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一
从北大东门入校,穿过小径,便是著名的未名湖。冬天的未名湖有着另一番景象,人们在晶莹透亮的湖冰上舞动着婀娜的身姿,迈着欢快的舞步,沉浸在冰上舞蹈的乐趣中,完全忘却了冬日的寒冷。
绕过未名湖,便看到了耸立在林木中的博雅塔。亭亭玉立的博雅塔原是一座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的水塔,内部中空,有一个直通塔顶的螺旋楼梯。它是北大校园中最高的建筑,有人说未名湖是北大的眼睛,那么博雅塔就是这明眸的瞳仁,“校有博雅,塔有精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走向辉煌!
沿着未名湖畔的小径一路向前,虽是冬季,路两旁仍然挺立着郁郁葱葱的古树,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小鸟在林间不时穿梭,发出悦耳的鸟鸣声!曲径通幽,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静园”,首先跃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坪地,暖暖的阳光洒满了整个草坪,一座座中国古式小院建筑整齐的排列在草坪两边,像一排排士兵在列队欢迎八方学子!
穿过静园再往前走,便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了,五栋五层建筑前后连接在一起,远远望去,像是一摞厚厚的书籍,等待着莘莘学子们去开拓、研习!
接着我继续游览了运动场、勺园、湖心岛等地方,一路上到处可见的古式建筑,挺拔的松柏,伟大的革命先辈雕像和纪念碑,无处不在诉说着北大厚重的历史文化。
游览北大,似乎漫步于皇家园林,宏伟气魄;又似游艺于江南园林,秀美俊丽;更似穿梭于历史长河,厚重而奋进!这就是我心中的北大,一座饱经沧桑,经久不衰的百年名校!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二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谨以此文分享给愿意做导游的学生,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
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0xx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xx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
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0xx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贝公楼(bashford hall):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0xx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20xx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20xx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20xx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 1920xx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 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
宁德楼(ninde hall)
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0xx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 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 。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
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
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xx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0xx年和1920xx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
甘德阁为mrs david gamble捐款所建,南北二阁建于1920xx年,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它们是以美德博士(miss luella miner)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miner)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从甘德阁和麦风阁到南北阁的转变,估计也是因缘于钱穆先生的提议。从那时开始,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名称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圣人楼(sage hall 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 sage foundation) 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0xx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 购得。每隔半小时,校园里会响起悠扬的钟声。
男生宿舍(红一到红四楼),女生宿舍(静园周围的院子)
男生宿舍由众多美国慈善家捐资兴建,第六宿舍由中国人捐资兴建。现在男生宿舍作为行政办公室,女生宿舍是各个文科院系所在地。
思义亭(又称鲁斯亭,今称湖心亭)
为斯克兰顿城(scranton)的友人为纪念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所建)(一说为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捐资兴建)。路思义对中国的基督教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他像司徒雷登一样,积极筹款,促进了山东齐鲁大学的组建,1920xx年担任燕大副校长,积极为燕大建设筹款,鉴于他的贡献,中国台湾的东海大学还有以他为名,由贝聿铭设计的路思义教堂。
临湖轩
临湖轩作为校务长住宅,为司徒雷登友人美国费城的乔治柯里夫妇捐建,其实,司徒雷登只住很少的部分,其他分别为学校接待、议事的场所,学校里各种社团开聚餐会、茶话会、招待贵宾、举行婚礼都可以在这里。1920xx年燕大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冰心教授提议命名为“临湖轩”,并请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匾。女子体育馆(boyd building今北大二体)
女子体育馆系米兰鲍埃的父母威廉鲍埃夫妇(mr. and mrs. william boyd)于1920xx年捐献了9万美元给燕京大学来建设一座女子体育馆,他们还捐献了1万美元在燕京设立奖学金。威廉鲍埃先生曾经是ymca(男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秘书,而鲍埃夫人又是国际ywca(女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们在美国基督教为亚洲捐款的运动中极为活跃。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美国基督教女子团体捐助的亚洲7所女子学校中,燕大得到了最大的一笔。300万美元中的60万被用来建设燕京大学校园,鲍埃夫妇10万美元的捐助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女儿米兰鲍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化学系,因为对基督的信仰,1920xx年离开了刚订婚的未婚夫,远涉重洋,来到燕京大学教化学,是燕大最早的女教授之一,米兰后来成为燕大董事会的秘书,继续为燕大的发展筹集款项。不仅如此,她还极其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抗日战争,米兰为中国难民救助会工作,筹集了很大一笔钱。她的女儿卡米拉参加了基督教教育学会的亚洲交流项目,并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作讲座,她的外孙女谢海日(heather smith xie)24岁来到中国教书,如今,谢海日与她的中国丈夫谢勇住在香港,两个小孩先学中文,后学英文,已经能够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她把她的家庭和生活看作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
男子体育馆(men’s gymnasium)
即现在的北大一体,大楼是由燕大在美国的托事部主席mr. franklin warner捐资兴建,旁边的运动场地是在纽约的mr. carl hamilton帮助下整理出来的。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三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谨以此文分享给愿意做导游的学生,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
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0_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_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
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0_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贝公楼(bashford hall):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0_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20_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20_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20_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0_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
宁德楼(ninde hall)
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0_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william x. 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
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
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_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0_年和1920_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
甘德阁为mrs davidgamble捐款所建,南北二阁建于1920_年,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它们是以美德博士(missluellaminer)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miner)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从甘德阁和麦风阁到南北阁的转变,估计也是因缘于钱穆先生的提议。从那时开始,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名称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圣人楼(sage hall 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 sage foundation)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0_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购得。每隔半小时,校园里会响起悠扬的钟声。
男生宿舍(红一到红四楼),女生宿舍(静园周围的院子)
男生宿舍由众多美国慈善家捐资兴建,第六宿舍由中国人捐资兴建。现在男生宿舍作为行政办公室,女生宿舍是各个文科院系所在地。
思义亭(又称鲁斯亭,今称湖心亭)
为斯克兰顿城(scranton)的友人为纪念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sluce)所建)(一说为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捐资兴建)。路思义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他像司徒雷登一样,积极筹款,促进了山东齐鲁大学的组建,1920_年担任燕大副校长,积极为燕大建设筹款,鉴于他的贡献,中国台湾的东海大学还有以他为名,由贝聿铭设计的路思义教堂。
临湖轩
临湖轩作为校务长住宅,为司徒雷登友人美国费城的乔治柯里夫妇捐建,其实,司徒雷登只住很少的部分,其他分别为学校接待、议事的场所,学校里各种社团开聚餐会、茶话会、招待贵宾、举行婚礼都可以在这里。1920_年燕大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冰心教授提议命名为“临湖轩”,并请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匾。女子体育馆(boydbuilding今北大二体)
女子体育馆系米兰鲍埃的父母威廉鲍埃夫妇(mr. and mrs. williamboyd)于1920_年捐献了9万美元给燕京大学来建设一座女子体育馆,他们还捐献了1万美元在燕京设立奖学金。威廉鲍埃先生曾经是ymca(男性年青人联合会)的秘书,而鲍埃夫人又是国际ywca(女性年青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们在美国为亚洲捐款的运动中极为活跃。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美国女子团体捐助的亚洲7所女子学校中,燕大得到了最大的一笔。300万美元中的60万被用来建设燕京大学校园,鲍埃夫妇10万美元的捐助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女儿米兰鲍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化学系,因为对基督的信仰,1920_年离开了刚订婚的未婚夫,远涉重洋,来到燕京大学教化学,是燕大最早的女教授之一,米兰后来成为燕大董事会的秘书,继续为燕大的发展筹集款项。不仅如此,她还极其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抗日战争,米兰为中国难民救助会工作,筹集了很大一笔钱。她的女儿卡米拉参加了教育学会的亚洲交流项目,并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作讲座,她的外孙女谢海日(heathersmithxie)24岁来到中国教书,如今,谢海日与她的中国丈夫谢勇住在香港,两个小孩先学中文,后学英文,已经能够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她把她的家庭和生活看作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
男子体育馆(men’s gymnasium)
即现在的北大一体,大楼是由燕大在美国的托事部主席mr. franklin warner捐资兴建,旁边的运动场地是在纽约的mr. carlhamilton帮助下整理出来的。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四
“大家好!我来自广东省,我叫凌青烨。大家可以叫我凌导。今天就是由我来担任你们的导游。我们现在在开往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好了。我们下车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我们接着往前走。”
“看,这就是塔和湖。现在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卫生。青大家慢慢欣赏。”
今天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多来玩!再见。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五
到北京的第一天,老妈想让我感受一下高等学府的浓郁氛围,就带我去参观了北京大学。
一到北大,我就被校门吸引住了,北大的校门古色古香,令人赞叹不已……大门有4米多高,朱红的大门和绿色的琉璃瓦显示了最高学府的特色,真是不同凡响;“北京大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进了校门,我们参观了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大家一定很奇怪吧,中国著名的北京大学怎么会一塌糊涂呢?嘿嘿,错了,“一塔湖图”的塔是灯塔的塔,湖是湖水的湖,图呢,则是图书的图。为什么要叫“一塔湖图”呢?因为北京大学有一座塔叫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缺水时期造的一座十三层的水塔,塔中有一座很深的井,后来废弃不用,成为北京大学著名的三大景点之一。还有一片湖,叫未名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里长满了荷花,在未名湖,不论是晨练还是晨读,都是神清气爽的。图是图书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是亚洲学校图书馆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在那里,天下大事都看得到。
我最喜欢里面的图书馆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工作过。经过不断扩建,今天已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目前藏书五百三十多万册,居全国高校首位。哦!在这个图书馆里博览群书,不聪明才怪呢!今天虽然已经放假了,但我们依然在图书馆里看到有许多同学在看书,这让我非常感慨:北大学生如此努力刻苦,这或许就是北大的精神吧!
老妈说:“北大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最关键的不仅他有最好的老师,而且因为每一学子都坚守着北大精神。”
今天我终于领悟到了这一点,就是要积极进取和追求进步,追求科学!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六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谨以此文分享给愿意做导游的学生,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
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0xx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xx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
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0xx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贝公楼(bashford hall):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0xx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20xx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20xx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20xx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 1920xx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 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
宁德楼(ninde hall)
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0xx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 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 。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
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
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xx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0xx年和1920xx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
甘德阁为mrs david gamble捐款所建,南北二阁建于1920xx年,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它们是以美德博士(miss luella miner)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miner)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从甘德阁和麦风阁到南北阁的转变,估计也是因缘于钱穆先生的提议。从那时开始,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名称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圣人楼(sage hall 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 sage foundation) 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0xx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 购得。每隔半小时,校园里会响起悠扬的钟声。
男生宿舍(红一到红四楼),女生宿舍(静园周围的院子)
男生宿舍由众多美国慈善家捐资兴建,第六宿舍由中国人捐资兴建。现在男生宿舍作为行政办公室,女生宿舍是各个文科院系所在地。
思义亭(又称鲁斯亭,今称湖心亭)
为斯克兰顿城(scranton)的友人为纪念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所建)(一说为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捐资兴建)。路思义对中国的基督教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他像司徒雷登一样,积极筹款,促进了山东齐鲁大学的组建,1920xx年担任燕大副校长,积极为燕大建设筹款,鉴于他的贡献,中国台湾的东海大学还有以他为名,由贝聿铭设计的路思义教堂。
临湖轩
临湖轩作为校务长住宅,为司徒雷登友人美国费城的乔治•柯里夫妇捐建,其实,司徒雷登只住很少的部分,其他分别为学校接待、议事的场所,学校里各种社团开聚餐会、茶话会、招待贵宾、举行婚礼都可以在这里。1920xx年燕大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冰心教授提议命名为“临湖轩”,并请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匾。女子体育馆(boyd building今北大二体)
女子体育馆系米兰•鲍埃的父母威廉•鲍埃夫妇(mr. and mrs. william boyd)于1920xx年捐献了9万美元给燕京大学来建设一座女子体育馆,他们还捐献了1万美元在燕京设立奖学金。威廉•鲍埃先生曾经是ymca(男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秘书,而鲍埃夫人又是国际ywca(女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们在美国基督教为亚洲捐款的运动中极为活跃。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美国基督教女子团体捐助的亚洲7所女子学校中,燕大得到了最大的一笔。300万美元中的60万被用来建设燕京大学校园,鲍埃夫妇10万美元的捐助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女儿米兰•鲍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化学系,因为对基督的信仰,1920xx年离开了刚订婚的未婚夫,远涉重洋,来到燕京大学教化学,是燕大最早的女教授之一,米兰后来成为燕大董事会的秘书,继续为燕大的发展筹集款项。不仅如此,她还极其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抗日战争,米兰为中国难民救助会工作,筹集了很大一笔钱。她的女儿卡米拉参加了基督教教育学会的亚洲交流项目,并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作讲座,她的外孙女谢海日(heather smith xie)24岁来到中国教书,如今,谢海日与她的中国丈夫谢勇住在香港,两个小孩先学中文,后学英文,已经能够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她把她的家庭和生活看作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七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也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的国际高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坐落于北京。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世界地质公园: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石花洞。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子监街、烟袋斜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密云县古北口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斋堂镇灵水村、龙泉镇琉璃渠村。
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9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1920xx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美丽的北京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和洗劫,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1920xx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dang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重新更名为北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北京城不仅汇聚了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而且这五大宗教建筑和文化也各有特色。比如,现在我们行驶的朝阜路上,短短几公里,就聚居了四个宗教(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东四清真寺、隆福寺、广济寺、历代帝王庙、白塔寺)的建筑,而在北京宣南地区,以北京建城纪念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可以说聚集了五大宗教的许多著名活动场所。这些场所有:佛教的天宁寺、法源寺、长椿寺;道教的白云观;基督教珠市口教堂;天主教宣武门教堂(南堂);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这种“宗教文化区”在世界大城市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东方“和”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北京是座千年古都,历史上,因长期处于中原与北方民族的交汇处,故而曾融合了众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与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北京风俗习惯。例如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北京庙会等。
北京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特色的节日如龙庆峡冰灯艺术节、香山红叶节、白云观庙会、东岳庙庙会等。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八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也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的国际高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坐落于北京。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世界地质公园: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石花洞。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子监街、烟袋斜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密云县古北口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斋堂镇灵水村、龙泉镇琉璃渠村。
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9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1920xx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美丽的北京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和洗劫,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1920xx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dang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重新更名为北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北京城不仅汇聚了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而且这五大宗教建筑和文化也各有特色。比如,现在我们行驶的朝阜路上,短短几公里,就聚居了四个宗教(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东四清真寺、隆福寺、广济寺、历代帝王庙、白塔寺)的建筑,而在北京宣南地区,以北京建城纪念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可以说聚集了五大宗教的许多著名活动场所。这些场所有:佛教的天宁寺、法源寺、长椿寺;道教的白云观;基督教珠市口教堂;天主教宣武门教堂(南堂);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这种“宗教文化区”在世界大城市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东方“和”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北京是座千年古都,历史上,因长期处于中原与北方民族的交汇处,故而曾融合了众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与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北京风俗习惯。例如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北京庙会等。
北京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特色的节日如龙庆峡冰灯艺术节、香山红叶节、白云观庙会、东岳庙庙会等。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九
“大家好!我来自广东省,我叫凌青烨。大家可以叫我凌导。今天就是由我来担任你们的导游。我们现在在开往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好了。我们下车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我们接着往前走。”
“看,这就是塔和湖。现在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卫生。青大家慢慢欣赏。”
今天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多来玩!再见。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十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谨以此文分享给愿意做导游的学生,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
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0xx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xx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
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0xx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贝公楼(bashford hall):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0xx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20xx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20xx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20xx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 1920xx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 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
宁德楼(ninde hall)
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0xx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 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 。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
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
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xx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0xx年和1920xx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
甘德阁为mrs david gamble捐款所建,南北二阁建于1920xx年,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它们是以美德博士(miss luella miner)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miner)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从甘德阁和麦风阁到南北阁的转变,估计也是因缘于钱穆先生的提议。从那时开始,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名称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圣人楼(sage hall 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 sage foundation) 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0xx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 购得。每隔半小时,校园里会响起悠扬的钟声。
男生宿舍(红一到红四楼),女生宿舍(静园周围的院子)
男生宿舍由众多美国慈善家捐资兴建,第六宿舍由中国人捐资兴建。现在男生宿舍作为行政办公室,女生宿舍是各个文科院系所在地。
思义亭(又称鲁斯亭,今称湖心亭)
为斯克兰顿城(scranton)的友人为纪念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所建)(一说为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捐资兴建)。路思义对中国的基督教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他像司徒雷登一样,积极筹款,促进了山东齐鲁大学的组建,1920xx年担任燕大副校长,积极为燕大建设筹款,鉴于他的贡献,中国台湾的东海大学还有以他为名,由贝聿铭设计的路思义教堂。
临湖轩
临湖轩作为校务长住宅,为司徒雷登友人美国费城的乔治柯里夫妇捐建,其实,司徒雷登只住很少的部分,其他分别为学校接待、议事的场所,学校里各种社团开聚餐会、茶话会、招待贵宾、举行婚礼都可以在这里。1920xx年燕大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冰心教授提议命名为“临湖轩”,并请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匾。女子体育馆(boyd building今北大二体)
女子体育馆系米兰鲍埃的父母威廉鲍埃夫妇(mr. and mrs. william boyd)于1920xx年捐献了9万美元给燕京大学来建设一座女子体育馆,他们还捐献了1万美元在燕京设立奖学金。威廉鲍埃先生曾经是ymca(男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秘书,而鲍埃夫人又是国际ywca(女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们在美国基督教为亚洲捐款的运动中极为活跃。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美国基督教女子团体捐助的亚洲7所女子学校中,燕大得到了最大的一笔。300万美元中的60万被用来建设燕京大学校园,鲍埃夫妇10万美元的捐助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女儿米兰鲍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化学系,因为对基督的信仰,1920xx年离开了刚订婚的未婚夫,远涉重洋,来到燕京大学教化学,是燕大最早的女教授之一,米兰后来成为燕大董事会的秘书,继续为燕大的发展筹集款项。不仅如此,她还极其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抗日战争,米兰为中国难民救助会工作,筹集了很大一笔钱。她的女儿卡米拉参加了基督教教育学会的亚洲交流项目,并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作讲座,她的外孙女谢海日(heather smith xie)24岁来到中国教书,如今,谢海日与她的中国丈夫谢勇住在香港,两个小孩先学中文,后学英文,已经能够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她把她的家庭和生活看作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十一
大家好,欢迎来到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很高兴能够作为大家的导游,我叫马天意,大家可以叫我“马”导游。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
但是,在出发前,我要先强调一下纪律,请大家听好:
1、校园不是公园,这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一起来感受校园里该有的氛围。
2、校园景色非常优美,请大家爱护环境,不要践踏草坪,攀枝折花,乱丢废弃物。
3、校园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时候排成两列纵队,紧跟队伍,千万不要走丢走散了。
要出发了,大家要紧跟着我的思路和脚步,否则你将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景色哟!出发了,首先先让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从此延续至今。(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
1912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1918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
1919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10月北大迁回北平沙滩复校,胡适扩建北大,设有六个学院,33个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任命马寅初为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北京北京大学导游词2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也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的国际高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坐落于北京。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世界地质公园: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石花洞。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子监街、烟袋斜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密云县古北口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斋堂镇灵水村、龙泉镇琉璃渠村。
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9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美丽的北京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和洗劫,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dang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
北京大学导游词讲解篇十二
晨风轻轻吹起天安门前的薄雾,又将紫荆城的面纱一并掀起。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将你我的脸庞趁的那样美丽。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城,在新世纪的曙光里,焕发着蓬勃的迷人魅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北京悠久的历史,纵跨3020xx年。相传炎黄二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各有一半天下,皇帝行道炎帝不听,炎帝因有蚩尤相助与黄帝在诼鹿和阪泉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天下合一,皇帝自立为天子,并在逐鹿建都。据载琢鹿和阪泉都是北京地区。后来黄帝的孙子在幽陵建城,“幽”成为北京地区的代称。无行当中代表北方之意。
五帝之首帝喾时,北京地区为天下九州之一的冀州,到了尧时叫幽都,舜帝时叫幽州。
商代灭亡之后,周武王将北京地区的两个地方“燕”和“蓟”封给了两位功臣。后来燕国吞并了蓟国统称为燕国,燕代表黑色象征着北方。燕国传位44世,历820余年。是当时各封国中历史最长的强国。
唐代“安史之乱”后称此处为大都和燕京,金代中都,元代为大都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朱元璋南京称帝,派大将徐达功克大都城,改称北平府。靖难之役之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才有这个响亮名字。 大家好!各位长途旅行辛苦了。
首先代表北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来到中国。来到首都北京参观游览。我们大家今天所看到的机场叫做首都国际机场,坐落在顺义县天竺村附近。距市区约20公里,机场原占地8000余亩,机场候机楼面积为1.2万平方米。跑道呈南北方向,长2500米,宽80米。195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机场始建于1956年,在1975年和1995年两次进行扩建,而我们如今使用的候机楼是在1999年9月28日投入并使用的。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而特意扩建的。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缓解首机的客流量,若干包机组在南苑机场起落。 首都机场路始建于1958年,起于东北处的三元立交桥直至首都机场,全长18.7公里,路面只有7-9米宽。近年来,首都建设有了飞速发展,首都机场旅客流量迅猛增加。于是,被誉为“国门第一路”的首都机场高速公路于1992年7月2日正式开工,在1993年国庆前投入使用。是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是三元桥直至机场二号桥。而且为双辐路。三上三下双向六车道。路面总宽34.5米,大大的缩短了机场到市区的时间。大概约半小时就可抵达市区了。在此条大道上,没有很多的收费站。而最为显眼的一座但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座。也是整个高速公路中最大的一座。收费站用钢金筑成,仿古建筑。钢金上绘有苏式彩绘,十分漂亮。远远看去,你一个人扩展开双臂表示对世界各地的朋友热烈欢迎。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的首都-北京。穿过收费站,是京杭大运河的上游。也是唯一一条发源于北京的水系,叫作温榆河。而在此高速公路两旁也种有很多的树。杨树,柏树,槐树等等。因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动员全市人民保护环境,让北京一年四季都拥有绿色。一年三季要有花的陪衬。使北京更加生气勃勃。更加绚丽多彩。而北京的市树是国槐和侧柏,市花是月季和菊花。因为月季,菊花以及国槐和侧柏十分适合北京的气候。北京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沙大,夏季雨水多,无酷暑但炎热,秋季秋高气爽,降温快,冬季晴朗,干燥,寒冷少雪。
北京城简介 北京最早被称为北京湾,在北京湾内最早的国家是燕国和蓟国。因此燕蓟古城是北京市内最早的城市。而北京市区的发祥地在宣武区广安门周围一带。随着历史的变革,北京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办公楼居民小区城市花园脱颖而出。使北京人也哗然惊叹。而为了迎接20xx年奥运会的到来,整个北京又有了飞的腾跃。如今的北京更加的亮丽,但在如此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当中。北京仍保持着古城的文化,历史。不仅拥有历代帝王留下的文物古迹,而且北京人原来生活的住宅,习俗还历历在目。是现化化的北京中一颗闪烁的明珠。 古城北京最为出名的是胡同。四合院。京城小吃,卖艺,杂耍,庙会等等。胡同一词的由来,众说纷云,但最为常说的是蒙古语“井”字的音译。其实,胡同二字的确是蒙古语。经考证是“hottog”的音译,有人译成“霍多”或“忽洞”,是水井之意。因为凡居民聚集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地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已久。但在北京,宣武区叫“胡同”的地方比较少。大多数以街命名,为什么? 现在宣武区大部分地域是辽金时的旧城范围,而地名沿袭至今。未受到元代蒙古语音的影响。因此元代是北京胡同的尊基时代。而胡同名字也是千姿百态。有饮食类的(羊肉胡同,麻花胡同,烧饼胡同,茶叶胡同)等等 服务行业的 洗染业(魏染胡同)牲畜治病(陶兽医胡同,黄兽医胡同) 专管接生(石老娘胡同)等等 从所周知,北京的平民百姓是这座古老城市的典型居民,有些居民的职业,身份在地名上也能表现出来 (宋姑娘胡同 勾栏胡同 粉子胡同 演乐胡同)等,一看就是妓女所在 (刘和尚胡同 杨和尚胡同 罗道士胡同 刘师婆胡同)等看到居住者身份 还有以家族,老人等等起名的胡同,十分的有意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胡同的名字发生的变化,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改名。为什么?重名的,有伤大雅的等等。羊尾胡同改为杨威胡同,驴市胡同改为礼士胡同,鸡罩胡同改为吉兆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驴肉胡同改为礼路胡同等等 改名也要态度谨慎,群众接受,尊重历史,谐音。因此要实现地名标准备化。而如今北京大小胡同如牛毛,但最为出名的就是位于西城区周围大大小小的胡同。因为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景色优美,还拥有北京市区唯一留下的四合院景区以及王府所在地。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穿梭于大小胡同,尽览北京风情。
四合院,是北京一种传统的住宅形式。而且广受欢迎。四合院即四面有房屋的院落,在汉化趋于成熟,唐宋时期广泛使用。现在城区内四合院,大多是清朝中叶的遗物。由于四合院的卦闭性强,关起街门与世隔绝,具有防火,防盗等特点。所以极适合一个家庭的生活。四合院的房子,有正房,厢房,耳房等分别。院内还种有众多的花草和树木,但不种松柏和杨树。但现在保存的四合院所剩无几。
京城老字号 同仁堂 同仁堂药铺的创始人乐尊育,浙江绍兴人。明末来京行医。住在大栅栏的一个客栈里,清康熙八年,改串铃行医,走街串巷看点小病,为坐商兼行医。并将所住客栈取名叫同仁堂。这就是同仁堂之始。1753年,同仁堂失火。烧得片瓦无存,清宫的御药房的领班张世基乃乐尊育孙子乐礼的岳父,与乐尊育关系密切。遂出资将同仁堂重新修建。1834年,同仁堂又失火,火后同仁堂又招股重建,到了咸丰年间,由于原来供应御药房的育宁堂犯了奕泞的名讳,故改由同仁堂供应。以后同仁堂逐渐发展。1920xx年同仁堂各立门户,乐家最后一任经理是岳松生,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经营方式,达成英资双方协议,以提成活工资的方式。维持至1952年,抗美援朝后,同仁堂的营业大有起色,又改善固定工资,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而后,同仁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仁堂的药品质量很好。有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之效。同仁堂以经营丸、散、膏、丹为主。所制药品配方好,选料精,炮制细。药的配方主要来自家传,民间,清宫秘方。同仁堂在经济上曾得到过封建皇朝有支持,是了资本雄厚的“皇商”。凭借这一地位和与御药房的关系,他们在买药材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能买到最好的药材,在生产过程中,同仁堂讲究遵古炮制,一丝不苟。在贵重药材的使用上以宁缺勿滥为原则。所制几百种中成药中,以十大五牌最为有名,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再造丸等等,至此三百多年。在1992年8月成立了同仁堂集团。由20个中药厂,企业和22个中药科学研究院,医保单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