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3篇(优秀)

最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3篇(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12:02:17
最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3篇(优秀)
时间:2023-04-01 12:02:17     小编:admin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篇一

语文科目四字词语调换及新增俗语明细

删除的10个四字词语:春和景明;得不偿失;各尽所能;夸夸其谈;美不胜收;前赴后继;一望无际;一语双关;枝繁叶茂;自得其乐。

新增的10个四字词语:触类旁通;得陇望蜀;功亏一篑;苦口婆心;毛遂自荐;前车之鉴;因地制宜;语重心长;追本溯源;自告奋勇。

增加的10个俗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磨刀不误砍柴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玉不琢不成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大意失荆州;独木不成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 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示例〗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的思索一回。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1.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些豆蔻年华的男女学生,参加这项活动的热情相当高。

b.《傅雷家书》中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c.巴县中学是无数莘莘学子求学和生活的乐园。

d.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营养。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答案:1.b 2.b “触类旁通”指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用在此与语境意义不吻合,应为“息息相通”

2. 得陇望蜀

dé lǒng wàng shǔ

〖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出处〗《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示例〗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 ★《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

下列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

a.解放战争中,我们从东北一直打到江南,我们占领了天津,解放了武汉,我们还要得陇望蜀,直捣南京。

b.小王是个勤奋好学的青年,空余时间但总不忘向厂里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们请教,真是不耻下问。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溉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d.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答案:d

3. 功亏一篑

gōng kuī yī kuì

〖解释〗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示例〗倘朝廷内外不和,动辄掣肘,必将使剿贼大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百无聊赖 铺天盖地 五脏六腑 绘声绘色

b.须臾不离 别出新裁 高屋建瓴 功亏一篑

c.繁文缛节 气势磅礴 漫天飞舞 釜底抽薪

d.情趣盎然 炉火纯青 见微知著 迫不及待

答案:b

4. 苦口婆心

kǔ kǒu pó xīn

〖解释〗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出处〗《宋史·赵普传》:“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这个是老婆心。’”

〖示例〗我和龙济光~的谈了十几点钟。 ★清·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

使用代词,会因指代不明而影响读者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代词,指代明确的是 [ ]

a. 那卖菜的老人常常对我说,就在他菜摊边上,有一个卖鱼的小伙子,鱼调理得活蹦乱跳,他每天送老人一条鱼,老人回报他一捆菜。

b. 先是爸爸勉励我刻苦学习,努力进步;后来哥又对我讲了他在“特殊时期”中发奋读书的往事。话说完后,他问我:“你为什么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呢?”

c. 轻工业局的两个副局长,一个贪污公款为自己建造楼房,一个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我们从这个副局长的身上还能嗅到一点点共产党人的气味吗?

d. 管教人员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使自己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觉悟。

答案:a

5. 毛遂自荐

máo suí zì jiàn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示例〗我作~,居然被校长核准了。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 ★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

按诗文内容用原句填空

在人才辈出的今天,如果我们有才华没被发觉却不懂得毛遂自荐的话,定会落得《马说》中“千里马”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6. 前车之鉴

qián chē zhī jiàn

〖解释〗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示例〗~,请自三思。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五回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练 如愿以偿 震慑 风靡一时

b.辑私 神采飞扬 蔚蓝 前车之鉴

c.抵销 出类拔粹 烦燥 雷励风行

d.蜕化 一愁莫展 咨询 通宵达旦

答案:a

7. 因地制宜

yīn dì zhì yí

〖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头晕目眩 玲珑剔透 心旷神怡

b.张皇失错 仙露琼浆 一代天娇

c.因地制宜 长途跋涉 销声匿迹

d.怒不可遏 恪尽职守 根深蒂固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不相同。

b.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获得听众阵阵掌声。

c.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云雀通宵达旦的啼唱,却从来不知疲倦。

答案:1.b 2.c

8. 语重心长

yǔ zhòng xīn cháng

〖解释〗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出处〗

〖示例〗他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劫了我的心。

下面句子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b.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c. 不言而喻,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d. 大家对王教授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之言。

答案:d

9. 追本溯源

zhuī běn sù yuán

〖解释〗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出处〗石三友《金陵野史·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时的总长朱启钤。”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 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 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2.“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不容分说”:分说指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不容许分辩说明。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巧立名目”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追本溯源”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座落 身体力行 出人投地 囔宾夺主

b.肮赃 厉行节约 剑拔弩张 官复元职

c.班驳 众志成城 鞭辟入里 追本溯源

d.碟片 计日程功 百尺杆头 殉情枉法

答案:1.a 2.c

a座为“坐”,投为“头” b赃为“脏”,元为“原” d杆为“竿”,殉为“徇”

10. 自告奋勇

zì gào fèn yǒng

〖解释〗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这饶守原本只有这一个狮子国;因为上头提倡游学,所以他自告奋勇,情愿自备资斧,叫儿子出洋。”

〖示例〗好心的渔户~,选拔了五十多名上等青年猎手,披弓带箭前去寻找。 ★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六

选词填空。

(1)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________(局促不安、惊惶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

(2)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________(迫不及待、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

(3)这里,前后呼应的两笔,________(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地而且有层次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

(4)除了常见的________(慷慨激昂、有声有色)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答案:局促不安;自告奋勇;有声有色;慷慨激昂

知识盘点: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考点透视】

一、考点梳理:

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重要作家及作品;文体知识及文化常识;文学典型形象的主要特征。

二、预测分析:

淡化对文体常识的考查,加大对课文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考查,加大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常识的考查。考查内容由单一变为综合,由机械记忆到灵活运用。从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辅以填空等。

【典例精析】

1、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北京 2005年中考试题)

(1)韩愈 (2)白居易(3)王安石 (4)陶渊明

(5)《陋室铭》 (6)《岳阳楼记》(7)《记承天寺夜游》(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2)(3)(5)(6) b、(3)(4)(7)(8)

c、(1)(4)(6)(7) d、(1)(2)(5)(8)

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朝代的记忆。四位作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诗人,王安石是宋代人,陶渊明是东晋人;四篇作品中《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所以,选d。

2、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是( )(北京海淀课改实验区 2005年中考试题)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圣”

b、“燕雀安之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司马迁

c、《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巴金

d、《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安徒生——丹麦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作家作品及称谓、国籍等方面的知识。仔细比较各选项,就会发现《七颗钻石》不是安徒生的作品,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所以,选d。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川自贡2006年中考试题)

a、鲁提辖即鲁达,是《水浒传》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

b、小说《故乡》中的“我”就是少年时候的鲁迅先生。

c、《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选自《孟子》。

d、《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涉及作品、人物、作家等方面的知识。回顾有关知识,就会发现“小说《故乡》中的‘我’”并非就是少年时候的鲁迅先生,他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所以选b。

4、《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 的著名喜剧,剧中人物 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临沂课改实验区 2005年中考试题)

分析:考查对教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掌握情况。除了认真听讲,积极积累,根据掌握的知识来完成此题外,没有什么方法可循。答案:莎士比亚 夏洛克

【常见误区 】

基本常识记忆不准,不能将作家、作品、国籍、称谓建立相关知识链,遇到综合题目,凭零星记忆,张冠李戴。

【应考策略】

一、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作品要牢记,相关的作者生平、著作及作品风格等要引起重视,熟练掌握并作笔记。平时积累是关键。

二、要把所学作家作品分类整理,可归纳为三大板块: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中知识点包括知名作家的姓名、国籍、生活年代、作品内容,作品的背景,主要表现手法、体裁及作家的代表作等。对其中涉及的生僻字、易错字等要多写多练。

二、阅读相关读物,扩大知识面,加深已有印象。

【基础演练】

1、某班图书角藏有:①《朝花夕拾》②《子夜》③《白毛女》④《包法利夫人》⑤《羊脂球》 ⑥《昌黎先生集》⑦《范文正公集》⑧《女神》等文学作品。

“拓展式”研究性学习小组想研究鲁迅、郭沫若、韩愈、莫泊桑四位作家的作品,借书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⑧⑥④ b、 ①⑧⑥⑤ c 、①②⑥④ d、 ②③⑦⑤

2、下列作品、出处、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呐喊》——鲁迅

b、《(白毛女)选场》——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等。

c、《变色龙》——《契诃夫小说选》——契诃夫

d、《范进中举》——《儒林外史》——吴敬梓

3、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

a、《望天门山》《渭城曲》《春夜喜雨》都是唐朝诗人写的诗歌。

b、《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世外桃源”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桃花源记》。

d、《风筝》节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4、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家。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先帝”指刘备,“崩”在古代指皇帝的死亡。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韩麦尔、保尔分别是都德《最后一课》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

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涉,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被司马迁写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列传”。

b、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朝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出塞》。

c、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杨二嫂、双喜等人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d、《最后一课》、《变色龙》、《皇帝的新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都德、俄国的契诃夫、丹麦的安徒生和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关雎》《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朱自清的《背影》和魏巍的《我的老师》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c、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等故事,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d、法国文学巨匠罗曼·罗兰所作的《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等伟大人物战胜各种人生艰难困苦的精神历程。

7、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我”在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中“月夜行船”部分童趣盎然,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永恒的魅力,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热爱和留恋。

b、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大家认真而凝重地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篇文章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应该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 “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

c、奥楚蔑洛夫是苏联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

d、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9、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漱玉词》《稼轩长短句》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

b、《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欧·亨利。

c、封建王朝的官吏降职或者远调叫做“谪”。

d、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称为“弱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10、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施耐庵的《水浒》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英雄好汉。如鲁莽仗义的鲁达、忠肝义胆的关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核舟记》中的“大苏”和《出师表》中的“先帝”分别指苏轼和刘备。

c、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脍炙人口的诗篇不胜枚举。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是传唱不衰的名篇。

d、《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11、“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的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 和 ,“风骚”原来是指《 》里的《 》和《 》里的《 》。

12、文天祥(1236—1283), 时期的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 ,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 》,鲁提辖就是我们所说的 (人名)绰号 ,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 ,在野猪林救 。

14、《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 主义长篇 小说,有一个主线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 ,讽刺 ,《 》就是其中的一篇,也是其中的范例。

15、《观刈麦》的作者是 ,字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 ”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 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 》。

参考答案:

1、 b 2、a 3、c 4、c 5、d 6、b 7、c 8、c 9、d 10、a

11、李白 杜甫 《诗经》 《国风》 《楚辞》 《离骚》

12、南宋 坚贞的民族气节

13、水浒传 鲁智深 花和尚 镇关西 倒拔垂杨柳 林冲

14、现实 讽刺 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 《范进中举》

15、白居易 乐天 “独善其身” 通俗浅显 《白氏长庆集》

小知识20条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2021年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实用

中考语文重点资料整理

语文中考必考知识点必看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

语文的中考知识点实用

名著必考知识点考点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2021年

初中中考语文名著必考知识点

语文学法归类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2021年

初中语文考点总结最新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篇二

【考点透视】

一、考点梳理:

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重要作家及作品;文体知识及文化常识;文学典型形象的主要特征。

二、预测分析:

淡化对文体常识的考查,加大对课文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考查,加大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常识的考查。考查内容由单一变为综合,由机械记忆到灵活运用。从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辅以填空等。

【典例精析】

1、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北京 2005年中考试题)

(1)韩愈 (2)白居易(3)王安石 (4)陶渊明

(5)《陋室铭》 (6)《岳阳楼记》(7)《记承天寺夜游》(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2)(3)(5)(6) b、(3)(4)(7)(8)

c、(1)(4)(6)(7) d、(1)(2)(5)(8)

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朝代的记忆。四位作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诗人,王安石是宋代人,陶渊明是东晋人;四篇作品中《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所以,选d。

2、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是( )(北京海淀课改实验区 2005年中考试题)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圣”

b、“燕雀安之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司马迁

c、《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巴金

d、《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安徒生——丹麦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作家作品及称谓、国籍等方面的知识。仔细比较各选项,就会发现《七颗钻石》不是安徒生的作品,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所以,选d。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川自贡2006年中考试题)

a、鲁提辖即鲁达,是《水浒传》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

b、小说《故乡》中的“我”就是少年时候的鲁迅先生。

c、《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选自《孟子》。

d、《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涉及作品、人物、作家等方面的知识。回顾有关知识,就会发现“小说《故乡》中的‘我’”并非就是少年时候的鲁迅先生,他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所以选b。

4、《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 的著名喜剧,剧中人物 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临沂课改实验区 2005年中考试题)

分析:考查对教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掌握情况。除了认真听讲,积极积累,根据掌握的知识来完成此题外,没有什么方法可循。答案:莎士比亚 夏洛克

【常见误区 】

基本常识记忆不准,不能将作家、作品、国籍、称谓建立相关知识链,遇到综合题目,凭零星记忆,张冠李戴。

【应考策略】

一、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作品要牢记,相关的作者生平、著作及作品风格等要引起重视,熟练掌握并作笔记。平时积累是关键。

二、要把所学作家作品分类整理,可归纳为三大板块: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中知识点包括知名作家的姓名、国籍、生活年代、作品内容,作品的背景,主要表现手法、体裁及作家的代表作等。对其中涉及的生僻字、易错字等要多写多练。

二、阅读相关读物,扩大知识面,加深已有印象。

【基础演练】

1、某班图书角藏有:①《朝花夕拾》②《子夜》③《白毛女》④《包法利夫人》⑤《羊脂球》 ⑥《昌黎先生集》⑦《范文正公集》⑧《女神》等文学作品。

“拓展式”研究性学习小组想研究鲁迅、郭沫若、韩愈、莫泊桑四位作家的作品,借书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⑧⑥④ b、 ①⑧⑥⑤ c 、①②⑥④ d、 ②③⑦⑤

2、下列作品、出处、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呐喊》——鲁迅

b、《(白毛女)选场》——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等。

c、《变色龙》——《契诃夫小说选》——契诃夫

d、《范进中举》——《儒林外史》——吴敬梓

3、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

a、《望天门山》《渭城曲》《春夜喜雨》都是唐朝诗人写的诗歌。

b、《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世外桃源”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桃花源记》。

d、《风筝》节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4、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家。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先帝”指刘备,“崩”在古代指皇帝的死亡。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韩麦尔、保尔分别是都德《最后一课》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

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涉,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被司马迁写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列传”。

b、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朝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出塞》。

c、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杨二嫂、双喜等人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d、《最后一课》、《变色龙》、《皇帝的新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都德、俄国的契诃夫、丹麦的安徒生和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关雎》《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朱自清的《背影》和魏巍的《我的老师》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c、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等故事,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d、法国文学巨匠罗曼·罗兰所作的《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等伟大人物战胜各种人生艰难困苦的精神历程。

7、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我”在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中“月夜行船”部分童趣盎然,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永恒的魅力,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热爱和留恋。

b、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大家认真而凝重地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篇文章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应该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 “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

c、奥楚蔑洛夫是苏联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

d、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9、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漱玉词》《稼轩长短句》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

b、《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欧·亨利。

c、封建王朝的官吏降职或者远调叫做“谪”。

d、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称为“弱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10、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施耐庵的《水浒》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英雄好汉。如鲁莽仗义的鲁达、忠肝义胆的关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核舟记》中的“大苏”和《出师表》中的“先帝”分别指苏轼和刘备。

c、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脍炙人口的诗篇不胜枚举。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是传唱不衰的名篇。

d、《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11、“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的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 和 ,“风骚”原来是指《 》里的《 》和《 》里的《 》。

12、文天祥(1236—1283), 时期的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 ,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 》,鲁提辖就是我们所说的 (人名)绰号 ,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 ,在野猪林救 。

14、《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 主义长篇 小说,有一个主线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 ,讽刺 ,《 》就是其中的一篇,也是其中的范例。

15、《观刈麦》的作者是 ,字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 ”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 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 》。

参考答案:

1、 b 2、a 3、c 4、c 5、d 6、b 7、c 8、c 9、d 10、a

11、李白 杜甫 《诗经》 《国风》 《楚辞》 《离骚》

12、南宋 坚贞的民族气节

13、水浒传 鲁智深 花和尚 镇关西 倒拔垂杨柳 林冲

14、现实 讽刺 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 《范进中举》

15、白居易 乐天 “独善其身” 通俗浅显 《白氏长庆集》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篇三

知识盘点: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