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通用九篇)

2023年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通用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08:21:17
2023年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通用九篇)
时间:2023-03-31 08:21:17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课堂核心 核心

知识 《论语》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论世。

2、 反复诵读。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⑨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译文:

(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在内心自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二

《沁园春·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 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三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二课时

课时定向

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x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x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x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x反x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x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四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1、城市发展图片;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xx-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五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时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设想: 本课是之前选取入进入初中的一篇教材,作为自读课文难度也不大,学生读后基本上能体会文章的主旨,懂得青春的宝贵。所以重点在于通过品味文章的语句,找出草莓引发联想的语句,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写作手法,并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懂得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

3 、了解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

自读预习要达到对以下知识点的掌握: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1、字音字形

枝柯(kē)生意盎(àng)然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华荒诞(dàn)惴惴(zhuì)不安

2、词语注释

[疏落] 稀疏零落。

[妖艳] 课文中指鲜艳,明丽。

[兴味] 趣味、兴趣。

[察觉] 发觉,看出来。

[色调] 课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浓淡。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禀赋] 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心性] 课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课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

[若明若暗] 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馨香] 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3、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本文属于抒情散文。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听完《青春舞曲》虽然欢快,但是唱出对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再来感受一下席幕蓉的关于青春太仓促的诗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起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这是一首能引发共鸣的席幕蓉的《青春》与本文的情感有所贴进,也能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为课文的理解作好铺垫。

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文章标题为“草莓”,文章中写了不同时节的草莓,分别有着怎么样的不同含义?

写到了夏(六月)和秋(九)两季的草莓。六月的草莓代表着青春的妙龄,而秋季的草莓代表着生命的成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有利展开文章的主旨升华。

从标题展开去,由浅入深,体会到文章借草莓这一物象来表达深意的意图。

深入课文

体会:既然是用不同时节的草莓来类比人生的不同生命状态,为什么前面三节都在写夏季和秋季的景色,是不是与主旨相悖,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六月:夏的芬芳

九月:过一天,两天夏就会消失

景物的比较只是要突出,变化只是人们在不知不觉的。

作用: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体物作者由景及物的写作手法,并从中体会这种写作手法对中心的表达作用。

品味语言,体会联想的作用

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通过品味作者引发联想的语句,懂得作者寄予的思索,来探求文章的主旨。

作者体会到了的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到青春不再的感怀,作者的感情抒发是不是消极的呢?

但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而是感到了岁月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表现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剥夺的是什么,增添的是什么?从现实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岁月的剥夺与增添

秋尽时,季节的斗转剥夺了枫树的苍翠,却增添了满眼的枫叶如丹。

时光的列车,凋谢了居里夫人那美丽的容貌,却增添了那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方面是对文章句子的深入理解,一方面学以致用,能够结合自已的体会而谈。

联想训练(一)

联想有关珍惜时间的经典语句

若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萧伯纳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展开联想,能够丰富对课文进一步地解读。更能让学五明白青春易逝,应好好珍惜的道理。

联想训练

(二)

回忆有关托物言志的作品培养从普通生活中发现美,感悟哲理。

《白杨礼赞》

〈墙角的花〉

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哲理

拓展对生活的感悟:

如钻石的璀璨是经历千锤万打有何生活启迪?

昙花一现怒放的生命,烟化瞬间的烂漫。

比较阅读

与《心田上的百合化》

比较写作方法上的异同

都是托物言志的方法

都用了类比手法

只不过一个是直接抒发情感,一个是通过拟人语气寓言式揭露作者的感受。

增加阅读的广度,更加获得对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感悟。

作业

写作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以《生命的四季》写一篇随笔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物体,写出它的特征和引发你对人生的感悟

巩固联想训练的写作

心田上的百合花

作者: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六

1、学会在快速阅读中准确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学习把人物放在文化背景中展示,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会逐步深入地描写内容。

3、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民族精神。

1、课文较长,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准确捕捉有价值信息要依靠课前充分预习。

2、引导学生探究犹太精神的来由及正确认识犹太精神的价值。

1、了解电影《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的情节内容,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

2、课前收集作者铁凝资料,了解其创作历程。

1、提示单元学习主题: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要求快速阅读文章,准确捕捉文中有价值的信息。

2、引入课文:板书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名字。

简单介绍: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达尔文(生物学)、爱因斯坦(物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

这些人的非凡的成就是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但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犹太民族。犹太民族中杰出的人物远远不止上述的几位。为什么犹太民族会如此的优秀?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铁凝一起通过一个在语言方面有出色成就的犹太青年去揭示这个答案吧。

3、请同学查看作家铁凝的资料(新课程导学),回家后积累在《作家作品资料本》上。

明确:四件事:1、阅读中文长篇小说,2、流利的普通话,3、通过美国汉语水平高等级考试,4、还掌握了多门外语。板书:杰出的语言才能,优秀的犹太青年

明确:亲情,和谐朴素而有克制,彼此关切,能细致地欣赏对方的好意;父母都有教育背景。是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了戴维处世的条理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向难题进攻的巨大韧性和耐力。

板书:和谐的家庭氛围,爱而不溺的教育

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能。因为智能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远跟着你。”

1、这个故事发生在几乎每一个犹太家庭中,我想,戴维的父母在小时候也一定讲过同一个或者类似的故事,一个家庭良好的氛围和教育能够造就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民族的众多杰出人才呢?

(民族精神)2、作者在哪里发现了犹太的民族精神?犹太会堂,费尔斯汀拉比教她用希伯来语说“生命”与“和平”的时候。

3、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最能概括犹太民族精神的句子。(讨论交流)

“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着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

板书: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生命与和平相爱,才造就了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和千千万万个戴维这样杰出的人物。

1、最后这几段,作者将探究发现的民族精神归结到个人的身上,在戴维身上来印证这个结果,抒发自己的感受。

2、作者为什么愿意相信戴维小时候的愿望与生命、和平有关?

明确:因为作者发现:犹太人经历了苦难与屈辱具备了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使得犹太民族的智能和创造力非常突出,而如果我们都能把生命与和平紧紧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人类也能具备非凡的创造力!

3、在14段中,作者连用5个因为,有什么好处?明确:展示戴维成长的人文环境,道出犹太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源泉。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祖先的辉煌和千百年来的屈辱史的犹太人具备了热爱生命与和平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孕育了犹太家庭和谐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造就了杰出的犹太人。作者在写作时将这个探究的过程倒过来写,个人——家庭——民族。这种写作的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七

简介

在中国属于义务教育,是初中的毕业班,初中生一个重要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中取消毕业考试。学生只要在三年内所有课程的期末成绩在及格线(总分的60%)以上(但部分地区仍需考试,排名),没有任何处分或撤销所有处分即可毕业。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肄业往往是由于自动退学,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或违法犯罪而被开除,极少有因为其他原因而肄业。

中考分数

学生在初三年级将面临初级中学升学考试,即中考。中考的科目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物理(70分)、化学(60分)、政治(70分)、历史(50分)、理化生加试(15分)和体育加试(50分,体育分数可能会有变动),总分760分。

中考通常是每省统一试卷,北京地区的情况和其他省市不大等同(现统一为课标卷)中考科目为数学(120分)、语文(120分)、英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体育(40分),其他科目如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都进行统一毕业考试,不计入中考分数中,体育包括10分的过程性评价和30分实考项目,总分共计580分。而直辖市上海的中考尤为特别: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化综合(90+60=150分)和体育加试(30分)。满分630分。

有的地方则是地区出卷,如湖南娄底,石门县等。各科所占的比例较上也有所不同: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政治(100分)、历史(10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总分760分。体育要求及格就可参加中考,但体育成绩对中考成绩有影响,体育分数算进总分数。但是,一些地区仍有毕业考试。云南省的中考:

原始卷面满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均为120分,物理、化学、体育、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信息技术学科均为100分,11个学科分值总分为1160分。音乐和美术以等级呈现。通过一定比例折算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分数。计入高中录取的分值为: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20分,按实得分的100%计入高中录取总分;物理、化学和体育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00分,分别按实得分的80%、50%和50%计入高中录取总分;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有些地区思想品德开卷考试,也有的地区历史将开卷考试

音乐和美术学科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考试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考试结果以等级呈现,分a优秀、b良好、c

当然,也有部分省份将中考命题权交给省级以下的市级,如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30=150分)、理化综合(90+60=150分),政史合卷(50+50=100分)体育加试(50分)。满分75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考: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化(90+60=150分)、政史(90+60=150分)、体育(50分)。满分800分。

科目

九年级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世界历史(小部分为历史与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生活实践、化学。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八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头,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初三语文教案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九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了解作者的非凡经历,说出给你的人生启迪。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读读、思思

交流、明确

3

组织交流

明确

二、理解性阅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

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反复诵读文中诗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仿写一段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仿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及带给你的启示。

一、拓展性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组织

学生活动

1

学生说说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学生书面准备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阅读资料

天才与苦难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凑到极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四十六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五十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机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形翻译他的思想。她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八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她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十至十二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十三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它亲人。

苦难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其次,他才是一位天才。三岁学琴,十二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是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亲身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全国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还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命运对霍金同样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了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没有发出声音,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命运带给霍金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但命运在他顽强的挑战面前似乎退却了,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要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的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