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标文化实用篇一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腐败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过去,苏州人依旧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桥依旧精致,桃花依旧鲜艳。隐者式的文化影响着这里的人,恬淡闲适是他们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却他们还有那副铮铮铁骨。深深庭院中,虚掩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西湖梦》中至情至性的苏小小,一生都在追寻着美,守候着清泉般透亮的净土,潇洒怡然的活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选择了最美的年龄。如同烟花,灿然绽放于夜空,即使陨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迹。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苏小小对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那种对完美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
想必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写这本书的初衷吧。在旅途中,体味到了历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无奈。在旅行中涤荡心灵,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壮丽的旅程也会隐藏回归的路线,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着文化?
地标文化实用篇二
1. 让艺术之花在五月的新海尽情开放,让我们心灵在五月的新海自由飞翔。
2.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3. 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
5. 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6.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8.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9.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0.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1.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12.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13. 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14.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7. 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18.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19.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2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23. 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2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25.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27.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8.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29. 弘扬传统美德,从我做起。
3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3.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34.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35. 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36. 陶瓷故乡在中国,瓷都当推景德镇;陶器出现在史前,瓷器始于东汉间;洁白如玉薄若纸,透明如镜能照面;生活起居离不开,陶瓷文明震世界。
39. 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40. 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41. 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42.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43.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
44.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45.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4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7.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8. 愿我们拥有火热的青春之舟,在文化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49. 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50. 以厂为校,以厂为家;互相学习,互相关怀
51.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52.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3. 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
54. 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55.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56. 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57. 厚积薄发,用艺术映照生活,喷薄欲出,让感动充溢校园。
58.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59.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60. 德不孤,必有邻.
61.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62.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65.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66.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68. 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
69.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70. 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71. 修炼多从苦处来。——清代诗人袁枚《遣兴》
72.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73. 有一种恩情是手下留情,有一种爱心叫脚下留心。
7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地标文化实用篇三
;[摘要] 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文化繁荣兴盛的“大气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地标“大模样”。厘清文化地标的定位、类别、功能及运营机制,建设好、经营好出版文化产业园,打造一个北京文化新地标,是提升传统出版单位资产核心效益,发展“出版+”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地标;文化产业经营;出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价值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无疑是国有出版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北京出版集团(以下简称京版集团)作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点文化企业,也是北京市属唯一的综合出版机构,为更好地服务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落实市委提出的京版集团要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集团党委提出,要对标对表首善定位和行业标杆,在抓好出版核心业务的同时,着力推动核心资产的经营,培育“出版+”新增长点,提升京版集团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具体说,就是依托出版文化产业园建设,整合关联资源,聚合产业要素,优化发展生态,努力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
打造文化新地标,是更好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塑造。提起一些世界名城,人们往往会想到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像巴黎卢浮宫、洛杉矶好莱坞星光大道、首尔数字媒体城等;国内的上海城隍庙、成都草堂、南京秦淮河,以及北京故宫、鸟巢水立方、琉璃厂、798艺术区等,都以其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享誉于世。这些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体现着时代风貌,徜徉其中,就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慰藉。以文化城、以城化人。在人与城之间,最直接的纽带就是文化地标。通过文化地标,人与城市心靈相通、情感共鸣。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地标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不仅是一个文化名片,还应具有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力。也就是说,文化地标应具有文化象征、文化传承、文化聚集和文化消费等多元功能。
文化地标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层次的必然产物。从生产端来说,文化积淀需要物化的呈现方式;从经营端来说,文化经营需要品牌效益和可持续的变现能力;从消费端来说,文化消费休闲需要可触摸、可“打卡”、可传播的实体。有专家认为,一定程度上,文化地标的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地标的运营能力体现了文化的经营效益和品牌价值,文化地标的热度代表着城市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文化繁荣兴盛的“大气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地标“大模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文化地标建设正逢其时。
打造文化新地标,是推动京版集团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疫情影响和新科技革命冲击,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实体书销量持续下滑,在阅读市场中份额大幅缩减的趋势,集团党委提出联合西城区,以京版集团本部楼宇群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产业化经营,集聚出版文化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周边优质企业,逐步形成出版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配套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在经营上,逐步从租金收入为主的1.0阶段,提升到“产业+企业+活动”的2.0阶段,再到“品牌+投资+运营”为主的3.0阶段,打造一个精品图书生产、高端文化交流、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新地标,实现出版集团从传统出版企业向综合文化集团的跃升。
京版集团具备打造文化新地标的充分条件。从政策环境看,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地标建设,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提出,加快培育建设新兴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文化业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原创自主品牌在京首发,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为京版集团实施文化园区规划、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从集团自身看,京版集团具备打造文化新地标的充分条件。概括说,包括地利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3个方面。
优越的地利条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保障。京版集团地处西城区、临近北三环的核心区内,毗邻中轴线。向南是北二环的鼓楼、南锣鼓巷、北海,向北是元大都遗址公园、鸟巢、水立方。集团在这个区域共有7栋功能齐备的楼宇,4万多平方米的商用面积,有充足的空间足以涵养好出版文化产业园的小生态。这里有文化、有人气、有历史、有地利,只要明确目标定位,擦亮品牌,完善功能配套,汇聚好上下游文化企业,就一定能成为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和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交汇点的一个文化高地。
突出的品牌优势形成了硬核的文化软实力。京版集团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创刊于1978年,名列文学期刊“四大名旦”的《十月》,作为新时期创刊的第一家大型文学期刊,在文学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位居国内文学期刊前列。作为其子品牌的“小十月”《十月少年文学》近年来强势崛起,以典雅、深邃的文学意境,搭建起儿童文学创作的新高地。1980年创刊的《父母必读》杂志,作为国内唯一的育儿杂志,连续3届荣获国家期刊奖;现已形成包括杂志、养育系列图书、养育科学研究院、新媒体平台、品牌活动在内的立体化育儿传播架构;其公众号粉丝量达到百万级。此外,《大家小书》系列轻学术图书也是有口皆碑,集团的朋友圈可谓群星璀璨。这里有王蒙、李敬泽、阎崇年、袁行霈、曹文轩等声名显赫的嘉宾专家,有阿来、叶广芩、李洱、邱华栋、徐则臣等文坛翘楚的签约作家,还有韩启德、崔玉涛等科技、育儿行业的顶尖院士、专家。这都为打造文化新地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众多的文化活动汇成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秉承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京版集团主办承办了很多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文化活动。包括已成功举办了5届的“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已连续举办15年的“京版大众文化讲座”,以及“品读北京”“名家讲经典”“育儿智慧大讲堂”等系列讲座,这些活动线上线下互动,规格高、质量优、口碑好,丰富了首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树立了集团厚重、大气,有公益心、有责任感的社会形象。一旦这些活动荟萃在出版文化产业园,就可以带来持续的关注。
京版集团打造文化新地标的整体思路和实践路径
就国内外文化地标的形成机理看,大体分为几类:一类是历史积淀型。如上海石库门、成都宽窄巷,其本质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圈。一类是产业集聚型。如洛杉矶的好莱坞星光大道、巴黎老佛爷等,其本质是特色文化产业集聚产生的商业圈。一类是品牌效应型。如日韩的热播影视剧取景地、国内知名流量大咖的工作地等,其本质是名人流量汇聚成的品牌圈。对于京版集团来说,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整体思路是: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把握出版为本、运营为先两个着力点,实施用文化园区承载文化产业、用品牌运营接引积累流量、用综合配套涵养产业生态的三轮驱动。
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文化地标不能是单一的展示,必须增强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要抓综合配套,就产生一个主业辅业的取舍问题,要做好“加减法”。文化地标必须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坚持文化定位:园区是文化园区,活动是文化活动,品牌是文化品牌。要建立规范的准入机制,多种业态和综合配套都要有文化韵、文化范儿。一切建设和运营都围绕“文化”这个核心,其他的都必须让位于、服务于、配套于文化。切忌喧宾夺主、贪大求全。经营方略也不能随波逐流、朝令夕改,才可能在时间长河中积淀文化底色。
把握出版为本、运营为先两个着力点。打造文化地标要把握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要想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成国内一流,必须坚定不移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走市场化的道路。只有市场真正认可的文化产品,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老百姓甘心情愿掏钱来消费的文化活动,才能深入人心。文化建设需要政府扶持,但不能一味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自己不会开拓市场,不能造血,那终究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成不了气候。京版集团是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第一位的当然是社会效益,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也要提高经营意识,增强经营能力。当前集团的资产运营还比较粗放,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整体的运营规划,存在品牌开发不足、文化辨识度不高、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够、市场号召力不强等问题。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粗放经营的问题暴露出来,物业空置率不断上升。必须抓紧补齐短板,使文化地标的运营行稳致远。
实施文化园区、品牌运营、综合配套三轮驱动。龙头带动,构建园区文化产业业态新格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工程项目,工程宏大复杂,施工难度超乎想象,且奥运场馆赛后运营是世界性难题。但我们牢牢把握投资、施工、工程、安全和赛后运营5个关键点,从全球设计招标之初,即确定了奥林匹克新地标的目标,一步一步推进,最终见到了成效。文化地标的打造也一样,文化氛围和品牌涵养需要穷数年之功才能有所成就,需要精心策划、不断积累,积小胜为大胜。要加强顶层设计,分步推动。第一步,亮出可视化的“形”。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这是文化地标的物化前提。2020年以来,集团积极争取市、区政府支持,统一命名楼号,增加企业标识,使企业形象构成北三环一道亮丽的风景。第二步,提高园区企业品格。针对园区经营项目杂乱、参差不齐的现状,着手招纳相关行业标杆和龙头企业入驻。近期引进了人民东方出版社、四星级客听出版主题酒店、知名的四世同堂餐饮等,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格调和层次。下一步,要明确标准,提高入园门槛,逐步把那些和园区核心功能无关的一般性企业淘汰出去,优化园区的产业业态格局。
品牌运营,涵养园区良性运转的新生态。文化地标要做到有人气、有热度、有效益,关键在于形成品牌。要加强品牌推送,一方面,要把集团已有的品牌汇聚成品牌矩阵,另一方面,要不断接引、孵化新的品牌,通过品牌的融合、相互赋能,融铸成文化地标的整体品牌。在此基础上,抓好品牌变现,把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一旦形成了品牌和效益的良性循环,园区就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生态圈。理想的生态圈包括层层扩展的三层圈子。一是核心层——出版产业圈。通过完善财务、人力等服务保障能力,以及图书审校、发行、版权、物流、仓储等全方位的出版服务能力,汇聚一批出版机构、工作室、独立出版人等。二是中间层——阅读交流圈。通过建设实体书店,举行创作沙龙、艺术培训、网络文学论坛、阅读指数發布等文化活动,以及版权对接会、读者见面会、图书首发式、书画展等会展活动,吸引凝聚作家艺术家、专家学者、文化经营者,以及中小学生、文艺青年和阅读爱好者等。三是拓展层——配套服务圈。通过引进开发文化韵味浓厚、有特色的餐饮、宾馆、咖啡厅、特色文创店等,满足市民、游客购物、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这三层环环相生的同心圆,构成“创作出版—阅读交流—文化消费—创作出版”的良性循环,在这个生态圈中,新业态、新产业茁壮成长,事业出精品、产业出效益。
综合配套,构建园区政策集成新优势。集团打造出版文化产业园,坚持尊重城市文脉,延续文化空间,不搞大拆大建,不大兴土木。主要是对原有建筑环境进行创意改造,优化产业布局,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达到增加文化品位和经济附加值的效果。作为出版特色产业园区,硬件投入不是重点,主要是政策层面的配套和集成。当前,正值“两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如果能将中央、市级、区级政策集成起来,形成推动合力,一定能加速园区建设步伐。在中央层面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出版园区,在优化营商环境、配置行业资源、加大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市级层面,集成北京市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精品创作、实体书店、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创新创业等扶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提高园区活力,引导产业资源汇集;在区级层面,建立园区建设协调推进机制,重点在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重点企业、打造重点项目方面予以全力支持,让园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核心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十四五”期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崭新的篇章,京版集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集团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打造综合文化集团为目标,以建设出版文化产业园为支撑,让园区承载集团的转型梦想,扬帆起航,成为一个文化产业业态完整、配套齐全的示范区,一个各地作家、艺术家、文艺青年向往的首都文学圣地,一个与市民休戚与共、鱼水相依的城市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切实履行好国企应有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康伟,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 / 高 斌
猜你喜欢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地标出版松江有轨电车沿途地标可视化app设计环首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探析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文化地标”式发展方式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议以习近平首都建设思想为指导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晋商符号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以曹家大院为例图书出版对众筹模式的应用世界人文社科数据库出版的现状与中国的挑战高校专业教材出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数字化意识相关热词搜索:;地标文化实用篇四
2.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 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4. 富润屋,德润身。——西汉学者戴圣《礼记》
5. 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6. 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7.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9.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10.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xxx
13.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8. 展开新海光辉的艺术翅膀,托起未来闪耀的灼热朝阳。
19.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21. 宁可因高目标而脖子硬,也不要为低目标而驼背
22. 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24.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2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27. 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28.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9. 中国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3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1.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32.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文王
33. 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重视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
34. 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35.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3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7.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38.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3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41. 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42. 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43.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44.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馒头。包子,面条,米粉,大饼,中国样样有。
46.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47. 脚下留情,草如茵。
48.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
49.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 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53. 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54. 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55. 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还有众多的中小河流。
56. 在风雨中飞翔的鸟才是勇敢的,顶着困难往前跑的人才是有出息的。
58.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59.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61. 我们的古迹,我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62. 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63. 做个明白人
64. 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65.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66. 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67.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68.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69. 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扞卫明天的文化.
70. 让我们用艺术的水彩渲染浮云的斑澜。让我们用文化的魅力点缀阳光的绚烂。
71.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72.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7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4.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75. 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地标文化实用篇五
;叶炜在《福地》中指出麻庄所在的区域“是苏鲁大平原,齐鲁大地南大门,苏豫皖衔接带,为孔孟老子等圣贤之地,既上承曲邹孔孟之礼,又下纳丰沛汉王之风,为一代帝王之乡;
既北蓄泰岱之豪放,又南收江淮之灵秀;
既西取微湖之广阔,又东收沂蒙之厚重;
既有‘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豪放,又有‘风吹起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的悲壮……总之,这里的人活得大气磅礴,从不窝窝囊囊!即便是饿着肚皮,操的依然是帝王心,干的依然是天下事!”①很显然,叶炜的描述凸显了鲁南苏北地区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及其文化精神。过去,鲁南地区有三大县的说法,即峄县、滕县和邹县,现如今的枣庄版图大致包含了峄县和滕县大部分地区,鲁南地区古有孟子、墨子、鲁班、左丘明、匡衡,还有曲阜的圣人孔子、汉代游侠朱家。苏北的徐州、宿迁等地,出现了刘邦、项羽等逐鹿中原的侠义英雄人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讲,鲁南苏北血脉相连,无论风俗民情、饮食习惯,还是语言、历史,都有相同和相近的地方,存在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可以为一些野心家提供逐鹿中原的平台甚至造就各自为政的条件,历代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将其分而治之。自古以来鲁南苏北交通便利,五省通衢,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文韬武略,文化底蕴深厚,该区域深受齐鲁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域文化精神的浸润,尚武任侠,好义使气,淳朴厚重,粗犷旷达。当年司马迁游历此地,曾大发感慨:“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②这里就是指的苏鲁交界地带,民间云此穷山恶水,泼妇刁民是也。无外乎指认这里自然环境恶劣,民风剽悍,好勇斗狠。究其原因,乃在于当年“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③。慷慨任侠、好勇尚武的民情风俗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值得肯定的。就枣庄而言,近代以来,枣庄中兴煤矿成为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矿业,与河北开滦煤矿、辽宁抚顺煤矿并称为中国三大煤矿;
发生了有民国第一案之称的临城大劫案;
还有铁道游击队、微湖大队、运河支队抗战的历史。同时,徐州煤矿的开办,苏北大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还有苏鲁支队的并肩抗战。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鲁南苏北地区壮丽的历史图景。这里是文化的“富矿”,更是文学创作不竭的资源和建构区域性文学地标的重要精神支撑。
我小时候喜欢琢磨枣庄地区的历史和名人,初中阶段在读《枣庄史话》的时候,发现枣庄历史上的文人作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有贾三近,今有贺敬之,在文学上对山东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当时我觉得还是不够,没有出现太有份量的大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枣庄走出了毕四海、张继等当代知名作家。新世纪以来开始崛起于当代文坛的叶炜,出生于枣庄,求学于曲阜,就业于徐州,蜚声省内外,进而逐渐走向全国。这个由枣庄、曲阜、徐州构筑的三维空间,恰恰最能彰显鲁南苏北的区域特征,套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越是地域的,越是全国的;
越是乡土的,越是世界的。或许叶炜将其艺术支点搭建在鲁南苏北是有意为之,生养自己的土地是最使人刻骨铭心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魂萦梦牵,地域的民情风俗、饮食习惯、方言土语、乡土记忆都会注入每个人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处,成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和蕴藉心灵的源泉。他的乡土中国三部曲以其精神原乡“麻庄”作为价值原点,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描摹和反映了鲁南苏北地区的百年乡村巨变,进而折射出乡土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和命运沧桑。《富矿》立足于改革开放前后城乡结合地带的煤矿,书写了现代化煤矿的兴起和繁荣发展对于原本纯朴肃静的乡村生活的影响与改变。小说以一种悲悯情怀和反思意识,在城乡文明错综交织的背景下,回顾和审视传统乡村在现代化煤矿影响下发生变化甚至扭曲畸变的历程,既呈现了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再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煤矿的兴衰和置身其中的劳动者的命运沉浮、爱恨情仇;
既有对女性命运的深切观照,也有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生态危机的深沉忧患。更可贵的是,作者对危机困境下的乡村出路和城市化发展前景作出了接地气的具有诗意的探寻与前瞻,小说结尾处,由国家投资对麻庄矿区塌陷地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要把这里改造成鱼塘和风景区,不仅是一种愿景,也成为了一种现实。《后土》书写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直到新世纪的乡村生活,重点思考的是乡村政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實图景。小说从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创新构成的颇具张力的叙事结构中,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土中国广大农村发生裂变和转型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以老村长刘登高、村干部曹东风和刘青松、年轻一代创业者刘非平和王东周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农民形象,他们有素朴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敢爱敢恨,勇于担当,为实现公平、正义和理想、幸福而苦苦奋斗,一往无前。《福地》从清末民初写起,延续到199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一个世纪,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人鬼神集于一体的老槐树的视角俯瞰芸芸众生,以老槐树和麻姑神的人间化身——麻庄的守护者万仁义及其子女的命运沉浮为故事主体,既书写了鲁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历史和以麻庄为中心的抱犊崮山区英雄儿女的民族大义与热血传奇,又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世事变迁和乡村建设成就。深入文本深处,我们可以发现,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始终围绕着“麻庄”这个位于鲁南苏北的普通小村庄展开叙事,形塑人物,既彰显了鲁南苏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又具有浓郁的历史韵味,而独特的民情风俗则始终浸润其间,构筑了别样的文学风景和价值空间。
在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中,似乎看不到刻意求新的冲动,也找不出花样翻新的痕迹,他忠实于生他养他的热土,尤其是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村庄,那片热土是鲁南苏北交界地带的苏鲁平原,那个小村庄就是由他的家乡置换出的“麻庄”。叶炜从他的精神原乡“麻庄”出发,在历史与现实交错抑或对接的时空隧道中对故土乡亲作以深情的回眸,充盈其间的不乏刻骨铭心的大爱和植根于大地民间的侠义情怀。他在用心聆听来自家乡的呼唤,尤其是来自故土的那种亲切的乡音,赤脚走在温润的土地上,真诚面对和眷恋故土的历史变迁、生存困境与人情世态,以原汁原味的来自故土民间的语言书写着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人性嬗变与挣扎奋斗,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交织的生存逻辑中寻绎生命的哲理与人生的经验,文本深层散发出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活力、历史的悲壮叹息和现实的危机意识与担当。历史上鲁南苏北是近邻,枣庄徐州是近亲,是兄弟。叶炜笔下的苏鲁平原及镶嵌其间的“麻庄”已经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意义,如同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作品中的“马孔多”小镇和刘绍棠的精神原乡“鱼菱村”、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一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空间。这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力量在崛起。叶炜正在以他的智慧和勤奋在努力建构起一座属于他的文学地标,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文学地理图景,并已经呈现出一种道路广阔的大气象。
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中指出,中国之侠起于孔子,讫于郭解,与郭解并列为汉代游侠的朱家也是曲阜人。可见,齐鲁大地侠风烈烈,慷慨悲歌。齐地与燕赵接壤,民风纯朴,尚武任侠,好勇使气。在齐鲁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之下,齐鲁儿女重义轻利,敢作敢为,不畏权势,勇于反抗。墨子生于鲁国,坚毅隐忍,苦行为志,以其言行为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侠文化与墨家思想渊源颇深,铸就了一种墨侠精神。秦汉时期,墨家式微,由显学沦为游侠之类,但墨家的兼爱、贵义、共济、互助、守诺、尚同等思想主张实际上逐渐成为游侠处世做人的信条。汉代游侠朱家,生于鲁地,与汉高祖生活于同一时代,虽然鲁地奉行礼乐教化,但朱家以“侠”名闻天下,扶危济困,仗义行侠。历代农民起义和革命战争在齐鲁大地风起云涌,许多替天行道、为国为民的英雄好汉脱颖而出。这种侠文化传统经过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山东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个性之中,使得山东这块热土自古以来一直响彻着反抗和斗争的英雄乐章。我认为叶炜下一步可以深入去做的一个事情,就是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富矿”,继续书写以鲁南苏北为地标的这片具有侠义精神的“后土”。
我热切地盼望叶炜能够进一步动用其丰厚的历史储备和扎实的生活积累,写一写鲁南苏北大地上慷慨激昂、刚健勇武的历史面相和现实场景;
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坚持原汁原味的本色创作,让区域性语言、地域历史、乡土生活和本真人性自身说话;
在西方文化及其理论话语的强势迫压面前,坚守自我,防止文化转基因,真正发出山东声音,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一条辉映家乡特色、烛照鲁南苏北、蜚声中华大地的独特道路,为当下国人营构开拓出一片灵魂的“福地”。
注释:
①叶炜:《福地》,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年,第159页。
②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576页。
③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576页。
相关热词搜索:;地标文化实用篇六
;【摘要】传统意义的美术馆,主要是收藏和展览功能,而在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当代,美术馆越来越承担着文化传播和教育责任,运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以上海艺仓美术馆为例,探究民营美术馆,以成为“文化地标”为发展目标,将艺术渗透进周边市民生活的发展方式。
【關键词】美术馆;文化地标;发展方式
一、中国美术馆运营趋势及反映的文化需求转变
(一)中国美术馆运营趋势
1.功能的变化:从收藏展示到文化传播交流
美术馆的展览方式早已不是简单地陈列,或按照流派、或按照年代、或按照主题简单地划区展示,尤其是在“策展”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下,美术馆已经更多地承担起文化传播交流的职能。展览常常是经过编排,围绕某一主题的,使艺术已经经过策展人的再造,在观展人的参观中通过策展人与艺术家实现精神上的共振。也能使观展人彼此更容易有话题共享交流。
2.服务方式的变化:更以观众为本
也是由于“策展”专业化的趋势,美术馆的文化服务方式更加以观众为本,不单单局限于作品本身。近代美术馆的办馆理念注重公众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公益性的以教育为主的美术馆还是营利性的需要吸引观展人的美术馆都需要站在观展人的角度。
3.展览结构的变化:更多层次、多风格
展览服务结构更多样化、更层次化,是由美术馆主体和观展人客体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方面,美术馆为了实现公众教育的目的,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经济效益,必须丰富服务层次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观展人多样的艺术品位、不同的艺术鉴赏水平使得他们对文化传播教育活动的接受能力和文化服务的消费能力不同。只有多样化、多风格化的展览才能向更多的观展人推广艺术文化。
(二)对展览的文化消费需求变化
美术馆呈现的运营趋势也反映了中国展览产业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
1.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除了由自身艺术鉴赏水平导致的差异,观展人更多的是个性使然的不同需求。由于现在人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的时代,经历各种思潮的洗礼,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欢历史经典,就有人喜欢前卫文化。
2.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以往在展览不那么兴盛的时候,大家常去公益性的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提供什么就看什么。现在展览产业开始发展起来,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也有客观条件更有主观意愿去选择观赏什么展览。
二、艺仓美术馆“文化地标”式发展方式分析
美术馆的文化地标式发展,指的是,美术馆成为所在区域的典型文化代表,周边人文特征的综合展现,社区人文社会的符号象征。“文化地标”在很多城市都有,而一座美术馆成为文化地标就必须有足够的影响力、有独特的个性、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艺仓美术馆由20世纪50年代成型的煤仓中转站化身而成,聚焦“当代”、“融合”、“科技”与“创造”,以开放的视野引介东西方的经典艺术与各个创意领域的创作成果,同步关注以亚洲为主体的当代艺术,关注艺术教育,致力于将周边社区建设成为处处有艺术的人文社会。艺仓美术馆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方式,都是“文化地标”式发展的代表。
(一)强烈的品牌意识
强烈的品牌意识是树立独特个性的基础,是业务开展的核心。树立美术馆的品牌,就更有记忆点、辨识度,也就有足够影响力成为“文化地标”。艺仓美术馆的品牌意识非常明显,而且其品牌内涵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
1.“艺术在生活”——使艺术成为生活方式
“艺术在生活”应当说是艺仓最核心的品牌内涵,贯彻了其致力于“公众教育”的理念。使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存在于美术馆之中,甚至渗透到周边所有的人文环境,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是艺仓普及艺术的方式。这个理念是美术馆的性格之一,也使艺仓美术馆与其他美术馆不同。
2.西方经典艺术血液
隶属于英国翡翠画廊这家从艺术只属于经营阶层的时代就致力于艺术传播的公司,艺仓的品牌性格中也继承了很深厚的西方经典艺术特征。从第一场盛大的米开朗基罗展就可以看出。庭院内还有一处专门展览西方经典作品的画室。还有包括同期的“西游志”展览,从西方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都显露出艺仓深厚的西洋色彩。
3.展览关注亚洲艺术
关注亚洲艺术是艺仓的性格之一,但从目前的展览及场馆设置来看,这一点还不明显。除了来自日本的伊藤润二展和西方视角的西游志之外,其他展览都是很典型的西方艺术。
(二)切实的艺术普及策略
艺术普及是扩大在市民中影响力的方式。艺仓的艺术普及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让来参观的消费者能有更符合他们鉴赏水平、理解能力的展览;二是去到消费者生活当中影响他们。
1.设置不同段位的展览
由于认识到消费者的不同鉴赏水平、理解能力、审美趣味,以及从英国翡翠画廊继承的高、中、低多档次共同运营的模式,艺仓设置了不同风格的多种类型展览。比如经典艺术的米开朗基罗展,二次元更通俗易懂的伊藤润二展,还有前卫的mmm科技展。能让消费者看明白是潜移默化提高他们艺术水平的第一步。
2.开展艺术普及活动
将创办公益性活动的经验运用到艺仓美术馆运营中,主动走出美术馆,将艺术普及深入到市民生活中,也能将潜在消费者拉到美术馆中来。艺仓目前与周边一家社区合作,会举办讲座和活动,甚至为市民提供自办艺术展览的场地。
(三)完备的配套设施
除了无形的“软件”方面,实体的配套设施也是成为“文化地标”的物质基础。艺仓自身完备的配套设施,有利于将美术馆传播的艺术氛围具象地渗透到生活中,最大化实现影响力。
一方面,艺仓美术馆在美术展览之外提供观展的配套活动所需设施,这些是大多现代美术馆都会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一提的,艺仓美术馆提供展览概念扩展后的活动场所。这指的是小剧场、微型电影院的开发,这些场所给更多样化形式的美术展览提供了可能,也让美术可以和任何形式结合起来。
三、结语
美术馆“文化地标”式的发展方式,是顺应展览消费者文化需求、充分发挥美术馆艺术教育功能的选择。为形成以美术馆为核心的“文化地标”,就要突出美术馆的品牌特色,以艺术教育渗透社区、整合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地标文化实用篇七
;“北上海”起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
1950年2月,上海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樊玉琳与苏北行署协商,将苏北行署盐城分区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所属以四岔河为中心的20万亩荒地划出,设立上海市苏北垦区,共有生荒18万亩,熟荒2万亩,足够供4万人耕种之用,而且承諾协助上海为游民建筑6000间房屋、10个新人村,供上海改造游民之用。
1950年6月,为了加强对垦区的领导,上海市政府在苏北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任命民政局副局长黄序周为局长,沈维岳为副局长。到1951年10月份,上海市共送12043人到苏北垦区。苏北垦区也成为安置上海“游民”的最重要基地之一。而大丰,也开始被称为“北上海”。
治病救人——劳动医院
1950年5月,上海市卫生局调派及招聘医务人员52人,担负垦管局医疗任务。同年8月,垦管局建立卫生处,下设医政科、总务科、材料股,借用新丰镇民房建立简陋医院,设病床30张。1951年1月,命名为劳动医院(来自上海农场志)。黄序周亲自题字———“治病救人”。
1951年11月起,劳动医院为垦民作全面健康检查,受检人数2010人,查出疾病9504例次。有图文资料记载,垦管局卫生处1950年的6月在新丰镇的淮南纱厂开办“第一期医训班”,那时就开始自我培养护士了。这样的“医训班”断断续续大概到19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医院早期的护士多已转入医生行列,而同期上海的护士学校又源源不断地分配过来大量的护士,所以直到上个世纪末,劳动医院的医护力量一直很雄厚。
2008年,劳动医院在原址北200米处新建,医院建筑总体分为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新医院占地面积295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33平方米。
老上海生活——元华浴室
走进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远远就能看到“元华浴室”四个大字。今天的元华浴室安静寂寥,但在当年,这里可是老上海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
元华浴室坐落于知青总场场部,对于知青来说,工作之余到元华浴室泡个澡是奢侈的享受。虽然条件简陋,但元华浴室还是按照老上海公共浴室的样式建设。混堂是对老上海公共浴室的称谓,混堂的水,一天一池子,所有的浴客来了都在这个池子里泡,这是延续将近100年的洗浴方式。混堂的水第一道虽然清,但是水硬,洗了之后皮肤会觉得干涩。所以老浴客都知道,水是洗到第三、四道,已经开始发混,但不是浑浊得特别厉害才是最好的。头道水叫“生水”,洗到混了的才叫“熟水”。
每天中午开始,来“孵混堂”的人络绎不绝,对于每天辛苦劳动的人来说,最惬意的就是在浴室里泡去一身疲惫。小小的浴室还是社交场所。浴客们用上海话聊着家长里短、社会轶闻,俨然就是一幅老上海生活图景。
重要基础设施——安丰扬水站
年近八十的张永兴老人是到农场的最早一批人之一。他回忆说:“我们开始过来的时候,这里到处是水、芦苇、滩涂,根本看不到边,面上甚至没有路。”在这样一个地方发展农业,肯定要基础设施先行,安丰扬水站就是其中重要的成果。
安丰扬水站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初。岸上一台虹吸式的抽水机,一侧的取水管斜下伸入水中,一侧的扬程管将水提升到一定高度后注入临时储水池,储水池的下方有个涵管将水分配出去,送入各级支渠毛渠。一位农场老知青回忆说,虹吸或真空原理设计的水泵,不形成水封是抽不上水来的,当年孩子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拿着提桶,将一桶桶的水从出水口灌进去,灌满了水又跑进机房,战战兢兢地推上电闸,当机器瞬时轰鸣起来的时候,很有驾驭世界的快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童年独特的回忆。而对于农场人来说,安丰扬水站则是当时最先进的基础设施项目。由安丰扬水站,可以追溯起北上海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责编 孙 波)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