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农业心得体会500字 智慧农业心得体会九篇(模板)

2023年农业心得体会500字 智慧农业心得体会九篇(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46:58
2023年农业心得体会500字 智慧农业心得体会九篇(模板)
时间:2024-03-20 19:46:58     小编:zd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农业心得体会篇一

为了让教师能够在工作之余得到比较好的调整,学校组织了全校教职工去南汇农业园区进行考察活动。我为能有这么一次好的放松机会而感到非常高兴。虽然路途相对较远,花在路上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我仍然兴致勃勃地跟随“大部队”前往。上海市南汇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上海市南汇区惠南新城东侧,郊区环线沿线,由同济大学设计,总面积16.98平方公里。

现代农业园区分"一带六区",即果林带,沿郊区环带西侧各250米宽,种植以优质水蜜桃为主的经济林带,占地面积5.8平方公里。其余11.18平方公里为核心开发区,规划为六个区:科技研发区、设施园艺区、出口加工区、特种养殖区、生态休闲区、现代农居区、果林带。进入园区,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了各式各样的田地,并且与那里的农民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许多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以及他们在平常工作的时候所碰到的奇闻趣事。所有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淳朴和勤劳。而蔬菜大棚里面的蔬菜是另外一个亮点。由于蔬菜大棚是一种具有出色的保温性能的框架覆膜结构,它们能够很好地阻止内部蔬菜生长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流失,使棚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棚内的蔬菜以及水果都长得很好,令人馋咽欲滴。有幸的是,参加这次参观活动的老师都能够采摘一些蔬菜回家,我感到果然是不虚此行。

(1)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由于该农业园区地处南汇,离市中心相对较远,交通问题是需要关注的。而此次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组织了大巴车一同前往,彻底了解决了来回的交通问题。然后便是行程上的安排。由于参观的老师数量比较多,因此学校将所有教师分为几个团体,分别参观不同的蔬菜大棚,这样即防止了秩序的混乱,又能不影响当地农民的日常工作,每一个教师都能很好地进行参观活动,可谓一举多得。总之,在学校的精心筹划下,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安然有序,令人感到十分满意。

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

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农民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大棚等方式来保证他们的农业种植情况,他们生活也因此而得到了巨大改善,这是和他们的刻苦努力和不辞辛劳分不开的。

参观南汇农业园区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的收获和感想是很深的。我不仅了解和领略了蔬菜的种植和生长环境,还感受到了那里农民热情、简朴和勤劳。我对这次经历感到难以忘怀。

农业心得体会篇二

;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展开。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对此,我们作了一些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动摇

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放到了突出位置,几乎每年都在持续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其合理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2005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有80%下降到49.7%,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有20%上升到50.3%,畜牧业、渔业和林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二,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有了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2005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80.3%下降为67.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19.7%上升为32.9%,棉花、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2005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增加到48402万吨,增长了58.8%,增产的粮食约占同期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的2/5。与此相应,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也由318.74公斤上升到371.7公斤,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四,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无论粮食、棉花、食用油、水果、蔬菜等种植业产品,还是肉、蛋、禽、奶、鱼、虾等养殖业产品,市场供应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空前繁荣的局面。

尽管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只适应总体小康阶段较低水平的消费需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随着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就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依然需要进口,出现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
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频繁发生洪涝干旱灾害,在相当程度上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
三是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除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农作物在传统分工基础上有所调整外,大多数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分工,小规模分散布局仍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区域优势难以发挥;
四是产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过于集中在农业,导致单位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与此同时,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农业主要局限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全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大量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没有完全改变,影响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显而易见,再按照过去的老路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深入探求和运用新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这些年来,农民外出打工人数持续增加,来自打工的收入比重趋于提高,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接近3亿人,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在今后若干年内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之更加适应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适应加快农业发展、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更加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继续推进农产品由低质为主到优质为主转化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农产品全面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状况提出来的,到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完全摆脱数量性结构调整的束缚,较为普遍的情况仍然是: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稍微紧俏些,立即会诱发众多地区一哄而上,很快出现滞销积压、价格下跌的局面。农民面临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很难把握应该多种些什么、少种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继续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以优质农产品占领、巩固和扩展市场。这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内容。

提高农产品质量,包括改进品种和提高品质两个侧面,通过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农产品生产由以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优质产品为主。例如,目前东北春小麦,南方早籼稻和长江流域小麦以及玉米中的低质品种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品种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应当大力调减,以至退出生产领域,用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取而代之。虽然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优质率有所提高,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提高优质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从较低消费水平所要求的优质走向较高消费水平所要求的优质,在目前我国农产品整体优质率仍然较低的起点上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在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宜采取单纯压缩农产品生产等消极的调整办法,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调整调整办法,即利用优质农产品和低质农产品在产量上的差异,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争取一举两得的效果。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偏重于追求产量,培育的品种基本上属于高产低质型的,优质农产品往往产量较低。因此,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往往意味产量的相应的下降,优质农产品发展越多产量下降就越明显,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不失为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今后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产量也会逐步上升,以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数量逐步增加的市场需求。

三、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结构

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与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对粮食生产实行明确合理的地区分工,主产区专心致力于商品粮生产并与主销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主销区则保持适当的自给水平,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将这些产品卖到粮食主产区和其它地区,并从主产区购买所需的粮食和其它产品。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商品购销关系,必将使不同地区都能从中受益。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正是为了逐步推进这种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粮食生产方面,实行“一体两翼”的生产布局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所谓“一体”就是粮食主产区作为商品粮生产的主体,所谓“两翼”是指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指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我们在粮食生产布局上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向,实现这三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合理分工。

粮食主产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除了满足当地城乡居民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需要外,必须向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和西部缺粮地区从数量上、质量上提供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商品粮,尽可能扩大国内粮食市场的占有率。例如,河南等地发展加工专用小麦很有前途,但是要讲究规模经济效益,基本做法是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可以考虑在几个乡甚至几个县为单位连片建立生产基地,全省建立若干个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形成专用小麦的大批量生产能力,以利于统一提供良种和栽培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以利于大批量收购、储运和加工,提高在粮食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使这些地区粮食产业的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必须进一步消除毁林毁草种粮的现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应当看到,发展农业的目的不仅是供给农产品,而且要维护和改进生态系统。尤其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这个问题更显得迫切和重要。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之所以遇到困难,一个基本原因就是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民的基本口粮和现金收入难以解决,力图通过过度开垦,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的自给水平,维持现金收入的来源。现在,随着粮食等供求关系的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应当指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一旦实行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还林还草还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在搞好试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确保推进一步成功一步。一个重要保障是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吃粮、用钱、烧柴等实际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加强口粮田建设,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在没有条件的地区,则应迁移人口、实行封山育林,利用自然界自我恢复功能增加植被)。同时,着重要解决好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兼顾农民的各种需要,消除影响森林正常生长的各种矛盾。还应看到,不论森林的生态效益多么重要,对于生产者来说,更多的是关心能否从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收入。因此,除了保证相当比例的生态林、薪炭林外,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和发展,并实行合理轮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早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退耕还草还湖也要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在退耕还草之后,无论北方草原还是南方草山草坡,能否得到高效率的保护和开发,根本问题在于加强草场建设。通过加强草场建设,培育和增加牧草资源,实行围栏轮换养畜,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多层次地增加附加值,形成比开垦种粮高得多的经济收益。

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应当适当安排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特别是花卉、蔬菜、果树等园艺业,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和扩大出口。与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具有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费用高、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灵的特点,这种客观状况决定了适宜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挖掘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可以考虑,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除农民自身口粮尽可能做到自给外,则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安排粮食和其它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不必过于强调提高粮食自给率,更不必强调非得做到自给自足,而应把资源集中用于发展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扩大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等农产品市场销路。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增强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保护好基本农田,以掌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应当走联合之路,共同建立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基地,通过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与中西部签订大宗农产品“订单”等途径,将双方的资源、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值构成上应当具有的特征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同时,尽可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领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效益。尤其在人多地少的农业发达国家,更是如此。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展开的。

国际经验还告诉我们,实现农产品增值主要有三大法宝,即养殖、加工和出口。从养殖来看,我国养殖业产值仍然较大幅度地低于种植业,发展的余地非常大的。2005年畜牧业产值相当于种植业的67.9%,即使加上渔业产值也只是相当于种植业的88.4%,与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高于种植业的状况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随着国内人民普遍陆续进入小康阶段,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发展养殖业的市场前景在总体上是看好的,养殖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逐步接近种植业。这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更显得重要,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粮食供大于求的矛盾。同时,人民生活由小康向更加宽裕的生活水准过渡,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加工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消费需求,我国目前近13亿并且仍在扩大的人口规模,加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足以发展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最大消费市场,我国也完全有可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特别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初级农产品和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不仅关系到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且关系到扩张农业的中间需求,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缓解农产品卖难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实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谷物等种植业初级产品的成本价格过高,基本上不具备竞争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费用低廉,不少养殖业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以及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是扩大农业出口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潜力所在。法国、荷兰之所以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的农业出口大国,并不是由于这两个国家初级农产品出口多,而在于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农产品产业链条长,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加工增值幅度大,并且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从长远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可以通过加工业合理布局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和加快小城镇发展,可以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可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因此,对于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应当摆上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上,至少应当考虑这样几点:一是粮食主产区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扩大粮食转化规模,减少原粮销售,实行秸秆过腹还田,增加动物性食品供给,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建立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的生产结构。二是在农牧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实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三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资源的转化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特别是畜牧业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适当增加进口土地资源占用大、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提高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这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显得更为重要。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应当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特别在农产品主产区,乡镇企业应当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有的地区甚至应当作为主要内容来对待,使农产品的增值效应能够在主产区充分体现出来,使过去长期单一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应当尽可能地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服务业一般布局在小城镇的商贸小区,以增加小城镇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小城镇的居民小区居住,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带动整个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创造适应新型产业体系要求的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总体竞争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受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严格制约,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又过于分散,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作出有效反应。这种状况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脱节,产业链条过短有极大关系,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新型产业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今后不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有效地组织起来,即使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也要有效地组织起来。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解决,国外农产品将比较容易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口也会面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更重要的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树立竞争观念,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新型组织形式的具体做法有多种多样,应当允许不同的组织形式并存,在竞争中不断总结和提高。根据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兼顾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能够比较容易地把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联结起来。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各项重要任务,包括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建立区域优势产业分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通过新型组织形式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对分散的农户进行有效组织的最好形式,绝不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的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迄今为止,我国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今后如果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我国农业中分散、弱小、低效、无序的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很难摆脱不利的地位,农业的整体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都不可能有多大提高。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龙头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和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能够带动较大范围、较多数量的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并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提供的初级产品。龙头企业自身也可以免除原料来源不稳定的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精力开拓和巩固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二是农户可以根据产销合同和专业分工进行生产,按照合同确定的时间、品种、质量、数量、规格等要求将农产品出售给龙头企业,不必承担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打交道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这不仅使得优质农产品的销路有保障,有助于大面积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同样也有利于形成农业的区域规模经营和区域分工,在全国范围内缓解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倾向,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助于促进农民按照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三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进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预期效果,除了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努力外,还需要处理好一些相关问题,使我们从观念上和行为上都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一,各个地区农业发展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不可能做到所有农产品都达到自给自足,应当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看到,自给自足是以牺牲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一个地区在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大有作为,有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两者互为条件。提倡多种经营,并不等于要求各个地区样样经营。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或某些农产品价高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地一哄而上,也大量生产这些农产品。这种跟着市场后面转的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一哄而上的结果势必导致供大于求,原先价高好销的产品很快就会变成价低滞销。一些地区已经在这方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比较稳妥的选择是,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

第二,提倡各个地区农村都要增加消费异地农产品。市场经济是以流通为基础的。为能卖出,必须买进,不仅在工业中是这样,而且在农业中也是这样。如果各个地区在农产品供给方面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哪个地区都不愿意购进农产品,那么所有地区都不能指望本地区农产品能够较为顺畅地卖出去,滞销积压、亏损减收必然成为普遍现象,在全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现阶段更是如此。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商品率之所以相当高,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几乎都是作为商品出售的,而农户日常消费的农产品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从市场购进的。从各个地区来看,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所提供的农产品在种类上也是相当有限的,居民消费的大多数农产品都需要从其它地区购进,由此形成了互为市场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使得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农业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在,我国各地农村还是把农产品的销售视线集中在大中城市,以为大中城市可以提供无限广阔的农产品市场,这实际上是很不全面的。诚然,继续拓展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无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开拓异地农村的农产品市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农产品市场容量将会不断趋于扩大。我们在政策指导上应当大力提倡农产品的异地农村消费,使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增加商品农产品所占的比重,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这是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所在,也是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前景所在。

第三,着力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国农产品生产刚刚步入市场经济不久,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应当明确,优质与品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良好的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及其标志,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和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后,离开形象良好的品牌,即使优质农产品也犹如“身在深山无人识”,难以顺利实现其价值。因此,要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以此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使优质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

第四,重视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相应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尽力避免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以销定产,这个在工业上提倡了多年的方针,今后在农业上同样也要大力提倡。但是,以销定产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号召上,必须付诸于行动。这种行动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率,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路。生产者和经营者应当以购销合同为主,结合其它销售渠道,确定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数量,提高农产品的销售率,降低农产品的压库率。这是防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盲目性的基本保证。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然,对信息网络建设必须加强,尽量延伸到县乡和龙头企业甚至专业大户,提供价格、生产、库存、气象等方面的信息,以利于企业和农民参考和选择。这是广泛实行“订单农业”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心得体会篇三

20xx8月19日至8月26日,我参加了由贵阳市民政局组织的浙江大学—贵阳市民政局科级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感到十分荣幸和愉快。浙江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接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底蕴的中国名牌大学。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是中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基地。华家池校区碧水悠悠,杨柳依依;教学楼前古树参天,环境优雅,是学生学习深造的理想之学府。在幽静的高端学府学习,心情十分愉快,学习十分轻松。聆听了几位著名教授的讲课,真正学习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理论,思想有所感悟,确实受益匪浅,现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取了知识的正能量。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因不良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陈学军教授讲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从专业岗位开发和人才使用及专业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讲解,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及具备专业的知识进行服务性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要规范管理,规范行为,明确职责,明确目标,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工作,为需要的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免费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

二、学与用相结合,开创性地开展社会工作。

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一环,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法律和政策依据,因此,我们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际,解决好指导好每一个人的社会工作,服务于自己身边的对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贵阳市老年人比例占到贵阳市总人口的14.4%,也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积极做好老年人的相关工作。我们要积极推进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改革和完善,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

我作为一名基层的科级干部,在县委的关心和安排下,有幸参加了永善县第五期科级领导干部管理进修班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培训,能走进“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我感学习新理论,拓展新思路,迎接新挑战。

农业心得体会篇四

6月29日至7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5天的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精心编排,领导、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无一不体现出学校对我们这些学员的高度重视和培养。学海无涯,通过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习,我又一次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遗憾。感到快乐,是因为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使自己的理论基础、实践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感到遗憾,是因为学习的时间有限,而要学的东西太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最有效手段。此次培训,省局领导以及华农大专家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进行动员讲话、讲课,不仅体现了省局对培训班的高度重视,而且更反映了各级领导对培训班学员的关心和鞭策,使我倍受感动和鼓舞。专家们的讲解语言朴实、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分析了我省的当前农机化形势,传授了农技推广的理论基础和技巧,使我感到启发很大,受益匪浅。通过培训班的学习、讨论,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要加强学习,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认识到加强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的需要。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此次学习还使我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宽。领导、教授们通过言传身教,深入浅出的给我们分析了我省的农机化现状及农机化发展前景、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使我们建立创新理念,跳出思维定势,拓展思维视角,改变自己传统的一些思维习惯,用新的创新思维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解决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产生的各种问题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培训中,领导、教授用生动的例子、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了对农机化当前形势以及发展的思考,并且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使我深深地被感染着,原来理论培训的学习也可以这么生动活泼的,短短5天学习,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坚持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充实自己。同时要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积累的经验,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多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交流,接受、学习新事物,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农机工作者不仅要充满激情、思维活跃,更重要的是要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必须埋头苦干,才能在工作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会有多彩的人生,才会彰显高尚的人格,才会有博大的胸怀,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农机化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勇于站在改革发展的风头浪尖,需要我们做事业的开拓者,做好每一项工作,经过千辛万苦,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谱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们学习了业务理论知识,还强化了我们的团队精神,锻炼了个人意志。这次培训是难得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学员们团结奋进,学习上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最终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使我拓展了思维,锻炼了意志,完善了自我,同时也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思想上同心、知识上互补、能力上增值、性格上互容的团队精神所产生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和信息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量的工作往往需要在群体的共同协作下,群策群力,才能高效率地圆满完成。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一定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基层、学以致用、踏踏实实工作,积极把这次学到知识和技术认真消化吸收,并积极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用工作成绩来回报组织的培养,用才智来答谢领导的信任,用不懈的努力来争取更大的进步。

农业心得体会篇5

农业心得体会篇五

20xx年11月10—17日,我有幸参加了xx县委组织的xx—浙江大学现代农业专题研修班,聆听到了浙大教授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品牌农业、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农村基本经营模式与农业主体培育、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课程。参观了浙江省富阳市东洲街道江岭芦笋种植示范基地和黄公望村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试验场,也是实现以点带面,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科技含量,搞好全方位、多品种农业结构调整的载体模式。我们一要扩大四大地标认证农产品种植面积,在现有的六大种植基地基础上,改良种植品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在产品、产量上创新高。二要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实行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科技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能力,使农业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传统种植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我们无工业、无污染,有着生产有机产品的良好条件,农产品品质好、绿色安全。但是我们的农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出售,并不能体现出我们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价格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我们要转变生产观念,把我们的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是要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进一步扩大以莜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发展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二要以四大地标认证农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我感受明显的一点浙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品牌战略运用很成功、文化包装很到位。旅游景点挖掘其背后的传说典农产品顺应人们追求健康、追求高品位生活的需求,挖掘其养生健体的功效,把这些特点放大进行广泛宣传,吸引眼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着力培育品牌农产品,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益。我们要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管,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创立品牌,打响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声誉。

要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一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二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因地制宜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服务。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三要支持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努力培养造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现代知识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农业心得体会篇六

通过面试有幸进入中国农业银行莱阳市支行实习,虽然实习的时间不长,我却在这宝贵的时间里学到了好多东西,丰富并实践了大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深感自己知识面的匮乏,鉴定了我积极学习的信念。在工作中,工作态度的转变是我学到的重要的一笔人生财富。“技术水平只能让你达到一定的层次,而为人出事的态度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是提升你的真正法宝。”主任的一席话给我上了实习的第一课。在实习期间,我虚心学习,认真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并与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行里员工的一致认可。

刚实习,身心都很累,有想过要放弃,和蔼的营业部的同事豪不保留地传授着他们的经验:始终坚持做一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真正的银行可能是和每个人的想象不一样的。可能大家会觉得银行的工作环境应该是舒适安静的,其实银行是相当嘈杂的一个环境,不断有打印机的声音,点钞的声音,敲图章的声音,银行的工作是很忙碌的,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感觉很快乐,心里也满足。老员工们熟练地办理客户提出的业务,专业的回答,灵活的指法,快速的办理,还有良好的心态都是我要学习的目标。

因为我以前没接触过,对个贷后中心的很多业务都不懂。“师傅”是一个随和而又豪爽的人,从第一天起,他就仔细给我传授个人贷款业务的点点滴滴。在师傅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各方面进步都很快,对银行工作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银行工作首先要抱着“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的原则,在实习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对工作每一笔业务都要谨慎小心。在银行业谁赢得了客户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我最欣赏把撒哈拉沙漠变成人们心中绿洲的三毛,也最欣赏她一句话: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成功女神并不垂青所有的人,但所有参与、尝试过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他们的世界也不是一份平淡,不是一片空白。实习的工作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领悟而扩展。当我转身面向阳光时,我发现自己不再陷身在阴影里。我开始学着从看似机械重复的实习工作中寻找快乐,我快乐实习工作着,游刃有余。

一颗浮躁的心归于平静,但不缺乏激情。刚从学校走入社会的我有一颗不安静的心,而从事工作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进步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更需要对工作的忠诚和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精神,即做事能沉得下心。这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许多小事上,从细节处入手。在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除了要加强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外,更应该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这样我们以后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更好的为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服务。

经过这段时期的实习,我深刻的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中的应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仅仅掌握好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中的各种操作技能是更重要的,而这也正是自己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只有把书本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种工作。

农业心得体会篇4

农业心得体会篇七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只有壮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农业最大的瓶颈是土地。要加快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外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宝贵经验,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要牢固的树立以下几种意识:一是机遇意识,二是市场经济意识,三是创新意识,四是品牌意识,五是有机食品意识。

二、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

发展现代农业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发展投入,加强督查力度,严格考核标准,依据考核结案,实行奖惩。要及时调整优化领导工作小组,充实工作人员,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加工流通的功能。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方面通过扶持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建设一批规模化基地,可以带动一大批农户参与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我市渔业资源丰富,可以通过水产规模养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发展,一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农业专业人才来我市发展。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动技术进步。四是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先进技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农业科技普及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普。

农业心得体会篇八

近日,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第一阶段)暨首届农业创业致富大赛活动在泰州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班,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样的培训班,和全省众多优秀的农场主进行交流学习。

经过短短两天的培训,受益良多。在首日开班仪式省农委蔡恒副主任所讲的《新时期“三农”问题思考》课题中提到20xx年是中国家庭农场元年,刚产生的事物应当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现在一些地方却已经开始忙于总结,这不但不科学而且还容易走入误区,使家庭农场的发展参照“标准答案”,不因地制宜也毫无个性特点。

农户、种植大户和农场主的区别在哪里呢?农户往往把生产与生活混为一谈。种植大户重在生产,而农场主则要学会经营。家庭农产的出现让农场主要从户主转变业主。农民在目前是一个身份,而不是职业的标志。

粮食目前依然是我国第一产业,无法取代的产业。但是第一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是与其地位是不相匹配的。不得不承认目前农业的基础依然薄弱,传统农业没有根本转型,传统农业根本没有转变;农民的增收仍然困难,没有全面富起来;农村的发展依然落后,没有像期望那样得到改变;农技推广依然故我,没有走出新路子。

可以说农业现代的路还要有2万5千里的路要走,目前的现状是: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

3、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程度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

农业不能被边缘化,目前进入过往政策负作用的消化时间。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试点一定成功,2年的事情1年就能完成,但是问题往往被忽视。

关于农业问题,今天是永远的现代,现代农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农业现代化只有转型没有定型。

新型的农业模式应该是: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

一些发到国家农场主是这样经营的,首先到信贷公司去申请一个id,然后用此id到良种公司购买种子,再联系植保公司进行植保,最后通知收购企业到田间收购,返回信贷公司进行结算。整个过程农场主几乎不用怎么麻烦,起到中间人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在我国估计发展起来不那么容易,但是现在很多农业从业者在尝试,比如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植保公司,收购企业。现在怎么样让金融公司参与进来,形成一个闭环的产业链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农业心得体会篇九

经过了一个月的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就这些方面作此总结,请各位领导及同事们批评指正。

本人的工作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以下几点需要提高:

沟通技巧有待增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时,很少能做到与领导及时有效的沟通,没有完全意识到下级与上级沟通的重要性,自己在摸索中收效又不大,也没能做好与各方面进行及时果断有效的沟通,耽误了工作的完成时间。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逐步改变自身的在沟通上不敢去说的习惯,养成以工作完成度为重心的沟通技巧。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工作的闲暇时间未能充分用来学习或与同事探讨技术知识。技术知识面较陈旧,未能做到及时了解更新自身要理解的新的技术知识,以至于领导分派下任务后,只能在摸索中完成;技术知识面较窄,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都还不了解。对自己技术能力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多去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工作经验要不断积累: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对公司内很多实际工作的流程不甚了解。缺少业务知识方面的实际经验,还处于等待领导分配工作再去做的阶段。没能完全主动地申请自己没接触过的但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的任务,没有充分做好在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规划,实际工作经验只是停留在了一定的水平之上且增长缓慢。在工作中总是怕麻烦别人,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时未能做到与领导及同事的有效沟通。本来一个懂得人一点就通的问题,自己总是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才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这样既减慢了工作的效率,在下一项工作下来时,又延误了工作的完成时间,以至于工作都堆在了一起。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平时做事不专心,马虎大意,总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不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浮躁的心态,错过了向别人学习和增长知识的机会。以后我会多去主动接触、尝试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任务,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到及时地询问这方面经验多的领导及同事,多向领导及同事学习他们的经验。使自己多些锻炼的机会,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快速成长起来。

在思想观念方面本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变:

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与合作观念。

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努力学习,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创新就是要打破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依赖别人的人生观。自己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观念与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在企业中的就业。

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企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要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在工作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奉献、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人,能得到领导、同事的青睐。

培养广泛的兴趣:应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热情的心境,自己应多去探索和参加各种活动。当自己一旦产生某种兴趣,便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克服一切困难,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兴趣广泛,就会经常注意周围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兴趣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在活动中逐渐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兴趣和爱好。

重视能力补偿:勤能补拙是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补偿;熟能生巧是活动对能力的增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培养兴趣可以克服能力上的欠缺。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就把握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让自己身心疲惫的去工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