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一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尽量以两个问题贯穿全文,贯穿课堂,避免杂、乱、碎的现象,深入浅出,让“朗读、感悟、运用”融为一体。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在上课起,我以回忆的形式揭开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既节约了时间,又直入主题。对于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上节课已解决,而“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采取“倒叙”的方式,先从最后一部分讲起,让学生自己读14段,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出来了“森林到底有哪些作用?”抛砖引玉,让孩子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爱读童话故事,正是兴趣所致。从问题入手,激发兴趣,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孩子们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我们现在提倡个性化的朗读,并希望孩子们能在读中有所感悟。主要体现在能抓住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分三步引导孩子们学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体会。如“漫天飞舞”、“浑黄的河水向脱缰的野马咆哮地向下游冲去!”、“泛滥成灾”……让孩子们去想象黄沙飞舞的情景,河水咆哮的场面,然后通过看图片视频再现这样的场面,最后有感情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想象和观看做铺垫,朗读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对森林得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读中感受心情。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对话的内容也是一个重点,在初步了解了森林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反复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从中体会它们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好对话内容,就会对森林的作用有更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好地明白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真正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
第三步,紧扣主题,渗透思想。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根据小云雀和妈妈去的地方分为三部分,我在每一部分学习完后,总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沙漠)想象如果森林依旧存在的话,沙漠会是怎样的情景?可是当森林不在了的时候,漫天飞舞的黄沙到处飞扬,富饶的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可以————。而小云雀的心愿就是——。(河水)如果森林依旧存在,河水和才村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先说在看图)多么宁静安详啊!可是当森林不复存在时,恶魔般得洪水来了,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可以——。小云确的心愿是——。(森林)看,在这冬暖夏凉的家里生活多舒服啊,所以小云雀的心愿是——。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紧扣文章的主题,更加深了孩子们理解森林的作用,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这三种形式的朗读,都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的,更加深了学生会对课文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不仅收获到了知识,情感也得以升华,这样的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语文的最终目标是用语文。想象说话、句式训练训练实际上就是言语训练活动。事实上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言语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本节课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如第10段,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介绍了森林的蓄水保土的作用。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读,在标,最后看图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同时还注意叙述的顺序,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指导。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句式训练: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可以——,也可以——。先用板书内容来说,在扩展到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本次的教学虽然经过三次的磨课,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1、个性化朗读不够突出,过多的齐读代替了学生的个性读。作为一篇分角色朗读的课文,没有很好地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这势必会影响到各别孩子的感受,今后一定要多个孩子们自己读的机会。
2、自主探究的空间给的不足。一节课缺乏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过程,孩子没有问题提出,解决的只是老师课前留下的问题。记得有人曾说“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提问题。”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将“朗读、感悟、运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二
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学生都明确了云雀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把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
生:老师,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我们大家来讨论一下,认为能或不能都要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不能。云雀那么小,靠它把一颗一颗种子衔去种,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呢?
生:我认为能。课文中讲云雀和它的伙伴一起去,不是靠它一个人。人多力量大。
生:我认为不能。沙漠里风沙那么厉害,云雀还没飞到就给风沙刮跑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这是童话故事。童话是编出来的,不是现实。(说“能”的同学越来越少)
师:云雀的力量是太小了,沙漠的风沙又太厉害了,有没有别的动物来帮忙呢?(学生们一下子又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小兔会来帮忙,小兔喜欢大森林。
生:老虎会来帮忙,老虎是森林里的大王。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还会有谁来帮忙呢?你们会去吗?为什么?
生:我会去,因为森林是个大水库,是大空调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生:我会去,森林能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师:你们真好。除了同学们会去,还有哪些人会去呢?
生:所有学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会去。
生:我会让我周围的小朋友都去。
生:社会上的人也会去的。我从报纸上看到现在许多沙漠地区已经在植树造林了。
生:对,我也在电视里看到过。
师:是啊,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于是大家都会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把沙漠变成绿洲,让森林为人类造福。那么你们说,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
生:(异口同声地)能!
【反思】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简单接受得来的,而是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也就是说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之中,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或者得到整合和发展。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认知肯定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思考,也就是反思。正因为如此,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把新学来的知识“云雀到沙漠植树,把沙漠变成绿洲”与原有认知“云雀的力量小”、“风沙厉害”、“童话故事”等进行对比,引发了批判性反思“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我首先抓住这一契机作出肯定,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云雀拓展到小动物,由小动物拓展到人,由课堂拓展到社会。把云雀的心愿拓展为所有动物,所有地球公民的心愿。植树造林,不应仅仅是云雀的行为,而应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行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所有地球公民的共同努力下,云雀的心愿一定能实现。这样就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三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健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对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中。本篇课文只是介绍了森林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对它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列出。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还有很多作用,你知道吗?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答案,通过课上交流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保护环境方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对周围人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满意吗?你又是怎样做到保护环境的,准备如何去做?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四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他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这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感悟朗读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要作过多分析。因此,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它们在不同环境下说话时不同的感情很重要。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乱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这里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心情,我想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学生就能读好课文了。所以对于理解小云雀的埋怨心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风沙刮得眼睛也睁不开的经历,来体会小云雀看到沙漠恶劣的环境后的心情,从而读好小云雀说的话。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说没有这样的经历,看来我在备课的时候应更认真,特别是在备学生这方面,应该考虑得更细致一些。在理解云雀他的心疼时,我让学生联想一片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并且告诉学生森林正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退,你有什么感受呢?但学生感受不深。还有教学学生感悟河水的凶猛时,只是自己语言的引导,看看插图,学生的印象不深,所以朗读指导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能播放课件,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让学生视觉上受到刺激,学生感悟得可能会更深一些,朗读的效果可能也就会不一样了。
二、复述积累
课文中的第10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借助简笔画,以及“...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让学生复述,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但由于前面的时间花得多了,所以这部分比较仓促,学生虽然能够复述出,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来模仿课文句子造句,由于自己指导得不够清楚,也应该说是自己太过片面,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我筐死了,造出的句子都不是很好。其实当时一位学生说的“鸡蛋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就说得很好,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句例句再指导,学生可能会造得更好了。所以,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运用迁移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目的是想把环境保护的意思渗透其中,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原本是想让学生先写下来,然后再交流的,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让学生草草的说了一下,没有写。虽然学生也有“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我们就会同森林一样不能生存了。”、“你们要是再乱砍滥伐了,洪水同样也会淹没你们的家园的。”……这样的回答,但感觉好象走过场,没有什么真实效应。
都说“感悟、积累、迁移”是语文教学的“三部曲”,只有依据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用好语文,但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用好这“三部曲”,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至少值得我好好思考。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五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共15个自然段,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这篇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圣诞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
这节课,我旨在让学生在课堂初始,学会运用总分叙述的方法理解“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认识森林的重要,并能够运用“可以??也可以??”进行说话;课中能通过朗读去体会云雀母子的情感,继而进行角色迁移练习说话;最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使学生完成由文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
相对以往的教学,本课时教学我有了几点改变:一是明显的详略区分,二是在引导过程中语言较为精炼了,三是教学目标把握得更为准确,有训练的重点。
然而,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大,最为突出的是引导太过于细化而繁琐,导致课时目标未能完整实现。
过于细化的引导主要在引导学生运用部分叙述“森林水库”这一环节。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森林为什么是个
大水库”,在简单指导说明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进行说话,学生当时便有些茫然不通,即便后来有学生起来进行说话也只是照着课文念出来,并没有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接着我引领学生进行原因的概括后学生自由地说,随后又指名反馈,但效果仍不如人意。最后我带着学生一起概括性地说后让学生自由说以巩固,才有了明显的效果。如此下来便消耗了大半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特别的紧张。
反思这一环节,最终的原因在于我——一个课堂引导者的作用没有突显出来。新课标要求课堂虽然要以生为主体,还学生一个主体地位,但老师的引导却不可淡化。如果这一环节中,一开始就由我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概括并引导说话,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也不需要再指名说、指导说、集体说、再引导说,最后自由说这么反反复复的,这要减少了许多的课时。
不足之处不止这点,对于未能实现学生情感迁移的引导以及学生由文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我很遗憾,而我的语言也还要再精炼一些。这些都需要我在不断地反思中改进,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六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
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心情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并且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以及森林的重要,同时也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有效的句式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可以……也可
以……”让学生练习造句,既让学生巩固了对森林作用的理解记忆,也让他们在口头造句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为了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充满激情,我不断的变换着朗读的方式,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同学们的朗读激情非常充沛,但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导致学生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没有读出感情。今后还要更好地抓字词句,凸显语文课上的语文味。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七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问自己:你进步了吗?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回身看这一次教研活动执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我欣然地发现,这一次真的进步了“一点点”。这种“一点点”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教学意识中。这种所谓的“教学意识”,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这么做”。
我想要让课堂有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高语组的老师们给我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意见就是“设计要集中”。是的,设计不集中,我的课堂就会非常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会显得比较凌乱,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记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试图以一个大问题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大问题的领导,课堂教学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经并不需要去有意设计,教学已经习惯围绕中心而展开。就像这一次执教的《云雀的心愿》,紧扣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中心,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喜欢“热闹”的课堂,我所理解的“热闹”是要让学生张开嘴巴说话。上课伊始,我就通过ppt出示了相关的短语(也包括词语),或者让学生把短语连起来说一句话,或者让学生运用其中一两个说个文中的比喻句,变换不同的形式,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嘴巴说起来,在说话中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森林水库”的由来,也是我有意想让学生说一说,帮助他们在说中理解“森林水库”这一概念,这也是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说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这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我想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记得遇到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都是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虽说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希望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动作快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也往往让他们在查到意思的时候马上报出答案。这部分同学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他们会很快就产生遗忘。这种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适合我在教学中一直用下去。对此,我转变着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中,在理解“漫天飞舞”一词时,我是通过图片的'展示去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而沙漠中黄沙飞舞的景象,也体现着“没有水,没有庄家,几乎没有植物”的环境,顺势引出“贫瘠”一词,相信学生对“贫瘠”一词的理解应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进课本中知识之间的迁移。课本编排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当中,也体现在整本课本的联系中。第十九课《云雀的心愿》与本册教材的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相应成趣,都告诉了我们植树的重要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孩子们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用“可以……也可以……”说话时,我结合之前诗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句式说一说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绿祖国美丽的版图”、“可以送来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把第一课中背诵的内容全部都搬了出来,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我践行着我的“我想要这么做”。这些“我想要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希望他们会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这些是一种浅浅的意识,每一次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无意地涉及;亦或者说,这些意识又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与领孩子们走进一篇篇课文。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八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齐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
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情绪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并且帮忙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搞笑,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主角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以及森林的重要,同时也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有效的句式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根据教学中出现的“能够……也可
以……”让学生练习造句,既让学生巩固了对森林作用的理解记忆,也让他们在口头造句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潜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就应感谢它,保护它,不就应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透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为了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充满激情,我不断的变换着朗读的方式,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同学们的朗读激情十分充沛,但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导致学生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没有读出感情。今后还要更好地抓字词句,凸显语文课上的语文味。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九
这篇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课文主要部分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因此,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学习方式是比较恰当的。分角色朗读也是练习朗读的一种重要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较好地把握语言包含的情感,从而较快地读好语言材料。
本节课中,教师两次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第一次是在指导理解第1—~4节后,同桌分角色练读第3、4节,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云雀妈妈,学生基本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第二次是学完全文后,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内明确分工:一人读旁白,一人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云雀妈妈。但学生合作练习朗读时,都只顾自己读,很少去认真倾听他人的朗读,更没有去评价、修正他人的朗读,所以小组展示的时候,没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效果不够理想。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理解感悟人物语言时还不够到位,浮于表面,这也是原因之一。
建议:
一、教师要参与合作朗读
教师可以先扮“云雀妈妈”的角色,和学生对话朗读,以作示范,再让学生与同桌配合练习分角色读,并组织交流或比赛,师生共同评议,促进提高。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评读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对他人的发言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是一个积极互赖的小组。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十
上次听课听到了《云雀的心愿》这节课,有了这个基础,我决定自己也来试试。通过听课我了解了《云雀的心愿》该文用童话的形式,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文章描述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但是让我自己再来复制,我觉得有些难度。但因为听过课所以心里有点底气。经过自己的修改,我请曹教作了指导。但是曹教却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路。这也让我有了挑战自己的勇气。于是再次修改教案,试上。这次我的心里还是没有底气。但或许这就是成长,经过两三次的摸索和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得流畅起来。在上课前,我不断的给学生打气,也给自己打气。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计,或许是准备充分,也或许是自己的幸运,通过这次上课,自己也有不少的收获。
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不需要作过多分析、讲解。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森林的重要。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乱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等练习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入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感情朗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感悟到了“埋怨”、“心疼”的心情,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借助画简笔画,再板书“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同时这几个词语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结合《走,我们去植树》我让学生写一份倡议书,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
当然,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就让自己慢慢的去努力吧!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十一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因为小云雀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齐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情绪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帮忙学生把握重点。
比如,当云雀们飞到沙漠上空时,我先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和云雀一齐飞到沙漠上空。试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心中的沙漠。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云雀飞到大河上空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用自己话说说大河怎样?情绪怎样?这样学生不但走进了云雀的心里,而且语言表达潜力也得到提高。当云雀飞到森林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家里面空调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为什么称森林是空调器”。这样他们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帮忙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达心中的愿望。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搞笑,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主角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云雀们飞到沙漠时看到的情景后的一番对话,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们的对话,然后教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感情地读出对话,(指名读,引读,齐读等。)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在读他们飞过大河的对话时,让学生同桌扮演不同的主角进行朗读,检查时再出示相应的课件,让学生读。最后飞回森林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再出示相应的课件检查读的状况。我觉得透过课件让学生先感受云雀的情绪,再指导读——同桌互读——自己读,体现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是读得相当不错了,但我指导读的时候每一次要求落实不够到位。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十二
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问自己:你进步了吗?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期望,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回身看这一次教研活动执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我欣然地发现,这一次真的进步了“一点点”。这种“一点点”主要体此刻自身的教学意识中。这种所谓的“教学意识”,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这么做”。
我想要让课堂有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高语组的老师们给我的一个十分宝贵的意见就是“设计要集中”。是的,设计不集中,我的课堂就会十分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会显得比较凌乱,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记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试图以一个大问题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大问题的领导,课堂教学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经并不需要去有意设计,教学已经习惯围绕中心而展开。就像这一次执教的《云雀的心愿》,紧扣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中心,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喜欢“热闹”的课堂,我所理解的“热闹”是要让学生张开嘴巴说话。上课伊始,我就透过ppt出示了相关的短语(也包括词语),或者让学生把短语连起来说一句话,或者让学生运用其中一两个说个文中的比喻句,变换不同的形式,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嘴巴说起来,在说话中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森林水库”的由来,也是我有意想让学生说一说,帮忙他们在说中理解“森林水库”这一概念,这也是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说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这是我期望到达的目标。
我想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记得遇到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都是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虽说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期望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动作快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也往往让他们在查到意思的时候立刻报出答案。这部分同学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他们会很快就产生遗忘。这种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适合我在教学中一向用下去。对此,我转变着方法,透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忙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中,在理解“漫天飞舞”一词时,我是透过图片的展示去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而沙漠中黄沙飞舞的景象,也体现着“没有水,没有庄家,几乎没有植物”的环境,顺势引出“贫瘠”一词,相信学生对“贫瘠”一词的理解应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进课本中知识之间的迁移。课本编排的科学性不仅仅体此刻每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当中,也体此刻整本课本的联系中。第十九课《云雀的心愿》与本册教材的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相应成趣,都告诉了我们植树的重要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孩子们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用“能够……也能够……”说话时,我结合之前诗歌的资料,让学生透过句式说一说森林的作用。“能够染绿祖国美丽的版图”、“能够送来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把第一课中背诵的资料全部都搬了出来,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我践行着我的“我想要这么做”。这些“我想要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期望他们会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这些是一种浅浅的意识,每一次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无意地涉及;亦或者说,这些意识又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与领孩子们走进一篇篇课文。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十三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因为小云雀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心情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二、联系生活经验,加深理解
比如,当云雀们飞到沙漠上空时,我先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和云雀一起飞到沙漠上空。试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心中的沙漠。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云雀飞到大河上空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用自己话说说大河怎样?心情怎样?这样学生不但走进了云雀的心里,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当云雀飞到森林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家里面空调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为什么称森林是空调器”。这样他们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达心中的愿望。
三、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云雀们飞到沙漠时看到的情景后的一番对话,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们的对话,然后教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感情地读出对话,(指名读,引读,齐读等。)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在读他们飞过大河的对话时,让学生同桌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检查时再出示相应的课件,让学生读。最后飞回森林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再出示相应的课件检查读的情况。我觉得通过课件让学生先感受云雀的心情,再指导读——同桌互读——自己读,体现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是读得相当不错了,但我指导读的时候每一次要求落实不够到位。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简短 云雀的心愿教案篇十四
上完了三节课后,指导教师与听课的成员对我这次的教学进行总的点评。他们一致认为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做得不是很好,有点生硬。指导教师还说在教学中应给多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说,让他们学会从课文找知识、从课文掌握知识。事后我自己也对《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这次教学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把导入设计成让学生来猜猜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一设计是想让他们带着他们所猜的心愿来阅读课文,看看云雀的心愿和他们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结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云雀的心愿说出来了。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们在预习课文时已经知道云雀的心愿了,这显然引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在对课文进行分段落时,没有放手给学生。这一部分的教学都是学生在我的牵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说出来的,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因而这三次课下来都是我所说的多,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自己去归纳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机会让给学生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那么教学效果也许就会好些。
这次教学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要从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去培养的。比如先举手后回答问题、要善于从课文中找知识等。这些我都在教学中无意识地忽视了。如有一处提问学生:“描写云雀的心愿是在哪个段落?”学生回答:“第十四段。”学生回答到这我就停止往下问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如果我能继续追问“哪些句子是写云雀的心愿的?划出相关的句子。”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而且也能使他们加强记忆力,从而掌握课文的知识。
学生在自由读、小组读的时候没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没能从朗读中体会出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性。这主要是我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起到范读的作用。
这次的教学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习惯、学情、班级常规等情况来设计的重要性。《云雀的心愿》的教学设计没能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己也没有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没能调动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识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学技巧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