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一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尽管开发较晚,但是起步较高,保存得特别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特别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尽管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是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三百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特别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二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证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十分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之后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这天。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20__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十分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此刻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先怎样生活此刻几乎仍然怎样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此刻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此刻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能够看到一座十分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能够看到在这座桥上方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方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能够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建立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那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之后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之后自我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个性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就应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此刻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十分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此刻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必须的居住环境
江南百床馆
这天要带大家去看的却是乌镇的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为什么要带大家去看这个呢?因为床最能反映当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实最细腻的想法。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中国人对床的要求一向是十分考究的。但据说中国人最初的是时候是没有床的概念的,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铺上一张草席就能够了。这叫席地而坐。在往后就有床了,从战国出土的木漆床能够看出那时候的比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宽,这时床的功能其实不仅仅仅是睡觉,它还能够供人娱乐,以及谈论国家大事。有个成语叫促膝长谈指的就是符坚和王猛坐站床上膝盖碰着膝盖谈论国家大事。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00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之后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光了。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此刻家里的卫生间了。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此刻的套房。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我们能够猜一下这牌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说是闲人请勿打扰是意思,您还别说到之后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这个,据说最早的时候木匠是不做床的,做床要折寿行话叫:“宁上一根梁,不做一张床”那么怎样才能不折寿呢?有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床以后我不卖个你,当礼物送给你,刻上一块牌子,上方写一些吉祥如意的话:如百年好合之类,主人也不给工钱,包个红包,据说这样就不会折寿了。床四周的木板能够抽掉,冬暖夏凉,设计十分精巧。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能够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我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能够看一下两张小姐床。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能够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十分高,抬头能够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边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此刻我们看到的是藤榻,也能够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此刻人们家里的沙发,能够在上方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你看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能够放上去的。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这两张床是我们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齐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你看中间“鸾凤和鸣”四个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爱吗?
江南民俗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另外一户人家金家厅,在那里展出的是有关于乌镇当地的民俗民风.首先我要参观的是衣俗厅,有关于民国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一带的人物的穿着。在这个橱窗中我们看到的男女的穿着是当时那个年代较为普遍的,女子穿着以旗袍为主,而男子则穿上长衫,礼帽配西裤、皮鞋,这也是当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表现吧。在这边的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的四个人,从衣着服饰可来决定其身份,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淡色短衫长裤的是当时的文人或小商人的穿着打扮,而头戴乌毡帽的则是劳动者,蓝色长衫的则是伙计的形象。在我们身后的这个橱窗中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西服,学生装及中山装。学生装是由西服演变而来,也是日本制服的改良,简便不用戴领带。中山装是由学生装演变而来的,民国18年由国民党政府定为国家制服。四个口袋,分别代表“四维”:礼、义、廉、耻。袖口上三个扣子表示国民党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再往边上过来看到的历史照片是茅盾和家人穿着的介绍,从服饰来看,茅盾也是出生于小康家庭的书香门第,待会我们会去茅盾纪念馆和故居参观;再这边看到的是三十年代的妇女时装;边上橱窗中看到的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穿着袄裙及满人所穿的旗袍,旗袍也是旗女之袍的简称。到了民国时期,旗袍也已
经西化了,线条趋向于全身的裁剪了。
此刻我们进入的是岁俗厅,这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接财神的一个仪式,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就应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先,初五日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我比人家早一点接到财神,于是时光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这样当然不贴合规矩,之后就由长者出面,规定初四晚上一齐行动。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明白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讲究的要三张,外加半张,俗称三桌半。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财路广阔,生活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高升、常青,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但是整个仪式最个性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接五路务必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曲接请,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染坊一串百子炮,全部结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此刻我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此刻我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就是能说会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了。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应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我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另外还有三个条箱
,用于放丝绵被的。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比较隆重。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特色糕点定胜糕。正堂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两旁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图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高公生酒坊
走过传统居民区,之后便来到了传统作坊区。
乌镇特产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饼外,还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古时民间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后坊的格局布置。之后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时,就有浙江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但是直到清朝同治11年(1872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之所以称它为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白米、白面、白水。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酒精度55度。
三白酒制作方法复杂,大致如下:
先把糯米放在大缸中加水浸泡,一般需要十二小时,然后用木桶装上糯米蒸熟(约半个小时)。蒸熟后用冷水淋凉,倒入大缸中,拌入酒曲粉。每缸中大约放入四桶,然后把饭压紧,在中间挖一个小洞,盖上盖子进行发酵,二、三天后,在小洞中有酒浆溢出,此时前发酵已经完成。
前期发酵完成后,在缸里加水至缸口,同时再倒入一桶刚蒸熟的饭,密封进行主发酵。一个星期后进行开耙,用木耙把发酵过的米饭上下搅拌均匀,去除二氧化碳,再密封继续发酵。48小时后把缸里的酒酿装入酒坛进行后期发酵。四、五个月后进行压榨,把酒糟和酒水分开,其酒水放入蒸馏箱。架上铁架,上方铺上小麦粉和糯米进行蒸馏。出来的酒分为酒头、酒中、酒尾。然后去头掐尾,酒头和酒尾放开,与下次压榨出来的酒水一齐再蒸馏,即所谓的二次蒸馏酒,也就是55度的三白酒!那么了解了三白酒的酿制原理,之后就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产――三白酒!
据说,三白酒的来历与一个孝子有关。这位孝子在帮别人家做工时,雇主给了他两只粽子当点心。他舍不得一个人吃,想留给母亲吃,就将粽子藏在一个老树洞里,并顺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之后天突然降下大雨,孝子走得匆忙,忘了取粽子,等再想起来取时,粽子已经被雨水草汁浸成软呼呼的了。也实在太穷了,孝子还把这两只软呼呼的粽子拿回家给母亲吃。没有想到外壳剥掉后,立刻散发出阵阵香气,味道出奇的好,母亲忙问究竟,儿子答说上方盖了一层草云云。原先这是一种能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以后,母子两就用这种草和面做成曲饼,酿制甜白酒。慢慢地,这种做酒方法酒流传开来。
蓝印花布作坊
各位领导,前面就是蓝印花布作坊。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这儿是一个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蓝印花布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旧时,我们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十分兴旺的。
由于蓝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艺,我们也将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药斑布”。走进这个在展厅,再看这旁边这些橱窗中,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在那里您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让我们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这道工序是制作蓝印花布十分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因为石灰粉能够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能够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浆在那里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使染窑持续必须的温度。像它的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能够治感冒的。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最后再把浆刮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了。在这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方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所以旧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业。
传统作坊区
走过仁义桥,此刻所到的是传统作坊区。这边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老百姓所开的各种小作坊集聚一齐也是煞有特色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饼作坊。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据考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姑嫂饼味道鲜美,油而不腻,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带咸。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糕点价廉物美,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有一首民谣这样赞美姑嫂饼:
姑嫂一条心,同做小酥饼。
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
那么这种饼为什么叫“姑嫂饼”呢?它又是怎样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之后,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酥糖来卖。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为了保住自我的财源,夫妻俩对酥躺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夫妻俩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术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女儿将来要出嫁,制饼方法就会传出去了。眼见得嫂嫂得到密传,他家女儿心中不服气。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儿骗嫂嫂说姆妈叫她有事,嫂嫂一走开,她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拌在嫂嫂制作的那堆粉料里。她想,这样,嫂嫂做的酥饼味道肯定不好,必须卖不出去,出出自我心里那口气。哪里明白,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个性好,个个赞不绝口。店主人二丈金刚摸不着头脑,等她弄明白是自我女儿捣的鬼后,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这种饼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制而成的,并且,将甜中带咸,香味独特的小酥饼命名为“姑嫂饼”了。
这一来,小酥饼的名气居然传遍了江、浙一带,也是我们乌镇的传统糕饼。您在那里不仅仅能够观看其整个制作过程、品尝姑嫂饼的风味,而且还能够戴上一次性手套亲手做几个呢?
之后我们来到的是一家木雕坊,里面有木雕师傅现场雕刻。东阳木雕名声远播,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随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传统、朴素的美。
旁边热气腾腾的是乌镇的青团了,它是用南瓜的叶子揉着米粉做成的,中间包着豆沙的陷,感觉但是十分诱人的噢!
再看这儿的竹器坊,制作的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艺品,有竹篮子、针线箩、杯垫、首饰盒、斗笠等等,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是很有意味的。如果您有充裕的时光,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物品现场制作,这但是挺有好处的噢!
在回味坊的旁边就是竹艺斋了,浙江盛产竹子,这边的竹刻和竹根雕都是师傅根据竹子本身的特点因才制宜,精心设计而成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那里面还有不少师傅的得意之作呢?
这是一间制作湖笔的小作坊。湖州是“湖笔”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乌镇曾一度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湖笔始创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历经两千年制作的改善和完善,构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制笔工艺传统。它采用山羊、鸡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手工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毫性钢柔相济,书写得心应手,是为“毛颖”之冠。如果您喜欢书法绘画的话,相信您必须能在那里找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笔。
来到这边还有很多各式作坊,如:真丝手绘的作坊,制作铜器的作坊,还有工艺车木和磨制梳子的作坊等。除此之外,您看还有刨老烟丝和纳布鞋的作坊呢!在这,想必您对乌镇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它们也是民间文化折射的璀璨的光芒噢!
江南木雕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要来到的是江南木雕馆。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紫黑色的木柱,图案分别是龙与凤,取龙凤呈祥之意。这类柱子在古代被称为仪式柱,它主要的作用在于装饰性。旧时,家中若有红白喜事,正厅之上都要悬挂中堂,这对柱子便是置于中堂两侧。由于柱子价值极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时才去租用,用完即还。
走过天井看到的院落当地人称为百花厅。长窗,牛腿、挑头、垂柱、月梁等等,到处是精美的花纹,称它为百花厅是毫不夸张的。廊前的牛腿上是圆雕的明暗八仙。垂柱上的莲花、牡丹、芍药、菊花及四只花篮更是美仑美奂,可谓是木雕工艺中的精品。厅中陈列的是一根巨大的掮梁。原是一祠堂中的旧物,用一根四米多长的香樟木雕刻而成。所刻图案是郭子仪拜寿时的全家福。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上方雕刻了郭子仪、郭夫人、七子八胥及四名丫环,三位同朝大臣等二十四人。
跨过一进院子又是三间厅堂,厅中最显眼的是两根异常粗大的刻花柱子。这两根柱子直径1。5米,需三人才能合抱。两根柱子上,一面上方刻有一威武的狮子,下端则是一女孩。另一面,上端是一男孩,下方则是一高大的大象。这柱子显然不属于江南木雕,是属于东南亚一带的图腾柱,一般是立于大型寺庙之前,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据说,此柱可能来自于徐州一带,据载,在古代中国,时常有民族大迁徙,明末时,有一少数民族从南方往北迁徙过程中,保留了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风俗,并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这两根柱子便是该族原始图腾柱,是丰收与兴旺的象征。在回过头能够看到的是天花板,我们是看它的贴粘技术,不是看它的雕刻技术,是雕刻好以后贴粘上去的,当中的牡丹花是中国古代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两边还雕刻了凤,凤穿牡丹代表了大富大贵了。在两边的橱窗里还展出的是由沈墨宁先生个人收藏的清朝初与清朝末之间的木雕作品。看完以后我们能够往旁边的过道出去。
余榴梁钱币馆
走过东大街,我们将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先生的钱币馆。
余榴梁1942年出生于乌镇,此刻上海定居,40年中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5000多种,其中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他的家犹如一座“万国银行”。余先生与钱币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其实与他当时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关系。1960年当时18岁的他进入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在厂内开办的铸造专业技校学习后,他便渐渐对钱币收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以后40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仅收藏钱币而且也研究钱币,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佼佼者。近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
展厅所陈列的是中国花钱,即古时的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他不仅仅深入阅读在研究有关钱币方面的著作,还广泛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收藏、阅读、研究三结合,使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撰写论文500多篇,专著10多部,其中《中国花钱》是我国第一本“花钱”专集,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这展出有一枚是古钱。,十分珍贵,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是开炉钱中的一种。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所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
在橱壁上所展示的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的作用。其中有一张面额最大的纸币,新疆银行发行的六千万元,但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当然,余先生的货币总价值达360多万元。因此亦被称为“江南有钱人”。
茅盾故居
乌镇的名人很多,茅盾先生当属首位。
接下来我们要来到的是茅盾故居了。茅盾故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立志书院,另一个是故居了。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他以创造进步文化为已任,辛勤笔耕60余年,为祖国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不朽作品。作为文学工作者,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文化部长。茅盾在1896年7月4日出生在乌镇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少年时期的茅盾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而且尤善作文。这首先得归于他的母亲。茅盾5岁时,母亲就开始向他教授当时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中抄下来的《天文歌略》,还有一本历史读物《史鉴节要》,也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茅盾的中学是在湖州、嘉兴、杭州念的,在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复游历日本,尽管行踪杳远,却始终与故乡持续着较亲密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茅盾屡屡发乌镇作小说的故事,甚至到了不肯割爱的程度。在《子夜》、《林家铺子》、《多角关系》、《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乌镇的影子,读到乌镇的方言,闻到乌镇的气息。
首先进来的是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1865)建立。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这天的书院基本持续了当时的面貌。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分明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隐含“蟾宫折桂”、荣登“桂榜”之义,古代读书人是一看就明白的。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额,是浙江布政使杨昌?所题;讲堂后面为当时的教学楼,名“?云楼”,为山长严辰所题。?有“钳”义,“?云”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文昌阁是立志书院的附属建筑,建于同治十年(1871)。此阁是乌镇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里面不仅仅奉祀着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还是文人聚会和科举预考的场所。
接下来去参观茅盾故居,书院跟故居只有一墙之隔。茅盾故居在在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分两次购买的,东面的先买,称“老屋”。西面的后买,叫“新屋”。门口高悬着陈云同志题写的“茅盾故居”匾额;穿过天井,便是老屋第二进的两间楼房。东边楼下是客堂间,西边是厨房,老屋前楼靠东一间是茅盾祖父母的卧室,靠西一间是茅盾父母的卧室,茅盾祖父就诞生在那里。新屋第一进楼下两间与老屋格式一样,但是打通的,是全家用膳的地方。第二进后面是个半亩地大小的院子,有门与老屋相通。茅盾的曾祖父从梧州返乡后,曾在那里建了三间平房以度晚年。他逝世时便一向空着。1933年,茅盾回乡为祖母除灵,决定用刚刚收到的《子夜》的稿费翻建这三间濒临坍毁的小屋。他亲自画了新房草图,请人督造。1934年秋,新屋告在成,茅盾从上海赶来察看,并在小径旁亲手栽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此后,茅盾多次回乡,都住在自我设计的房子里,并从事写作,小说《多角关系》就是他于1935年秋在小屋的书房里写的。到这边茅盾故居也就参观完了。
修真观
各位领导,此刻我们来到的就是乌镇的中心广场:修真观广场,它是旧时乌镇的文化娱乐中心,人们迎庙会,看神戏的最好场所。这个戏台就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最早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遭到毁损,但这戏台自1919年修缮以后就一向保存到这天,所以那里的人都称其为古戏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分两层,上层的前部即为戏台。歇山顶式屋面,叠梁式结构,飞檐翘角,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古建建筑。
此刻,戏台前锣鼓声不断,每一天上午、下午逢整点都有演出,唱的是当地的地方戏曲:桐乡花鼓戏,都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接下来我们回头看一下修真观吧。修真观最早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所以取名修真观。是江南的三大道观之一,与苏州玄庙观和濮院翔云观并称。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后屡毁屡建,至乾隆十四年增设山门和戏台后,修真观的格局就基本定型了。此刻的修真观,前为山门,中为东岳大殿,后为玉皇阁。
在这我想大家必须在奇怪为什么门口挂着一个大算盘吧?您看这付对联,上联是:“人有千算”,下联是:“天则一算”,告诉了人们“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所以呢?这大算盘就代表了老天爷的算盘。此刻请随我进内参观。进入山门您就看到了两位熟悉的神仙,左为青龙君,右为白虎君,他俩就相当于门神,日夜守卫着修真观。
进入修真观您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也是修真观的一大特点,它是佛道合一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理论上说佛、道虽各有教义和宗旨,其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时有融合、渗透,两者都是劝人为善的,所以老百姓看来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把它们混同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过了山门的两边配殿中,右边是十殿阎王和文武判官的塑绘,正中间一位就是地藏菩萨。每年的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诞辰,所以那天晚上乌镇这一带就有插地藏香的习俗。左边为道教中的三清尊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他们三位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第二进正殿是东岳殿。正中供奉的为东岳大帝,相传东岳大帝是主管人间生死的,人们十分敬畏他,所以地方上都有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其诞辰日,会举行隆重的祭奠和庙会。两旁依次是高2米的十二生肖元神像。
此刻,在左右配殿内供奉的是城隍菩萨和瘟都元帅,每年的五月十五、七月十五乌镇都有迎瘟元帅、城隍菩萨的活动。
第三进玉皇阁分两层。下层供有观音,其左右两边站立的是她的弟子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上层供有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是仙界中至高无上的主管,所以地位也最高。两边有程长庚研究室创作的壁画。这两幅壁画均高8米宽3米分别是太乙诸神上朝图和西王母出游图。
翰林第
看完修真观,接下去前往的是夏同善的翰林第。夏同善翰林第和皮影戏我们乌镇曾有两处翰林第,一为北栅的严辰,一为中市的夏同善。夏同善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我们当地称之为肖家厅。肖家厅大门里的门槛很高,中间一节可卸下来,称为“德槛”。跨过石板天井便是肖家的正厅,在正厅匾额两旁供奉着的大红镂漆木盒是盛放圣旨皇榜的。
那么既然是肖家厅又怎样会变成夏同善的翰林第呢?原先肖家厅是夏同善继母的娘家,夏同善的生母在他五岁时就已过世了,他的父亲续娶了乌镇肖家的小姐肖氏,夏同善侍之如生母,在他十五、十六岁时,因家道中落,其父欲弃儒经商,夏同善随继母常住于肖家,他舅舅肖仪斌藏书颇丰,夏同善又酷爱读书,每日手不释卷而懒于酒酱铺的事务。肖老太公非旦不责怪,反而认为孺子可教,把他送入塾馆请老师教授。由此夏同善学问大进,科举连连告捷,在二十五岁时考取进士,次年被钦点为翰林,夏同善为报答肖家对他的养育之恩,就把翰林第的匾额挂于肖家厅。
在一八七六年时,夏同善会同二十七名官员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乌镇的乡绅十分敬重他,出资在肖家厅隔壁造了一间翰林第。此刻我们就穿过这个假山到隔壁看一下。这个小小的庭院就是肖家花园了,假山、小池、竹子、芭蕉,显得小巧而雅致,花园北边的是“轿厅”,又称“接官厅”,里边停放的是两顶轿子,一顶为冬轿,一顶为夏轿。在看南边,这就是翰林第的正厅了,里面的一切摆设都是按当年的情形布置的,正厅的墙上高挂着“翰林第”的匾额。这幅题有“高风亮节”的竹子图则象征了夏公的为官清廉和为人正直。走过正厅后面的天井就是楼厅,楼下安放着夏同善的塑像,当时夏同善与翁同和同为光绪皇帝侍读,官拜兵部右侍郎。
在这个翰林第中还有一间小白菜曾住过的房子,被称之为“白菜楼”。那么小白菜怎样会住在那里呢?据说,当年“杨葛”冤案昭雪以后,裕亲王十分好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竟使我朝大小官员近百名被革去顶戴花翎?于是他命刑部带那小白菜来面察,那小白菜虽然面色憔悴不堪,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生丽质,裕亲王顿起同情之心,便问她有什么要求,小白菜见裕亲王问就说了:她曾在狱中许下一个愿,谁帮她洗清冤情,就服侍谁一辈子。裕亲王一听就为难了,因为慈禧已经下了谕旨要小白菜到庵堂了却余生,可自我刚才话已出口又很难收回,这可怎样办才好呢?思虑片刻之后,倒也想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他让小白菜到乌镇去伺候夏同善的母亲夏老夫人三个月的时光,三个月后再进庵堂,以还其心愿。但这段时光务必是不见天日的,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据说那里的后门与长廊就是为了使小白菜“不见天日”而修筑的。
汇源典当行
汇源当是乌镇首富徐东号的第九代徐涣藻所设,它建立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旧时乌镇是一个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地,经济繁荣,故而典当行也个性多,最多时达十三家,后经时代的变迁,典当行也曾消失了几十年。现因旅游的开发,使这家古老的典当行又恢复了往年的面貌。此刻就让我们进去看一下吧。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墙上个性醒目的“当”字,这墙称之为照墙,它有两种含义,其一它是一个玄关;其二是因为进入当铺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害怕被街上认识的人看到,所以设墙挡之,起到了“遮羞”的作用。由此可见当年的商家已经思考到了顾客的心理。
当铺的柜台个性高,有1。8米,在古代的时候有些当铺的柜台比这还要高,可达2。0米呢。那么您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建这么高?其实呢这是为了使当铺的朝奉先生居高临下,让他气势凛人应对顾客,能够更好地压底价格,而且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打架斗殴。这边请,我们去里面看一下。
一进门,我们便看见在西墙边有一张个性的床,这便是卷当床,它是用来整理一些典当衣服和物品的。在卷当床的两边我们看到了两股麻绳,这麻绳便是用以包扎典当物品的。
在这边有一块个性的木牌,被称之为望牌,其实就相当于我们此刻的日历表。望牌一、三两行采用了《千字文》中的十八个字,这些字是能够移动的,为什么采用十八个字呢?那是因为旧时典当物品最长的时光就是十八个月,每个字代表一个月,物品存放了一个月后对应的字移过一格,移到十八格后,此物未能赎回,店主即可自行处理。
中间这“天然几”上供奉了三位财神。这三位当中,脸颊个性红的呢,故名思意就是关公,旁边这位是赵公明元帅,他们两位是武财神,后边这一位看他的着装打扮便知他是一位文财神――增福。
这边的这张桌子,我们称之为“管钱桌”,里面存放一些钱币,用于支付典当物品,旧时这位子的工作人员就相当于此刻的出纳。坐的这个就称为钱榻,它即能够坐人而且还能够存放零钱。那么在这边的便是一个小小的帐桌,它主要做一些典当业中所独有的一些帐簿。旧时徽字先生那龙飞凤舞的也是在这边开的
再往里走就是一间首饰房了。靠墙这些有抽屉的木柜在旧时是用来存放一些金银细软的。在我们左手边的这张桌子为真正的帐桌,做类似于流水帐一类的帐目。
在这旁边的楼梯下,是一个很深很暗的暗房,起避难应急之用,因而它靠首饰房个性近,以便于贵重物品的转移。
沿着楼梯上楼时,迎面看到了两个只有在典当铺中才能见到的神位。左边的是火神,旧时主人为防火灾而供奉祈求平安。另外一位便是号神,“号”与“耗”谐音,顾名思义是为了防老鼠的。旧时的当铺还是不能养猫的噢!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三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四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证明,大约在6020xx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十分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之后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这天。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十分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此刻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先怎样生活此刻几乎仍然怎样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此刻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此刻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能够看到一座十分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能够看到在这座桥上方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方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能够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建立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那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之后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之后自我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个性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就应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此刻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十分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此刻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必须的居住环境
江南百床馆
这天要带大家去看的却是乌镇的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为什么要带大家去看这个呢?因为床最能反映当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实最细腻的想法。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中国人对床的要求一向是十分考究的。但据说中国人最初的是时候是没有床的概念的,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铺上一张草席就能够了。这叫席地而坐。在往后就有床了,从战国出土的木漆床能够看出那时候的比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宽,这时床的功能其实不仅仅仅是睡觉,它还能够供人娱乐,以及谈论国家大事。有个成语叫促膝长谈指的就是符坚和王猛坐站床上膝盖碰着膝盖谈论国家大事。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20xx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之后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光了。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此刻家里的卫生间了。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此刻的套房。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我们能够猜一下这牌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说是闲人请勿打扰是意思,您还别说到之后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这个,据说最早的时候木匠是不做床的,做床要折寿行话叫:“宁上一根梁,不做一张床”那么怎样才能不折寿呢?有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床以后我不卖个你,当礼物送给你,刻上一块牌子,上方写一些吉祥如意的话:如百年好合之类,主人也不给工钱,包个红包,据说这样就不会折寿了。床四周的木板能够抽掉,冬暖夏凉,设计十分精巧。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能够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我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能够看一下两张小姐床。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能够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十分高,抬头能够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边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此刻我们看到的是藤榻,也能够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此刻人们家里的沙发,能够在上方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你看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能够放上去的。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这两张床是我们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齐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你看中间“鸾凤和鸣”四个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爱吗?
江南民俗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另外一户人家金家厅,在那里展出的是有关于乌镇当地的民俗民风.首先我要参观的是衣俗厅,有关于民国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一带的人物的穿着。在这个橱窗中我们看到的男女的穿着是当时那个年代较为普遍的,女子穿着以旗袍为主,而男子则穿上长衫,礼帽配西裤、皮鞋,这也是当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表现吧。在这边的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的四个人,从衣着服饰可来决定其身份,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淡色短衫长裤的是当时的文人或小商人的穿着打扮,而头戴乌毡帽的则是劳动者,蓝色长衫的则是伙计的形象。在我们身后的这个橱窗中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西服,学生装及中山装。学生装是由西服演变而来,也是日本制服的改良,简便不用戴领带。中山装是由学生装演变而来的,民国20xx年由国民党政府定为国家制服。四个口袋,分别代表“四维”:礼、义、廉、耻。袖口上三个扣子表示国民党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再往边上过来看到的历史照片是茅盾和家人穿着的介绍,从服饰来看,茅盾也是出生于小康家庭的书香门第,待会我们会去茅盾纪念馆和故居参观;再这边看到的是三十年代的妇女时装;边上橱窗中看到的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穿着袄裙及满人所穿的旗袍,旗袍也是旗女之袍的简称。到了民国时期,旗袍也已
经西化了,线条趋向于全身的裁剪了。
此刻我们进入的是岁俗厅,这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接财神的一个仪式,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就应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先,初五日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我比人家早一点接到财神,于是时光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这样当然不贴合规矩,之后就由长者出面,规定初四晚上一齐行动。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明白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讲究的要三张,外加半张,俗称三桌半。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财路广阔,生活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高升、常青,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但是整个仪式最个性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接五路务必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曲接请,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染坊一串百子炮,全部结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此刻我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此刻我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就是能说会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了。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应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我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另外还有三个条箱
,用于放丝绵被的。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比较隆重。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特色糕点定胜糕。正堂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两旁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图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高公生酒坊
走过传统居民区,之后便来到了传统作坊区。
乌镇特产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饼外,还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古时民间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后坊的格局布置。之后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时,就有浙江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但是直到清朝同治20xx年(1872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之所以称它为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白米、白面、白水。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酒精度55度。
三白酒制作方法复杂,大致如下:
先把糯米放在大缸中加水浸泡,一般需要十二小时,然后用木桶装上糯米蒸熟(约半个小时)。蒸熟后用冷水淋凉,倒入大缸中,拌入酒曲粉。每缸中大约放入四桶,然后把饭压紧,在中间挖一个小洞,盖上盖子进行发酵,二、三天后,在小洞中有酒浆溢出,此时前发酵已经完成。
前期发酵完成后,在缸里加水至缸口,同时再倒入一桶刚蒸熟的饭,密封进行主发酵。一个星期后进行开耙,用木耙把发酵过的米饭上下搅拌均匀,去除二氧化碳,再密封继续发酵。48小时后把缸里的酒酿装入酒坛进行后期发酵。四、五个月后进行压榨,把酒糟和酒水分开,其酒水放入蒸馏箱。架上铁架,上方铺上小麦粉和糯米进行蒸馏。出来的酒分为酒头、酒中、酒尾。然后去头掐尾,酒头和酒尾放开,与下次压榨出来的酒水一齐再蒸馏,即所谓的二次蒸馏酒,也就是55度的三白酒!那么了解了三白酒的酿制原理,之后就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产――三白酒!
据说,三白酒的来历与一个孝子有关。这位孝子在帮别人家做工时,雇主给了他两只粽子当点心。他舍不得一个人吃,想留给母亲吃,就将粽子藏在一个老树洞里,并顺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之后天突然降下大雨,孝子走得匆忙,忘了取粽子,等再想起来取时,粽子已经被雨水草汁浸成软呼呼的了。也实在太穷了,孝子还把这两只软呼呼的粽子拿回家给母亲吃。没有想到外壳剥掉后,立刻散发出阵阵香气,味道出奇的好,母亲忙问究竟,儿子答说上方盖了一层草云云。原先这是一种能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以后,母子两就用这种草和面做成曲饼,酿制甜白酒。慢慢地,这种做酒方法酒流传开来。
蓝印花布作坊
各位领导,前面就是蓝印花布作坊。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这儿是一个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蓝印花布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旧时,我们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十分兴旺的。
由于蓝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艺,我们也将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药斑布”。走进这个在展厅,再看这旁边这些橱窗中,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在那里您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让我们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这道工序是制作蓝印花布十分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因为石灰粉能够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能够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浆在那里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使染窑持续必须的温度。像它的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能够治感冒的。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最后再把浆刮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了。在这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方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所以旧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业。
传统作坊区
走过仁义桥,此刻所到的是传统作坊区。这边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老百姓所开的各种小作坊集聚一齐也是煞有特色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饼作坊。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据考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姑嫂饼味道鲜美,油而不腻,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带咸。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糕点价廉物美,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有一首民谣这样赞美姑嫂饼:
姑嫂一条心,同做小酥饼。
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
那么这种饼为什么叫“姑嫂饼”呢?它又是怎样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之后,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酥糖来卖。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为了保住自我的财源,夫妻俩对酥躺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夫妻俩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术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女儿将来要出嫁,制饼方法就会传出去了。眼见得嫂嫂得到密传,他家女儿心中不服气。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儿骗嫂嫂说姆妈叫她有事,嫂嫂一走开,她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拌在嫂嫂制作的那堆粉料里。她想,这样,嫂嫂做的酥饼味道肯定不好,必须卖不出去,出出自我心里那口气。哪里明白,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个性好,个个赞不绝口。店主人二丈金刚摸不着头脑,等她弄明白是自我女儿捣的鬼后,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这种饼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制而成的,并且,将甜中带咸,香味独特的小酥饼命名为“姑嫂饼”了。
这一来,小酥饼的名气居然传遍了江、浙一带,也是我们乌镇的传统糕饼。您在那里不仅仅能够观看其整个制作过程、品尝姑嫂饼的风味,而且还能够戴上一次性手套亲手做几个呢?
之后我们来到的是一家木雕坊,里面有木雕师傅现场雕刻。东阳木雕名声远播,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随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传统、朴素的美。
旁边热气腾腾的是乌镇的青团了,它是用南瓜的叶子揉着米粉做成的,中间包着豆沙的陷,感觉但是十分诱人的噢!
再看这儿的竹器坊,制作的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艺品,有竹篮子、针线箩、杯垫、首饰盒、斗笠等等,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是很有意味的。如果您有充裕的时光,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物品现场制作,这但是挺有好处的噢!
在回味坊的旁边就是竹艺斋了,浙江盛产竹子,这边的竹刻和竹根雕都是师傅根据竹子本身的特点因才制宜,精心设计而成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那里面还有不少师傅的得意之作呢?
这是一间制作湖笔的小作坊。湖州是“湖笔”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乌镇曾一度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湖笔始创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历经两千年制作的改善和完善,构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制笔工艺传统。它采用山羊、鸡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手工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毫性钢柔相济,书写得心应手,是为“毛颖”之冠。如果您喜欢书法绘画的话,相信您必须能在那里找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笔。
来到这边还有很多各式作坊,如:真丝手绘的作坊,制作铜器的作坊,还有工艺车木和磨制梳子的作坊等。除此之外,您看还有刨老烟丝和纳布鞋的作坊呢!在这,想必您对乌镇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它们也是民间文化折射的璀璨的光芒噢!
江南木雕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要来到的是江南木雕馆。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紫黑色的木柱,图案分别是龙与凤,取龙凤呈祥之意。这类柱子在古代被称为仪式柱,它主要的作用在于装饰性。旧时,家中若有红白喜事,正厅之上都要悬挂中堂,这对柱子便是置于中堂两侧。由于柱子价值极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时才去租用,用完即还。
走过天井看到的院落当地人称为百花厅。长窗,牛腿、挑头、垂柱、月梁等等,到处是精美的花纹,称它为百花厅是毫不夸张的。廊前的牛腿上是圆雕的明暗八仙。垂柱上的莲花、牡丹、芍药、菊花及四只花篮更是美仑美奂,可谓是木雕工艺中的精品。厅中陈列的是一根巨大的掮梁。原是一祠堂中的旧物,用一根四米多长的香樟木雕刻而成。所刻图案是郭子仪拜寿时的全家福。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上方雕刻了郭子仪、郭夫人、七子八胥及四名丫环,三位同朝大臣等二十四人。
跨过一进院子又是三间厅堂,厅中最显眼的是两根异常粗大的刻花柱子。这两根柱子直径1。5米,需三人才能合抱。两根柱子上,一面上方刻有一威武的狮子,下端则是一女孩。另一面,上端是一男孩,下方则是一高大的大象。这柱子显然不属于江南木雕,是属于东南亚一带的图腾柱,一般是立于大型寺庙之前,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据说,此柱可能来自于徐州一带,据载,在古代中国,时常有民族大迁徙,明末时,有一少数民族从南方往北迁徙过程中,保留了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风俗,并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这两根柱子便是该族原始图腾柱,是丰收与兴旺的象征。在回过头能够看到的是天花板,我们是看它的贴粘技术,不是看它的雕刻技术,是雕刻好以后贴粘上去的,当中的牡丹花是中国古代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两边还雕刻了凤,凤穿牡丹代表了大富大贵了。在两边的橱窗里还展出的是由沈墨宁先生个人收藏的清朝初与清朝末之间的木雕作品。看完以后我们能够往旁边的过道出去。
余榴梁钱币馆
走过东大街,我们将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先生的钱币馆。
余榴梁1942年出生于乌镇,此刻上海定居,40年中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5000多种,其中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他的家犹如一座“万国银行”。余先生与钱币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其实与他当时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关系。1960年当时18岁的他进入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在厂内开办的铸造专业技校学习后,他便渐渐对钱币收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以后40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仅收藏钱币而且也研究钱币,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佼佼者。近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
展厅所陈列的是中国花钱,即古时的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他不仅仅深入阅读在研究有关钱币方面的著作,还广泛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收藏、阅读、研究三结合,使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撰写论文500多篇,专著10多部,其中《中国花钱》是我国第一本“花钱”专集,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这展出有一枚是古钱。,十分珍贵,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是开炉钱中的一种。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所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
在橱壁上所展示的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的作用。其中有一张面额最大的纸币,新疆银行发行的六千万元,但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当然,余先生的货币总价值达360多万元。因此亦被称为“江南有钱人”。
茅盾故居
乌镇的名人很多,茅盾先生当属首位。
接下来我们要来到的是茅盾故居了。茅盾故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立志书院,另一个是故居了。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他以创造进步文化为已任,辛勤笔耕60余年,为祖国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不朽作品。作为文学工作者,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文化部长。茅盾在1896年7月4日出生在乌镇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少年时期的茅盾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而且尤善作文。这首先得归于他的母亲。茅盾5岁时,母亲就开始向他教授当时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中抄下来的《天文歌略》,还有一本历史读物《史鉴节要》,也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茅盾的中学是在湖州、嘉兴、杭州念的,在1920xx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1920xx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复游历日本,尽管行踪杳远,却始终与故乡持续着较亲密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茅盾屡屡发乌镇作小说的故事,甚至到了不肯割爱的程度。在《子夜》、《林家铺子》、《多角关系》、《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乌镇的影子,读到乌镇的方言,闻到乌镇的气息。
首先进来的是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1865)建立。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这天的书院基本持续了当时的面貌。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分明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隐含“蟾宫折桂”、荣登“桂榜”之义,古代读书人是一看就明白的。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额,是浙江布政使杨昌?所题;讲堂后面为当时的教学楼,名“?云楼”,为山长严辰所题。?有“钳”义,“?云”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文昌阁是立志书院的附属建筑,建于同治十年(1871)。此阁是乌镇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里面不仅仅奉祀着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还是文人聚会和科举预考的场所。
接下来去参观茅盾故居,书院跟故居只有一墙之隔。茅盾故居在在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分两次购买的,东面的先买,称“老屋”。西面的后买,叫“新屋”。门口高悬着陈云同志题写的“茅盾故居”匾额;穿过天井,便是老屋第二进的两间楼房。东边楼下是客堂间,西边是厨房,老屋前楼靠东一间是茅盾祖父母的卧室,靠西一间是茅盾父母的卧室,茅盾祖父就诞生在那里。新屋第一进楼下两间与老屋格式一样,但是打通的,是全家用膳的地方。第二进后面是个半亩地大小的院子,有门与老屋相通。茅盾的曾祖父从梧州返乡后,曾在那里建了三间平房以度晚年。他逝世时便一向空着。1933年,茅盾回乡为祖母除灵,决定用刚刚收到的《子夜》的稿费翻建这三间濒临坍毁的小屋。他亲自画了新房草图,请人督造。1934年秋,新屋告在成,茅盾从上海赶来察看,并在小径旁亲手栽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此后,茅盾多次回乡,都住在自我设计的房子里,并从事写作,小说《多角关系》就是他于1935年秋在小屋的书房里写的。到这边茅盾故居也就参观完了。
修真观
各位领导,此刻我们来到的就是乌镇的中心广场:修真观广场,它是旧时乌镇的文化娱乐中心,人们迎庙会,看神戏的最好场所。这个戏台就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最早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遭到毁损,但这戏台自1920xx年修缮以后就一向保存到这天,所以那里的人都称其为古戏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分两层,上层的前部即为戏台。歇山顶式屋面,叠梁式结构,飞檐翘角,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古建建筑。
此刻,戏台前锣鼓声不断,每一天上午、下午逢整点都有演出,唱的是当地的地方戏曲:桐乡花鼓戏,都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接下来我们回头看一下修真观吧。修真观最早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所以取名修真观。是江南的三大道观之一,与苏州玄庙观和濮院翔云观并称。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后屡毁屡建,至乾隆十四年增设山门和戏台后,修真观的格局就基本定型了。此刻的修真观,前为山门,中为东岳大殿,后为玉皇阁。
在这我想大家必须在奇怪为什么门口挂着一个大算盘吧?您看这付对联,上联是:“人有千算”,下联是:“天则一算”,告诉了人们“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所以呢?这大算盘就代表了老天爷的算盘。此刻请随我进内参观。进入山门您就看到了两位熟悉的神仙,左为青龙君,右为白虎君,他俩就相当于门神,日夜守卫着修真观。
进入修真观您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也是修真观的一大特点,它是佛道合一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理论上说佛、道虽各有教义和宗旨,其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时有融合、渗透,两者都是劝人为善的,所以老百姓看来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把它们混同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过了山门的两边配殿中,右边是十殿阎王和文武判官的塑绘,正中间一位就是地藏菩萨。每年的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诞辰,所以那天晚上乌镇这一带就有插地藏香的习俗。左边为道教中的三清尊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他们三位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第二进正殿是东岳殿。正中供奉的为东岳大帝,相传东岳大帝是主管人间生死的,人们十分敬畏他,所以地方上都有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其诞辰日,会举行隆重的祭奠和庙会。两旁依次是高2米的十二生肖元神像。
此刻,在左右配殿内供奉的是城隍菩萨和瘟都元帅,每年的五月十五、七月十五乌镇都有迎瘟元帅、城隍菩萨的活动。
第三进玉皇阁分两层。下层供有观音,其左右两边站立的是她的弟子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上层供有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是仙界中至高无上的主管,所以地位也最高。两边有程长庚研究室创作的壁画。这两幅壁画均高8米宽3米分别是太乙诸神上朝图和西王母出游图。
翰林第
看完修真观,接下去前往的是夏同善的翰林第。夏同善翰林第和皮影戏我们乌镇曾有两处翰林第,一为北栅的严辰,一为中市的夏同善。夏同善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我们当地称之为肖家厅。肖家厅大门里的门槛很高,中间一节可卸下来,称为“德槛”。跨过石板天井便是肖家的正厅,在正厅匾额两旁供奉着的大红镂漆木盒是盛放圣旨皇榜的。
那么既然是肖家厅又怎样会变成夏同善的翰林第呢?原先肖家厅是夏同善继母的娘家,夏同善的生母在他五岁时就已过世了,他的父亲续娶了乌镇肖家的小姐肖氏,夏同善侍之如生母,在他十五、十六岁时,因家道中落,其父欲弃儒经商,夏同善随继母常住于肖家,他舅舅肖仪斌藏书颇丰,夏同善又酷爱读书,每日手不释卷而懒于酒酱铺的事务。肖老太公非旦不责怪,反而认为孺子可教,把他送入塾馆请老师教授。由此夏同善学问大进,科举连连告捷,在二十五岁时考取进士,次年被钦点为翰林,夏同善为报答肖家对他的养育之恩,就把翰林第的匾额挂于肖家厅。
在一八七六年时,夏同善会同二十七名官员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乌镇的乡绅十分敬重他,出资在肖家厅隔壁造了一间翰林第。此刻我们就穿过这个假山到隔壁看一下。这个小小的庭院就是肖家花园了,假山、小池、竹子、芭蕉,显得小巧而雅致,花园北边的是“轿厅”,又称“接官厅”,里边停放的是两顶轿子,一顶为冬轿,一顶为夏轿。在看南边,这就是翰林第的正厅了,里面的一切摆设都是按当年的情形布置的,正厅的墙上高挂着“翰林第”的匾额。这幅题有“高风亮节”的竹子图则象征了夏公的为官清廉和为人正直。走过正厅后面的天井就是楼厅,楼下安放着夏同善的塑像,当时夏同善与翁同和同为光绪皇帝侍读,官拜兵部右侍郎。
在这个翰林第中还有一间小白菜曾住过的房子,被称之为“白菜楼”。那么小白菜怎样会住在那里呢?据说,当年“杨葛”冤案昭雪以后,裕亲王十分好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竟使我朝大小官员近百名被革去顶戴花翎?于是他命刑部带那小白菜来面察,那小白菜虽然面色憔悴不堪,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生丽质,裕亲王顿起同情之心,便问她有什么要求,小白菜见裕亲王问就说了:她曾在狱中许下一个愿,谁帮她洗清冤情,就服侍谁一辈子。裕亲王一听就为难了,因为慈禧已经下了谕旨要小白菜到庵堂了却余生,可自我刚才话已出口又很难收回,这可怎样办才好呢?思虑片刻之后,倒也想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他让小白菜到乌镇去伺候夏同善的母亲夏老夫人三个月的时光,三个月后再进庵堂,以还其心愿。但这段时光务必是不见天日的,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据说那里的后门与长廊就是为了使小白菜“不见天日”而修筑的。
汇源典当行
汇源当是乌镇首富徐东号的第九代徐涣藻所设,它建立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20xx年),旧时乌镇是一个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地,经济繁荣,故而典当行也个性多,最多时达十三家,后经时代的变迁,典当行也曾消失了几十年。现因旅游的开发,使这家古老的典当行又恢复了往年的面貌。此刻就让我们进去看一下吧。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墙上个性醒目的“当”字,这墙称之为照墙,它有两种含义,其一它是一个玄关;其二是因为进入当铺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害怕被街上认识的人看到,所以设墙挡之,起到了“遮羞”的作用。由此可见当年的商家已经思考到了顾客的心理。
当铺的柜台个性高,有1。8米,在古代的时候有些当铺的柜台比这还要高,可达2。0米呢。那么您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建这么高?其实呢这是为了使当铺的朝奉先生居高临下,让他气势凛人应对顾客,能够更好地压底价格,而且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打架斗殴。这边请,我们去里面看一下。
一进门,我们便看见在西墙边有一张个性的床,这便是卷当床,它是用来整理一些典当衣服和物品的。在卷当床的两边我们看到了两股麻绳,这麻绳便是用以包扎典当物品的。
在这边有一块个性的木牌,被称之为望牌,其实就相当于我们此刻的日历表。望牌一、三两行采用了《千字文》中的十八个字,这些字是能够移动的,为什么采用十八个字呢?那是因为旧时典当物品最长的时光就是十八个月,每个字代表一个月,物品存放了一个月后对应的字移过一格,移到十八格后,此物未能赎回,店主即可自行处理。
中间这“天然几”上供奉了三位财神。这三位当中,脸颊个性红的呢,故名思意就是关公,旁边这位是赵公明元帅,他们两位是武财神,后边这一位看他的着装打扮便知他是一位文财神――增福。
这边的这张桌子,我们称之为“管钱桌”,里面存放一些钱币,用于支付典当物品,旧时这位子的工作人员就相当于此刻的出纳。坐的这个就称为钱榻,它即能够坐人而且还能够存放零钱。那么在这边的便是一个小小的帐桌,它主要做一些典当业中所独有的一些帐簿。旧时徽字先生那龙飞凤舞的也是在这边开的
再往里走就是一间首饰房了。靠墙这些有抽屉的木柜在旧时是用来存放一些金银细软的。在我们左手边的这张桌子为真正的帐桌,做类似于流水帐一类的帐目。
在这旁边的楼梯下,是一个很深很暗的暗房,起避难应急之用,因而它靠首饰房个性近,以便于贵重物品的转移。
沿着楼梯上楼时,迎面看到了两个只有在典当铺中才能见到的神位。左边的是火神,旧时主人为防火灾而供奉祈求平安。另外一位便是号神,“号”与“耗”谐音,顾名思义是为了防老鼠的。旧时的当铺还是不能养猫的噢!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五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20xx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尽管开发较晚,但是起步较高,保存得特别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特别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尽管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是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三百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特别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六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后来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七
大家好,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游玩,下面有我来为大家介绍浙江乌镇的景色。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2019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后来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 2019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八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水乡古镇——乌镇,今天就允许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小乌镇人带您游一回我们美丽的乌镇吧!
走进乌镇,您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我想水上城市威尼斯也不及如此吧。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你会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亲切至极。要是您来我们乌镇正是那多雨的春季,那晰晰沥沥的雨丝从藏青的瓦楞里成串成串地往下滴,在石板路上发出叮叮咚咚的清脆响声,亦景亦画,让您恍若隔世。
说到乌镇的景点,除了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双桥等,我得向您隆重的介绍一下茅盾故居了。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我国的文学巨匠。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茅盾故居是迄今中国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届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对了,带您逛了这么一大圈,您的肚子也该饿了吧。别急,下面我就向你介绍一下我们乌镇的美食吧。在乌镇,您随处可以看到乌镇的特产,如:姑嫂饼、乌镇羊肉、熏豆茶、三白酒等,其中尤以“姑嫂饼”最为出名。关于“姑嫂饼”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典故呢。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乌镇方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艺。只可惜这手艺只传媳不传女,日子久了,自家姑娘不免会产生嫉恨,故将一包盐抖进了制作饼的面粉缸内,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尴尬。谁知第二天此饼味道咸甜适口,更得顾客的喜爱,由此得名“姑嫂饼”,并一直流传至今,是游人必尝的乌镇美味。
朋友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参观游览吧!
成老师:朱牧谣同学可真是一位出色的小导游,把水乡古镇枕水人家的结构特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说旅游少不了吃,小朱导游还不忘通过故事向大家介绍乌镇的美味——姑嫂饼,真不错!
同学季雅柔:读了朱牧谣的习作,让我对水乡古镇——乌镇有了更深的了解。
介绍浙江乌镇的导游词句篇九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20xx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尽管开发较晚,但是起步较高,保存得特别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特别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尽管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是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三百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特别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