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汇总(十五篇)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汇总(十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1 01:13:32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汇总(十五篇)
时间:2024-07-01 01:13:32     小编:admin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一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各种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因此,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明暗的基本规律即可,不往深度探索,而尽可能拓宽广度,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大胆表现出创意和个性。

在教学中,建议教师结合课本的文字和图片,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践,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去独自观察、探索和表现他们所发现或想象的事物,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另外,更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要上成专业或纯技法素描课,要保护他们仅存的稚气,避免因过分强调传统素描的清规戒律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争取做到作业无一雷同、各具特色、张扬个性。

一 学习目标

了解明暗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和感受优秀素描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和表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时代个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去理解物体的明暗和立体感,用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淡化透视和三大面、五大调子,以具体的实例说明明暗产生的一般规律,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创作,使作品彰显学生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三 学习材料

教具:

课件、范画、学生用石膏几何体、静物衬布、调光台灯。

学具:

(1)收集的图片、照片、下载的资料。

(2)喜欢的写生物品。

(3)自己喜好的明暗表现不同的材料和工具。

四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调试多媒体设备、准备范画、静物,组织教学。 学生准备资料、材料和学习工具。

2、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尝试画一个圆和一个球体,比较圆形和球体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一个是平面的形,一个是有明暗的体积。 体积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利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浏览明暗立体感强的作品

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等。 思考平面的形到明暗立体的形成。

出示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3、讨论与分析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二

老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放上六面体和球体请一学生用调光台灯照射物体。

学生讨论,发表明暗变化的看法。

老师总结学生讨论分析的明暗变化的规律:

明暗色调不同:

光源和物体远近不同

光源的强弱不同

光源与物体的角度不同

观者与物体的距离不同

物体本身的色彩不同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节台灯时远时近、时强时弱、角度变换,学生前后左右距离不同多视觉的观察等,使学生对明暗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讨论:明暗变化的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六面体有受光面、背光面和中间色的变化,球体明暗变化逐渐过渡等。

问题:明暗色调不同我们怎样去表现?用什么手法表现?

指导学生看书本中的学生作业思考后再回答问题。

加强学生对明暗变化的印象,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文具、苹果、等拿出来,感受明暗变化的规律,观察六面体为什么有黑、白、灰的变化,球体的变化形成调子等。(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调子。)

学生明白明暗变化的规律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球形,要求每一学生也画一球形添加明暗,表现立体感。

展示学生作业趁势引导学生学习明暗的各种表现手法。(球形添加明暗时间要短,学生有感受就达到目的)

展示课前老师准备的苹果各种不同的明暗表现方法,如铅笔调子画法、结构画法、钢笔画法、淡彩画法、水墨技法、黑白块面画法、剪纸拼贴、电脑制作等。展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同一苹果用具象、意象和抽象去表现。

说明明暗表现使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表现手法,作品创造的意境不同。 学生配合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调节台灯时远时近、时强时弱、角度变换。学生前后左右距离不同多视觉的观察等,使学生对明暗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多元化及现代艺术观念的渗透,鼓励学生从传统的圈子跳出来,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欲望。

4、实践活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摆静物,石膏几何形体静物写生﹙整体—局部—整体的写生步骤﹚

①三角形构图有主有次;

②整体到局部进行塑造;

③明暗处理概括、简练回到整体。

请学生利用所学的明暗知识,根据不同题材展开丰富联想,运用不同技法不拘形式的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完成一张有一定创意、个性的素描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

①指导学生画出物体的位置注意画面构图,题材不限,最好来自生活。

②画出物体的明暗色调,明暗五调子的表现要求大体清楚、准确。

③尝试用多种技法表现深浅不同的明暗层次,更可以表现想象、意象中的事物。

五 课堂小结

1、肯定成功的作业,发现每个学生的成绩,给学生以希望。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谈创作意识。

2、鼓励学生不断学习,画出更好的作品。

六 板书设计

1、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2、明暗的变化规律 电子白板 范画

3、明暗素描表现技法

设计思路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主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明暗的知识了解不多,更不知道明暗还可以有多种的表现方法。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以直观的感知为主线,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总结出明暗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直观的课件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自由的表现。这样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有效实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己制作课件、绘制范图、出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观察法、探究法、练习法为主要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然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观察、实践,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一步步的学习,领悟、表现。这样,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索欲,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本课通过了解明暗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作欲望,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理解“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的含义。

本课的素描教学与传统的单纯技法教学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明暗调子变化的规律;利用明暗表现立体的不同方法、明暗表现的不同材料,通过实践活动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体验到表现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在教学中,首先应该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白明暗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明暗变化的规律,本课的特点是它区别于一般以写生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习作性素描。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有创意,具有个性,寻求不同的视觉效果,具有时代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表现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不限,表现的内容不限,表现的形式不限,表现的技法不限。所以,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同时,在表现技法上,即可以让学生尝试以点、线、面为主要表现手段,还可以大胆尝试薄涂(淡彩)、拼贴等其他技法;在表现内容上,可以是生活中存在的物象,更可以是想象、意象中的事物,给学生充分表现的空间;在表现形式上,具象、抽象不限;这种在表现材料上,不做统一规定,由学生自主决定的方式适合当代中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另外,对于透视的要求也适当淡化,避免限定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展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拒绝平庸更愿意自由表现。而《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与传统的单纯素描技法教学不同,它只要求学生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明暗调子变化的规律。它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就很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是进一步进行建立造型能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学习机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对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道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

(2)通过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素描作品。

2.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减;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以启发式、直观式、互动式为主;教学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实践活动可以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体为单位。作品表现内容写实、创意自选,表现形式不限,表现方法不限,表现工具不限。特别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完成一张具有个性的有明暗效果的创意素描作品《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优秀素描作品的欣赏,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写实性大师和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现代创意素描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明暗的形成和明暗变化的规律。

难点:如何表现物体的明暗色调,提高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充电台灯

(3)石膏正方体

(4)白纸一张

学具准备:

(1)手电筒

(2)a4纸

(3)写生物品(可以是学习用品、立体模型等)

五、教学特点

本节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出发点,淡化美术技能的培养,将“研究”的氛围融入整节课的学习中,知识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断的研究中总结知识、消化知识。教学设计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教师先来播放一则快速绘画视频,让学生比赛看看谁的眼力好,最先看出画的是什么,并且看看是属于什么形式的绘画。

设计意图: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集中起来,在令人惊叹的快速绘画及节奏感很强的背景音乐下,带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争相猜测画的是什么,和是什么形式的绘画。

看完后学生都在惊叹这款男士运动型机械手表画的真像,并总结这种绘画形式是素描。

教师补充:“素描虽然是一种单色绘画,没有丰富的色彩,但是仍然能够带给我们逼真立体的感觉,它是如何体现出立体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从中找找原因吧。”

板书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明暗的形成

教师:“先来看看明暗是怎样形成的”。

1、小实验:

教师拿出一张白纸,请同学们看这是一个只具有长和宽的二维平面,接着老师将纸卷起,在右侧打了一束光,请学生观察“除了纸张变为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立体外你还看到什么变化?”学生说色调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明暗对比。因此学生得出结论: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会形成明暗对比。板书:光线

2、看图总结:

仅仅光线照射才能形成明暗对比吗?从以下这幅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总结:物体自身颜色深浅也能产生的明暗对比。板书:固有色

设计意图:对于明暗形成的原因我采用了小实验和看图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知识点二:明暗变化规律

教师:“了解了明暗形成的原因,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暗变化的规律吧。”

课堂活动一:小组竞赛研究明暗变化的规律。

幻灯片出示问题:

1、光线的远近、强弱不同,明暗对比有什么变化?

2、在恒定光线下,光照方向与明暗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学生拿出手电筒和自带物品共同进行研究,看哪个组最先汇报研究成果。

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后,有其他小组补充,最后老师拿出石膏正方体、台灯,当众做实验并总结:

1、光线越远、越弱,明暗对比越弱,反之,光线越近、越强,明暗对比越强。

2、在恒定光线下,受光的面会比较亮,就把它叫做亮面,背光的面由于受不到光照比较暗,就把它叫做暗面,平行于光线的面介于亮暗之间,就叫做灰面。这就是常说的三大面。(板书:三大面)

设计意图:对于明暗形成的规律如果由老师直接讲会比较枯燥,所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四人小组探究和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这样得出的结论会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活动二:小练习:自我检测看图判断光源方向及指出物体的三大面。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光源方向及物体的三大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如果对三大面细分可以分成五调子,启发学生分析反光及明暗交界线形成的原因。

总结出:立体感产生的原因:三大面五调子(三大面:亮、灰、暗,五调子:亮、灰、暗、明暗交界线、反光)

知识点三: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式

教师:如果我们将这三大面五调子的关系表现出来,物体就会塑造的富有立体感了,那到底如何来表现呢?

课堂活动三:请同学上黑板在画好的圆柱体中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三大面来。

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其余学生观看并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

设计意图:以上内容环环相扣,由明暗规律总结出三大面五调子又带出表现的方法,让学生在边练边学中思路一直处于集中状态,在学生上黑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醒下面学生注意看黑板上学生表现明暗用到的方法,并启发学生如果由你表现你还能用什么方法。

教师总结圆柱体明暗的表现方式。

教师依图讲解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式。(在看图时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分析如何用点、线、面来表现亮、灰、暗)

点表示法 线表示法 面表示法

教师随后补充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能用其他方法,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明暗,如彩铅、淡彩还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固有色等。

彩铅 淡彩

知识点四:明暗与立体的绘画方法

教师:“我们刚才所看到的例图都是照实表现的现实物体,这种方法就叫做写实画法。

写实画法就是把看到的形象,根据明暗效果,照实表现出来的方法。

1、写实画法(教师演示水杯的写实画法)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以一个事物为媒介,通过自由联想,创作出来的方法。

2、创意画法

教师分析《鱼》的创意。(教师演示水杯的创意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分析和教师在黑板上的现场演示,让学生对明暗的绘画方法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课堂练习、讲评

课堂练习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在下面内容中二选一。

1、请你根据“蝶”的外型,展开联想,自由选择绘画工具,通过添加图案完成一张有明暗对比的创意绘画。

2、请根据自己所带的学习用品,试表现一件简单物体的立体感。

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除了给予一定辅导外,对于作业中的亮点及时展示,并将做好的练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挑出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为什么。

设计意图:因为一节课课时有限,不可能两个练习全部做到,所以想到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喜好自由选择绘画方法,写实画法就是根据三大面的知识来写生物体,这个方法能够巩固三大面知识。创意画法就更加自由,即可随意添加图案并表现出明暗效果即可,这个方法更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讲评环节,由学生评价,更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弥补练习上的不足。

(四)课堂拓展

明暗素描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传统的明暗素描和现代流行的创意明暗素描作品,感受传统大师们素描的严谨以及现代素描的无穷想象和趣味,了解素描发展的新方向。

(五)本课小结

通过对板书中知识点的回顾,巩固本课知识并提出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关注身边绘画作品中对明暗的表现。布置课后思考题。

七、板书设计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光线 固有色

一、明暗变化的规律

三大面(亮面、灰面、暗面)

五调子(亮、灰、暗、明暗交界线、反光)

二、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式:

点、线、面、其他

三、明暗与立体的绘画方法:

写实 创意

八、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知识,而学生积极亲身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是教师所期望的最佳效果。“素描”这一知识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学生不太喜欢,如何能够突破传统的素描,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解素描的表现方法是我重点要动脑筋的地方,在课前我认真学习了教参,教参中指出: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各种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因此,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明暗的基本规律即可,不往深度探索,而尽可能拓宽广度,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大胆表现出创意和个性。

为了不使课堂变成教师唱独角戏,课程安排上我注意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上,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能够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练习内容上我没有给太多限制,做到了作业无一雷同、各具特色、张扬个性的要求。如果练习时间上再能长一些,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四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五

课型:

造型设计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初步进行印纹练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手、树叶等印纹创造肌理效果,并有意识的进行画面组织。

教学难点:

纹样的创造发现和组合。

教具准备:

大白纸、水粉颜料、不同树叶、图例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边听轻音乐)。

二、导入:

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心来发现手上的纹理,教师用手沾上颜料,往白纸上一印,出现漂亮的手纹,导入课题:美丽的印纹(板书具有纹理的字)。

2、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白纸,让全班学生粘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按印。让学生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的表述自己手上得纹理的特征及手沾色彩、按印的感受。

3、让学生讨论并说说除了手可以引出纹理以外,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印。

三、布置作业:

分小组合作,用手、树叶、瓶盖等进行印纹练习。

要求:

1、团结合作。

2、注意卫生。

3、比比哪一组印得最美丽。

四、学生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五、展示每组作业,引导观摩,让学生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

六、配乐展示教师制作的各种美丽的印纹,请同学们整理卫生,结束本课。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六

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七

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及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八

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 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 (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 2.造型准确 3.色调和谐统一 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 黑、白、灰无彩色。

(2) 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 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 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 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 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4)齐读图形名称。

(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

板书: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十

《三顾茅庐》语文立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语文立体教学设计——《三顾茅庐》。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立体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一)教师拿出一个公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让学生说出名称。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为下面学习观察立体图形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学例2

1.观察长方体的形状。

师:小英、小刚、小强三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观察一个长方体。

师:跟上节课学习的一样吗?也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这三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生:小英在侧面观察。

生:小刚在正面观察。

生:小强从上面观察。

师:老师给他们拍了个照片,瞧,照片出来了,动动脑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到的?

生:第一张是小英拍到的。第二张是小刚拍到的。第三张是小强拍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英是从侧面看的,因为小刚是从正面看的,因为小强是从上面看的。

师:说的真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和球) 。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小组活动:将立体图形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组内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3.全班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

(2)观察圆柱体。

小组活动:将圆柱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3)观察球体。

小组活动:将球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圆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球从每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4.小结。

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位置看过去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知识应用。

(1)连一连。

小乌龟、小狗、小鹦鹉在观察冰箱,它们眼中的的冰箱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教师连线。

(2)填一填。

长颈鹿和小猴子也来观察冰箱,这次老师在冰箱上放了一个饼干盒,长颈鹿从上面观察,小猴子从正面观察,它们眼中的的冰箱又是什么样的?填一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教学例3

1.(1)猜猜看。

课件出示: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 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2.(1)猜一猜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形,还可能是圆柱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总结: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把自己看到的形状在练习本上画出来,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五、课堂作业:第71页练习十六,第5题。 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摆组合图形, 并从不同方向观察。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图形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设计:实验操作学法设计: 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ddd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ddd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作业布置:

p36页的第2题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的活动,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将所观察的物体由实物变成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特征的认识,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等。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趣感知

1.活动引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积木搭一搭。

(2)组长组织组员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搭好的积木。

2.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我们的这个面称为正面。

(2)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搭积木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观察中感受每个面的形状,为新课的探究做好准备。

(二)观察体验,探索方法

1.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①小组活动: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2)初步渗透三视图。

①课件出示例2,提出问题: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②学生再次结合组内的长方体模具,判断出观察的视角。

③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①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③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④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

(4)师生小结。

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②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5)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和球,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解决问题

(1)猜猜看。

①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提出问题: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②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同桌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十四

《电脑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图程序编辑菜单下“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图标功能。

2、运用画图程序编辑菜单下“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功能创作设计美丽的花边。

3、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运用“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功能进行花边图案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功能创作设计美丽的花边。

【教学准备】

教师:检查电脑硬件设备,排除电脑故障,课件。

学生: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电脑室,并稳定好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欣赏导入

1、欣赏花边电脑美术优秀作品

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相同的纹样进行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有秩序的美感。

2、生活中哪里经常用到这些图案。

三、观察感悟

1、自学教材,了解绘制方法步骤图:

方法一:

(1)用各种工具画出自己需要的花样。

(2)用“复制”和“粘贴”工具复制花样,第二个花样用“翻转”工具水平翻转。

(3)按自己需要的样式一正一反排列成一条花边。

思考:单独纹样是采用工具箱中的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一个单独纹样如何变成一条漂亮的花边图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方法二:

(1)用各种工具画出自己需要的花样。

(2)用“复制”和“粘贴”工具复制花样。

(3)按自己需要的样式顺序排列成一条花边。

2、教师演示“复制、粘贴、翻转”操作要点。

3、欣赏学生作品

说说他们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

4、欣赏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想想看,这些图案能用什么工具快速表现出来?

四、探究体验

作业:运用电脑中的复制和翻转功能画出漂亮的花边。

设计步骤:

(1)画一个单独纹样。

(2)复制、粘贴单独纹样。

(3)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

五、作品展评

我设计的花边运用了( )方法。

漂亮的花边装饰在( )地方。

六、拓展小结

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桌布、手帕、窗帘图案。

七、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步骤关闭电脑,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明暗与立体表现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篇十五

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

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生答:略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

思考: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