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实用(14篇)

最新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2 03:16:27
最新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实用(14篇)
时间:2024-07-22 03:16:27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抛开文本,以游戏的方式引入。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抛下书本一起去做游戏,希望同学们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开始游戏,探索新知

师讲明游戏要求,由于要比较两组中谁组的数是最大的,学生有组最大的数大数放前 ,小数放后的基础,所以知道比较小的数放在个位,十位,中间的数放在百位,大的数放在千位,体会到大数放在千位,也就明确了数位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应看千位,千位大的这个数就大,根据学生随机抽取的数字,进而探究学习三位数与四位数比较大小,以及千位百位数字相同时,该如何比较,此环节以游戏的形似而展开,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乐学,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接着我又设计了摘苹果,解密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巩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 猜数游戏,应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一课堂活动,即: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数,猜数的人提问,想数的人只能答“对”“不对”,一直猜直到对为止,猜的次数要尽可能少。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并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数的具体例子,如教科书上的四幅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四) 总结回顾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数学二年级上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不算难,孩子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是会比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知识从生活层面提升到数学的层面,特别是在数学语言方面.

成功之处: 本节课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丰富,课堂上头脑比以往清醒了,能去考虑如何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从“背教案”中迈出了小小的步伐。

我的困惑:

1、这样的比赛随机性非常大,这节课三轮比赛乙队都输了,所以整节课乙队的情绪特别低落,虽然我在语言上进行了开导,也以纪律加分为由让两队最终打平局,但乙队的学生还是闷闷不乐。遇到这样的情况乙队的情感如何保护?

2、每个班中总有那么几个思维跟不上节奏的,游戏中大家都非常开心,但这过程是快节奏的,那几个慢节奏的家伙参与思维到底参与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谜,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参与过思维。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二

《小手比一比》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幼儿对1.2.3这几个数能手口如一的点数,一般来说,3-4的幼儿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以为幼儿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1.认识目标:通过游戏操作是幼儿初步感知:1.2.3.

2.能力目标:是幼儿大胆、勇敢的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与爱互助带来的乐趣。

手口如一的点数1.2.3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为本次数学活动准本了:

1.卡通数字1.2.3

2.1.2.3的大数字以及相应的图片

3.魔术口袋极小水果.

4.小数子卡片1.2.3

这一节课的数学是针对小班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爱动,爱玩儿,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的数学方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有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数学过程中,通过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脑,动手,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3个环节:

1.唱歌曲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说出1.2.3分别像什么,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样,幼儿对之就有了兴趣。

2.观察:这个环节中我出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他们像什么,然后说出是几

3.运用游戏,进入主题,在这个环节我利用老师和幼儿互动的游戏《我出几你念几》,《我来说你来比》,《看实物出手指》,自己动动手,根据实物说出1.2.3的数量。

这节课,我通过3各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眼,动手,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是幼儿学习有兴趣,学有所获。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识字(二)比一比》。初读文本,被这绚丽多彩的画面、编排独特的词组、琅琅上口的韵文歌深深吸引了。细看背景图, 展现了一个温馨、安逸的农家小院的生活场景。身为农村的孩子,黄牛、花猫、鸭子就在我们身边;苹果、红枣、桃子随手可得;这恰是孩子的生活圈,这恰是孩子 的乐园。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秋天,小院里憨厚老实的老黄牛与舒适入睡的小花猫,读懂了和谐;悠闲嬉闹的鸭子与可爱至极的小鸟,读懂了喜悦;桌上的杏子和桃 子,树上的苹果和枣子,像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孩子,正说着这家院子发生的故事……好一副充满浓郁的乡村特景!

一个个活泼、调皮的词语,像一位位农家小客人把孩子们带进了文本中。一句句琅琅上口的韵文,诵读间会传达出一种暖暖的情感:丰收的喜悦、和谐的喜悦……。一组组灵性的富有生命的动物和诱人可爱的水果作为简单的比较,仿佛是跳跃、俏皮的孩子在农家小院玩耍着,依稀可以听到他们清脆悦耳的笑声,东蹦西窜的身影……。

韵 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其次,孩子在学前接触到的儿歌比较多,对于这样的朗读文本有独特的体会,有朗读的乐趣。一个大、一个 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这不正是孩子所期盼阅读到的儿童作品吗?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同样享受到我所体会到的快 乐,相信这也是孩子的心声。

我这样解读着文本,也就预设了这样一些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语境和生活语境,学生能熟练地认识12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理解两组词的编排规律以及量词、反义词的正确使用,并在朗读中发现韵文歌的语言特点。3、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以及情系乡村。

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借助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必要的资料补充、积淀,组合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

教学的第一版块是情系乡情、创编绘本

农 家孩子对乡村自然情深意浓,是一股真心的情感流露。因此我特设计了话题:乡村的那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当孩子的遐想定格在那温馨的生活场景中时,我适时出现 那美丽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家人很爱劳动,在自己家的小院里养了许多小动物,还种了许多果树。他细心地照顾着它们,终于它们长大成熟了。小动物长大 了,果树也长高了。秋天,果树结出了许多又香又甜的果子。赶快找找它们在哪呢?(随机出示图片和词语)孩子自然、愉悦地走入绘本,与两组词语亲密接触,大 大提升了孩子对学习文本的积极性,学得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的第二版块是走入词语、发现规律

孩子在以背景图为载体,创编绘本讲述故事中初步认识了8个 词语。在交错的图片中,词语的编排规律自然被他们所能发现:一类是动物、一类是水果。趁机把它分成两组音节词,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当孩子读“桃子”一 词时,随机点出这个带拼音的音节词——“桃子”,让学生进行拼读,读准轻声。同时出示图片,充分利用孩子的感官体验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个词:看,桃子(白 里透红);闻,桃子(香气扑鼻);尝,桃子(香甜可口);摸,桃子(果皮毛糙)。从色香味等方面积累了“桃子”一词,其次从它的偏旁入手理解它是一种长在 树上的植物果实。每个词语都有它的学习特点和精髓,只要细心观察和正确引导,其余的音节词也自然学得到位。学词结束,我组织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等形式 的读词练习,适时指导读词时蕴涵的那份感觉。为充分拓展文本,也是为了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扩大生活积累,设计了你还知道乡村的哪些动物和水果朋友吗?说 说和它们有趣的故事吧!

教学的第三版块是品读韵文歌、感受韵律美

韵文歌的独特在与它浅显易懂、语言优美、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像歌谣、诗、词、曲等文体一样,讲究用词对称,有韵脚。“一个……一个……”“一边……一边……”两个句式的对称,“小、猫、少、鸟”等韵脚的出现,“大小、多少”两组反义词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韵文歌的文体特征。以一种补白式的朗读,如:我读一个()一个(),然后让孩子说说有什么发现?从而理解两组反义词的意思,初步感知韵文歌用词的对称。我利用生活语境来设计一些拓展联系,如:一个大,一个小,一个(),一颗()。之后设计一些有梯度的句式训练,孩子的语文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最后,孩子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韵文歌的韵律美。

教学的第四版块是写字教学

教学生字最重要的不在于是让孩子学会这个汉字,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写字的方法和感受汉字独特的魅力。我最大限度的让孩子自己发现“牛、羊、小、少”四个汉字的 字形特点。如:牛羊与它们的样子结合识记;小少用比较法识记;少用儿歌等方法识记。在写字的过程中,留意孩子写字位置的摆放是否正确,写字姿势是否端正! 自始自终,写字教学都应该是第一学段的重点。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四

我的教学内容是“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第5页上的内容。

1.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客厅里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长短和高矮;接着通过找一找、比一比,体会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感受长短和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教学重点是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关键是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而且比较的结果都是相对的。

2.本课时是入学后的第二课时,小朋友对小学学习生活还不熟悉,还不习惯,容易“坐不住”。因此,我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如,通过小熊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客厅的数学秘密;用小故事来串联“想想做做”的题目;通过“发现奖”、“合作奖”“秩序奖”等奖项的颁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中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会辨认物体的长短、高矮,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关于长短、高矮的感性认识,可以说学生对长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因此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在观察客厅里有了些什么东西后,就直接让学生找东西来比一比,然后再用到了书上的小图来巩固比较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或o来表示。另外,我的教学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找身边的物体进行长短、高矮的比较,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的体验;而“帮小熊解决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到厨房比大小、轻重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课后布置的调查实践作业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指导者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可以是整个世界。了解本校的最高建筑,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长的河流,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和放眼世界的美好情感。

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课件,小熊头饰, “秩序奖”“发现奖”“合作奖”的小奖状,吹塑纸条,2张幻灯片。生准备小剪刀,胶水,可以搭的实物。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呢?(师戴好小熊的头饰)

你们好,我是小熊,今天我邀请大家到我的好朋友小莉家去参观一下美丽的客厅,你们想去吗?

二、指导观察,引导比较

1.(课件出示 )小朋友,小莉家的客厅到了。你们看,漂亮吗?都有些什么东西呢?(同桌互说)

(让生看图充分地说)(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2。其实,小莉家的客厅里还藏着许多数学秘密呢,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秘密找出来?要想找到这些秘密并不难,只要小朋友睁大眼睛仔细看,开动脑筋用心想,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们看,小莉家的客厅里有许多东西,他们有的长短不同,有的高矮不同,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哪个小组能找满5对就能获得“发现奖”。

小组讨论,然后分组汇报。根据回答颁奖。

3.刚才,我们是小组同学一块儿来找了一些东西来比一比的(板书课题:比一比)通过“比”,我们知道了一些东西的长短、高矮,白菜老师和茄子老师想看看是不是每位同学都会比一比了。(指导翻书)(课件出示小图,比较小图,指导画√,画o)

4.打开你的文具盒,再找一找,比一比。(面对大家,举着东西说一说)(表现好的继续颁发“发现奖”)

5.体会比的相对性

(1)师出示一枝铅笔: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生讨论,还需要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2)师拿出不同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这三枝铅笔中哪一枝最长,哪一枝最短。使学生明确最长的只有一枝,最短的也只有一枝。

三、实践感悟,巩固方法

1.“想想做做”(以故事串联)

小莉学校有一位大哥哥腿受伤了,有一天小莉推着大哥哥去上学。(课件出示)

(1)“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走哪条路近一些呢?(为什么呢?)(课件出示)

(2)“想想做做”第2题

刚出家门,家门前的两棵树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课件出示)

(3)“想想做做”第3题(让生讨论可以怎么看,怎么比)

小熊还带了两位好朋友来了。(课件出示)

(4)“想想做做”第4题(怎么比的,强调“最”的唯一性)

生比出来以后,师追问:为什么小熊的下面既不打√也不打o。

下面,让我们来动动手吧!

2.剪一剪

用吹塑纸条小组内每人剪一条任意长的纸条,然后比一比长短,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纸条排列好。最先完成的小组获得“合作奖” (比一比:谁剪得最长,谁剪的最短)(组长上来汇报时,注意贴法的多样性)

4.搭一搭

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小组合作,看哪一组搭得高。

(生活动:拿出学具,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搭出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的模型。)

比一比:哪一组搭得最高。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从参观小莉家的客厅开始找一找,后来又自己动手剪一剪、搭一搭,比较了一些东西的(长短和高矮)。在生活中,我们除了比高矮、长短以外,还能比什么?(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事物进行比较,比一比它们的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今天,老师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以后,我们还要学会比其它的。

2,学习了今天的比一比,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生各抒己见)

有的事,我们只能课后再做,我们选现在就能做的事来试一试自己学的怎么样吧!

(1)两人比身高

a(请两位差不多身高的同学来比一比身高)你们能一下子看出谁比谁高吗?(不能)那你们猜测一下,谁比谁长得高些呢?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吗?(比一比)怎样比呢?大家讨论一下。(两个人站在一起;人站在墙壁旁,头顶在墙壁上的位置做个记号,看谁的记号高谁就高等等)

b说一说,谁比谁长得高,谁比谁长得矮。

c小结:看来比身高的方法很多,但比较时要注意,一是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个面上,二是人要挺直,三是用做记号的办法时,人还要贴着墙壁。

(2)小组排队活动

a四人一组。同桌两个比,另两人看一看,说一说,然后交换。

b每个小组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c请小组长负责,哪个小组排得最快最整齐就能得到“秩序奖”。

d小组长汇报交流本组排队的方法。

e小结:小朋友刚才合作得都很好,明天我们再到小莉家去的时候就这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吧!

3.明天,小莉还要请我们到她家去吃饭呢,到时我们还可以去她家的厨房看看,小熊想好了明天给小莉一家每人送一份礼物,不过它碰到了一个疑问,看看你们能帮它解决吗?(出示幻灯片)

小熊要给他们每人准备一条皮带,谁的皮带最长?谁的皮带最短?(你是怎么想的?)

4.今天天气真好,小熊还想出去放风筝,看,(出示幻灯片)已经有人在放风筝了。3个小朋友的风筝线是一样长的,猜一猜哪个小朋友的风筝放得最高?哪个小朋友的风筝放得最低?

看来,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

五、课后作业

1.课后与小伙伴一起,找一找校园里最高的建筑。

2.课后与父母一起,找一些自己家里的东西来比一比他们的长短或者高矮。

3.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我国最高的山峰,最长的河流;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长的河流。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本课时,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的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六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五课时《比一比》,教材第36—37页。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在这里,我对教材稍作处理,根据该班教学进度,学生已经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所以,为了激发兴趣,我将这里改为“小兔种萝卜”的童话情境。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体会比较在估计中的作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0——9数字卡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探索新知,发现方法;

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情境“小兔种萝卜”。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本环节在“小兔收萝卜”的情境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的探索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通过分类、找出最大最小的数,发现位数不相同的大数怎样比较大小,再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三个四位数的大小,最后把这5个数按顺序排列出来。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和游戏活动。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数感,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看见过比大数的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与此同时,我准备将本节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以“寻找生活中的大数并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作为家庭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板书设计的要求一直都是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我在设计的时候也注重了这些。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七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八

1、教材简析

《比一比》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第二部分是词语,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本课中,要求学生学会12个生字,8个词语,认识1个偏旁“土”,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识字能力和朗读韵文的能力,掌握识字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韵文,感受农家小院的美丽和农家温馨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现在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这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识字和学词。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活泼有趣的朗读方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课本插图展示农家小院情境,通过引导性语言描述情境,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通过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三、说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四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在开课时,我首先激励背诵与季节相关的《四季》,接着我用上声情并茂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内容。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到农家小院的

美丽,听到清晨农家小院内外传出的各种动听的动物叫声,有了这一情境效应,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学,积累字词。

在这环节里,我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了词语的基础上,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打敌人”游戏中,通过课件逐一显示颜色不一,进入画面角度不一的词语,要求学生快而准地把词语读出。“我回我家”游戏则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农家小院,让学生在直观、感性的认识基础上,既能把握词语的整体关系又能把词语进行准确分类,我把游戏和课件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文本游戏,互为识字。

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前面的教学,孩子把词语掌握牢固了,这时我再把藏在韵文中其余的生字抽出来让学生学习,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课件显现6个生字时学生读出字音,老师读文,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后,课件再呈现用红色标注生字的韵文,把课文的文本和课件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识字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开火车”“我在这”“结苹果”游戏则为记忆生字提供了练习巩固的平台。

(四)朗读儿歌,积累感悟。

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读的形式很多,有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课堂上书声一片,特别是学生自拍手读,互拍手读,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

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把课堂学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课时内容安排,本节课只要求学生会认12个生字,8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因此课堂上只体现了读了练习,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读的时间多,读的练习形式多,读得扎实,读有成效。

正确的方法指向成功的道路。教学时,我着重进行以下的学法指导。

1、让学生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

合作探究学习更加关注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它更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本课中,我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生字,词语;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字词读音,互相探究记字方法,让学生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2、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

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教学以读为本,有目的、有效果、形式多种多样的读字,读词,读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韵文的语言美。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本课教学中所用的游戏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用得恰到好处,学生在乐中积累了语言文字,也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这是依据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设计的,板书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先后出现的,用简笔画画图,图上的字,词是用贴字卡的形式出现,通过可爱的图象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增进学生记忆的加强。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九

导读:这一节课的数学是针对小班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爱动,爱玩儿,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的数学方法。

《小手比一比》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幼儿对1.2.3这几个数能手口如一的点数,一般来说,3-4的幼儿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以为幼儿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1.认识目标:通过游戏操作是幼儿初步感知:1.2.3.

2.能力目标:是幼儿大胆、勇敢的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与爱互助带来的乐趣。

:手口如一的点数1.2.3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为本次数学活动准本了:

1.卡通数字1.2.3

2.1.2.3的大数字以及相应的图片

3.魔术口袋极小水果.

4.小数子卡片1.2.3

这一节课的数学是针对小班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爱动,爱玩儿,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的数学方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有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数学过程中,通过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脑,动手,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3个环节:

1.唱歌曲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说出1.2.3分别像什么,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样,幼儿对之就有了兴趣。

2.观察:这个环节中我出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他们像什么,然后说出是几

3.运用游戏,进入主题,在这个环节我利用老师和幼儿互动的游戏《我出几你念几》,《我来说你来比》,《看实物出手指》,自己动动手,根据实物说出1.2.3的数量。

这节课,我通过3各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眼,动手,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是幼儿学习有兴趣,学有所获。

本次的教学活动,目标完成。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对数字1,2,3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够手口一致的表示实物的数量。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让幼儿能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对学习有了兴趣,学有所获。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 387元、燃气灶 809元、热水器 1725元、数码相机 4300元、浴霸 345元、台灯 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一

《比一比》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勤快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第二部分是词语,第一行是情境图里的动物,第二行是图中的水果。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本文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教学重难点是识字和学词。

一年级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联系。对于形象思维活跃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种图文结合、儿歌类的课文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孩子在情境中自主地识字学词,从情景图中生发开去,力求识用结合。

1、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游戏活动,学生能准确认读12个生字,并在认字中,认识新偏旁"提土旁";

2、通过"牛与羊"的比较,"小与少"的对比,学生能在观察、操作中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四个字,并认识新笔画"竖钩"。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由说出读后的感受,在阅读和实践中积累量词。

为达成这三个预设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版块:一创设情境,识字学词;二比较观察,指导写字;三反复读文,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识字学词;

可以借助课题鼓励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看图说话,随着孩子们的表述,逐个在图上出示文中的8个词语。出示拼音拼读。之后又去掉拼音认读词语。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词语的基础上,出示单个的生字认读。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给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整个设计都是考虑到孩子们先口语后书面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并鼓励在生活中认字,既能达到识字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比较观察,指导写字。

四个字可以分成两组,关注牛和羊的共同点,注意小和少的不同点。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学会观察与说字。

第三个版块--学习韵文,拓展延伸。

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读的形式很多,有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课堂上书声一片,特别是学生自拍手读,互拍手读,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把课堂学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朗读韵文时,我设计了几个拓展点,用量词来说说其他物体。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自编韵文。在识字的同时不忘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我想这对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受用的吧。

比一比

大--小多--少

(田字格中四个范写的字)

我要准备的东西主要是课件和字卡、词卡以及生字猜分后的偏旁部件。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分多次进行教学的,在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均有涉及。本课时是在学生二年级学习过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新教材中的这一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充分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生成知识。本节课在设计上我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放在数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在比赛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用平均数表示一组资料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我依据了本节课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学生只有准确的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才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二者相结合,运用平均数知识、灵活地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平均数的概念本身比较难理解;运用新知识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历来是新授课教学中的难点。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就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交互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前的准备。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取队名、确定计数员、讨论比赛方法。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四个不同的层次,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意见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第一次比赛:每组选一人参赛。在学生认为不能代表本组水平时,进行第二次比赛。

第二次比赛:每组选四人进行比赛。比赛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判断谁获胜,说出的获胜理由,指出:在每队参赛人数相等时,可以比较总数来决定胜负。

在胜利方欢呼时,教师宣布加入输球队,继续进行比赛,使成绩发生变化失败方获胜,激起原获胜队的不满。在矛盾中引导学生思考:当人数不相等时,怎样比较才公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公平的比较方法求平均数。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学生体会到计算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习的必要性。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求出每队的平均数?

接着让学生自己想方法,求刚才比赛时男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学生在交流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a、移多补少的方法;b、把较大数多的部分移给小数,使各数平均;c、用计算的方法。对每一种方法,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并及时沟通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后,教师提问:男队拍球的平均数是8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了8个?拍了8个吗?那怎么变成了8个?

女队的平均数是7,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探讨:7代表了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7?

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了解到的平均数的例子,感知平均数应用的广泛性。

接着,我出示两条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1)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日平均接待游客2900人。

(2)20xx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

让学生谈自己对这3个数据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教科书p81,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让学生在熟悉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同时,直观感知:平均数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2、月平均用水量

先介绍近期我国西南地区缺水的现状及月人均用水量让学生了解信息;再对比展示某居民用户20xx年每个季度的用水情况,并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求每个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时指出另外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据,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节水教育。

3、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计算机画面上出现课本第72页数学故事中的画面,让学生进行思考后进行判断,并阐明理由。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4、gdp大比拼(机动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作用。

5、打靶游戏(机动题)让学生体会加入新的数据后队员平均数的影响。 这两道题我将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你有哪些收获?在交流中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方法,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作业布置:课本p71第1题。用于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使用的主要媒体是多媒体课件和磁性圆形贴片。通过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磁性圆形贴片的运用主要是便于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及时回馈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行后续教学提供有效信息。

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要善于用贴切自然的激励法。同时倡导评价延迟,从而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从而获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必要时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同时鼓励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特长,形成一股积极探究的氛围。

黑板的中间我将写上课题《分一分》,课题下面的较为明显的分成三份:左边和中间展示两组比赛的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算式,右边列举出平均数的三种计算方法,强化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指导。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三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黄牛、花猫的悠闲;有鸭子、小鸟的嬉闹;还有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甜蜜。朗朗上口的韵文,诵读间会体会到一种暖暖的情感。第二部分是八个词语,第一行词语是动物名称,第二行词语是果实名称。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

“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韵文运用了许多量词。在韵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本课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所以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认识“黄、猫、杏”等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难点是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而学生门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但一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活泼有趣的朗读方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1、借助拼音能正确读出并记住12个生字,8个词语,认识1个偏旁“土”和一个新笔画“ ”,能规范地书写4个字。

2、利用图片,理解“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通过多种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感受农家小院的美丽和农家温馨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一)激情导入 在情境中识字。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用上声情并茂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内容。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到农家小院的美丽,听到农家小院内传出的各种动听的动物叫声,有了这一情境效应,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根据学生所说的用课件图片一一闪烁,图片的旁边出现相应的词语。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然后离开图画,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最后去掉拼音让学生读,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二)自主学习,游戏巩固。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 在这环节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生字,词语;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字词读音,互相探究记字方法,发现汉字规律。如“杏、桃、苹”的偏旁和字义有关。找找生字中后鼻韵母有哪几个字,由于本课后鼻韵母的生字较多,如“黄、杏、苹、红”等,尤其是“黄”与“王”读音容易混淆。哪几个字是前鼻韵母,如“边、群”,哪个字是翘舌音,如“少”。哪几个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很像,让学生区别“棵、课、颗”在比较组词中让学生明白“棵”一般用在植物上,“课”上课要发言,所以是上课的课,图片出示珍珠、黄豆、纽扣,让学生用“颗”说说,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借助图片明白形状小且圆或有点圆的东西用“颗”。还有让学生比较“桃”和“跳”。“桃”子长在树上,所以是“木”,“跳”是用脚跳的,所以是“足”字旁。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了词语的基础上,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

在“摘苹果”游戏中,通过课件要求学生快而准地把生字、词语读出。“我回我家”游戏则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农家小院,让学生在直观、感性的认识基础上,既能把握词语的整体关系又能把词语进行准确分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前面的教学,孩子把词语掌握牢固了,这时我再请学生自主读韵文,把藏在韵文中的生字找出来自己学习。课件呈现用红色标注生字的韵文,为学生创设识字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说说读了以后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的说板书课题。在学习“群”时,利用图片上物体的比较,先出示一只鸭子,说说这样可以用“群”吗?再图片出示许多鸭子,理解一群鸭子,请学生想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理解“堆”时,图片出示一堆土,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学新偏旁“土”,然后课件出示一个杏子,问这是一个什么?再出示一堆杏子,让学生想想怎么说,再想想生活中还可以说一堆什么,说完后请学生比较“堆”与“群”的用法。

再请学生说说美丽的农家小院里还有什么,你也来模仿书上一样说说,孩子可能会说“一串红辣椒”“一个小男孩”“两棵树”等,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量词。这个环节还可以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模仿书上来说说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本课要书写的4个汉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再看看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子,然后板书范写,认识新笔画“ ”,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写好字的基本规律,4个字的一竖都写在竖中线上,而竖中线左右两部分基本对称。书写时请学生注意“牛”一竖不出头,而“羊”一竖出头,写“小、少”时先中间后两边。

(三)朗读韵文,积累感悟。

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在自渎自悟中知道韵文有4句,前两句比动物,后两句比水果;第一句和第三句比大小,第二句和第四句比大小。读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课件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也可以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反复的诵读中,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说课稿篇十四

(先板书课题)

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情境中识字,应用中发展》。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一册识字二里边的第一课《比一比》。它由一幅情景图、8个词语和一篇韵文组成。

打开课本,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你看,这农家小院是多么美丽、多么温馨、多么有趣!一边儿,花猫呼呼地酣睡,黄牛悠闲地吃草,成熟的果子对着你笑。另一边儿,头戴草帽的农家娃,"叽——"的一声飞上房顶的小鸟,一群"嘎嘎"欢叫的鸭子。别说孩子们,连我也喜欢上了这幅图。课件中,插入黄牛、鸭子等动物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图下有8个带拼音的词语。按照动物、水果分两组呈现。这些事物都能在情景图中找到。随后是篇琅琅上口的韵文,内容浅显易懂,节奏感极强,学生肯定都爱读,所以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读韵文来巩固生字词。而韵文中的“比一比”更是增添了农家生活的情趣。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更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任你读过多少遍总还想再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就跳跃出一个孩子的身影,他在院子里蹦啊跳啊拍手啊吟唱啊。至此,情景图也就变活了。

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一年级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联系。比如说“猫”大家都能想象,可是“花猫”是怎样的,学生就不一定都能想象。对于形象思维活跃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种图文结合、儿歌类的课文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孩子在情境中自主地识字学词,从情景图中生发开去,力求识用结合。

低段孩子普遍对字音敏感,而对字义比较漠视,所以经常出现"同音别字"的错误。课文中有"一颗枣"的"颗",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一棵树"的"棵",探究辨别两个"ke"的不同用法。同时我们这里的孩子对于"杏子"不是特别熟悉,而插图中的杏子个儿太小,所以要补充"杏子"的有关图片。

基于以上考虑,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游戏活动,学生能准确认读12个生字,并在认字中,认识新偏旁"提土旁";

2、通过"牛与羊"的比较,"小与少"的对比,学生能在观察、操作中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四个字,并认识新笔画"竖钩"。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由说出读后的感受,在阅读和实践中积累量词。

为达成这三个预设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版块:一创设情境,识字学词;二比较观察,指导写字;三反复读文,拓展延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更多地是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所以,我打算用带来新朋友的方式导入课文。老师以农家孩子牛牛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并邀请大家去做客,接着就带孩子们来到牛牛家的小院子。课件出示情景图。

(都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所以我引出"牛牛"这个农家孩子的形象,来迎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以期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识字学词的欲望。你想,学的字词都是朋友家的东西,是不是学得更起劲了?那么为什么将这个孩子取名为牛牛呢?主要是考虑到后面的写字:在写牛字时可以这样引导评价:我叫牛牛,你能把我的名字正确、漂亮地写下来吗?哦,你把我的名字写的太漂亮了,谢谢你。)

在来到牛牛家的小院子后,可以借助课题鼓励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看图说话:小朋友们,我们首先就来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会观察。你觉得牛牛家的小院怎么样?你从哪看出来的?随着孩子们的表述,逐个在图上出示文中的8个词语。其中生字用上醒目的颜色。先不带拼音,如果学生发音不准,再出示拼音拼读。之后又去掉拼音认读词语。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词语的基础上,出示单个的生字认读。说说自己还在哪看到过这些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给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整个设计都是考虑到孩子们先口语后书面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并鼓励在生活中认字,既能达到识字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低段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生字的复现与巩固相当重要。在巩固生字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设计了几个游戏活动。

第一是递进式开小火车复习,可以开单轨,也可以开双轨。首先是生字宝宝专列,然后是词语朋友专列,接着是短语伙伴专列。比如:黄——黄牛——一头黄牛。(开火车的游戏虽然已经是个老游戏,可是只要稍加装饰,孩子们仍然喜欢玩。)

第二个游戏是合作走迷宫。就是说,需要小组里每个人各认一个字,全部正确大家才能一起安全脱险。(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从小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三个是拼字游戏。主要是针对几个合体字:猫、边、群、颗、堆。(通过这一游戏,强化孩子们利用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同时还可以在拼字中认识提土旁。)

第四就是将生字带到韵文里,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对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巩固识字。

写字指导。四个字可以分成两组,关注牛和羊的共同点,注意小和少的不同点。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学会观察与说字;在看一看中,学会"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写完了后,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评价孩子的书写,给写的棒的字画上星星。

接下来我说说第三个版块——学习韵文,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既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课里的量词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有些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最好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正确地使用量词。

所以在朗读韵文时,我设计了这么几个拓展点:

1、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是"一群鸭子"。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说"一群"的?

2、这么多个杏子堆在一块,就可以说"一堆杏子",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一堆堆的?

3、一颗枣,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如果有学生能说出一些正确的搭配,就引导孩子们自己探究两个ke的不同用法。如果学生觉得有难度,就出示一些图片:一颗糖,一颗珍珠,一颗纽扣,一颗葡萄等。随着出示,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用上量词"颗"。然后引导孩子说说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最后课件出示一棵树的图片,想想为什么不是"颗")

4、提供更多的事物图片,玩一玩"我指你说"的游戏:这是什么?这是一把扇子。

5、鼓励学生把这个游戏带到课外,课间和小伙伴到操场上说说校园里的设施,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说说家里、小区里、街上能看见的东西。

6、在分组对读中,发现韵文的特点:1、3小节是在比大小;2、4小节是在比多少。(随机板书;大——小;多——少)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自编韵文。在识字的同时不忘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我想这对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受用的吧。

整篇课文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比一比

大——小多——少

(田字格中四个范写的字)

我要准备的东西主要是课件和字卡、词卡以及生字猜分后的偏旁部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