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一
自进入八月份以来,又开始忙碌起来。依照学校的安排,我们必须一边上课,一边参加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于是,每天顶着火热的太阳,奔忙于课堂和微机室。
说实话,刚开始培训时,我也和大多数教师一样,有些抵触情绪,觉得还不过是走形式而已——本来,我们生活中走形式的事情太多了!于是,作业、发帖都是随便粘贴拼凑,被动应付,只为得到一个合格的分数。
而在研修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一些感悟和收获。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观摩名师的课堂,我感受到了自己见识的浅陋;通过论坛发帖跟帖,我收获到了与同行交流的快乐。后来的几天,我认真地完成每一篇作业,及时地撰写每一篇日志,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每天一有空,我就登录继续教育平台,或观摩课例、阅读文章,或进入论坛,跟帖发帖。虽然很辛苦,但乐在其中。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刚开始的几天,我被动应付的作业,辅导老师评出成绩都只是合格;而当我转变态度,认真对待之后,我的作业、日志、教学设计等有好几篇被评为优秀,其中有的篇目还被辅导老师作了点评和推荐。虽然我与这位老师素未谋面,但从点评的片言只语可以感受到,他对我的一些想法还是非常认同的,这对于向来不够自信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看来,一件事情,不管你一开始是否喜欢它,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样总比消极应付要好。
而现在,培训即将结束,对这个研修平台竟有些许的留恋——毕竟,在这里有自己付出的时间和辛劳,也有思想交流的快乐回忆。但愿以这次研修为契机,促使我今后抵制不可避免的职业怠倦感,在教学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走得更从容一些。
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二
教育部今天召开发布会,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据介绍,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了调整。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以下为全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
教材〔202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现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印发给你们,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各地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多种形式强化课程改革理念和改革总体要求的研修交流,实现校长、教师及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全覆盖。加强课程实施管理与指导,制定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明确学校课程实施的工作要求。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加大条件保障力度,保证课程有效实施。
一、课程性质
原课标中将化学课程定义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中将化学课程深化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多种科学的重要基础,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强调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二、课程理念
新课标更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也关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强调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具体化学课程理念主要包含:
1 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
3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4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5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由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改为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
四、课程内容
新旧课标的课程内容都包含5大主题,但部分内容有少量更改。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被并入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加入了“跨学科实践”的内容等。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新增“化学科学本质”“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将原来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合并为“实验探究”,原来的“完成基本的学生实验”,更改为“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2.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3.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完全重组,原本的“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等都放在了“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所在的三级主题中。新增“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意义”“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4.物质的化学变化
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质量守恒定律”合并为“化学反应及质量守恒定律”。删减了“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新增“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方法”“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调控”“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5.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五、学业质量标准
六、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系统规划化学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这些都要紧密联系核心素养,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1)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3)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4)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2.评价建议:强调了日常学习评价,并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流程具体化。
(1)日常学习评价
①科学制定评价目标及要求;
②加强过程性评价,优化阶段性评价;
③深化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④用好评价结果。
(2)学业水平考试
②命题规划:确保试卷结构合理,系统制定多维细目表;
③试题命制:科学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及要求;精选情景素材,合理调控问题情境的复杂度;科学设置试题任务,丰富题目呈现形式;科学制定评分标准。
七、新教材
新教材预计会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加强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验的设置,注重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经验。突出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体现知识形成与探究的过程,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并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八、附录
附录设置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案例、教学案例、评价案例和学生必做实验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列表。
1.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案例,一般从项目的育人价值、内容结构、活动设计、实施建议这四个方面进行设置,具体案例有“案例1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案例2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2. 教学案例主要展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案例评析四个方面。
3. 评价案例展示了四种不同的评价案例:
案例1 依据学业质量、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及要求
案例2 必做实验的活动表现评价设计
案例3 基于课堂学习任务的活动表现评价设计
案例4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的学习档案资料收集
4. 学生必做实验与跨学科实践活动
(1)学生必做实验:①粗盐中难溶性杂志的去除,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⑤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⑦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⑧燃烧条件的探究。
(2)跨学科实践活动(原则上从下列活动中选择,所用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①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组装与使用,②基于特性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③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④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⑤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⑥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⑦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⑧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⑨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⑩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
总结:
内容重心由知识性内容转向实用性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注重学科素养,注重跨学科学习。
整体变化
目录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新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新增)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新增)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1.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化学课程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化学基本观念和规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崇高追求。
2.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既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又关注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有关课程的关联。
化学课程既强调化学学科及科学领域的核心素养,又反映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共通性素养,倡导学会学习、合作沟通、创新实践,从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全方位构建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体系。
3.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精心选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反映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体现化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明确学习主题,凝练大概念,反映核心素养在各学习主题下的特质化内容要求。
每个学习主题围绕大概念选取多维度的具体学习内容,既包括核心知识,又包括对思维方法、探究实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大概念对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化的功能价值。
4.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聚焦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深化化学教学改革。基于大概念的建构,整体设计和合理实施单元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重视跨学科实践活动。
基于每个学习主题的特点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
5.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
树立科学评价观,重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依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学业质量和各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评价的设计、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改进终结性评价,探索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科学设计评价工具,重视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基于证据诊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深化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教师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
1.化学观念
化学观念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所形成的基本观念,是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化学观念主要包括: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且伴随着能量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等等。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在化学学习中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与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是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中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3.科学探究与实践
科学探究与实践是指经历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基于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形成的学习能力;是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能力与品格。
科学探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网络查询等技术手段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简单的技术与工程方法设计、制作与使用相关模型和作品的能力,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方案的能力,与他人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化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以及所表现的责任担当。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点、反对伪科学的科学精神;遵守科学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热爱祖国,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勒奋学习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设置五个学习主题,即“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五个学习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实质性联系。其中,“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主题,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两个学习主题,侧重科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反映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凸显育人价值。
注:①此处以2022年版课标内容要求所包含的考点对应2011年版课标中课程内容相应条目中的标准;②2022年版课标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对应2011年版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和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
(一)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五、学业质量(新增)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的整体刻画,用于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是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对化学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业质量描述
1.在认识物质组成、性质及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能根据科学家建立的模型认识原子的结构,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从元素与分子视角辨识常见物质,结合实例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能举例说明物质组成、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能用物质名称和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能分析常见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能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用质量分数表示混合物体系中物质的成分;能通过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描述物质的溶解程度,能利用溶解性的差异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感受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科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2. 在探索化学变化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能基于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有新物质生成且伴随能量变化的特征,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说明物质变化的现象和本质;能依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对常见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说明不同类型反应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用化学方程式表征简单的化学反应,结合真实情境中物质的转化进行简单计算;能结合简单的实例说明反应条件对物质变化的影响,初步形成条件控制的意识;能依据物质类别及变化特征、元素守恒、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预测、判断与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物质转化的产物;能体会化学反应在金属冶炼、石油化工、药物合成、材料研制、能源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3. 在实验探究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能依据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的需要,运用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制备、物质检验和性质探究等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方案;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必要的试剂、常见的实验仪器和装置,运用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条件控制的方法,安全、顺利地实施实验探究方案;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规范的语言呈现探究结果,并与他人交流、讨论;能基于物质及其反应的规律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实验等手段,完成简单的作品制作、社会调查等跨学科实践活动;能体会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解决与物质转化及应用相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协同创新对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重要性。
4.在常见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情境中,能初步运用化学观念解释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和事实,参与相关的简单的实践活动;能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主动关注有关空气和水资源保护、资源回收再利用、健康安全、化学品妥善保存与合理使用等实际问题,并参与讨论;能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安全环保和科学伦理等角度,辩证分析与化学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初步形成节能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态度和绿色出行的健康生活方式;能从化学角度认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法律法规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能体会化学科学在应对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危机、药物短缺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作出的创新性的贡献。
六、课程实施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学校可在7~9年级确定化学课程的具体开课年级。为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提出如下建议和要求。
(一)教学建议
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达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教师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主旨,积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1)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反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从学科、领域和跨领域三个层次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化学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高度凝练。
化学观念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体现了作为科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素养的领域特质,科学态度与责任彰显了化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作用及核心素养的跨领域特质。
(2)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教师应系统规划化学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性和进阶性。
教师应深刻认识每个学习主题对促进素养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整体设计教学目标,避免生硬地照搬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单元的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②通过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探究,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征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比例关系,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比例视角;③能基于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④收集和梳理“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实,体会定量实验研究和基于实验事实的科学推理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目标①和目标②侧重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目标③和目标④侧重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2.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1)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
教师应注重基于核心素养来理解课程内容体系。核心素养内容化是课程内容部分的突出特点。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同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高度契合,全面反映、落实了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课程目标。重视大概念统领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理念,学习主题2、学习主题3、学习主题4明确提出“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与转化”等反映了化学学科本体论意义的大概念;学习主题1确立“化学科学本质”大概念,体现了化学学科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学习主题5则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大概念,凸显了化学学科价值论意义。基于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课程目标。
(2)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教师应注重基于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例如,“燃烧与灭火”教学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建构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基于大概念结构化统整“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利用”等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应重视选择和组织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够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师还应重视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学、地理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1)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必做实验,重视培养学生有关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和检验等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开展微型实验。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深度融合,合理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但不能用来完全替代真实的化学实验。
(2)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教学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避免探究活动泛化和探究过程程式化、表面化;把握好探究的程度和水平,避免浅尝辄止或随意提高知识难度的做法;处理好教师引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探究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教师应统筹规划教学时间,从学习主题5中选取合适的活动主题,保证跨学科实践活动课时的有效落实;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创意设计、动手制作、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既要运用氧气制取的化学原理,又要运用物理学科有关密度、流速等知识,还要考虑特定需求所用材料的选择及成本等问题。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研发跨学科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
4.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1)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教师应秉持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理念,积极探索大概念引领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注重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培养,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实现课堂教学从掌握知识到发展素养的转变。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和核心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境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在解决化学问题的同时,形成和发展认识化学知识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除选择教学提示中所建议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外,鼓励和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素材。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多种素材,以及实物、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境。
(2)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在化学课程学习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建构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高阶思维活动;注意设计真实情境下不同陌生度和复杂度的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注重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和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此部分案例见附录2。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诊断学习效果、改进教学,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深化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1.日常学习评价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倡导基于证据诊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评价。
(1)科学制订评价目标及要求
评价目标的制订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评价目标及要求应与学业质量和学业要求相一致,依据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描述,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水平要求。
此部分案例见附录3中的案例1。
(2)加强过程性评价,优化阶段性评价
日常的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活动、课后作业、单元测验、阶段性检测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诊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注重活动表现评价。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进行表现性评价,制订具体的评价目标和要求,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作出诊断和评价,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案例见附录3中的案例2和案例3。
优化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和素养提升等功能,保证基础性作业,增加实践性作业、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减轻作业负担,科学设计单元作业,体现整体性、多样性、选择性和进阶性,作业的内容、类型、难度、数量和完成时间要符合单元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时作业和单元练习的任务水平及比例,适当增加迁移创新水平的任务。除了常规的纸笔练习外,结合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跨学科问题、社会热点等,增加科普阅读、动手实践、实验探究等综合实践型作业。
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建立学习档案时,注重指导学生记录、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资料,反映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好学习档案分类、分时段的积累和整理工作;经常查阅学生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核心内容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获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根据档案反思自己的成长情况。
学习档案资料收集案例见附录3中的案例4。
优化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的开展通常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节点,以纸笔测试为主,兼顾实验活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对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测和诊断。科学论证纸笔测试、实验活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不同类型的评价在结果中的权重。纸笔测试严格遵照学生在本阶段的素养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规划,试题的类型、数量、难度与学生在本阶段的能力进阶要求保持一致。
(3)深化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深化综合评价,对化学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评价。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选择合适的评价载体,构建彰显化学特色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重要程度对不同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对评价内容赋值,整体评价以等级形式呈现。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合理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反思、调整学习方法。自评、互评重在自我审视与交流学习,可选择等级形式评价;教师评价可用分数的形式呈现,便于综合指标的汇总合成;提倡用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或学习感悟进行补充。
逐步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增加值”。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增值情况。使用适切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增值,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业总体成绩及核心素养上的“增长点”,评价学生的努力情况及进步程度。发挥增值评价对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变革的激励和助推作用,为结果评价提供重要的证据支撑,以“如何实现增值”为目标做好工作。
(4)用好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应能真实、有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评价的反馈对象为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给学生的反馈,包括评语和数据,基于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给出进一步提升的建议;给教师的反馈,宜结合日常教学的调研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指导建议;给教学管理人员的反馈,需特别关注增值评价和学校的典型经验;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反馈,可以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研发和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等方面,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政策性建议。
2.学业水平考试(新增)
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由省级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评价学业质量的达成程度, 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化学教学改革的正向引导作用。学业水平考试以学业质量为命题依据,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由纸笔测试、实验操作性考试和跨学科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实验操作性考试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根据学生日常完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1)命题原则
依据课程标准。全面理解和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命题,认真开展必做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考查。
坚持核心素养立意。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与核心素养立意原则相匹配的试题设计,围绕学习主题和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
保证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考试命题质量管理,明确命题目标, 严格命题程序,优化命题技术,确保试题试卷的政治性、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建设高水平的命题队伍,加强命题人员遴选与培训。强化考试命题安全、保密管理。
(2)命题规划
确保试卷结构合理。试卷内容覆盖课程标准中各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试卷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并保持合理的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当,符合测试的性质和目的要求。
系统制订多维细目表。对试卷结构、测试内容和水平要求进行规划,多维细目表的基本维度包括核心素养、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学业质量、情境素材类型,以及题型、分值、题目难度等基本要素。制订多维细目表时,需分析、统计各维度所占的分值比例,确保比例合理,符合测试的性质和目的,保证试卷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3)试题命制
具体试题的命制可遵循图1所示的流程。
图1 试题命制的基本流程
科学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及要求。依据学业质量和命题规划,参考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及要求。关注各学习主题内和学习主题间学业要求的联系。针对同一核心内容的评价目标及要求需具有进阶性,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水平。
精选情境素材,合理调控问题情境的复杂度。选取紧密关联学科内容的情境素材,关注其真实性、适用性和包容性,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杜绝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将原始素材改编为问题情境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优化素材的呈现方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题目的预设难度调整素材的陌生度和复杂度, 与问题(任务)类型相匹配。情境素材的选取和加工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情境素材的选取和加工流程
科学设置试题任务,丰富题目呈现形式。基于情境设计任务,注意设问点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进阶性,设计考查包括辨识记忆、概括关联、分析解释、推论预测、简单设计、综合问题解决等多种任务类型的试题。积极探索设计科普阅读、社会性科学议题探讨、辩论等多种形式的题目,设计连线、作图等多种试题作答形式,适当增大试题的开放度。
科学制订评分标准。制订评分标准时,依据题目对应的评价目标及要求,除了考虑答案的正确性,还要关注核心素养的表现。
(三)教材编写建议
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重要的物化形态与文本素材,是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化学教学的主要资源之一。(新增)
1.编写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增)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积极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将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紧密结合,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核心素养要求的内涵和发展水平,整体构建化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和内容体系,努力将大概念的构建、思路方法的形成、态度责任的养成与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加强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新增)
以大概念为统领,精选教材内容,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化学实验、交流讨论、社会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教材不同内容主题的学习,系统规划、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注重教材编写的创新与特色
教材编写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教材编写的创新体现在内容素材、体系结构、呈现方式、版式设计等多方面,其核心是编写理念的转变和更新。只有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编写的创新,编写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教材编写要突出学科特点,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
2.内容选择
(1)合理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内容选择力求凸显化学学科特征和育人价值,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精选有利于促进大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核心知识。综合考虑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依据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2)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新增)
教材内容选择着力体现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关注化学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故事,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介绍我国化学家的创造发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传承科学精神,感悟民族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经验
教材内容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现实,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体现跨学科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某些社会问题作出积极的思考和决策,培养学生从化学学科及跨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教材内容选择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围绕核心知识精选实验内容,设计有科学探究意义的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高度关注实验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和自觉的安全意识。
3.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1)突出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
教材内容的组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实现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的有机融合;依据内容特点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水平,合理构建教材内容单元,凝练单元内容主题,可以是观念性主题、社会性主题、学科性主题或方法性主题,突出单元内容主题的素养价值导向,构建基于内容主题的教材体系。
(2)体现知识形成与探究的过程(新增)
教材内容的组织不仅呈现知识结论,还需重视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展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教材宜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设计既具开放性又具实效性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3)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的呈现重视情境、活动与问题的设计,合理利用教材正文、活动性栏目、资料性栏目、图表等多种呈现方式,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和提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突出学科特点,采用多种表征方式,加强宏观、微观、符号等内容的紧密结合;使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内容呈现形式,探索开发数字化教材,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资源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教材内容的组织关注化学课程学业质量和每个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整体设计教材的评价体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配置不同阶段、不同章节的习题,以发挥习题对学生学习的不同功能。编写习题时需要考虑其与相应内容之间的协调性,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设计一些开放题或综合实践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化学课程资源包括实验室资源、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求符合化学课程的整体教育教学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支持实现有效的化学教学活动,配合教材共同建构开放的化学教学系统。地方、学校、教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作用,促进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新增)
1.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
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实验员,注重提高实验员素质;制订完善的实验室工作制度和安全守则,建立科学、安全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工作;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必配的化学教学装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置选配的化学教学装备,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活动需要;每年及时补充必要的实验易耗品,保证所有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安全、顺利进行。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设数字化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和化学专用教室等,更好地支持开展定量的科学探究和综合实践活动,将化学专用教室作为日常教学、学科教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场所。
建议教师利用数字化实验装备改进传统实验,让学生借助可视化的数据认识化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多视角收集证据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配备和组织开发文本资源
在图书馆配备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不同版本教材及其教师教学用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类图书、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等;配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化学课外读物。鼓励教师根据化学教育教学的需求,积极开发学习读物和教师教学用书等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指导教师有效教学,支持师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等学习活动。
建议教师系统梳理化学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让学生认识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贡献;鼓励教师开发项目式学习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有价值的化学主题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3.重视信息技术资源建设
地方、学校尽可能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充分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实现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深度转变;为教师提供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和即时通信软件等工具,有条件的学校可逐步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关注以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系统的发展,适时引入化学教学实践中;重视化学教育资源库建设,集中优质资源,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教学资源空间,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及其创新应用。
建议教师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展教学,合理运用移动智能网络终端提供的交互功能,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形成生成性资源;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微课等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传统教学方式。
4.建设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相关企业、社区的联系,合作建设、整理、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增强化学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交流方式和资源建设共同体,逐步建立地区、学校之间资源互补、共建与共享机制;建设一批实践活动基地,协同设计和实施有特色的化学主题实践活动,推进项目式学习,开展体现我国古今化学科学技术成就的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全社会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机制。
建议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让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三
教育部今天召开发布会,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据介绍,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了调整。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以下为全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
教材〔202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现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印发给你们,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各地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多种形式强化课程改革理念和改革总体要求的研修交流,实现校长、教师及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全覆盖。加强课程实施管理与指导,制定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明确学校课程实施的工作要求。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加大条件保障力度,保证课程有效实施。
一、课程性质
原课标中将化学课程定义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中将化学课程深化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多种科学的重要基础,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强调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二、课程理念
新课标更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也关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强调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具体化学课程理念主要包含:
2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
3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4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5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由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改为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
四、课程内容
新旧课标的课程内容都包含5大主题,但部分内容有少量更改。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被并入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加入了“跨学科实践”的内容等。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新增“化学科学本质”“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将原来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合并为“实验探究”,原来的“完成基本的学生实验”,更改为“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2.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3.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完全重组,原本的“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等都放在了“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所在的三级主题中。新增“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意义”“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4.物质的化学变化
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质量守恒定律”合并为“化学反应及质量守恒定律”。删减了“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新增“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方法”“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调控”“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5.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五、学业质量标准
六、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系统规划化学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这些都要紧密联系核心素养,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1)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3)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4)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2.评价建议:强调了日常学习评价,并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流程具体化。
(1)日常学习评价
①科学制定评价目标及要求;
②加强过程性评价,优化阶段性评价;
③深化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④用好评价结果。
(2)学业水平考试
①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坚持核心素养立意,保证科学性和规范应;
②命题规划:确保试卷结构合理,系统制定多维细目表;
③试题命制:科学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及要求;精选情景素材,合理调控问题情境的复杂度;科学设置试题任务,丰富题目呈现形式;科学制定评分标准。
七、新教材
新教材预计会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加强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验的设置,注重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经验。突出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体现知识形成与探究的过程,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并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八、附录
附录设置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案例、教学案例、评价案例和学生必做实验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列表。
1.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案例,一般从项目的育人价值、内容结构、活动设计、实施建议这四个方面进行设置,具体案例有“案例1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案例2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2. 教学案例主要展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案例评析四个方面。
3. 评价案例展示了四种不同的评价案例:
案例1 依据学业质量、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及要求
案例2 必做实验的活动表现评价设计
案例3 基于课堂学习任务的活动表现评价设计
案例4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的学习档案资料收集
4. 学生必做实验与跨学科实践活动
(1)学生必做实验:①粗盐中难溶性杂志的去除,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⑤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⑦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⑧燃烧条件的探究。
(2)跨学科实践活动(原则上从下列活动中选择,所用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①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组装与使用,②基于特性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③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④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⑤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⑥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⑦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⑧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⑨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⑩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
总结:
内容重心由知识性内容转向实用性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注重学科素养,注重跨学科学习。
整体变化
目录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新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新增)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新增)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化学课程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化学基本观念和规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崇高追求。
2.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既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又关注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有关课程的关联。
化学课程既强调化学学科及科学领域的核心素养,又反映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共通性素养,倡导学会学习、合作沟通、创新实践,从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全方位构建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体系。
3.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精心选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反映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体现化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明确学习主题,凝练大概念,反映核心素养在各学习主题下的特质化内容要求。
每个学习主题围绕大概念选取多维度的具体学习内容,既包括核心知识,又包括对思维方法、探究实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大概念对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化的功能价值。
4.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聚焦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深化化学教学改革。基于大概念的建构,整体设计和合理实施单元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重视跨学科实践活动。
基于每个学习主题的特点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
5.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
树立科学评价观,重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依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学业质量和各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评价的设计、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改进终结性评价,探索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科学设计评价工具,重视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基于证据诊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深化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教师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
1.化学观念
化学观念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所形成的基本观念,是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化学观念主要包括: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且伴随着能量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等等。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在化学学习中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与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是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中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3.科学探究与实践
科学探究与实践是指经历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基于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形成的学习能力;是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能力与品格。
科学探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网络查询等技术手段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简单的技术与工程方法设计、制作与使用相关模型和作品的能力,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方案的能力,与他人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化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以及所表现的责任担当。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点、反对伪科学的科学精神;遵守科学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热爱祖国,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勒奋学习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设置五个学习主题,即“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五个学习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实质性联系。其中,“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主题,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两个学习主题,侧重科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反映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凸显育人价值。
注:①此处以2022年版课标内容要求所包含的考点对应2011年版课标中课程内容相应条目中的标准;②2022年版课标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对应2011年版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和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
(一)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五、学业质量(新增)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的整体刻画,用于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是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对化学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业质量描述
1.在认识物质组成、性质及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能根据科学家建立的模型认识原子的结构,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从元素与分子视角辨识常见物质,结合实例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能举例说明物质组成、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能用物质名称和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能分析常见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能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用质量分数表示混合物体系中物质的成分;能通过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描述物质的溶解程度,能利用溶解性的差异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感受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科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2. 在探索化学变化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能基于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有新物质生成且伴随能量变化的特征,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说明物质变化的现象和本质;能依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对常见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说明不同类型反应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用化学方程式表征简单的化学反应,结合真实情境中物质的转化进行简单计算;能结合简单的实例说明反应条件对物质变化的影响,初步形成条件控制的意识;能依据物质类别及变化特征、元素守恒、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预测、判断与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物质转化的产物;能体会化学反应在金属冶炼、石油化工、药物合成、材料研制、能源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3. 在实验探究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能依据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的需要,运用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制备、物质检验和性质探究等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方案;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必要的试剂、常见的实验仪器和装置,运用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条件控制的方法,安全、顺利地实施实验探究方案;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规范的语言呈现探究结果,并与他人交流、讨论;能基于物质及其反应的规律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实验等手段,完成简单的作品制作、社会调查等跨学科实践活动;能体会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解决与物质转化及应用相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协同创新对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重要性。
4.在常见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情境中,能初步运用化学观念解释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和事实,参与相关的简单的实践活动;能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主动关注有关空气和水资源保护、资源回收再利用、健康安全、化学品妥善保存与合理使用等实际问题,并参与讨论;能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安全环保和科学伦理等角度,辩证分析与化学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初步形成节能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态度和绿色出行的健康生活方式;能从化学角度认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法律法规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能体会化学科学在应对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危机、药物短缺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作出的创新性的贡献。
六、课程实施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学校可在7~9年级确定化学课程的具体开课年级。为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提出如下建议和要求。
(一)教学建议
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达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教师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主旨,积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1)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反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从学科、领域和跨领域三个层次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化学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高度凝练。
化学观念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体现了作为科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素养的领域特质,科学态度与责任彰显了化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作用及核心素养的跨领域特质。
教师应系统规划化学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性和进阶性。
教师应深刻认识每个学习主题对促进素养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整体设计教学目标,避免生硬地照搬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单元的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②通过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探究,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征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比例关系,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比例视角;③能基于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④收集和梳理“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实,体会定量实验研究和基于实验事实的科学推理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目标①和目标②侧重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目标③和目标④侧重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2.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1)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
教师应注重基于核心素养来理解课程内容体系。核心素养内容化是课程内容部分的突出特点。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同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高度契合,全面反映、落实了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课程目标。重视大概念统领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理念,学习主题2、学习主题3、学习主题4明确提出“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与转化”等反映了化学学科本体论意义的大概念;学习主题1确立“化学科学本质”大概念,体现了化学学科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学习主题5则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大概念,凸显了化学学科价值论意义。基于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课程目标。
(2)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教师应注重基于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例如,“燃烧与灭火”教学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建构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基于大概念结构化统整“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利用”等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应重视选择和组织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够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师还应重视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学、地理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1)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必做实验,重视培养学生有关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和检验等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开展微型实验。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深度融合,合理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但不能用来完全替代真实的化学实验。
(2)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教学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避免探究活动泛化和探究过程程式化、表面化;把握好探究的程度和水平,避免浅尝辄止或随意提高知识难度的做法;处理好教师引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探究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教师应统筹规划教学时间,从学习主题5中选取合适的活动主题,保证跨学科实践活动课时的有效落实;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创意设计、动手制作、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既要运用氧气制取的化学原理,又要运用物理学科有关密度、流速等知识,还要考虑特定需求所用材料的选择及成本等问题。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研发跨学科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
4.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1)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教师应秉持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理念,积极探索大概念引领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注重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培养,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实现课堂教学从掌握知识到发展素养的转变。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和核心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境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在解决化学问题的同时,形成和发展认识化学知识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除选择教学提示中所建议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外,鼓励和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素材。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多种素材,以及实物、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境。
(2)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在化学课程学习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建构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高阶思维活动;注意设计真实情境下不同陌生度和复杂度的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注重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和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此部分案例见附录2。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诊断学习效果、改进教学,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深化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1.日常学习评价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倡导基于证据诊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评价。
(1)科学制订评价目标及要求
评价目标的制订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评价目标及要求应与学业质量和学业要求相一致,依据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描述,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水平要求。
此部分案例见附录3中的案例1。
(2)加强过程性评价,优化阶段性评价
日常的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活动、课后作业、单元测验、阶段性检测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诊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注重活动表现评价。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进行表现性评价,制订具体的评价目标和要求,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作出诊断和评价,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案例见附录3中的案例2和案例3。
优化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和素养提升等功能,保证基础性作业,增加实践性作业、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减轻作业负担,科学设计单元作业,体现整体性、多样性、选择性和进阶性,作业的内容、类型、难度、数量和完成时间要符合单元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时作业和单元练习的任务水平及比例,适当增加迁移创新水平的任务。除了常规的纸笔练习外,结合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跨学科问题、社会热点等,增加科普阅读、动手实践、实验探究等综合实践型作业。
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建立学习档案时,注重指导学生记录、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资料,反映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好学习档案分类、分时段的积累和整理工作;经常查阅学生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核心内容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获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根据档案反思自己的成长情况。
学习档案资料收集案例见附录3中的案例4。
优化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的开展通常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节点,以纸笔测试为主,兼顾实验活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对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测和诊断。科学论证纸笔测试、实验活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不同类型的评价在结果中的权重。纸笔测试严格遵照学生在本阶段的素养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规划,试题的类型、数量、难度与学生在本阶段的能力进阶要求保持一致。
(3)深化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深化综合评价,对化学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评价。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选择合适的评价载体,构建彰显化学特色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重要程度对不同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对评价内容赋值,整体评价以等级形式呈现。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合理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反思、调整学习方法。自评、互评重在自我审视与交流学习,可选择等级形式评价;教师评价可用分数的形式呈现,便于综合指标的汇总合成;提倡用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或学习感悟进行补充。
逐步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增加值”。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增值情况。使用适切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增值,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业总体成绩及核心素养上的“增长点”,评价学生的努力情况及进步程度。发挥增值评价对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变革的激励和助推作用,为结果评价提供重要的证据支撑,以“如何实现增值”为目标做好工作。
(4)用好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应能真实、有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评价的反馈对象为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给学生的反馈,包括评语和数据,基于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给出进一步提升的建议;给教师的反馈,宜结合日常教学的调研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指导建议;给教学管理人员的反馈,需特别关注增值评价和学校的典型经验;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反馈,可以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研发和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等方面,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政策性建议。
2.学业水平考试(新增)
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由省级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评价学业质量的达成程度, 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化学教学改革的正向引导作用。学业水平考试以学业质量为命题依据,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由纸笔测试、实验操作性考试和跨学科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实验操作性考试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根据学生日常完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1)命题原则
依据课程标准。全面理解和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命题,认真开展必做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考查。
坚持核心素养立意。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与核心素养立意原则相匹配的试题设计,围绕学习主题和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
保证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考试命题质量管理,明确命题目标, 严格命题程序,优化命题技术,确保试题试卷的政治性、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建设高水平的命题队伍,加强命题人员遴选与培训。强化考试命题安全、保密管理。
(2)命题规划
确保试卷结构合理。试卷内容覆盖课程标准中各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试卷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并保持合理的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当,符合测试的性质和目的要求。
系统制订多维细目表。对试卷结构、测试内容和水平要求进行规划,多维细目表的基本维度包括核心素养、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学业质量、情境素材类型,以及题型、分值、题目难度等基本要素。制订多维细目表时,需分析、统计各维度所占的分值比例,确保比例合理,符合测试的性质和目的,保证试卷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3)试题命制
具体试题的命制可遵循图1所示的流程。
图1 试题命制的基本流程
科学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及要求。依据学业质量和命题规划,参考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及要求。关注各学习主题内和学习主题间学业要求的联系。针对同一核心内容的评价目标及要求需具有进阶性,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水平。
精选情境素材,合理调控问题情境的复杂度。选取紧密关联学科内容的情境素材,关注其真实性、适用性和包容性,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杜绝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将原始素材改编为问题情境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优化素材的呈现方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题目的预设难度调整素材的陌生度和复杂度, 与问题(任务)类型相匹配。情境素材的选取和加工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情境素材的选取和加工流程
科学设置试题任务,丰富题目呈现形式。基于情境设计任务,注意设问点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进阶性,设计考查包括辨识记忆、概括关联、分析解释、推论预测、简单设计、综合问题解决等多种任务类型的试题。积极探索设计科普阅读、社会性科学议题探讨、辩论等多种形式的题目,设计连线、作图等多种试题作答形式,适当增大试题的开放度。
科学制订评分标准。制订评分标准时,依据题目对应的评价目标及要求,除了考虑答案的正确性,还要关注核心素养的表现。
(三)教材编写建议
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重要的物化形态与文本素材,是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化学教学的主要资源之一。(新增)
1.编写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增)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积极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将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紧密结合,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核心素养要求的内涵和发展水平,整体构建化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和内容体系,努力将大概念的构建、思路方法的形成、态度责任的养成与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加强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新增)
以大概念为统领,精选教材内容,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化学实验、交流讨论、社会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教材不同内容主题的学习,系统规划、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注重教材编写的创新与特色
教材编写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教材编写的创新体现在内容素材、体系结构、呈现方式、版式设计等多方面,其核心是编写理念的转变和更新。只有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编写的创新,编写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教材编写要突出学科特点,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
2.内容选择
(1)合理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内容选择力求凸显化学学科特征和育人价值,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精选有利于促进大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核心知识。综合考虑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依据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2)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新增)
教材内容选择着力体现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关注化学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故事,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介绍我国化学家的创造发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传承科学精神,感悟民族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经验
教材内容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现实,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体现跨学科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某些社会问题作出积极的思考和决策,培养学生从化学学科及跨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教材内容选择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围绕核心知识精选实验内容,设计有科学探究意义的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高度关注实验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和自觉的安全意识。
3.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1)突出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
教材内容的组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实现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的有机融合;依据内容特点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水平,合理构建教材内容单元,凝练单元内容主题,可以是观念性主题、社会性主题、学科性主题或方法性主题,突出单元内容主题的素养价值导向,构建基于内容主题的教材体系。
(2)体现知识形成与探究的过程(新增)
教材内容的组织不仅呈现知识结论,还需重视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展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教材宜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设计既具开放性又具实效性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3)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的呈现重视情境、活动与问题的设计,合理利用教材正文、活动性栏目、资料性栏目、图表等多种呈现方式,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和提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突出学科特点,采用多种表征方式,加强宏观、微观、符号等内容的紧密结合;使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内容呈现形式,探索开发数字化教材,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资源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教材内容的组织关注化学课程学业质量和每个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整体设计教材的评价体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配置不同阶段、不同章节的习题,以发挥习题对学生学习的不同功能。编写习题时需要考虑其与相应内容之间的协调性,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设计一些开放题或综合实践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化学课程资源包括实验室资源、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求符合化学课程的整体教育教学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支持实现有效的化学教学活动,配合教材共同建构开放的化学教学系统。地方、学校、教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作用,促进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新增)
1.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
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实验员,注重提高实验员素质;制订完善的实验室工作制度和安全守则,建立科学、安全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工作;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必配的化学教学装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置选配的化学教学装备,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活动需要;每年及时补充必要的实验易耗品,保证所有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安全、顺利进行。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设数字化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和化学专用教室等,更好地支持开展定量的科学探究和综合实践活动,将化学专用教室作为日常教学、学科教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场所。
建议教师利用数字化实验装备改进传统实验,让学生借助可视化的数据认识化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多视角收集证据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配备和组织开发文本资源
在图书馆配备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不同版本教材及其教师教学用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类图书、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等;配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化学课外读物。鼓励教师根据化学教育教学的需求,积极开发学习读物和教师教学用书等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指导教师有效教学,支持师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等学习活动。
建议教师系统梳理化学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让学生认识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贡献;鼓励教师开发项目式学习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有价值的化学主题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3.重视信息技术资源建设
地方、学校尽可能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充分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实现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深度转变;为教师提供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和即时通信软件等工具,有条件的学校可逐步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关注以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系统的发展,适时引入化学教学实践中;重视化学教育资源库建设,集中优质资源,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教学资源空间,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及其创新应用。
建议教师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展教学,合理运用移动智能网络终端提供的交互功能,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形成生成性资源;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微课等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传统教学方式。
4.建设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相关企业、社区的联系,合作建设、整理、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增强化学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交流方式和资源建设共同体,逐步建立地区、学校之间资源互补、共建与共享机制;建设一批实践活动基地,协同设计和实施有特色的化学主题实践活动,推进项目式学习,开展体现我国古今化学科学技术成就的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全社会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机制。
建议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让学生经历调查、实验、数据釆集、解释论证、社会交往等活动。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新增)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专业保障。做好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能力。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持续改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培训建议
开展教师培训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培训应面向全体教师,坚持“先培训后实施”。注重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提高培训质量和巩固培训效果中的积极作用,统筹课程专家、学科教育专家、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的力量,提升培训质量。
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应注重整体性,聚焦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发展要求,凸显课程标准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把握化学课程的全面育人价值。突出对重大变化内容的培训,引导教师认识核心素养内涵及课程目标要求,把握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结构,领会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和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改革要求,理解跨学科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探索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
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注重研究型、参与式培训,采用专家报告与案例研修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体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