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生活的心得体会字篇一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生活的心得体会字篇二
30多天的暑假,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许多大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真情助人也好,外出打工也好,体验生活也好,留在家里陪伴父母也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总会有一股暖暖的真情流入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感怀。不管哪一种真情,对于我们都是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
做义工:帮助他人苦中有乐
我家所在的市区每年都有相关的部门招收一部分义工来为社区建设服务。今年市残联要举办新春联欢会,而参加者又全部是残疾人,组织工作较难开展,因而市残联要招收十多名义工来协助工作。因为想锻炼自己,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人,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个为期15天的义工活动。
想象中的义工是比较轻松的,实际却大相径庭。由于参与者都是残疾人,他们中有的看不见,有的听不见,还有的无法行走,因而组织他们一起排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首先要学会与他们交流,比如要学习一些常用的手语以便和聋哑人“说话”。之后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排练,协助他们上舞台、为他们递道具等等。因此在残联的工作非常忙,常常是做了一天之后都无力走路。但是,我们所有的义工都很快乐,因为我们与那些残疾人的心是相通的,而且大家总是互相鼓励,所有人都处在一个非常融洽的环境中。
有了这次做义工的经历和体会,我将来还会利用假期时间去做社区义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做杂工:体验生活的艰辛
本以为放假了,就可以在家里睡懒觉。可一回到家,爸爸就跟我说,附近有家包装厂需要一名杂工,你在家里也没事做,去试试吧。
刚开始,我挺不愿意的,堂堂一名大学生,要我去做杂工?可是父命难违,只好去了。
我一天要上8个小时的班,上午8:00到12:00,下午1:30到5:30。我要做的就是别人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捆绳子,搬箱子什么的。有时两边都需要人帮忙,这边没忙完,那边又要去帮忙。这样的工作看似很轻松,其实一天忙下来也很累,很羡慕那些呆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的同学。终于盼到春节时有7天假期,在家里天天睡到日上竿头,除了吃就是睡,有时看看电视,觉得挺无聊。这时我慢慢发现,上班虽然累了点,但也有不少收获。虽然是杂工,其实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合作,怎样做事才最省时又省力。
我一共上了16天班,领了500块钱的工资。拿着自己第一次挣的钱,心理美滋滋的。同时也真正明白了父母挣钱不容易。虽然我不是花钱如流水的学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身边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会“委屈”自己,手机、电脑、mp3抑或mp4,不管是必用的还是根本用不上的,只要自己想要,就都买来。如果是自己一分一分挣来的钱,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不舍得花。
只有自己亲身去体验,才能懂得生活的艰辛,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珍惜生活。
卖对联:学会做生意
假期里终日寂寞难耐,想找点事儿干,正琢磨着利用春节前的几天来写对联卖,就当是打发时间,不料却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一向我行我素的我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学做生意的念头。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写对联首先要弄清楚材料在哪里买比较便宜,金水怎么配制,各个细节又应该注意些什么。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其实包含着很多学问。等到一切就绪,我就在大街上摆起摊子来。起初在大街上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后来也就习惯了。我是边写边卖的,刚开始门可罗雀,心理不免有些紧张。渐渐地看热闹的人多了,生意也慢慢地好起来了。虽然只有三天,我却是忙得不亦乐乎。平日里看那些小商贩们并不起眼,但细细观察,他们的确是市场交易的高手。.我们大学生比起他们来可要逊色多了。
如此一番折腾,的确让我感触良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对生活的感受不是靠想象得到的,而是靠真正的实践换来的。这些东西,哪怕让我看上三遍《人性的弱点》也体会不出来,倘若起初我听爸妈的劝,那我可能要丢失一大笔“财富”。
我认为,一件事,只要自己认为值得去做,就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回家:感觉真好
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这么远地离开家,离开父母,而当回到那个熟悉的家,只有一种感受———回家的感觉真好!
闻着香喷喷的煲汤,忍不住试着去开盖,这时隐约听到楼上有急促的脚步声,一转眼,爸爸站在我旁边说:“这个,你不会开,我来。”看着爸爸,我在想,爸爸肯定是听到我那踢踏的脚步声断定我走进了厨房的。
看着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替自己洗一大堆的衣服,实在是于心有愧。于是,拣起衣服来洗,全当抚平心理。不料,曾经常让我干活的妈妈走过来说:“这衣服你洗不干净,我来洗吧。”
在家,连看电视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温暖。因为每当我看电视时就喜欢啃着水果,而这时往往爸爸在一旁削着水果。因为爸爸总是说“这个水果,不是这样削的,我来。”
听说,学院开学后要举行工艺品比赛,而模型是关键,于是我手拿铁锤钉钳,在家里忙开了。爸爸看了,微笑着说:“还是我来吧。”于是又是父亲来动手。
这点点滴滴的小事,难道我真不会吗?会!但我却没有拒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说的那么干脆那么“振振有词”,而是我很清楚,这些所谓的理由只是父爱母爱流淌的一个出口,接受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更应该清楚的是:有一天,我们对他们也能同样“不经大脑”地找理由或不找理由地给予关爱与蔚籍。
这种幸福的味道很美!
这就是生活了!!
生活的心得体会字篇三
有人认为中学生活是繁忙的,有人认为中学生活是枯燥的,有人认为中学生活是愉快的……而我认为中学的生活是新奇的——因为我是一名小初一新生,下面就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的新奇经历吧。
上了初中了,代表着自己长大了,在也不是那个让人宠着爱着护着的“小公主”,“小少爷”。代表着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不再是一个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主见的人了。虽然有了自由,可生活却乱得不可收拾;虽然长大了,可有些事情却不是一个人就不能独立完成的。
在以前的时候,在学校里什么困难有时老师可以帮上忙,自然轻松。学习也不是很紧迫,即使自己管不住自己,身边至少还有严厉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自己是被宠着护着,什么事情自己拿不定注意,身边还有父母呢。生活过得有秩序,井井有条。
可是上了初中,一切自然都变了。好象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在学校小事自己解决。学校也很紧张,功课又多,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不太管了。因为他们觉得上了初中要学会自觉。在家里,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被宠被护的“小公主”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拿注意,因为他们说长大了,要有主见。就这样,初中的生活在混乱中度过。每一天的生活没有任何秩序。
初中的生活,遇到苦恼的事,伤心的事总是自己在一旁流眼泪。在同学面前总是笑嘻嘻的,装坚强。其实笑只是掩饰自己悲伤的一面,现在我才懂,”笑中有泪”的含义.因为没有了以前父母宽敞的肩膀.痛苦时那个肩膀就像温暖的火炉,就像流浪的小孩找到了归宿.可是现在,我没有了归宿,伤心时只有自己哭的份儿,在也没有肩膀可以让自己依靠.因为那个肩膀上靠着的人是从前的我.
个个都说初中的生活自由,轻松.以前我自然也在期待有一天可以快快长大,去享受初中的生活,等到得到了后才知道.原来自由的代价是悲伤.这种代价太大了,也太痛了.让我一时反映不了.
郁闷的时候,总在想着以前的一切.以为只要自己成绩好了,父母也自然会更疼爱自己.可是当自己把在学校里的一切告诉他们时,他们却只说了一句”努力”.然后又投入工作里.对于他们的冷淡,更是愤起了我的信心.我一直在心里想着:也许父母只是想用那种不屑的延伸来让我更加用学习去注意他们,吸引他们.所以我在更努力的恢复以前的成绩和自己.
初中的生活留下了无数的痛苦与快乐.痛苦是短暂,快乐是永久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
也许在你的初中生活里,也有过无数个苦与甜吧.
对于以前的自己,初中生活是个神秘的棉纱,总想掀起它真正的面目,看看里面的惊喜;可现在掀开了,带来的却是很多的苦恼,困惑,高兴,伤心等等.这个惊喜真的让自己无法一瞬间去接受.但是它还是一涌而来,想退也退不了.也许这样一来才回令自己更加会记得和回味初中的生活.
生活的心得体会字篇四
人生在世,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转眼间,我来到初三的教室里,一阵莫明的心情涌上心头,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升上初三,不再有初一初二的悠闲自在,不再是为了期末考而最后冲刺,不再有“还有一个学期可以努力,这个学期就暂时懒惰”的理由。初三真的就这么来了,我们用极复杂的心迎接它的到来。是兴奋?是期待?是担忧?是紧张?莫问我,我只知道,我是朦朦胧胧的进入初三这个阶段。
大量的练习,大量的作业,大量的学习。不断地挤压着我。连呼吸都是那么急速,然后,闭上双眼,深呼吸一口后,又继续思索这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当自己终于可以躺在床上,盖上被子时,嘴里依旧背诵政治、历史必背题。
于是,在睡之前,对月亮说晚安,对新的一天说早安。
课室里,都是为了目标而奋斗的人,我亦是。每天认真听着老师讲着乏味的知识点,努力让自己没有倦意,保持最清醒的状态去迎接每一堂课,但是,我们不能。我们总是撑着眼皮,与倦意抵抗,最终抵抗失败,乖乖地趴在桌面上,假寐。总是过不了几分钟,意识呼唤自己醒来,于是自己又只能用手拍拍脸,让自己清醒,继续强忍倦意,听课,做笔记。因为我们不愿意少听一个知识点,因为我们不想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失去了一分、两分。
操场上,跑完了一圈又一圈,拼命地为了那么一点点距离而练习跳远。汗水是无形的,累也是无形的。在梦想面前,我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它,实现它。哪怕是,跑完步后,自己像一条没有水的鱼一般的难受。哪怕是,跳完远后,双腿是多么的酸痛。哪怕是,利刃的风刺痛我们柔嫩的肌肤,我们都可以无所畏惧。因为心中的梦想,是一直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和信念。
初三,让我们牺牲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包括时间、自由、快乐和生活。我们在这个阶段中,埋葬了多少个单纯的梦?打破了多少个青春的故事?摔倒了几次,生疼了自己?又是几次在考试排名上,从苦恼到喜悦?
有时,我们一天见老师的时间,比见父母的时间还要多几倍;有时,我们为了数理化能提高几分,做了一页又一页的练习题,直到自己满意才停下笔,让抽搐的双手和麻木的大脑休息;有时甚至为了利用好每一分钟,而忘记进食,导致自己胃抽筋,才忍着痛,啃下一个面包缓解.
好像初三是注定要考验我们的毅力;好像初三注定要我们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与磨炼,才会给我们成功的方向;好像初三注定要我们为了一分两分而拼得你死我活……
当花儿盛开,树叶不再飘落;风儿不再捎来寒意,我就会张开双臂,放飞理想,将初三的点点滴滴积累,对全世界的人说:“我的未来不是梦!”
生活的心得体会字篇五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