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0篇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58:34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0篇
时间:2024-03-20 19:58:34     小编:WangJ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下面是可圈可点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0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1

一、探究现状

我国中小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我国一些先进发达地区、城市的中小学在这一领域的探究起步较早一些,我们广西地区的中学已开始探究,但在小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才刚刚开始,还处于探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

二、探究内容

1、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2、探讨在各年级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差异开展探究性学习

3、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构建我校的校本课程

三、探究思路

探究视角:

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

探究目的:

1、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对待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2、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亲自参与探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促进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探究的途径:

1、分析现状,明确探究目标。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以及自主探索

2、分工合作。

(1)理论指导。由心理学专家对实验进行理论指导,重点在课题的探究角度以及探究重点、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指导,保证课题的高效、高质。

(2)实验探究。由一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实验,确保课题的正常开展。

3、从实践到理论,认真总结经验。注重理论学习与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和撰写论文、阶段性小结及结题报告。

四、探究目标

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探究方法

文献探究法:及时把握相关课题的探究动态,跟踪小学生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热点问题。

实验探究法:本探究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和准实验法。

行动探究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方案,调整内容。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2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图片,相机介绍他的背景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任务:

1、使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成果: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那你们当中有没有谁知道“安徒生”呢?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读前设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2、明确: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3、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四)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

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3、小结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4、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六)整体理解课文

1、回忆

2、总结写法。

(七)总结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读了这篇课文,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感受。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3

班会主题:

探究高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设计背景:

高二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加大,压力不仅来自社会、学校、父母,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自己。进入高中两年来,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很努力,很忙乱,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考试之后很焦虑,又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调整状态,陷入恶性循环。通过这次主题班会,给同学以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活动目的:

1、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让学生认识到交流和合作在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活动方案:

1、有关“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及统计。

2、每位同学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一、活动形式小品、知识问答、演讲等。

二、活动过程导入:

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来自于好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特点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自己受用,能用它解决问题,习有所得,就是好方法。方法是教给的吗?方法不应当是由老师灌输给学生,而应当是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的个体特征,通过实践,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而来。它应当从学习中来,而最终又回到学习中去。

1、 展示问卷调查结果。

2、 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小品:王珂 和王冰心的小品带出语文学习方法的交流。

3、 英语学习方法交流。

4、 数学学习方法交流。

5、 地理学科学习方法交流。其他学科学习方法交流。介绍名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建议其他学生的一些学习方法交流。

三、班主任小结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注重双基,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学习必须勤于思考,肯于动脑。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现象。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必须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个步骤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学习必须善于总结。总结很重要,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经常总结还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学习不能只凭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最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随着信息量激增,知识面的迅速扩展,学习方法比单纯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知识。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学习的方法很多,小窍门也不少,这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方,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

四、效果和反思方案构想:

经过与班里的中队干部以及 班主任 老师的讨论,我们打算以学习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出我班同学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缺陷,以此引出这次的主题班会。整个主题班会也以同学情景模拟平时的学习情况为主,通过两位同学的一天学习生活为主线,配合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学科中比较出色的同学的学习方法交流,以小品形式穿插与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告诉同学们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介绍名人的学习方法。

最后,由班主任老师进行总结。准备过程:首先,我们在主题班会开展之前,做了一份“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让全班同学参与这个调查,然后分析所出现的问题作总结。有了构想之后,我们便根据主题班会的大致轮廓制作了幻灯片初稿。我们让大家选出了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上比较优秀的同学,请他们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排练成小品。我们又在班级里面选出了两位同学,在主题班会上模拟他们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表现。需要表演的同学全都请好了,我们就可以写主题班会的串联词了。一切就绪,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反省此次主题班会是非常成功的,不仅让所有学生正视和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给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通过小品表演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发现了自己多才多艺的才能,树立了信心。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4

化学是科学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它非常注重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新课改根据化学的这一特点,明确指出了在各个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育部在20xx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是新课改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将化学实验搬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构建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亟待运用到化学教学中。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教育资源。探究性的学习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要求我们学会整合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的资源。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小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多方向地展开探究。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内容要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必须确保安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大部分的探究过程应该由学生亲自完成,但是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评价者,学生应该大胆地与教师交流探究的心得,并听从老师的建议和指导。

3.探究的课题要具有实践性。一切的科学探究都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因此,学生在选择探究的课题时必须是化学课本的重难点,是值得学生去花时间探究的,必须使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课本精心挖掘出来,不可滥用,必须考虑时间和效率的比值。

二、构建化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因此,创设情景,诱发探究欲望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①通过化学实验来创造探究学习情境。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实验的顺序、改变反应物、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来创造探究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②通过日常的生活实例或小故事来创造探究情境,激励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吃过了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呢?开水壶结垢了,可以用什么来除垢呢?豆腐为什么不能和菠菜一起煮呢?食盐放久了为什么会结块呢?

③通过学生有存疑的问题来创造探究情境。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就是探究的最初阶段,遇到了问题,学生自然会产生释疑的动力。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创造问题的方法。这种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建立科学的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对学生实行科学的管理也能促进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以探究为基础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首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开放式或试探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多用鼓励的语言树立学生探究的信心。例如“这位同学说得就很不错,但是答案肯定不止一种,还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补充的?说错了也没关系”等等。其次,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课堂的管理中,教师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通过对他们的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本人才是课堂的管理者。

3、设置探究性学习的激励制度

在化学探究性活动中,我们应该设置一定的激励制度,例如设置探究创新奖等。教师可以在每章内容教完以后,给学生布置研究课题,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对每次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实行奖励的制度。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一个组织者和评价者,充分体现其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探究课题,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也让他们在收获了劳动的成果。

三、结束语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是适应新世纪对学校教改的迫切要求。各个学校要注重探究式的化学教学,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实践生活中,注重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5

一、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行编写的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体现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正是建立在此目的之上,教师在一般导学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设计的包含目标引领、课前导学、课堂体验、巩固反思等模块的程序性、科学性的学习方案。通过“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学生在“探究性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升、课后巩固等环节的经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3)教师借助“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有机链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的指导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导学案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具体设计的教学方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高效课堂学习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在教师的“导”上要求更高,因此,要特别重视探究性导学案的设计。为了有效发挥探究性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合性原则

诚然,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发挥学生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整个初中数学的教材安排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就难以实施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课时的安排、学生的学情,确定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实现课堂学习活动收益的最大化。以初三一节“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为例:该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初二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有着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初三进行复习时确定了“构建全等三角形知识体系,全面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目标,因此该节课适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设计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时,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行总结“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树,包含知识点和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

2.情境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或生活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此,一份好的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应该从创设适度的、良好的问题情境开始,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层次性原则

创设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问题要具备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又要注意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具有层次性。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由易到难,梯度推进,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做好分层导学。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学生打牢基础,又要有利于拓展知识,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不看书解决不了教师设计的问题,看书看得不详细解决不了问题,光看书不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思考得不深刻也解决不了问题。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要注意:

(1)问题要有启发性;

(2)问题不宜太多,太细;

(3)尽量不搭建“脚手架”,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不仅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更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每一步的学习环节时,教师都要想象自己就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提前预料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应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所以,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三、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效果评价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效果如何需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因此,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当把效果评价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评价的方式不能单一,可以从课时检测、课后反思、过程表现等方面共同进行评价。考虑到有些学习内容需要在相互评价中真正理解,所以效果评价也应该包括互评这种方式。通过效果评价,可以使学生所建立的关于知识的个人意义经历了某种检验而变得更加清晰、明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应用中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提升学生对知识加工、改组、归纳的能力,使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理解所学知识。仍以初三“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为例,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上设计:“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自主进行纠错,并整理在纠错本上。”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门技术。只有经过对所学内容进行明晰且正确的反思,才能从解决问题的经历过程中,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提升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更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将实践和探究融为一体,不断提升个体能力。所谓“纠错本”,也叫“错题集”,是指学生在老师讲评完作业或试卷以后,把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错因分析,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探究性学习中的纠错,不仅仅是把做错的题目登记在纠错本上,而是在不断的积累中,进行错题归类,可以按知识点分类,也可以按解题的方法分类,从纠错的本身去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通过错题分类也可以促成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改变定势思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但是,这样要求的工作量就会很大,所以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才能有明显的收获。

四、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收获与体会

1.重新定位了“导”与“学”的关系新课标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老师要真正成为课堂的指导者。那么,老师导什么?怎么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老师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实现了对教材的总体把握,同时能基本预测课堂教学效果,使未来的课堂按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设计适合学生思考、学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老师的习惯以往由于过度依赖老师,学生连最简单的问题都懒得自己去解决,其实,不管是课本中的问题,还是课堂上延伸的变式,只要肯动手、动脑,学生都可以自主解决。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让学生明确了学生目标,对学习的总体内容有了整体把握,从心理上克服了对学习的恐惧。而且,面对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上的一个个分层设计的问题,学生由易到难,自然而然地有了成功的自豪感,当然也就会产生继续攻克问题的愿望,这样懒于动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导学案,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3.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收获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要求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他们自身的价值都得到认同。

五、结束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们的课堂上利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进行高效的探究性学习,从课前导学到课堂体验再到课后反思,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关键是要能贯彻执行下去。也就是说,要想办法督促学生完成导学案,使导学案的实际意义能够得以实现。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6

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在学校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本文分析了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和优势,阐述了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能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所帮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被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来,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和优势

(一)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征

探究式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问题性。问题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提问,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

(2)实践性。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分析、判断等活动,了解教学内容,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正确的结论,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理解、掌握结论。

(3)开放性。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散思维,寻找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式学习的优势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探究式学习具有传统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具体而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能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活跃了教学氛围。

(3)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问题是实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问,以确保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开展。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分析和指导,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精心设计问题,以确保问题的可操作性。例如,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是互相联系的,它们都是由阳光、空气、水、泥土、岩石、矿物质等自然因素组成的,而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则会给其他的相关因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应该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授“分区地理”时,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西部大开发,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人口、交通、经济水平等,促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水能时,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地势特点和降雨规律出发,分析水能分布的特点和原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及时复习课堂教学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合理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分层次布置地理作业,以增强教学效果。总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7

一、如何在农村初中更好得实施探究性学习

首先,要针对农村初中历史老师配备不齐,教者观念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如开展学科基地教研活动,每所学校派一名或多名老师参加。通过学习,使农村初中历史老师有机会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密切关注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多的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复合型教师。对其他专业兼授历史的老师也进行教学指导,让他们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实现由“传承型”向“创新型”的转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们可以用特定的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譬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或者重大的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对它们的历史评价却褒贬不一。我们可以把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评价作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次,要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深入研究,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培养他们初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探究性学习的心理品质。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以问题为契机,认真备课,熟透教材,设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产生质疑。这样学生注意力全部指向并集中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学生注意力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这一飞跃,这有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老师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鼓励每一个学生各抒己见。三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有了基本的解答方案,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促使学生自己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使他们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总结

在农村初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在提高老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前提下,设法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再结合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一般的学生能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也为学有余力的、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8

一、我国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改革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体制改革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究即是探索、研究的意思.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青春萌动、朝气蓬勃的年华之中,对于世界充满探知的欲望,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是最强的.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起学生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但对于这个学生未来漫长的人生方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工作来看,依然还是收效甚微,弊端丛生.

1.学生因素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本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理会占有很大的内容.学生们进行这些公式定理的学习时,总是靠着死记硬背为主.许多学生不明白公式定理出现的缘由.对于考试试卷中所出现的数学证明题,学生们也大多数地是以直接运用公式定理为主,即使能够完成证明,也不明白这么证明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证明.而且,在高考数学当中,数学的满分为150,占有的比例颇大.高考数学的题型差不多年年固定,重要的知识点变来变去也还是那几个.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可能只会注重于如何来解题,如何来拿到分数.这样的学习态度加大了老师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的难度.而且现今的高中学生们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已经普遍的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面对于一个棘手的数学难题,一般来说,学生首要想到的便是参阅答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会自己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更不会自己静下心来潜心去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思索其中的奥妙所在.

2.老师因素

老师上课时,在讲解数学知识点时,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起课堂的时间,很少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讲解关于一些复杂的难题、例题时,大多数的老师会采用演示一遍即过的教学方式.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们解题拿分的能力,忽略了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关于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能力的培养.很少有老师,在讲解完一个例题或者一些习题之后,将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相当的枯燥,学生上课少有学习的热情,而老师一个人在讲台聒噪也甚没意思.而且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不是特别的久.许多的老教师还是在延续着他们原来的那种教学模式.这些已经形成了教学思维定式的老教师们,要想着一下子就能够让他们转变过来,也确实是为难了他们.不管是年轻的老师,还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二、探究性数学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1.设置趣味的数学学习场景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材和实际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应用到现实中去.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片段: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椭圆随处可见.你能举出椭圆形的例子吗?生:斜着切出来的四色卷是椭圆的.生:我妈项链中间的饰物是椭圆形的.生: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创设情境:请拿出预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圆心为O,F是圆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F点,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观察所得到的图形.探究1:多媒体演示.让我们回到折纸活动中,看看得到的椭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来分析其中的一个折叠过程.此时圆周上的点A与点F重合,连接OA,交折痕BC于点M,那么点M的轨迹是什么?探究2: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线,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情境: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进一步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关系.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的处理,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迫切探究的状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发挥主导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环境,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多角度分析、看待问题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充分显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看待问题经历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识上的单一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精神,培养学生达到个性良好发展的目的.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转换思维的方法有很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也在此列,如有些数学问题,所要求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推出,但在特殊情况下,反倒易处理,因为有些问题的普遍性经常寓于特殊性之中,换个角度考虑,如果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特殊问题,再把解决特殊情况的方法或结论应用到或推广到一般问题上去,解决问题就易如反掌了.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9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使得教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教师真正领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课程初中生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特性,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已经有了对抽象思维的意识,但是大多数时候依旧通过想象思维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懂得历史对现今有着借鉴意义,对历史的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判断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无法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历史做出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所具备的对历史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事件的认知能力,在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时,要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以及能够进行更深层次辩证的方面。

2.建立交流分享的平台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放映多媒体幻灯片,分享图片故事,观看视频短片等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所播放的历史内容的关注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内容的记忆力,因此在历史课堂上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是可取的。但是,情景教学不仅仅是放映一些幻灯片或是视频短片就完成教学任务了。许多教师只是把历史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就不再继续对学生观看后的具体感受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导致了无法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观看完影片或是幻灯片之后,积极引导学生对所播放的历史内容做进一步了解,并鼓励同学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3.进行历史活动课探究性学习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开展历史活动课来进行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实践历史探究性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历史活动课的主题在于“活动”,是以活动带动课堂,带动学生的思维作为基本教学理念。在历史活动课的进行过程中,教师根据正常的教学内容,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情景剧的演出,以问答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讲解等,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活动中去,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历史活动课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以及认知程度,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活动中成长与进步。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下面本文就对初中历史在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的反思,以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正确对待探究性学习和讲授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往常课堂上的只有教师在进行讲授的方式来说的。在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师进行教授的方式,两者是可以共存的。由于历史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学生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终归需要通过历史资料以及课本来进行知识的获取,无法凭空想象。因此,传统的教师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是必须的。探究性学习在传统的讲授方式的基础之上,对历史课程通过更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另外,以往的讲授方式也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主动是指教师进行讲授,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课堂新知识,而被动的接受知识同样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探究性学习和教师讲授的传统模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避免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固定化作为一种初中课堂学习方式,固然有它一套确定的学习模式。但是,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一味的照搬固有的模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为了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能力,带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历史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要求。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但这不代表就忽略了教师在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这之中起着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以及发掘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3.要具备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带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在历史课堂开展创新性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要课程,能否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教师是否能够将这一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中坚持开展下去。综上所述,历史作为初中课堂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丰富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教学任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教师带动课堂气氛,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对当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现在所讲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对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是很有帮助的。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个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们总是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学生学习十分枯燥。初中教学不能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公式、概念、法则”等,而应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按照“问题解决”的形式去设计教学过程,即:教师要从学生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因需制宜,因时制宜地努力创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实际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探究,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不断追求新知,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创新欲望。

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笔者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和圆规,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测量∠A=____,∠B=___,∠C=___。要求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DEF,测量∠D=___,∠E=___,∠F=___。然后首先调∠A=30°,∠D=30°,观察△ABC和△DEF是否一定相似?为什么呢?然后保持∠A=30°,∠D=30°,∠B=70,∠E=70°,观察△ABC和△DEF是否一定相似?为什么呢?测算AB:DE=___,AC:DF=___,BC:EF=___。

同理,可以让学生画出任意△ABC,然后延长AB和AC线段到D和E点,然后连接DE,△ABC和△ADE是否一定相似?什么情况下会一定相似?

从这样的一些动手动脑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得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以及“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猜想,然后进一步地证明自己的猜想。

观察——探究——思索——猜想——证明,这种数学教学上的主动探究方法适用于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过程的教学,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照教师的设计层层推进,将学生的学习结果纳入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扯”开去,教学过程牢牢把握在教师的手中。在这里由教师提问,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由学生自己通过直尺和圆规来画三角形的实验方式,通过画一画,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使学生充分地思考,然后通过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数学规律或提出设想,然后证明自己猜想的规律,以及在具体的例子中运用这些规律,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猜想——验证过程中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最佳时机。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来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使他们变“苦”为“乐”与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它指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构建。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将学生的主体角色取而代之,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因而,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在模仿和机械记忆,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拘束。由此可见,要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让位”,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绝不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发展是平台,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如在有理数减法授课时,笔者设置了下面几个问题:

(1)气象台预报今天乌鲁木齐的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1℃,这天乌鲁木齐的温差是多少?

(2)数轴上表示数5的点与表示数-1的点的距离是多少?

(3)请计算5+1=___。

(4)比较1、2与3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5)你能验证你的发现是正确的吗:50-30=___;50-20=___;50-10=___;50-0=___;50-(-10)=___;50-(20)=___。

通过这样一个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既发现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同时也体验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验证、归纳等,这正是探究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导”为主,将探究的时间和主动权让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已有的知识从表面的停留发展到了深层次的理解,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在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探索,又不仅仅是规律的重复,二是将探索的重点转向解决为什么产生这种规律的原因,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更新颖、更具有挑战性的探究空间。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尝到了甜头,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三、多做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均是以抽象的形态存在的,而这些抽象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求发展的个体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体验中循序发展。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数学学习离不开普遍见识。“数学甚至在最纯的与最抽象的状态下也不与生活分离,它恰恰是掌握生活问题的理想方式。”数学实验正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在自主的活动中创造数学,理解数学对象的实际意义。“数学实验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学习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究能力上有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探究活动,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使其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从而丰富探究活动的内涵。

如在无理数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明确人们的生活中也用到无理数,笔者引入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画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两个正方形剪一剪,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如果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学生容易得到a2=2,从而明白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无理数。

还有许多的案例都是在操作过程中探究出数学知识的,如: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通过折叠、裁剪、粘贴的方式;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折叠、搭积木等等。在教学中适量适度地安排操作探究,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数学概念。

总而言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又不是孤立的,它应该结合学生的合作交流,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当然还有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成效。而作为教师,应激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参与学生探究,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评价,这样,教师的“主导”才是为学生的探究服务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于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0篇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续关注我们。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0篇】相关推荐文章:

2022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范文(通用五篇)

围绕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的心得体会精选

工作型商业计划书通用

2022年反思型教师反思通用

幼儿园亲子活动设计方案【10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05b17cf0320251ff8cae52989500b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