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200字篇一
历时三十余年,从828年起构思,到8年动笔创作,直至8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8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829年和83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83年)、《克洛德·格》(83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83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8年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88年2月2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88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83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88年革命,以及82年他被“小拿破仑”f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8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5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200字篇二
已经一天多了,耳边仍不时地响着“向下看,向下看(lookdown,lookdown)……”的歌声。那低沉、压抑、愤怒的歌声好像挥之不尽,萦绕在耳畔,让我的心情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闷,阴郁。
昨天,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带儿子去看《悲惨世界》。说起来这部名著,我是只闻其名,从未拜读过。总感觉那是离我太遥远的世界,那是我的理解力不能及的领域。但是,它一旦搬上荧屏是否就浅显易懂了呢?是否就离我近了呢?我是否可以对其洞悉一二了呢?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决定去看《悲惨世界》,也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想带着儿子一起去看。于是,昨天我们终于成行,领略了这部大片的风采。
影片一开始就是满屏的灰暗,色调很是压抑,巨大的轮船被无数的囚徒牵拉着,看守们在高高的台上来回巡查。巨浪无情地拍打冲击着囚徒们的身体,囚徒们身带重枷,一边拼命地拉着纤绳,一边低沉地唱着心底愤怒的歌。就在这群人中,我们主角冉。阿让也身处其中,满脸的络腮胡,一身的疲惫,只有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了仇恨和愤怒。只为了救活饥饿的侄子偷了一块面包,冉。阿让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对此除了仇恨他还能有什么呢?终于,这天他获释了,但是他还得带着证明他曾经有罪的假释证明去生活。因为这个证明,他无法寻到工作,无法获得人们的同情和理解。饥饿、寒冷、困乏袭击着他,他摇摇欲坠,心灰意冷。
这时一位善良的神父收留了他,给他饭吃,给他地方住。可是,他那已经完全冰冷的心没有被此感化,他在吃饱喝足后偷了神父的银器企图逃之夭夭。只是,他没有那么幸运,他再一次被警察抓住,眼看他的余生又将在牢狱中度过。然而,善良的神父再一次救了他,他没有指责他偷他的东西,相反,说那些东西是自己送给他的。就这样,冉。阿让躲过了牢狱生活;就这样,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冲击。这样的世界里仍然有善良,他撕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改名换姓决定从新做人。
八年的时间,冉。阿让成功了,他成了一名有身份的绅士,成了当地的市长。他本可以一直这样舒适的生活下去,但是,为了救大车下压住的赶车人,他在一直追捕他的警察贾维尔面前暴露了身份。为了救误认为自己被抓的陌生人,他勇敢的走向了法庭承认了身份。为了完成对被贫困折磨致死的女工芳汀的承诺,他带着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开始了又一次的逃亡。
又是九年的时间,法国革命的火花在全国点燃,激情的学生,愤怒的人们走向了街头,举起来革命的旗帜。这时冉。阿让再次以绅士的身份出现,而珂赛特做为他的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大姑娘。革命青年马吕斯和珂赛特相遇了,并且相爱了。一直追捕冉。阿让的警察贾维尔也再次发现了冉。阿让。
革命打响了,青年志士们浴血奋战,他们的呼声没有唤起民众的相应,他们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最终革命失败,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整个街道。马吕斯也在革命的队伍中,他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这时,冉。阿让已经知道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恋情,他的心受伤了,珂赛特恋爱就意味着将离他远去,这可是他唯一的依赖。但是他没有自私的把珂赛特留在身边,为了珂赛特,他从战火中救出了身负重伤的马吕斯。促成了他们的恋情后,然后悄然离去,孤独的一个人在教堂里等待生命的终结。虽然最后马吕斯和珂赛特完全了解了他,来到他的身边,但仍然无法留住他生命的脚步。
整个影片的色调非常灰暗,天好像从来没有晴过,太阳好像从来没有出来过。整个影片都应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无论是对话还是心理描述,低沉的歌声回荡在影厅中,震荡着我们的心。法国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让人望而生畏,饥饿、寒冷、贫困折磨的人性扭曲,让穷人和穷人之间也没有一丝的怜悯,用人吃人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于是,被神父唤醒的冉。阿让善良的心显得那么可贵和闪亮。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警察贾维尔,他是当时法律的忠实捍卫者,在他的心里被法律制裁的人一定是十恶不赦。所以,他一点儿也不同情冉。阿让,甚至对他充满了仇恨。当冉。阿让撕毁身份证明,人间蒸发后他就开始了对他无穷无尽的追捕。后来,他被革命者抓捕,冉。阿让放了他。他的心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他看到了冉。阿让的善良和宽容,他的心灵底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再后来,他看到在革命斗争中惨死的孩子加夫罗契,他再一次困惑了,他所一直捍卫的法律真的是正确的吗?带着这份迷茫,他放走了他追捕一生的逃犯冉。阿让,带着这份迷茫,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也是儿子困惑的一点,影片结束后儿子一直纠结于此,为什么贾维尔要自杀呢?这种心灵巨大的冲击对于儿子来说一时半会还无法理解,当我们详细向他讲出我们的看法后,儿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当然,雨果的这部巨著《悲惨世界》蕴含了太多的东西,不要说儿子,我们也无法全面理解。那时的社会、那时的世界、那时的人们都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参透的。搬上荧屏,利用色彩的感觉,利用音乐的震撼,利用精彩的演技冲击着我们的心,拉近了我们与名著的距离,让我们在影片结束后良久,耳边依然回荡着影片中的低沉而悲凉的歌。这就是影片给我们最大的艺术震撼。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3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200字篇三
已经一天多了,耳边仍不时地响着“向下看,向下看(lookdown,lookdown)……”的歌声。那低沉、压抑、愤怒的歌声好像挥之不尽,萦绕在耳畔,让我的心情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闷,阴郁。
昨天,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带儿子去看《悲惨世界》。说起来这部名著,我是只闻其名,从未拜读过。总感觉那是离我太遥远的世界,那是我的理解力不能及的领域。但是,它一旦搬上荧屏是否就浅显易懂了呢?是否就离我近了呢?我是否可以对其洞悉一二了呢?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决定去看《悲惨世界》,也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想带着儿子一起去看。于是,昨天我们终于成行,领略了这部大片的风采。
影片一开始就是满屏的灰暗,色调很是压抑,巨大的轮船被无数的囚徒牵拉着,看守们在高高的台上来回巡查。巨浪无情地拍打冲击着囚徒们的身体,囚徒们身带重枷,一边拼命地拉着纤绳,一边低沉地唱着心底愤怒的歌。就在这群人中,我们主角冉。阿让也身处其中,满脸的络腮胡,一身的疲惫,只有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了仇恨和愤怒。只为了救活饥饿的侄子偷了一块面包,冉。阿让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对此除了仇恨他还能有什么呢?终于,这天他获释了,但是他还得带着证明他曾经有罪的假释证明去生活。因为这个证明,他无法寻到工作,无法获得人们的同情和理解。饥饿、寒冷、困乏袭击着他,他摇摇欲坠,心灰意冷。
这时一位善良的神父收留了他,给他饭吃,给他地方住。可是,他那已经完全冰冷的心没有被此感化,他在吃饱喝足后偷了神父的银器企图逃之夭夭。只是,他没有那么幸运,他再一次被警察抓住,眼看他的余生又将在牢狱中度过。然而,善良的神父再一次救了他,他没有指责他偷他的东西,相反,说那些东西是自己送给他的。就这样,冉。阿让躲过了牢狱生活;就这样,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冲击。这样的世界里仍然有善良,他撕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改名换姓决定从新做人。
八年的时间,冉。阿让成功了,他成了一名有身份的绅士,成了当地的市长。他本可以一直这样舒适的生活下去,但是,为了救大车下压住的赶车人,他在一直追捕他的警察贾维尔面前暴露了身份。为了救误认为自己被抓的陌生人,他勇敢的走向了法庭承认了身份。为了完成对被贫困折磨致死的女工芳汀的承诺,他带着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开始了又一次的逃亡。
又是九年的时间,法国革命的火花在全国点燃,激情的学生,愤怒的人们走向了街头,举起来革命的旗帜。这时冉。阿让再次以绅士的身份出现,而珂赛特做为他的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大姑娘。革命青年马吕斯和珂赛特相遇了,并且相爱了。一直追捕冉。阿让的警察贾维尔也再次发现了冉。阿让。
革命打响了,青年志士们浴血奋战,他们的呼声没有唤起民众的相应,他们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最终革命失败,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整个街道。马吕斯也在革命的队伍中,他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这时,冉。阿让已经知道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恋情,他的心受伤了,珂赛特恋爱就意味着将离他远去,这可是他唯一的依赖。但是他没有自私的把珂赛特留在身边,为了珂赛特,他从战火中救出了身负重伤的马吕斯。促成了他们的恋情后,然后悄然离去,孤独的一个人在教堂里等待生命的终结。虽然最后马吕斯和珂赛特完全了解了他,来到他的身边,但仍然无法留住他生命的脚步。
整个影片的色调非常灰暗,天好像从来没有晴过,太阳好像从来没有出来过。整个影片都应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无论是对话还是心理描述,低沉的歌声回荡在影厅中,震荡着我们的心。法国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让人望而生畏,饥饿、寒冷、贫困折磨的人性扭曲,让穷人和穷人之间也没有一丝的怜悯,用人吃人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于是,被神父唤醒的冉。阿让善良的心显得那么可贵和闪亮。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警察贾维尔,他是当时法律的忠实捍卫者,在他的心里被法律制裁的人一定是十恶不赦。所以,他一点儿也不同情冉。阿让,甚至对他充满了仇恨。当冉。阿让撕毁身份证明,人间蒸发后他就开始了对他无穷无尽的追捕。后来,他被革命者抓捕,冉。阿让放了他。他的心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他看到了冉。阿让的善良和宽容,他的心灵底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再后来,他看到在革命斗争中惨死的孩子加夫罗契,他再一次困惑了,他所一直捍卫的法律真的是正确的吗?带着这份迷茫,他放走了他追捕一生的逃犯冉。阿让,带着这份迷茫,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也是儿子困惑的一点,影片结束后儿子一直纠结于此,为什么贾维尔要自杀呢?这种心灵巨大的冲击对于儿子来说一时半会还无法理解,当我们详细向他讲出我们的看法后,儿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当然,雨果的这部巨著《悲惨世界》蕴含了太多的东西,不要说儿子,我们也无法全面理解。那时的社会、那时的世界、那时的人们都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参透的。搬上荧屏,利用色彩的感觉,利用音乐的震撼,利用精彩的演技冲击着我们的心,拉近了我们与名著的距离,让我们在影片结束后良久,耳边依然回荡着影片中的低沉而悲凉的歌。这就是影片给我们最大的艺术震撼。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3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200字篇四
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828年起构思,到8年动笔创作,直至8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8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829年和83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83年)、《克洛德·格》(83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83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8年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88年2月2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88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83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88年革命,以及82年他被“小拿破仑”f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8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悲惨世界心得感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