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三篇(汇总)

2023年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三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18:58:42
2023年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三篇(汇总)
时间:2023-03-31 18:58:42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两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龄?

不到九十岁。

且,将近。

2、“遗男”几岁?

七、八岁。

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遗男”没有父亲。

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没有。

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轻蔑、讥讽。

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7、通过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遗男”对移山的态度。

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山体庞大;

⑵工具简陋;

⑶劳力不足;

⑷路途遥远。

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三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