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一
一、照壁
进入胜境文化园区前,被誉为“华夏第一壁”的灵山大照壁将首先带给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长约40米,最高处达8米,气势恢弘,庄重大气。照壁南、北两面烫金大字均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
朴老与灵山的因缘颇深,赐予灵山许多绝妙诗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题有“湖光万顷净琉璃”七个大字,“琉璃”是佛经中常提到的“七宝”之一。朴老诗句寓意 着与太湖交相辉映的灵山胜境,就犹如一方晶莹剔透的琉璃世界纯净美好。而面向胜境那面 “小灵山”一诗,则是朴老寄予灵山极高的赞誉和殷切的期望。“昔游 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是自述他当年曾出访印度(古称“天竺”),去寻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灵鹫山”(简称“灵山”、“鹫峰”),但印度佛教早已 衰落,灵鹫山呈现一片“空荒”景象,追忆当年佛祖讲经说法时的盛况,朴老感慨万分。“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这两句话峰斗转,说他94年来到 无锡灵山,目睹灵山大佛景区香客云集佛教兴盛,仿佛感到印度的灵鹫山“飞”到了无锡马山,“天花烂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传扬。从这首诗足以看出德高望 重的赵朴老对佛教文化和对佛教圣地灵山给予的殷切希望。
二、 五明桥
照壁对面,柔美的“五明桥”横跨玉带河上,精美的汉白玉桥身凸显典雅、古朴。 “五明”是古印度对人类文化的总括以及对人类知识、学问的分类。“明”指学 问、学科,“五明”是指人类文化有五大学问,分别为1、内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学问。2、声明:声韵、语言之学;3、因明:逻辑、论辩之学;4、 医方明:医药、体育、养生之学;5、工巧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各行各业的技艺学问,如农业、商业、工业、建筑、音乐、文学、军事、管理等等。每座桥分别以 “五明”之一命名,桥栏杆则选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汉白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灵山创建“一流景区”,打造 “精品工程”的坚定目标。走过“五明桥”进入灵山胜 境,正是要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佛教绝不只主张在寺庙、山林间闭目打坐、不问世事,不关心现实社会和广大众生,相反,正信的佛教为利益一切众生,积极主张开 发、利用一切有益知识、技术造福人类。“五明桥”正体现了灵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游客朋友可选择走不同的桥,圆满您不同的愿望。
三、“灵山胜境”门楼
走过五明桥,便可见一座气势恢弘,庄严而不失精美的“胜境门楼”。门楼糅合徽式建筑之古朴端庄,北方皇家建筑之雄伟大气以及藏式建筑之鲜明活跃风格于一 体。正门悬挂 “灵山胜境”匾额亦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灵山胜境作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不仅具备一流的硬件设施,更为广大游客配备有 优良的软件服务,导游讲解、小件寄存、广播、医务等一应俱全。游客手中的别致明信片门票,更是体现了灵山“服务到家”的匠心独具。当您尽兴游览灵山后,便 可将明信片门票连同您的祝福,邮寄给亲朋好友,同时也把灵山特有的灵气、福气送到千家万户。
通过“灵 山胜境”大门楼,让我们一同去了解佛教丰富的历史,体验灵山独具的文化吧!门楼反面,另一梵文书写的“灵山胜境”匾额,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羡林教授亲笔题 写。“灵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灵鹫山”,略称“灵山 ”,“鹫峰”等,因山顶形状似鹫故名“灵鹫山”。可见,无锡灵山与印度灵鹫山确有着一定的 因缘。据说, “灵山”之称源于唐朝初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印度)取经回国,游历东南经过无锡,见马山层峦丛翠、景色秀异,谓“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遂 将马山赐名为“小灵山”,此后,玄奘大弟子窥基法师就在此始建小灵山寺(宋时改名为“祥符禅院”),历经沧桑变迁,至97年我们建造灵山大佛、恢复祥符禅 寺、得赵朴老支持、有茗山法师首任方丈,小灵山的千年古刹不仅恢复重光,且建成了高达88米的中国第一大佛,小灵山也达到千余年来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 了今天这方令世人称道的“灵山胜境”。
四、 洗心池
出“灵山胜境”门楼,就正式进入了佛国胜境。在开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请先去灵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通常有成语说“洗心革面”,意思是彻底 改变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从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从心灵智慧出发。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本来是清净光明,尤如明镜,只是随着年龄的增 长,烦恼和困扰越来越多,就好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有了尘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彻万物了,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通常意义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恢 复本来的清净光明,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达到真正的觉悟。有幸到此,就让我们通过洗手,带走尘世烦恼、荡涤心灵染污,使疲惫烦恼的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转 换,换一种清新自在的状态进入灵山胜境,。
五、 佛足坛
净化心灵之后,让我们怀虔诚之心前往灵山的第一个景点“佛足坛”去瞻拜佛足。面对我们这两只长1.2米,宽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 足迹。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寂灭时,于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并对其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 作为膜拜之圣物。
灵山的佛足并非凭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走过 释迦牟尼成道的足迹一一隆重膜拜,并将图案带回中国,呈给唐太宗,后奉旨按图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观,可见佛足足底平满,五趾齐平,掌底有和万字 符,这些都属于佛祖不同于常人的祥瑞之相。据传说,佛足印的大小会根据礼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现不同的变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见如此大的佛足,正说明大家的福 德和佛缘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华宫也保存着刻有释迦牟尼足迹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师当年在所刻的佛足石复制而成的。现在,让我们沿着佛祖的脚印 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艰辛历程。
六、 五智门
现在我们所看到是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门”,它全长38.4米,高15.5米,设计独特、雕刻工艺精美,全部采用花岗岩建造而成, 共用石料1000余吨。灵山五智门又名“智慧之门”。进入佛教的智慧之门,我们将瞻礼太子降生的盛大场景,感受象征着佛教盛大、国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伟 气势,并通过菩提大道、转经廊等许多佛教文化景点,去了解佛教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佛学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门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对大字。“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 “布 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为别人着想,把有价值的东西施舍给别人。一般人习惯上都是自我中心,为自己打算,学佛则是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 苦”,多为别人着想,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深一层说,布施不仅仅是将财物给他人,更要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有关“生 命智慧”的学问告诉别人,让人生更充实、活得更有意义,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为的“宗教的清规戒律”,而是指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佛教 倡导“戒杀生”“戒偷盗”等等,从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导众生遵循自然规律、遵守伦理道德、坚持做人准则、保持社会公德,争作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释迦牟尼 涅盘前,有弟子问以后佛法该如何住世,释迦牟尼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见“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则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谓“忍一时风平 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坚韧之士。在“五智门”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进”,在六度里,“精进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 往直前。由此可见通常认为佛教是“消极”、“悲观”、“逃避”、“厌世”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同样是非常积极、“与时俱进”、努力奋发的。 “禅定” 就是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个“度”融会贯通,才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获得了佛教的大智 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七、 菩提大道
穿过智慧之门,我们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两边种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银杏树的树龄很长,可以称为 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觉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称为“觉悟之 道”。我们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饰有七朵莲花,这取自佛祖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过会儿我会向大家仔细介绍。走在莲花上就如同与佛祖在同行,我们还可 以看到道边上的不断云纹,谐音就是“不断运”,走一走寓意好运不断,福气连连。
菩提大道两侧是投资三 千多万建设的绿化带,引进了许多珍贵树种如榉树、檫树、罗汉松、白皮松等,这草坪也是引自美国矮生百慕达与雁麦草混播的终年常绿草坪。灵山公司之所以要花 那么多资金投入绿化,就是希望要为我们营造一个优美清净的环境,从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境,也希望能够提醒各位游客爱护绿化,珍爱生 命。
八、 九龙灌浴
走过菩提大道,文化园区主体景 观——“九龙灌浴.花开吉祥”,气势磅礴、蔚为奇观,重现佛经中佛祖诞生之时祥瑞异相。开启时,当《佛之诞》音乐奏响,顶端六瓣莲花会缓缓绽开,金身太子 佛像从中冉冉升起,顺时针环绕一周,隐喻“花开见佛”、“佛光普照”。莲花每天定时开启五次(10:00 11:30 14:00 15: 15 16:30),开启时,周围蹲踞的九条巨龙将一齐喷出高达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当这九股水柱直冲天际轰然交汇沐浴佛身时,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 水体百媚千姿……这一神奇的动态景观正是依据佛经中所记载佛祖出生时的故事建造而成: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不同于常人,他能走路会说话,不用旁人扶 持便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天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 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我们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镏金,共使用黄金18公斤,重12吨,高7.2米。莲花座下为狮子 鼓,在佛教象征佛法的弘扬,狮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们是佛祖出生时的守护神。周围几个漂亮的仙女称为“八供养”是佛祖出生时的供养人。
在“九龙灌浴”喷水即将结束时,四周八组凤凰口中将会喷出72道涓涓细流,在佛教称之为“八功德水”,据说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有。这水是经过引自德国 200多万的净化器完全净化,大家可以放心饮用,饮用此水将保佑你身心安乐,福慧双收,平安吉祥。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啊!
九、 转经廊
广场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转经筒的转经廊,供我们一路“转经”。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祈福专用的法器,转经一周等于读诵“三藏”一遍,功德无量。“转经”的本 义是读诵佛经,然而考虑到有些朋友们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在平时诵读经文,于是设置了这样的转经廊。大家可以趁此机会来转一转经筒,就如同把转经筒 内的经文诵读一遍,如果您有时间也可以把我们108个转经筒全部转过来,这就如同诵读了百遍经文,功德百倍,会保佑你福寿延年。
十、 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后,我们来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长26米,高将近8米的大型铜雕,展现的就是佛祖“降魔成 道” 的过程。我们可能会发现佛祖显得有些憔悴,这是因为佛祖刚刚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 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七天七 夜,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有关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以及恶势力的威胁一齐袭来。佛祖不为所动,最终把它们一一降服,终于得道成 佛。
看完这个铜雕后,我认为对于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坚定信念,战胜自己,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现在我们来到开阔宏伟的阿育王柱广场。四根经幢中间高耸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为什么叫“阿育王柱”呢,这就要从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说起。 他比我国的秦始皇还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话,那么阿育王就统一了整个印度。我们知道,统一一个国家难免要经历很多的战争。在阿育王年老 时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无数生命,于是便在一位比丘的点化下皈依了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在全国各地竖立这么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经文以此来弘扬佛 法。所以如果说我们释迦牟尼佛祖创建了佛教,那么佛教的弘扬与阿育王是分不开。
这根整料雕刻 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径1.8米,重达200吨,用于手工雕凿的小榔头就可以用5吨的卡车装一卡车。因此,无论从高度、重量、价值,还是坚固 方面,都远胜印度现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陆上罕见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称“中国第一柱”。最顶端的四只狮子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着要把 佛教弘扬到四面八方。狮子下面刻有和四种动物,分别为狮子、牛、马及大象。喻意常转的意思,狮子代表释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负重,马代表王子逃 离皇宫,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处的标志,它体现和见证着佛教文明承前启后的 发展历程,也是国泰民安、佛教兴盛的标志。在灵山景区瞻礼九龙灌浴的盛大场景,仰观巍然耸立的阿育王柱,远眺矗立于群山之间庄严雄伟的灵山大佛,这三大神 奇的雕塑,三项艰巨的工程,也正体现着灵山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增进人类文明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任重道远。
十二、天下第一掌
广场左侧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掌心千辐轮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也就是说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对比如此 庞大的手掌,可见大佛的雄伟高大了。
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我们常说“摸摸佛手,增福添寿;抱抱佛脚,平安如意。”既然有幸来到灵山胜境,我们不妨带着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让大佛为您驱除烦恼,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戏弥勒
右侧的大型青铜艺术珍品名为“百子戏弥勒”,它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 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您看: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桶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 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
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十四、祥符禅寺
通常我们会把灵山大佛景区简单概括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灵山。一寺,就是始建于唐代、且几度兴废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一佛,就是高达88米、被称为神州第一佛的“东方大佛”——灵山大佛。
走过分别代表自觉修行的普渡桥、大彻大悟的大觉桥和懂得报答恩情的慈恩桥即可进入千年古刹“祥符禅寺”。正对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 王,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寓意国泰民安。为什么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弥勒佛呢?因为佛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佛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 勒佛便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继承佛位,所以称之为未来佛。其实现在我们所见的弥勒形象,并非弥勒本身,而是依据五代时期 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说“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蔼可亲,所以千百年来深得老百姓认可。
弥勒背面的是寺庙护法神韦驮菩萨,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韦驮与伽蓝殿的关公是同一职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义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挂单,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挂单,还有一种向上,说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钟楼、鼓楼。钟楼里设置有 “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由安徽芜湖造船厂铸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会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因佛经中记载人生有108个烦恼,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个烦恼,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个烦恼,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听到钟声能解除烦恼,增长智慧。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尊佛,这尊佛高8米,是 江苏着名的雕塑家吴显林设计的,他一共设计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还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据这尊8米高小佛通过计 算机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来气势雄伟的建筑,则是寺庙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一匾为朴老题写。它是专门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 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说佛有大智力,一切无畏。
走进来看到中间坐着的是佛祖释迦牟 尼的说法相。佛祖的两边,一老一少立着两为弟子,少者阿难,老者伽叶,后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两旁边的抱联,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 教协会会长、原方丈茗山所题写的。“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两侧是十六罗汉。后面则是由整块汉白玉雕成的净瓶观音 像。
十五、杏坛广场
杏坛广场有一棵古银杏,那是我们祥符寺悠久历史的见证,植于唐贞观年间,已有近14xx年的历史,此树姿态各异,树乳累结。每年秋天枝头都挂满白果,人们都说这棵树是镇寺神树。
据说,这棵千年银杏曾数次遭到雷击,主干中间空心,其间藏有一条青色巨蟒。巨蟒平时不出来,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从树上游下来,悄悄地绕寺一周,然后返回 树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为祥符禅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们认为青蟒是神虫,到寺内进香后,一定要到古银杏树前烧香磕头。寺里的和尚说每到白果丰收之时, 巨蟒便在树内摇动树身,白果纷纷自动落下,从而免去僧人采摘之苦。后来有游方僧人说青蟒是青龙山山神。
十六、登云道
要参与“平安抱佛脚”,需要我们登上这道长长的阶梯,称之为“登云道”。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灵山大佛脚下的登云道与中山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的建 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视差作用下,登云大道的特点是: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登云大道一共218级,共分七个平台, 正好符合俗语“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因此登上登云大道也是一种修行。
登云道中间设有七幅巨型石刻,组成了一副灵山史卷,让游客能够了解灵山的历史。登云道上的一口古井,称为“六角井”,据说茶圣陆羽曾品过井中的泉水,认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誉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灵山大佛
灵山大佛高88米,连同三层石头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乐山大佛还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铜佛像。这一 神州大佛坐落于太湖之滨,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背靠小灵山,北踏青峰,南面太湖,地理环境十分优越。
灵山大佛佛体由156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莲花座的440块,就刚好块。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块铜壁板的展开面积 平均4——6平方米,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约有一个半足球场大小。总共耗用铜725吨,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35公里。并且还要将它们都打磨光,让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迹来。壁厚为6-8毫米。再来看一下大佛的莲花座,共有四层莲花瓣组成,每层22瓣,共88瓣。凡捐资满人民币100 万元的,可在一片莲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点是值得介绍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请你们不妨注意一下,不论你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终在跟随着你,关注着你。当你愈靠近大佛时,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渐睁开、睁 大……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眼睛”真的会“动”的不成?其实并不奇怪,这里绝没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视觉差产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艺术魅力,或者说 是雕塑家的艺术功力。
我们整个大佛建造运用高科技拼装焊接而成,并且采用了完整的抗风、防震、耐腐蚀、避雷等措施。灵山大佛是分块铸造,然后再在现场将它们一块块地拼装,焊接在一起,使它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这里面包含着多少技术内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尽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铜佛的方法来说,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铜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日本人称之为“国宝”,其实只有十几米(14.8)高,当时铸造它的时候,竟动用 了260万人,为当时日本全国人口的一半。我们建造灵山大佛,最多亦不过涉及到几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造成了。这靠的是现代科技手段,甚至还动用 了航天技术。在这里还可以找到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此,参观灵山大佛,不仅可以获得视觉上的震撼,更能增长可不少科学知识。
由于时间限制,我在这里只能谈两个“为什么?”
第一个“为什么”是:安装好的大佛,为什么是“两脚离地”的?
这是因为灵山大佛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的就是“整体悬挂”方案。佛体铜壁板经过拼装焊接成整体以后,是通过副支架、主钢架直接悬挂在像楼房一样的钢筋混凝土 主骨架上的。副支架总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块铜壁板有2——3根。整个佛像相当于有四、五千只手从里面加以托着和拉着。这样,铜壁板可以铸得尽可能的 薄,节省铜料,经济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层铜壁板是离地的。
第二个“为什么”是:大佛头上没有看到避雷针,它能防雷吗?为什么?
大佛头顶上如果装上一根避雷针,像一根小辫子那样翘在那里,当然不好看!其实,大佛头上不是没有避雷针,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针不是“尖”的,而是 “球形”的,那就有298个发髻。人们都知道避雷针必须是尖头的,但是,在英国及其殖民地范围内的避雷针都是“钝”头的。尖头避雷针只能使自身免遭雷击, 却保护不了邻近地区也免遭雷击。钝头避雷针的情况就完全不同,它自身虽然遭到雷击,但因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损害,但却能以它为顶点,有效地展开一顶锥形保 护伞,使伞下的物体免遭落雷的伤害。钝头避雷针更有利于形成闪电的通道。这样,螺形发髻的顶端,岂不正好合适?!
正由于灵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这许多科技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灵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国国泰民安、国力昌盛的象征。如果不是国泰民安,谁还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和强盛的国力,怎么可能建成象灵山大佛这样的大铜佛来呢?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大佛建在这里呢?
在没有建灵山大佛之前,中国已经有四尊大佛,分别是北方的山西大同云冈大佛、中原的洛阳龙门大佛、西方的四川乐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坛大佛,惟独东方还没有大佛。
1994 年无锡市及马山区各界人士决定修复祥符禅寺,申请在寺后山坡新建一尊高达88米的灵山大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对新建灵山大佛十分 重视,亲自前来考察,并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论。他认为这里位于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加上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坐北朝南,面对三万六千倾的太湖,建灵山大佛将 改变东方无大佛的历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灵山大佛开光前后,赵朴初又多次莅临。“五方五佛”无论从宗教、文化、艺术、科技或旅游的角度看,都具有深 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看,灵山大佛不仅属于无锡,而应该是属于华东,属于全中国。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馆、随喜堂、万佛殿
灵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层,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进底层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顺“清凉世界”拾级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馆“镇馆之宝”——汉代金丝楠木 雕刻的北京万寿山五百罗汉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艺术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电梯上莲花宝座,参与“平安抱佛脚”活 动,抱抱佛脚,一生平安。
抱过佛脚,从楼梯下到中层随喜堂,堂内可博览佛教法器,欣赏佛教诗画,聆听佛教经典,还可参加祈愿贴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动。上层万佛殿内,供奉有近万尊灵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万佛朝宗,气势恢弘。
灵山胜境,山灵人灵;灵山大佛,佛大山灵!愿灵山大佛给大家带来灵气、福气、运气!欢迎大家再来灵山!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二
灵山风景区地处太行山东麓,距豫北淇县城西北 10公里,游览面积10平方公里,《封神演义》第一章写的殷纣王降香女娲宫,就在灵山。
灵山寺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峰峦拱翠,龙虎二山保驾,灵山、馒头山前后呼应,昼似莲花怒放,夜如众星捧月。山岩嵯峨,曲溪清泉,峰回路转,步移景迁,绿树红花,百鸟欢歌,亭阁相映,景色优美,可谓“灵山抱妙寺,神泉涤心埃”。
据明代《淇县志》记载,灵山寺创建于梁普通年间(公元 520)年,由曾任昭统寺大统、纲领全国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创。唐开元年间重修,是淇县创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灵山为主,故名灵山寺。
唐、宋时期是灵山寺鼎盛时期。这期间寺院所辖面积近 35公顷,高僧200余人,古磬阵阵,木鱼声声,游客云集,香火旺盛。灵山寺名声远扬,惊动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见寺院长老法如到长安垂询佛事。明代山东副使裴骞专程从山东来游灵山寺,并写有《游灵山寺记》一篇、诗三首传世,明代主事李继先隐退汤阴,闻灵山古刹水石甚佳,专程来游。他感慨地写道:“今寺唯灵山吾不厌之,而有言张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为可奇也耶。”明代县令于慧曾把灵山寺概括为灵山十景:一曰危岩少进,二曰群峰耸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径蓬壶,五曰半岩风雨,六曰九天鸣佩,七曰巨崖走蛟,八双剑横秋,九曰东海龙吟,十曰西山虎啸。景景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灵山寺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迷人。堪称华夏奇观,天下一绝的女娲峰就在灵山寺。灵山寺虎山山峰前有一座 70多米高的女娲峰,头挽发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双肘曲于胸前,庄严肃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观览人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又若为芸芸众生默默祈祷,真乃天开地设,鬼斧神工。
女娲何以在此仙栖?相传,当年女娲抟黄土造人,并炼五彩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尔后,她来到灵山修真,与天下人共颐晚年。一日,殷纣王到此降香,祈国泰民安,目睹女娲尊容,顿生歹意,在女娲宫前留下淫诗。女娲见后怒不可遏,离开行宫,跑到南山山巅,面对苍天大地长叹:“我创造人类,同此凉热,谁知纣王不行正道,竞敢羞辱于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时值今日,女娲仍矗立于此,目视人间,因此,世人就把此峰叫作女娲峰。
与女娲峰正对的建筑是女娲宫,人们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娲娘娘庙。据明以来的《淇县志》记载,女娲宫历代皆有修复,现在的女娲宫是近年来修复的。此宫面阔三楹,雄伟壮观。宫内奉彩塑女娲巨像。女娲是上古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称为创世神,始祖师,保护神。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女娲娘娘的圣诞日,她往火云宫朝驾伏羲、炎帝、轩辕三圣而回,看见粉壁上纣王题写的诗句,柳眉倒竖,即遣苏妲己毁其江山 。
女娲创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们配合起来,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传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这位中国的第一位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师,那些结了婚而没儿女的,纷纷到此求子。
孕育峰是大自然赐给灵山寺的又一绝妙之作,相连的两个山头,酷似一个睡美人,秀发飘飘,神态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来的文明,有诗赞曰:“从未见过孕育姿,独有灵山占风流。枕山卧雾语是花,面风对雨情为柳。静中怀抱日月星,梦里总思人间秋,谁言万孕无果?分娩红日照九州。”
在灵山山腰处有一个天然石窟,高 8米,深30米,洞内钟乳石形成数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贴于崖壁,非常神秘,别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传,此洞是灵山寺大佛修炼成真处。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约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两耳垂肩,体态丰满,形象逼真。由于洞口狭窄,入洞时必须贴佛心而过,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称此佛为相心佛。古佛洞口镌一则回文联,耐人寻味:“灵山寺山灵,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长,曲径奥妙,灵气幽幽,宛如迷宫,令人神往。贴壁挤身进洞,洞内凉气袭人,清爽异常,奥妙无穷。仰卧下滑而出,顿觉身心爽快。民谚曰:“每逢到灵山,必钻古佛洞,若问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钻钻佛爷洞,一辈子不生病。”所以游客无不进洞领略其妙。
据明代《淇县志》载,淇县有八大景:“淇园竹翠、胜水流清、鹿台朝云、钜桥夜月,纣窝滩声,朝歌野色,青岩仙境,灵山龙泉。”其中灵山独占两景即“胜水流清”、“灵山龙泉”。灵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涌不息,古人谓之胜水流清。
灵山龙泉说的是灵山黑龙潭,位于寺院的西北侧 500米处。这里奇峰幽谷,山势挺拔,泉涌涧飞,碧波荡漾,景色宜人。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纷到沓来,满眼画意,满腹诗情,留下许多华彩诗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孙征兰在壁立万仞处留下诗云:“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据载,在明代以前,这里就建有龙王庙。庙下有三洞,洞口凿有龙头,泉水由此流出,声音湍急,山谷回应,宛如龙吟。
灵山寺后有一河流,名曰玉带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带河自灵山黑龙潭突溢而出,绕千年古刹而过,河水潺潺,叮咚作响,犹如琴弦畅鸣或浪拍石崖涛声如啸,呈现出瞬息万变的天然画卷。玉带河流至大圣峰前,形成一个湖泊,名曰白龙潭。湖水清澈,是人们泛舟、垂钓的理想去处。
从寺院沿羊肠小道西行,过鹊桥渡,穿梨树坡,拾阶而上便来到了观音洞。此洞位于悬崖峭壁上,深 9米,高丈余,内奉观音座像。雕工精细,惟妙惟肖。前来求点迷津者络绎不绝。
据明《淇县志》记载:“龙王庙,旱祷辄灵。”清《淇县舆地图说》云:“灵山下有灵山寺,创于梁普通,修于盛唐开元。”辽金期间,寺院扩大,高僧众多,木鱼声声,灵气幽幽,游客云集,香火鼎盛。传说,灵山寺名声远扬,惊动天宇。仙女纷纷下凡到灵山寺聆听木鱼声,观看人间景,时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躯仍嵌隐在崖壁上,时隐时现,妙趣横生。谓之“仙女嵌壁”。
壁立万仞的大圣峰巅,有一天然孙悟空坐像,远远望去孙悟空的金身,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对垂肩的耳朵蕴寓着大福大贵,身穿金衣,头戴金冠,威风凛凛,令人敬畏。他的发髻、眉骨、胸腹、脖颈以及下肢轮廓清晰可见。整个外貌比例协调,惟妙惟肖,浑然天成,世人看后,无不惊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据传,孙悟空离开花果山水帘洞,云游四海,远涉天涯,寻找灵台方寸山,访拜佛、仙、神圣,求长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经过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灵山寺,是佛教圣地,并建有炼石补天,造化人类的女娲行宫。心想,灵山不就是灵台方寸山吗?人类始祖女娲在此?何不前去。于是,他来到灵山寺,未入寺院就听到木鱼声声,佛经喃喃,喜得抓耳挠腮,眉开眼笑,高兴之余,转念一想,佛门静土,须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礼方是。他不敢进前,于是坐在山巅,聆听佛经,谓之“悟空聆经”。
灵山寺历史悠久,集秀丽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观和神奇的传说于一体,欣赏性、娱乐性很强,到灵山旅游,能够使您心旷神怡,百愁俱消。灵山还盛产各种野菜,这些野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游玩过后,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丰盛的野菜宴,别有一番情趣。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灵山胜境。灵山胜境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的主题园区,以传承历史、彰显时代的特色,将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科技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
随着灵山三期开园,灵山胜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佛”是展现了佛祖四相成道的过程:出生、降魔、说法、涅盘;“法”代表佛法,是佛教中的精髓,以灵山梵宫、五印坛城、梵宫广场等景观展现。“僧”是以灵山禅修中心、慈恩宝塔、灵山佛学院等禅修为代表;整个景区以灵山大佛的“大”、九龙灌浴的“奇”、灵山梵宫的“特”构成了三大奇观。
刚刚我们了解了佛的一生,现在看到的就是佛法的展现,有金色梵宫、红色坛城、绿色广场、蓝色圣海。灵山梵宫是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因世界级佛教盛会应运而生。站在世界的高度,灵山梵宫不仅是一座全新地标式的会址建筑,更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美轮美奂的建筑形态、品类繁多的艺术瑰宝以及感触心灵的全新体验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叹与震撼。走近她,以一种始终仰视的姿态。
站在梵宫广场,佛教三大语系的汉传、南传、藏传的特色建筑鲜艳夺目。在梵宫的正南面,与梵宫遥相呼应的建筑就是“五印坛城”。坛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种手印相,分别为:施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触地印、定印。坛城代表佛的世界,我们在这建造五印坛城就是让大家感觉到佛的完美世界,登上坛城大家可以根据地面所画的标志绕着坛城走一圈,代表对佛的尊敬。
东南面是南传佛教中代表建筑---曼飞龙塔。屹立于曼飞龙塔基座上的主塔与子塔的整体造型,都是多层葫芦相垒形成的圆锥形体。主塔居于塔基中央,8座小塔分布在主塔周围,形成八角之状。8座子塔的基座都有屋宇状拱门佛龛,佛龛宇沿有许多浮雕,人字形檐边上有许多装饰物,塔脊顶有一装饰小塔,龛内供有佛像。小塔中部主葫芦体上端是个莲花座,莲花座上又是一个长嘴葫芦体,极顶是一根穿着3个铝环罩的风铃杆。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芦底的圆形台阶,层层相叠,渐上渐小,形成一圆葫芦细腰,其上托着一只两台宝葫芦。塔身以白色为基色,显示出多层立体感,造型美观,玲珑精致。
在坛城四周一圈的水面是香水海,这是根据佛经上记载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间的为须弥山,香水海是中间的海,据佛经记载是注满香水的海,也代表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谓“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
梵宫广场面积16000平方米,正前方金色的建筑就是灵山梵宫,作为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整座梵宫共有三层,呈退台式布局,面宽150米,进深约180米,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建筑外观以华藏塔风格为主,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及传统佛教建筑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庄严神圣,雄伟壮观。顶部依次错落的五座巨大的莲花圣塔,是整个梵宫建筑的精神象征,其造型以敦煌壁画中的“华塔”为原型,并以现代建筑材料和意象造型手法传达着佛教经典中“五智”的意理,五智代表佛教中五方五佛,以毗卢遮那佛为首的五尊佛来阐释佛的功德。中心最高的佛塔代表最高境界的毗卢遮那佛”
(法身佛),以右至左分别是东方药佛(发菩提心之德)、南方宝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弥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盘之德)。至高可达60余米高的华塔高耸云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生辉,意念流转间,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描绘的“莲花藏世界”的意境和气息迎面而来,这依山而建的梵宫,更给人一种矗立山巅般的壮观与神圣之感。
走进灵山梵宫,首先是彰显修行功德、表达美好理想的“三德门”。根据佛经记载三德(智德、断德、恩德)是赞扬佛的功德,形容佛具有无上智慧、能够破除一切烦恼,救济一切众生的高尚品德。在“三德门”边的两侧,是“福”、“慧”门,祝福福慧双增。
带着神圣走进梵宫,震撼才刚刚开始。从门厅进入,经廊厅、主塔厅直至圣坛,一幅展示千年佛教文化的立体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每走一步都是开阔,每看一眼都是惊奇,每观一景都是感触。进入梵宫,我们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及精妙的艺术创造,里面汇集了当代知名艺术家和工艺大师的佛教艺术品,涉及绘画、雕塑、书法、木雕、铜雕、景泰蓝、金银器等,梵宫内部主要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几部分组成,主要特点是美仑美奂、气势磅礴、神圣震撼。
来到门厅,站在两层的门厅中央,门厅采用大量精品汉白玉雕琢而成,抬头仰望一面十余米长的刻漆贴真金《心经》书法壁画悬挂在门厅南立面的墙上,这是唐玄奘当年奉旨翻译的,是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根据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在扬州大明寺石碑篆书拓本与精湛的刻漆技艺揉为一体的作品,来不及细细体味,清净之意早已油然而生。它采用了扬州漆器中的刻漆贴真金工艺,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刻、铲、批、作、贴、撒等六大程序,首先在制作好的漆坯件上,运用各种刀具刻成各类画面,然后根据画面要求填选所需色彩,采用贴金箔、撒螺屑等装饰手法使其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每项程序都延续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自有其细致精妙之处。它耐水、耐热、耐磨,光泽度好,在灵山梵宫内将给大家展现多处这样精美的漆器工艺作品。在门厅的顶部还有四个藻井,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一般藻井处于石窟内中央顶部,使石窟窟顶显有高远深邃的感觉。这四个藻井采用的是传统的东阳木雕工艺,选料为楠木,在整个三期灵山梵宫的内部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楠木进行了东阳木雕的展现。
我们现在进入辉煌的佛教文化艺术长廊——廊厅,近百米长的廊厅为拱顶结构,两侧高大雄伟、雕刻精美的廊柱,向上看,廊厅藻井色彩变幻,在东阳木雕构建的卷棚间高悬的仕女飞天容貌秀丽,体态丰盈、飞袖飘逸,或弹琵琶、或吹玉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携彩云飞之欲出,思绪也随之翩跹。在它的两侧墙面上,大家可以看到十二幅具有史诗意义的大型油画,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从鹿野苑“初转__”、“灵山说法”的佛教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开始,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东传、西求的传播发展进程,再到近现代中国佛教中兴、传播、发展的概貌以及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的史实,一幅幅气势磅礴、庄严明朗的巨幅油画,清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壮阔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这组大型油画组图,它由众多着名文化研究专家、着名画家联合组成的创作团队历经两年的艰辛付出后完成。画布宽3米、高6.82米,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由3幅作品组成,每幅作品独立成篇。前廊厅分别是六幅油画:
第一幅 初转__图
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在鹿野苑首次讲法,为曾经伴随他六年苦行的五位侍者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真理,并为他们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个僧团。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初始形成。
第二幅 阿育王传播佛教图
公元前4—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大力扶持并传播佛教,使佛教迅速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以及周围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由此成为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宗教。
第三幅 印度大乘佛教图
约在公元2—3世纪之间,被称为“第二释迦”的龙树菩萨,以及之后的无着、世亲等着名思想家,他们解经立论,各成体系,推动了佛教大乘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幅 佛教东传图。
根据《魏略》等书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经由中国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曾经夜梦“金人”,并于公元68年建立洛阳白马寺供养从西域请得的佛像、经卷、高僧。
第五幅 西行求法图。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东传西行者就络绎不绝。他们在求学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异花授粉,斑斓多彩。其中,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的动人故事和丰功伟绩,传颂至今。
第六幅 八宗祖师图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相继创立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等八大宗派,各有思想传承,富有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佛教与文化的繁荣。其中,禅宗是最富中国文化个性而且影响深远的,禅净融合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的特点。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四
欢迎来到第一批5a级国家旅游景区——灵山风景区!灵山风景区位于无锡市太湖之滨,是一座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精神风貌浓郁的佛教主题公园。
首先,墙上。
在进入风景秀丽的文化公园之前,被誉为“中国第一堵墙”的灵山大昭碑,首先会给您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昭比大约40米长,它的最高点是8米。它是宏伟的,宏伟的。赵朴初,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题写于昭比正反两面。
朴老与灵山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给灵山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昭比面朝太湖,一面刻有“万亩湖光清釉”七个字,是佛经上常提及的“七宝”之一。公园的古诗暗示,与太湖相交的灵山风景区,就像一面纯净美丽的琉璃世界。面对风景名胜区的诗词《小灵山》,是朴老对灵山的赞美和殷切期待。“去天竺观雕,留念法华”是指他到印度(原名“天竺”)和释迦牟尼的“灵珠山”(简称“灵山”、“九峰”)的旅行,但印度佛教已经衰落。灵九山呈现出一幅“空荒”的景象,回想起当年佛经的盛况,朴感到十分难过。“没想到,久风飞来了,天花把我的家都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1994年去无锡灵山,亲眼目睹了灵山大佛景区香客们佛教的兴盛。他仿佛觉得印度的鹰山“飞”到了无锡山,“天花散在我家”寓意着佛教的传播。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朴饶对佛教文化和佛教圣地灵山的殷切希望。
二世。了武鸣桥
在昭比对面,柔软的“吴明桥”横跨玉戴河。韩白玉大桥优美的桥身,彰显了古朴典雅。“五明”是古代印度对人类文化的总结,是对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分类。“明”是指知识和学科,“五明”是指人类文化的五大学科。它们分别是1。内在明:认识自己的知识和生命的真理。2. 声明:音韵学和语言学;3.殷明:逻辑论证4. 医疗处方:医药、体育、养生;5. 公侨明:农业、商业、工业、建筑、音乐、文学、军事、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每座桥都以“五名”中的一名命名,桥栏杆由来自北京房山的韩白玉制作。这些都体现了灵山打造“一流景区”、“一流工程”的坚定目标。通过“五明桥”进入灵山风景区,我们才意识到佛教不仅倡导寺庙与山林之间的禅修,而且不关心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相反,虔诚的佛教积极倡导开发和利用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技术,造福于一切众生。“五明桥”反映了灵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游客朋友可以选择不同的桥梁来满足你不同的愿望。
3.灵山风景区门户
通过五明桥,你可以看到一个宏伟、庄严、精致的“风景门”。门户结合了原始而凝重的徽派建筑、北方皇家建筑的宏伟氛围和西藏建筑独特而活跃的风格。大门口悬挂的“灵山风景区”牌匾上也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题词。灵山景区作为中国第一批4a级景区,不仅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还拥有优秀的旅游软件服务,包括导游、小块存储、广播、医疗等。游客手中独一无二的明信片票,体现了灵山“服务家园”的匠心。当你享受游览灵山的乐趣时,你可以把明信片上的票连同你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也可以把灵山独特的精神和财富送给千千万万的家庭。
通过灵山景区大门建筑,让我们了解丰富的佛教历史,体验灵山独特的文化。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五
灵山风景区地处太行山东麓,距豫北淇县城西北 10公里,游览面积10平方公里,《封神演义》第一章写的殷纣王降香女娲宫,就在灵山。
灵山寺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峰峦拱翠,龙虎二山保驾,灵山、馒头山前后呼应,昼似莲花怒放,夜如众星捧月。山岩嵯峨,曲溪清泉,峰回路转,步移景迁,绿树红花,百鸟欢歌,亭阁相映,景色优美,可谓“灵山抱妙寺,神泉涤心埃”。
据明代《淇县志》记载,灵山寺创建于梁普通年间(公元520)年,由曾任昭统寺大统、纲领全国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创。唐开元年间重修,是淇县创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灵山为主,故名灵山寺。
唐、宋时期是灵山寺鼎盛时期。这期间寺院所辖面积近35公顷,高僧200余人,古磬阵阵,木鱼声声,游客云集,香火旺盛。灵山寺名声远扬,惊动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见寺院长老法如到长安垂询佛事。明代山东副使裴骞专程从山东来游灵山寺,并写有《游灵山寺记》一篇、诗三首传世,明代主事李继先隐退汤阴,闻灵山古刹水石甚佳,专程来游。他感慨地写道:“今寺唯灵山吾不厌之,而有言张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为可奇也耶。”明代县令于慧曾把灵山寺概括为灵山十景:一曰危岩少进,二曰群峰耸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径蓬壶,五曰半岩风雨,六曰九天鸣佩,七曰巨崖走蛟,八双剑横秋,九曰东海龙吟,十曰西山虎啸。景景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灵山寺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迷人。堪称华夏奇观,天下一绝的女娲峰就在灵山寺。灵山寺虎山山峰前有一座70多米高的女娲峰,头挽发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双肘曲于胸前,庄严肃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观览人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又若为芸芸众生默默祈祷,真乃天开地设,鬼斧神工。
女娲何以在此仙栖?相传,当年女娲抟黄土造人,并炼五彩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尔后,她来到灵山修真,与天下人共颐晚年。一日,殷纣王到此降香,祈国泰民安,目睹女娲尊容,顿生歹意,在女娲宫前留下淫诗。女娲见后怒不可遏,离开行宫,跑到南山山巅,面对苍天大地长叹:“我创造人类,同此凉热,谁知纣王不行正道,竞敢羞辱于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时值今日,女娲仍矗立于此,目视人间,因此,世人就把此峰叫作女娲峰。
与女娲峰正对的建筑是女娲宫,人们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娲娘娘庙。据明以来的《淇县志》记载,女娲宫历代皆有修复,现在的女娲宫是近年来修复的。此宫面阔三楹,雄伟壮观。宫内奉彩塑女娲巨像。女娲是上古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称为创世神,始祖师,保护神。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女娲娘娘的圣诞日,她往火云宫朝驾伏羲、炎帝、轩辕三圣而回,看见粉壁上纣王题写的诗句,柳眉倒竖,即遣苏妲己毁其江山。
女娲创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们配合起来,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传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这位中国的第一位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师,那些结了婚而没儿女的,纷纷到此求子。
孕育峰是大自然赐给灵山寺的又一绝妙之作,相连的两个山头,酷似一个睡美人,秀发飘飘,神态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来的文明,有诗赞曰:“从未见过孕育姿,独有灵山占风流。枕山卧雾语是花,面风对雨情为柳。静中怀抱日月星,梦里总思人间秋,谁言万孕无果?分娩红日照九州。”
在灵山山腰处有一个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内钟乳石形成数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贴于崖壁,非常神秘,别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传,此洞是灵山寺大佛修炼成真处。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约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两耳垂肩,体态丰满,形象逼真。由于洞口狭窄,入洞时必须贴佛心而过,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称此佛为相心佛。古佛洞口镌一则回文联,耐人寻味:“灵山寺山灵,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长,曲径奥妙,灵气幽幽,宛如迷宫,令人神往。贴壁挤身进洞,洞内凉气袭人,清爽异常,奥妙无穷。仰卧下滑而出,顿觉身心爽快。民谚曰:“每逢到灵山,必钻古佛洞,若问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钻钻佛爷洞,一辈子不生病。”所以游客无不进洞领略其妙。
据明代《淇县志》载,淇县有八大景:“淇园竹翠、胜水流清、鹿台朝云、钜桥夜月,纣窝滩声,朝歌野色,青岩仙境,灵山龙泉。”其中灵山独占两景即“胜水流清”、“灵山龙泉”。灵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涌不息,古人谓之胜水流清。
灵山龙泉说的是灵山黑龙潭,位于寺院的西北侧500米处。这里奇峰幽谷,山势挺拔,泉涌涧飞,碧波荡漾,景色宜人。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纷到沓来,满眼画意,满腹诗情,留下许多华彩诗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孙征兰在壁立万仞处留下诗云:“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据载,在明代以前,这里就建有龙王庙。庙下有三洞,洞口凿有龙头,泉水由此流出,声音湍急,山谷回应,宛如龙吟。
灵山寺后有一河流,名曰玉带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带河自灵山黑龙潭突溢而出,绕千年古刹而过,河水潺潺,叮咚作响,犹如琴弦畅鸣或浪拍石崖涛声如啸,呈现出瞬息万变的天然画卷。玉带河流至大圣峰前,形成一个湖泊,名曰白龙潭。湖水清澈,是人们泛舟、垂钓的理想去处。
从寺院沿羊肠小道西行,过鹊桥渡,穿梨树坡,拾阶而上便来到了观音洞。此洞位于悬崖峭壁上,深9米,高丈余,内奉观音座像。雕工精细,惟妙惟肖。前来求点迷津者络绎不绝。
据明《淇县志》记载:“龙王庙,旱祷辄灵。”清《淇县舆地图说》云:“灵山下有灵山寺,创于梁普通,修于盛唐开元。”辽金期间,寺院扩大,高僧众多,木鱼声声,灵气幽幽,游客云集,香火鼎盛。传说,灵山寺名声远扬,惊动天宇。仙女纷纷下凡到灵山寺聆听木鱼声,观看人间景,时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躯仍嵌隐在崖壁上,时隐时现,妙趣横生。谓之“仙女嵌壁”。
壁立万仞的大圣峰巅,有一天然孙悟空坐像,远远望去孙悟空的金身,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对垂肩的耳朵蕴寓着大福大贵,身穿金衣,头戴金冠,威风凛凛,令人敬畏。他的发髻、眉骨、胸腹、脖颈以及下肢轮廓清晰可见。整个外貌比例协调,惟妙惟肖,浑然天成,世人看后,无不惊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据传,孙悟空离开花果山水帘洞,云游四海,远涉天涯,寻找灵台方寸山,访拜佛、仙、神圣,求长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经过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灵山寺,是佛教圣地,并建有炼石补天,造化人类的女娲行宫。心想,灵山不就是灵台方寸山吗?人类始祖女娲在此?何不前去。于是,他来到灵山寺,未入寺院就听到木鱼声声,佛经喃喃,喜得抓耳挠腮,眉开眼笑,高兴之余,转念一想,佛门静土,须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礼方是。他不敢进前,于是坐在山巅,聆听佛经,谓之“悟空聆经”。
灵山寺历史悠久,集秀丽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观和神奇的传说于一体,欣赏性、娱乐性很强,到灵山旅游,能够使您心旷神怡,百愁俱消。灵山还盛产各种野菜,这些野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游玩过后,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丰盛的野菜宴,别有一番情趣。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六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周庄是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而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却是在清康熙初年。周庄在苏州管辖的昆山之西南,古称贞丰里。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
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周庄古镇南濒临的一片大湖,俗称南湖、南白荡,与吴江分界。乘船经南湖可抵青浦商榻,游览大观园。湖滨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湖水清澈澄净,鱼虾丰盛。这里既是一个天然水库和养鱼场,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景区。南湖景色四季皆宜,秋夜的月色格外醉人。当金风送爽,明月高悬时,湖面上一片碧绿、一带金黄,充满了“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境。周庄八景:—全福晓钟、指归春望、钵亭夕照、蚬江渔唱、南湖秋月、庄田落雁、急水扬帆、东庄积雪,随着岁月的变迁,有的陈迹依旧,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却已影踪难觅。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迷楼:地处贞丰桥畔,原名德记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古镇,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
年长后,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乡周庄压倒群芳。在父母的宠爱下,抵制缠足,“大脚观音”的雅号不胫而走。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难舍爱女远离膝下,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当垆劝酒,张罗顾客,生意火红。全福路南端的新老镇区交界处,矗立着一座仿古牌楼。四根坚固挺拔的浅褐色花岗石方形柱子,支撑起重檐翘脊的盖顶;浑然粗犷的木质斗拱,透露出仿明建筑的风采。整座牌楼气势轩昂,形态翼然,恰如水乡周庄古镇的一道庄重古朴的门扉。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官位名)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1120xx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才逐渐稠密。元朝中叶。
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另有资料,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周庄的历史就显得更加悠久。在镇郊太师淀中发掘到的良渚文化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清初复归长洲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0xx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今吴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驻吴县角直镇的巡检司署移驻周庄,管辖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几乎有半个县的范围。
周庄由原来的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很有关系。沈万三利用白蚬江(即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周庄,悠远的历史,给古镇造就了诸多胜景。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盛赞周庄“不但是江苏省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七
欢迎大家来到首批5a级国家旅游景区——灵山胜境!灵山胜境坐落于山清水秀的无锡太湖之滨,是一座规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灵的佛教主题园区。
一、照壁
进入胜境文化园区前,被誉为“华夏第一壁”的灵山大照壁将首先带给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长约40米,最高处达8米,气势恢弘,庄重大气。照壁南、北两面烫金大字均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
朴老与灵山的因缘颇深,赐予灵山许多绝妙诗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题有“湖光万顷净琉璃”七个大字,“琉璃”是佛经中常提到的“七宝”之一。朴老诗句寓意着与太湖交相辉映的灵山胜境,就犹如一方晶莹剔透的琉璃世界纯净美好。而面向胜境那面 “小灵山”一诗,则是朴老寄予灵山极高的赞誉和殷切的期望。“昔游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是自述他当年曾出访印度(古称“天竺”),去寻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灵鹫山”(简称“灵山”、“鹫峰”),但印度佛教早已衰落,灵鹫山呈现一片“空荒”景象,追忆当年佛祖讲经说法时的盛况,朴老感慨万分。“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这两句话峰斗转,说他94年来到无锡灵山,目睹灵山大佛景区香客云集佛教兴盛,仿佛感到印度的灵鹫山“飞”到了无锡马山,“天花烂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传扬。从这首诗足以看出德高望重的赵朴老对佛教文化和对佛教圣地灵山给予的殷切希望。
二、 五明桥
照壁对面,柔美的“五明桥”横跨玉带河上,精美的汉白玉桥身凸显典雅、古朴。 “五明”是古印度对人类文化的总括以及对人类知识、学问的分类。“明”指学问、学科,“五明”是指人类文化有五大学问,分别为1、内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学问。2、声明:声韵、语言之学;3、因明:逻辑、论辩之学;4、医方明:医药、体育、养生之学;5、工巧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各行各业的技艺学问,如农业、商业、工业、建筑、音乐、文学、军事、管理等等。每座桥分别以“五明”之一命名,桥栏杆则选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汉白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灵山创建“一流景区”,打造 “精品工程”的坚定目标。走过“五明桥”进入灵山胜境,正是要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佛教绝不只主张在寺庙、山林间闭目打坐、不问世事,不关心现实社会和广大众生,相反,正信的佛教为利益一切众生,积极主张开发、利用一切有益知识、技术造福人类。“五明桥”正体现了灵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游客朋友可选择走不同的桥,圆满您不同的愿望。
三、“灵山胜境”门楼
走过五明桥,便可见一座气势恢弘,庄严而不失精美的“胜境门楼”。门楼糅合徽式建筑之古朴端庄,北方皇家建筑之雄伟大气以及藏式建筑之鲜明活跃风格于一体。正门悬挂 “灵山胜境”匾额亦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灵山胜境作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不仅具备一流的硬件设施,更为广大游客配备有优良的软件服务,导游讲解、小件寄存、广播、医务等一应俱全。游客手中的别致明信片门票,更是体现了灵山“服务到家”的匠心独具。当您尽兴游览灵山后,便可将明信片门票连同您的祝福,邮寄给亲朋好友,同时也把灵山特有的灵气、福气送到千家万户。
通过“灵山胜境”大门楼,让我们一同去了解佛教丰富的历史,体验灵山独具的文化吧!门楼反面,另一梵文书写的“灵山胜境”匾额,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羡林教授亲笔题写。“灵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灵鹫山”,略称“灵山 ”,“鹫峰”等,因山顶形状似鹫故名“灵鹫山”。可见,无锡灵山与印度灵鹫山确有着一定的 因缘。据说,“灵山”之称源于唐朝初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印度)取经回国,游历东南经过无锡,见马山层峦丛翠、景色秀异,谓“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遂将马山赐名为“小灵山”,此后,玄奘大弟子窥基法师就在此始建小灵山寺(宋时改名为“祥符禅院”),历经沧桑变迁,至97年我们建造灵山大佛、恢复祥符禅寺、得赵朴老支持、有茗山法师首任方丈,小灵山的千年古刹不仅恢复重光,且建成了高达88米的中国第一大佛,小灵山也达到千余年来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了今天这方令世人称道的“灵山胜境”。
四、 洗心池
出“灵山胜境”门楼,就正式进入了佛国胜境。在开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请先去灵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通常有成语说“洗心革面”,意思是彻底改变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从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从心灵智慧出发。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本来是清净光明,尤如明镜,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和困扰越来越多,就好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有了尘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彻万物了,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通常意义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恢复本来的清净光明,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达到真正的觉悟。有幸到此,就让我们通过洗手,带走尘世烦恼、荡涤心灵染污,使疲惫烦恼的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转换,换一种清新自在的状态进入灵山胜境,。
五、 佛足坛
净化心灵之后,让我们怀虔诚之心前往灵山的第一个景点“佛足坛”去瞻拜佛足。面对我们这两只长1.2米,宽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足迹。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寂灭时,于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并对其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作为膜拜之圣物。
灵山的佛足并非凭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走过释迦牟尼成道的足迹一一隆重膜拜,并将图案带回中国,呈给唐太宗,后奉旨按图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观,可见佛足足底平满,五趾齐平,掌底有__和万字符,这些都属于佛祖不同于常人的祥瑞之相。据传说,佛足印的大小会根据礼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现不同的变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见如此大的佛足,正说明大家的福德和佛缘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华宫也保存着刻有释迦牟尼足迹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师当年在所刻的佛足石复制而成的。现在,让我们沿着佛祖的脚印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艰辛历程。
六、 五智门
现在我们所看到是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门”,它全长38.4米,高15.5米,设计独特、雕刻工艺精美,全部采用花岗岩建造而成,共用石料1000余吨。灵山五智门又名“智慧之门”。进入佛教的智慧之门,我们将瞻礼太子降生的盛大场景,感受象征着佛教盛大、国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伟气势,并通过菩提大道、转经廊等许多佛教文化景点,去了解佛教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佛学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门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对大字。“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为别人着想,把有价值的东西施舍给别人。一般人习惯上都是自我中心,为自己打算,学佛则是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多为别人着想,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深一层说,布施不仅仅是将财物给他人,更要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有关“生命智慧”的学问告诉别人,让人生更充实、活得更有意义,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为的“宗教的清规戒律”,而是指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佛教倡导“戒杀生”“戒偷盗”等等,从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导众生遵循自然规律、遵守伦理道德、坚持做人准则、保持社会公德,争作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释迦牟尼涅盘前,有弟子问以后佛法该如何住世,释迦牟尼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见“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则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坚韧之士。在“五智门”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进”,在六度里,“精进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见通常认为佛教是“消极”、“悲观”、“逃避”、“厌世”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同样是非常积极、“与时俱进”、努力奋发的。 “禅定”就是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个“度”融会贯通,才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获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七、 菩提大道
穿过智慧之门,我们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两边种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银杏树的树龄很长,可以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觉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称为“觉悟之道”。我们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饰有七朵莲花,这取自佛祖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过会儿我会向大家仔细介绍。走在莲花上就如同与佛祖在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道边上的不断云纹,谐音就是“不断运”,走一走寓意好运不断,福气连连。
菩提大道两侧是投资三千多万建设的绿化带,引进了许多珍贵树种如榉树、檫树、罗汉松、白皮松等,这草坪也是引自美国矮生百慕达与雁麦草混播的终年常绿草坪。灵山公司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资金投入绿化,就是希望要为我们营造一个优美清净的环境,从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境,也希望能够提醒各位游客爱护绿化,珍爱生 命。
八、 九龙灌浴
走过菩提大道,文化园区主体景观——“九龙灌浴.花开吉祥”,气势磅礴、蔚为奇观,重现佛经中佛祖诞生之时祥瑞异相。开启时,当《佛之诞》音乐奏响,顶端六瓣莲花会缓缓绽开,金身太子佛像从中冉冉升起,顺时针环绕一周,隐喻“花开见佛”、“佛光普照”。莲花每天定时开启五次(10:00 11:30 14:00 15: 1516:30),开启时,周围蹲踞的九条巨龙将一齐喷出高达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当这九股水柱直冲天际轰然交汇沐浴佛身时,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水体百媚千姿……这一神奇的动态景观正是依据佛经中所记载佛祖出生时的故事建造而成: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不同于常人,他能走路会说话,不用旁人扶持便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天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我们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镏金,共使用黄金18公斤,重12吨,高7.2米。莲花座下为狮子鼓,在佛教象征佛法的弘扬,狮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们是佛祖出生时的守护神。周围几个漂亮的仙女称为“八供养”是佛祖出生时的供养人。
在“九龙灌浴”喷水即将结束时,四周八组凤凰口中将会喷出72道涓涓细流,在佛教称之为“八功德水”,据说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有。这水是经过引自德国200多万的净化器完全净化,大家可以放心饮用,饮用此水将保佑你身心安乐,福慧双收,平安吉祥。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啊!
九、 转经廊
广场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转经筒的转经廊,供我们一路“转经”。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祈福专用的法器,转经一周等于读诵“三藏”一遍,功德无量。“转经”的本义是读诵佛经,然而考虑到有些朋友们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在平时诵读经文,于是设置了这样的转经廊。大家可以趁此机会来转一转经筒,就如同把转经筒内的经文诵读一遍,如果您有时间也可以把我们108个转经筒全部转过来,这就如同诵读了百遍经文,功德百倍,会保佑你福寿延年。
十、 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后,我们来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长26米,高将近8米的大型铜雕,展现的就是佛祖“降魔成 道”的过程。我们可能会发现佛祖显得有些憔悴,这是因为佛祖刚刚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有关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以及恶势力的威胁一齐袭来。佛祖不为所动,最终把它们一一降服,终于得道成 佛。
看完这个铜雕后,我认为对于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坚定信念,战胜自己,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现在我们来到开阔宏伟的阿育王柱广场。四根经幢中间高耸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为什么叫“阿育王柱”呢,这就要从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说起。他比我国的秦始皇还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话,那么阿育王就统一了整个印度。我们知道,统一一个国家难免要经历很多的战争。在阿育王年老时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无数生命,于是便在一位比丘的点化下皈依了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在全国各地竖立这么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经文以此来弘扬佛法。所以如果说我们释迦牟尼佛祖创建了佛教,那么佛教的弘扬与阿育王是分不开。
这根整料雕刻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径1.8米,重达200吨,用于手工雕凿的小榔头就可以用5吨的卡车装一卡车。因此,无论从高度、重量、价值,还是坚固方面,都远胜印度现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陆上罕见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称“中国第一柱”。最顶端的四只狮子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着要把佛教弘扬到四面八方。狮子下面刻有__和四种动物,分别为狮子、牛、马及大象。__喻意__常转的意思,狮子代表释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负重,马代表王子逃离皇宫,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处的标志,它体现和见证着佛教文明承前启后的发展历程,也是国泰民安、佛教兴盛的标志。在灵山景区瞻礼九龙灌浴的盛大场景,仰观巍然耸立的阿育王柱,远眺矗立于群山之间庄严雄伟的灵山大佛,这三大神奇的雕塑,三项艰巨的工程,也正体现着灵山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增进人类文明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任重道远。
十二、天下第一掌
广场左侧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掌心千辐轮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也就是说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对比如此庞大的手掌,可见大佛的雄伟高大了。
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我们常说“摸摸佛手,增福添寿;抱抱佛脚,平安如意。”既然有幸来到灵山胜境,我们不妨带着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让大佛为您驱除烦恼,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戏弥勒
右侧的大型青铜艺术珍品名为“百子戏弥勒”,它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您看: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桶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
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十四、祥符禅寺
通常我们会把灵山大佛景区简单概括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灵山。一寺,就是始建于唐代、且几度兴废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一佛,就是高达88米、被称为神州第一佛的“东方大佛”——灵山大佛。
走过分别代表自觉修行的普渡桥、大彻大悟的大觉桥和懂得报答恩情的慈恩桥即可进入千年古刹“祥符禅寺”。正对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寓意国泰民安。为什么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弥勒佛呢?因为佛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佛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佛便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继承佛位,所以称之为未来佛。其实现在我们所见的弥勒形象,并非弥勒本身,而是依据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说“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蔼可亲,所以千百年来深得老百姓认可。
弥勒背面的是寺庙护法神韦驮菩萨,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韦驮与伽蓝殿的关公是同一职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义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挂单,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挂单,还有一种向上,说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钟楼、鼓楼。钟楼里设置有“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由安徽芜湖造船厂铸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会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因佛经中记载人生有108个烦恼,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个烦恼,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个烦恼,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听到钟声能解除烦恼,增长智慧。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尊佛,这尊佛高8米,是江苏着名的雕塑家吴显林设计的,他一共设计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还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据这尊8米高小佛通过计算机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来气势雄伟的建筑,则是寺庙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一匾为朴老题写。它是专门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说佛有大智力,一切无畏。
走进来看到中间坐着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相。佛祖的两边,一老一少立着两为弟子,少者阿难,老者伽叶,后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两旁边的抱联,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原方丈茗山所题写的。“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两侧是十六罗汉。后面则是由整块汉白玉雕成的净瓶观音 像。
十五、杏坛广场
杏坛广场有一棵古银杏,那是我们祥符寺悠久历史的见证,植于唐贞观年间,已有近14__年的历史,此树姿态各异,树乳累结。每年秋天枝头都挂满白果,人们都说这棵树是镇寺神树。
据说,这棵千年银杏曾数次遭到雷击,主干中间空心,其间藏有一条青色巨蟒。巨蟒平时不出来,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从树上游下来,悄悄地绕寺一周,然后返回树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为祥符禅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们认为青蟒是神虫,到寺内进香后,一定要到古银杏树前烧香磕头。寺里的和尚说每到白果丰收之时,巨蟒便在树内摇动树身,白果纷纷自动落下,从而免去僧人采摘之苦。后来有游方僧人说青蟒是青龙山山神。
十六、登云道
要参与“平安抱佛脚”,需要我们登上这道长长的阶梯,称之为“登云道”。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灵山大佛脚下的登云道与中山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的建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视差作用下,登云大道的特点是: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登云大道一共218级,共分七个平台,正好符合俗语“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因此登上登云大道也是一种修行。
登云道中间设有七幅巨型石刻,组成了一副灵山史卷,让游客能够了解灵山的历史。登云道上的一口古井,称为“六角井”,据说茶圣陆羽曾品过井中的泉水,认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誉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灵山大佛
灵山大佛高88米,连同三层石头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乐山大佛还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铜佛像。这一神州大佛坐落于太湖之滨,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背靠小灵山,北踏青峰,南面太湖,地理环境十分优越。
灵山大佛佛体由156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莲花座的440块,就刚好__块。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块铜壁板的展开面积平均4——6平方米,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约有一个半足球场大小。总共耗用铜725吨,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35公里。并且还要将它们都打磨光,让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迹来。壁厚为6-8毫米。再来看一下大佛的莲花座,共有四层莲花瓣组成,每层22瓣,共88瓣。凡捐资满人民币100万元的,可在一片莲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点是值得介绍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请你们不妨注意一下,不论你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终在跟随着你,关注着你。当你愈靠近大佛时,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渐睁开、睁大……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眼睛”真的会“动”的不成?其实并不奇怪,这里绝没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视觉差产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艺术魅力,或者说是雕塑家的艺术功力。
我们整个大佛建造运用高科技拼装焊接而成,并且采用了完整的抗风、防震、耐腐蚀、避雷等措施。灵山大佛是分块铸造,然后再在现场将它们一块块地拼装,焊接在一起,使它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这里面包含着多少技术内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尽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铜佛的方法来说,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铜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日本人称之为“国宝”,其实只有十几米(14.8)高,当时铸造它的时候,竟动用了260万人,为当时日本全国人口的一半。我们建造灵山大佛,最多亦不过涉及到几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造成了。这靠的是现代科技手段,甚至还动用了航天技术。在这里还可以找到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此,参观灵山大佛,不仅可以获得视觉上的震撼,更能增长可不少科学知识。
由于时间限制,我在这里只能谈两个“为什么?”
第一个“为什么”是:安装好的大佛,为什么是“两脚离地”的?
这是因为灵山大佛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的就是“整体悬挂”方案。佛体铜壁板经过拼装焊接成整体以后,是通过副支架、主钢架直接悬挂在像楼房一样的钢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总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块铜壁板有2——3根。整个佛像相当于有四、五千只手从里面加以托着和拉着。这样,铜壁板可以铸得尽可能的薄,节省铜料,经济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层铜壁板是离地的。
第二个“为什么”是:大佛头上没有看到避雷针,它能防雷吗?为什么?
大佛头顶上如果装上一根避雷针,像一根小辫子那样翘在那里,当然不好看!其实,大佛头上不是没有避雷针,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针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个发髻。人们都知道避雷针必须是尖头的,但是,在英国及其殖民地范围内的避雷针都是“钝”头的。尖头避雷针只能使自身免遭雷击,却保护不了邻近地区也免遭雷击。钝头避雷针的情况就完全不同,它自身虽然遭到雷击,但因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损害,但却能以它为顶点,有效地展开一顶锥形保护伞,使伞下的物体免遭落雷的伤害。钝头避雷针更有利于形成闪电的通道。这样,螺形发髻的顶端,岂不正好合适?!
正由于灵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这许多科技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灵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国国泰民安、国力昌盛的象征。如果不是国泰民安,谁还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和强盛的国力,怎么可能建成象灵山大佛这样的大铜佛来呢?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大佛建在这里呢?
在没有建灵山大佛之前,中国已经有四尊大佛,分别是北方的山西大同云冈大佛、中原的洛阳龙门大佛、西方的四川乐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坛大佛,惟独东方还没有大佛。
1994年无锡市及马山区各界人士决定修复祥符禅寺,申请在寺后山坡新建一尊高达88米的灵山大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对新建灵山大佛十分重视,亲自前来考察,并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论。他认为这里位于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加上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坐北朝南,面对三万六千倾的太湖,建灵山大佛将改变东方无大佛的历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灵山大佛开光前后,赵朴初又多次莅临。“五方五佛”无论从宗教、文化、艺术、科技或旅游的角度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看,灵山大佛不仅属于无锡,而应该是属于华东,属于全中国。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馆、随喜堂、万佛殿
灵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层,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进底层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顺“清凉世界”拾级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馆“镇馆之宝”——汉代金丝楠木雕刻的北京万寿山五百罗汉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艺术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电梯上莲花宝座,参与“平安抱佛脚”活动,抱抱佛脚,一生平安。
抱过佛脚,从楼梯下到中层随喜堂,堂内可博览佛教法器,欣赏佛教诗画,聆听佛教经典,还可参加祈愿贴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动。上层万佛殿内,供奉有近万尊灵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万佛朝宗,气势恢弘。
灵山胜境,山灵人灵;灵山大佛,佛大山灵!愿灵山大佛给大家带来灵气、福气、运气!欢迎大家再来灵山!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灵山胜境。灵山胜境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的主题园区,以传承历史、彰显时代的特色,将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科技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
随着灵山三期开园,灵山胜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佛”是展现了佛祖四相成道的过程:出生、降魔、说法、涅盘;“法”代表佛法,是佛教中的精髓,以灵山梵宫、五印坛城、梵宫广场等景观展现。“僧”是以灵山禅修中心、慈恩宝塔、灵山佛学院等禅修为代表;整个景区以灵山大佛的“大”、九龙灌浴的“奇”、灵山梵宫的“特”构成了三大奇观。
刚刚我们了解了佛的一生,现在看到的就是佛法的展现,有金色梵宫、红色坛城、绿色广场、蓝色圣海。灵山梵宫是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因世界级佛教盛会应运而生。站在世界的高度,灵山梵宫不仅是一座全新地标式的会址建筑,更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美轮美奂的建筑形态、品类繁多的艺术瑰宝以及感触心灵的全新体验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叹与震撼。走近她,以一种始终仰视的姿态。
站在梵宫广场,佛教三大语系的汉传、南传、藏传的特色建筑鲜艳夺目。在梵宫的正南面,与梵宫遥相呼应的建筑就是“五印坛城”。坛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种手印相,分别为:施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触地印、定印。坛城代表佛的世界,我们在这建造五印坛城就是让大家感觉到佛的完美世界,登上坛城大家可以根据地面所画的标志绕着坛城走一圈,代表对佛的尊敬。
东南面是南传佛教中代表建筑---曼飞龙塔。屹立于曼飞龙塔基座上的主塔与子塔的整体造型,都是多层葫芦相垒形成的圆锥形体。 主塔居于塔基中央,8座小塔分布在主塔周围,形成八角之状。8座子塔的基座都有屋宇状拱门佛龛,佛龛宇沿有许多浮雕,人字形檐边上有许多装饰物,塔脊顶有一装饰小塔,龛内供有佛像。小塔中部主葫芦体上端是个莲花座,莲花座上又是一个长嘴葫芦体,极顶是一根穿着3个铝环罩的风铃杆。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芦底的圆形台阶,层层相叠,渐上渐小,形成一圆葫芦细腰,其上托着一只两台宝葫芦。 塔身以白色为基色,显示出多层立体感,造型美观,玲珑精致。
在坛城四周一圈的水面是香水海,这是根据佛经上记载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间的为须弥山,香水海是中间的海,据佛经记载是注满香水的海,也代表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谓“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
梵宫广场面积16000平方米,正前方金色的建筑就是灵山梵宫,作为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整座梵宫共有三层,呈退台式布局,面宽150米,进深约180米,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建筑外观以华藏塔风格为主,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及传统佛教建筑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庄严神圣,雄伟壮观。顶部依次错落的五座巨大的莲花圣塔,是整个梵宫建筑的精神象征,其造型以敦煌壁画中的“华塔”为原型,并以现代建筑材料和意象造型手法传达着佛教经典中“五智”的意理,五智代表佛教中五方五佛,以毗卢遮那佛为首的五尊佛来阐释佛的功德。中心最高的佛塔代表最高境界的毗卢遮那佛”
(法身佛),以右至左分别是东方药佛(发菩提心之德)、南方宝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弥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盘之德)。至高可达60余米高的华塔高耸云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生辉,意念流转间,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描绘的“莲花藏世界”的意境和气息迎面而来,这依山而建的梵宫,更给人一种矗立山巅般的壮观与神圣之感。
走进灵山梵宫,首先是彰显修行功德、表达美好理想的“三德门”。根据佛经记载三德(智德、断德、恩德)是赞扬佛的功德,形容佛具有无上智慧、能够破除一切烦恼,救济一切众生的高尚品德。在“三德门”边的两侧,是“福”、“慧”门,祝福福慧双增。
带着神圣走进梵宫,震撼才刚刚开始。从门厅进入,经廊厅、主塔厅直至圣坛,一幅展示千年佛教文化的立体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每走一步都是开阔,每看一眼都是惊奇,每观一景都是感触。进入梵宫,我们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及精妙的艺术创造,里面汇集了当代知名艺术家和工艺大师的佛教艺术品,涉及绘画、雕塑、书法、木雕、铜雕、景泰蓝、金银器等,梵宫内部主要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几部分组成,主要特点是美仑美奂、气势磅礴、神圣震撼。
来到门厅,站在两层的门厅中央,门厅采用大量精品汉白玉雕琢而成,抬头仰望一面十余米长的刻漆贴真金《心经》书法壁画悬挂在门厅南立面的墙上,这是唐玄奘当年奉旨翻译的,是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根据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在扬州大明寺石碑篆书拓本与精湛的刻漆技艺揉为一体的作品,来不及细细体味,清净之意早已油然而生。 它采用了扬州漆器中的刻漆贴真金工艺,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刻、铲、批、作、贴、撒等六大程序,首先在制作好的漆坯件上,运用各种刀具刻成各类画面,然后根据画面要求填选所需色彩,采用贴金箔、撒螺屑等装饰手法使其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每项程序都延续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自有其细致精妙之处。它耐水、耐热、耐磨,光泽度好,在灵山梵宫内将给大家展现多处这样精美的漆器工艺作品。在门厅的顶部还有四个藻井,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一般藻井处于石窟内中央顶部,使石窟窟顶显有高远深邃的感觉。这四个藻井采用的是传统的东阳木雕工艺,选料为楠木,在整个三期灵山梵宫的内部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楠木进行了东阳木雕的展现。
我们现在进入辉煌的佛教文化艺术长廊——廊厅,近百米长的廊厅为拱顶结构,两侧高大雄伟、雕刻精美的廊柱,向上看,廊厅藻井色彩变幻,在东阳木雕构建的卷棚间高悬的仕女飞天容貌秀丽,体态丰盈、飞袖飘逸,或弹琵琶、或吹玉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携彩云飞之欲出,思绪也随之翩跹。在它的两侧墙面上,大家可以看到十二幅具有史诗意义的大型油画,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从鹿野苑“初转”、“灵山说法”的佛教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开始,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东传、西求的传播发展进程,再到近现代中国佛教中兴、传播、发展的概貌以及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的史实,一幅幅气势磅礴、庄严明朗的巨幅油画,清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壮阔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这组大型油画组图,它由众多着名文化研究专家、着名画家联合组成的创作团队历经两年的艰辛付出后完成。画布宽3米、高6.82米,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由3幅作品组成,每幅作品独立成篇。前廊厅分别是六幅油画:
第一幅 初转图
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在鹿野苑首次讲法,为曾经伴随他六年苦行的五位侍者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真理,并为他们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个僧团。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初始形成。
第二幅 阿育王传播佛教图
公元前4—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大力扶持并传播佛教,使佛教迅速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以及周围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由此成为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宗教。
第三幅 印度大乘佛教图
约在公元2—3世纪之间,被称为“第二释迦”的龙树菩萨,以及之后的无着、世亲等着名思想家,他们解经立论,各成体系,推动了佛教大乘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幅 佛教东传图。
根据《魏略》等书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经由中国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曾经夜梦“金人”,并于公元68年建立洛阳白马寺供养从西域请得的佛像、经卷、高僧。
第五幅 西行求法图。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东传西行者就络绎不绝。他们在求学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异花授粉,斑斓多彩。其中,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的动人故事和丰功伟绩,传颂至今。
第六幅 八宗祖师图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相继创立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等八大宗派,各有思想传承,富有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佛教与文化的繁荣。其中,禅宗是最富中国文化个性而且影响深远的,禅净融合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的特点。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九
各位游客:您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大竹海景区,很荣幸能为各位今天的导游,希望大家能够与我一起,共同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大竹海概况】
首先,我先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大竹海的概况。“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中国大竹海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闪烁在安吉这片人间仙境中!它面积为666,7万平方米,约一万亩左右,她是亚非拉十七国大毛竹科研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竹制品、原材料供应地,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卧虎藏龙》、电视剧《像雾像雨有像风》影视剧的拍摄地。目前,本景区正由上海宏博集团对其进行二次开发,规划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它将整合芙蓉谷、石佛寺、外碧湖等景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中国大竹海旅游区,建成后的中国大竹海将以全新的形象,丰富多姿的活动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欢迎各位游客的光临。
【五女湖·五女船】
“竹唱江南情,舟泛碧波上,紫雾缭绕间,似曾画中游”。各位游客,在神奇的五女泉下,庸懒地倒卧着一片碧波荡漾的五女神湖,她们会乘座这艘神船划破银河、航向天界,面禀玉皇大帝一年来大竹海景区内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繁衍情况,祈求玉皇大帝的赐福与庇佑。下面,请大家跟我接着往下参观。
【竹龙引泉】
各位团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竹龙引泉”长廊,竹廊的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竹源问泉四个字,不过细心地朋友有没有发现,问和泉之间多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是笔误吗?非也!这是因为在我们这里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五女泉,而这一点就代表了五女泉的泉眼了。如果大家从远处看这座长廊仿佛是一条从“绿色大海”中苏醒过来的神龙,有竹龙出海之势,同时这条“竹龙”受五女之托,守护在五女湖与五女泉之间,连接疏导着两方的水系相接,保护并守卫在这片人间仙境中。进入竹龙体内,顿觉心神清爽,长廊分为三段,我们现在走的就是第一段 “四角廊”,寓意四季平安、祝福大家的事业四平八稳、节节高升,这边有供大家休息的椅子,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一美人靠,大家可以座下来靠一靠,男士靠了会越来越潇洒,女士靠了会越来越洋亮!各位游客,现在在我们的脚下是长廊的第二段 “六角廊”,寓意风调雨顺,在这里我也祝愿大家的心愿都能顺利圆满。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第三段为“悬空廊”,寓意一种轻松愉悦、从容自信的生活态度,它提倡的是一种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中庸精神。
各位团友,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片草坪中间有—丛丛的竹子,你们知道这叫什么竹子吗?对了,叫“孝顺竹”,我们也称它为“慈孝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它一年长两次竹笋,冬天是长在母竹的外面一圈,为了使母竹不受冻,夏天它是长在母竹的中间,为了使母竹不被太阳晒,就像子女孝顺父母一样。大家请看竹廊边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竹子,其实它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观赏竹----紫竹,也有的地方称它为黑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紫竹中间,有些竹杆是紫色的,而有些是绿色的,绿色的那些是幼竹,紫竹刚刚长出来是绿色的,要经过第一年的霜打之后才会逐渐变紫,三年之后完全变成紫色。紫竹的紫色不是红的发紫,而是绿得发紫,所以比一般的紫色要更加好看,再加上它的韧性比较好,又可以做钓鱼杆、手杖之类的。
【动感影视吧】
大家请看,对面那一排正在修建的房屋,那里将来会是“动感影视吧”。到时您可以与许多明星的蜡像合影留念,也可以观赏各类新奇刺激的动感电影,甚至可以参加到模拟角色扮演,真切体验明星拍片的乐趣。接下来,让我们前往投缘池去看看吧!
【投缘池】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大家现在可以相信在大竹海这片净土上,既有神龙又有神明了。它们都在共同祝福着这片山水之地、同时也祝愿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让我们一同来为自己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祈福吧。
整个投缘池分为福缘、财缘、姻缘、文缘、寿缘5位,请大家站到各自需要祈福的方位,站到投缘石上,向池中投币,如果能投入竹管中,代表您的希望一定能够实现!都过来试试吧!
好了,请大家跟随我继续往下参观。其实之前已经跟大家说过,我们大竹海因为有了五女泉而更加有它的神秘性,那五女泉的泉眼在哪里呢?对了,这里就是五女泉的源头,而中间这一点就是五女泉的泉眼,你可别小看这水,这水冬暖夏凉,源源不断,口感清甜,因为这里是人间仙境,龙脉所在,因此带有仙气,够神奇吧!
【幽泉煮茶】
各位团友,现在大家请看这座古典建筑,便是大竹海“幽泉煮茶”茶楼,“引仙泉神水,观绿野苍茫,涤城市喧嚣,闻淡茶飘香”。如果你想静静感受竹海的从容寂静,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如果你疲惫的步伐需要歇息,浪漫的音符亟待传达,炙热的激情回归理性;我觉得等会儿大家游览完毕整个景区后,一定要登楼亲自感受一下,一定会给大家留下很美的感觉的。
【影视基地】
可能大家选择来到我们大竹海旅游,或多或少会受到美国奥斯卡大奖影片《卧虎臧龙》、影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影响吧!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这两部著名影片的拍摄地。在这里吸引了大批著名影星如:周润发、章子怡、杨紫琼、周星驰、周迅、陆毅等等。
大家请看这块“卧虎藏龙”形象石,曾几何时,周润发与章子怡在这片竹海之中穿梭打斗,竹影风动、踏浪飞驰,何等英风飒飒。现在请大家轮流拍照留恋。
再往前走就到了“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拍摄现场,“青山涤我目,流水悦我耳,树影引我思,马语动我心。”这是对该片诗情画意般生活的写照。
山林野泉、鸟落花香、茅屋结舍、情意缠绵,这里就是当初周迅、陈坤在此洞房花烛夜的茅草屋,那顶花轿就是当时拍戏时所用的道具,欢迎您与您的亲友一起拍照留念。
【大竹海长寿林】
各位团友,前面便是大竹海长寿林了,“极目灵秀山峦,醉心田野牧歌,置身绵绵竹海,聆听淙淙溪流。”这里山连山,竹连竹,满目碧绿,是一幅层层叠叠的竹画长卷。进入长寿林,林荫蔽日,宁静幽远;登上高山,只见清风过处,竹涛阵阵,颇为壮观。呼吸大竹海景区内高清新度的天然氧气,涤荡埋藏内心久远的隐逸情怀。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我们这里的原住居民有80岁的平均寿命,不可思议吧!其实这于这里的天然环境是分不开的,而高山大都市空气负氧离子几十倍的原始生态环境,是最主要的关键因素了。
【新竹王】
现在大家请往这边的台阶往上走,而这台阶也是著名影星周星驰拍绿茶广告时所走过路,顺着这台阶我们可以来到大竹海的新竹王产地,它虽没有老竹王的粗壮,却包藏有更多的生命力与活力。在它周围生长的“卫兵”,个个长得挺秀壮丽、虎虎坐威!
【老竹王】
由于大竹海景区内具有仙气和灵气,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毛竹普遍都比较粗,在这片竹林中,曾有一棵眉径21寸全国最粗的大毛竹,现它已被光荣的送往北京博物馆,而目前你所在的位置,就是它以前生长的地方。这里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大竹海,是因为这里整片连绵不断的竹林面积是全国最大的,约有38万亩。
【咏竹亭】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这眼前的这座亭子,我们称它为“咏竹亭”,而在这个位置建造这座亭子是为了让各位游客能够静静聆听大竹海的心声,也为了把大竹海超凡的灵气渗入游客的身心中,让来此地的宾客能够有所启示、有所净化。当长风穿林、落日辉映、大地万物、生生不息,顿感天宝物华尽收体内,各位团友,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竹海大观】
快看,我们已经来到了竹海大观,这里生长的竹子非常奇待,仿佛是一幕幕人间戏剧,又仿佛是人体行为艺术的 “竹语”表达,有的交互缠绕,有的眉来眼去,有的奇形怪状,有的烂漫顽皮,欢迎大家与“他们”留影纪念。
【观竹楼】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大竹海的最高点了,而这座坐落于竹海之巅的高楼,便是“大竹海观竹楼”,现在请大家与我一同登上楼顶。大家可以看到,茫茫竹海、宽广无垠;在山的那头,是芙蓉谷,当您静静聆听时,仿佛可以听到山顶那千年古刹“石佛寺”肃穆庄重的诵经之音。
各位团友,这就是世界娇子,江南翡翠中国大竹海,她正迎着国际旅游风云变幻的时代韵律,迈着坚定稳重的步伐,正在以更加深厚、丰富的品牌内涵走向世界!让我们从此刻起沉醉的呼吸,快乐的享受吧!谢谢大家!
灵山胜境导游词篇十
在不远的仙人洞桥东北的山谷中,明代两位哲人王阳明和刘宗周的雕像被分塑在对面。王阳明的塑像在洞中正襟端坐,作沉思状。而刘宗周的头颅则被劈成两半。刘宗周因当年讲学于蕺山,世?quot;蕺山先生"。他为官清正敢谏,历经三朝,上疏无数,虽屡遭贬斥,百折不回。明亡后又不肯降清,多次跳水自杀未遂,最后绝食而死。故此艺术家将其巨大头颅成两半相反而放,以大胆的艺术处理,向人们提示,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思想家,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采用这种"解剖"手法,充分暗喻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富有戏剧性效果。
在名士苑西部石壁下的水池中,则浮着马臻、汤绍恩、戴琥这三位绍兴水利史上?quot;治水三青天"塑像。其中马臻的塑像仅剩一个头,且愁眉苦脸,似有满腹委曲,这种特殊的设计,既表示他是被杀头而死的,是千古奇冤。也体现了他生前为事业的劳心焦虑。而他像旁"功也鉴湖,泪也鉴湖"八个字,不仅是对马臻一生的总结,也暗含了鉴湖是绍兴的兴衰所糸。好在人民并没有忘记治水三青天的功绩,除为他们建庙立祠外,其光辉业绩也早载入了史册。水池周围的烂漫山花,则表达了后代人民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
另外,在蝙蝠洞附近还有仰天长啸的徐文长,把酒临风,诗兴大发的四明狂客贺知章以及站在山坡上手拄拐杖,正在翘首盼?quot;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八旬老翁陆游。而姚长子、葛云飞母亲的塑像也都各有千秋,所有这一切,既强化了历史的某一侧面,又昭示了历史的脉络和精神承传。
近代区
"近代区"景点,包括"鉴湖三杰"及学界泰斗蔡元培、一代文豪鲁迅等五人。
"鉴湖三杰"群像在名士苑入口处,秋瑾站得稍高一点,差不多占据了两个人的位置。徐锡麟、陶成章一高一矮,一瘦一胖并肩而立,这情景似在回忆当年战斗的峥嵘岁月,表现了革命英烈风雨同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尽管辛亥革命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人们面对该组雕塑,仍感到近代激越的革命风云。"鉴湖三杰"群像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在某次评选中,曾得过金奖。
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浮雕像位于"日月同辉台"附近,在像前突出的位置上,安放着一副巨大的眼镜,反映了他非凡智慧和才气。他在担任孙中山临时革命政府教育总长及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除八股文,实行男女同校,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学术研究等革故鼎新的改革措施,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副眼镜意味深长,其寓意蔡元培先生的目光深远,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是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第一人,无愧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称号。由于该组塑像设计别具一格,雅俗共赏,所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大文豪鲁迅的浮雕像与蔡元培先生的浮雕像相邻,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侧面像和一只挟着香烟的左手,浮雕石碑上还刻着他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刻划出这位"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一代文化巨匠的风采,以及他无比犀利的洞察力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现代区
"现代区"景点,位于鲁迅先生浮雕像旁边,四位现代科学巨匠--竺可桢、陈建功、钱三强和孙越崎静坐在放着石块草皮上,神态安详,似在召唤着科学的未来,憧憬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代名士的位置安排上,设计者力求避免依时代前后罗列的简单模式,而强调类聚。在每个人物的细部处理上,则充分运用了现代雕刻艺术及其他多种艺术手法,旨在多侧面地展示各个人物最本质的精神实质,使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明显艺术效果。
名士苑纪念馆
名士苑的主体建筑为一座现代化的展馆,由两幢两面坡建筑及其连接体构成。坡顶上有叉状结构,用以再现远古时代的窝棚构架。入口处的石亭,借鉴于战国铜屋模型,顶上为一鸟形柱。干栏式平台踏步处有华表两柱,上刻太阳鸟,均反映了古越先民对鸟的崇拜。馆中还配有触摸电脑,名士资料及柯岩风光尽存磁盘,游客可随时检索打印。整个展馆布局生动、合理、别致,再现了绍兴历史上的名士风采。在显要位置上,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半身像。拥有周恩来,是当代绍兴人的骄傲。
柯岩南临鉴湖,所以古代八景中有"南洋秋泛"一景。作为鉴湖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景区管委会近年在湖畔建造了高达7米的鉴湖碑,正面"鉴湖"两字出自乾隆帝手笔,并用陆游名句:"千金无须买图画,听我长歌歌鉴湖"书刻在鉴湖牌坊两侧。鉴湖碑的南面,镂刻着"南洋秋泛"四字和《鉴湖志》。成为柯岩风景的又一座标志性建筑。
稽山鉴水,人杰地灵:古城绍兴,物华天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贤人名士是永远不落的星辰。四、圆善园景区
"圆善园"景区紧贴柯山,依山而起,曲折延伸,占地2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的仿唐建筑群普照禅寺和手印山、古采石表演场组成一个整体,并以罗汉院、龙腰池相连接。普照禅寺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
祥云瑞霭,山岚水气,文化积淀,历史故事,使得普照禅寺香火鼎盛,人气极旺。普照禅寺由山门、钟楼、财神殿、弥勒殿和佛殿组成,依山而建,渐次上升。普照禅寺向为浙东名刹,兴盛于唐代,原名"大佛寺"、"柯山寺",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更名为"普照禅寺",含"佛光普?quot;之意。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普照禅寺是1996年重建的。
古采石场
"古采石场"景点,位于普照禅寺以南平坡上,共有四处采石遗下的石宕、石潭组成,深的有30多米,浅的也有4米以上。古代劳动人民一锤一凿,辛勤劳作,从山岩中开凿出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材,再进行打磨、整理,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绍兴水乡多石桥,通向四面八方的石板路,还有石牌坊、石磨、石雕等等,乃至闻名海内外的古纤道,都与这采石有着紧密的、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采石多为沿石势而进,以直采或斜采为多。但这里的石宕却是从地面向地下开采的。相传,当年为建造鉴湖古纤道,急需大量石材,为了赶取石材,石匠们只得挑灯夜战。一天晚上,一阵阴风过去,使所有火把全部熄灭,伸手不见五指。有一个光头的小石匠抬起头来,忽然看到岩石上有一颗小火球,快速旋转着,旋转着,朝着岩石外冲去。迷迷糊糊中,小石匠也跟着小火球跑,跑啊跑,跑到柯岩山脚,火球不见了。小石匠四处寻找得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料,屁股底下发烫。站起来,他又看到了小火球在他的头顶上空旋转,随后又消失了。第二天,石匠们赶到原来的石宕采石,发觉岩石已成顽石,取下的石材已不能派用场。小石匠把昨夜发现火球一事说了,众人称奇。小石匠眼珠一转:会不会小火球是山神显灵?于是找到山脚,挖地三尺,果然找到上好石材。石材开采取出后,山涧溪水注入,日积月累,石塘成了石池,并且盛夏不干,寒冬不冰。这里的石宕最深的有32米,古人怎样把石材运走,实在也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