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六篇)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09:05:23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六篇)
时间:2023-03-31 09:05:23     小编:zdfb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篇一

《数学史选讲》一书首先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记数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琐的数字记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独特的记数法,由中国古代简易的算筹记数,有玛雅以神的头像作为数字的奇异的记数法,还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从早期的记数制度演变中不难看出,就连数字的创造都是艰辛的,在那个时候,如何发明一种便于使用、耐于使用的记数法,是建立数学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若然没有了人类对数字以及记数制度这种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创造出一种最为简易方便的记数法,往后数学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难。

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数为此奋斗一生的数学家,因为有了他们的辛酸血泪,有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集合论等等的数学分支创造了诞生的机会。然而数学的发展史曲折的、艰辛的,数学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们花尽一生的心思换来的创新思维和超时代理论,大多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希帕苏斯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成员发表他对不可公度性的发现时,惊恐不已的成员将他抛进了大海;伽罗瓦提出的强有力的群论多次提交给科学院,最终得到的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评论;创造惊人的无穷集合论的康托尔最后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的苦闷离开了人世;最怀才不遇的便是中学数学家阿贝尔,他经过无数努力最终证明了千古谜题——五次或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连“数学王子”高斯看到论文的题目只说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种东西来!”便连其正文都没看就把论文扔到了书堆里,尽管当时柏林大学已经认识到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但阿贝尔早已在病魔侵袭的凄凉中与世长辞了。

尽管如今他们的理论得到世人的称赞,但在当初他们却受尽嘲笑与唾骂,他们不像当时就闻名于世的数学家那样,一有新的理论产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然后在钦佩与荣耀的光芒下继续他们的研究。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为自己的数学事业独立奋斗,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就如康托尔那番充满信心的话语:“我的理论坚如磐石,任何想要动摇它的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自信与坚定无不让人敬佩。

而许多的数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知识层面除了数学以外,还有其他的多个领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费马有丰富的法律知识,精通多门语言;莱布尼茨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音乐,还广泛阅读并研究了大量哲学和科学着作;在欧拉的工作中,数学紧密地和其他科学的应用、各种技术应用以及公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常常为解决力学、天文学、物理学、航海学、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流体力学、弹道学、保险业和人口统计学等问题提供数学方法。由此可见,想要获得在一个学科的研究的成功,不仅需要精通该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让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自信、坚定、还有多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可多得。牛顿在巴罗教授的课程中得到研究流数的灵感,欧拉继承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的衣钵成为“分析的化身”,阿贝尔在老师霍尔姆伯的鼓励与指导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数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谜,伽罗瓦被里查德教授发现为千里马,成为了群论的开山祖师,康托尔师从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和克罗内克等着名数学家,创立了无穷集合论,而华罗庚更是当年被熊庆来发掘,如今他又发掘了陈景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背后往往有一位劳苦功高的老师,也许他们的老师如今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与教导并不亚于这些数学家,正因有了他们耐心的教导,给予的莫大支持、鼓励,才给了他们展露锋芒的机会,而这些数学家虚心从师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除此之外,从数学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研究所必需的过程。首先,要从细微的事情中发掘数学的道理、发现问题的存在,又或是对某一问题产生莫大的兴趣与研究精神。这一步许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顿对一个掉下来的苹果做出思考,从而创造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对一些平常事物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有种想攻破它的冲动。然后,必须锲而不舍地做出深入的探究。这一步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劳都只是白费。在遇到困难面前,依然能够怀有当初的冲动与勇气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伟大的开始、成功的关键。但只有这份冲动与勇气是不够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必须拥有创新的精神,有对人们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怀疑的精神,勇于打破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创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儿对坐标系的建立,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创立,高斯对非欧几何的确立,伽罗瓦对群论这一新概念的创造,康托尔对无穷集合论的坚信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万人瞩目的数学家,是与他们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这些数学家成功的经验教会了我们学生在现阶段应如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培养创新思维、自信心、对自我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在行动上,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积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刘徽的割圆术比古希腊的穷竭法要晚几百年”、“笛卡儿和费马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建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位奠基人不约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在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复地被人类发掘,这种数学研究的时间差无疑耽误了数学的发展,重复地为同一个问题而努力,却不知道事实上他人早已解决,如果世界能够更早地融合为一体,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数学文化,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那么就不需要花上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复地走同一条弯路,而能更快地推动数学的发展,也许世界数学的发展速度就不只现在的步伐了。

而此书也提到了数学创立的一个条件:“在实用的技术发明之后,那些并不直接为生活的需要或满足的科学才会产生出来。它首先出现在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科学最早在埃及兴起,就是因为那里的祭司阶层享有足够的闲暇。”这说明了“闲暇”对于科学兴起的重要性。的确,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尚未分开时,人们无暇去发明科学,只有当享有闲暇时,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学的创造中,才会从最初的玩弄数字起,逐渐深入探究,从生活琐事中发现数学的问题,从而创造谜题,再去解决,这样一步步地走来,才会有如今的数学学科。要是没有了闲暇,很可能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也需要空出闲暇来认真研究数学,如果连每天的作业都难以按时完成,那么还哪说得上去破解数学的难题呢?

数学的发展还很长久,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就像牛顿说的那般,只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在我们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数学的无穷魅力就埋在这里面,等着我们去发掘,等着我们去探索。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篇二

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出身农民家庭的华应龙教授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节,正是这种情节使得他的教学思考别具一格,他说,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华老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学习、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课堂不断带入新的境界。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数学的有趣,他说,我就是数学。他把数学教学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里。利用这个暑期,我有幸阅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阅读伊始,是这独特霸气的书名吸引到了我,而后一个个有趣又让人深思的教学片段让我深深感到了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中读到了华老师的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让我体味到数学教学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书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成长永不停歇,成长的美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沛,但成长路上有时也会遇到问题,出现差错,而面对这些阻碍该如何对待处理,值得深思。

数学教学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面对错误,“善待差错,感谢差错。”这是本书所要传达的态度。我们常见的误区是遇到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就着急上火,急于纠正表面的“错误”。而忽略问题的本身,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层思考,缺乏关注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深层原因,缺乏“剥洋葱”的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了解错误出现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结果有时只会解决表面问题,当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可能出错。错误的背后或许隐藏着通往寻求正确的启发之路,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教师对待学生差错的态度决定着学生面对错误面对人生的态度。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学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长个体,教师应积极正面的看待学生的学习差错,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分析学生的各种差错,用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差错的价值,冷静深层的分析恰恰是帮助我们深究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根本原因。难能可贵的是学会善待并欣赏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这些错误,将错误看作机遇,看作挑战,允许、认同、接纳和改造学习差错。恰当的评价,进而灵活的纠正。对待数学学习中的错误,个人体会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属于哪种类型?是对新知识的不理解?还是对原有知识的漏洞?是纯知识类的问题或是行为习惯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环境影响,不良的亲子关系影响到学习效果……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逐一突破。关心孩子,坚信每个孩子都愿意学好数学,启发学生自己在错误中总结提升,改进提高。

其次,教师可以适当找找内因,思考一下自己讲课中是否讲得清晰,是否有问题,是否指导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回避、不遮掩,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当然,剥“错误“这颗洋葱的过程可能会费时费力,会枯燥,会更辛苦,但当困惑、迷茫、问题、难点逐一破解之时,我们便会“感谢差错”!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篇三

《趣味数学》这本书和它的名字一样有趣。每次我都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奥数乐翻天”讲的是两三个穿插有数学问题的生动小故事;“数学奇趣馆”是有关“头脑黑客”、“无敌计算王”、“布克”、“阿宝”四人之间的故事,并把数学问题蕴含在情节跌宕的故事中,浅显易懂。

我最喜欢的还是“数学名人堂”。

每一期“数学名人堂”都会告诉读者一位数学家从小时候不喜欢上学到最后成为数学家的故事。每一期故事,我都认真阅读,因为书里讲的每一位数学家他们从小对数学充满了热爱,虽然不喜欢考试,有时甚至逃学、旷课,可对知识的渴求和执着引领着他们,最终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三秒给答案,不给是笨蛋”这个版块。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版块主要就是教给大家同类题的做题规律。每一类型题只要找对了规律,甭说三秒,一秒就能说出答案。

最令我疑惑不解的就是“神秘的旅行”。编辑叔叔们列出的这些题目都是重量级的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然后把答案寄给《趣味数学》编辑部,如果正确,就能当上“探秘骑士”。以后,我要努力学习数学知识,争取早日当上“探秘骑士”。

《趣味数学》已经伴随我好几年了,让我们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趣味数学》是本好书,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益友。它使我的学习充满乐趣,也使我变得热爱思考。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篇四

今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敲下几个字,提醒自己:你读书了吗?

最近一直在读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就是数学》是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记载着的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翻开书页,犹如捧着一盏飘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那来自他对教育教学的理想与信念的叩问与追寻,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

华应龙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他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下课?一个数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亲切、富有诗意?这本随笔里尽是答案。这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部分。书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细细品读,书中随处可见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学者,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的执着,他站在讲台的那份欢喜……这一些,这一切,都是我,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应龙老师出身农民家庭,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他说,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他在每篇随笔中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去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从书中能见出,华老师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的,而博览群书,应该是每位大师成长的共性!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我,写下:“写于读书日一一曾经,满心欢喜,流连于书本间,徜徉在文字中,花香,在指尖灵动;渐渐,懒散、浮躁、匆忙中,书落尘埃,心灵空白,叶绿,不再青翠。唯愿,在一段流年似水的沉静里,暖暖地捧你在手,让恬淡伴随着身边的日子,听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在生命中留下一行行煦暖又明媚的足迹,或深,或浅……”

在此刻,也记住,再次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篇五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第二次拜读了,但我还是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读越有味。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从书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数学教学的乐趣

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和特点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从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华老师作为数学教师,他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和学数学有趣。华应龙老师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对数学的理解。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从书中更让我感受到了华老师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精品课堂的执着追求,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他的种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敦促着我去不断的学习。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篇六

总是有人羡慕教师这份职业,稳定,工资不低,还有寒暑假,纵然有圈内很多人都在辟谣,有多少文章抒写教师最心底的呐喊,即便如此,很多教师还是被误解。我想,喜欢做教师,爱上教师这一行业,无怨无悔,我们便不去辩解什么,乐在其中,其乐融融,岂不快哉?平时很忙,透支身体,也许寒暑假就是让我们休整一下,用最积极的状态面对祖国的花朵。确实如此,平时工作太忙,除了教学常规,还有很多琐事缠身,学生在,心里全是他们,到了假期,心境自然大不一样,有了大片的时间,趁着假期,抓紧给自己充充电,弥补对自己家庭的缺失。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早在2018年都买了,断断续续的看,不成系统,也大致有了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假期里又重新翻起这本书,认真研读,不仅是为了读这本书,更是深入地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华应龙老师。这本书出版时,华老师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主管数学教学和教育科研,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基础教育名家”,获得的荣誉称号众多,这本书是华老师多年来利用在学校上班前、下班后、外出讲学旅途的`飞机上、火车里的零碎时间写下汇集而成的。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自己行间流露出的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深深地感染着我。这本书是碎片化的思考,经过华老师地整理,跟着他的思路,我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感动我的,最是华老师的阅读涉猎知识面之广,对待教育的爱与思考。当今社会,人们工作负荷大,节奏匆忙,最匮乏定身阅读。而华老师真正是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的酷爱读书。读书成了他的习惯,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他经常性地笔耕不辍,实在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读书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尽兴而已。读书造就了他善于思考的品质,这种思考在生活中甚至表现为一种执拗,这些从他的“课前慎思”中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经常废寝忘食的他,有时甚至忘了去上厕所,每次都是跑步去,有一次,同样跑步如厕,却重重地与清洁工的拖把碰了一下,去医院缝了六针,头上戴着纱布、头罩,却要在两天后上一节观摩课,于是他跑遍全城,买了一顶适宜的帽子,头破的两天里,他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让自己有个体面的交代?终于,“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磕破脑袋是无意的;但把磕破的脑袋给用起来确实是有心的,磕破的脑袋和一顶帽子合成了一件难得的“教具”,把尴尬的事件变成了有趣的资源。华老师不仅用心,更突显了他的睿智!唯有多读书才能有如此高超的“计谋”!

最佩服华老师不仅教数学,还在数学中让学生体味人性的美好。他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经过大量的检索资料,找到了他想要的情境,却在书写教案时,心里一惊:“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他想到了人要互相尊重,摊主的不易,于是他把情境改了“摊主少收了钱”,而妈妈会怎么做呢?这又是一种可以折射出妈妈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诚实?华老师把数字一改,情境如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由“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人格伤害,一样可以培育学生估算的意识。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对话互动,唤醒了生活的积淀,体味到人性的美好。

华老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很强,这种能力源于他“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思想的实践,留给学生的空间大,则生成多,生成多,则彰显教师的教学功力。华老师对学生生成问题处理的机智,怎一个“妙”、“绝”字了得!

华老师的个人魅力还在于他的“课后反思”,对我们来说,华老师的课已经上的炉火纯青,精致至极,但他却不甘于现状,富有创新精神,秉持“以学论教”的理念,求新求异,挑战完美,绝不重复。

认真研读了这本书,深入研究了华应龙老师,让我震惊,从他的随笔中,我品出了一个词:精致。其实只要用心,每一个热爱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为像华老师这样的人,多读书,多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日益完美,这样,我们不仅能获得事业的快乐,更能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整个人生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