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一
大学毕业生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2014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5届4042元比2014届3773元增长了269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48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5届3409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209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46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能够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届4394元增长了324元,比2013届4123元增长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届3649元增长了258元,比2013届3447元增长了460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过半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小微企业
据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此外,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介绍,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提升,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大学生就业率是下降的,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是这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报告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毕业直接创业三年后一半存活
报告中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往年持平。郭娇介绍,分析大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自主创业是原因之一。郭娇介绍,自主创业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今年到达3%。“可能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有点小,可是相当于90%以上的就业率高的情景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得有意义。”郭娇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创业。报告也指出,大学生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仅一半。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比例为2%,其中毕业时创业三年后还存活的仅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存活率仅在一半左右。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报告指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生的比例为78%,高职高专学生的比例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较小,还不到5%。
同时,报告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构进行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其后是零售商业(12.8%)、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6%)。2015届高职高专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2%)。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回报,报告也披露,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立刻就进入高校招生录取季,什么专业的就业情景好,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报告披露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和最低的十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为96.6%,就业率最高;而口腔医学的就业率仅为83.4%,为最低。
根据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报告评出了2016年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分别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被评为红牌专业。
从行业上分析,报告指出,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有“教育业”(增加3.6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
向,这样就能够欢乐的工作,欢乐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毕业生双选会上,某单位的招聘台前一下子挤来了个人,但其中只有人是求职者,另外人都是“参谋”——求职者的爷爷、奶奶和父母。对于类似现象,有社会学家指出,中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大规模地步入社会,他们的就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应该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心理较脆弱,承受职场挫折与失败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初次步入职场时,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
杨强是南宁某高校届毕业生,是家中的独苗。从今年月开始,为了帮助杨强找工作,他的父亲特地从江西赶到南宁,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下,准备打一场“就业持久战”。对于这样做的理由,杨强父亲的解释是“儿子还小,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不懂如何辨别真伪”。
月下旬,广西人才市场专门举办了一场南博人才交流会。笔者看到,杨强的父亲边看边讲,俨然一位解说员,每走到一个招聘单位前,他都要先对该单位的岗位、薪金水平和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再决定是否同意杨强投递简历。当看到杨强递过简历后老半天支支吾吾、不善言辞时,杨强的父亲连忙“挺身而出”,协助儿子……
在今年广西全区首届人才交流会上,笔者看到这样“动人”的一幕:一名女生的父母分开在房地产公司的招聘台前同时排队,而女儿却悠闲地坐在后面一条长凳上无所事事,待快轮到递送简历时,女儿才有些不耐烦地将其父母替换下来,嘴里还嘟哝着“真麻烦!”。
当笔者询问“为什么不让女儿自己排队?”时,女孩的母亲不以为然:“女儿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毕业找工作还要饱受折磨之苦,做父母的理所应当替她分担。”
这样的现象在招聘会场上并不鲜见。一家长对记者说,之所以要跟着孩子来招聘会,是因为怕孩子“稀里糊涂,一不小心就明珠暗投”,父母亲自上阵“心里会踏实许多”。对于要选择哪一家单位,一般会全家人反复推敲,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单位的工作地点、工作的稳定性、工资待遇及发展空间等等。
那么,独生子女的就业心态如何呢?请看广西大学学生会的一项调查:多名独生子女中,有近七成的人对前途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于工作经验、学历的要求过于苛刻,并且薪水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设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找一个离家近、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在调查中,几乎没有独生子女有自己独立创业的想法。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普遍不能准确客观地为自己定位,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以及职业能力并不了解,自我评价偏高。另外,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把就业前景想象得过于美好或过于艰难,直接导致期望过高或畏缩不前。而且,他们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择业时往往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首位。
调查还反映出独生子女就业的一些矛盾心理。许多学生对自我缺乏正确的分析,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而是盲目攀比,还有的同学想找一份“比较好听的工作”。不少独生子女寄希望于父母长辈的社会关系,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还有的独生子女因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扎实等种种原因,没有信心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即将踏入社会的独生子女普遍有一种危机感,他们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人际关系太复杂,自己难以适应。许多人选择读研或出国留学以争取一个缓冲期,有的甚至不愿意卷入激烈的竞争中,宁可选择成为一族。
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职业心态,广西大学招生就业办负责人说,作为大学生的独生子女,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简单,没有经受过挫折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一旦遭遇挫折,则感到失落、悲观、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从信息来源、联系工作、出面调节到心理辅导等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周到细致的工作,以便独生子女在毕业找工作时即使遇到挫折也一样可以充满自信,甚至越挫越勇。但是面临择业就业,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有极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茫然、不自信以及很强的依赖性。
林明是广西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去年通过自己联系实习,最后被北海某公司聘用。如今林明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他感觉公司员工热情,气氛活跃,工作中学有所用,很满意现在的状态。现在他正准备考托福,出国读硕士,拿到学位再回国发展。
今年岁的小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年毕业的她虽然只有两年的“工龄”,却已经跳了两次槽。令她感到自豪的是两份工作都是她自己找的。“第一份工作很累,老是加班加点,很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而且和我的专业没有一点联系,所以干了一年,我就不干了。刚开始工作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被上司批评一两句,心里会难受好几天,还经常落泪。不过,现在已经完全适应和改变了。所以我觉得独生子女的适应能力并不差。”
李彤是年湖南大学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投简历谋得深圳某酒店财务部会计一职。在该酒店工作年的李彤也有跳槽的打算,她说:“工资不太高,主要是觉得自己没太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想跳槽去外企。我最大的心愿是找份好工作,买套大房子,接父母同住,只要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很多家长对子女择业不放心,但是有父母“亲自把关”是不是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国凯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说,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求职者的人品、学历和经验。独生子女们连找工作都要父母亲陪同,甚至帮忙查资料、填写表格,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独立能力。
对此,社会心理学专家认为,独生子女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空间,可以说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在他们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引导。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生子女经过几年大学集体生活的磨炼,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理和交际能力。但他们在工作中的刻苦和创新精神相对弱些,需要用人单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潜能。
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的那样——“爱比维生素还重要”。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对“独苗”教育比较重视,所以一般而言独生子女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在爱的阳光中成长,个性发展健全,多数独生子女性格活泼、开朗、大方、敢说敢想。可以说,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只要善于扬长避短,独生子女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是有独立见解的一代,他们是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很强的一代,也是市场经济观念很强的一代。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三
海归就业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海归求职者:一种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课程中频繁回国应聘,为毕业后直接就业铺好路;另一种索性踏实等到毕业后再求职,甚至选择gapyear(间隔年)进行实习或志愿活动,而不急于就业。快就业与慢就业分别适合怎样的留学生?不同的留学后选择会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
早有职业规划快速收回成本
7月12日,张龄(化名)一大早就拿到了体检报告,也走完了某知名证券公司的最后一道入职流程,此时距离他从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硕士项目毕业只有半个月,他几乎实现了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我比部分留学生在职场起步就快了一点,打下了这个基础,以后可能每个阶段都会比同龄人超前一些。”
为了实现快就业,张龄从2016年10月就开始投简历,甚至放弃了美国近一个学期的课程,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也一直留在国内实习和求职。“我出国之前就已经决定未来要回国从事金融行业,所以实习的那个学期选了一些相对简单也不需要考勤的课程,也顺利完成了考试。尽管牺牲了一些学习的机会,但就这个阶段而言,找工作是最重要的,要有取舍。”
蔓藤教育中国区总经理李依静认为,多数快就业的留学生不只是就业速度快,而是能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将其纳入留学计划中。但也有少部分留学生没有清晰的规划,而是希望边工作边调整,侧重于积累经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张西(化名)入学不久就开始赴深圳上海等地求职,并很快被某知名咨询公司录用,但入职后她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所在岗位,最后,她跳槽到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此时,她的部分同学还在求职路上。
张西认为:“快就业多了一次试错的机会,也获得了更多求职经验和自我提升。选择快就业还是慢就业,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规划。”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王一新认为,国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强了留学生求职的紧迫感。同时,留学需要付出的经济、精力等成本比较大,这促使海归希望尽快落实工作,获得回报。但另一方面,年轻人对待就业的心态正在变得开放,他们希望仔细甄别,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马上跳下去。尤其对于留学生来说,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各异的人会冲击他们原有的思想体系,刺激他们进行多样化的尝试,慢就业正在成为许多留学生的选择。
有计划是增值没选择是啃老
“出国前我的计划是去体验一下美国文化同时镀个金,然后就赶紧回国找个好工作。但毕业前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我连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本想毕业后立刻回国求职的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生康尼(化名),暂缓了回国计划。毕业后,她来到华盛顿一家创业型媒体实习。“一方面能实现近距离观察大选的心愿,同时又能挖掘一下我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在10个月的实习中,她发表了近20篇关于大选的分析性文章,策划了许多视频报道,并在重大集会现场进行解说,而这些也成为了她在求职时的独特优势。回国后一个月,康尼就被北京一知名媒体评论部录用。
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王剑认为,慢就业者要有明确计划,去做一些对进入职场有意义的尝试。“如果空窗期比较长,期间求职者又没有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增值,这在简历中就会成为减分项。真正的择业应该在就业之中进行,即使做了很多准备和选择,很多毕业生工作后依然会进行调整和改变,先就业这个动作还是必要的。”
除了主动选择慢就业,也有不少海归由于毕业时间较晚或就业政策的限制而错过校招季,被动进入慢就业。
为了满足出国留学满360天这一海归落户北京的必要条件,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生李田一直在香港“留守”到2016年11月毕业后才回国求职,次年4月才拿到offer,7月正式入职。李田认为:“这个时间成本很高,我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工作半年到一年了,这让我感到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年轻人还是少用慢就业来安慰自己,无目的的慢就业等于无业啃老。”
不要成为职场上的“背包客”
李依静蔓藤教育中国区总经理
选择慢就业没问题,但对阶段性空档期“上瘾”则不利于长期的职业发展。如果人力资源负责人在求职者的简历里发现了职场“背包客”的影子,就可能会感觉恐惧和排斥。
许多留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本质是没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一些实习和志愿服务其实应该在大学的暑期完成,而无需在毕业后留出空档期进行。比如,留美中国学生可以申请cpt(curricularpracticaltraining)签证,在暑假进行实践,但他们常常选择回国休息,享受美食。细究慢就业的原因可能是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对职场的了解不足,沟通能力和实习技能的欠缺等。如果不能挖掘并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未来可能还会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困境,甚至出现新的空档期。
王剑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
如今就业市场愈发多元化,兼职、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这样的趋势给了想完成自己心愿和不急于就业的人一些空间。因此,慢就业和快就业没有孰优孰劣,留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不要盲从。如果真的不想立即进入职场,勉强自己也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求职者要紧密关注招聘动态,提前准备简历等材料。随着招聘方式的多元化,信息和应聘渠道的缺乏将无法成为慢就业的理由。空中宣讲会、skype面试、海外招聘会等都可以帮助留学生更方便顺畅地进行求职,留学生应主动搜寻信息,积极筹备。
切忌眼高手低选择后要全心投入
mia加拿大劳里埃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加拿大某银行
不论选择慢就业还是快就业,一旦做好决定就要全身心投入。求职季焦虑的留学生大多是在纠结就业还是等待,而非找工作本身。
在职场,我遇到过不少留学生,找不到工作时各种担心,找到了又摇摆不定,想要更好的。但真让他们去追求理想,又瞻前顾后,最后一直是在工作中抱怨。
我认为,留学生在学校必须好好读书。你可以选择不读,去创业,去gapyear,但一旦在学校就要投入。一旦工作,也要认真付出。人生没有行动决定命运,有想法就先做起来,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恐惧和妄想的枷锁里。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四
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团队用问卷形式对西南政法大学的同学做了一个不完全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极具代表性,对没每一个大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许多人对这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式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你更好就业。
问卷里提到专业、学校、个人能力,什么对就业的帮助最大。5%的人选择了学校,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不公平的现象,或许她的招聘广告上写道“只招211工程大学”。大学的名气对就业确实有影响,但是进入名牌大学的人却是少数啊。总体上来看,其他大学的就业率也不差。11%的人选择了专业,社会上流传“选好学校,还不如选个好专业”。专业对以后就业确实有影响,比如某大学的王牌专业,它的就业率就一直很高。但是就业以后,经常会出现专业不对口。专业只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90%的人赞成个人能力才是就业的最大砝码。有了能力,无论走到那里就有饭吃。但我个人认为,你没有那块敲门砖,进不了那扇门,即使你再有能力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光有能力是不行的,你得有一定的资质,文凭。
谈到通过什么方式就业,也不过这几种方式:校方推荐、找关系、靠自己。这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但不是绝对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学里学业平平,没有被校方推荐就业,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助他,他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找一份工作,但是糟糕的是能力又不是很好,所以自然而然的失业了。这就是许多大学生失业的原因。15%的人认为就业要靠父母和亲戚,这是走向岗位的捷径。81%的人凭自己的实力找工作,这是当下最普遍的现象了。什么北漂一族,下南洋啊……都是大学生为了工作,靠自己在外面打拼。多么鲜活的例子。只要是自己愿意,凭自己的双手肯定能够为自己谋得一席之位的。
大学生对工作的初期月薪的期望值到底是多少呢?45%的人定位在1000~1500元/月,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我看到的啊,普通的洗碗工月薪是800~1000。那么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定位就是比洗碗工高那么一点,这也是因为就业难造成的问题。许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幸运的啦,慌不择路,什么职业都可以,最紧要的是能够有钱可赚啊。1500~3000元/月,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的啊!46%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就在这个层面,当她们出入社会后会发现许多现实和自己想法背道而驰。合理的定位将会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面,就业的机会也会更多。
究竟在哪里就业也困扰着很多大学生。选择家乡还是外地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家乡,是自己出身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在家乡工作的话,适应工作的速度肯定会很快,自己的亲人也在那里,可以提供很多帮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在异地工作,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大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弊在于,大学生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可能对气候不适应,没有亲戚朋友,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面临危险。59%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18%选择在外地就业。看来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检验不仅局限于家乡,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外地,在那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下流行。我们会在报子上看到某大学高材生卖猪肉,某大学生卖包子……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一石二鸟的举动。一是缓减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二是解决自己的就业的问题。59%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显然很多人对就业也是有两手准备。光靠企事业单位来吸收毕业大学生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还是一味的等着招聘的话,那好比在抹杀机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渴望的结晶。
中国经济体的壮大,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gdp,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就压苦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是中国长期积累下的问题。经济的壮大,对人力需求增多了,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走上了这座独木桥,在激烈的竞争中失业。严峻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
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苦难的问题呢?
教育体制需要改革,高校扩招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问题之一。中国的高校扩招,生产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也在不断的贬值。高校只知道扩招、再扩招,收钱,还是收钱。他们有为自己生产出的产品想过吗?到底销路怎么样啊?厕所里的'环卫也是大学生。高校理应制定出一套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法人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的,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大学生人才的。所以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一大支柱。
只是靠外界因素是完全改变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大学生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现在的就业形式多种多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自主创业、当村官……关键在于自己,转变了就业观念将会更有利于就业。
所以,提升自己,把握机会,就业就不再是难事。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五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个寒假,我采访了一位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姐,了解到了当前就业的前景和存在困难,并通过调查以及查询资料,以找到问题并求得解决方案。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六
2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届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届毕业生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年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形势日益严重。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滞缓,企业用人需求下降, 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并且,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冲突也十分突出,这些都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鉴于此,我们组就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
观;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帮助大学生提高改善就业状况;发现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尽快认清就业现状,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
2017-1-1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潍坊学院志远楼随机选择经管学生
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本次活动共发放问卷40份,共收回28份(其他12份问卷视为无效问卷),问卷共向学生提问了12个问题。 (见附件一)
:
1、就业形势调查结果如下:
问卷反馈的数据可发现:52.45%的同学认为形势严峻、26.08%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正常、10.23%的同学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而还有11.24%的同学不清楚。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就业持困难的心理,而同时也有小部分同学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或关注度不够。
2、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
1)大学生求职准备情况(最具竞争力的方面):
3)当前最欠缺的素质:
通过对以上图表数据可以发现,很大比例同学比较重视专业证书、协调能力对于求职的重要性,这也是当下同学们忙碌于学生会、职业证书考试的反映,同时一些同学对于我们学校的学历水平对于以后就业的帮助表示担忧,还有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做的不足,而在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方面,同学们沟通协调能力成为同学们最担忧的能力。鉴于此,可以发现存在学校就业信息指导方面工作不到位,同学之间沟通协调、团结合作意识欠缺,学生求职技巧匮乏等方面问题。
3、大学生就业时的行业、薪酬、地区的选择及原因的调查:
1)行业选择:
2)薪酬选择:
3)地区选择:
通过以上图标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时由于受固有的乡土观念影响,回乡也是一种选择,而地区选择出发点多集中于生活环境好、未来发展前景、家人安排等原因,而处于兴趣考虑而做出行业选择的比例很少;对于就业初期的薪金,同学们表现多集中在2000元左右,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很少,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就业初期薪酬要求比较低,多由于工作经验少或能力较低造成;而就业行业多集中在收入稳定、待遇有保障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也是广大学生的选择,同时一小部分同学选择科研部门,同时通过行业选择的原因分布,可以发现收入因素、工作环境、自身兴趣等成为同学们选择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收入、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大学生所追求的主要方向。
4、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人才招聘会、周围人群介绍等成为大部分学生就业信息获得的渠道,学校应重视就业信息的宣传介绍工作,利用好校友资源。
5、大学生就业时最希望得到什么?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初期的主要着眼点是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良好的薪酬待遇,而对于从业经验、稳定的工作岗位、前沿的知识信息关注度比较不是很高。
6、大学生毕业后的前途选择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是先就业再择业,主要是通过先就业获得经验,选择继续深造主要是对我们学校学历对工作帮助的担忧,同时也是就业严峻形势的反映;自主创业的比例也比较大,主要得益于学生意识观念的转变和院系一些有关创业讲座和座谈会的进行,反映了同学们的浓厚的创业兴趣。
。
1) 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分析中发现,学生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每天都在为了考试不挂科而学习,同时对自己定位不清,职业规划不足。
2)就业期望值较高,追求高薪。
通过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就业倾向集中于高薪、稳定、好的福利待遇,同时地区选择上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关注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是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而不是清醒的从自己的专业技能方面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地区选择。
3)社会实践经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部分同学总是停留在校园当中,不出去参加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兼职(服务员、促销员、家教、校园代理等),社会经验少,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所关注的,我们了解到,同等学历的应聘生,由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强的同学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取。
4)专业技能不过硬。
通过和一些被调查同学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关注所学知识都是为了应试,而考试之后再询问有关知识时就会一问三不知,对知识掌握相当不牢,这也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到了学期后期,老师由于赶进度,讲课时也会按考点讲解,一定程度上造成同学知识面掌握较窄。
1)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
大学生应该转变职业观念,脚踏实地,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从基层做
起,把握就业机会,改变那种以高薪作为求职选择唯一标准的观念。
2)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机会。
首先,重点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借此提高就业时的专业技能,这是就业的基础。
同时,在有精力的同时通过参加一些职业证书的考试证,提高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再者,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增强社会自己的社会经验,这样,就业时就会更有自信。
3)极早规划,早做行动。
无论是以后打算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应该极早打算规划,树立最终目标和
分目标,这样,有计划有目标的生活,大学生活才有意义和规律,同时也有利于以后自己的发展。
4)努力拓宽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大学生应多关注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了解厂商的人才需求,有目标的准备着,不能不学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相应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校:1)加强改革教育力度,提高办学水平。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把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八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九
90年代新好青年,独生子女第一代……现在的大学生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11月20日后,各招生单位将会蜂拥进入各高校抢人才。那么究竟大学生们最喜欢去什么企业?他们的就业价值观是什么?他们怎么找工作?
最近,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就对此给出了答案。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00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深圳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
1、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
201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
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但是形势依旧不是很好。
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但是他们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典型现状2: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由于大城市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从05年的高校毕业生338万,到09年的611万,预计10年更是高达70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让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给就业结构带来巨大震荡;而且“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再者大学的许多专业并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所学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背离市场。图1 高校毕业生折线图 单位(万)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85万人,到2010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7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只有68%左右。
为更好的了解大学就业问题,我们特此对就业问题做了一份调查报告(见附表一),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调查目标:了解在线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湖南工学院专南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形式:走访、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的数据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6份(有14份问卷没有作答的或者没有按照要求作答,视为无效问卷)。数据仅供参考。
就业形势分析调查如下:
对问卷反馈的数据可以做出结论:52.33%的大学生觉得现在的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一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
20xx年12月20日
精细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调查报告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钟桂云老师、陈焕明老师、黄元盛老师
人物访谈,组织讨论,网上查资料
(一)为了对精细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有更多的了解,学习如何在将来的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三)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
(四)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五)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校教育建设指明方向。
钟桂云老师
学生:老师,您对我们现在所学的行业有什么看法?
老师:你们现在学的这个行业还好吧!在本校每年的就业率还是挺高的。但是比较担心招生情况,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这必然会造成整体质量下降,若停止扩招,又会对生源造成一定影响。
学生:在您教学时,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老师:最喜欢的是学生能够认真听课,还有和学生沟通交流,最不喜欢的是学生上课不听讲,以及玩手机、睡觉等行为。
学生:您是从事教师这一专业的,请问一下您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老师:因为跟学生在一起心态会得到鼓舞,还有自由时间比较多。 学生:你认为当老师最大成就的是什么?
老师:能够培养优秀的学生和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重要的是一些毕业的学生还保持着联系,他们会咨询一些有关专业前景的问题。 陈焕明老师
学生:老师您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工作的?职位是什么?
老师:我08年1月份左右因工作上的需要而被调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同年担任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学生: 那您以前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老师:我以前在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和厂长助理,长期主管工艺技术管理工作。 学生:老师,请问我们的所学的专业有哪些核心课程?
老师: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树脂合成、胶黏剂技术、涂料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技术等
学生:老师,您觉得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怎样?
老师:你们这个专业主要从事涂料胶黏剂及日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生产工艺控制、生产原料分析与检验等工作;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制造等企业从事相关产品表面电镀与涂料工艺操作、技术开发与生产技术管理,镀液及助剂的分析、应用于开发等工作。 黄元盛老师
学生:老师,您觉得我们的专业怎么样?
老师:你们这个专业比较重视实践,强化职业性和开放性;本专业校内拥有省级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备齐全。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9%以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
学生:请问老师,在校期间我们应该着重掌握哪些技能?
老师:比如胶黏剂生产和涂料生产工艺控制、 胶黏剂和涂料生产原料分析与检验等。
学生:我们这个学期要考高级化工证,请问老师这个主要考哪些内容的?通过率怎么样?
老师:这个考试分为笔试和实操两个部分,主要上课认真听讲,做实验时步骤规范,考试是没什么问题的。
学生:老师,我们读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工作待遇一般怎么样?
老师:按以往的来看,一开始的时候工资方面的待遇一般比较低,等你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会慢慢的根据你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所提高,你们的上班时间一般都是八小时制的。
1、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自80年代确定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目标以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发展较为迅速。“八五”期间已建成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中心10个,年生产能力超过800万吨,产品品种约万种,年产值达900亿元,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末精细化工率达到35%。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仅就电子工业一项就需精细化学品
1.6万种,彩电需7000多种,国内产品配套率都不到20%,其余靠进口。其它在织物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等方面更为短缺。另外从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品种、技术水平、设备和经验来看,都不能满足许多行业的需求。(摘要)
2、就业岗位 根据调查,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面向医药行业、日用化学品、食品行业及化工行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毕业后可按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事制药业,化工业,自来水,环保业,塑料业,农药业,或油漆涂料胶粘剂等待业的工作,在这些单位可从事技术操作、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产品检验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3、就业去向及工资待遇
该行业对人才的技术性要求较强。需求职位中以技术类、销售类、管理类职位为主。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化工业、能源业、医药、生物制药业以及环保业,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等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由于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毕业生2-3年内转行的较多,人才相对缺乏,所有市场对此专业人才需求量都大。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外资企业、全国各大、中型国有和民营化工企业,工资待遇好,月薪多在2000元左右。
总的来说,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有精细化工行业生产运行、生产管理及产品开发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本专业培养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化工工艺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分析和正确选择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生产控制指标、操作要点等,能运用工具书进行化工工艺计算,能在化工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操作与管理等。因此我们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都希望有一份轻松而满意的工作。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要从长远来看,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二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情绪、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思考了样本的代表性与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取题形式,分为单选与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取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与县镇。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与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必须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证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明白。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与工作的选取
在升学与工作的选取上,79.5%的调查者选取工作,11.5%的人选取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取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取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潜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此刻的毕业生在做选取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取
调查证明,66。7%的调查者选取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理解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有必须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与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与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与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用心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与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就应透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与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取1200-xx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证明,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期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理解,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思考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思考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此刻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此刻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思考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取是留意而慎重的,个人兴趣与专业在选取工作时是占十分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思考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思考,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思考。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与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与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期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与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证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与企业的双向选取。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取,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取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潜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潜力包括所学的专业潜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贴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必须程度上饱与,此刻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与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潜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潜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潜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取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与才华。
五、要敢于应对挫折,不放下,不服输,要敢闯!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能够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潜力,不仅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完美的未来。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三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是参差不齐。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无疑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的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a、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的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四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综上我们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点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
由此可见,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0xx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身专业技能,同时,端正就业心态。
大学生应了解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与社会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关注各类就业动向,从而对症下药,为自身找到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奋斗目标。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选择逃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底的深渊,只有选择面对,际遇才会眷顾我们,我们才能看见明日的曙光。面对这一危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前一阵,国家xx下阶层时差时说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为工作重点来做。总理xx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们交谈。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就业文图的严重性,它与整个是个会的经济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解决它并不是一个想法,一项措施可以奏效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科学发展观,长远地,发展地看待整个问题。而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五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25万2015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同时对2012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情景进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创业、深造确保了大学生就业率继续坚持稳定。
大学毕业生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2014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5届4042元比2014届3773元增长了269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48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5届3409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209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46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能够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届4394元增长了324元,比2013届4123元增长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届3649元增长了258元,比2013届3447元增长了460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过半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小微企业
据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此外,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介绍,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提升,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大学生就业率是下降的,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是这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报告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毕业直接创业三年后一半存活
报告中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往年持平。郭娇介绍,分析大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自主创业是原因之一。郭娇介绍,自主创业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今年到达3%。“可能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有点小,可是相当于90%以上的就业率高的情景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得有意义。”郭娇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创业。报告也指出,大学生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仅一半。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比例为2%,其中毕业时创业三年后还存活的仅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存活率仅在一半左右。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报告指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生的比例为78%,高职高专学生的比例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较小,还不到5%。
同时,报告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构进行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其后是零售商业(12.8%)、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6%)。2015届高职高专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2%)。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回报,报告也披露,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立刻就进入高校招生录取季,什么专业的就业情景好,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报告披露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和最低的十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为96.6%,就业率最高;而口腔医学的就业率仅为83.4%,为最低。
根据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报告评出了2016年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分别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被评为红牌专业。
从行业上分析,报告指出,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有“教育业”(增加3.6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
向,这样就能够欢乐的工作,欢乐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六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毕业生双选会上,某单位的招聘台前一下子挤来了个人,但其中只有人是求职者,另外人都是“参谋”——求职者的爷爷、奶奶和父母。对于类似现象,有社会学家指出,中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大规模地步入社会,他们的就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应该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心理较脆弱,承受职场挫折与失败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初次步入职场时,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
杨强是南宁某高校届毕业生,是家中的独苗。从今年月开始,为了帮助杨强找工作,他的父亲特地从江西赶到南宁,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下,准备打一场“就业持久战”。对于这样做的理由,杨强父亲的解释是“儿子还小,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不懂如何辨别真伪”。
月下旬,广西人才市场专门举办了一场南博人才交流会。笔者看到,杨强的父亲边看边讲,俨然一位解说员,每走到一个招聘单位前,他都要先对该单位的岗位、薪金水平和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再决定是否同意杨强投递简历。当看到杨强递过简历后老半天支支吾吾、不善言辞时,杨强的父亲连忙“挺身而出”,协助儿子……
在今年广西全区首届人才交流会上,笔者看到这样“动人”的一幕:一名女生的父母分开在房地产公司的招聘台前同时排队,而女儿却悠闲地坐在后面一条长凳上无所事事,待快轮到递送简历时,女儿才有些不耐烦地将其父母替换下来,嘴里还嘟哝着“真麻烦!”。
当笔者询问“为什么不让女儿自己排队?”时,女孩的母亲不以为然:“女儿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毕业找工作还要饱受折磨之苦,做父母的理所应当替她分担。”
这样的现象在招聘会场上并不鲜见。一家长对记者说,之所以要跟着孩子来招聘会,是因为怕孩子“稀里糊涂,一不小心就明珠暗投”,父母亲自上阵“心里会踏实许多”。对于要选择哪一家单位,一般会全家人反复推敲,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单位的工作地点、工作的稳定性、工资待遇及发展空间等等。
那么,独生子女的就业心态如何呢?请看广西大学学生会的一项调查:多名独生子女中,有近七成的人对前途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于工作经验、学历的要求过于苛刻,并且薪水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设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找一个离家近、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在调查中,几乎没有独生子女有自己独立创业的想法。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普遍不能准确客观地为自己定位,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以及职业能力并不了解,自我评价偏高。另外,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把就业前景想象得过于美好或过于艰难,直接导致期望过高或畏缩不前。而且,他们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择业时往往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首位。
调查还反映出独生子女就业的一些矛盾心理。许多学生对自我缺乏正确的分析,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而是盲目攀比,还有的同学想找一份“比较好听的工作”。不少独生子女寄希望于父母长辈的社会关系,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还有的独生子女因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扎实等种种原因,没有信心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即将踏入社会的独生子女普遍有一种危机感,他们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人际关系太复杂,自己难以适应。许多人选择读研或出国留学以争取一个缓冲期,有的甚至不愿意卷入激烈的竞争中,宁可选择成为一族。
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职业心态,广西大学招生就业办负责人说,作为大学生的独生子女,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简单,没有经受过挫折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一旦遭遇挫折,则感到失落、悲观、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从信息来源、联系工作、出面调节到心理辅导等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周到细致的工作,以便独生子女在毕业找工作时即使遇到挫折也一样可以充满自信,甚至越挫越勇。但是面临择业就业,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有极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茫然、不自信以及很强的依赖性。
林明是广西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去年通过自己联系实习,最后被北海某公司聘用。如今林明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他感觉公司员工热情,气氛活跃,工作中学有所用,很满意现在的状态。现在他正准备考托福,出国读硕士,拿到学位再回国发展。
今年岁的小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年毕业的她虽然只有两年的“工龄”,却已经跳了两次槽。令她感到自豪的是两份工作都是她自己找的。“第一份工作很累,老是加班加点,很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而且和我的专业没有一点联系,所以干了一年,我就不干了。刚开始工作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被上司批评一两句,心里会难受好几天,还经常落泪。不过,现在已经完全适应和改变了。所以我觉得独生子女的适应能力并不差。”
李彤是年湖南大学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投简历谋得深圳某酒店财务部会计一职。在该酒店工作年的李彤也有跳槽的打算,她说:“工资不太高,主要是觉得自己没太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想跳槽去外企。我最大的心愿是找份好工作,买套大房子,接父母同住,只要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很多家长对子女择业不放心,但是有父母“亲自把关”是不是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国凯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说,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求职者的人品、学历和经验。独生子女们连找工作都要父母亲陪同,甚至帮忙查资料、填写表格,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独立能力。
对此,社会心理学专家认为,独生子女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空间,可以说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在他们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引导。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生子女经过几年大学集体生活的磨炼,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理和交际能力。但他们在工作中的刻苦和创新精神相对弱些,需要用人单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潜能。
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的那样——“爱比维生素还重要”。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对“独苗”教育比较重视,所以一般而言独生子女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在爱的阳光中成长,个性发展健全,多数独生子女性格活泼、开朗、大方、敢说敢想。可以说,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只要善于扬长避短,独生子女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是有独立见解的一代,他们是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很强的一代,也是市场经济观念很强的一代。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七
海归就业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海归求职者:一种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课程中频繁回国应聘,为毕业后直接就业铺好路;另一种索性踏实等到毕业后再求职,甚至选择gapyear(间隔年)进行实习或志愿活动,而不急于就业。快就业与慢就业分别适合怎样的留学生?不同的留学后选择会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
早有职业规划快速收回成本
7月12日,张龄(化名)一大早就拿到了体检报告,也走完了某知名证券公司的最后一道入职流程,此时距离他从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硕士项目毕业只有半个月,他几乎实现了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我比部分留学生在职场起步就快了一点,打下了这个基础,以后可能每个阶段都会比同龄人超前一些。”
为了实现快就业,张龄从2016年10月就开始投简历,甚至放弃了美国近一个学期的课程,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也一直留在国内实习和求职。“我出国之前就已经决定未来要回国从事金融行业,所以实习的那个学期选了一些相对简单也不需要考勤的课程,也顺利完成了考试。尽管牺牲了一些学习的机会,但就这个阶段而言,找工作是最重要的,要有取舍。”
蔓藤教育中国区总经理李依静认为,多数快就业的留学生不只是就业速度快,而是能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将其纳入留学计划中。但也有少部分留学生没有清晰的规划,而是希望边工作边调整,侧重于积累经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张西(化名)入学不久就开始赴深圳上海等地求职,并很快被某知名咨询公司录用,但入职后她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所在岗位,最后,她跳槽到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此时,她的部分同学还在求职路上。
张西认为:“快就业多了一次试错的机会,也获得了更多求职经验和自我提升。选择快就业还是慢就业,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规划。”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王一新认为,国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强了留学生求职的紧迫感。同时,留学需要付出的经济、精力等成本比较大,这促使海归希望尽快落实工作,获得回报。但另一方面,年轻人对待就业的心态正在变得开放,他们希望仔细甄别,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马上跳下去。尤其对于留学生来说,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各异的人会冲击他们原有的思想体系,刺激他们进行多样化的尝试,慢就业正在成为许多留学生的选择。
有计划是增值没选择是啃老
“出国前我的计划是去体验一下美国文化同时镀个金,然后就赶紧回国找个好工作。但毕业前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我连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本想毕业后立刻回国求职的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生康尼(化名),暂缓了回国计划。毕业后,她来到华盛顿一家创业型媒体实习。“一方面能实现近距离观察大选的心愿,同时又能挖掘一下我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在10个月的实习中,她发表了近20篇关于大选的分析性文章,策划了许多视频报道,并在重大集会现场进行解说,而这些也成为了她在求职时的独特优势。回国后一个月,康尼就被北京一知名媒体评论部录用。
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王剑认为,慢就业者要有明确计划,去做一些对进入职场有意义的尝试。“如果空窗期比较长,期间求职者又没有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增值,这在简历中就会成为减分项。真正的择业应该在就业之中进行,即使做了很多准备和选择,很多毕业生工作后依然会进行调整和改变,先就业这个动作还是必要的。”
除了主动选择慢就业,也有不少海归由于毕业时间较晚或就业政策的限制而错过校招季,被动进入慢就业。
为了满足出国留学满360天这一海归落户北京的必要条件,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生李田一直在香港“留守”到2016年11月毕业后才回国求职,次年4月才拿到offer,7月正式入职。李田认为:“这个时间成本很高,我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工作半年到一年了,这让我感到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年轻人还是少用慢就业来安慰自己,无目的的慢就业等于无业啃老。”
不要成为职场上的“背包客”
李依静蔓藤教育中国区总经理
选择慢就业没问题,但对阶段性空档期“上瘾”则不利于长期的职业发展。如果人力资源负责人在求职者的简历里发现了职场“背包客”的影子,就可能会感觉恐惧和排斥。
许多留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本质是没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一些实习和志愿服务其实应该在大学的暑期完成,而无需在毕业后留出空档期进行。比如,留美中国学生可以申请cpt(curricularpracticaltraining)签证,在暑假进行实践,但他们常常选择回国休息,享受美食。细究慢就业的原因可能是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对职场的了解不足,沟通能力和实习技能的欠缺等。如果不能挖掘并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未来可能还会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困境,甚至出现新的空档期。
王剑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
如今就业市场愈发多元化,兼职、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这样的趋势给了想完成自己心愿和不急于就业的人一些空间。因此,慢就业和快就业没有孰优孰劣,留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不要盲从。如果真的不想立即进入职场,勉强自己也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求职者要紧密关注招聘动态,提前准备简历等材料。随着招聘方式的多元化,信息和应聘渠道的缺乏将无法成为慢就业的理由。空中宣讲会、skype面试、海外招聘会等都可以帮助留学生更方便顺畅地进行求职,留学生应主动搜寻信息,积极筹备。
切忌眼高手低选择后要全心投入
mia加拿大劳里埃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加拿大某银行
不论选择慢就业还是快就业,一旦做好决定就要全身心投入。求职季焦虑的留学生大多是在纠结就业还是等待,而非找工作本身。
在职场,我遇到过不少留学生,找不到工作时各种担心,找到了又摇摆不定,想要更好的。但真让他们去追求理想,又瞻前顾后,最后一直是在工作中抱怨。
我认为,留学生在学校必须好好读书。你可以选择不读,去创业,去gapyear,但一旦在学校就要投入。一旦工作,也要认真付出。人生没有行动决定命运,有想法就先做起来,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恐惧和妄想的枷锁里。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八
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团队用问卷形式对西南政法大学的同学做了一个不完全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极具代表性,对没每一个大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许多人对这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式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你更好就业。
问卷里提到专业、学校、个人能力,什么对就业的帮助最大。5%的人选择了学校,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不公平的现象,或许她的招聘广告上写道“只招211工程大学”。大学的名气对就业确实有影响,但是进入名牌大学的人却是少数啊。总体上来看,其他大学的就业率也不差。11%的人选择了专业,社会上流传“选好学校,还不如选个好专业”。专业对以后就业确实有影响,比如某大学的王牌专业,它的就业率就一直很高。但是就业以后,经常会出现专业不对口。专业只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90%的人赞成个人能力才是就业的最大砝码。有了能力,无论走到那里就有饭吃。但我个人认为,你没有那块敲门砖,进不了那扇门,即使你再有能力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光有能力是不行的,你得有一定的资质,文凭。
谈到通过什么方式就业,也不过这几种方式:校方推荐、找关系、靠自己。这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但不是绝对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学里学业平平,没有被校方推荐就业,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助他,他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找一份工作,但是糟糕的是能力又不是很好,所以自然而然的失业了。这就是许多大学生失业的原因。15%的人认为就业要靠父母和亲戚,这是走向岗位的捷径。81%的人凭自己的实力找工作,这是当下最普遍的现象了。什么北漂一族,下南洋啊……都是大学生为了工作,靠自己在外面打拼。多么鲜活的例子。只要是自己愿意,凭自己的双手肯定能够为自己谋得一席之位的。
大学生对工作的初期月薪的期望值到底是多少呢?45%的人定位在1000~1500元/月,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我看到的啊,普通的洗碗工月薪是800~1000。那么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定位就是比洗碗工高那么一点,这也是因为就业难造成的问题。许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幸运的啦,慌不择路,什么职业都可以,最紧要的是能够有钱可赚啊。1500~3000元/月,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的啊!46%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就在这个层面,当她们出入社会后会发现许多现实和自己想法背道而驰。合理的定位将会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面,就业的机会也会更多。
究竟在哪里就业也困扰着很多大学生。选择家乡还是外地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家乡,是自己出身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在家乡工作的话,适应工作的速度肯定会很快,自己的亲人也在那里,可以提供很多帮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在异地工作,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大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弊在于,大学生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可能对气候不适应,没有亲戚朋友,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面临危险。59%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18%选择在外地就业。看来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检验不仅局限于家乡,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外地,在那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下流行。我们会在报子上看到某大学高材生卖猪肉,某大学生卖包子……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一石二鸟的举动。一是缓减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二是解决自己的就业的问题。59%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显然很多人对就业也是有两手准备。光靠企事业单位来吸收毕业大学生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还是一味的等着招聘的话,那好比在抹杀机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渴望的结晶。
中国经济体的壮大,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gdp,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就压苦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是中国长期积累下的问题。经济的壮大,对人力需求增多了,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走上了这座独木桥,在激烈的竞争中失业。严峻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
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苦难的问题呢?
教育体制需要改革,高校扩招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问题之一。中国的高校扩招,生产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也在不断的贬值。高校只知道扩招、再扩招,收钱,还是收钱。他们有为自己生产出的产品想过吗?到底销路怎么样啊?厕所里的'环卫也是大学生。高校理应制定出一套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法人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的,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大学生人才的。所以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一大支柱。
只是靠外界因素是完全改变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大学生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现在的就业形式多种多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自主创业、当村官……关键在于自己,转变了就业观念将会更有利于就业。
所以,提升自己,把握机会,就业就不再是难事。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十九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个寒假,我采访了一位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姐,了解到了当前就业的前景和存在困难,并通过调查以及查询资料,以找到问题并求得解决方案。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
2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届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届毕业生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年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形势日益严重。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滞缓,企业用人需求下降, 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并且,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冲突也十分突出,这些都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鉴于此,我们组就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
观;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帮助大学生提高改善就业状况;发现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尽快认清就业现状,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
2017-1-1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潍坊学院志远楼随机选择经管学生
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本次活动共发放问卷40份,共收回28份(其他12份问卷视为无效问卷),问卷共向学生提问了12个问题。 (见附件一)
:
1、就业形势调查结果如下:
问卷反馈的数据可发现:52.45%的同学认为形势严峻、26.08%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正常、10.23%的同学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而还有11.24%的同学不清楚。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就业持困难的心理,而同时也有小部分同学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或关注度不够。
2、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
1)大学生求职准备情况(最具竞争力的方面):
3)当前最欠缺的素质:
通过对以上图表数据可以发现,很大比例同学比较重视专业证书、协调能力对于求职的重要性,这也是当下同学们忙碌于学生会、职业证书考试的反映,同时一些同学对于我们学校的学历水平对于以后就业的帮助表示担忧,还有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做的不足,而在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方面,同学们沟通协调能力成为同学们最担忧的能力。鉴于此,可以发现存在学校就业信息指导方面工作不到位,同学之间沟通协调、团结合作意识欠缺,学生求职技巧匮乏等方面问题。
3、大学生就业时的行业、薪酬、地区的选择及原因的调查:
1)行业选择:
2)薪酬选择:
3)地区选择:
通过以上图标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时由于受固有的乡土观念影响,回乡也是一种选择,而地区选择出发点多集中于生活环境好、未来发展前景、家人安排等原因,而处于兴趣考虑而做出行业选择的比例很少;对于就业初期的薪金,同学们表现多集中在2000元左右,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很少,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就业初期薪酬要求比较低,多由于工作经验少或能力较低造成;而就业行业多集中在收入稳定、待遇有保障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也是广大学生的选择,同时一小部分同学选择科研部门,同时通过行业选择的原因分布,可以发现收入因素、工作环境、自身兴趣等成为同学们选择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收入、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大学生所追求的主要方向。
4、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人才招聘会、周围人群介绍等成为大部分学生就业信息获得的渠道,学校应重视就业信息的宣传介绍工作,利用好校友资源。
5、大学生就业时最希望得到什么?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初期的主要着眼点是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良好的薪酬待遇,而对于从业经验、稳定的工作岗位、前沿的知识信息关注度比较不是很高。
6、大学生毕业后的前途选择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是先就业再择业,主要是通过先就业获得经验,选择继续深造主要是对我们学校学历对工作帮助的担忧,同时也是就业严峻形势的反映;自主创业的比例也比较大,主要得益于学生意识观念的转变和院系一些有关创业讲座和座谈会的进行,反映了同学们的浓厚的创业兴趣。
。
1) 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分析中发现,学生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每天都在为了考试不挂科而学习,同时对自己定位不清,职业规划不足。
2)就业期望值较高,追求高薪。
通过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就业倾向集中于高薪、稳定、好的福利待遇,同时地区选择上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关注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是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而不是清醒的从自己的专业技能方面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地区选择。
3)社会实践经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部分同学总是停留在校园当中,不出去参加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兼职(服务员、促销员、家教、校园代理等),社会经验少,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所关注的,我们了解到,同等学历的应聘生,由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强的同学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取。
4)专业技能不过硬。
通过和一些被调查同学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关注所学知识都是为了应试,而考试之后再询问有关知识时就会一问三不知,对知识掌握相当不牢,这也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到了学期后期,老师由于赶进度,讲课时也会按考点讲解,一定程度上造成同学知识面掌握较窄。
1)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
大学生应该转变职业观念,脚踏实地,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从基层做
起,把握就业机会,改变那种以高薪作为求职选择唯一标准的观念。
2)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机会。
首先,重点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借此提高就业时的专业技能,这是就业的基础。
同时,在有精力的同时通过参加一些职业证书的考试证,提高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再者,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增强社会自己的社会经验,这样,就业时就会更有自信。
3)极早规划,早做行动。
无论是以后打算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应该极早打算规划,树立最终目标和
分目标,这样,有计划有目标的生活,大学生活才有意义和规律,同时也有利于以后自己的发展。
4)努力拓宽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大学生应多关注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了解厂商的人才需求,有目标的准备着,不能不学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相应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校:1)加强改革教育力度,提高办学水平。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把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二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三
90年代新好青年,独生子女第一代……现在的大学生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11月20日后,各招生单位将会蜂拥进入各高校抢人才。那么究竟大学生们最喜欢去什么企业?他们的就业价值观是什么?他们怎么找工作?
最近,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就对此给出了答案。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00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深圳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四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情绪、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思考了样本的代表性与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取题形式,分为单选与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取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与县镇。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与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必须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证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明白。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与工作的选取
在升学与工作的选取上,79.5%的调查者选取工作,11.5%的人选取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取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取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潜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此刻的毕业生在做选取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取
调查证明,66。7%的调查者选取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理解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有必须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与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与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与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用心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与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就应透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与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取1200-xx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证明,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期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理解,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思考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思考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此刻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此刻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思考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取是留意而慎重的,个人兴趣与专业在选取工作时是占十分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思考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思考,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思考。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与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与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期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与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证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与企业的双向选取。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取,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取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潜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潜力包括所学的专业潜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贴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必须程度上饱与,此刻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与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潜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潜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潜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取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与才华。
五、要敢于应对挫折,不放下,不服输,要敢闯!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能够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潜力,不仅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完美的未来。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五
1、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
201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
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但是形势依旧不是很好。
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但是他们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典型现状2: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由于大城市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从05年的高校毕业生338万,到09年的611万,预计10年更是高达70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让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给就业结构带来巨大震荡;而且“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再者大学的许多专业并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所学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背离市场。图1 高校毕业生折线图 单位(万)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85万人,到2010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7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只有68%左右。
为更好的了解大学就业问题,我们特此对就业问题做了一份调查报告(见附表一),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调查目标:了解在线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湖南工学院专南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形式:走访、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的数据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6份(有14份问卷没有作答的或者没有按照要求作答,视为无效问卷)。数据仅供参考。
就业形势分析调查如下:
对问卷反馈的数据可以做出结论:52.33%的大学生觉得现在的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六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
20xx年12月20日
精细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调查报告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钟桂云老师、陈焕明老师、黄元盛老师
人物访谈,组织讨论,网上查资料
(一)为了对精细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有更多的了解,学习如何在将来的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三)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
(四)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五)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校教育建设指明方向。
钟桂云老师
学生:老师,您对我们现在所学的行业有什么看法?
老师:你们现在学的这个行业还好吧!在本校每年的就业率还是挺高的。但是比较担心招生情况,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这必然会造成整体质量下降,若停止扩招,又会对生源造成一定影响。
学生:在您教学时,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老师:最喜欢的是学生能够认真听课,还有和学生沟通交流,最不喜欢的是学生上课不听讲,以及玩手机、睡觉等行为。
学生:您是从事教师这一专业的,请问一下您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老师:因为跟学生在一起心态会得到鼓舞,还有自由时间比较多。 学生:你认为当老师最大成就的是什么?
老师:能够培养优秀的学生和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重要的是一些毕业的学生还保持着联系,他们会咨询一些有关专业前景的问题。 陈焕明老师
学生:老师您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工作的?职位是什么?
老师:我08年1月份左右因工作上的需要而被调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同年担任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学生: 那您以前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老师:我以前在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和厂长助理,长期主管工艺技术管理工作。 学生:老师,请问我们的所学的专业有哪些核心课程?
老师: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树脂合成、胶黏剂技术、涂料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技术等
学生:老师,您觉得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怎样?
老师:你们这个专业主要从事涂料胶黏剂及日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生产工艺控制、生产原料分析与检验等工作;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制造等企业从事相关产品表面电镀与涂料工艺操作、技术开发与生产技术管理,镀液及助剂的分析、应用于开发等工作。 黄元盛老师
学生:老师,您觉得我们的专业怎么样?
老师:你们这个专业比较重视实践,强化职业性和开放性;本专业校内拥有省级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备齐全。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9%以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
学生:请问老师,在校期间我们应该着重掌握哪些技能?
老师:比如胶黏剂生产和涂料生产工艺控制、 胶黏剂和涂料生产原料分析与检验等。
学生:我们这个学期要考高级化工证,请问老师这个主要考哪些内容的?通过率怎么样?
老师:这个考试分为笔试和实操两个部分,主要上课认真听讲,做实验时步骤规范,考试是没什么问题的。
学生:老师,我们读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工作待遇一般怎么样?
老师:按以往的来看,一开始的时候工资方面的待遇一般比较低,等你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会慢慢的根据你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所提高,你们的上班时间一般都是八小时制的。
1、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自80年代确定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目标以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发展较为迅速。“八五”期间已建成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中心10个,年生产能力超过800万吨,产品品种约万种,年产值达900亿元,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末精细化工率达到35%。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仅就电子工业一项就需精细化学品
1.6万种,彩电需7000多种,国内产品配套率都不到20%,其余靠进口。其它在织物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等方面更为短缺。另外从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品种、技术水平、设备和经验来看,都不能满足许多行业的需求。(摘要)
2、就业岗位 根据调查,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面向医药行业、日用化学品、食品行业及化工行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毕业后可按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事制药业,化工业,自来水,环保业,塑料业,农药业,或油漆涂料胶粘剂等待业的工作,在这些单位可从事技术操作、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产品检验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3、就业去向及工资待遇
该行业对人才的技术性要求较强。需求职位中以技术类、销售类、管理类职位为主。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化工业、能源业、医药、生物制药业以及环保业,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等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由于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毕业生2-3年内转行的较多,人才相对缺乏,所有市场对此专业人才需求量都大。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外资企业、全国各大、中型国有和民营化工企业,工资待遇好,月薪多在2000元左右。
总的来说,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有精细化工行业生产运行、生产管理及产品开发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本专业培养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化工工艺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分析和正确选择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生产控制指标、操作要点等,能运用工具书进行化工工艺计算,能在化工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操作与管理等。因此我们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都希望有一份轻松而满意的工作。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要从长远来看,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七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是参差不齐。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无疑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的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a、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的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要篇二十八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综上我们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点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
由此可见,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0xx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身专业技能,同时,端正就业心态。
大学生应了解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与社会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关注各类就业动向,从而对症下药,为自身找到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奋斗目标。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选择逃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底的深渊,只有选择面对,际遇才会眷顾我们,我们才能看见明日的曙光。面对这一危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前一阵,国家xx下阶层时差时说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为工作重点来做。总理xx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们交谈。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就业文图的严重性,它与整个是个会的经济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解决它并不是一个想法,一项措施可以奏效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科学发展观,长远地,发展地看待整个问题。而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