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一
罗杰·泽拉兹尼( 1937-1995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1962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就在这一年,他开始了自己传奇般的创作生涯:三十多年间,六次获得雨果奖,两次获得星云奖。
在科幻与奇幻小说史上, 1962 年是十分重要的年份。也正是这一年,厄修拉·勒古恩、塞缪尔·德兰尼和托马斯·迪许等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泽拉兹尼和他们一起,掀起了美国“新浪潮”的巨浪,并成为这一创作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与传统硬科幻小说不同,新浪潮作家更注重人物的塑造,而非堆砌技术细节。他们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心,并大胆探索此前一直受到传统科幻小说忽视的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泽拉兹尼对这一流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个将神话体系引入科幻小说的创作。最好的例子就是他的名作《光明王》。
在《光明王》中,泽拉兹尼引入了大量印度教、佛教的内容,其中的人物甚至直接用了印度教诸神的称呼,如梵天、湿婆、阎摩、阿耆尼等等,书中主角干脆以佛陀为名。而且人物性格也与他们的神明称号有许多相近之处。这样一来,小说获得了更大的维度,显得气势恢宏,壮丽非凡。
也许是出于对神话的喜爱,泽拉兹尼很早便开始了奇幻创作。终其一生,他始终是个科幻、奇幻双栖作家。他的科幻作品汪洋恣肆,想像奇特,加上神话架构,从形态上看非常接近奇幻小说;而他的奇幻作品设定严谨,可以明显看出大量借鉴了科幻小说中的概念。
无论科幻还是奇幻,泽拉兹尼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近于天神的超人。由此不仅增加了作品的传奇性,更赋予作家一个远远高于常人的视角,居高临下,俯瞰人类及其社会、历史,使作品更为深刻。
泽拉兹尼的语言也是极有特色的。总体上说,他的文笔雄壮瑰丽,像一首长诗。但其中也有变调:嘲弄、戏谑。揉和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著名奇幻作家乔治· r · r ·马丁说:“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他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
而著名科幻作家特里·本森则说:“为了罗杰·泽拉兹尼的安珀志,我感谢上帝。他无情地涤荡了传统奇幻作品陈腐的中世纪气息,彻底改变了奇幻的面貌,挽救了这个日渐无聊的文类。”
泽拉兹尼的科幻代表作是《光明王》,而奇幻代表作则当属《安珀志》系列。
《安珀志》的第一部《安珀九王子》发表于 1970 年。甫一面世,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到七十年代末期,这部巨著的上卷全部完成,共分五集,以安珀王子科温为主角,分别是《安珀九王子》、《阿瓦隆之枪》、《独角兽之兆》、《奥伯龙之手》、《混乱宫庭》。进入八十年代后,罗杰·泽拉兹尼致力于下卷的创作,以科温之子为主角,创作了《厄运主牌》、《安珀之血》、《混沌之兆》、《影子骑士》和《混沌王子》。直到 1991 年才完成全书。
这部历时二十年完成的煌煌大著最充分不过地体现了泽拉兹尼的创作风格。
随着阅读,全书设定逐步呈现: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这就是安珀,其他无数世界都是这个实体投射的影子,比如地球,只不过是安珀投下的无数影子之一。只有安珀的王族有能力穿行于这些影子世界。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二
看着《背包十年》书名就有一种莫明的敬佩,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本性,自由的天性。可是现实中有太多的本性和天性被压抑,或许不够勇敢,或许不够坚定,或许...实在是太多太多的牵绊,在这样一个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太少人能想做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迹丈量生命的好处,让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礼,这些都我们向往而不敢前往的方向。
忽然想起了一个寓言关于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能做到穷和尚,如此洒脱,坚韧,聪锐有几个就如当今像小鹏一样背包客又能有几。
他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过无数完美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年来,他打过不一样的工,睡过不一样的床,遇见不一样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齐。
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我无关,也许这就是背包客洒脱的的心态吧,漫漫旅程一切事物都那么完美,一切困难都是那么稀疏平常,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奇。
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向“在路上”,真正把自我融入旅程,把心放飞在永远阳光明媚的天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充满能量,不断驱动他不知疲倦的欢乐并充实的前行。
看完这本书,的确有背包旅行的冲动,可是想到像小鹏这样洒脱,放下白领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牵挂、去实现自我的梦想。才发现自我真的做不到,也许背包客不知是自我真正的梦想,仅仅是自我渴望自由的天性而已。
回归生活,回归自我现实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就把背包客的的冲动放到心底珍藏,抽时间体验旅行的乐趣,也许有一天,放飞的心不愿回来,就成为了真正的背包行者。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三
我在教师给我们借的《三国演义》,是我深有感触的是《过五关斩六将》。讲的是关公关云长自从不把曹操赠袍的事讲给了刘备的两位妻子。然后就往洛阳而来,前至一关,名叫东岭关。守关的名叫孔秀,招了五百个官兵,孔秀下马要文凭,关羽没有,孔秀就不放行,说如果要走,就差人去想丞相禀报,关羽嫌太慢,孔秀就一身披挂拦住不让过,关羽大怒,举起青龙偃月刀,一刀就把孔秀劈死了。
关羽于是就带着刘备的两个妻子向洛阳进发早就有洛阳的探子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忙把驻在洛阳的将军招到一齐,牙将(偏将)孟坦说先要他去和关羽打。假装落败让他追进关里,主公就要暗箭把他射死。
就在这时关羽到了,孟坦引了一千名官兵排列关口,不让关羽过去过去。关羽怒说东岭关孔秀已经被我所杀,你要找死吗?孔秀大怒,抡起双刀朝关羽天灵盖劈去,关公就举刀来迎。不到三回合,孟坦拨马就跑,关羽拍马追来。孟坦只是想引着关羽走,没想到关羽的坐骑是赤兔马,比他的快,只一刀,就送他回老家了,关羽收马回去。门后的韩福尽力地放了一箭,正中关羽的左臂,关羽用嘴巴箭拔了出来,血流如注,关羽冲到韩福面前,也是一刀就劈成了两半,关公用一块布包住伤口,担心又遭别人暗算。骑马直接到了下一个关口—是汜水关,守关者乃是卞喜。
他为关羽布了一桌酒席,暗中布下二十名刀斧手。吃着吃着,卞喜突然把杯子一摔,那二十名刀斧手一齐冲了进来,来砍关羽,关羽急忙把佩刀拔了出来,几下子那二十名刀斧手就“没了”,卞喜当然不能也没例外。从汜水关出来就奔到了荥阳,荥阳太守王植把关羽接到城里去休息,半夜却让胡班去放火。胡班看关羽一表人才,就把放火的事给关羽说了说。关羽大惊,连忙披挂逃出
城,刚出城,王植就带了一队人来赶来追击,关羽又怒,拦腰把王植砍成了肉条。又来到滑州地界,守关者刘延、秦琪拦住不让走,还大骂关羽忘恩负义,关羽刀起,刘延头落,刀落,秦琪头落!关羽所过关口五处,斩将六名,后人称之为—过五关斩六将。有歌曰: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悍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的我们之间有些人中所不重视的友谊对于关羽来说居然是这么重要,即使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见,这篇文章读完竟然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友谊了,而是同生死的那种友情,那种敢为朋友而去死的友情,而在我们此刻是绝无仅有的。而关羽居然肯为朋友而去死!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可见他们的友情是多么的无私啊,关羽为了刘备,宁可丢弃三等大爵位、赤兔马、和荣华富贵,也要去见他,这也表现出关羽和刘备的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我们此刻许多人人生在世,求的就是官位、房子、车和钱,其实我也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贪得无厌。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四
(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二)首辅之殇
张居正几乎开创了“万历盛世”,把明朝推向辉煌的历史顶峰。以前只知道张居正生前身后的强烈反差,兀自归咎于万历的“逆反报复心理”。读后感触颇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强势行政模式和作风同当时的“文官政治体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发挥他旷世的精明干练发现“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他忽视了他所要改变的东西正好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现实相平衡的产物,他忽视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体制的症结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于是他的失败和海瑞被视为异端就理所当然的。张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尽怨谤,最终人亡政息,至他身后,与他交好的还屡受其株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失败。而在其后的申时行,也许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同文官体制妥协,甚至宁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依旧坚持折中调剂的原则。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
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变成文官体制与封建皇权的缓冲剂。一旦缓冲失效,夹于中间的首辅就不得不“引咎辞职”,成为冲突的替罪羊。首辅犹如深陷历史漩涡的一叶扁舟,注定沉沦。
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政治家为保障社会的稳定,而有可能采用保护落后来作为手段之一,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家的睿智,因为当时落后的一方占据主动权。因为这样,无论从国家资源还是个人资源以及发展中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层文官集团和下层成千上万的农民之间,在多达两万人的文官集团内部,明朝如此庞大的国家所赖以维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换句话说,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并不是靠现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来维持的。但是,道德不过是一些抽象的准则,真正在人与人之间起作用的是"礼",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礼保证了整个社会运行秩序。
无奈的是,这腐朽的制度就这样肆无忌惮地不断创造一幕幕历史的悲剧。
(三)怠政的背后——万历从阳到阴
自汉代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历来统治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用道德来保障乡土社会基本秩序,而不去顾及经济技术上的进步。事实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准则"礼"务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力图摒弃一切竞争因素,鄙视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努力,其结果是几千年来乡土社会几乎是静止的,历代皇朝更替不过是历史的简单循环。黄仁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极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国家的运行是无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礼"的秩序运行。明朝到万历年代所面临的问题在于表面上倡导的道德与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已经严重脱节,这个矛盾已经严重到人们对道德和"礼"丧失信心并且无法维持下去。比如万历皇帝看透了道德与行为不符合的阴阳之别,拒绝用"礼"来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对道德进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阴"的一面。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一直以为传统社会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看过《万历十五年》才根本改变了我的看法,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
有些史学家,粗鄙地认为万历皇帝是慵懒的。其实,他是睿智的,看透了体制的本质。他是优柔的,放弃了对体制束缚的抗争。
(四)饕餮悲剧
至于其他人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这样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
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最终归结到道德问题,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隐瞒私欲表现出道德崇高的样子,加深了每个人阴阳两面的分化。阴阳两面的严重分化的结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黄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们对它相信的时候是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这样文弱书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而当所有的文官集团和所有的民众都不再相信道德时,这样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以德治国有问题,而在于私人道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压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压制不了的私欲以"阴"的一面存在和膨胀。
事实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
历史就是这样神奇,总能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与后人去猜。
历史,就是这么客观地前行。放宽历史的眼界,伸展历史的触角,历史的书写应该还原历史发展真实的轨迹。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和研习,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结论。
感谢黄仁宇先生,献给我们这么好的一本书,更感谢他独特的历史视觉。不同的人看《万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东西,甚至有人从中悟出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心得,我更关心的是黄仁宇在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分析。
从《万历十五年》读出的不仅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社会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子,我们需要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特殊的问题。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五
前言:罗杰·泽拉兹尼与《安珀志》
罗杰·泽拉兹尼( 1937-1995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1962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就在这一年,他开始了自己传奇般的创作生涯:三十多年间,六次获得雨果奖,两次获得星云奖。
在科幻与奇幻小说史上, 1962 年是十分重要的年份。也正是这一年,厄修拉·勒古恩、塞缪尔·德兰尼和托马斯·迪许等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泽拉兹尼和他们一起,掀起了美国“新浪潮”的巨浪,并成为这一创作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与传统硬科幻小说不同,新浪潮作家更注重人物的塑造,而非堆砌技术细节。他们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心,并大胆探索此前一直受到传统科幻小说忽视的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泽拉兹尼对这一流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个将神话体系引入科幻小说的创作。最好的例子就是他的名作《光明王》。
在《光明王》中,泽拉兹尼引入了大量印度教、佛教的内容,其中的人物甚至直接用了印度教诸神的称呼,如梵天、湿婆、阎摩、阿耆尼等等,书中主角干脆以佛陀为名。而且人物性格也与他们的神明称号有许多相近之处。这样一来,小说获得了更大的维度,显得气势恢宏,壮丽非凡。
也许是出于对神话的喜爱,泽拉兹尼很早便开始了奇幻创作。终其一生,他始终是个科幻、奇幻双栖作家。他的科幻作品汪洋恣肆,想像奇特,加上神话架构,从形态上看非常接近奇幻小说;而他的奇幻作品设定严谨,可以明显看出大量借鉴了科幻小说中的概念。
无论科幻还是奇幻,泽拉兹尼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近于天神的超人。由此不仅增加了作品的传奇性,更赋予作家一个远远高于常人的视角,居高临下,俯瞰人类及其社会、历史,使作品更为深刻。
泽拉兹尼的语言也是极有特色的。总体上说,他的文笔雄壮瑰丽,像一首长诗。但其中也有变调:嘲弄、戏谑。揉和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著名奇幻作家乔治· r · r ·马丁说:“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他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
而著名科幻作家特里·本森则说:“为了罗杰·泽拉兹尼的安珀志,我感谢上帝。他无情地涤荡了传统奇幻作品陈腐的中世纪气息,彻底改变了奇幻的面貌,挽救了这个日渐无聊的文类。”
泽拉兹尼的科幻代表作是《光明王》,而奇幻代表作则当属《安珀志》系列。
《安珀志》的第一部《安珀九王子》发表于 1970 年。甫一面世,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到七十年代末期,这部巨著的上卷全部完成,共分五集,以安珀王子科温为主角,分别是《安珀九王子》、《阿瓦隆之枪》、《独角兽之兆》、《奥伯龙之手》、《混乱宫庭》。进入八十年代后,罗杰·泽拉兹尼致力于下卷的创作,以科温之子为主角,创作了《厄运主牌》、《安珀之血》、《混沌之兆》、《影子骑士》和《混沌王子》。直到 1991 年才完成全书。
这部历时二十年完成的煌煌大著最充分不过地体现了泽拉兹尼的创作风格。
随着阅读,全书设定逐步呈现: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这就是安珀,其他无数世界都是这个实体投射的影子,比如地球,只不过是安珀投下的无数影子之一。只有安珀的王族有能力穿行于这些影子世界。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六
我在教师给我们借的《三国演义》,是我深有感触的是《过五关斩六将》。讲的是关公关云长自从不把曹操赠袍的事讲给了刘备的两位妻子。然后就往洛阳而来,前至一关,名叫东岭关。守关的名叫孔秀,招了五百个官兵,孔秀下马要文凭,关羽没有,孔秀就不放行,说如果要走,就差人去想丞相禀报,关羽嫌太慢,孔秀就一身披挂拦住不让过,关羽大怒,举起青龙偃月刀,一刀就把孔秀劈死了。
关羽于是就带着刘备的两个妻子向洛阳进发早就有洛阳的探子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忙把驻在洛阳的将军招到一齐,牙将(偏将)孟坦说先要他去和关羽打。假装落败让他追进关里,主公就要暗箭把他射死。
就在这时关羽到了,孟坦引了一千名官兵排列关口,不让关羽过去过去。关羽怒说东岭关孔秀已经被我所杀,你要找死吗?孔秀大怒,抡起双刀朝关羽天灵盖劈去,关公就举刀来迎。不到三回合,孟坦拨马就跑,关羽拍马追来。孟坦只是想引着关羽走,没想到关羽的坐骑是赤兔马,比他的快,只一刀,就送他回老家了,关羽收马回去。门后的韩福尽力地放了一箭,正中关羽的左臂,关羽用嘴巴箭拔了出来,血流如注,关羽冲到韩福面前,也是一刀就劈成了两半,关公用一块布包住伤口,担心又遭别人暗算。骑马直接到了下一个关口—是汜水关,守关者乃是卞喜。
他为关羽布了一桌酒席,暗中布下二十名刀斧手。吃着吃着,卞喜突然把杯子一摔,那二十名刀斧手一齐冲了进来,来砍关羽,关羽急忙把佩刀拔了出来,几下子那二十名刀斧手就“没了”,卞喜当然不能也没例外。从汜水关出来就奔到了荥阳,荥阳太守王植把关羽接到城里去休息,半夜却让胡班去放火。胡班看关羽一表人才,就把放火的事给关羽说了说。关羽大惊,连忙披挂逃出
城,刚出城,王植就带了一队人来赶来追击,关羽又怒,拦腰把王植砍成了肉条。又来到滑州地界,守关者刘延、秦琪拦住不让走,还大骂关羽忘恩负义,关羽刀起,刘延头落,刀落,秦琪头落!关羽所过关口五处,斩将六名,后人称之为—过五关斩六将。有歌曰: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悍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的我们之间有些人中所不重视的友谊对于关羽来说居然是这么重要,即使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见,这篇文章读完竟然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友谊了,而是同生死的那种友情,那种敢为朋友而去死的友情,而在我们此刻是绝无仅有的。而关羽居然肯为朋友而去死!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可见他们的友情是多么的无私啊,关羽为了刘备,宁可丢弃三等大爵位、赤兔马、和荣华富贵,也要去见他,这也表现出关羽和刘备的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我们此刻许多人人生在世,求的就是官位、房子、车和钱,其实我也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贪得无厌。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七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八
(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二)首辅之殇
张居正几乎开创了“万历盛世”,把明朝推向辉煌的历史顶峰。以前只知道张居正生前身后的强烈反差,兀自归咎于万历的“逆反报复心理”。读后感触颇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强势行政模式和作风同当时的“文官政治体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发挥他旷世的精明干练发现“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他忽视了他所要改变的东西正好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现实相平衡的产物,他忽视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体制的症结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于是他的失败和海瑞被视为异端就理所当然的。张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尽怨谤,最终人亡政息,至他身后,与他交好的还屡受其株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失败。而在其后的申时行,也许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同文官体制妥协,甚至宁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依旧坚持折中调剂的原则。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
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变成文官体制与封建皇权的缓冲剂。一旦缓冲失效,夹于中间的首辅就不得不“引咎辞职”,成为冲突的替罪羊。首辅犹如深陷历史漩涡的一叶扁舟,注定沉沦。
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政治家为保障社会的稳定,而有可能采用保护落后来作为手段之一,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家的睿智,因为当时落后的一方占据主动权。因为这样,无论从国家资源还是个人资源以及发展中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层文官集团和下层成千上万的农民之间,在多达两万人的文官集团内部,明朝如此庞大的国家所赖以维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换句话说,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并不是靠现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来维持的。但是,道德不过是一些抽象的准则,真正在人与人之间起作用的是"礼",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礼保证了整个社会运行秩序。
无奈的是,这腐朽的制度就这样肆无忌惮地不断创造一幕幕历史的悲剧。
(三)怠政的背后——万历从阳到阴
自汉代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历来统治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用道德来保障乡土社会基本秩序,而不去顾及经济技术上的进步。事实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准则"礼"务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力图摒弃一切竞争因素,鄙视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努力,其结果是几千年来乡土社会几乎是静止的,历代皇朝更替不过是历史的简单循环。黄仁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极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国家的运行是无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礼"的秩序运行。明朝到万历年代所面临的问题在于表面上倡导的道德与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已经严重脱节,这个矛盾已经严重到人们对道德和"礼"丧失信心并且无法维持下去。比如万历皇帝看透了道德与行为不符合的阴阳之别,拒绝用"礼"来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对道德进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阴"的一面。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一直以为传统社会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看过《万历十五年》才根本改变了我的看法,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
有些史学家,粗鄙地认为万历皇帝是慵懒的。其实,他是睿智的,看透了体制的本质。他是优柔的,放弃了对体制束缚的抗争。
(四)饕餮悲剧
至于其他人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这样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
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最终归结到道德问题,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隐瞒私欲表现出道德崇高的样子,加深了每个人阴阳两面的分化。阴阳两面的严重分化的结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黄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们对它相信的时候是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这样文弱书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而当所有的文官集团和所有的民众都不再相信道德时,这样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以德治国有问题,而在于私人道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压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压制不了的私欲以"阴"的一面存在和膨胀。
事实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
历史就是这样神奇,总能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与后人去猜。
历史,就是这么客观地前行。放宽历史的眼界,伸展历史的触角,历史的书写应该还原历史发展真实的轨迹。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和研习,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结论。
感谢黄仁宇先生,献给我们这么好的一本书,更感谢他独特的历史视觉。不同的人看《万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东西,甚至有人从中悟出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心得,我更关心的是黄仁宇在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分析。
从《万历十五年》读出的不仅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社会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子,我们需要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特殊的问题。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九
周日到今天为止,连续四天利用空闲时间,才读完这本书《大败局》,《大败局》一书,作者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记者出身。读上一本《激荡三十年》书,也是他写的,这本书又被评为影响中国商界二十本书之一。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在浙大读研的好友刘志通,说吴晓波给他们上课,是本书的作者,感觉何时有幸也能现场听一听本书作者的授课,本书的主要目的便是探寻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失败的著名企业的原因以及给后来者的警示分析了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健力宝、科隆、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九、托普中国新兴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基因。
当我准备写读后感的时候,感觉又是不知道如何写,有一些压力,虽然知道自己也写不出什么精彩的亮点,但我觉得每次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养成自己思考的行为习惯,也许后面很多情况下,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顾及阅读,这样就会让自己越来越缺少读书的思维,缺少思考问题的行为,也担心到时候自己不会写东西,现在经常也面对很多话题,迷茫的不知道如何下手讨论说起。所以只想让语言这种文字一直伴随我们的生活与生命!希望身边更多的朋友们,不论多忙碌的时候,在自己空闲的时候去写一点读书与生活的感想,让自己的文字能力在生活中伴随,这样也能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一些东西。
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虽然很多的时候我们评论并不是那么完美,并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因为我们年轻,还有很多不完整的世界观,但我还是要说的,因为如果你没有说,那么以后有可能自责会一直伴着你,一次一次没有说,那么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说。所以我决定写点什么,不管每次写的好与不好,尽成一家之言,难等大雅之堂,姑妄言之,大家也就姑妄听之,没看过这本书的可以看看,看过的大家一起说观点。简单有时候想,做企业和做一起人又有什么分别呢?其实很多的问题,探究其本质,原理都是一样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概就是八零后出生的时候,中国的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这是怎样的一场变革呢?我们没有机会赶上,我想用一个狂风骤雨来形容。在经历了动荡的十年之后,中国太需要改革了,太需要进步了,太需要的能站在风口浪尖领导这场该改革的人物了,只能说我们太需要了,很大程度上我认为他们这一群人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谁又能说我们不是呢?)他们更是那个时代的引领者,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应该给失败者掌声也是因为太需要了,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又忽略了什么,就如同我们如果太喜欢一个东西的话,总会不自觉地忽略它的某些缺点,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到了企业里忽略了某些却能造成永久的遗憾。那是一个疯狂追求财富的年代,他们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到了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刚刚兴起的广告行业成了造就他们神话的利器,我想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广告似乎对于刚刚从灾难中出来的人们有着异乎寻常的魔力,人们太容易受广告的影响了。当我们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发现那时的广告甚至比我们现在的许多广告更加的疯狂,夸大,处处体现了一种浮躁,一种自欺欺人的欺骗。凭借这样的利器虽然能获得成功,却并不能让成功留住,正所谓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我想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注定是很难知难的,因为他们忽略了,他们的激情,热情,疯狂,那种为挽救中国民族企业的豪情,让他们不得不忽略某些东西,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有时候做企业和做人的分别。这里面的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容易浮躁,容易疯狂,容易受成功的影响,也许失败了对我们是好的,而成功却给了我们更深层的危害,一些小的,暂时的成功让我们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似乎我们就是那华山之巅的英雄,正在比武论剑,笑傲江湖。浮躁的上升猛烈,一旦衰落,也是迅速的,甚至让人来不及思量就轰然崩到了。我们做人是不是该思考一些让自己更加沉静的东西呢?但同时我还是非常钦佩他们的那股豪情壮志,激情满怀的,我想在我们沉稳理性的背后更应该有激情的理性,我们是自豪的一代,我们有他们没有的东西的但同时我们也缺少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们所拥有的东西----激情。
浮躁让他们忽略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此致命,让我们曾以为那些不会倒下的巨人们,一个一个的倒下了。这里面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我只是说我的一家之见,我想最主要的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企业的灵魂的培养,正如我们所知,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那无非是一具行尸走肉。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形成它的灵魂,那么短命也许是必然。一个企业的灵魂代表了这个企业的文化,精神,内涵,制度,管理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企业向心力,没有他就算聚到一起的人们最后还是会分散。那个年代的人们我想大概是受毛泽东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代吧!他们成长在把毛主席当神的时期,所以对毛主席顶礼膜拜,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当毛主席去世,刚好他们将到而立之年所以难免的将毛主席的一些思想用到了企业里。就像开头史玉柱说的买毛泽东的书,但在那个狂风骤雨的年代人们崇拜的更多的是毛主席的战争理论,而没有看到的毛主席思想更深层的东西,或者说是忽略了吧,他们将毛主席的战争理论一次一次的用到了自己企业发展当中,在初期为自己为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到后期就不行了,激情总有退却的时候。没有灵魂的支撑,是很难长久的。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十
《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大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可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明白,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样用凤仙花染指甲,怎样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样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述,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齐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述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向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此刻没能深刻体会的资料,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篇十一
《狗牙雨》属于中短篇小说集,是著名作家曹文轩写的,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杜元潮和他的爸爸杜少岩被大地主程瑶田收留了,于是杜元潮就和程家的女儿程采芹天天玩耍,时而乐,时而悲。但是就是一场如狗牙般的雨,成为了杜元潮生命中的转折点,最后因为一点错误而离开,并被爸爸打成了口吃。
其中的语言非常生动优美:杜元潮跟随父亲,走在大河边,有的是风景,有的是好玩之处。草丛里忽然跃起一只野兔,桑树枝上忽然闪现出一个圆圆的鸟窝,一条大鱼忽然跃起,原本是想激起一团水花的,却落在了岸上,在阳光下无奈地打着挺儿……多么生动,多么有趣,多么让人身临其境,多么让人流连忘返!
天开始下雨了,一种叫“狗牙”的雨。那雨不是一丝一丝的,而是一点一点的,仿佛这雨早在空中时,就被剪子剪成了一小截一小截。满天空的狗牙,一颗颗,很有力,皆很锋利,亮闪闪的。它能穿透薄薄的叶子,砸在人的脸上,让人麻酥酥的。它们一颗撵着一颗,却又十分均匀地落向荒草萋萋的广阔的大地。就只是一场如狗牙般的雨,作者也能把它写得有滋有味,让我们神经紧绷,让我们也仿佛正在经历这场大雨。
正如曹文轩本人所说:“我喜欢水—水性。我们不可以为水性是软弱的、缺乏力量的。水性向我们讲解的是许多深刻的奥义: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恰恰是水的轻与柔。”
其中人物个性也十分鲜明:朴实尽职的杜少岩,不怨天尤人的程瑶田和相互逗趣玩耍的杜元潮和程采芹,还有与杜元潮争夺程采芹的小霸王——邱子东。他经常欺负杜元潮:不给他吃红枣,让他直流口水;让他当自己的跟班;让他在太阳底下晒得汗淋淋。但有恨也有喜:邱子东坐在草垛上,看着杜元潮和程采芹两人不理他,一起向大河跑去……这故事真是一波三折啊!
让我们走进童情,走近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