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10篇)

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8 06:02:47
2023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06:02:47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本课题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电子的运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真实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今年我区定为教学改革年,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出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没有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课本,组织学生讨论,分板块来解答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预习、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互动、形象比喻等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4、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想象原子的结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原子的构成,学生可能会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铅球,西瓜,桃子等)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一、原子的构成

1、学生预习后讨论:(分小组完成任务,前三个小组各解答3个题目,后三个小组各解答2个题目)

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4)质子、中子、电子带什么电?原子核带电吗?

(5)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6)什么是核电荷数?

(7)观察表4——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都很小吗?谁的质量最小?(为下文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的等于质子加中子做铺垫)

(8)观察表4——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9)你能想象电子在哪里运动吗?

设计这样的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解答完毕,学生头脑中已清晰的构建了如下知识点: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10)为什么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用原子的真实质量不行吗?

(1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用公式来表达?

(12)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单位各是什么?

(1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近似地等于什么的和?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此题考察原子的构成

2|、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gb、12c、1.66x10kgd、1/12g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4、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5、已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中子数是12个,那么核电荷数是()

a、11个b、12个c、23个d、35个

6、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

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四)、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以前的教学一般是自己讲解的多,今年是教学改革年,上个星期教研组长开会提出了独狼口中学的“10+35”模式,这节课也是首次运用这种“懒方法”教学,俗话说懒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那么懒老师也培养勤快的学生。本来这一单元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就首先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结构,好比有了知识铺垫做准备,上新课就容易多了。那么课堂上再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相关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打消了先前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一定很难”的观点,体验一种成功的感觉。这种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兵教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那些平时上课不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可以起一个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难以发现不参与的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魏书生老师也说过,现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等着老师来解答,形成了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这种方法一旦形成,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继空气之后又一环保素材,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水资源概况,一方面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说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匀和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强化学生的爱惜水、节约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包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方面,内容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有关水资源图片的观看、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收获的信息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上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从理论提高到实践的高度去认识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我们拥有的水资源认识不会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危害性、工业农业对水污染状况不会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农村学生体会不够深切;农村的水资源比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体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讨论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直观全面的掌握知识。

1、教师方面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组,积极讨论,推荐一名胆大、叙述能力强的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课堂上:

1、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认识我们对淡水资源的渴求。

2、通过讨论谈谈在我们身边如何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讨论工业、农业、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对地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去保护环境。

3、通过一些具体的严重水资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来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4、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制作环境小报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1、创设情境

(1)先播放一组有关“水”的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水资源对生命、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面临的污染和浪费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举措来治理污染、节约用水。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思考题:a、我们说水资源是丰富的,为什么又说水是全球性危机呢?b、教材两个人均水量表说明了什么问题?c、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们怎样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组内探究,合作学习。

(3)展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图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图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意义和治理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4)展示三幅自制的节水宣传图片,增强学生的自觉的节水环保意识。

2、学生互动学习

(1)如何正确认识水资源是丰富的同时又是短缺的这一辩证关系,各小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阐述。

(2)对工业农业生活上对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们如何采取有效节水治污措施举例加以说明,每一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出自己的阐述。

(3)每一组学生提出我们学校具体的节水环保计划。

3、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1. 掌握酸的分类和命名以及酸的通性;

2.了解金属活动顺序的意义并能初步运用其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培养分析和解题能力;

3.理解中和反应,了解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

4.了解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及溶液的酸碱度对生产的意义。

【重、难点】: 1.酸的分类和命名;

2.溶液的ph值;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教具】: 铜、硫酸、盐酸、ph试纸、酸、碱、盐溶液和土壤溶液、 氢氧化钠、酚酞、氧化钙、水

复习引入:复习酸的概念,举例说明学过的酸。

投影:观察下列两组酸在组成上有何特点?电离出氢离子个数如

何?

h2so4 hcl

hno3 h2s

h2co3 hf

h3po4 hi

h2so3 hbr

归纳:酸的分类和命名

投影:

含 氧 酸 无 氧 酸

一元酸 hno3 hcl hf hi

二元酸 h2so4 h2co3 h2s

三元酸 h3po4

练习:《掌握化学》250/2

学生活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反应规律

(1)al + hcl fe + h2so4

(2)fe2o3 + hcl cuo + h2so4 fe2o3 + hno3

(3)hcl + naoh h2so4 + ba(oh)2 hno3 + cu(oh)2

(4)hcl + agno3 hcl + caco3 h2so4 + bacl2 h2so4 + na2so4

提问:回忆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呢?从酸电离产生的离子来看,有何共同点?

提问: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实验: cu + hcl ; ag + hcl

讨论:哪些金属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哪些金属不能呢?有何规律?

讲解: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金属与酸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fe + hcl cu + h2so4 al + hno3

pb + hcl mg + hno3 zn + hcl

na + hcl sn + h2so4 hg + h2so4

提问:什么叫碱性氧化物?它有何性质?

讲解:1.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其性质(少数与水反应;与酸反应)

2.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中加酚酞,用盐酸滴至无色为止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1、了解盐的分类、溶解性、盐的性质。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2、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师: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学生: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复习酸、碱与盐的反应。

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盐的用途

盐的分类

盐的溶解性

大屏幕展示图片资料:

盐的用途

大屏幕给出几组盐的化学式。

创设问题情境:

你能找出这几组盐的组成有何不同吗?

将书附录四盐的溶解性表投影在大屏幕上。

创设问题情境:

不同类别的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你能归纳出各类盐的溶解性规律吗?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归纳总结盐的溶解性规律。这样的引课比较亲切自然,由此使学生认识到盐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师抛出问题,通过对盐的分类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盐的溶解性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盐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

你已知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有什么收获?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通过复习盐与酸、碱的反应,引出盐还具有其它的化学性质。为学习盐与金属的反应打下基础。

通过分组实验,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几个反应的分析,总结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盐

2.盐的组成: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anbm==nam+ + mbn-;

根据盐的组成,盐可以分为钠盐、钾盐等,或硫酸盐、硝酸盐等。

3.盐的命名:

酸根离子为无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化某”,如:nacl“氯化钠”,cus“硫化铜”等,

酸根离子为含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酸某”,如:cuso4“硫酸铜”,fe(no3)3“硝酸铁”等

4.盐的溶解性

(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2)碳酸盐除了k+、na+、nh4+外,mgco3微溶,其余都不溶,磷酸盐除了k+、na+、nh4+外,其余都不溶;

(3)盐酸盐除了agcl不溶之外,其余都可溶的;

(4)硫酸盐除了caso4、ag2so4微溶,baso4不溶,其余都可溶;

(5)碱除了koh、naoh、nh3·h2o、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余都不溶。

5.盐的化学性质

(1)盐 + 盐 → 两种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2)金属 + 盐溶液→ 新金属 + 新盐溶液

如:fe + 2hcl == fecl2 + h2↑;cu + 2agno3 == cu(no3)2 + 2ag;

(3) 盐 + 酸 → 新酸 + 新盐

注: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4)盐 + 碱 → 新碱 + 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

(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书】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板书】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板书】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4)固体溶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这样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化学式式量。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化学教案《化学式式量》。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碳c 硫s 铁fe 铝al

氦he 氖ne 氖ar

氢气 氧气 氮气 氯气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 ,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 ),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① 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 或 。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 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

则: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 ②三个氮分子 ③几个水分子 ④5个氦分子 。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3.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难点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阅读课本第5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低的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离核较远。通常把电子运动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这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2.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结构是否稳定?

1.①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②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说明:稳定结构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

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化学性质是否相同除了看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否相等外,还要看它们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结构。

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a)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d)

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

4.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a)

5.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序号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

(3)表示阳离子的是c;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ad。

学习内容二 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课本第5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单位是1。

2.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