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猫的课后反思篇一
二、在围绕话题进行说读活动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说得不够深入,此刻,老师的“追问”,算不算“提问”?如果算,那么,这个课型算不算“无提问设计”?
三、在学生说读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 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那么,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 ”,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猫的课后反思篇二
10月2日上午在湛张小学听了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风娃娃》,文章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实验小学王老师采用贴近儿童的教学语言,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抓住重点字词和句子训练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
1、扎实做好字词巩固,为读好课文打好基础。
王老师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学习课文内容同时,把生字不经意间穿插进去。巩固字词。把学生容易读错和难读的字词制成卡片,通过学生“带读”的方式在全班进行识记,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纷纷举手,不但读音准确,声音也很宏亮,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课文时,望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那几件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并能用三个字准确的概括每一件事,接着用“风娃娃为什么吹,是怎样吹的”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每一部分都有章可循。
最后王老师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想说话。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围绕“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人们为什么要责怪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呢?”目的是让孩子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猫的课后反思篇三
今天学校让上交一篇生本课的教学反思,正好昨天讲的《桂花雨》一课,感觉还不错。就随便写写吧!<<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积极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后来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己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
每次一写到自己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直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猫的课后反思篇四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通过观察和朗读体会小草的“绿”和小河的“清”;依据板书提出问题“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通过朗读对话、句式说话理解;小结小草和小河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拓展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练习仿说。
在执教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小河来夸一夸小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一杯清水如何被泥土搅浑浊的,利用手指来演示小草的根须如何“紧紧抱住”小河两岸的泥土。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猫的课后反思篇五
12月3日下午,青蓝工程师徒报告课在实验小学三楼报告厅开始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经历了三个月后的磨练后,得到了上台展现的机会。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也得到了太多的收获和感想,这次教学,会让我终身难忘。
《给予是快乐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人物对话集中;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全文内容浅显易懂,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致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概括为以下两个大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去思考,去主动探究:一、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予了对方什么呢?二、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令你难忘,划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虽然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清楚,但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好,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在结尾处,情感没有升华上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针对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在深入一些,紧紧围绕着给予是快乐的来展开。在文中,小男孩看到保罗的新车后,说出了:“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的感人话语,我在教的过程中一直注意了小男孩不但想要把车给予给自己的弟弟,还要把希望、勇气和爱给予给弟弟,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去理解小男孩想要给予的热情,想要把爱触及到弟弟心灵的愿望,在点拨学生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记叙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忽视了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的理解,对于小男孩这一人物的体会则不到位,不能让学生充分去学习小男孩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
其次,教学要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去研究孩子所研究的内容,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围绕着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让你受到了震撼去说、去想、去写,在交流过程中,自己却并没有深入学生小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对于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不会清楚,教学时自己的思路也受到了限制,仅让小组代表交流感受,其他的组员没有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小男孩的那份迫切要给予弟弟的梦想和愿望没有充分的展开,尽管同学们也都在读在思考,但那时肤浅的,还要深入去理解文本,在以后的小组交流中,我会努力去改正这一不足,这一缺点。
最后,体现在同学们读写练习的限制上。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课堂练笔,一是小男孩不仅仅想给予弟弟一辆车,还要给予___________。二是结合阅读链接,谈一谈在生活中,我曾因为_____而快乐。这两处练笔的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从孩子课堂的反应来看,这两处练笔却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无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去畅所欲言,看来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处都要精心地准备于设计,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去思考、去琢磨。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小班化教学,小组交流,但是如何能在教学中上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让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是值得我这位新老师去学习、去钻研的。尽管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我坚信,在每份付出的背后,在每次给予的背后,我们都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就像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样:给予是心灵的付出,它不求回报,因为它是相互的。的确,和学生在一起的相互给予才是老师们最大的快乐!因为它是信任、欢乐和爱的给予!
猫的课后反思篇六
《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湖南乡土风味的儿童歌曲。余慧作词,潘正宁作曲,歌词用朴实的语言,将天真可爱的孩子给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现出来,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尊敬老人、有礼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为2/4拍子,五声羽调式,非方整性的一段体结构。旋律明快而有亲切感,表现了儿童热情、活泼的性格特点,展示了祖孙三代欢集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感人情景。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学会<<好娃娃>>这首歌,并用亲切、甜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2.能大胆地尝试表演歌曲中各种人物的动态及情感,积极与同学合作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长辈,待人有礼貌,在家里应该怎样对待爷爷、奶奶。
我第一次尝试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这种教学模式。
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课上,学生已经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学习目标1,同时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礼貌,做一个好娃娃。
这节课的不足地方是在音乐戏剧表演这块完成地不好,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原因是自己准备不充分,头饰不够,布置家的环境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表演的动力。
评价过于潦草。没有发挥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加强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