与现代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道家;道教;传统文化;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二

道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道教文化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体现出的正能量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所用。我们应将其正能量挖掘出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文化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独树一帜,在明代达到顶峰。当今武当山虽然不再是“皇室家庙”,却是 “全国文明风景区”、“5a级旅游区”等多种桂冠于一身的山岳型风景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和挖掘武当道教、道家仙乐、武当武术、武当建筑、武当道教医药与养生中的正能量,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旅游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一、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与和谐社会建设

道教所主张的仙道贵生、清静寡欲、柔弱不争、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我们所说的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内涵存在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联系。发掘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一)仙道贵生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以追求身心健康为己任。《度人经》曾把这一宗旨归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二祖天师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这一教义与佛教、基督教注重来世、末日审判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激励人们通过现世的修炼而享受美好生活。这种入世观能使人们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使人们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助于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二)清静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解释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意思是学道修道应做到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精神。现实社会中,倘若人人回到“怀素抱朴”的状态,谨记老子的“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忠告。人人清静寡欲,不为争名夺利去伤天害理,而是求得内心安静,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这些都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有序。

(三)柔弱不争

《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教诲人们修道,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不老。《道德经》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倘若世人皆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矜,诚信友爱,社会公平正义便得以彰显。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教的基本思想主张之一。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就是要人们遵行自然规律,追求绿色的慢生活。道教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为对当今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多方面的借鉴作用。儒家虽然也讲天人合一,但它又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强调人高于一切事物的特殊价值,认为人贵物贱,这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与道教以平等态度对待自然的思想是不相同的。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特色

(一)独特的道家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武当道教音乐虽属民间音乐,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因其既沿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楚国民俗祭神音乐,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以道教音乐为主,同时兼有佛教音乐和儒家音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其特色是悦耳动听,它是宝贵的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

很多旅游者都慕名前往武当山聆听仙乐神韵,寻找音乐之美,以仙乐洗涤心灵,或感悟人生真谛。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重视音乐的美学教育,让人们在仙乐飘飘中更好的体会武当道教的文化内涵。

(二)武当武术特色

武当武术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武当武术以静制动、虚静无为、贵柔尚意为特色

当今社会重养生尉然成风,武当武术注重养生功用,它以养生为宗旨,符合当今人们的追求。人们常说,健康最重要,没有了身体,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将武当武术养生的理论、方法挖掘出来,并与武当道士切磋研发出适合人们简单易学的武术招式,以此来造福旅游者。

2、武当武术主张克己复礼、讲规矩

开山祖师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规矩不得而知,但从道教的戒律和民间武当内家拳派传承的规矩来看,内容虽各有千秋,但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作为一个武当武术的传人,必须“克己复礼”,遵守公共道德。而当武当武术流入民间后,一些规矩明显加进了传统礼教内容,并且根据时代和社会公德的需要随时增删不同内容。我们应将武当武术的规矩进行整理,让游人知道这些规矩,从而也让游客在游乐中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文明旅游人。

(三)武当建筑文化特色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体现了民间、宗教和皇家建筑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国古建筑艺术成就。因此,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皇家建筑规格,规模宏大

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时又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经过后来不断扩展,武当山现有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4、打造精品影视片

精品影视片对于景区的宣传作用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尤其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发展的阶段。节假日,人们走近电影院看场电影已经是人们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提起旅游景区的经典影视片,人们会想起少林寺的《少林寺》、庐山的《庐山恋》等精品影视制作。据调查,在当今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媒体在武当道教文化的传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70年代后的族群对武当山的意向与电影有着深刻关联。虽然以武当山为主题的影视片也不少,如《武当》、《武当仙袍》等,但这些都不能真正反映武当道教文化的精髓,没有《少林寺》、《少林足球》这些影片影响力大、持久性长。所以武当山应集全民之智慧,在现有素材的基础上,打造出真正代表武当文化与精神的经典影视片。通过经典影视片向人们展示武当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再现东方武当神韵和武当美景,吸引更多游客来武当山实地考察与见证。

5、做好网络宣传平台

(二)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的主体作用

1、做好发展规划

要做好武当道教文化旅游,应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1)以实现道教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科学编制符合武当实际、具有武当特色、覆盖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景观的发展总体规划。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确保已有的规划尽快实施。

(3)要把旅游发展规划做成项目,并进行包装,以项目招商,解决旅游发展资金的缺口问题。要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道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科学发展一定要注重环保,秉承道教核心“天人合一”的原则。

2、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道教文化旅游研究

目前研究道教文化的高尖端人才严重缺乏,道学研究成果不多,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道家学者凤毛麟角,缺少高道大师。武当道教文化研究机构可加强与省内外道教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吸纳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开展高领域、高层次的道教文化研究,使武当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坚实的学术支撑。二是与高校加强合作,做好道教文化的学术交流。与道教文化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道教文化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办法,使得武当道教文化符合国家对传统文化的要求,健康、有序的发展。

3、举办道教文化旅游峰会

举办道教文化旅游峰会,必将进一步搭建起武当道教与游客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的桥梁,弘扬道教传统文化精粹,传承道教文化现实社会价值,进一步深化武当道教文化与全国各地旅游界、文化界、道教界、新闻界的交流与联系。

4、设立与规范道教学院,加强对道士的教育与培训

目前,在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良好氛围下,道教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但与我国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文化需求相比,道教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亟待加强。道教院校是培养爱国道教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正确阐释道教教义的重要阵地,是培训现有道教教职人员的重要平台。武当山虽有自己的道教院校,但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有特色有作为的武当道教学院。道教学院一要适应宗教院校办学规律的体制机制;二要加强师资力量,可请高道讲座,也可请其他对道教颇有研究的专家来教学;三要硬件设施也要跟上,与时俱进,如电脑与互联网,道教学习也应与先进科学技术相接合。

5、设立武当武术学院

虽然武当武术学院有很多,但比较杂、乱,应当规范武当武术学院,使得武当武术得到有序科学的传承。目前比较好的学院有武当与武汉体育学院联系办学创立了武当国际武术学院,同时十堰市中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程,这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对宏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整合现有武术学院资源,创立一所独具特色的武当武术学院。

6、创办道教医院、养生馆

道教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自老子创始起,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养生之道成为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道教养生功法既能使人转弱为强,又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强身健体,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道教医术对护脑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尤其是对目前患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另外,按照道医的指导,有目的、有选择地持久练习太极养生功,对于神经衰弱、大脑晕眩、长夜失眠等症有独特的疗效。武当创办道教医院、养生馆,可以将道教的医学思想、医术传播出去,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尽一份力。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道教文化是一种高深文化,道教文化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旅游,这从客观上要求导游人员应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道教专业知识。导游是旅游的灵魂,道教文化旅游需要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而大多导游所掌握的道教知识不专业,对道教文化一知半解,解说不丰富、不规范。人是万事之本,首先利用当地的高校旅游专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武当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最后是对导游加强道教文化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对武当道教特有的文化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导游在为游客服务过程中才能提供正确的讲解,引领游客汲取武当道教文化中的正能量。

四、结束语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学思想对国人甚至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武当道教是其中一朵奇葩。因其发展的独特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造就其显著的特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应深挖武当道教文化的精髓,让其符合当今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各种形式,让其正能量深入旅游者的内心,见于旅游者的行动。不仅要让武当道教文化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更要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三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大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旅游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旅游业从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市委、市政府也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助推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各地诸如**、**、**等都把发展旅游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渝东南各区县也纷纷强打绿色生态牌,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需要。

第一,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大区是贯彻落实国市精神、促进生态保护发展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旅游业由此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先导产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坚持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积极践行国家发展战略中,通过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全市差异化协调发展,并要求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并把“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作为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市委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全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这些都为包括**在内的渝东南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区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致力于建设旅游大区,是区委、区政府认真分析我区产业结构,围绕我区生态优势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支撑点作出的战略选择,既是用新的理念贯彻落实国市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总之,加快发展旅游业,关乎民计民生,事关发展大局。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必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旅游大区这一战略决策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区的信心和决心。

二、完善思路,确目标,全面开启建设旅游大区新征程

历届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全市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我区遵循“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重点任务之一进行部署。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区重要经济中心,旅游不能缺席,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全区旅游发展思路,对全区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布局。

第二,细化发展目标,以细分指标保总体目标。围绕发展思路,对我区“十三五”旅游发展目标进行细化明确,按“两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四年成规模、五年上水平”的总体安排,分年度有序实施。2016年,**景区硬件基本达到国家5a景区标准,阿蓬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峡谷峡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全年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5%以上。2017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基本建成阿蓬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5.5%以上。2018年,建成小南海世界地质公园,城市峡谷峡江景区基本达到国家5a景区标准;全年接待游客达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6%。2019年,城市峡谷峡江景区力争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建成**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接待游客达13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6.5%以上。2020年,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7%以上。

三、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全面开创建设旅游大区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几年,加快旅游业发展特别是**景区创5a的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决按照这次旅游工作会既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抓重点、强举措、求突破,扎扎实实推动全区旅游大发展,力争早日建成旅游大区。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力保障建设旅游大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旅游事业既是德政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攸关我区民生福祉和发展大计。我们必须继续高度重视,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思维、开放的视野,精心安排组织,落实保障措施,调动各方力量,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实现旅游产业华丽转身、差异化崛起。

第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对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进行了调整充实,由区长**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吴静任常务副组长负责抓总,相关区级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要在研究制定全区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方面切实负起责来,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同时,成立了**5a景区创建指挥部,由吴静同志任指挥长,黄南成、刘仪、林光同志任副指挥长,从相关单位和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建4个创建工作办公室。区创5a指挥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创建小组、各级各部门要服从工作大局,务实、高效、有序推进。全区涉旅部门和单位要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拿在手上来抓;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肩负行业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第二,要强化资金保障。一是打好政策“组合拳”。要研究好、利用好国市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整合产业发展、扶贫攻坚、中心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扶持政策,激发和释放政策最大红利。二是搭建旅游投资平台。组建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对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ppp”投融资发展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向旅游产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建共享。三是加大财政刚性投入。从2016年起,区政府每年预算3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城市形象宣传、目标市场、宣传营销和举办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品牌活动,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投资环境,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力争引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企业,真正将我区旅游产业基础做强、品牌做优、市场做大。

第三,要强化队伍建设。一是配强旅游工作队伍。调整充实旅游局的职能职责,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增设相应工作机构。增强旅游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统筹管理、驾驭旅游要素的执行能力。同时,适当充实4个管委会特别是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的人员力量,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强化旅游人才培训。依托旅游职业学院和区职教中心,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常态化、长效化的教育培训。积极推行持证上岗和技术等级评定制度,推进导游社会化进程,优化旅游导游队伍结构。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创造良好的旅游发展软环境。三是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制定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建立符合我区旅游发展现实需要的人才培养和进入机制,构建优胜劣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生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执行力,提升工作质量,统筹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第四,要强化协调配合。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高度,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增强“旅游发展、人人有责”的意识。全区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各项工作规划、建设思路、项目布局都要结合旅游发展来打造,做到政策向旅游倾斜、资金向旅游集中、人才向旅游聚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推进“两城同创”,打造城市靓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四

旅游发展大会讲话稿

旅游发展大会讲话稿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大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旅游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旅游业从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市委、市政府也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助推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各地诸如**、**、**等都把发展旅游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渝东南各区县也纷纷强打绿色生态牌,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需要。

第一,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大区是贯彻落实国市精神、促进生态保护发展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旅游业由此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先导产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坚持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积极践行国家发展战略中,通过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全市差异化协调发展,并要求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并把“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作为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市委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全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这些都为包括**在内的渝东南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区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致力于建设旅游大区,是区委、区政府认真分析我区产业结构,围绕我区生态优势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支撑点作出的战略选择,既是用新的理念贯彻落实国市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大区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市委、市政府定位的渝东南中心城市,如何让中心城市名符其实?就是要快速做大经济总量,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加快旅游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的现实选择。从优化产业结构看,我区虽然近年来在稳定农业、壮大工业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但目前在产业发展上多点支撑的格局还未形成,**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3:56.5:34.2,三产业的占比明显偏低;同时我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很典型,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人口、产业快速集聚,导致环境资源要素日益趋紧,必须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求突破。旅游业的崛起能快速带动三产业发展,从而起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从建设中心城市看,但凡一个经济中心基本都是旅游集散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年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分别达到2.57亿人次、2.6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3997亿元、3415.96亿元;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毗邻的湖北**市、湖南**市、**市**年的游客数量也分别达到1100万、915万、38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75亿元、58.8亿元、248.7亿元。**要建成名副其实的渝东南中心城市,必须通过做强产业基础来推动发展,亟需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与工业化、城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抓,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催化、调节和带动作用,促进第三产业的成长和壮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发展旅游对于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聚集城市人口都有重要作用。

第三,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大区是凸显我区自然生态优势、增添发展动力的快捷途径。“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市“十三五”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对**来讲,既是机遇,更是责任。从生态优势上看,我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单体300多个,涵盖山水、民俗、古迹等8大主类、31个亚类,集山水峡谷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备,资源品味独特;区域性立体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已经与**、铜仁、**、**等旅游景区形成**旅游环线;目前全区拥有小南海、**古镇、蒲花暗河3个国家4a景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等5个国家级品牌,具备建设旅游大区的基础条件。从发展动力上看,旅游业是一个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覆盖面广、消费潜力大并对多个领域都可发挥促进作用的优势产业。旅游业关联109个行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业,必将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强大动力。

第四,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大区是顺应百姓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强劲带动经济发展,而且能有效改善民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对比周边旅游发展**不能落后。近几年,周边区县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旅游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崛起。武隆按照“世界震撼、百年不落后”的要求,成功创建以仙女山5a级景区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年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8万人次、56.6亿元,在全国叫响了“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等旅游形象品牌;酉阳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成功地把桃花源从国家4a级景区打造成5a级景区,**年全县游客数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了700.2万人次、25亿元,那句“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的心中,一个在**酉阳”传遍了大江南北;彭水更是在一个没有华夏三祖之一的蚩尤祭祀地的背景下,在新城划地10000亩,无中生有地打造蚩尤九黎城,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蚩尤祭祀地,**年全县游客数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了1042万人次、33.5亿元。周边旅游都被演绎得风生水起,但**作为渝东南中心城市,旅游发展反而落后,且面临被周边区县旅游强劲发展态势屏蔽化的危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富民增收。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不同层次劳动力吸纳能力强,1个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能带来5个社会就业机会,可以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我区是国定贫困区,明年脱贫摘帽任务艰巨,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一部分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旅游业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旅游业能有效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又能促进旅游业上档升级,形成良性互动。我们正在推进“两城同创”工作,其核心就是要把城市做靓,让城乡环境得到改善,从而更有利于吸引外来游客休闲观光。发展“农家乐”、“农业园”等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为了美化、亮化乡村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而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总之,加快发展旅游业,关乎民计民生,事关发展大局。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必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旅游大区这一战略决策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区的信心和决心。

二、完善思路,确目标,全面开启建设旅游大区新征程

历届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全市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我区遵循“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重点任务之一进行部署。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区重要经济中心,旅游不能缺席,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全区旅游发展思路,对全区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布局。

第一,完善旅游发展思路,以新的思路谋新的出路。围绕“旅游大区”建设,我们在“十三五”期间推动旅游大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强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以“城市靓区为依托、山水峡谷为特色、民族文化为灵魂、休闲度假为目的”,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举,收紧拳头突出重心,倾力打造**核心景区,同步打造精品线路,深度拓展旅游市场,在5年内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将**打造成为**区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二,细化发展目标,以细分指标保总体目标。围绕发展思路,对我区“十三五”旅游发展目标进行细化明确,按“两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四年成规模、五年上水平”的总体安排,分年度有序实施。2016年,**景区硬件基本达到国家5a景区标准,阿蓬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峡谷峡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全年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5%以上。2017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基本建成阿蓬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5.5%以上。2018年,建成小南海世界地质公园,城市峡谷峡江景区基本达到国家5a景区标准;全年接待游客达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6%。2019年,城市峡谷峡江景区力争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建成**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接待游客达13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6.5%以上。2020年,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7%以上。

第三,优化开发时序,以点面结合促有序推进。**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众多,而财力又十分有限,短期内全面实施旅游开发建设不符合区情实际。必须进一步优化旅游开发时序,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有旅游“引爆点”,每一个阶段都有吸引游客的亮点景区。一是以**景区为近期旅游大发展的引爆点,集中精力推进**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二是围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冯家街道至阿蓬江镇阿蓬江“一江两岸”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三是以城市峡谷峡江景区为**中期旅游发展引爆点,争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四是统筹推进全区面上旅游开发。

第四,把握六大原则,以合理开发保持续发展。一是坚持全域布局,核心带动。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以**景区等核心景区为龙头,带动全区全域旅游发展;二是坚持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严格遵循空间布局,有序推进旅游要素建设,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我区景点丰富,要认真思考每一个景点的特色优势,有的可突出民俗风情,有的可突出休闲观光,有的可突出娱乐参与。四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推动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手段汇集各类资源、吸纳各方力量;五是坚持建管并重,管理为要。要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强化现有成熟景区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向管理要效益,提升游客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六是坚持区域联动,融合发展。把**旅游置于渝东南、**区域旅游发展大局中,与周边地区融合联动、错位发展。

三、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全面开创建设旅游大区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几年,加快旅游业发展特别是**景区创5a的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决按照这次旅游工作会既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抓重点、强举措、求突破,扎扎实实推动全区旅游大发展,力争早日建成旅游大区。

第一,编好一套规划——以一张蓝图定未来旅游发展前景。一要在《**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邀请知名规划团队,高水平完善旅游规划。在编制我区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既不能目光短浅,也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搞概念性的纸上谈兵,要做到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主题形象、目标任务、经济水平等“五个结合”。二要在做好旅游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旅游交通、涉旅产业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全区旅游发展“1+x”规划体系。三要严格遵循“先规划设计、后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新景区,规划没做好,绝不能进行开发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杜绝规划悬空、有规不依、随意变规等现象,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以科学规划引领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在景区建设上不留败笔、少留遗憾。

第二,突出一个核心——全力推进**景区创5a级旅游景区。**景区拥有两个4a级景区,是目前我区创建5a条件最成熟的景区,创建成功将对全区旅游产业起到引领和撬动作用。因此,应举全区之力创建**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合资源,打通景区,把**古镇、蒲花暗河以及蒲花农业园连成一片,形成品质上乘、观假并存、动静结合的综合旅游区。一要严格把握创5a评定标准。创建旅游品牌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考核评定内容繁多,每项基本上要得到满分或者高分,才可能确保创建成功。可以说,每一分都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每一分都是我们创建的成效,我们要以满分的标准做好工作。二要推进景区硬件项目建设。在完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系列规划基础上,按照时序推进风雨廊桥延伸工程、蒲花水乡、水上乐园等7大景观项目,迅速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加快实施游客接待服务中心、蒲花暗河环线等5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水平。三要推进景区服务设施建设。要开通主城到**景区的旅游客运班线,适时开通汽车站、火车站、机场连接景区的旅游大巴,形成便捷、快速、安全、舒适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成为对外的形象窗口;要合理设置旅游购物场所,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让旅客把旅游产品带回家;要确保旅游景点通讯畅通,实现景区移动信号和wifi全覆盖;要在景区增设邮政服务网点,为游客提供邮政纪念服务。四要推进景区保障设施建设。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确保景区无“三乱”(乱堆、乱放、乱建)现象,确保垃圾污水达标排放;要对景区厕所进行改造,提升旅游档次。要全面落实安全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监控管理,打造“平安景区”。全区上下要拧成一股绳,发挥各自作用,确保2017年**景区创建5a景区取得成功。

第三,打造一批精品——推动**旅游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一是打造阿蓬江“乡村旅游示范区”。立足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梯度推进”原则,在阿蓬江“一江两岸”特别是冯家渔滩至**一带,大力发展集民俗风情、土家民居、古镇文化、休闲农业、生态文明、体育赛事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积极打造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二是打造城市峡谷峡江5a景区。分步推进城市峡谷峡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春节前对外开放一期工程,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2019年力争建成国家5a景区。城市峡谷峡江景区是我区旅游发展的又一个“引爆点”,5a景区的成功创建将会擎领我区旅游产业大旗,引领旅游跨越发展。三是打造其他旅游优势品牌。以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为基础,申创世界地质公园;依托板夹溪等资源,建设小南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挥**国家森林公园优势,保护性开发神龟峡、武陵仙山、仰头山景区。四是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鼓励镇乡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集中打造白土山塘盖、石会中元村、水市麒麟盖高山避暑纳凉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

第四,推进一批项目——加快旅游服务上档升级。一是打造旅游立体交通枢纽。按照4c等级标准,推进**机场扩建升级工作,开辟新的旅游航线,力争“十三五”末旅客吞吐量达到30万人次。加快推进渝怀铁路复线、黔张常铁路、黔毕昭铁路、黔石高速公路、黔遵高速公路等陆上交通干线建设,努力争取开工建设**至**主城高铁。开通黔恩高速公路**北互通,扩建渝湘高速公路**南、**西互通。二是完善升级区内旅游交通。升级改造小南海、板夹溪十三寨、峡谷峡江、**古镇-蒲花暗河、神龟峡、武陵仙山等重点景区内外公路和游道,整治**古镇、蒲花暗河、小南海和神龟峡码头,提高旅游景区通行能力。三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根据景区的特征建设具有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主题酒店,围绕大众消费建设经济型旅游酒店。适度建设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星级宾馆、农家客栈、游客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景区游客接待能力。全面开通景区wifi网络,推进景区智能化管理。

第五,开辟一条新路——实现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一要推动城旅融合。借实施“两城同创”之机,突出清新清凉特色,旅游空间与城市空间高度叠加,功能上高度融合,建设山水园林现代旅游城市;加快推进民族风情城、天生湖湿地公园、城市地质生态公园等城市项目建设,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二要推动文旅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资源禀赋高、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要坚持走文化与山水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文旅之路。文化部门要做好旅游景点的文化挖掘、整理和包装,增强我区旅游文化软实力,增加旅游景区吸引力。三要推动商旅融合。利用“互联网+旅游”,推进旅游与商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旅游特色商品,推出**八宝、**十绝等旅游商品精品。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丰富节庆商业活动,从美食、购物、休闲、演艺、会展等多形式吸引游客,拉动旅游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将**的土特产品集中展示、推销给外地游客,做大做强在线旅游市场,积极迎合旅游市场“散客时代”。四要推动农旅融合。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生态农业观光园和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富有特色、服务健全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体验农业,加快形成全区农旅一体化格局。五要推动区域融合。区域融合利于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我们已在**、渝东南旅游联盟发展上作了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需要进一步拓展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在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等方面加强务实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推动区域性旅游大发展。

第六,拓展一片市场——大力宣传营销壮大客源市场。一是尽快总结提炼**旅游主题形象。**的旅游景区较多,但一直没有一个具有特色、吸引眼球的主题形象品牌。首先,应围绕“葩拉胡”、阿蓬江等旅游品牌,认真研究策划,将所有景区的形象特色进行深度提炼、总结、归纳,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提炼一个既有内涵又有深度还很响亮的口号。其次,要将**所有的景区景点串在一起,实施整体包装,打捆宣传。再次,要尽快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旅游宣传营销,迅速扩大品牌效应。二是认真策划推出精品线路品牌。以**景区为中心,辐射其它旅游组团,形成1—3日游精品旅游线路。重点以航线市场培育为依托,巩固发展广州、成都、上海、**、昆明、杭州到**至周边的跨区域旅游线路,培育打造一线城市到**至武隆、**、凤凰古城、长江三峡、神龙架、梵净山的世界级旅游线路品牌。三是探索多样化旅游营销方式。以实施“互联网+”为契机,着力构建“互联网+旅游”的营销体系。充分发挥航旅联盟的作用,精心策划包装渝东南乃至**片区跨区域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合作拓展旅游市场。抓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做到线上推广、线下互动。积极打造国际溪钓节、水上运动会、“铁人三项赛”、土家摸秋节、女儿会等节会赛事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世界游客、国际友人。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力保障建设旅游大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旅游事业既是德政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攸关我区民生福祉和发展大计。我们必须继续高度重视,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思维、开放的视野,精心安排组织,落实保障措施,调动各方力量,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实现旅游产业华丽转身、差异化崛起。

第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对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进行了调整充实,由区长**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吴静任常务副组长负责抓总,相关区级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要在研究制定全区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方面切实负起责来,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同时,成立了**5a景区创建指挥部,由吴静同志任指挥长,黄南成、刘仪、林光同志任副指挥长,从相关单位和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建4个创建工作办公室。区创5a指挥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创建小组、各级各部门要服从工作大局,务实、高效、有序推进。全区涉旅部门和单位要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拿在手上来抓;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肩负行业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要强化资金保障。一是打好政策“组合拳”。要研究好、利用好国市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整合产业发展、扶贫攻坚、中心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扶持政策,激发和释放政策最大红利。二是搭建旅游投资平台。组建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对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ppp”投融资发展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向旅游产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建共享。三是加大财政刚性投入。从2016年起,区政府每年预算3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城市形象宣传、目标市场、宣传营销和举办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品牌活动,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投资环境,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力争引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企业,真正将我区旅游产业基础做强、品牌做优、市场做大。

第三,要强化队伍建设。一是配强旅游工作队伍。调整充实旅游局的职能职责,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增设相应工作机构。增强旅游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统筹管理、驾驭旅游要素的执行能力。同时,适当充实4个管委会特别是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的人员力量,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强化旅游人才培训。依托旅游职业学院和区职教中心,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常态化、长效化的教育培训。积极推行持证上岗和技术等级评定制度,推进导游社会化进程,优化旅游导游队伍结构。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创造良好的旅游发展软环境。三是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制定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建立符合我区旅游发展现实需要的人才培养和进入机制,构建优胜劣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生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执行力,提升工作质量,统筹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第四,要强化协调配合。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高度,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增强“旅游发展、人人有责”的意识。全区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各项工作规划、建设思路、项目布局都要结合旅游发展来打造,做到政策向旅游倾斜、资金向旅游集中、人才向旅游聚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推进“两城同创”,打造城市靓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五,要强化监督考核。一是切实加强依法治旅工作。依法治旅是建设旅游大区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依法治旅工作长效机制,迅速在全区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旅游发展新局面。二是加强对涉旅单位的考核。区旅游局和区统计局要研究确定旅游产业发展考核主要指标,区考核办、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汇总,开展日常考核。三是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考核。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针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奖惩办法,对升级达标、经营业绩突出、获得国家和市级表彰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给予奖励;对在开拓市场、组织客源、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突出贡献的旅游企业和相关人员给予补助和奖励;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取消从业资格,责令退出旅游市场,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四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快制定《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和倒逼机制,明确各项工作的指导部门和执行单位。区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效果评估,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各单位根据分工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五

文明与旅游同行(领导讲话稿)

同志们:

大家好!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干部员工文明素质和单位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公司职工文明旅游素质,公司“文明与旅游同行”活动今天正式启动。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时,以幽默的语言提醒国人到海外旅游要讲文明,又一次掀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文明旅游的关注和反思。文明旅游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能力,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在今后能自觉遵守国内和出境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做到懂礼仪,守秩序,文明出行,礼貌谦让,行为得体,尊重习俗,讲究卫生,爱护环境,既快乐旅游,文明观光,又学习历史文化,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争做文明游客。

现在我宣布,公司“文明与旅游同行”签字活动正式开始。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六

道教闾山派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林兴华

摘要: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是发源于福建本土的唯一道教流派,其形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道教闾山派遵许真君为始祖,临水夫人为法主。自唐至北宋,临水夫人法事科仪不断吸取道教净明宗和其他流派的科仪,同时兼容儒释大家文化内涵,逐渐发展成为道教闾山派。道教闾山派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古田临水宫祖庙是道教闾山派唯一现存的圣地,是闾山派的神圣核心区。2015年成立的‚古田临水宫祖庙道教闾山派协会‛有会员500多人,会员分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

关键词:闾山派 临水夫人 临水宫 朝圣核心区

目录:

一、闾山派简介

二、闾山派的由来

三、闾山派的发展

四、闾山派的现状 结束语

一、闾山派简介

道教闾山派的形成有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宗教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发展,才有了宗派。闾山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有着悠久的渊源。简单地说,其形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

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最早源于闽越故地的原始宗教。由于其不断吸收与融合道教派系中净明道、灵宝派诸派的宗教形式以及儒释两家的精华,逐渐形成一个以福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一个派系。这对于闾山派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定论。因为现在民间还有很多巫术,尽管很有历史渊源,在民间也很多信众,但还达不到道教的层面。这个定论告诉我们,闾山派是道教支派,是属于国家宗教范畴,纳入国家宗教管理体系的。

一、道教闾山派的由来

中国的道教从创始起,就支派纷呈。道教起源于东汉顺帝时期,到了三国时期,还不到一百年时间,就出现了许真君分立出来的闾山派。

许真君,闾山法主道坛中称许九郎,道书中称许真君。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号旌阳,河南汝南人。作为闾山派创始人的许真君,他的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都成了闾山派理论基础和道术源头。

2 孝道是闾山派的核心理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看,闾山派临水夫人文化被归结为妇幼保护、保境安民、舍身救难、嫉恶如仇等神职功能。其实,这些只是社会功能的表面化的总结。就以上诸多神职功能中,都可以提炼出孝道理论的精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统治国人思想两千多年,其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资料记载:‚逊年七岁,无父。躬耕负薪以养母,尽孝敬之道。与寡嫂共田桑,推让好者,自取荒者,不营荣利,母常遣之:‘如此,当乞食,无处居’。逊笑应母曰:‘但愿母老寿尔。’‛可见,闾山派从其祖师爷起就开始有了极其典型的孝道记载。我们还应当看到,史料记载中的许逊孝道是发生在中原的河南。也就是说,许逊接受过厚实的中原先进的文化,是在当时正被提倡的儒家学说的氛围长大的。‚真君弱冠,师大洞君吴猛,传三清法要,乡举孝廉‛。西晋‚太康元年(280),起为蜀郡旌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后因晋室纷乱,许逊弃官东归,周游江湖,后与吴猛一起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播孝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许逊先是宣扬中原广被推崇的孝道文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服,而后才形成有别于其他道派的闾山派。在许真君成道后,被后人作为座右铭的《许真君格言》中,依然将孝道摆在开篇的重要位臵:‚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道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剂,是民族人伦健康发展的动力。许真君创立的道教闾山派

3 能得到民众的广泛信仰,其所倡导的孝道无疑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传承发展的动力。正是有了这个百姓心中拥有的共识基础,许真君创立的道教闾山派才会得以发展传承,以致千年盛而不衰。

斩蛇除魔是闾山派独有的的道法。自汉至明,从南岭、戴云山到武夷山脉的北坡起,一直到靠近沿海的广袤群山中,原始森林密布。在密不透风的森林底部,积累着数千上万年的腐枝败叶。这些腐烂的枝叶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称为‚毒霾‛。一旦风向、风力变化,这些毒霾就大面积地移动。若是毒霾罩住了某个村子,整个村子的人就会一夜中毒死光。在宗族发展及其艰难的时代,这无疑是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庭式不孝要可怕得多。南方多蛇,大可食人,小有剧毒,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存。在生产力和认识能力比较原始的时代,人们认为毒霾是蛇吐气而成。因此,蛇即为妖,是人们的共识。再这样的自然与历史的背景下,斩蛇除魔是民众的渴望。由于交通、信息和文化的隔绝,武夷山南坡的广大山区,广泛流传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巫觋。以较大的聚落为中心,巫师们各自为阵,自成一体。由于其长期的垄断,或强敛钱财,或敷衍了事,当地村民逐渐形成一种无奈的心理。许逊以其在青年时在‚大洞君吴猛‛那里学到的‚三清法要‛,与师傅吴猛共同祭起斩蛇的大旗,有师出三清的道法传承,又有中原孝道为理论基础,在当地名压前师,道

4 教净明宗应运而生了。

综合史料来看,闾山派真正得以发扬光大的是临水夫人。许逊的道教思想自唐中叶传入闽。相传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修道成功,带全家42人拔宅飞升,鸡犬悉去。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由来。也就是说,入闽的许逊已经成仙,在闾山授徒。临水夫人陈靖姑出生巫觋世家,受家庭影响,十三岁入闾山学法,拜许真人为师,十五岁学成归来。二十四岁斩白蛇。当时,白蛇头屡斩屡生。最后,白蛇被斩后,头钻入古田临水的岩石之中,留下了一个斗大的洞口。临水夫人恐白蛇再生,遂坐化洞口,羽化成仙。我们现在看到临水祖庙陈夫人神像底座下白蛇洞口即是临水夫人的灵迹所在。

许真君在南昌一带留下了许多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与师傅相比,临水夫人斩蛇除妖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情节化。其神圣形象在福建已经大大超过师傅许真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福建的交通信息比南昌更加闭塞;福建的毒霾与蛇较江西更多,民众的心理需求更甚;中原先进的儒家文化,即孝道文化开始逐渐占上风。临水夫人羽化的当年,临水当地民众即开始筹建临水庙,次年落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临水夫人坐化白蛇洞口成仙开始,道教闾山派就开始形成。由于临水夫人威灵广布,其信仰在福建广大地区的民众所接受,由于临水夫人学法闾山,也由于

5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的信仰与推崇,真正意义上的道教闾山派在福建确立。临水夫人被广大心中确立为闾山法主。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发展,道教闾山派已经形成以古田临水宫祖庙为核心了。2015年成立‚古田临水宫祖庙道教闾山派协会‛有全国27各省市自治区代表报名参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闾山派向全国辐射的广度和在全国的影响力。

道教闾山派是以中原先进的孝道文化为理论基础,传承发展道教三清派静明宗道法,结合当地巫觋之巫法精华而发展,进而以古田临水宫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俗‛为主,而独立成为道教新的支派。

二、道教闾山派的发展。

闾山派产生于唐末,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广泛的影响。在宋代,法主临水夫人就得到了赐封,其信仰得到广泛的传播。福建的社会生产真正得到大规模开发,是始于明代。虽然,在唐宋时期,福建的福州、泉州等沿海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已经比较发达,但绝大多数地区还是山高水险,原始森林密布,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交流鲜闻。古田临水宫的‚陈靖姑信俗‛作为闾山派夫人教一脉,成为一种文化传播平台,在闽中广大地区得到迅猛发展。在闾山派的起始阶段,由于长年战乱,北方移民到两涌入福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耕作方式,同时也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闾山派又显得巫觋成分太重,文化含量相

6 应较轻,因而在北方移民较多的聚落,很难引起强烈的反响。

真正让闾山派在文化、科仪产生重大变革的是北宋仁宗朝的一次对地方信仰的毁灭性打压运动。在有着深厚文化的北方移民,带来了北方佛教、被他们认为是真宗道教的全真教和正一教。在他们看来,‚南蛮‛的地方信仰是野蛮落后的。巫师巫师强取豪夺,诈骗钱财事件不断发生。并在当地形成政治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地方的管辖,严重抑制了北方生产方式和文化的传播,进而产生威胁移民的生存。北宋仁宗朝鉴于此,下旨南方‚禁巫‛,开展‚毁淫祠‛运动。

所谓淫祠,就是官方不认可的民间信仰极其活动场所。在朝廷‚毁淫祠‛的高压下,除道教、佛教之外几乎所有的巫术场所都被认定为‚淫祠‛。《三山志》卷九《公廨类〃诸县祠庙》:‚景德中(1004-1007),李堪为宰,毁淫祠数百‛,‚李堪《古田县记》云:‘风俗秕瘁特甚,饬怪戾常,祈求于神祟,福祸出入,乘人怖疑,以求所欲者,浸漫也。’乃毁淫祠三百一十五所,化其墟成嘉谷二百一十三亩。‛‚毁淫祠‛运动在统一民众思想,端正民间信仰,对提高民间信仰的文化含量等均大有裨益。夫人教的发源地古田临水宫因有先皇赐封,虽不在被毁之例,但法师们不得设道场做法,断了生活来源。当时,闾山派道士(师公)遍及各村,从业者甚众。道士们为了生存,开始了无奈的变革。

7 开始,道士们只是依样画葫芦,官方允许那一种科仪可以公开活动就学哪一种宗教科仪。佛教是官方提倡的。道士们就学着佛教科仪的动作,唱自己的词,为人家做醮仪。因为夫人教已经深入人心,不念唱夫人教的词,民众不接受。于是便有了‚师公偷吃和尚饭‛的俗语。为了迎合北方移民,观音菩萨、弥勒等佛(神)像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主祀临水夫人的宫庙。同时,北方移民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也开始接受闾山派科仪。道教正一派原是闾山派的始祖。但事隔数百年,静明宗等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变革之中的闾山派,不断汲取灵宝派、茅山派等诸派的符咒科仪。这种变革使闾山派科仪融合了大量先进文化,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这场无奈的,无意识的变革,是道教闾山派向前发展的一个拐点。正是融合吸收了道教诸派和佛教的精华,使得闾山派有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厚重的哲学底蕴,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到了明清时期,福建社会已经没有了北方移民与当地人的区别。即使有大量的移民,但是,由于福建文化层面与北方文化已经融合一体,移民的人数已经不会超过当地的人数。即使是移民入闽,也要接受当地的文化信俗。因此,明清时期,道教闾山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科仪、词曲、音乐等已经定式,并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8 临水夫人信仰有一种民间信仰成为道教的一支新的道教流派,得益于北宋的那场改革。如今,临水夫人信仰能拥有全球8000多万信众,也得益于那场变革。一种民间信仰转化成道教的一支流派,闾山派是全省诸多的信仰中是唯一的,在全国也不多见。

三、道教闾山派的现状

道教闾山派分散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道士为散居道士,即不住道观(宫庙),而是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里。

闾山派尊许真君、临水夫人为法主。但是,各地的闾山派弟子所供奉的神主不一定都是这两位法主。目前能知道的,盘古王、阿修罗王、头陀王、闾山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均在闾山派祀神之列。尽管如此,各地闾山派的祀神还不一定是以上所列神。闾山派设醮做法事以神坛中心。各家所得到的传承渠道,也就是续传的坛的流源不同,所祀的神也就不同。这些神往往是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道教闾山派能得以长盛不衰的传承发展,就是因为与当地的民俗息息相关,才有着厚实的社会信仰基础。

当然,闾山派的祀神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闾山派道士祀神时,虽然主祀自己法坛供奉的神,但闾山法主许真君、临水夫人都是必请的。闾山派如果失却闾山法主,那就不成为闾山派了。

9 那么,怎样在现存的无以计数的巫觋中辨别出闾山派呢?

道教闾山派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1、祀神为闾山法主许真君、临水夫人;

2、主要法事为追荐亡人灵魂升天或在阴间为官;

3、独有的法器为鸣角;

4、举行请香接火仪式。至于保境安民、祛邪消灾等甚至功能,是神所共有的神职功能,闾山法主当然有之。

追荐亡灵升天道事科仪起源于许真君坐化升天之日。史料记载:许逊仙去后,其弟子们仍在西山的许宅立祠传道,并将西山许宅的故居改建为游帷观作为祭祀场所。此后,每年许逊升仙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 这便是闾山派祭祀科仪和追荐亡灵道场的原始模式。灵魂升天为仙是道家世代追求的的终极结果,也是普通百姓最大的愿望。

鸣角是由牛角发展而来的。南方多水牛,水牛角是原始时代狩猎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用于驱赶野兽。古人认为,鸣角能驱赶野兽,而野兽为邪物。所以,闾山派沿用了当地民众的做法,将鸣角升华为驱邪降魔的号角。

从历史和现状看,闾山派不能像兄弟道派拥有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那样的道教名山作为朝圣之地。闾山派虽然以福建为中心,但缺少一个道教名山作为核心。

10 闾山派因闾山得名。然而,这座闾山究竟在何处?这确实很难定论。为什么难以定论?

现存的闾山有三说,一为地理上的闾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为庐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西九江境内的名山。三为传说中的闾山,位于福州台江的江底。

为什么作为在江南有着广泛影响的道教闾山派不能确定自己教派的名山呢?我认为要从闾山派产生的历史时期的自然条件、教派特点这两方面去探索。

假如说,当时真的庐山就是闾山,由于山隔水阻,交通不便,即便弟子们有心前去朝圣,也难以成行。更甚者,由于地域闭塞,造成文化与交流落后。以致使闾山派内长期没有产生学着。而除福建和广东广西之外的江南地区,水路较发达,因而交通较方便,进而文化交流频繁,使发达先进的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因为文化发达,就产生了许多的才高八斗的知识分子,尤其的道内的知识分子,他们著书立说,将自己教派的名胜、理论、科仪体系等等广布于天下。由此代代相传,使后代有了引经据典的文字之本。我们闾山派的闾山,见诸文字,流传最广的是清代文人写的《闽都别记》。作者里人何求不是道中之人。其著述的是以福州为中心的乡间轶事逸闻。不过,闾山派传闻能被收录书中,也说明了闾山法主陈夫人在闽地区的影响力。可是,闾山被写成沉入闽

11 江底,这一说成了很明显的神话传说。若是现在再去确认其他的山,如庐山等,为闾山派的本山,都已经回天无力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闾山派存在的特点。闾山派道士是属于散居道士。因为是散居,各自都有自己的坛。道士以坛为中心对外做道场。坛代代相传,形成了地方区域的狭隘思想。这样,闾山派弟子首先注重自己坛的传承历史,其次才敬奉法主,再次是熟知法主由来,最后才关心到法主源于闾山。这样,闾山只是一个概念,至于山是不是实有其山已经不重要了。没有文字流传,没有道内人士出面勘误指讹,只好任凭说书人演绎,说成是‚沉于江底‛。

由于闾山派都有自己的法坛,各自敬奉的神明大多不同,所尊的法主也不尽相同。由于历史的原因,闾山派宫庙、道士之间横向联系比较少,区域范围的联系更少。这也是闾山派不能形成以一座名山为核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今文化兴盛的历史背景下,闾山派应当吸取失掉(至少目前还没有定论)闾山本山的教训,闾山派弟子加强理论学习,尽量著书立说,完善、深化自己流派的理论,同心协力,共尊法主临水夫人,使闾山派借着当今盛世,发扬光大,共创辉煌,道教闾山派有西汉许逊创立,由临水夫人神迹广布而独树一臶。在一千多年的漫长传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道教闾山派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使得其教理融儒释道

12 一体。其思想理论和行为科仪几乎囊括了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音乐、舞蹈、艺术等所有社会科学。道教闾山派以古老的闽越巫觋为科仪核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道教体系。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道教闾山派还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或一座名山为朝圣核心区,各坛之间也缺少横向联系。在当今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闾山派弟子应唯法主临水夫人是仰,团结一致,使闾山派在道教诸派中成为著名流派。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七

发展旅游 促进就业高层研讨会讲话稿

(国家旅游局局长 何光暐)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今天,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共同举办"发展旅游促进就业高层研讨会",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就业工作,集思广益,开展专题研究。

刚才,发改委李盛霖副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旅游业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再就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和巨大潜力,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我很赞同。这次会上,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国内主要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以及辽宁、四川、云南三省人民政府的副省长,都将作重要发言。我相信,这次研讨会将是我们在新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次深入研究,其成果将成为"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制定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对我国旅游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世界旅游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抛砖引玉,谈几点意见:

一、召开旅游高层研讨会,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邀请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国内有关领域的专家,组织召开旅游发展高层研讨会,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是1998年中央确立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总体战略之后,我们召开高层研讨会,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199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地位。这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统一和提高了全党和各部门同志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使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社会更加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先导产业,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全国60%以上的省(区、市)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70%以上的省份和旅游城市制定了有关旅游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旅。特别是近年来假日经济和"旅游黄金周"的兴起,旅游业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做出了新的贡献。2002年是中国旅游业业绩最辉煌的一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数达9791万人次,旅游为国家创汇204亿美元,占2002年全国服务贸易创汇总额397亿美元的51%。2002年旅游业总收入达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gdp的5.44%。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两项指标已由1978年的世界第41位双双跃升为世界第5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第二次是2003年"非典"之后,为了使旅游业尽快走出困境,我们联合召开了"中国旅游振兴发展高层研讨会",超前研究了非典对旅游业的影响和恢复振兴的对策,并及时向中央反映了情况和建议。经过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减负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受非典影响严重的旅游、民航等行业减免税费、贴息贷款的扶持政策,并将优惠政策延长到2003年底,这为今年全国旅游业的恢复振兴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我国旅游业尽管遭受了非典重创,但恢复振兴的情况好于预期。

今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形势进一步趋好:一是除外国团队入境旅游尚未恢复外,商务和散客入境旅游恢复较快。1-5月份,入境旅游人数424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2%,比2002年同期增长9%;旅游外汇收入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比2002年同期增长10%。二是国内旅游继续保持旺盛活力,实现了稳步增长。今年"五一"黄金周创历史新

高,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2002年同期增长19%和18%。三是签署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协议,已经成为中国和外国国家领导人互访会谈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旅游目的地的不断扩大,出境旅游迅猛增长。1-5月份,中国公民出境111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9%,比2002年同期增长82%。总体上看,从第二次高层研讨会到现在,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摆脱了"非典"的严重影响,正处于较快恢复期。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就业今天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的第三次高层研讨会,主题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旅游促进就业工作,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社会就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与龙头,对带动整个服务业扩大就业起着重要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个至7个间接就业机会。作为"朝阳产业",中国旅游业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旅游就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最新统计,2003年旅游直接就业648万人,间接就业324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到3890多万人。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扩大社会就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江泽民主席在2002年9月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曾专门强调指出:"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充分利用,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旅游业,扩大就业"。

在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加快发展、促进就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千方百计地加快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做好旅游促进就业工作,首要的任务也是发展。只有旅游发展得更快更好,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消费市场,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和产品结构,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就业。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地位,着力发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增加创汇、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功能,同时还要更加突出地发挥旅游业在扩大社会就业、传播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要通过推动工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拓宽企业富余人员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要通过大力开展"红色旅游",不断推动井冈山、延安、遵义、西柏坡等一大批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帮助解决老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就业问题,使旅游业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窗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我们旅游业的发展要始终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其最高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兴旅强国,兴旅富民,兴旅为民。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行业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不断扩大就业,扶贫救困;就是要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要不断维护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利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海内外旅游者服务。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温家宝总理去年10月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5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所指出的那样:"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我们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合理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旅游全行业将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高层研讨会,我们还将提请同志们研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课题组关于《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的报告。这项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许多新的重要论断。比如,把旅游就业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即现在公布的旅游直接就业,由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它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构成),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13个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即全部旅游就业,由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综合构成的旅游就业总人数)。根据这一划分,通过2002年原来公布的612万直接就业、3060万间接就业、3672万旅游总就业的指标数,综合分析测算出2002年的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为612万、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为1685万、旅游经济就业人数为5100多万(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的24%,占中国全部就业的7%)。这一划分不但改变了原来的旅游就业构成,重新确立了我国旅游就业的总体规模,还反映出旅游对餐饮、运输等相关行业的贡献水平,更加显示了旅游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优势。对此,我们特别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帮助我们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同志们,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旅游业每一次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都离不开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指导。在此,我代表国家旅游局再次感谢出席今天高层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诚恳地邀请在座的各位畅所欲言,为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八

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摘要: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的发展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促进道教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形成对立统一的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关键词:佛教、道教、发展、融合、冲击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由于各个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追求而各种宗教也随之产生而得到发展。其中对我国影响比较有大的有道教与佛教。佛教在中国的产生及其发展

佛教对中国来说是外来产物,它起源于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自汉武帝时代开辟对西域的交通以后,西域各国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佛教传入内地的最初年代以很难确定了。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一下面两种说法较为可信。

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中,曾引用曹魏鱼豢所著《曹魏·西戎传》内容,其中有关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的记载。大月氏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移居大夏,其实大夏已有佛教流传,大约公元一世纪时,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成为中亚一大强国,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的佛教中心。所以,汉哀帝时大月氏王派人来汉地传授佛教,当然是可能的。

1 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流传更为广泛的是“白马驮经”的故事。居多种典籍(如《二十四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梦见的想必就是佛。”于是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在大月氏抄经42章,用白马驮回来,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这一汉明帝感梦求法的记载也大体可信。后人在上述的是实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于是就出现了“白马驮经”的传说。

总之,大约早在两汉交替之际,即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就以开始通过西域地区,逐渐传入中国内地。而在我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当时京城佛教盛行状况的形象描述,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继东晋十六国长期分裂之后,南北朝的对峙状态有持续了160余年,这种局面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们的普遍提倡下兴盛起来的。宋高祖刘裕篡位时,曾有人建僧徒之口以符瑞劝进,故刘宋一朝对佛教始终十分尊重。在他们看来,佛教“近可以系心,退足以招劝”,既能够有效地收拢人心,宋文帝认为“若是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正因为有政府这样的支持才能使佛教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道教的长生及其发展

2 与佛教相比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近两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按其渊源来说,是来自古代的巫术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然后与老子道家思想相结合,逐渐成长为大教,它的前身是黄老道,即以黄帝、老子的名义而形成的宗教,早期的道教是民间宗教性质的五斗米和太平道,后来出现上层道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产生于东汉,道教最早的组织太平道和五斗道也都出现在东汉,所以,一般将这一时期看作是道教的初创时期,而道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各朝代帝王们对长生不才老的追求。比较有名的君王有秦始皇、顺治等。在各家君王的利用与倍仰下道教也随之发展起来,佛教与道教的相互融合与碰撞。

佛教是一种成熟的世界宗教,有完整的教义、教规、以及教团组织。这种宗教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神仙方士创立道教不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而且有相当的激发作用,从而成为道教产生的催化剂,而佛教与道教融合体现得最好的就算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名小说《西游记》。小说中主角孙悟空师从菩提老主(属于道教中传说中得道高人),而又与唐三藏(佛教高僧)一起取经,而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和如来佛主,更是分别代表着道家和佛家的最高统治者,小说以取经为线,途中又事事与道教的各个仙人丝丝相联,可谓将佛教与道教融合得十分到位。但佛教与道教也会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冲撞。

但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破斥我执与法执,与道教追求长生的宗旨相矛盾,所以佛教的独立发展又必然与道教发生磨擦。佛教与道教在3 中国的兴起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道教一方面大力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以充实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又加强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来同佛教抗衡。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自古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在道教的形成过程中,佛教的影响和刺激不容忽视。

但无论怎样说,佛教与道教都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同时也组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考文献:《道教概论》谢路军著

《弘道扬善》丁常云著

《中国的佛教》潘桂明著

《中国佛教史》邓子美著

课题:道教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专业:化学本科

学院及班级:化学与材料学院化本091班 姓名:赵茹行 学号:200906401156 指导教师:黄建红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九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十

浅谈道教文化精神内在与旅游资源的整合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典型的多神教之一。道教之兴。上溯远古,兼综百家,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包括了神仙方术、黄老道家。阴阳五行学说,有民间医学养生学,它们在长生成仙、济世度人的主旨下,汇合熔冶成道教思想体系。其成仙得道、返朴归真、善恶报应、重生恶死的思想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文化很多方面表现出对旅游的深刻思考。纵览道教的发展,上溯至黄老、庄子,下至秦汉方仙道、秦皇汉武,魏晋崇玄好道之文人士大夫,高道张道陵、陶弘景、葛洪等,他们无不游历四方。寻仙求道,乐此不彼;隋唐以降,道教寻仙访道之风益盛,陈抟、张三丰等不胜枚举,他们莫不以寻访仙踪、仙境、修仙为事。受口道士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明确地表明了“游”的目的是寻仙,寻仙是修道者旅游的主要动机。《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正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修道者们实践着他们的宗教信仰,旅游成为他们实现宗教信仰的手段之

一。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第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川南七市旅游收入在当地gdp中所占比例均低于全省平均比例,而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在长时期还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对川南道教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盲目开发、重复开发的现象。

第二.对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旅游地各自为政,旅游产业结构趋同,旅游资源浪费严重,旅游地形象模糊等问题,整合有利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旅游协作网络,增强区域旅游的竞争力。

第三,迫于外部竞争的压力,对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四川各市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支柱和主导产业来发展.加强旅游规划,增加旅游投入,优化旅游环境,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等措施。如青城山道教圣地,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围绕青城山突出山岳文化旅游主题,大大提升了国际旅游知名度。道教名胜青羊宫,二王庙均得到了重点开发,因此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些举措使这些城市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显得更具竞争优势。如果川南旅游产业不进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在与周边市竞争时也就可能处于劣势。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十一

全县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大会讲话稿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今年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工作作以安排,随后,许部长、侯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全县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紧盯“一个目标”(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建设特色文化大县),抓好“两项重点”(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书画产业一条街),打响“三大品牌”(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书画艺术),实施“四项工程”(文物遗迹遗址保护工程,旅游资源品质提升工程,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程),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效应持续扩大、市场主体多元发展、产业业态跨界融合、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真正成为“新常态”下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创建“三个生态”提供有力支撑。主要预期指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6亿元,增速38.33%;招商引资合同金额达到5.26亿元,到位资金达到2.05亿元;法人单位机构数增加到81个,资产总额3.47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410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5万人(次),增长23%;旅游收入1.95亿元,增长25%。根据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今年要全力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文化旅游项目工作。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深入研究挖掘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储备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以大投入带动文化旅游大发展。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作为全市集中打造的“三大景区”xx县上“四个一”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各有关乡镇xx县直部门要按照《推进方案》和侯县长现场办公会议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务必按期完成任务。“三池”景区要尽快理顺体制,纳入北石窟大景区规划统筹开发。潜夫山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5月底开工,9月底前建成投用。微波台高山台(站)基础建设项目积极衔接省上批复后,尽快开工实施,年底完成建设任务。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9月底通过省上验收。县文广局要积极衔接争取补助资金,10月底完xx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全力争取石空寺、玉山寺维修加固、王符墓保护、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等项目,确保年内立项实施。已上报实施的续建项目,要紧盯形象进度和到位资金,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二)抓好文化旅游招商引资。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精心编制一批有创意、契实际、可操作的大项目、好项目,策划包装一批精品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采取点对点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的方式,千方百计吸引更多客商来我县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县文广、旅游、宣传、招商部门和太平镇要围绕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精心包装一批特色项目,争取列入《甘肃省大景区建设开发项目库》,大力宣传推介,力争兰洽会落实签约。

(三)抓好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各职能部门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强化服务,着力营造高效、顺畅、和谐的文化市场环境。质监局要跟踪推进文化产品标准化工作,统一制定生产技术标准,为文化产业规模发展搞好配套服务。工商局争取在香包、刺绣、书画、剪纸等门类都有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文广局要以“文化集市”为依托,整合千家万户民俗产品从业人员,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渠道销售,统一形象宣传,构建文化产品商贸流通体系。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工商、文广、统计等部门要积极鼓励相关机构注册为法人企业,促其规范健康发展。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创办文化企业,在重点文化产业行业分别确定1—2家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做优做强。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等新兴产业,规范文化产业统计上报,摸底更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二季度争取3—4家企业入库,年内完成入库企业8户以上。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内一线城市开设营销窗口,搭载融入电商平台,扩大镇原文化产品知名度。

(四)抓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广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按照体现镇原文化元素、反映时代特色的要求,加强对文艺创作的选题策划,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原创力作。县演艺公司年内新创戏曲1部、曲艺节目30个,完成公益性和营业性演出260场。要积极筹备参加第13届香包民俗文化节,5月底前设计制作特色精品民俗文化产品2万件,精心设计布展,争取在全市取得好名次。依托“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名片,组织举办书画展和剪纸创作大赛,支持书画剪纸创作、交流、贸易活动,做大做强民俗产业。

(五)抓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载体,实施以战国秦长城、石空寺石窟、玉山寺石窟、王符墓遗址、原峰山古建筑群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工程,时刻绷紧文物安全这根弦,严格落实各项制度,确保馆藏文物、野外文物绝对安全。《xx县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方案》及剪纸艺术、书画艺术、旅游资源、香包刺绣制作技艺、镇原传统筵席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5个子方案已上报市上,待批复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谋划建设1个特色主题博物馆。按期完成文化资源普查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年度任务,编辑出版非遗保护系列丛书,积极参加全国、全省非遗传统技艺展示活动,展现镇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抓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文化体制改革要求,由县文广局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尽快讨论形成方案,按期完成电影公司改制。县演艺公司在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强化管理,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七)抓好特色旅游精品打造。我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要抢抓全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一历史机遇,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加强景点升级开发。以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这一品牌景区为抓手,力争建成具有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区域特色、民俗特点、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水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着力推进潜夫山森林公园、“三池”风景区晋等升级,结合玉山寺、援西军纪念馆、石空寺、金龙工业集中区、鸡头山、原峰山古建、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景点,拓展旅游产品,丰富文化内涵,形成茹河川区旅游精品小环线。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着力形成“快进慢游”的深度旅游体验。加快推进9个国家级旅游扶贫村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各具风情的旅游小镇,鼓励争创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二是提升景区配套产业。积极推进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配套和改造升级,力争明年完成原州宾馆和昊兴宾馆三星级创建,同步发展一批快捷酒店。充分利用镇原地方餐饮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品牌,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制,帮助农家乐经营户提升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以杂粮、杏产品、香包、刺绣、书画、剪纸等本土特色为重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延伸旅游产业链。设计编排一批体现我县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引导演艺进景区、进景点,做活旅游载体,丰富景区内容,展示特色文化。三是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县旅游局、各乡镇和旅游企业要进一步强化部门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确保旅游安全责任和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员。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安全设施建设和隐患排查整治,确保旅游活动安全有序。

(八)抓好三项民生实事办理。按照市上安排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我县要完成73个乡村舞台、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个文化集市建设。乡村舞台建设要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要求和建设标准,科学合理设置功能布局,购置活动器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保证硬件不缺失,活动有阵地,推进高质量,8月底前务必完成建设任务。要深入挖掘乡土能人,灵活多样地组建民间文化社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社团组织专业化水平。9月份县上将举办民间自办文化社团集中展演活动,各乡镇要提前做好准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拟定在城关、屯字、平泉、三岔四个乡镇实施,文广局和有关乡镇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色彩和统一标识,务必在8月底前建成投用,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和服务项目。文化集市与书画一条街整合实施,文广局要尽快选定地址、形成建设方案,积极开工建设,10月底前建成通过验收。

(九)抓好文化三馆改造升级。图书馆要进一步扩充馆藏,新购图书5000册以上,新增触摸屏自助查询机、读报机,编撰《图说镇原》大型图书,订购中国知网卡,构建数字化阅览平台。文化馆要做好展厅维修更新,完善补充展出内容,提升展厅质量层次,扎实做好剪纸的传承保护,筹备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准备工作,力争国家二级馆认定挂牌。博物馆要对文物展厅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展出数量,提升展览水平。加强文物知识宣传,举办流动文物展,年内编纂出版《镇原文物精品图集》。“三馆”要坚持免费开放,提升服务水平,发挥窗口作用,彰显人文底蕴。

(十)抓好其他几项重点工作。一是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管理运行。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运行,确保所配设备发挥作用,文化活动和图书借阅正常开展。二是文化市场监管整治。抓好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严把准入关。公安、工商、文广、消防、安监等部门要通力合作,扎实开展“清源、净网、秋风、固边、护苗”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扫黄打非”工作。集中排查整治,确保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和公共文化市场安全。三是户户通村村通管理。按照省文广局安排,户户通、村村通的管理、维护、运营已交由县网络公司负责。网络公司要及时成立运维管理工作站,设立运维网点,聘请运维业务代办员,提供优良快捷服务。各乡镇要配合网络公司,做好宣传工作。文广局和各乡镇文化站要做好运维服务的监管工作。四是有线电视“县乡通”工程建设。为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延伸覆盖面,今年市县将投资3000多万元,对城关等10乡镇进行有线广播电视主干线路敷设及分配网改造建设。各乡镇要积极配合,确保有线电视“县乡通”工程顺利进行。工程建设涉及乡镇要负责提供安全可靠的机房选址,协调处理好工程用电、占用土地、苗林补偿等问题,尽量减少施工成本。县网络公司要提前介入,加强衔接,强化监管,确保工程按期优质完成。五是广播电视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市场监管,由县文广局牵头,工商、公安、文化稽查、网络公司等单位参与,5月份开始对县城及乡镇非法售卖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进行一次清查清理,没收非法设备,确保广播电视市场安全良好。同时,宣传、文广要采取措施,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特别要扩大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本地新闻节目的覆盖面,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同志们: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的统一要求,今天我们举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对县政府党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进行启动部署,动员县政府班子成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专题教育。请县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目的是通过今天的党课,发挥以上率下的带动作用,一级带一级,共同把政府系统专题教育搞扎实。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好中央、省、市xx县委有关精神,结合政府党组实际,谈一些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勉。第一个问题:“三严三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去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三严三实”。虽然“三严三实”只有短短的6句话24个字,但内涵深刻,指向明确,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为进一步引导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中央制定印发了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方案》,省、市、县委相继举行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对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这次专题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也是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抓手。因此,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三严三实”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学习好、践行好“三严三实”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真正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打牢深入开展专题教育的思想根基。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古语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列在第一位,修身不足,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谈。我觉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把修身立德摆在为人处世的首要位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以修身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船要行得稳离不开“压舱石”,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心底也要有“压舱石”,对我们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心底的“压舱石”。我们只有时刻牢记入党誓词,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时刻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才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人生之舟也才不会偏离航线。严以修身还要树牢群众观念。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好事,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严以修身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我们要经常砥砺道德情操,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争做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表率。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觉得,这就是践行“三严三实”,严以用权的“官箴”。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从这么三个方面来认识和努力。一要权为民用。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手中都或多或少掌握着一些权力,要懂得权力就是责任,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规定程序履行职责,服务群众,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行为。二要权有所慎。心有所畏,才能权有所慎。对手中的权力、国家的法律、党内的规矩都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行使权力时,要仔细掂量是否与法治相符,是否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真正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三要权有所限。权力不受监督,就会“任性”滥用。权力无论大小,都应该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坚决防止出现不受监督的权力。比如,最近“红色通缉令”的2号人物,江西潘阳县财政局经济建设股原股长李华波,他在4年多时间里,伙同他人侵吞公款达9400多万元,而这个县2010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1亿元,一个股长竟能侵吞近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我想监管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自律不仅是一种领导素质,更是一种领导能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不能把自律看作是成长的锁链,而应该当作保佑成功的铠甲,始终怀有自律之心,时刻勒紧心中的“紧箍咒”,树起行为的“警戒线”。严以律己,难在自省自律自警。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净化、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慎独慎微慎初,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工作时间内外一个样。严以律己,贵在树立红线意识。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警钟长鸣、上紧发条,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自觉接受纪律规定和道德舆论的刚性约束,才能够守得住做人底线、分得清公私界线。严以律己,重在强化法治思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法律,模范遵守法律,筑牢法律敬畏意识这道“防火墙”,增强“免疫力”,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绝不逾越权力边界,行使不该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实”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在务实谋事上,就是要树牢实践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把情况搞清楚,把问题弄准确,提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真正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树牢群众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要坚持和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扎实践行群众路线,虚心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一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少一些“长官意志”和“拍脑袋决策”。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俗话说,苗栽不实则亡,树植不深则枯。干事创业也是这个道理,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美的愿望只能是空中楼阁,再好的决策只能是镜花水月。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在实干中形成共识、解决问题、实现愿景。当年,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立下了“苦战三年、驱走三害”的军令状,在生命最后的475天里,他和群众暮雪朝霜,追沙追到沙落地,查水查到水归槽,干出了“翻淤压沙,立竿见影;育草封沙,当年见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三管齐下,效果良好”的业绩。办实事而不图虚名,求实效而不做虚功,焦裕禄同志做到了,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尚实干、务实为民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人活一世,从大的方面来说,无外乎两件事,一个是做人,一个是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和前提,以什么样的原则和态度做人,直接影响着做什么事、怎么去做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做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做人要实就是要在品性上正派诚实,为人处世诚实守信,坦坦荡荡,始终与党和组织在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对群众真情实感,对同志真心实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绝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要在工作作风上勤勉扎实,当前,我们全县还有13.78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面广量大,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作为群众的服务者,要时刻把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争取让这些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第二个问题:“三严三实”是做人处事为官的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开展每一次主题教育,都是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查摆、分析和整改,进而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广大群众得实惠、助推发展上水平的目的。在县委专题教育党课上,李书记结合我县实际,点出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5大类“不严不实”的问题和表现。下面,我概括地给大家作以转述。一是不注重学习、修身不严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学习认识不足、抓的不紧,平时很少主动研读经典著作、学习政策理论,有的甚至对中央、省、市领导讲话、政策文件等必学篇目,也只是看看标题,画画圈圈,而不认真去推敲、去研究,对许多政策精神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能力素质跟不工作需要,政策界限含含糊糊,重点难点工作面前,没思路、没办法、没措施。二是不主动担当、用权不严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一些棘手难办的事情,一味喊苦衷、叫难处,能推就推,能拖就拖,不敢碰硬,不愿担当;有的同志做事习惯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遇到矛盾和问题绕道走,事来了踢皮球、当“二传手”,等等。三是不自省自警,律己不严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干部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对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急难险重任务,畏难抵触,拈轻怕重,关键时刻卸挑子、重要关头掉链子;有的信谣传谣,不该说的乱说,不该做的乱做;有的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不严格,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仍有发生,有的以人情代替原则,前门当官、后门开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四是不以上率下,谋事不实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干部喜欢当甩手掌柜,不主动带头深入联系乡镇、分管部门调查研究、督促推动落实;有的工作缺乏主动,一推一动,不推不动,抓工作不细、不严、不实,形成“上面松一寸、下面松一尺”的恶性循环,对推动全县各项工作开展造成严重障碍。五是不狠抓落实、创业不实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干部推动工作不亲临一线,亲督实导,而是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对具体情况全然不知;有的下乡调研督查,走马观花,隔江观火,既不研究探讨,也不与干部、群众沟通交流,对工作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视而不见,不主动研究加以解决。

李书记列举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党组成员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也比较强烈,这些问题也是我们这次专题教育要整改的重点。我认为,要从根上解决这些“不严不实”的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切实把自己摆进去,用“三严三实”的戒尺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严”字当头、落到“实”处,进一步严纪律、强约束、勇担当、务实干,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是提升道德境界,把“三严三实”作为立志修身之本。从古至今,我们的文化传统一直强调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严格按照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目标,努力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六个字:学习、反省、修正。强化学习是提升个人修养的基础途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自觉把学习融入日常工作、融入平时生活,重点加强对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党史国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打牢理论功底,提升个人涵养,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己。懂得反省是加强德行修养的关键所在。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就是说,要时时处处从多方面自觉地检查自己。我们要对照《党章》,对照“三严三实”要求,从为政之德、履职行权、日常生活等方面,认真对照检查,时时反省信念坚定不坚定,思想端正不端正,作风扎实不扎实,能力够用不够用,成绩突出不突出,时时让自己出出汗、排排毒、洗洗澡、治治病。敢于修正错误体现的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决心和勇气。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以先进典型为镜子,有错就认,知错即改,随时对思想上、工作上的杀毒软件进行更新升级。而这些都需要有标杆,有榜样。榜样是谁呢?我觉得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就是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精神境界,就是赵培军“心系群众、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公仆情怀。我们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时刻对照这些先进典型,严以自重,加强道德修养,继承和传承好老区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做到正正派派做人,勤勤恳恳干事。

二是砥砺担当勇气,把“三严三实”作为从政为官之道。老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虽然是戏谑之词,但却表达了群众对干部担责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就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担当精神”。我认为,所谓担当,简单来说,就是要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义务,承担并负起责任。对我们党组成员来说,就是要以对组织和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全县开展的“学政策、清家底、解难题、强纪律、讲担当”活动,挑起自己的担子,尽好自己的义务,勤谋发展之策,善做富民之举,牢牢抓住国家加大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历史机遇,从国家、省上出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中谋划项目、落实项目,把纸上的规划“项目化、实物化”;就是要深入所联乡村,摸清家底、吃透政策、理清思路、精准帮扶,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加快我县与国家和省、市一道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引领和带动各级党员做一名有激情、敢担当、善攻坚的好干部。

三是弘扬实干精神,把“三严三实”作为谋事创业之要。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郑重宣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生活中,总有人认为,只要不贪不占、不触“红线”,就无伤大雅。殊不知,不实干、不作为,固然不那么扎眼,但最容易积小害为大患,最终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这里,我和大家分享历史上的几则小故事。一个是,宋神宗时,王珪当宰相16年,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时,他就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阅后跪接时,他高呼:“领圣旨”;出殿对手下说:“得圣旨”。总之,他在政务上得过且过,不干实事,无所建树,只起个上情下达的作用,百姓就管他叫“三旨相公”。同样,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一个官员死后在阎王面前自称生前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训斥他:如果不贪不干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还有一个“六不巡抚”的故事。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巡抚叶铭琛的应对之策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态度,最终广州失陷,叶铭琛被俘。这三个故事虽然年代较远了,但“三旨相公”、“公堂木偶”、“六不巡抚”的讥讽一直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尸位素餐、误国误民的活画像,更是入木三分地针砭了为官不为、不实干的荒诞行为。对我们政府党组成员而言,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就是要从这些故事中得到启发,在具体工作中要怀实心、察实情、出实策、办实事,紧紧围绕我们的既定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全省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政策机遇,正确处理量力而行与奋力而为、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加快速度与提升质量、重点突破与统筹全局几对关系,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推动扶贫攻坚、产业培育、项目工作、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四是坚守清正底线,把“三严三实”作为做人正己之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是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战国时期,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最喜欢吃鱼。一个下属就买鱼来献给他,公仪休却坚决不肯接受。他的学生问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如果接受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按照别人的要求办事,这样势必会做一些有违法纪的事,但如果不收,我就不会有被罢免的危险,我就能够好好的吃鱼,天天吃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自己一定要从严要求,只有本分做人做官,才能享受平安自由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道理正在于此。今天,我们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就是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做到敬畏群众、敬畏法纪、敬畏责任,坚持用党纪国法匡正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执政为民、用权利民;就是要时刻警醒自己,养成慎始、慎独、慎微的意识,不断增强纪律观念,以身作则,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项目管理、资金审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财政预算等各项工作上严格按程序和制度办事,真正为镇原人民用好权、把好关、操好心,真正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三个问题:从严从实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次专题教育党课,标志着县政府党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党组各成员一定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总体部署xx县政府党组《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精心谋划,扎实推进,推动班子建设经常化、制度化。

一要坚持以学促行,打牢思想根基。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彻始终,结合中心组学习、个人自学、“三会一课”、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深入学习党章党纪和宪法法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点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以及中纪委、中组部编印的学习读本,充分认识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本真内涵、总体要求和基本方法,使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上受到洗礼,政治上得到锤炼,作风上更加严格,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要坚持领导带头,讲好专题党课。这次专题教育是以领导干部讲党课启动开局,按照要求,党组成员要结合分管工作,对所分管领域、行业、系统的党员干部讲一次党课,发挥带学促学作用。在讲党课过程中,要坚持“三个注重”(注重深入思考,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剖析根源)、“四个点出来”(把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模糊认识点出来,把教育实践活动中整改不到位的问题点出来,把普遍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包括反面案例点出来,把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点出来)、“三个讲清楚”(讲清楚“三严三实”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讲清楚分管领域、行业、系统存在的“不严不实”具体表现和严重危害,讲清楚落实“三严三实”的实践要求)的要求,使讲党课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的过程,成为深化认识的过程,成为激发自觉的过程。

三要坚持问题导向,搞好专题研讨。按照要求部署,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重点分3个专题开展学习研讨,大体上每两个月进行1个专题,每个专题开展2次研讨。开展好专题研讨,要围绕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对照正反两方面典型,谈认识、亮思想、找问题、明差距,做到见人见事见问题,追本溯源、深化认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四要坚持严肃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按照要求,今年底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要以“三严三实”为主题,借鉴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做法,发扬延安精神,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在效果上,要通过自觉查摆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进一步增进团结,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责任担当,把“三严三实”落实到推动改革发展上。

五要坚持讲求实效,抓好整改落实。专题教育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整改落实上,确保“三严三实”落地生根。要把“不严不实”的问题梳理清楚,列出条目式的整改清单,既要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整改、持续整改,也要抓好新出现问题的整改,特别是为官不严、为官不实、为官不为等问题的整改。要立说立改、边学边改,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起改,从现在改起、从自己改起、从突出问题改起,大问题、小问题都不放过。要建立整改跟踪督查机制,对整改不力的约谈提醒,对态度消极、虚以应付的严肃批评,整改效果怎么样,要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要立规执纪、刚性整改,围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等重点,制定有效管用的制度,促使党员干部形成践行“三严三实”的制度自觉、行动自觉。要严格正风肃纪,对“不严不实”甚至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该批评教育的要批评教育,该组织调整的要组织调整,该严肃查处的要严肃查处。

同志们,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既是长期的政治任务,又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市xx县委的部署,把专题教育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起来,与创建“三个生态”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习教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镇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十二

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以成都为例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是当前旅游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体现在战略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硬件建设融合等多个方面。成都市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从成都市的整体情况来看,不管是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功能的推进抑或是城市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均实现了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

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统一。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根据旅游发展形式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块,这些都体现了成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软硬件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成都市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上很好地融合了旅游开发的理念,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使用、新国际航班开通、市内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等不仅使得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而且使旅游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强,同时城市设施的功能与旅游开发实现了有效结合,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与城市其他产业融合。成都的乡村旅游集种植、观光、体验、休闲、加工、采购于一体,形成了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花乡等知名旅游地;旅游与会展融合发展,使成都成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在成都形成了温江时尚运动体验、龙泉赛车运动和西岭雪山冰雪运动等体育休闲集聚区;此外,还有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休闲商务城等旅游业与创意产业、金融商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城市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渗透。成都历来就有文化名城之称,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以“蜀文化”为代表,三国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川剧等各类型文化并存的城市文化。成都通过将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成都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同时使旅游活动成为传承和发扬成都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新机遇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成都市制定了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这些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将以“领先发展”的姿态,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将成都打造成为西部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亚洲国际航空枢纽,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市场基础,而且有利于拓展成都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

成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为旅游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这为成都实现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城市发

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契合了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将促进成都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丰富旅游业发展的科技、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成都实施的“五大兴市战略”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都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全面部署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等“五大兴市战略”,成为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交通先行方面,通过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进入性和便捷性;在产业倍增战略方面,旅游业对于加快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立城优城方面,通过城市升级和新区建设,有助于成都旅游环境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提高旅游吸引力;在三圈一体方面,通过推动三圈层融合为完整的“一极”,可以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在空间上形成合力;在全域开放方面,有利于多向拓展成都旅游业开放合作的空间领域。

成都作为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通过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和产业融合功能,不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5大任务

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为促进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议成都实施以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旅游改革创新为支撑,以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点的综合工程。

合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也应当是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国际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宜人城市的应有之义,后者关于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前者的战略取向。围绕城乡一体化,成都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在城镇化的动态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全面现代化,成都要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围绕充分国际化,成都要继续扩大开放,以国际品质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改革创新。旅游业所涉及产业和行业门类较多,呈现出“大旅游、大市场、大综合”的产业特征,目前单一部门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的格局,改革现有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已成为成都当前旅游工作中的重大任务。成都是国家确立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唯一副省级城市,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组织机构、行业管理、营销机制、投融资机制、公共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全面促进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深入发展。虽然成都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成都要以大旅游观念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市

场秩序,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等路径,着力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会议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的深入融合发展,构建一批乡村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的知名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为成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继续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旅游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路径方面,主要是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形成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规范引导和错位发展,以乡村旅游为纽带,促进成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大力提升旅游文化。提升旅游文化既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需要。要借助旅游平台,加强旅游项目策划,通过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节庆活动等手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硬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层次逐步升级,在传统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十三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前言

旅游与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意义上来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这里指的环境自然是自然环境。从旅游角度上,一方面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但若教育、管理之后,也会带来一些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业是资源一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早期,旅游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那时旅游人数少、规模小。强度低,对旅游地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大自然自身的循环净化能力可将其消化,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往往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所以旅游业曾有过“无烟工业”的美誉。长期以来,人们也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更注重它的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广泛的综合产业,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相关产业构成,还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其对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已 2 有定论:旅游业要污染环境。

从本质上看,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其他产业相比并无二致,只是由于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具有隐蔽性和延缓性,使得这个看起来当时对环境破坏最小的产业,却在不远的将来最有可能成为环境破坏的最大杀手。当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有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1)开展旅游有助于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等遗产。(2)旅游开发有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3)开展旅游有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4)旅游收人还会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然而旅游对环境消极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它阻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供给来看,旅游区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开发没有科学规划,急功近利,简单模仿,盲目建设,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使一些高品位、原生态的景观遭到破坏。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未执行规划,结果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旅游区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等;在经营中,旅游业与工业污染有共同之处,宾馆饭店、娱乐、交通等产业部门的服务会排放“三废”。二是从消费者来看,旅游者在流动和停留过程中会产生“民生污染”、乱踩乱踏、乱刻乱画、滥挖滥采、狩猎打鸟等破坏性行为;许多景区大量游客涌人会对生物、土壤、水体、大气、环卫、设施等产生破坏;人群集中造成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垃圾污染、社会污染,甚至会造成景物损耗、环境衰退、生态失调。三是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过度开发的旅游往往造成异地文化冲击,使旅游地传统文化生存土壤改变,传统价值观不断被侵蚀和退化,造成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在传统民风、民俗被破坏的同 3 时,大量伪民俗也应运而生。这类伪民俗或是改头换面,或是夸张造作,或是凭空杜撰,牵强附会,欺骗了旅游者的感情,对旅游地形象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三、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四、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着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 4 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着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着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 5 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 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五、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黄山无序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黄山即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世界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假日旅游的不断升温,黄山旅游开发逐渐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对黄山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如在1000多米的黄山核心风景区,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楼堂馆所,而且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主要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麾下7家宾馆的盈利,吸引 6 了更多的后来者跃跃欲试。比如黄山市的一些政府部门,就纷纷在黄山核心旅游区内修建自己的招待所,接待游客。

既然要修建楼堂馆所,首先不可避免的是要开山炸石,伐木毁林。当楼堂馆所建好,紧接而来的是餐厅的油烟,宾馆的污水,还有遍地的生活垃圾。建筑使用的水泥、钢筋和碎石四处堆积,原来的植被荡然无存。旅游景区的景观大打折扣,如观瀑楼对面的瀑布叫“人字瀑”,往日一股瀑布飞流直下,在中途分为两股,像是在悬崖峭壁上写了个大大的“人”字。但今天,峭壁上只剩下瀑布冲刷过的痕迹。而“梦笔生花”的真松树是一棵长在山顶端部的黄山松,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棵塑料树,真树已在几年前枯死了。

分析:环境是一个景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黄山不仅是安徽的黄山,更是中国的黄山,人类的黄山。如果一味地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旅游地环境,不去加以保护,那么黄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很快就会被其他景区所代替。因此,我们绝对不能为了片面的最求经济效益而无限制地利用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在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综合治理,已经造成了景观污染等方面的破坏。黄山以天下第一奇山著称,依托的就是“甲天下”的风景,就是黄山奇特秀丽的自然环境。如果连这个优势都没有了,那黄山的天下第一奇山就无从谈起。所以,发展黄山旅游的同时要充分地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进行限量限时的控制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得以持续性的发展。

案例二:古村镇旅游过度开发应该叫停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古村镇相继被卷入旅游开发的大潮,成片的伪古 7 建筑替换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原居民也被外地商人所代替,古镇纪念物更是大江南北相差无几,旅游给古镇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损坏……由于很多古建筑物年代已久,已没有利用价值,因此,许多居民为了眼前利益而盲目地挖门楼、拆房梁、卸门窗、搬石雕,使得古村落的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

分析:过度开发导致旅游地环境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古村镇是指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古村镇作为旅游产品不仅属于现在的消费者,还属于将来的消费者。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让我们的古村落失去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汁原味,让其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因此在在古村镇旅游开发中,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建立一支专家队伍,一普查的方式到各个古村镇去考察、论证。进而确定哪些有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免被破坏。第二,制定有关古镇、古村落抢救和保护的完整规划。

第三,把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村民利益结合起来,尤其不能以保护古村镇之名,不村民赶走。

第四,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古村镇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古村镇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六、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 8 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 9 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

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七、总结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风景旖旎的自然环境和奇妙绝伦、丰姿绰约的旅游资源,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璀璨文化不受破坏,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十四

关于川南地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构想与对策

(一)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构想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在川南地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辖,且各自都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形成政策性障碍。开发利用道教旅游资源.应当站在统一高度之上,树立“大旅游”意识.区域联合。总体规划、政策协调、资源共享,联合营销,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

(二)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具体对策

1.立足道教文化,联动开发生态旅游。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川南旅游片区应花大力气拓展新一代的生态旅游产品,以道教文化专项旅游内容吸引有特殊要求的旅游群体,做到整体营销、重点推广。生态旅游具有品味高、计划性强、强调自然生态本色和环境保护的特点,同时把道教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将道教文化生态游通过衔接地带连接融入蜀南竹海,石海这一旅游精品区。循着这条生态旅游线路既可体验优美宁静的山林环境又可领略道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条生态线主要是以峨眉山、丹山、老君山、真武山等自然山水景观为主体,以紫霞宫、仙鹤观、玄妙观、哪吒洞等人文景点为内涵,该线路旅游景观比较集中体现了仙山的雄伟与道教文化的深邃。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产品.在开发时要注重将道教文化融入其中。游客对宫观的道教内涵和道士们的生活永远感到神秘新奇。因此可在景区开展道教生活旅游,让游人亲身体验道士们在宫观的日常生活.做功课等.从而感受道教独特的生活氛围,深入开发景区中的道教艺术,如道教音乐、书画、雕塑等.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2.依托独特资源,整合旅游线路。根据的体现,在资源整合时应当突出以下原则:首先是优选原则,整合必须能够将最著名的景点突出出来这样才能使旅游者在游览后有不虚此行的深刻感受。其次是调剂原则,各个旅游点的功能各异合理组合景点,可以充分发挥各个景点的旅游实用功能,可以使旅游者取得调剂旅游情趣,满足多种旅游动机的效果。再次是节约的原则,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设计应能体现出路程、时间、体能、费用等四方面的节约,以确保旅游者的利益。形成成都——乐山——自贡(宜宾、泸州)——内江——资阳——成都的川南旅游环线,打造“瓦屋山一峨眉山——老君山一真武山—丹山”五山仙游.突出高等级景点,将大大地有利于旅游者在有限的时间和费用的前提下,游览更多更好的旅游精品。川南旅游环线的形成,符合这些原则。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道教与旅游发展讲话稿篇十五

济南旅游与泉水旅游的发展浅析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由普通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的、更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发展。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同时又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厚的文化古城,以其独特的泉水资源闻名中外。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济南的旅游尤其是泉水文化游具有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本文通过分析济南旅游和泉水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今后旅游开发的策略。关键词 泉水,保护,开发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和城市化在工业化社会前期是互相背离的,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环境的改善和配备设施的完善,城市具有了管理、接待、集散和娱乐中心的功能,而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与城市功能要求是相辅相乘的,所以旅游开始了“城市化”。中国城市旅游的地位是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和旅游人数的增加,逐渐为人所认识、所重视的。正如学者和专家所言,现代旅游只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旅游,最重要的标志是现代旅游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且也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城市又是现代旅游的支撑点。济南作为较早确立的旅游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飞速发展,在近十几年有了高速发展。

济南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济南的旅游资源以“泉、古、河、山”为主要特色。作为历史名城,济南有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37处,市级75处;历朝历代留下的古迹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三大古文化之一的龙山文化即发源于此。拥有诸如齐长城,孝堂山郭氏墓祠,柳埠四门塔,洛庄汉墓等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济南素以“泉城”闻名于世,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和七十二名泉享誉中外,明水百脉泉群、平阴洪范书院泉群和分布于南部山川的众泉水形成泉的世界。以泉水旅游为主题的泉文化游已经成为济南旅游的标志和主体项目,并且以泉水作为济南旅游的招牌和旅游定位是可行而且是最恰当的选择。济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泉群资源,结合周围山,河,文化古迹,是发展其具有自身特色旅游的捷径。

对于济南泉水旅游分析,应当以济南整体旅游竞争力和现状为出发点,以其整体环境特点出发,才能更加正确地进行把握和定位。下面我们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济南旅游竞争力进行粗略分析

1.优势(s—strengths)(1)资源优势: 济南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济南的旅游资源以“泉、古、河、山”为主要特色。“泉”:济南素以“泉城”闻名于世,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和七十二名泉享誉中外,明水百脉泉群、平阴洪范书院泉群和分布于南部山川的众泉水形成泉的世界。济南南部的齐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400多年,孝堂山郭氏墓祠是中国现有最早的地面建筑,柳埠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石塔,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千佛殿宋代四十罗汉彩泥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发现的洛庄汉墓规模比北京老山汉墓大两倍还多,迄今为止发现的外围陪葬坑和祭祀坑有33座,出土随葬品3000多件,规模之大、随葬品之多、文物保护之完好国内罕见,被国内专家评价为“我国近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济南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历代在济南生活或

活动过的名人有200多位,为泉城留下了许多珍贵文墨和历史遗迹。其中包括: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此外,济南的民俗风情、风味小吃等都体现了古老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河”: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穿越济南市,其雄伟气势和两岸风光,为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山”:济南以独特的“青山入城”的城市规划格局,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韵味,郁郁葱葱的山川伸入市区,与鲁中南几万平方公里的山峦联为一体,构成济南市独有的旅游资源。

(2)客源优势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面积8154平方公里,人口570多万人;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热情好客;连续多年列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第一名,2002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破千万人次大关,是全省旅游业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目前有星级酒店54家,其中三星级以上的25家,共有客房7065间,床位12834张,具有充足的客房优势和高规格的接待能力。

(3)区位优势

济南位于山东省西部,南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泰山毗邻,北与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相依,东边有依山傍海的海滨城市青岛,西有孔子的故里曲阜。距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只有几百里路之距。从交通区位来看,济南作为山东半岛和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山东省的主要出入口,其交通条件有明显的优势,济南国际机场通达香港、泰国及国内各大城市;京沪、胶济铁路在此交汇,济泰、济德、济聊、济青、京福、京沪高速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济菏高速四通八达。济南市处于“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中,是游客在山东的中转站和集散地。2.弱势(w—weaknees)

(1)旅游创汇收入增长缓慢,游客滞留时间较短。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和经济活力是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商贸为代表的大流通业是城市活力的核心。济南虽然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由于开放度较低,活力不足,夜生活单调、冷清,外国游客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提高缓慢,国内游客的滞留时间也较短,制约了济南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2)信息网络相对落后,行业信息通报频率低,办公自动化程度不高。济南还没有像其他大城市那样建立起完备的旅游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来提高旅游宣传的效果。目前,济南旅游网页还不够完善,难以让游客充分了解其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和旅游要闻,也不能让游客充分在网上进行交通和酒店的选择和预定。

(3)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脱节。济南市在旅游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中没能充分地把旅游竞争力的培育融入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中,在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城市设计等硬环境的建设中没有充分反映出济南具有深厚的古文化气息和现代化“泉城”风貌的特色。济南市缺少人文景观,其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不高。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方面的建设很缺乏,城市建筑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

3.机遇(o—opportunities)(1)中国加入wto 通过加入wto,旅游环境必将得到优化,外资引入必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管理也将随之进一步改进,对加快引进和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行机构,提高旅游的竞争力,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政府支持 新一届省、市政府高度重视省会济南的建设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济南市一批重点旅游大项目正在协议和开发之中。具有中心旅游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济南市旅游集散中心”即将动工建设;而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济南肯定还有一些未被发现的旅游资源有待发现和开发。

(3)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全运会商机无限

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它将直接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在21世纪的前1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山东省青岛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伙伴城市,其浮山湾将成为帆船决赛的分会场。奥运会在给北京和青岛带来更大机遇的同时,也将给予山东省以最大的惠泽。济南作为省会城市而且与青岛只有300多公里路程,济青高速路3个多小时就可通达。所以,把握这次机遇,发挥济南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未雨绸缪,籍此提升济南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意义非常重大。

与此同时,济南即将承办2009年全国运动会,这必将对济南的国内旅游市场产生强大的推力。济南的旅游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4.威胁(t—threats)(1)相似旅游资源的竞争者

虽然“泉、古、山、河”是济南的旅游特色,但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泉”,由于过度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主要泉群常出现停喷甚至常年停喷现象,许多游客是慕名而来又扫兴而归。另外,有“古、山、河”特征的旅游资源不是济南特有的,仅从山东境内来看,济南“古”不如曲阜,“山”不如泰安,而“河”对于沿黄河分布的9个省区来讲,更可谓各有特色。所以,目前济南的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单调分散,缺乏特色,形不成竞争优势,影响了济南市的旅游人数和创汇收入。

(2)主要旅游指标落后

与全国15个主要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城市相比,济南的主要旅游指标相对落后。2002年,济南接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居15位和13位,接待入境游客和旅游创汇均居14位。所以,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相比,济南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除此之外,针对济南的泉水文化旅游,还具有其独自的特点。济南泉水是天然地下泉水形成,以流量大、泉水甘美为特点,水温度常年变化不大,泉水形态各异,有的声势浩大,有的宁静幽雅,有的如万马奔腾,有的像金丝细线。济南泉水的独特魅力是吸引广大中外游客,打响济南旅游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城市发展,对济南地下水的开采和城市工业的污染破坏严重影响了济南的泉水资源。主要是引发了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了泉水喷涌的不稳定。泉水的停喷严重影响了济南泉水旅游的市场,没有泉水,泉水旅游也成为空谈。泉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水资源不足,泉水持续喷涌时刻受到威胁

2泉水源头补给区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泉水补给供应不足

3泉水缺少志性建筑或者环境的依托,影响力不足 4泉群整体的知名度不够,除了趵突泉,黑虎泉等少数几个知名泉眼之外,其他有特色的泉眼并不为人耳熟能详,宣传力度不足

整体说来,济南的旅游文化是在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发展有限,与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上升空间。进一步发展济南旅游,尤其是打响泉水旅游这个品牌知名度,就要全面正确的定位济南在山东乃至全国的旅游中的位置。同时还要切合实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案。济南市要持续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市内抓建设,区域抓联合,国内抓促销”的发展方针,在把旅游业作为济南市面向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植和发展的同时,把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大项目,作为济南市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主、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旅游格局,保持济南旅游业在山东省的中心地位,并不断提升济南旅游在中国旅游市场中的有利竞争地位。

1.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济南的旅游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但是类型单调,地域组合不佳,知名度不高,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就必须对旅游管理体制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化的优化整合。

2.转变营销观念,增加旅游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 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是置于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之中的,旅游目的地应时刻关注市场供求与环境的变化,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中求发展,这是一地发展旅游业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增强济南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加旅游者人次,提高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水平,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提高旅游者购物消费等。

3.加大旅游宣传的促销力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由于旅游是一种对信息

依赖性很强的行为,游客出游常常根据目的地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来做决定。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宣传,对济南市旅游的整体营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济南市在原有宣传促销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寻求新的突破。一是要确定一个好的旅游形象定位词和旅游宣传口号,并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宣传推介。二是确定国内、国外主要客源市场进行重点促销,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三是形成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多层次促销。四是在传统旅游促销的基础上,注重媒体宣传的深度和广泛,不仅在地方媒体宣传还要在中央媒体宣传,不仅要静态宣传还要实行动态宣传,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协作,如与媒体合办旅游专栏、电视栏目、旅游征文等。五是革新促销手段,逐渐推进“网上旅游促销”。

4.“以人为本”提高人才素质,培养企业家队伍 旅游市场的竞争虽然表现为客源市场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资源优势的竞争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存,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力培养优秀的旅游创新人才,积极构筑旅游人才高地,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培养复合型和职业型旅游企业家,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5.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竞争态势

旅游区域合作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决定了新世纪的旅游业决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也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某个城市能独立进行的经济行为,而是需要多行业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区域性、世界性行为,它已打破行业界限、行政区域限制,也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众多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联合体和区域联合体。所以要充分联合济南周边旅游城市资源,与泰山,曲阜等旅游胜地联合,打造鲁中旅游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此外,针对泉水这一独特资源,还要进行特殊的保护和改善措施。泉水既是自然资源,又和人的行为密不可分。具体来说,首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节水保泉,严格控制城区的地

下水的开采,保护地下水,维持地下水位。近几年济南对于这一方面着实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从政府到普通民众,节水保泉的意识逐渐提高,并且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收效。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还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

2加强对南部山区的保护和恢复,保护泉水的补给区,并适当采取回灌的方法进行补给。这一点同上一点一样,已经得到有效实施并通过实践检验是可行的。

3增加对于泉水以及泉水文化的宣传工作,使广大旅游者不仅知晓趵突泉等名泉,更能用其他有特色但不知名的泉水来吸引旅游者。

4加快泉水申报世界遗产的进度,再为泉水旅游打造一个金牌标志和砝码,更能进一步提高泉水旅游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对于济南旅游尤其是泉水旅游的简浅分析,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济南旅游业的现状和竞争力。济南旅游业潜在的资源仍然巨大,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相信通过对于现状的把握和分析,我们能找到更多的突破口,并使济南旅游尤其是打造泉水旅游这一品牌有更显著的发展。相信济南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能更加发挥其优势,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郭丽华

略论“文化旅游”[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12(4)42~45 [2]

玉、杨达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3(1):65~71 [4]

曹文 济南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布局[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3):298~300 [6]

司马迁

史记[c] 南京: [7]

现代旅游文化学[m]

青岛: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1年

青岛出版社,1998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