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圣经读后感50字篇一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圣经读后感50字篇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的是一个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美国青少年,在连续四次遭到学校开除的情况下,只身来到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城。在纽约城他游荡了一天两夜,期间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最丑陋的一面。现实让他深深失望,于是他想逃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专门看住那些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让他们到悬崖边来。
那么霍尔顿?考尔菲德究竟在纽约城看到了些什么呢?全部都是一些“假模假样”的伪君子;那么脏的出租汽车;稀里糊涂叫来妓女,还被人家勒索;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最后连他最敬佩的一位老师,被他发现可能也是一个同性恋者。现实终于把他压垮,于是,他想离开,他想逃避,到美国西部去,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建一个小屋。从此,做一个又聋又哑、远离现实的人。
然而,当他真的想离开,妹妹菲宓也想跟着一起离开,不去上学,和哥哥一起逃离现实生活。这是霍尔顿所不愿看到的,在亲情的感召下,我——霍尔顿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含泪接受这个龌龊、肮脏的社会现实。
青少年的成长,从开始的时候往往对社会现实充满无限的期待。因为他们刚刚从年少、懵懂的少年时代走过来,甚至还保留着童年时代的童真。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他们必然会接触到一个真正的社会现实,当发现社会现实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时,就很容易出现迷惘、急躁、失望、苦闷的心理状态。他们一开始可能要向社会现实进行全面挑战,然而在碰得头破血流、接连失败的情况下,在痛定思痛之际,他们只能向社会现实投降,承认现实社会中丑恶的一面——自私、虚伪、拉帮结派、伪善、狠毒、残忍、卖淫、贪腐……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就像瘟疫一样,很想消灭掉,却永远也无法消除掉。
举一个最真实的例子吧!在昆山的人民路上,我经常碰到有人向我兜售他们手里拿着的苹果手机。我一看就知道这手机准是偷来的,也就是说在我面前的这个人肯定就是一个小偷,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有人说马上报警!确实没错,按照我们青少年美好的想法,就是报警把这小偷抓起来。可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小偷比比皆是。警察和小偷就像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样,今天你如果打电话让警察把你眼前的这个人抓起来,明天或许在同一条路段,你会发现这个小偷依然在兜售手机。如果小偷一眼认出你,说不定他还会暗中对你进行报复。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学会了不报警,免得自己多管闲事,自找苦吃。还有人说,这偷来的手机价格便宜,那就买下来吧!我肯定不会买!为什么?因为我还有良知,当我买来别人偷来的手机时,等于是在纵容别人继续去做坏事,危害社会稳定,这是我的良知所不允许的。所以我一不报警,也不买下来。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选择,而这对于一个心中充满美好想法的青少年来说,又显得那么的虚伪和可怕——看见小偷,佯作不知!原来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一个虚伪的世界!
10月16日,我到了一次苏州,在观前街上,有人手里也拿着苹果手机问我要不要。我这下总算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啊!于是,我再一次地装聋作哑,像避瘟疫一样迅速避开!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相,有善良就有狠毒,有美丽就有丑恶,有爱心就有冷漠……无论我们对这个社会抱有多大的期待,爱和恨,善与恶,实与虚……永远都像一对冤家一样,一方消灭不了另一方,相生相克着、永远并存着存在!
还是让我们来听听星云法师是如何解释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年轻的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丢掉幻想,含泪承认这个世界虚伪、冷酷、残忍、野蛮、阴冷的一半吧!
世界有时很可怕,但世界有时也很温柔!和所有心中有梦的青少年朋友们共勉!
圣经读后感50字篇三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圣经读后感50字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整本书共36门学说,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300年间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本书是好多典故的源头,比如我们课本所学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经常这样,难免被人取笑。有一次连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你总是说……作文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镇定地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借孔子之言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说“艾,艾”,但只有一个“艾”罢了。
身在庐山的远公,年龄很大了,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远公用恳切的言辞,将“一寸光阴一寸金”和“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深深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正因为《世说新语》有这样的特点,明代的学者胡应麟才如此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感想例文二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变换之快。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
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己行为的随意性不强。当然,我是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的。做我自己是我现在要追求的,也是我将来乃至终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回味的。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闭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们不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了。确实是这样的,如果细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简直是太正常了。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许多启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欢读这本书的。
比如书中的乘兴而来,无兴而返。这个故事就挺有意思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在我们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真实需要去决定我们是否一定要做或是暂时不做。我们完全有对所要做的事做出我们做与不做的决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权利。没有人能够干涉我们的决定。只要我们做的合乎我们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常理,我们的决定就值得去做。
圣经读后感50字篇五
《彷徨》透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陋习,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世纪年代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无论故事情节有多精彩,文笔有多流畅,也掩饰不了其中心总是围绕着彷徨一词,在不同的情景中体现出这种与犹豫不决或后悔联系在一起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这11篇小说中每篇均能寻到彷徨的轨迹。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曾有希望最后又幻灭的妇人,失去丈夫儿子,亦没有梦想和目标,就这样碌碌无为地面对着冰冷的生活无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怜悯。
《在酒楼上》写的是"我"的旧同事吕纬甫,叹说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个圈的起点跟终点,挣扎无效,摆脱不了,对人存于世的意义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种洗掉污迹的东西,但社会上的病态又如何洗掉了,社会的陋习想求变却无力,为国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最后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想说的只是想打破人们传统又不切实际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下该如何连根拔起植入新苗呢,这也是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中国人长命百岁的恶习吗,彷徨的也是如果改变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朋友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那胸无点墨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打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改变,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似,只不过魏连殳最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最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矛盾,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犹豫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固然是伟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慌失措,强烈的对比全因中国的制度上,两千年来中国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
圣经读后感50字篇六
《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的是一个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美国青少年,在连续四次遭到学校开除的情况下,只身来到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城。在纽约城他游荡了一天两夜,期间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最丑陋的一面。现实让他深深失望,于是他想逃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专门看住那些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让他们到悬崖边来。
那么霍尔顿?考尔菲德究竟在纽约城看到了些什么呢?全部都是一些“假模假样”的伪君子;那么脏的出租汽车;稀里糊涂叫来妓女,还被人家勒索;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最后连他最敬佩的一位老师,被他发现可能也是一个同性恋者。现实终于把他压垮,于是,他想离开,他想逃避,到美国西部去,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建一个小屋。从此,做一个又聋又哑、远离现实的人。
然而,当他真的想离开,妹妹菲宓也想跟着一起离开,不去上学,和哥哥一起逃离现实生活。这是霍尔顿所不愿看到的,在亲情的感召下,我——霍尔顿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含泪接受这个龌龊、肮脏的社会现实。
青少年的成长,从开始的时候往往对社会现实充满无限的期待。因为他们刚刚从年少、懵懂的少年时代走过来,甚至还保留着童年时代的童真。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他们必然会接触到一个真正的社会现实,当发现社会现实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时,就很容易出现迷惘、急躁、失望、苦闷的心理状态。他们一开始可能要向社会现实进行全面挑战,然而在碰得头破血流、接连失败的情况下,在痛定思痛之际,他们只能向社会现实投降,承认现实社会中丑恶的一面——自私、虚伪、拉帮结派、伪善、狠毒、残忍、卖淫、贪腐……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就像瘟疫一样,很想消灭掉,却永远也无法消除掉。
举一个最真实的例子吧!在昆山的人民路上,我经常碰到有人向我兜售他们手里拿着的苹果手机。我一看就知道这手机准是偷来的,也就是说在我面前的这个人肯定就是一个小偷,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有人说马上报警!确实没错,按照我们青少年美好的想法,就是报警把这小偷抓起来。可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小偷比比皆是。警察和小偷就像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样,今天你如果打电话让警察把你眼前的这个人抓起来,明天或许在同一条路段,你会发现这个小偷依然在兜售手机。如果小偷一眼认出你,说不定他还会暗中对你进行报复。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学会了不报警,免得自己多管闲事,自找苦吃。还有人说,这偷来的手机价格便宜,那就买下来吧!我肯定不会买!为什么?因为我还有良知,当我买来别人偷来的手机时,等于是在纵容别人继续去做坏事,危害社会稳定,这是我的良知所不允许的。所以我一不报警,也不买下来。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选择,而这对于一个心中充满美好想法的青少年来说,又显得那么的虚伪和可怕——看见小偷,佯作不知!原来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一个虚伪的世界!
10月16日,我到了一次苏州,在观前街上,有人手里也拿着苹果手机问我要不要。我这下总算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啊!于是,我再一次地装聋作哑,像避瘟疫一样迅速避开!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相,有善良就有狠毒,有美丽就有丑恶,有爱心就有冷漠……无论我们对这个社会抱有多大的期待,爱和恨,善与恶,实与虚……永远都像一对冤家一样,一方消灭不了另一方,相生相克着、永远并存着存在!
还是让我们来听听星云法师是如何解释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年轻的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丢掉幻想,含泪承认这个世界虚伪、冷酷、残忍、野蛮、阴冷的一半吧!
世界有时很可怕,但世界有时也很温柔!和所有心中有梦的青少年朋友们共勉!
圣经读后感50字篇七
《彷徨》透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陋习,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世纪年代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无论故事情节有多精彩,文笔有多流畅,也掩饰不了其中心总是围绕着彷徨一词,在不同的情景中体现出这种与犹豫不决或后悔联系在一起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这11篇小说中每篇均能寻到彷徨的轨迹。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曾有希望最后又幻灭的妇人,失去丈夫儿子,亦没有梦想和目标,就这样碌碌无为地面对着冰冷的生活无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怜悯。
《在酒楼上》写的是"我"的旧同事吕纬甫,叹说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个圈的起点跟终点,挣扎无效,摆脱不了,对人存于世的意义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种洗掉污迹的东西,但社会上的病态又如何洗掉了,社会的陋习想求变却无力,为国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最后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想说的只是想打破人们传统又不切实际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下该如何连根拔起植入新苗呢,这也是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中国人长命百岁的恶习吗,彷徨的也是如果改变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朋友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那胸无点墨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打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改变,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似,只不过魏连殳最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最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矛盾,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犹豫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固然是伟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慌失措,强烈的对比全因中国的制度上,两千年来中国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