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优质十四篇)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优质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2 12:44:07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优质十四篇)
时间:2023-04-02 12:44:07     小编:admin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铁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1]。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20xx年(1920xx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东西两厢是钟鼓相对,斋堂与客堂对称排列。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各殿堂的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美,是研究我国古建筑雕饰艺术难得的实物样本。藏经楼收藏有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成都,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名胜古迹,文殊院就是其中的一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去过,可是因为我太小已经没有印象,但是星期六爸爸妈妈又一次带我去了,因为那天是妹妹的生日,所以爸爸妈妈才带我去。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门,当庙暮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禁诧异了,因为比我想象的还要壮观。庙门前有块方匾,上面写着三个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见它古朴端庄,历史悠久,是我们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进文殊院更是惊呆了,只见雄伟的大殿前香火缭绕,钟声阵阵,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里念佛诵经,绿树成荫的参天大树遮掩者殿堂,游人、居士、和尚若隐若现,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特别是寺里面的一幅幅对联,一段段经文,虽然我不了解它们的意思,但我却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对联,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故事。

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萨虽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念佛诵经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却从佛义上来明确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热心助人,对生活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更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二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0xx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0xx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0xx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铁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1]。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

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20xx年(1920xx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四

游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宽窄巷子了。从酒店出发,沿总府路、蜀都大道,途经天府广场、人民公园,最后抵达成都宽窄巷子,行程约20分钟。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天府广场,正行驶在蜀都大道上,蜀都大道是贯穿成都市区东西部的一条交通大动脉。

现在我想问一下,在大家眼里,成都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没错,安逸(川话)。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上个月,国内首个休闲城市排名公布,成都因其“幸福度高、人情味浓、包容性强、好逸不恶劳,既享受生活,更创造生活”而获得“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称号。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评价成都:china’s china——最中国。那我们今天要去的宽窄巷子堪称是最成都。

宽窄巷子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成都人对于休闲生活的理解和表达的地方。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它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的巷子组成。宽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康熙五十七年(1720xx年),准噶尔部进兵骚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1720xx年,康熙皇帝应川人之情,派旗兵驻防成都。当时的四川总督年羹尧下令在秦代少城遗址上修建“满城”,给旗兵居住。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自离开少城接触商务买卖,他们只靠每年少城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然而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了宽窄两条巷子。那时,宽巷子住的是文武官员,窄巷子住的是士兵,等级森严。其后,宽窄巷子的人员结构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宽巷子多为达官显贵,窄巷子聚居的则是平民。但其实从街道的结构和规模来说,宽巷子与窄巷子并无太大差异,只是显贵们住的地方当然“宽”,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窄”。所以民间便有了“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说法。

宽巷子与窄巷子的建筑风格说是川西民居,却又留有北方四合院建筑的痕迹。

巷子两边大大小小的院落,三面环墙,临街只留一道门脸儿,雕花的窗户,气派的门楼,讲究的门饰,虽已有些破落,却依然在诉说着老巷子里的沧桑历史。宽窄巷子是最能再现老成都人生活场景的地方。街坊邻居习惯了端把竹椅坐在巷口摆龙门阵,茶余饭后就在墙下摆上一桌麻将,品着茶坐在树下的石凳上看巷子里的人来车往。或者一家人在院子里喝着稀饭,用温婉而幽默的成都话聊着家常。

不过,今天大家要看到的宽窄巷子已不是那有些破落的老巷子了。xx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打造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xx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重新梳理后的宽窄巷子,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院落文化,也使整个街区肌理更加清晰,同时为现代宽窄巷子梳理出更清晰的气质: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

朋友们,前面大概还有3分钟就将抵达成都宽窄巷子了。等到了宽窄巷子,你就会发现成都的“休闲”真的是名不虚传。

好了,请大家收拾好随身物品,跟着我一起去品位宽窄巷子的休闲气息吧。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抵达宽窄巷子了,接下来我会为大家细细地讲解宽窄巷子里的一些特色建筑,请大家跟好我。

总体来说,宽窄巷子的修护过程中,街巷形态进行了空间上的梳理调整,精心保留了原有的街道肌理尺度。只是小心翼翼地做了适度的“减法”,拆除片区内与历史风貌不符的现代建筑。

我们知道宽窄巷子一共只有45座建筑,所以说可以进驻宽窄巷子的商家都是非常幸运的。

现在呢,我们是在宽巷子。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叫兴仁胡同。据说这里所驻的是镶红旗的清军,宽巷子中一位懂蒙语的满族人介绍,胡同是蒙语的音译,关于胡同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指蒙古人在草原上扎起的蒙古包之间的通道。而到了民国年间,在中国一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气下,清朝的叫法“兴仁胡同”改名为“宽巷子”。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是宽巷子20号院,据说很多人一旦来到这里就拔不开脚,现在我们进去看看吧。主人老段是一个做设计的行家,例如一品天下等景观设计都是他的手笔。传统文化既是他的心头所好,也是玩得最精彩的看家绝活。

宽巷子20号这个两进院落,是按照民国风格重建,保留着民国年间雕工细腻的木质门头。象征大吉大利的狮子滚绣球,寓意得福的佛手,这些精美的传统文化符号,换作别人最多只能原汁原味的存留。而天趣满汉楼让人最惊喜的是,在丝毫没有对原建筑做改动的前提下,仅从细节和摆件下笔,便浓墨重彩的凸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天井院落里,龙脉池对应着鸿运泉,文房四宝对应着清澈的古筝琴声;古画青花,孔雀锦鲤,老段的天趣满汉楼像是一幅华丽细腻的蜀锦。在宽窄巷子的热闹喧哗里,保留着深宅大院、大户人家的古老情调。

现在大家随意地在院子里转转吧。

这里呢是宽巷子25号,门头为传统黑色木板门,门前的两侧有八影壁,尽显大宅风范。旧门头下的红砂上马石静静的矗立在这里,向人们展现着旗人的生活,岁月的沧桑。现在我们走进院里看看,院内的前檐和正房建筑都有着精美的木雕装饰,大家看东侧院里的两层建筑,人们称之为小姐楼,据说是始建此院时,主人为未出嫁的女儿所修的闺阁。

逛完了宽巷子,接下来我们要去窄巷子看看了。穿过南北向的通道,我们就到窄巷子了,窄巷子在清朝的名叫太平胡同。清兵的进驻给了战乱中的成都人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窄巷子又叫太平胡同,名“太平”自然是希望没有战争,成都的老百姓能够平安祥和的过日子。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窄巷子1号院,它的门头是西洋的四柱三山式,门洞顶处以卷草纹线条处理,建筑优美。走进院子里我们看,门厅有传统的四扇六抹格扇,大家看隔扇的上部,镶嵌冰裂纹门楣。相传呢,这个院子曾经在清末进行了改建,当时的主人是一个富商,在改建的时候按风水大师的指点,门墙修筑时跟旧墙砖混合使用,取求新由旧生、推陈出新之义。所以这个院子保留的旧门墙是不同年代的红、黑、灰三种颜色的墙砖所砌成的。如今这个院子为根据这一传说命名为三块砖会所。

三块砖会所是它的男主人给妻子的一份礼物,因此男主人是不惜工本,耗费心力,几乎所有的摆件和地窖里的红酒都是他的藏品。

我们看到会所的前庭,东西厢房,上房堂屋,构成了六个包间,工整严密,格局大气舒展。中央的院落e形和l形的绿竹马槽,光影动静把空间切割得灵动开阔。三块砖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室内装饰了,用张扬摩登的现代语言表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主人把现代和传统的融合做得天衣无缝,水到渠成。贵重的红豆砂太师椅和色彩明快的沙发,文门神和象征华盖的阳伞,prada霸气十足的长沙发和传统意味的屏风椅,统统组合得如此和谐巧妙。

我们接着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窄巷子21号“点醉”酒吧,它的主人是四个80后。“花渐半开,酒至微醺,情之初动”,是他们对这个院子的诠释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吧。 “过犹不及”是中国古人对享受人生乐趣的提示:不过度纵容,不小气节制,有一点醉便恰到好处,万种风情。于是四个年轻人把他们的态度带进了窄巷子21号院并用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中式骨架,后现代的面孔,填充以艳丽的酒红色。这里有1000多种红酒,其中600多种来自法国。点醉真像是一杯年轻的红酒,带着葡萄适度的芬芳,和一种清爽的甘甜。就像不要单纯的以年份判断红酒一样,也不要以年代分层判断格调。点醉是窄巷子第一个开起来的酒吧,这也是成都第一个提出24小时营业的酒吧,它提供了一种成熟、轻松而游刃有余的时尚态度。游客朋友们如果有兴致稍后也可以来这里体味一下点醉的滋味。

现在我们接着逛下去吧。

这里是窄巷子30号瓦尔登,它是当年传教士居住的院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然这种缘分也来自主人黎氏兄弟的用心。当年远在美国的哈佛博士,一得知宽窄巷子的改造,便专程飞回成都。高大爽朗的格局,更有北方建筑的明快感,欧洲风情更是增加了恰当的优雅。黎氏兄弟不用加入太多的复杂元素,保留着这种素朴大气的西洋风范。便成就了当年梭罗所描述的《瓦尔登湖》的气质。试想入夜落座于后院的树下,四合院的温暖情绪,夹杂着现代的浪漫,想必会让大家对已经熟悉的宽窄巷子多了一份新的感受吧。

好了,宽巷子窄巷子我们逛得差不多了,现在我带大家去看看提得不多的井巷子。

井巷子在清朝满城时叫如意胡同,后来因为巷北有明德坊,所以又称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为井巷子,并沿用至今。关于井巷子的名,也是有来历的,顾名思义这条巷子因井得名,井在哪呢?走到那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井巷子主要就是成都的新生活区域酒吧区,这里是成都的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华灯初上的成都风华,是笑靥如花的芙蓉女子,井巷子,是老成都的“新生活”。

井巷子其实只有半条,它的两侧一侧是成都的新生活酒吧区,一侧是成都400米的文化墙。这是全国唯一以砖为载体的博物墙,成都历史浓缩于此。成都在重建宽窄巷子时,征集到四万块不同年代的砖,在井巷子路南侧,沿街用这些砖垒砌砖墙,砖墙中镶嵌喷绘照片,喷绘照片中又有浮雕,筑成一道展示老成都历史、文化、民俗长卷的文化墙。

大家在文化墙上可以看到,昔日老成都的生活景象。老成都人们坐在院子里三五成群,泡一杯盖碗茶,享受着柔和的阳光,翻翻报纸,摆摆龙门阵,偶尔端起茶碗扎上一口,说天到地。巷子里,等着三轮车叫卖的小贩,一车的蔬菜,雨天里卖菜人穿着雨衣穿梭于宁静的小巷,叫卖声清脆爽朗。几个老人家中屋檐下,下着象棋,逗弄着笼子里的画眉鸟。街坊在巷子里走过的背影......

老成都,光是这三个就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它是一种情结,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吧。我想大家也应该跟我有同感吧。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的时间呢,就由游客朋友们自由支配,好好地享受下成都的慢生活吧。11点的时候我会在下车的地方等候大家。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但也不要忘了时间哦。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五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你们可以叫我小x。此时,我的心情非常高兴希望我们这次游玩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愉快。

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项世界级桂冠的景区。黄山文殊院文殊院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文殊院文殊院市境内,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实154平方千米为黄山文殊院文殊院风景区。黄山文殊院文殊院,古称“黟山”。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完成中原统一大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曾在这里采药炼丹,沐浴汤泉,得道成仙。李隆基下诏书,将黟山改名为黄山文殊院文殊院,一直沿用至今。 神奇秀丽的黄山文殊院文殊院胜景,是地球内外引力长期持续作用的结果。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黄山文殊院文殊院历经沧桑,逐渐演变成危岩峭壁、怪石林立的奇特地貌。

黄山文殊院文殊院市一座著名的花岗岩名山,它具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历来被誉为黄山文殊院文殊院四绝。近年来,有人将冬雪誉为第五绝。

各位游客,你知道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松的生命力为什么如此顽强,能扎根岩石呢?原来啊,松树的根系能不断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它可以溶解岩石,从岩石中吸收养分,再加上平时腐烂后的花草、树叶,都给它提供了养料。所以,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松的生命力极其旺盛,能扎根岩石。

俗话说,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龙爪松、黑虎松、探海松等名松。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无山不峰,这里千峰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三xx大峰、三十六小峰。有高耸的莲花峰、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等。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无峰不石,名气大的就有121处。

站在北海的狮子峰上,你可以看到二仙下棋,丞相观棋,仙人背篓,还有梦笔生花,猴子观海等。这些怪石,有的似人,有的像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目前,黄山文殊院文殊院开发的景点多达400余处,可分为温泉、云谷寺、北海、玉屏楼、松谷庵、钓桥庵六大景区。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玉屏楼景区。

玉屏楼景区是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最绚丽的景区。当年陈毅元帅对黄山文殊院文殊院风景曾作出精辟的概括:“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玉屏景区则充分体现了黄山文殊院文殊院前山雄伟的地貌景观特征。其精华为三峰:天都峰、玉屏楼、莲花峰,沿途有鳌鱼洞、一线天、百步云梯、蓬莱三岛等奇妙景观。 过了百步云梯,便可以开始攀登海波1864米的黄山文殊院文殊院第一高峰——莲花峰。从莲花峰到峰顶约1.5千米,这段路叫莲花梗。沿途有许多青松与黄山文殊院文殊院杜鹃,还有飞龙松、倒挂松等名松。穿过前面四个洞之后就到达峰顶,这绝顶是一个直径约5米的圆台,人们又叫它“石船”;圆台四周有石柱铁栏,中央有个凹处,里面有积水,人们叫它“香沙井”。置身峰顶,万峰拜其下,颇有顶天立地、一览众山小之感。 过了蒲团松,便到了玉屏楼,这里被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誉为“黄山文殊院文殊院绝顶处”,古时建有文殊院,是黄山文殊院文殊院一座著名寺院,后多次遭受火灾,现在在旧址上建了玉屏楼宾馆。民间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文殊院文殊院面”之说。楼后玉屏峰崖壁上刻有众多摩崖石刻,由毛泽东手迹“江山如此多娇”、“风景如画”、“一览众山小”等。峰顶形成一尊卧佛,惟妙惟肖。在玉屏楼左边,有一颗奇特的松树,它一侧松枝伸出,好像在迎接五湖四海的宾朋,这就是寿逾千年、被称为国宝的迎客松。这里还有陪客松、送客松相伴,极合乎中国的礼仪规范。 站在玉屏楼前,左望天都,右看莲花,秀峰相拥,松石斗巧,真是一个绝妙的境界。天都峰右边有一座山峰叫耕云峰,峰顶有一块巨石像一只大松鼠,构成“松鼠跳天都”奇景。从玉屏楼往下走,没走几步便到了文殊洞。再顺着螺旋梯向下走,就到了蓬莱三岛。一线天是一道峡谷,又深又窄,长约50米,两侧壁高25米,最宽处仅2.2米,最窄处不足0.5米,一个人还要侧身才能通过。 再往前就是有名的鲫鱼背了。鲫鱼背是登天都峰的一段最险峭的是矼,长约20米,宽1至2米,最窄处不到1米,两边万丈深渊。若在茫茫的云海中走在上面,真像踩在一条露出水面的鲫鱼背上,跟着它在水中游动呢。峰顶有“登峰造极”石刻。登天都峰确实很险,但是来到黄山文殊院文殊院不登天都峰又怎能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呢?

从半山寺来到立马桥,可以看到千仞峭壁上的巨型摩崖石刻:“立马空东海,等高望太平。”每字边长6米,其中“平”字一竖长达9.4米,为唐式遵将军于1939年题写,由6名徽州石工悬系在千尺的峭壁上,用了大半年时间才镌刻成功。书法气势非凡,磅礴壮观,而且寓意深刻,不仅对黄山文殊院文殊院胜景的高度艺术概括,更显示了在国家危难之时我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

希望大家在这次旅游中,要好好的保护好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自然文化遗产,不能去破坏它们。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六

今天我们将到成都久负盛名,拥有“空林八观”之美誉的寺院文殊院游览。大家都知道,寺院是佛、法、僧三宝的常住处。也是佛教的传播和沿袭之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是因为创立者佛陀所说教法而得名...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东西两厢是钟鼓相对,斋堂与客堂对称排列。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各殿堂的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美,是研究我国古建筑雕饰艺术难得的实物样本。藏经楼收藏有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七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铁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1]。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

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20xx年(1920xx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八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铁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1]。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20xx年(1920xx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东西两厢是钟鼓相对,斋堂与客堂对称排列。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各殿堂的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美,是研究我国古建筑雕饰艺术难得的实物样本。藏经楼收藏有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成都,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名胜古迹,文殊院就是其中的一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去过,可是因为我太小已经没有印象,但是星期六爸爸妈妈又一次带我去了,因为那天是妹妹的生日,所以爸爸妈妈才带我去。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门,当庙暮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禁诧异了,因为比我想象的还要壮观。庙门前有块方匾,上面写着三个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见它古朴端庄,历史悠久,是我们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进文殊院更是惊呆了,只见雄伟的大殿前香火缭绕,钟声阵阵,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里念佛诵经,绿树成荫的参天大树遮掩者殿堂,游人、居士、和尚若隐若现,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特别是寺里面的一幅幅对联,一段段经文,虽然我不了解它们的意思,但我却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对联,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故事。

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萨虽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念佛诵经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却从佛义上来明确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热心助人,对生活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更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九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0xx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0xx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0xx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十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0xx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0xx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0xx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十一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0xx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0xx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0xx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十二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0xx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0xx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0xx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十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铁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1]。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

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20xx年(1920xx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四川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导游词介绍篇十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铁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1]。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20xx年(1920xx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东西两厢是钟鼓相对,斋堂与客堂对称排列。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各殿堂的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美,是研究我国古建筑雕饰艺术难得的实物样本。藏经楼收藏有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成都,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名胜古迹,文殊院就是其中的一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去过,可是因为我太小已经没有印象,但是星期六爸爸妈妈又一次带我去了,因为那天是妹妹的生日,所以爸爸妈妈才带我去。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门,当庙暮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禁诧异了,因为比我想象的还要壮观。庙门前有块方匾,上面写着三个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见它古朴端庄,历史悠久,是我们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进文殊院更是惊呆了,只见雄伟的大殿前香火缭绕,钟声阵阵,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里念佛诵经,绿树成荫的参天大树遮掩者殿堂,游人、居士、和尚若隐若现,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特别是寺里面的一幅幅对联,一段段经文,虽然我不了解它们的意思,但我却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对联,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故事。

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萨虽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念佛诵经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却从佛义上来明确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热心助人,对生活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更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