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

最新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2 15:24:19
最新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
时间:2023-04-02 15:24:19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quot;因材施教quot;以及quot;教学有法,但无定法quot;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quot;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quot;quot;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quot;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三)字词正音

(四)诗歌分析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六)艺术技巧

(七)布置作业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egrave;) 赴(fugrave;)荆门 明妃(fēi) 朔(shuograve;)漠 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明确:

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2、“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紫台:指汉宫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之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确:“ 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乐府有《昭君怨》、《昭君叹》等曲辞。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

杜甫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 环佩空归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预习杜甫诗《登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项羽本纪》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第三单元古代传记中的第二篇文章,属于“新闻与传记”系列的一个模块,它紧紧衔接高中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共有:“今朝风流”、“异域人生”、“古风余韵”3个单元。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借鉴外**语教学重视传记的先进经验,力求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人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教材目标及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如下: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4、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二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基本完善,但学习古文的能力并不高。因此,教学中要在进一步加强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并通过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据此,我拟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对项羽进行辩证的评价。

3、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4、掌握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

(四)教材处理

布置预习

1.回忆学过的《鸿门宴》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史记》。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观看影片《西楚霸王》,对课文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4、结合文本翻译,理解文章大致内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育大家魏书生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悬念法——带着问题,接触文本

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交流法——主动参与,总结规律。

4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算是英雄,你心中的英雄是谁?”根据学生对话题的交流、发言,引出项羽与英雄的话题讨论,交代本课学习目标,并引导大家进入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后概括分析:

1、概括文章结构(场面)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2、分析在三个场面中项羽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格

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又无奈的心境;

东城快战——连斩数将,展露了勇猛善战的英姿;

乌江自刎——乌江拒渡、“为德”自刎,兵败自刎,坦荡磊落

(三)精读感悟,问题探究

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你如何看待项羽?试结合文本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胸怀大志(始皇巡游)、勇猛善战(巨鹿之战)、儿女情长(项王别姬)、仁爱恻隐(思民苦)、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果毅决断(杀宋义

自立)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忌贤能)、目光短浅(西楚霸王)、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优柔寡断(鸿门宴)、迷信武力、妇人之仁、沽名钓誉

(四)、课堂小结:

读史明智,返观自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在项羽身上,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1、启示:自信但不能自负

做人真诚坦率

应博采众才,提升个人修养

不逞个人英雄主义

……

2、关于项羽是否为英雄,是怎样的英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用毛主席的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课堂作业:

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写一副对联,对项羽作出评价:

破釜沉舟威震诸侯,真英雄大展西楚神威;

溃围破敌自刎垓下,好男儿不失霸王本色。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小花鹿来到繁华的城市后得了空气的污染过敏症,回到山村后,便将山里的新鲜空气运送到城里出售,开设了“新鲜空气专卖店”,生意兴隆。几年后,城市里到处山绿化,空气变得清新了,人们再也不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说明了城市绿化对净化空气所产生的作用。

二、学情简介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为阅读奠定了基础。但对个别读音、字形较混淆的生字,学生较易忽略。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会了用部首查字法找到生字,在本课中应将重点落在复习巩固上,提高查阅的速度。在阅读上,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基础好的还能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法

1、分层识字,突出难重点。

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导入新课时,学习了鹿、呼、吸。自学交流时,学生自学了“深、楼、市、汽、喘、专、店”生字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突出的是读音,有的突出字形,有的重点训练查字典,如自学反馈时,通过查字典来了解“喘、深”的读音,能选择“深山”中“深”的解释条。

2、朗读为本,注重实效性。

教师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且目标要有层次感,螺旋上升。

3、训练说话,扎根于文本。

“说”的能力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说话课,应体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应善于挖掘每一篇课文中说的因素,让说话的训练扎根于课文。文中最后一节:“人们再也不来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内容及绿化与城市空气的关系展开想象:这时大家为什么不去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呢?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法

课上为了理解“偏僻、繁华”的含义,以及植物带来了新鲜空气这一主题。教师出示了多幅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只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五、实施

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生字教学的层次性。

2、朗读训练的时效性。

3、说话训练的合理性。

4、激发情感的自然性。

具体实施如下:

1、以问题带出课文的学习。

课堂中,学生带着“小花鹿怎么会想到要卖空气?”这个问题整体进入课文的学习。而后学习5、6小节时,又问小花鹿卖空气受人欢迎吗?再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了解了绿色植物的作用。

2、说话训练,拓展思维。

本课有好几处说话练习,如说说“人们不买小花鹿的空气了,他们会怎么说?”“读了课文,你懂了什么?”等,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同学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局部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同学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同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协助同学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同学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同学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溢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同学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同学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同学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自同学字、词。(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同学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考虑: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考虑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考虑题②,投影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同学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b.教室里真恬静啊,恬静得()。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同学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同学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同学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同学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同学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同学朗读全文,激发同学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同学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依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考虑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同学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

1.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四、教学手段

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

3、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

(四)交流研讨

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

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

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

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

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

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

7、诗歌主旨

8、诗眼

9、指导朗读

(五)拓展探讨

1、杜甫其它写月诗

《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江汉》——怀才不遇悲情绵绵

《后出塞五首》(其二)——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客夜》——天涯作客孤独凄凉

小结:同一轮明月,同一位诗人,由于时、地、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象征义。

2唐宋其他诗人望月又产生了什么遐想,思怀、失意、永恒、高洁等

(六)总结

月的象征义非常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月的象征义也在变化发展。

六、课后反思

1.教师定位。

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

2.学生定位。

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集体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3.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4.教学的互动性——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附人评诗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或主旨的关键词语.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忆”。既然“忆”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也就是说它能串联起整首诗,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忆”字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六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聪明的小白兔(一)》(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的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聪明的小白兔(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课文是围绕“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每篇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曲折感人,人物特点鲜明,语言生动形象。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白兔通过观察车轮受到启发,想出一个省力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事。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单元目标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及年龄特征,本课教学我觉得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兔、春、种”等十二个生字,会写“太、丰、白、的”四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兔兄弟搬南瓜的经过,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认识十二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太”“丰”“白”“的” 四个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兔兄弟用什么办法运南瓜的,以及他们的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采用自己想

象,头脑绘图,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全身心展示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

2、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不断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

朗读、表演,全员、全程参与学习,充分地动起来,以至于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针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说: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聪明的小白兔(一)》一课,和小白兔见了面。现在,小白兔可要考考大家呢。接着我会带领学生利用课件,用齐读和开火车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词,并让学生自选词语说话。引言揭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学生回答:兔兄弟运南瓜。此时我相机板书:兔兄弟运南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环节二: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朗读感悟一:感悟南瓜的“大”。

1、小白兔和小灰兔春天种了许多南瓜籽,到了秋天,南瓜丰收了,它们的南瓜大吗?(学生回答后,贴上南瓜图片。请大家浏览课文,哪一段写了南瓜的样子?你又从课文的哪里感觉到南瓜大?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兔兄弟看到自己种的南瓜这么大、这么好是什么心情?学生汇报,我相机板书:怎样读?

朗读感悟二:感悟南瓜太重,兔兄弟搬不动。

我设计这样导入: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到兔兄弟心里可真高兴。可是后来他们心情发生什么变化了?请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

这时兔兄弟又是什么心情?学生汇报我相机板书:搬不动为什么?哪里感受到南瓜重?我会运用课件出示语句,让学生对比读,加深理解。

此处设计考虑到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不强求一致,可以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朗读感悟三:感悟小白兔的聪明。

1、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探究小白兔怎样想到把南瓜滚回家这个办法的。课件出示填空,请学生试着把句子说完整。句子是这样的:小白兔看见 ………………… ,它想: ………………. ,于是,它对弟弟说: …………………. 。最后,它们就这样把南瓜一个一个运回了家。此时我会板书:滚回家

2、引导学生思考:小白兔的办法好在哪里?(省力、快、南瓜不会受损。)

3、启发思考:小白兔为什么能想到这样好的办法?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课件演示自行车转动的动画、南瓜的样子(跟车轮复合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相同之处。再演示南瓜立起来滚动,形象感知其方法的巧妙。

4、师生小结并板书:他们善于观察、思考,才能想出办法。

5、小白兔想出了这样好的办法,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环节三:总结课文 发散思维

此环节我会说小白兔这么聪明,我们夸夸它吧 !我还将预设问题:如果你是兔兄弟,你会怎样做?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多,并且合理。学生汇报时肯定他们想出的各种办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有时间也可以带领学生表演课本剧。

环节四 指导写字

本节课要指导书写的生字是:白、的

在此环节,我会出示认写生字,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个字摆放的位置,认识笔画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了下笔前先观察,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之效。然后我会让学生抬手和我一起范写,特别提示:白字要注意撇的角度和位置、上宽下窄。学生练写时,我会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随时进行个别指导,并展示好字,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聪明的小白兔(一)

兔兄弟运南瓜

观察

搬不动 →滚回家

思考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七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堂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围绕老班长的感人故事,紧扣“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把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现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 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点: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区的学案导学模式,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学生使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回味,体会文章感情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 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齐读课题,继续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2、本文围绕老班长主要写了哪几件动人的事?这里直奔重点,长文短交。

〈二〉 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我设计了探究乐园:(1)用“——”勾你感受深刻的语句,批注你的感受; (2)带着你的体会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2、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在小组中碰出火花,体会真情实感。

3 全班汇报交流,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汇报“夜摸野菜苦钓鱼”这个环节时,我设计了一个感人的视频片断,想让学生一下子入情入景,体会老班长找吃的不容易,困难重重。在“奄奄一息让鱼汤”这个片段时,我设计了一段感人的音乐,再次通过学生的读,让感情得到升华,进一步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班长那崇高的品质和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目的在于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感悟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五、讲故事练习。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采用倒叙方法。以下开头的方式供参考: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我们三位年轻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曾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复述条理要清,讲清楚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3)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搜集长征题材故事、图片等抄写或贴在信纸上装订成册,先在班里传着看,最后放图书室收藏。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八

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殊的葬礼。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拉丁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国境线的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就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在下面撞开了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有时高达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聋的水声,为大瀑布壮威。据说在3o千米外,瀑布的巨响声还清晰可闻。

长期以来,塞特凯达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但这雄奇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20世纪80年代初,在瀑布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且,周围国家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减少。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逐渐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的雄奇与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许许多多的人感到震惊和痛心。这个曾经令多少人为之骄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即将永远消失。这个事实,令人们震惊,同时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他们痛苦地接受了现实,纷纷加入到全世界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

1986年8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他们模仿当地印第安人为他们的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大瀑布。

这个行动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9月下旬,巴西当时的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为瀑布举行的特别的葬礼。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骄做与欢乐,号召人何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九

学习目标:

1、能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清新明丽的风格。

2、理解本诗的内涵,能品味诗人笔下“爱的使者”——“雨”的形象。

学法指导:

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反复诵读,从语言从语言入手。运用联想想象法和探究学习法,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 ) 禁( )锢 留滞( ) 喑( )哑 ( )

蓑( )衣 襁( )褓( )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寒浅 洗礼 忍冬 留滞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3、动手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整理后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4、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要掌握好句中的重音,请根据下列的示例给全文做些朗读标记。

(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5、自由朗读,写出各节诗所表达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听读课文:

同学们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并要谈谈听读的感受。

三、合作交流:

读全诗,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诗的题目是“雨说”,你知道她是对谁而“说”的吗?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诗中“雨”所说的那些话,想一想诗中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她有哪些特点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本诗的主旨?

3、诗的第七、八小节中,两次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四、品味欣赏:

朗读全诗后,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句或哪一节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问题探究:

自由吟咏,体会一下本诗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课后巩固与延伸:

一、摘录两句课外古诗文中描写春雨的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问题。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题目“秋雨声声”能换成“秋雨”吗?为什么?

2、本诗想表现什么中心?

3、怎样理解诗句“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化一多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4、“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梦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说》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关爱;《秋雨声声》用拟人手法写出柔情,请你运用拟人或比喻写出夏雨的热烈,用诗歌的形式写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