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 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优质(5篇)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 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优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11:42:48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 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优质(5篇)
时间:2023-03-29 11:42:48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篇一

一、力求用“情之美”感染学生

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在真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习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 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

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 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

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最后的创意表达,拓展思维,没有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讲,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通过 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 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 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 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了,在教学中“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当下课铃响了以后仍然还想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满意,学生对某些诗句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看来这节课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我把《穷人》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赞扬了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这一目标上。语言大师托尔斯泰把桑娜心里活动刻画得非常生动,只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细读课文描述桑娜一家的生活与西蒙之死,学生就能感悟其中蕴涵的意思,完全能领悟的。

首先让同学们说说预习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发言踊跃,你是 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会指出相应的段落,再进行教学。

(1)、学习第一段.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

(2)、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 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悟。说说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3)、第三段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言已尽,而意无穷”。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副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就是我向往的语文课堂。《别饿坏了那匹马》平淡而又真实、温馨而又感人,最适合用这样简约的课堂教学来展示、来演绎。

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酝酿。

陈年老酒为什么越老越香醇?时间!有了足够长的时间酝酿的酒的品质才达到“醇”的境界。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像老酒一样,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为师则在一旁耐心的等待,在等待中积极地巡视,及时给予个别学生的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主要内容,从“我”的角度来说,语言啰嗦,不够简练,表述也不太清楚的时候,为师则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换个角度来说,试着从残疾青年的角度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概括立刻变得清楚明白,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这也是教师在准备时苦酿之结果。

由此可见,给学生足够长的时间去独立地思考,课堂就离开了浮躁与肤浅,宁静的阅读心态自然造就静心、睿智的阅读品质。

二、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如果作为教师缺乏审读教材的独特慧眼,就难以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教学就流于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直至领悟其中滋味,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为师之道。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我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人间有真情,细节见真心。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在语言的精妙之处得以驻足。

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品读句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另外,好多次学习或阅读这一类极具感染力的文章时,总发现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缺少一点什么,本来我以为这一些文章会触及孩子心灵最柔软的那块的,可是他们漠然的神色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我们怎样才能走进他们漠然的心呢?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抓老教授的特点外,还要分析我成功的原因: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

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1、备课要深: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2、老师在课上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3、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体验.把对生活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表达得清楚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4、组织教学要力求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学生是可点燃的火把,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者,而不是苦学僧。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篇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在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树”中,努力落实这一精神,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

秋天,我不仅带领幼儿观察园内的树,还带领幼儿到公园、山上、树林、郊外去观察不同地方的树。比如,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树有什么颜色?树叶、树枝、树干是怎样的?秋风中的树枝和树叶又是怎样的?太阳照在秋天的树上是怎样的?没有太阳时秋天的树又是怎样的?飘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是怎样的?单片树叶静静躺在地面上和成批的落叶堆积在一起时分别是怎样的?我还让幼儿展开想象:单片的树叶和堆积在一起的树叶的感受(心情)是怎样的?同时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飞舞的树叶和静止的树叶,快速飘落的树叶和慢慢飘落的树叶,卷起来的树叶和平展的树叶……一系列的观察、想象、表现活动,使幼儿充分感受与欣赏了秋天的树的色彩、造型、动态,积累了关于秋天的树的经验和体验,感受到秋天的树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生长、成熟的规律。

在关于秋天的绘本中,不同的画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画面的色调还是树的造型、构图。即使是同一本绘本,不同页面上树的造型和构图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提供了《落叶的烦恼》《落叶跳舞》《风中的树叶》等一系列关于秋天的树的绘本,引导幼儿感受如何将现实中和想象中的秋天的树用绘画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幼儿通过欣赏不同绘本感受和体验到不同画家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他们所表现的画面的色调、落叶的色彩、树的造型是丰富的,他们所描绘的发生在秋天的树和叶上的故事和情感是多样的,以此来丰富幼儿对于秋天的树的多方位的感受。我引导幼儿反复欣赏绘本中树的造型和构图,重点引导幼儿想象和描述对此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比如,每一页画面上的树是怎样的?你看后有什么感受?能在两页画面上找到同样的树的造型或构图吗……幼儿在仔细观察绘本《落叶的烦恼》后,对其中树的造型是这样描述的:像字母v,细细粗粗的树枝像火苗一样往上窜,树枝就像很多细碎的骨头,整棵树长得像喷泉;这棵树的树枝有点像人的筋和人体中许多血管的分布,三根树枝并在一起像小鸡的爪子,像长得歪歪扭扭的竹子,左边有点像蜘蛛网,又像水草在游动;像八爪鱼,树叶就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像我去北京看到的那棵有三百年的树,树叶有红有黄像落日……幼儿对于画面的构图的表述是:这棵树从左到右,在画面上像一座桥;这棵树从这边的下面斜着向上,像一条龙一样窜上去;这棵树大大的树根放在画纸中间,像火山在喷发……幼儿通过欣赏绘本,感受到树的造型和构图是丰富多样的,这不仅为后面创作提供了范例,知道秋天的树是可以多元呈现的,而且帮助幼儿积累了经验,以便在后面的创作中迁移运用,主动尝试纵向、横向、斜向等构图方式。通过欣赏绘本,幼儿拓展了对于秋天的树的认识和经验,感受到秋天的多彩和美好,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为后面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指南》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既要给予幼儿自主创作的空间,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因此,我在本次活动开始时强调了独特性的要求:“今天请你们画一幅与众不同的秋天的树和叶的画。你可以画你看见过的树和叶,也可以画你想象中的树和叶,还可以画你在书上看到的树和叶。总之,你画的树和叶是非常独特的。”与此同时,教师全程围绕“独特性创作”适时地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让树枝伸展开来,还是要让树叶都飘落在地上或让树叶满天飞……”。我借助情境性语言给予幼儿创造的线索,激发幼儿不断围绕线索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对秋天的树的认识和情感。

大部分幼儿由于有了充分的感知经验和第一环节有关创作线索的引导,都能够非常自信地进入自主创作状态,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儿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比如,第一组的涵涵、泽泽和麦麦三个人特别拘谨。涵涵拿着笔看着我说:“怎么画呀?”我建议道:“画秋天的树和叶。刚才你们看了那么多树,都可以画。”她还是看着我。我又说:“你们还看了《落叶的烦恼》这本书,其中有许多大树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你们可以和它画得一样,也可以不一样。还有画你自己看到的大树和叶子的样子也可以。”一旁的泽泽听了我的话后,就按照屏幕上的那幅大树图画了起来。接着涵涵画了一个秃头树干。而麦麦则自言自语:“怎么画呢?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吧。”他看到旁边的涵涵画了秃头树后,就说:“我知道了。”接着,也画了一棵秃头树。他似乎找到了自信。但一边的涵涵仍旧每画一步都要问怎么画。她画完秃头树干后问:“上面要不要画树枝呀?”我说:“你想画就可以画,不想画就可以不画。”她说:“我要画,怎么画呢?”我说:“你可以画很多树枝,也可以只画几根;可以画紧挨在一起的树枝,也可以画全部伸展的树枝;可以画笔直的树枝,也可以画弯弯的树枝,或者是有弯有直的树枝……”在这样的指导下,她画了许多伸展的树枝。由此可见,个别幼儿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给予适时的帮助的。

每个幼儿在作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小亮非常胆怯,画了两根细细的、淡淡的弯弯曲曲的单线条树枝。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你看他画的不是树枝,是细线。”这样一说,小亮更胆怯了,握着笔不知如何是好。我及时鼓励他,说他画的树枝很有创意,和所有人画的都不一样。接着,我建议他可以增加一些弯弯曲曲的树枝,并且可以将单线条画成双线条,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非常自信地在画面上画满了弯弯曲曲的双线条树枝,而且在所有线条的顶端都画上了一片小小的树叶。又如,小卡的画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树,并且树上只有一片树叶,画面和树的色彩都是褐色。我便指导他在较空旷的画面上增加一些树叶,可以是自己见过的如手掌形、扇形、猫脸形、鱼形、七叶枫形等各种形状的树叶,颜色可以是一色的,也可以是双色渐变的,还可以是多色混合的……在这样个性化的指导下,每个幼儿的画面都非常具有独特性。

评价幼儿作品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环节,教师要根据《指南》的精神,“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教师切忌只评价某些幼儿的作品,切忌只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评价,而是要展示全体幼儿的画作,倾听和尊重全体幼儿的观点和感受。比如,我在展示全体幼儿的作品后,请全体幼儿寻找有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画,由此引导幼儿发现每人的画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又如,我还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哪幅画最为独特?什么地方独特?你画的树是怎么生长的?从哪里开始长的?长成了什么样子……突出引导幼儿感受树的生命张力,帮助幼儿追求绘画的意境,引导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造力,体验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特的,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创作。

正是由于我在幼儿感受、体验、表现、创作阶段聚焦于“独特性”的引导,所以,每个幼儿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秋天的树的认识、经验和美的感受,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们还感受到了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篇三

我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铜陵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铜陵就真的要停止呼吸了。可喜的是,我们在一批老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铜陵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篇四

由传统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是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其实,教师作为专业成长的主体,其主动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群体中,大多数热爱教育事业,都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迫切希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生命的价值。但在教师中流传着的一句话——“医生越老越吃香,教师越老越不行”,却不由得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尽管话说得有点过头,但由此也可知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教师的专业成长自然需要各级行政机关、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苦苦追求了近20年,有失败的伤痛,也有成功的喜悦,虽离专家型教师还很远,但自已心怀教育,情系学生,正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从中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教师要使自己有所发展,就必须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一颗时时反思的心,只有如此,才能不随大流,才能使自己有个性地发展,才能始终站在课改的风口浪尖上,使自己真正与新课程同行,与时代共发展。笔者认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现结合个人的实践,谈一下这方面的做法、认识与体会。

2、学生是怎么知道只有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才能发现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

4、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为什么不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展开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呢?学生的主体地位真的确立了吗。

1、教学思想上还没有真正确立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课堂缺少应有的生气与活力,没有赋予课堂生命的意义。

2、教学关系仍是以“教”论“学”教师还没有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3、师生关系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依旧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确立。

4、教材处理相对保守,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教学重心仍放在知识结论上,探索过程没能充分发展,缺乏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及态度情感等的培养。

从上面这则反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写课后反思的优点:第一,能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强.言之有物;第二,能及时沟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第三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养成冷静分析思考的习惯,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第四,能及时积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素材。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极大有利的。

“终身学习”已是当今让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更不能例外,因为教师承担着艰巨的育人任务。在快速的知识更新以及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背景下,教师如不注意不断地学习,是很难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鉴于此,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坚持每天学习。我参加高等教育函授先后获得了大专及本科毕业证书,并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还不时地去买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加以研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书上写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在学习中我不时地进行反思,在书中实现了与作者乃至于专家的对话。

例如,最近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一则有关“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教学案例,在学习并反思该案例时,发现执教者在对待新课程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极端做法,于是就作了以下反思:(1)数学教学非要生活化吗?能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当然是好事,但并非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都要生活化,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2)算法越多越好吗?在教学中我们下能把求异简单化,不应为求异而一味地追求算法多样化;(3)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丢吗?教师牵着学生走当然不对。但在课堂上教师被学生牵着走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显然,通过这样的不断学习和反思,既可以使教师广泛地领略到各种教学信息,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得以提升,使教师能以一位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出现在人们面前。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孤军奋战往往会多走歧路,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认识得以不断地提高。教师不但可与同事交流,也可与专家交流,还可与我们的学生交流。

例如,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我曾很不以为然,认为还不如粉笔、黑板来得方便实用,但在一次与同行的交流中,却使我感触颇深。这位同行在肯定了我的一些看法(如有的课上教师常被课件束缚;有的课上动不动就是课体.却没有让学生看书等等)后,说了以下几个观点:(1)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推广,每一位教师都能制作课件;(2)对于在课件使用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应逐步加以纠正;(3)课件资源应共享,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课件并不一定要自己制作的。我听了之后,对自己原先拒课件于千里之外的想法进行了反思,发现了认识上的不足,重新端正了对使用媒体课件的态度。于是我积极投入到了课件制作及使用等方面的学习之中,从而使自己又多了一项教学的本领。

教育教学上的专家一直是一线教师所崇拜的人,但在以往的教学公开场合上,笔者总觉得专家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使人敬而远之;可喜的是,在最近的几次教学公开活动中.我们的专家能走下讲台。以更平易近人的态度走到教师中间,与教师交流。于是,我有幸实现了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如在不久前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先播放了一个教学片断,然后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同与会教师作了诚恳的交流:(1)您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情境吗?(2)您认为这个引入的教学起点是什么?(3)这样的教学起点合适吗?教学起点是高还是低好您认为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价值?(4)您认为在这段引入中学生的肢体活动(包括说话)与安静思考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当?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5)您认为是否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为什么?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我也对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由此,在专家的启迪下,使我茅塞顿开,并催生了我新的反思。

“教师即研究工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进行不断地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一线教师常把研究看得很复杂,认为那是专家的事。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从某种角度说,我们的教师更具有研究的条件,因为我们深入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道理。作为教师中的普通一员,我积极参与学校指定的课题研究。另外,我还自己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如《小学数学活动课之研究》、《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探析》等分别在省教育厅主办的《教学与装备》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如《小学数学实践课的研究》、《学科教学目标素质化的研究》、《农村小学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均获得专家的好评。我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新教师培养的研究》、《浅谈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唤醒数学课堂的人文价值》、《运用新理念教活旧教材》、《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等在各级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并在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通过这些研究,给了我很多启发与帮助,使我感悟了许多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相信自己,只要行动起来,就一定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甚至于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

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感受,也是微不足道的。我知道,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不断地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在反思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超越自我。老师们,让我们相互勉励,携手共进吧!

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篇五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这是一篇情感性很浓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达到共鸣。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一个“情”字

主要运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阶梯性阅读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中实现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情感逐步升华,水到渠成。

二、突出了一个“巧”字

教学中,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谁该吃这个苹果?”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深入研究,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一问题辐射全篇,体现了巧妙。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副板书:“他渴呀!他应该吃这个苹果,但是……”并围绕这个问题巧妙地贯穿了全文,同时让学生情感逐步地升华,深深地体会了战友间阶级友爱的情感。

三、注重了一个“法”字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边读书、边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的方法等,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四、体现了一个“谐”字

在教学中,做到了欣赏学生,运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后进学生,如开始的脑筋弯弯绕游戏,对读得慢学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

不足: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是出示效果会更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