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9篇)

2023年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46:55
2023年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9篇)
时间:2024-03-20 19:46:55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一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模糊评价模型教育能力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特点,对教师教育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对新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能力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高校人才甄选、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保护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教育领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教学手段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的改变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达到信息社会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要求。新环境、新的能力要求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对教师教育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的评价不仅仅关注教师在课堂中传授学科知识的情况,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即评价教师女口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新特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所创建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而进行的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多渠道性和丰富性

在传统教学环境中,书本知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除了传授和学习课堂教学中系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专业相关知识。由于网络能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从网络中获得的信息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哲哩予、多层次、多形态的,甚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统一收集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放到校园网上,供师生使用,达到资源的共享。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资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

(2)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多重性

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沿袭“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依据的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生学习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中心,是学习主动参加者,通过对知识的探索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3)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方式主要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问题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活动,教与学的方式灵活多样。

(4)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与培养能力,信息技术环境将赋予教育教学新的含义—培养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即将计算机作为接收、组织与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工具并对新信息技术有一种接近、亲近与尝试的喜好。有资料将阅读、计算、写作、倾听、述说、观看作为基本的沟通能力,甚至认为这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立足的根基。尤其是通过视像屏幕来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可视化思维方式,更是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所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项基二本任务。

(5)教学交互的多向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性却极为有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同班同学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交流与协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而巨还可以在网上通过扣聊天工具、bbs论坛、博客和e-mail等进行交流或者小组讨论,实现实时交互。教师通过网络检索工具收集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问题探索、交流,实现教师、学生和网络之间的多向交互。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以上我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育能力好坏是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评价要顺应新环境的发展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有些是可以定量的,而有二些能力又不能直接用量化来衡量,因此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能力的评价应以多指标综合评价为好。由于教育能力是一个定性范畴的具有很大“模糊性”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考察评判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鉴别标准。多指标中的有些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用模糊综合评价来评定教师的教育能力实为最佳模式。

在复杂系统中,可以按特点分为几层,先对每一层内进行综合评价,再对评价结果进行高一层次的综合评价,依次类推,直到最高层的评价。下面以二层评价模型为例,来分析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设评价因素集:

赋予评价集每个元素代表的分值,可得到对该教师能力素质分层得分和综合评价得分。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教育能力评价的方法

(1)从学生角度评价教师教育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和接受的关系,还应该是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的关系,新的教学关系也不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学得如何,还应该由学生评价教师教得如何。所以学生作为受教者,对教师教育能力评价是最有发言权的。陈玉馄说,开展学生评教能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会更关心学生,学生也会更尊重老师;同时,学生评教的过程也就是对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诊断过程,有助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本人了解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精神指导下,不涉及学生不太了解的教师的科研能力,依据专家的访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量学生的沟通了解,尽量多的涵盖各方预选指标供学生选择,反复修改,形成问卷调查表。

(2)教师自我评价

与他评相比,教师最了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自我评价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方法。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也可以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和知识的增长程度。

四、总结

在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新特点分析前提下,然后依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建立高校教学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设计了定性研究教师教育能力指标体系,以及定量研究的教育能力评价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和两种评价方法的确定进一步丰富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高校人才甄选、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可以科学、公正、合理的对教师教育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对教师具有导向、鉴定、改进、激励、管理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二

创新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

1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3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4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结束语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知识储备已日趋丰富,其独立思考能力基本成熟,并且开始具备了从事创新实践的基础,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开展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拥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汉语拼音教学论文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是中国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核心构成。可以说,汉语拼音学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初步建构。尤其是中国地域宏大,方言在各地都有体现。开展良好的汉语拼音教学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信息技术环境的发展带给汉语拼音教学上的突破,人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实现图片、信息、知识的重组,知识的反复重现,给学生带来一系列整体认知的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对知识体系进行识别,形成个体认知的急速内化。有研究发现,借助信息化教学,其教学效果提高百分之三十,拼音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其效应也是极为明显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从教学本质上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知。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的心理还处于起始阶段,尚未定型。因此,兴趣将带领他们接受一个又一个新知识,给学生们带来新鲜感的同时,对学生们的求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满足。在电教媒体的课堂上,多彩的图像、引人入胜的声音、生动的动画,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对汉语拼音形、义上的认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音节拼读是拼音学习的重点,为了使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轻松突破教学难点,从而通过汉语拼音教学环节对学生给予一定的辅助。把汉语拼音放在具体的形象化的信息教学之中,可以增加学生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信息见闻。通过在拼音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事物和人物的不断变化,使得学生对拼音与语文的学习充满着个体性体验,从而给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习带来触动。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现,还可以通过将汉语拼音与表情符号等相结合起来,使拼音学习生活化,从而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学生们在观看动画、图像时,可以更好地形成个人记忆。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拼音的兴趣并使之持久,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普通话、发展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是学龄段教育的开端。作为教育教学的初始阶段,拼音教学在孩子意识中整体认知如何,影响学生们对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可能影响学生们后续学习的发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能给教学以鲜活的画面,信息教学技术可为拼音教学人员所使用。然而,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技术给教学人员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教师们发现,在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反倒不如之前教学效果好。研究表明,现代技术教学的使用过于频繁,往往缺少了以往教学的关爱。因此,对此现象的追问,仍要回到汉语拼音教学的本质上来。

四、“人文关怀”在信息教学环境下仍适用

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味要求信息化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效用是短暂的。比起知识层面的传授,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与感情教育。这要求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之外,更要有一颗爱心,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这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其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在拼音教学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对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展示出来的效果更为关注,而暂时忽视了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教育方式。有学者就指出,“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不注入感情的道德教育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己身体力行使学生感受到爱与美,才能对他们身心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满人文关怀。这一点,比教学方式与方法更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仲芬.如何进行小学汉语拼音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0).

[2]张香竹.汉语拼音教学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1).

[3]王莹.让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5).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四

信息技术环境下西藏教育教学设计探究论文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对教育传播与学习活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依据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确定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对于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具有特殊性的西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西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西藏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以系统分析各学科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为目的,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产物应是经过验证的信息技术教学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包含多种元素、能实现某种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功能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以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做好教学系统设计。

一、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在西藏,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 一) 从教学环境与应用上看。以视听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及虚拟仿真型教学系统为主,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呈现和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讨论,有利于教师调控和信息反馈。

( 二) 从教学模式上看。以接受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 三) 从资源类型上看。以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软件工具、专题络资源等为主,可以有效拓展教学信息的表现力,形象生动、直观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渠道的刺激,为进一步的认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 四) 从应用形式上看。以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学习工具开展的在线学习为主,有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显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性。

( 五) 从教学策略上看。以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分层学习为主,教学资源强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强调探究性,教学评价强调实时性。

( 六) 从教学评价上看。以实时、动态或基于作品的评价为主,从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的方向考虑,评价取向趋于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

二、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在西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组织相对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可以在互联网络上学习较新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西藏各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能有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网络教学在西藏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当前西藏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 一)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对象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学习者全体、统一步骤教学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学习者个体、体现学习者学习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 二) 从教学设计的重心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教育教学结果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教育教学过程结构的教学设计。

( 三)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设计教学资源转变为设计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 四) 从教学设计的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设计。

( 五)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 六) 从教学设计的评价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动态、多样、多元的评价设计方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景中、在各种学教元素互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三、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西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环境,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因此,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 一) 师生的教 - 学关系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真正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处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 二) 设计的教 - 学过程应该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各自形成不同的学习成果,通过互联网络等信息化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汇总学习成果( 作品) 从而形成对知识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意义建构。

( 三) 设计的教 - 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学生喜闻乐见、典型的学习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 四) 设计的教 - 学活动过程应具有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五) 设计的学习成果( 作品) 应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的优势,引导、帮助学生在形成学习成果( 作品) 时体现出较大限度的创造能力和生产价值,以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的优势,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在西藏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一) 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恰当、明确、具体地表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需要实现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结果的类型。

( 二) 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准确了解、把握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 三) 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有效的认知工具,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关系,从而为完善学习活动过程奠定基础。

( 四) 学习活动的组织。通过规定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需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目的。

( 五)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注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 六) 学习评价的设计。准确确定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评价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评价资料,建立恰当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描述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编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6,第 1 版

[2]李克东。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8

[3]黄德群,霍彤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5,第 1 版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五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戏剧教学论文

【摘要】戏剧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她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着眼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开发,努力创造一种新型戏剧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和谐的戏剧教学情境,进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审美开发谈了一些认识,旨在寻求更多更好的课程整合方法,以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构建丰富的高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戏剧教学;审美开发;课程整合

戏剧作为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着不可多得的艺术魅力,她如一阵细雨滋润情感,也如一泓清泉提升精神、净化灵魂。因此,戏剧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摒弃戏剧无用的观点,着眼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开发,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戏剧教学模式。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为我们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基于这种全新指导思想与新型课堂模式的构建,我提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对戏剧文学的审美认识

高中课本中的.戏剧是以戏剧文学即剧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要真正理解一个剧本的主题,就要把握戏剧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大都是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及共同探讨分析对剧中语言进行揣摩想象,进行试读表演,从而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归结,形成自我认识。而在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我们完全可以在上述过程完结后,再利用视频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认识。

二、充分利用网络搜索拓展对戏剧文学的审美认识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文学以其独有的魅力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课标》强调:要通过了解戏剧常识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而传统教学往往是老师给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拓展,可课堂时间以及老师的相关知识都是有限的,因此老师所做的相关拓展也是有限的,学生对一个剧本延伸出来的历史、社会、人生的了解也会是肤浅的、片面的。而在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网络搜索,来拓展知识面,丰富认识。例如,《茶馆》反映了从清末、明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那么学完《茶馆》后就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这三个历史时期中国所发生的其它历史事件,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状况,从而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茶馆》的语言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地方色彩,课后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一些这方面的相关资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茶馆》的语言特色,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从而理解作品主题。也可以让学生搜索一些老北京特色的东西,如胡同、炸酱面等,从而拓展自己的审美情怀。

三、充分利用网络论坛激发对戏剧文学的审美品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戏剧”的课程目标中写到: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戏剧艺术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鉴赏完一个剧本后,老师布置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写一篇评论,写完之后,师生互作交流,或者一个班级的学生互作交流。这样交流的对象、范围很有限,学生很难从中获得丰富的启示,这很难达到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学目标。而在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所写的评论发表在网络上相关的论坛内,那样,关注这篇评论的人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了,众多不同文化层次的网友做出的评论、提出的建议一定会是非常丰富的,或许还会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做一些点评,这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写戏剧评论,表达自己独特见解和新颖感受的兴趣,这也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上几点只是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审美开发的一些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戏剧教学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六

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学生情感教育

南昌市右营街小学  曹芸

[内容提要]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再绽异彩,我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育的探索性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天地模式”。学校情感教育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我们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信息氛围  信息素养  实践操作和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暖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去构建一个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逐步使用,又为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早期,我校就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育的探索性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天地模式”。学校已初步建立起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电脑房;语音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实物展台、投影机等,并已建成了学校校园网,使学校所有计算机实现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几年来,我们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特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不久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爱玩仍是他们的天性,学生尚处于知识的萌芽状态,整个大脑的发育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和好奇,但学习的主动性及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差,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是他们的引路人。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他们逐步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兴趣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地利用了趣味性较强,且不乏知识性的辅助性教学软件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加以巩固,在信息时代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制作电脑课件,让一年级小朋友在画面上数空中飘舞的气球;玩乖乖熊游戏;帮小蜜蜂评选采蜜模范;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愉快的心情中孩子们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internt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兴趣的知识,如,有些学生对科普知识很感兴趣,于是,就主动地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看有关机器人,星球等知识。喜欢汽车的学生,可以到沃尔沃公司的网页上,看多种多样的汽车,了解汽车的结构;喜欢电视的`学生,可以从凤凰卫视的网页上一览主持人的风采;有的从网上观看国内、国际新闻;有的查看到国内外文学名著;有些学生喜欢动物,就浏览一些动物网站,加深了对动物的了解,知道了国家保护动物有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本教材,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要想使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除了精心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外,还必须组织好各教学环节,灵活运用。

1、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不断引入新奇的背景,创设多种情境,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执教《太阳》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太阳离我们远、大、热的特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制作了相关课件,查找了大量资料,使得教学呈现得更形象、更生动。

2、在教学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时,或播放幻灯片、录象;或采用实物投影;或使用电脑课件进行辅助性教学,为学生提供动画、图象、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学生学习开始感到疲倦时,通过多媒体把一首优美的旋律或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带到语文课堂,不仅能使学生精神焕发,还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更能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语文,如我执教《荷花》一课,在品读课文的同时,通过电脑课件展示出荷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的全过程,学生惊奇万分,倍感喜悦,大大增强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运用cai课件中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的描述,动情的对白,就能立即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场景和环境中,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调动情感,体会情感,升华情感的目的。

5、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通过人机对话,资源共享,进行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竞赛,采用抢答、积分、画红旗等方式,坚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的原则,实现既面向全体又发展个性的目标。

6、在教授校本课程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互问互答,实现语文课堂的信息开放。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要重视教学实践的作用,要与社会各部门横向联合建立实践基地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实践信息,发展自我能力。实践与参观,调查与访问,包括参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参观自然界和调查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永远是学生教育信息最基础的来源。皮亚杰在儿童早期认识理论研究中发现,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对儿童具有实战感、形象性、感染力,创设日常生活情景与实践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接受教学信息,积极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有利。应当鼓励学生研究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组织学生编成小组到社会中对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走访、调查、测量、统计,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整理信息并在整理中培养创造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例如,在执教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新单元时,我除了讲述课文内容外,还设计出“寻访家乡的美”这一课外实践主题,让孩子们编成小组投入社会环境中,通过参观、调查、访问,和网上查找,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然后在电脑中制作整理出来,表现家乡的美这样,既让学生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能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七

网络环境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初探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现,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師的抽样检测调查,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形成“心理疾病”。目前,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对教师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网络环境,如何加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以及教师对新技术的快速学习与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状态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一定影响。

1.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下,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可以促进教师角色适应能力,推动了教师从传统的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角色向学生的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合作者、知心朋友等综合角色转换;二是有利于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热情;三是可以提升教师人际交往的自由度,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四是网络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有利于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培养教师宽容豁达的心理素质。

2.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开放性平台,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沟通更加便捷,也使人际关系环境更为错综复杂,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特征,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产生了巨大冲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变革的形势,加深了教师的畏难情绪;二是网络发展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得在传统社会教育中独享的教师权威收到了挑战,网络资源的共享让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垄断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这一转变让教师一时手足无措;三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速度,给教师带来了一种力不从心的心理压力,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丰富性、多渠道性和先进性,更使教师产生了深层次的危机感;四是过度依赖信息设备使教师的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受传统工作制度的约束而更加自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会引发各种肢体综合症,发生生理疾病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初探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事业需要,是关爱我国教师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职业需要。因此,面对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应该构建从社会、学校到教师自身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体系。

1.社会支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一是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教师形象,增强教师地位,以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构建以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为使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二是社会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开通教师心理,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调整社会期望,不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就具备处理网络环境下学生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给教师顺利适应网络环境提高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社会支持。

2.学校关怀,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一是要研究教师心理需求,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理解和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诉求,减少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二是要采取必要措施协调处理好教师人际关系,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组成团结一致的.教育团队,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三是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对教师进行教育新理念的灌输,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3.教师自爱,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一是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待人真诚,做事磊落,积极进取,提升自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防止心理失衡,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网络教育,恰当给自己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客观看待现代网络媒体有关教师的信息,避免以偏概全;三是要加强自身心理保健意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扩大和融洽人际交流,提高自身压力应对技术和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不懈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需要政治上的关怀、物质上的关心,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心理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5月第1卷第5期:81—85.

[2]吴少怡.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林梅珍,曾忠毅.论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余学院学报,12月第19卷第16期:101—103.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八

1.1人类整体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他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更广、更快,外部因素对人们自身的影响也更加强烈,社会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从而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面对网上各种社会化的虚拟社区和论坛,当今大学生已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对他们有着超常的吸引力并使他们急切主动地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高校体育工作同样不能再固守“独家经营”的策略,而要善于利用社会化机制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发挥社会的力量.确定“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

1.2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顺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现代高校体制正呼之欲出。高校在面向社会办学.借助社会力量拓宽办学渠道的同时,要为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让大学教育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加紧密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使得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其社会化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体育工作如何借助社会的力量发展自己.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解决的现实课题

1.3高校自身优势的发挥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实行高校体育社会化,有利于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扩大高校和地方的交流合作.增强高校在地方体育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高校体育工作也只有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宣传体育,发展体育,繁荣体育,体育工作者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做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1.4各类法规制度的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各类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加速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进程。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健身热潮。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担负着宣传和实施的双重角色,这一过程正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融互动的过程。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学生对时间的支配和利用更加自由,这为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社会创造了条件。体育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最直接、最方便的桥梁。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也为加速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创造条件。时兴的课程模式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和“三自选”模式.其共同点是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体育实践。

2 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普通体育课是国家规定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具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高校体育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考虑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喧宾夺主.忘却教学任务。

2.1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社会化

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的,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社会化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多门科学中经过反复精选、加工提炼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教学中的核心成分。因此.在选用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实用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舍弃一些传统教澍中难以开展或普及程度低的内容,增加有条件坚持锻炼、有市场、受欢迎的娱乐性、健身性内容。教学内容对学生个体而言应以“少而精”为宜.应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较为熟练地掌握练习方法,体验到运动的快感。

2.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社会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教师的“示范”,采用“填鸭式”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应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采用微格教学,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在学生自评或互评之后,教师再予以指导。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学习。最近几年来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模式被高校广泛接受,有的高校已经采用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模式.这与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类似。大学生经过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以后.能够适应社会体育的形势要求,可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2.4竞技体育投入的社会化

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是高校办竞技体育的一块“心病”.学校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科技向竞技体育领域的不断渗透、现代科技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运动训练、比赛、决策、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教练员水平、经济势力等.目前尚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要发展高水平竞技.唯有走社会化的道路.寻求企业、社会及社团的经济支持。

2.5竞技体育管理的社会化

竞技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本身又包括许多子系统,如运动员、教练员、场地器材、竞赛规则、训练控制、教学科研、医疗保健、营养和恢复、心理训练、管理等等。就我国高校的现状而言,大多缺乏管理高水平竞技运动队的经验.缺少熟练的管理人才.难以协调竞技体育各方面的关系.应引入社会化管理,实行专家管理,协调好各方关系,以利提高竞技水平。

3 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认清社会形势发展.更新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发展学生哪方面的素质.长久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同以往相比,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从受教育主体健身、健美、娱乐、终身体育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增强活力和发展社会体育建立崭新的体系。

3.2更新、补充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新的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变化的实际。要脱离专业教育的模式,增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体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的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

3.3改革学校体育教育形式

据《境外学校体育传真》介绍,发达国家学校的体育教育多以选修形式和单项俱乐部为主,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由于该方法有很大的自主性,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重视个性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要有利于向社会化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的方向发展,体育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多样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高校的体育社会化进程,避免不面向社会封闭发展或盲目社会化而成为市场的奴隶。要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宗旨,加大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力度。要推行俱乐部制,把高校体育放在终身教育和社会体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财、物的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推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和校内外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作用.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加强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挑战篇九

教育信息技术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 信息技术 成长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的基石,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发展就面临着困难。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基于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现代教育环境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从现代老师所面临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及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出发,总结出现代老师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和能力。

随着教师教育技术的不断推广,教师大多数能对教育技术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且大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把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放在一边,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之所以教育技术知识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没被广泛的运用,是因为信息技术没有被日常化,因此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下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让教师在信息技术下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人物,信息技术对培养教师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如何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对老师的成长呢?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在信息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与传统的教育教学不同在于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者,担负着更多的角色。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授课教师,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者。在信息技术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能力外,还需要不断成长具备综合素质:在知识方面,作为信息技术教学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在能力方面,作为信息技术教学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在专业情感方面,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信息技术对教师成长的特殊作用

如今,信息化作为核心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从产生到广泛运用使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给教师创造了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

(一)巧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宽广。与传统教育相比,学生只能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知识,学习比较单一,而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就发挥了它的特殊作用,扩宽了学生的眼界。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注重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给课堂的教学带来了生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黑板粉笔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生动。同时扩宽了教师的学习途径,对教师也是重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这就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虽然有的老师讲课不错,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效率不高,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搜索获取更多的资源,加强自身的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率和质量。营造一个教学的互动新空间。

3. 当今信息技术下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益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培养过程。教师做为教育中的核心人物,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强大自身的能力,信息技术从产生到现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大环境和趋势下,教师更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运用,适应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晓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3):12-16

[2] 冯友梅.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101.(4):69-73

[3] 钟十军.信息技术在名师成长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与应用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8):92-9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