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一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提供的统计图表提供了多个信息,其中包括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种数和濒危,受威胁的种数,根据教学需要,我在进行教学时,将这两部分大胆舍弃,只保留中国特有的种数一栏,这样避免了因为信息多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创设了情景之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最后交流汇报.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发觉学生多数喜欢用口算,在必算时不喜欢进位1,有先口算后笔算的嫌疑(部分学生都是先填写横式)错误时又发生。我强调算理,规范学生的表述: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多数学生的描述比预料中的有相当的差距,口算运用的教多,笔算能力有所退步呢?看来接下来几课时的“进位加法”笔算,任务艰巨。
2、虽然重视了小组合作,但小组合作还要注意在学生已经独立思考后再展开,否则学困生会受到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限制或中懒于思考,要留出大块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我在课上则有些急了。
3、课上在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有个别学生的口算简算
法比较独特,因为时间关系我在处理的时候采取了表扬并简单重复的方式。要多关注孩子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有独特的方法应该重视。
4、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大声清晰的说话,尽快克服唱读的现象。
5、在今后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突出重点,学生板演时让他们说出计算过程。
6、还要多注意反馈,表扬好的,纠正错误。
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在课上多关注学生整体,课后及时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二
【1】确定方向(或约定方向)的方法:
①、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
②、傍晚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③、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④、北斗星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⑤、一般情况下,地图(或图纸上)规定向上为北。
【2】根据确定一个方向后,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或南北相对,东西相对”
绘制“十字叉”,确定其它七个方向。
知道: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这些方向是相对的。
【3】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我们所站在的位置的地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十字叉”,用箭头“↑”标出北方(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向上为北)。
【4】看懂地图。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
如①:“甲在乙的方”,是指:以乙为观察点,也就是以乙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方向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
如②:“甲的方是”,是指:以甲为观察点,也就是以甲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什么方向的事物。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三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近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四
20xx年12月6日,在我区实验小学我又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分数的认识》,由上海明强二小的顾彩虹老师执教。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听了三节风格不同的《分数的认识》了。此次再听,全没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倒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觉,学生们也沉浸在分数的认识中,不知不觉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还意犹未尽的样子。当时不禁感叹:上海的老师真厉害啊!下午又听了顾老师的成长经历报告,更是油然而生敬意。顾老师能有今日之功力,绝不是靠几场作秀的公开课、观摩课包装起来的,而是由十多年的无数次的“直面问题”、“直言不讳”逼出来的,(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了。)更是缘于她十多年来对教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
当我提起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这节课已上过好几天了,然而顾老师的课在脑海里的印迹却还那么清晰,再次翻开听课笔记,仔细回味,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仁们共享。
苏教版教材,以“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为例来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教学其他几分之一,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分数的教学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强调从“平均分”中产生分数,并让学生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顾老师在课的开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一个物体或图形被分割的种种情况,有平均分的,有不平均分的,有平均分成2份的,有平均分成3份的,还有平均分成4份的,这些图案或图形是混乱的无序的。然后由学生通过比一比、理一理、分一分,逐步整理成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并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类分割情形的特征,学生逐渐剥离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等数学本质来。接着顾老师就在这有结构的材料背景下,展开了认识、、,甚至是几分之一的教学。
我觉得顾老师的教学设计,完全符合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对分数的释义,她吃透了教材;而且,顾老师这样来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分数的表象认识,因为学生学到的,一开始就是一类,学生眼里一下子可看到好几个外表不同的本质又相同的,这是对教材的突破,是创造。
顾老师指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2份”的一类图案问:这半个、这半个,你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吗?生踊跃回答:0.5,,50%。出来的多么自然,多么轻松啊!连50%都出来了。顾老师当然要好好表扬小朋友们了,小朋友们学习积极性当然就更高了,接下来让同桌说一说“这一类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部分用哪个新的分数来表示?”时,当然就效果奇好了。
这一片段告诉我们:顾老师找准了学生认知的真实起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在阅读中一定已经接触过0.5、、50%之类的数了,而且对0.5、、50%之类的数应该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了,在这里,顾老师给学生找到了一座合适的桥梁,使学生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地滑向未知领域,老师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把模糊认识清晰化、准确化、数学化,这种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活动,应该是最高效的,并且是愉悦的。事实证明如此。
这不得不令我想起,上次在华西朱慧玉老师上的课。1÷2=(半)个,你觉得哪个数字可以表示这里的半个呢?有学生说出了0.5,偏没有学生说出。难道是那个班的学生没有同样的认知起点吗?恐怕不是。我私下认为,朱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太抽象了,抑或是“1÷2=?”这道除式就“吓”住了三年级的小朋友了呢?
这节课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起来的,是顾老师在课堂上嗖溜嗖溜的身影。她像一支忙碌的斑鸠,一会儿溜到这一组,一会儿溜到那一组,脚步很快,没有声音(个子不高,没穿高跟鞋)。看得出,顾老师忙得很,她关注到每一小组,每一名学生;更看得出,顾老师的动作,不是做给人看的,这是她的熟练的习惯动作,她真的是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来上这节课的。她脚步匆匆,她在赶自己,没有赶学生。课后评议时,顾老师告诉我们,她这节课是设有保底目标的,40分钟内,她只完成了保底目标,还有教学环节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她的爽快真诚打动了大家。课堂教学研究需要真功夫,需要直面问题,需要直言不讳,顾彩虹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顾老师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还需我们静静地思考,慢慢回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五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说”为主。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路线还不够。在下节课教学时,要将看图描述路线与描述生活中的路线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六
三年级的数学,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中也有不简单的,较复杂的口算,所以我在上课之前都进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认真写好教案。不断增强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利用南北组进行比赛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其次,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去搜集资料,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比较重视数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如:李凤兰、李凡、李宝等。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被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认真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七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计算教学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计算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就是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到计算方法上,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既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让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问题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这些算式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学。在口算方法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展示不同的算理并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口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口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算用结合,以用促算,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如生活中的乘车、乘船、买东西等等都要用到计算,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从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强实践应用的能力。
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算用”结合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技能共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练习得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重要性,促进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发展并收到扎实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八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九
大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在前列,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待及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待及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转劣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使学生因乐学而好学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高一数学教学反思新课程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十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十一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学目标
l、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并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朋友,中国羽毛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祖国争光。我们小朋友喜欢打羽毛球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l、一个学生读题:老师带来了62 个羽毛球,要分给三个班级,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羽毛球呢?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个别同学交流答案及方法。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用学具帮忙,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通过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板书。
(1)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说说遇到什么疑惑,同桌研究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指出: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3)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个别交流、同桌互说。
(4)接着完成题目,完成板书。
2、巩固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说说个位上为什么写0。
(2)展示图中同学做的,为他批改。
3、学习验算。
(1)展示另一个同学做的(“想想做做”第3题:改错题)
(2)学生检查,说说找到错误之处,逐一改正。
(3)怎样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呢?
(4)学生写出验算过程,一人板演。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6人板演。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答案进行分类(商末尾有0的;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分组)让学生说说91÷3个位上为什么有0。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组练习,说说发现了什么?
想想做做第6题:天渐渐暗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了。(展示搭帐篷情景)一学生说:“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帐篷?”
学生同桌讨论;个别交流想法;同桌再说说为什么要多搭一顶帐篷。
1、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不仅复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而且也巩固了等分除法的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新授中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形象支撑,学生便于理解。
2、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让学生试算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当得出商的个位上写0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整个新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3、注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4、改错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有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达到了防患未然的作用。由图中一个同学向同学求助怎样才能自我检查自己的题目做得是对是错来让学生为他想办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进行验算的好习惯。通过练习计算并验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得数分分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为什么商的末尾会有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十二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
(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应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