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5篇)

2022年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2 15:44:02
2022年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5篇)
时间:2023-04-02 15:44:02     小编:admin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篇一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

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篇二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篇三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篇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篇五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