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下面把课堂重要情节还原一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部分,作者抓住了“我的乐园”来写,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童年的鲁迅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不得不告别他的乐园了,请同学们齐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受。
2、问题一: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问题二: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
问题三:书塾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思考之后,答第一题时,答案找的比较散乱,不全,都找到了。(一)从先生角度:(学生渊博、不回答“怪哉”问题、不经常体罚学生),教师提示后,学生补充(教学认真,随时加入学习内容)(二)从学生角度:(喜欢问“怪哉”类的问题,经常到书屋后面的小花园里玩,在座位上玩游戏、画画)
答第二题和第三题没有给时间,而是都在第一题答题时都包括了。
分析这一环节的处理,我的做法显得仓促,缺少逻辑性,把三个问题混合在一起来讲,学生找起来没有抓手。经过反思,如果再教此课,我认为: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清第一题答案(书屋的环境、老师、学生的读书生活)。进而自然引出第二个问题,若学生不理解,可以换个问法:我在三味书屋都做哪些事情?(拜孔子、拜先生、问“怪哉”问题、习字、对课、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做纸盔甲游戏、画画儿等)。接着回答第三个问题:文中我的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对他的感情如何?(引出他是一个严肃、和蔼的老塾师,外表严厉、内心和蔼有责任心,我对他恭敬、尊敬)。接着找出描写方法并分析作用。
归纳主题环节:可以提示学生“有人说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回忆的感受是枯燥的,乏味的;有人说是快乐自由的,你们认为呢?”然后找学生说不同的看法的理由。(2方面: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发展),这里教师再水到渠成的点出: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要看鲁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教师顺势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描写先生的对鲁迅生病的父亲帮助找药等片段,让学生感知鲁迅对先生的恭敬、尊敬和喜爱。进而理解出课后题一题3小题的答案是第三个。
教师小结...写作片段练习...
顺着本节课的思路一路反思下来,觉得以后在备课中的态度、技能、眼界、方法等都急于有待提高,要认真、多听、多总结反思,开阔视野。感觉一堂课中一个问题这么讲学生就吸收的不好,换个问法或讲法就会有深刻的收获,这样坚持下来,才是教学相长呢!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同仁们批评、指正。谢谢!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草》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借助
导读,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教学机智:《草》是王愿坚创作的和长征有关的小说,文章比较长。为了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我利用题目导入:一棵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小草,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在特殊的环境中却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我们走进王原坚的草,感受一下在长征途中由几株平凡的小草引发的激动人心,震撼心灵的故事。快速默读课文,本
篇小说由草引发了一个什么故事,简单概括。吃——尝——议,彰显出人物的心灵和内心世界。所以草就是这
篇小说的线索并由此展开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可利用线索把
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然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再通过各种描写把压缩的文章还原。一收一放中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创新:《草》这
篇小说,在塑造人物上运用了各种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等。但如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我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来
评价一个人?有同学说,通过他说的话,言为心声。有同学说:通过他的表情神态,来判断他当时的心理。或者通过他的行为动作,来判断他性格特征。而小说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应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和
思想意识形态,或弘扬一种
精神或贬斥某种社会现象。今天我们认识一下《草》中这两位人物。通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评价人物的方法,给他们写一份
鉴定表。以这种方式:从这段的描写中,我感到了这是一个的人。大家比较有兴趣。把人物的性格和
精神都概括出来了。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四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星期四,我教《草》一课,侯校长准时的来到班级坐在教室后边听课。说实在的,学校的大校长能这样的上课堂听课,就是一种让人尊敬的行为。所以,我课前准备的很充分,把它当成一节公开课。
在此,谈谈自己的反思。
无论上什么课,必然要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最主要的是你的突破口在哪里?
我总是在想,我的语文课能不能再上升一个高度,或者是能不能更有突破?所有的这些,或许必须建立在一个大语文观,更广阔的语文观,不是为了教语文而学语文,不是让孩子们为了学课文而学语文。语文必须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生活边缘和学生紧密相连,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到自己离语文很近。
于是,我的突破口便是修辞方法的感悟,我的教案的思路是自己所思所想,没有一点别人的痕迹。因为在实际的语文实践中,孩子们太需要修辞。比如:口语表达上,孩子们还习惯于流水账,他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表达不仅仅是在清楚、完整上,而是能有自己的观点,能加进自己的感情,能加进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需要修辞手法的体现。一个反问句不是胜过千言万语吗?在习作和暮省中,孩子们也都是在啰嗦,除了能有点积累的好词之外就是缺少好句子。好造句从何而来?除了积累就是修辞手法的体现,基于此种想法,我本课的突破口在修辞。
这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恰恰涵盖了引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于是我把第五自然段作为本课的重点感悟段。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排比句式,孩子们刚刚接触需要作为重点句子的朗读。
知道了自己想要讲什么,确定了骨架,课型就成了。剩余的过渡语,就是血肉了,这就需要看教师自己的喜好了,喜好什么风格就可以加入。比如开始,我喜欢动的、触动心弦的感觉,我就加入了《小草》的视频,有声音、有画面的语言将孩子拉进一个美好的世界。再后来的重点段理解中,我喜欢情感把意境更深更浓一些,所以重点的句子就做一个深度的渲染。随着情感的深入,自己也会真的体验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境,大地就是母亲,小草就是大地的孩子。这种遍地是小草的境界,这种小草对大地深深的依恋,这种小草对大地的回报,这种小草对大地默默的奉献。不言而喻,孩子们深深的体会到了,对课文的主题自然的感知到。这时的读胜过很多的讲。此时读声胜讲声,这也是“少讲多学,精讲多练”的体现吧。
总之,我想在上课的时候多琢磨一下,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不知道想法是否准确,只是想在语文课堂的路上能走的更深更远。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能做到“少讲多学,精讲多练”这一点,所以,每每上到语文课我会感到轻松加愉快。
在这节课中,我想达到的理想境界是:孩子们的小练笔精良,孩子们的表达更有风范!有几个孩子做得挺好的,短短的几分钟,能用上一两种修辞,写作思路明晰、语言丰富,不再那么生硬、干瘪。可是,大部分的孩子们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给孩子们一个更宽广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发言和实践的机会。其实,课堂就是老师和孩子们心与心交流产生共鸣的课堂。如果,孩子们和你的心是近的,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手段对待他们,他们都会欣然接受,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是在为“我”好!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草》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学习《草》。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 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会,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
3.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注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船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遵循了我校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即“巧妙引诗词——初读知大意——品读悟诗情——扩读升情感”。首先我借助白居易创作这首诗的故事导入教学,极大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读古诗时,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做到有层次性地提高朗读能力:通过自读,清除朗读障碍;示范加指读使学生朗读不但准确,还上升到有节奏这一层次;齐读晓韵律,为后面深入品味诗文做好了铺垫。
品味诗情体会意境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使学生充分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呢?在“品读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了多媒体和图片等手段,采用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升华情感。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理解抽象,于是我借助图片引出诗句,使学生的理解更形象化。
我首先借助古诗图片,启发学生感知古诗描绘的是哪里的草。学生都齐答:草原。 “离离原上草”这句中哪个字是草原的意思?这样“原”字就形象理解了。 “离离”是学生理解诗句的难点,我又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上的草长的怎样?同学们说:很多,很茂密,很茂盛。我乘机再问:古诗中的哪两个字说明小草在辽阔的草原上长得很茂盛,同学们都能回答“离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离离”的意思,同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茂盛及草原的一望无际,同时借助手势辅助朗读,提高了朗读效果。
接着,我又出示四张不同季节小草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用语言描述不同季节小草的特点,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形象感知了什么是“枯”,什么是“荣”,理解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诗与画的结合,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品位古诗、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多了。后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我配以图片,同时重点抓住了“烧不尽”的是什么来加以引导, 诗句的理解就这样水到渠成了,通过反复读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然后,我又借助描述意境,引导学生针对性地齐读不同的诗句,最后又齐读了全诗,从而升华了对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的体验,整体感悟了全诗,使本课教学达到了一个**,学生读的能力真正达到了显著的提高。
“扩读升情感”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向学生还原了本诗的原貌,并鼓励孩子课下读一读后四句,搜集相关资料,感悟它们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进而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探索学习的精神。
我觉得本节课最成功之处一是形象感知,二是读得到位。当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朗读如果再配以音乐,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更能入情入境。扩读升情感这一环节,如果再准备一些课外的内容,如白居易的其它诗词,可能知识拓展得会更深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