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通用(7篇)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通用(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8 11:58:03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通用(7篇)
时间:2023-03-28 11:58:03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篇一

上课之前,我先对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和坐姿进行了表扬,接着对孩子们说:“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相信我们同学一定会更加出色,有信心吗?”孩子们自信被我调动了起来。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说:“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相信孩子们会不辜负我的期望越来越出色。

1、调查中国各个省份的占地面积。

2、说说这些数字和前面所学的有何不同?

3、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

在小组合作时,孩子们准备得不错,大多数孩子搜集了,但缺少对搜集数据的思考,交流时用时间太多,以至于这节课的练习没有进行。学生交流和展示占用时间太多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反思今后的教学还应继续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质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进行估计,感知十万是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其数感,我利用多媒体形象演示了“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的变化过程,在情境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虽然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真正感知其大小并非易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的活动只是让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很多学生仍感知困难,今后还应继续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数感的训练和培养。

2、因为条件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带来计数器,在数数感知万以上的数时,效果不好,如果每个学生能用计算器动手操作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3、通过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数感的形成也需提高和加强。

我在让学生练习万以上数的读法时,不仅引导学生很好地概括一些规律和方法,还引导学生分解出每一个小的步骤,使其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学生去理解掌握。因此在练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把万以上数的读法的方法总结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给数分级,第二步看看这个数一共有几级,第三步按个级数的读法读读每一级上的数是几,第四步完整地读出这个数。然后进行集中训练,通过练习,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一画(分级)二看三说四读的读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方法来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一个数。慢慢地学生在读数时养成了给数分级的习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对大数的读法感觉就越来越强。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读万以上数的读法以后,我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现实的问题上,出示课后练习中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大数,让小组合作尝试着读。在这里,教学的重点不是读数,而是通过读法来体会大数的意义。这时的读数,学生已经对大数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通过读数可以理解每一个大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对大数的意义的理解。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篇二

认识日历

教学

反思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认识日历教学反思》的内容,具体内容:《认识日历》这一课老师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日历,并让孩子们了解日历、知道日历的用途。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篇一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认识日历》这一课老师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日历,并让孩子们了解日历、知道日历的用途。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篇一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由于我们这是农村,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马上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马上兴致勃勃的。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 365 天,分别住在 12 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 29 天、30 天、和 31 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乘坐小汽车去参观"日历展,由于孩子收集到的日历只有 4 本,我把办公室的日历都用上了,可是由于日历的种类不同,有两组孩子使用的是台历,在找生日、节日时遇到了困难,此环节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了不小阻力。

从整个活动来看,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内容变生动、简单的方法真的很不错,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还有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收集材料方面我们有时也确实遇到两难的境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篇二 课堂上我给幼儿出示的是一本台历,所以我结合台历的特点,首先引导幼儿认识一年有 12 个月及月份之间的排列顺序。我告诉幼儿,翻过封皮后是一张一张的日历,每一张表示一个月,一年有多少个月,日历就有多少张,我通过翻阅日历和幼儿一起点数的方法,让幼儿知道一年有 12 个月,同时让幼儿观察出一年开始的那一个月是 1 月,一年最后的一个月是12 月。接着,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日历上表示月份的数字,通过老师任意翻阅,让幼儿练习辨认出是几月。

让幼儿认识一个月有 31 天或 30 天。我启发幼儿:"日历上的数字是表示日期的,如 2 就表示今天是 2 号,最后一个数字是表示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我任意翻出几张日历,请幼儿练习和判断,说这个月有多少天。老师引导幼儿发现有的是 30 天或 31 天,最后我按顺序翻阅日历,请幼儿说出这个月的天数并记录在统计图上,重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老师的记录,找出哪几个月是 30 天,哪几个月是 31 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2 月份的天数最少,有 28 天,我告诉幼儿 2 月份是闰月。

几个字是表示星期的,告诉幼儿星期日用红色表示,星期一、二、

三、

四、五、六是用黑色的字表示等,丰富幼儿对日历的了解。

篇三 《认识日历》不仅仅是一节认知活动,更是具有科学性的活动。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日历,并让孩子们了解日历、知道日历的用途。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我没有绕任何的弯子,直接开门见山的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这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并不认识,只有少部分孩子能说上来。虽然孩子们并不认识,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年的故事",孩子们一听到故事,兴趣更浓厚了。

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了,我就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让他们更主动、喜欢、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和积极性,幼儿很容易理解一年有 365 天,分别住在 12 个月里,分别有大月和小月,并能和我一起数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而大约为 31 天,小月为30 天,其中最小的月是二月,或是 28 天或是 29 天。

虽然整节活动顺利进行,但我还是觉得少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分成两节活动来进行,这样更利于幼儿理解。课后我仔细做了一个分析,想想应该再补充一些什么,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关于日历的知识。

这中间我做了一些铺垫,让孩子们知道一年之中都有那些节日。我大量的搜集了更多的日历图片和台历,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日期的下面一行小字为阴历,过很多节日就是按照下面的小字来知道的。分别用找节日、找生日来进行,活动比较顺利,但还是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里一些小小的阻力,没能让全部的孩子们更好的操作。

从两节活动结合看来,看似枯燥的《认识日历》,通过故事的形式变为生动、简单的方法确实不错,有效果。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还有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准备活动材料方面我恶魔能遇到了两难的境地,这值得我再一次的深思与探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的完善,让幼儿能更快乐的学习!

教学日历格式

教学日历模版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范文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篇三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篇四

《认识钟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目标是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看整时。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有以下两方面的反思。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先让学生听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听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生活的时间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写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教案设计虽然较全面,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很多不足。

1、学生动手实践还是不够。因为学校没有一人一份的学具,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没办法让学生每一个时间都拨一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间。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老师说得较多,让学生思考的太少。整堂课气氛比较好,但是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环节比较少,也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时针分针的走向,还有“一小时之后是几时”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固定化,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弱,还需强化。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意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篇五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习,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自述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上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篇七

今天学习《认识时间》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孩子复习了整时,几时过一点,快几时了,然后认识分,重新认识钟表,知道钟表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本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在拨一拨中学习几时几分。

但本节课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的数也不够熟练,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在认识钟表的时间时出现了困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部分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这可能受之前学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思维的限制。还有的学生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第二节课,我又复习巩固了认识时间,让学生自己拨钟表,观察分钟转动时,时针的变化,尤其对比观察半时前后时针的位置变化,让孩子拨一拨8时45分,接着让分针继续前进15分,到9时,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个时刻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9,还没到9时,再过15分钟才到9时,所以虽然时针指向9但并不表示9时。

我重点让孩子动手拨一拨,同桌一个人拨钟表,另一个人认时间。过一会儿,同桌调换。然后,让一个孩子上台拨钟表,全班同学说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认真备课,多方位了解学生,做好预设,让我的课堂在追求生动活泼的同时,追求实效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