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开展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次开展的一项大型普查。随着“放管服”持续深化,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规模较“四经普”有明显增大。同时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将整合投入产出调查同时进行,在内容和方式上将有较大调整,给经济普查具体实施带来重大考验。为做好XX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前期等备工作,XX区普查中心牵头到辖区重点镇(街道)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基本框架暨预算编制工作调研报告篇1
XX区普查中心到城东镇、富民街道和角嘴街道与镇街分管领导、统计机构主要业务骨干等开展深入研讨。城东镇地处两广交界,近年来不断拓展东融合作,辖区内多以企业为主,坐拥格州市高新区和粤桂合作试验区主要片区,工业企业数量占比大;富民街道地缘广阔,拥有梧州市最大的高等院校一梧州学院以及周边拆迁片区,辖区内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个体商户数量较多且分布分散;角嘴街道作为河西片区的中心街道,拥有较多城市综合体、大型市场以及多产业活动法人单位,辖区内的棚户区拆迁-改造片区出现数量较多的“失联单位”或“僵尸单位”。
关于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基本框架暨预算编制工作调研报告篇2
(一)经普宣传方式应与时俱进。
1.人际传播效率较低。经济普查以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涉及营业收入等财务信息,真正参与到普查的人群仅为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普查内容敏感。因此,经济普查话题在人际传播次数有限,难以达到人口普查当中口口相传、家喻户晓的效果,提升目标人群对经济普查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热情难度大。
2.传统宣传方式精准度低。以往铺天盖地式媒体宣传更适用于人口普查这样全民参与的调查工作,但经济普查目标人群较少,有定向的调查指标,传统“粗放式”宣传方式对目标人群的精准度不高。登记期间仍会发现存在宣传盲点,这样容易造成前期人财物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宣传不到位亦是影响登记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两员”选聘和培训难度提升。
1.“两员”选聘范围收窄。五经普整合投入产出调查同时进行,意味着整体普查工作时间拉长,这提高了五经普对“两员”队伍稳定性的要求。加上五经普对“两员”专业性要求较高,对接清查单位亦不宜随意更换人员。受城区财政限制和确保普查工作顺畅以及登记质量,调研对象基本上不考虑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完成“两员”选聘工作,因此五经普的“两员”选聘范围更多局限于镇街、村居的干部、网格员和少部分外聘有历次普查经验人员。
2.“两员”培训难度加大。受目前XX区人事管理制度影响,镇街统计员和村居统计协管员队伍稳定性较低,调研三个单位中,富民街道的统计员和角嘴街道的社区统计协管员更换较为频繁。统计队伍稳定性弱容易导致经普期间工作不流畅,对普查区内单位情况不熟悉以及数据衔接有误等问题,同时加重培训压力。镇街一级开展经普工作主要以经济办几个业务骨干为核心,人普登记指标通俗易懂,负责民政、综治等业务的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后基本达到熟悉程度,但经普要求普查员对清查单位的财税指标理解透彻,对不接触经济工作的人员则需要多次反复培训才可达到了解程度,且开展登记时也不容易获得清查单位财务人员的信任。
(三)部门行政记录信息依赖度偏高。
根据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数据显示,目前登记的企业数量为7724家,而基本单位名录库中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总数为7664家,企业数量基本一致。调研单位反映,市场监督业务权限仅到达县区级单位,镇街及村居一级无法掌握辖区内全部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数量及其营收信息。因此普查期间市场监督、民政和税务部门提供的数据的准确度将会成为普查底册的重要依据。
关于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基本框架暨预算编制工作调研报告篇3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普查宣传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抖音等渠道发布经普内容,同时要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投放和推送。紧跟社会热点,把当时的热点话题和流行元素等网络热搜结合经普知识进行二次创作,牢牢抓住流量密码,把传统严肃的经普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味性、有看头,提高了目标人群对经济普查的认识和参与热情。
(二)完善普查补贴发放制度,保障“两员”队伍稳定。推进完善普查补贴方法制度,合理调整补贴水平。同时允许地方采用激励性措施,让各地区能根据财政能力作相应补贴水平调整。加大落实普查补贴发放工作,制度中明确普查补贴发放适用于全体“两员”,保障“两员”普查补贴发放到位。
(三)推进部门协作,实现“数据先行”。通过成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推进市场监督管理、民政、税务等多个行业部门和其他技术支撑单位实现数据共享,统等普查工作,统一梳理部门数据差异,形成普查办统一指挥,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