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成长》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助我成长》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第一框题。本框题主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部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内容而设计。本框题由“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两目组成,是第二框题的铺垫,对整个教材的连贯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涵义和作用,义务教育的地位、涵义和特征等知识点,明确“作为公民享有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二、我与他人关系”中:“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标和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
(2)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即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1)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
(2)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1)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教育的涵义和作用;受教育权的涵义。
(2)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义务教育的地位、涵义和特征。
确立依据: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学生只有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学会学习,打造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更好的迎接时代的挑战。
确立依据:初二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年龄小,对义务教育的法律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只有明确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责任,才能学会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更好的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的三大特征是对义务教育涵义的进一步丰富,它可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义务教育,并让学生将义务教育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地理解受教育权的意义。
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甚至在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其次,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初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使他们难以正确的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涵义、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据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初二学生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讨论教学突破教学重点,以教育的现象和时代热点话题作为材料,组织和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探究课本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设计依据:初二学生在心理上有好奇、求异、感性的特点,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视频创设情境。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从而掌握知识。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同时在对时事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探究式学习法。
1、理论依据:自主学习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
2、实际做法:在突破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时,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知识改变命运”或“学习成就未来”的典型事例,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收集、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过程,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材料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学到了新的知识。
1、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只有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才能掌握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才能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2、实际做法:在突破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涵义和特征”时,我运用精彩的视频资料和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分析、探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关注省情的设计理念。这是本课的主要特色。
展示希望工程宣传照片《我要读书》和苏明娟的近照。讲述苏明娟的故事。苏明娟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从安徽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请学生回答问题:是什么改变了苏明娟的命运,使她的人生充满了希望?
设计依据:学生对希望工程宣传照片《我要读书》中大“大眼睛”是比较熟悉的,但对“大眼睛”
苏明娟的现状不了解。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学生不熟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这样的设置可以直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1、我运用讨论教学法突破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承接苏明娟的故事,提问:“教育的涵义是什么?”直接引出教育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设计依据:在导入中,学生已经点出教育这一主题,教育的涵义在课本中有明确的表述,因此,可以直接提问,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其次,请学生上台来讲述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知识改变命运”或“学习成就未来”的典型事例。再次,教师展示关于“日本重视教育,极大的促进其发展”的材料。最后,组织学生依据材料分组讨论:“这些材料分别反映了教育的什么作用?”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贡献社会。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依据这一理念,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材料。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为他们要对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和理解。而上台展示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材料,这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一个提高,同时这也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我运用讨论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涵义和特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60页小余的故事,思考回答问题:“王老师倾全力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
设计依据: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这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结合材料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答题技巧。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依据材料、阅读课本寻找受教育权的概念。
其次,播放公益广告《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请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如下问题:公益广告宣传了什么?义务教育指的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义务教育?
再次,播放《经济半小时》小丫访问省委书记卫留成的视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讨论:材料体现了义务教育哪些特征?
最后,进行“海南教育大家谈”的活动。创设一个“省长在线”的情境,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对更好的发展海南教育有什么建议?第二步同学们模拟通过电话、网络、信件把他们的建议告诉省长。由于这一环节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考和语言组织,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是新课程的要求。依据这一要求,我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这一环节。首先以公益广告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然后用《经济半小时》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义务教育的特征。最后,进行“海南教育大家谈”的活动。视频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和地区特色,几个问题的设置,也是逐步启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视频联系课本知识,再从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而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理论,然后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符合
“关注省情”的要求,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1、学生谈学习感悟。
2、教师提出希望:宪法规定受教育权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国家已经给予我们充分的条件,希望大家能珍惜受教育的的机会,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更好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设计依据:这是一个总结反馈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本节课的学习感受,不仅是对本节课课堂教学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提升。教师的希望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下一节《珍惜学习机会》作铺垫。
知识助我成长
1、教育的涵义
2、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1、受教育权的涵义
2、义务教育的地位、涵义和特征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画龙点睛。
设计依据: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参与国家的普法教育,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成长》教学设计篇二
《成长》是语文s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每次到“我”的面包房总是重复的两句话、重复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至十四自然段写一个雪天,一个在妈妈陪伴下送报纸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终“我”明白了,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妈妈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1、由“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课文分层,然后分层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2、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运用对比法、问题发现法。抓住“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猜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思、悟,最终懂得从小培养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道理。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一课《成长》,齐读课题。
2。谁能用“我们怎样成长”说一句话
小结:是啊,同学们在家长的关心、呵护下快乐幸福地成长着。其实,我们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的成长,个子越长越高,一方面是心理的成长,懂得的事、会做的事越来越多。
4。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他是怎样成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这样的导入不仅直接,而且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成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故事内容有些曲折、复杂,学生不容易概括,因此,我用一道填空题加以引导。出示课件
填空
一个名叫约翰的意大利小男孩,每次来“我”工作的面包房时,只花买。虽然他很想,可却从不多花钱买。后来“我”发现他每月给人,获得
。最后“我”终于明白,而是为了,这样。
3、再读填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1、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课文里有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
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2。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引发学生质疑
①琢磨什么意思?“也许”表明这是“我”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什么?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②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忽然想明白了什么?生读“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③师引“我”开始这样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后来又这样认为(生读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我”开始猜测(生读“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后来又认为(生读约翰家不是没钱)。对比我前后不同的猜测,你们有疑问吗?
生:“我”前后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两段话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1。师:“我”开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我们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去理解。这一段上文是从哪儿到哪儿,(生1—5自然段)。
2。学生自读1—5自然段,找出使“我”产生这样猜测的原因。
①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
②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的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身上只允许装两元钱。
理解:“不够”、“几乎天天重复着”、“只允许装两元钱”
在这里教师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师:正是由于这样,才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3。师:“我”看到约翰很想买两根香肠,可是他每次只带两元钱不够买,于是有一次,我给约翰拿了两根香肠,约翰要了吗?(生:没有)一起读这段话。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约翰很懂事,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约翰的两元钱花的很有计划。
4。 小结:约翰每次只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他很想买两根,可他从不多花钱去买。因此“我”猜测(生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可后来我为什么又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呢?我们也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来理解。这一段的上文是(生:7—13自然段)
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学习7—13自然段,思考,后来我为什么又会这样以为呢?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5。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①约翰家有车,所以他家不是没有钱。
②他的妈妈在大雪天里陪他一起送报,所以他的父母不是不爱他。
③师:约翰每月送报能挣多少零花钱?我们一起读12自然段。
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
他每月挣(生:八十元),圣诞节更多,能挣(生:一百多元),挣不少呀,他对此却毫不在意,不放心上。说明他并没有一次把钱看得(生:很重)。可前面写道他每次到面包房只花两元钱。这又一次证明了他(生:节俭、花钱有计划)。
节俭不乱花钱,花钱有计划,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生活的能力。
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我们现在知道了“我”后来为什么会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得成长。”的原因了。
四、理解“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有利于他成长。”
1、在这篇课文中约翰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能力。你认识到了吗?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
2。学生交流
①花钱有计划,不乱花。
②积极劳动,懂得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②对工作负责任,大雪天也要送报。
小结:小约翰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在他父母的培养下,他还会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这样长大以后,他就能独立的生活,不依靠别人。
同学们,你们和约翰是同龄人,学习了约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吧。
拓展部分使学生心里初步树立从小要培养生活能力的意识,实现了新课标三个维度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说板书设计
成长
节俭、花钱有计划
从小培养生活得能力懂得靠劳动来获得报酬更利于成长
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中心,简洁,一目了然。
《成长》教学设计篇三
《成长的脚印》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问题,如何估计出这类图形的面积,是本课的学习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难以直接运用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加以解决,需要有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在此之前,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索过程,并能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都将成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课标的“四基”目标,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会用转化成基本图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转化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如何合理的进行转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人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引导总结归纳的方式来探究新知,真正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更好地迎合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这一课程理念。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五个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活动1,估计淘气出生时的脚印面积。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两种方法,数方格和转化,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生感知到用转化成近似基本图形的方法更快捷,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活动2,估计淘气两岁时脚印的面积。重在训练学生用转化成近似基本图形的方法估面积,并对方法的正确性进行评估,明确转化要以新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接近为基础。
活动3,估老虎头和枫叶的面积。图1是进一步巩固转化的方法;图二是灵活变式。学生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不只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一个基本图形,也可转化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面积。学生的思想层次得到提升。
活动4,估计三个圆的面积。旨在体会面积单位越小,估计的面积越接近精确值。为学生今后会学习到的“密铺”知识打下基础。
活动5,小组合作估手掌的面积。这个活动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何估最简便?从画手掌轮廓到选择合适的方法估计,综合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个活动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逐步体会到用转化成基本图形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优越性,并能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成长》教学设计篇四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最后一单元《新的旅程》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一节的内容。其立意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扬起风帆》形成首尾呼应。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反思三年的成长历程,使学生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体验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人给予的帮助、社会提供的支持,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体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总结和反思,明确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回顾与反思三年的学习生活,掌握能够全面、客观、发展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变化能力。学会辩证看待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初步规划自己的未来。
面临毕业的九年级学生,一方面对三年的初中生活眷恋和不舍,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有新的憧憬和向往,同时又有许多的茫然和困惑。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初中三年的成长历程的回顾,使学生既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又能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做好规划。
教师:搜集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些照片或其它图片资料,制成。
学生:整理反映自己或本班同学成长的照片或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成长的收获。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从三个环节、五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环节二 系列活动 实现目标
环节三 悦纳自己 形成观点
活动一 我的变化
活动二 我的收获
活动三 我的遗憾
活动四 我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活动五 同学眼中的我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
教师展示同学们在小学毕业时的照片,发放刚入初中时办的学籍表,让同学观看。
问:看了这些照片,你能确认这是自己吗?
老师:通过与小学毕业照片的对比,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自己的变化很大,今天我们来回顾、总结初中三年的收获,相信大家的感触会有很多。
老师导入新课。
本环节准备通过五个系列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三年来的对比,让同学从身体、心里、性格等方面感受到身体成长到心理成熟的快乐与烦恼。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整理出来的能反映自己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自主思考:我有哪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教师指名部分同学在班上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高兴看到你们的成长和变化。成长,实质是增加的过程;成长,也是身体发育的过程;成长,更是你们心理成熟的过程、能力提高的过程;成长,也是你们获得友谊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在校的学习生活,盘点自己在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感悟学习的快乐。
请同学们参照教室宣传墙上“成长足迹”、“群星璀璨”栏目上的内容,仔细阅读老师在《学籍表》上的评语,从知识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客观全面的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请各组推选一位代表做班级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感谢我们的父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教育,也感谢我们同学的帮助,我们同学不仅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收获,想一想,还有没有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呢?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自己三年来的不足之处,认清自己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学会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该活动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反思自己在三年来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名同学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讨论以后的具体做法。
教师总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只要我们同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改进,人生就会少许多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来同学、老师、社会、国家给自己的成长提供的帮助,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这项活动要求同学认真反思三年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探讨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同学们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帮助,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求同学对熟悉自己的人进行交流,请对方说说对“我”的看法,特别是今年来的变化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将访谈结果与自我认识进行对照。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收获和感悟,进行归纳,升华思想。
该环节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完善板书设计。
成长纪事
1、成长,是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过程;
2、成长,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过程;
3、成长,是获得友谊、责任感增强、理想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利用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生活的照片和图片做导入,很自然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系列活动教学,贴近学生学校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到自己在成长,在成熟,在进步,更易于全面、客观的审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均有话可说,也能够说,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活动较多,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成长》教学设计篇五
1、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用简洁生动的语句表达了人体的发育成长是再自然不过的必然规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进入青春期时自己身体和心理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在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行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珍爱自己的生命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本课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
2.能利用问卷进行调查、统计。
3.能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女(男)生欣赏具有什么样特点的男(女)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2.能把自己获得的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告诉其他同学。
3.能举例说明与家长、老师交流自己心中苦恼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学生交流,合作,探讨。从而引导学生感知、领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
确立的依据:
本课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身体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通过学生健康自测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由此以忠告的形式从营养、日常 行为,运动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不正确的认识误区,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成长重要性。与此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为辅助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活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明天的不‘学’。在学法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感悟等方法:
(1)合作学习法。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法。即学生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一)谈话交流
讲述: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设计目的:在课前谈话交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把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调动起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个事例引发学生思考,逐渐走进我们今天的课题。
(二)讲授新课
板块一: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教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教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为后面的健康知识做下铺垫。
3、板块二:健康成长答辩
教师在黑板左右分别写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生活方式
步骤1:教师在黑板左右分别写上“健康生活的方式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同学们提出来并将它们写到相应的位置。
步骤2:讨论: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提示:对于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分歧,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如减肥的问题,对于肥胖的同学有减肥的必要,但对于女同学中流行的减肥观则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不能以损害健康为代价。
6、布置作业
设计一份健康银行投资计划
7、板书设计
青春期的健康成长:
(1)注意营养
(2)勤锻炼
(3)注意卫生。
《成长》教学设计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沟通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课堂,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开端,所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阐述对师生交流的认识。
本册教材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它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它遵循从“观念”到“行为”的编写思路,分为“师生交往新观念”和“共筑师生情感桥梁”两个子目,试图从观念和沟通技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师生交流这个问题,这既是第四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全书的教学重点,更是当今社会热点。因此,本课为增进师生情感,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及现实意义。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沟通的基本准则;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主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学重点:时代价值观和学生心理发展转型时期中,引导学生树立起师生交往的新观念,如何建立起符合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师生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生活中掌握师生交往的原则,并在到师生沟通中有效的运用。
经过七年级一年时间的磨练与适应,八年级学生逐步学习稳定的时期,也进入人格独立的转变时期,独立意识飞速发展,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进入家长与老师心中所认为的“逆反心理时代”,其实他们内心是渴望与老师建立平等、朋友似的师生关系,但因为找不到引导他们与人相处的外动力,而自身又难以摆脱对老师的遵从甚至害怕,从而陷入矛盾的局面里,所以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时期,教师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如何与老师进行交流以及沟通。而且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教与学的关系也正在转变,让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把握师生交往的基准,掌握师生交流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框采用
(1)情景交流法。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展开对话,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反映,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分析、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利用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拼图游戏法。结合学生爱玩的天性,利用拼图的游戏提出问题,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2、学法:
在课堂改革的模式中,为了让学生提高其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堂课中我采用
(1)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即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成果,区分不同师生关系。
(2)活动探究法。在拼图游戏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究如何解决师生矛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
(3)自我评价法。让学生总结归纳,进行自我评价,自主反思。感悟自身在师生交往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不足,从而反思出:“老师,我想对您说……”。
针对这种自主式的活动课堂,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普通教室,利用导学案教学,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增强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对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因此,讨论或学习在青春期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也是极为迫切的。所以本课将以主动沟通为主线,积极创设一种平等交流的平台,师生共同探讨敏感而又古老的话题。为了实现这一主线,我将本节课设置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合作探究,出谋划策。
4、角色扮演,构建提升。
5、课堂小结,心动行动。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以朋友的姿态和轻松的话题与学生交流,满足学生对新老师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与新老师的交流情况,比较生活中与老师的交流情况,谈谈自身遇到哪些交流瓶颈?(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渴望与新老师交流的心理设计了本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切入到“交流”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过渡:既然同学们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有那么多的矛盾,那我们今后如何来解决这些矛盾呢?本节课julie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与老师主动沟通,让自己健康成长。
(板书课题—-主动交流,健康成长)
1、自主学习教材47页到53页。
2、合作交流:①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②你们是否是老师的朋友?你是否想成为老师的朋友?是什么让你们处于想成为又不能成为的矛盾状态?
③你们能够描述一下现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吗?(完成教材p48)
④你能谈谈你心中向往中的师生关系吗?即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老师的新角色和师生交往的新行为。这种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呢?(完成教材p49)
3、讨论:①是否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是否赞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分析不同师生关系中不同的角色定位,并合作交流并展示。老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展示期间,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就充分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引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合作探究,出谋划策。
过渡:同学们刚刚了解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那我们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向往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1、将各小组的任务(情境话题)设计成已经被裁剪的拼图和卡片,小组成员以最快的速度将拼图完成,粘至小黑板上。
2、小组成员以朗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利用身体、肢体、语言将各个情境展示出来,并为拼图中主人公出谋划策,走出师生交往的盲区。
如①心里埋怨老师时,怎么处理?②当与老师即将发生冲突时怎么办?③被老师批评时,怎么看待?④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出现错误,你如何对待?
3、小组按老师事先排好的顺序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质疑或补充。
4、师生共同归纳:如何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以及礼仪规范。
设计意图:探究师生间主动沟通的方法以及如何规范自身在与老师交往过程中的行为礼节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本环节是任务型教学法,以案例构成拼图游戏与活动探究相结合的形式,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寓学于乐,也培养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以及创造精神,
(四)角色扮演,构建提升
过渡:在那些主人公的身上跳动着与老师不和谐的音符,那生活中的你们是否也常常有与老师,与同学,与家人磕磕碰碰的小事上演呢?
学生自由组合,演绎日常生活中与重要他人相处时的不和谐的小插曲,分享你们沟通的小妙招。(参照教材p53)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自由设计场景,展示现场版的师生交往图,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共勉。
(五)课堂小结,心动行动
在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优美的音乐中,老师对“主动沟通,健康成长”进行小结。以“老师,我想对您说……”鼓励学生回首反思自己在成长道路上与老师最深刻的一次心灵的碰撞,谈谈自己如今的想法,与老师交流一下你当时的感受,悄悄话儿悄悄说,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小结是对本节课的归纳与升华,让学生能够明白,沟通是人心灵之间最美好的事情。并且用优美的旋律触动学生心底那根平日里紧绷的弦,打开心灵里交流的窗户。
在新课改的理念中,课堂评价机制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合作式学习,锻炼其团结协作的能力,所以本堂课中我通过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等模式让学生探讨出师生友好相处的桥梁在于沟通,沟通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让学生主动掌握几种交流的方法,并且有效的指导学生如何在情景中学会与老师交流,提高了与其他人交际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初衷。
《成长》教学设计篇七
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担当,我成长》。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平日家长包办太多,这种先天的娇贵和后天的溺爱造成了他们责任感不强,他们不清楚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所以认清角色与责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1、借助典型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力量,端正面对责任的态度。
2、通过游戏,了解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不同的角色中担当不同的责任。
3、通过实践行动,让学生明白担当责任不能流于形式,流于口号,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
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幻灯片、背景音乐。
本次班会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感知篇):观事迹,话主题;“活动二”(体验篇):角色变变变;“活动三”(实践篇):小肩膀,担责任。
本活动的重点是认识“责任”这一主题,由于学生对这一概念比较模糊,我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通过身边、国外、同龄三个维度的事迹,让学生感知责任这一主题。
活动一:
1、看视频,结合“解说词”思考:这里的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组交流,确定一名代表全班汇报。
活动一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三段简短的视频:
1、爱心大使——赵小亭事迹。
2、雨果的《船长》哈尔威事迹。
3、全国十大真情人物——马鹏飞事迹。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明白是“责任”演绎了这一幕幕人间大爱。
有了对“责任”的初步感知,我在活动二中通过一个小游戏“角色变变变”,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不同处境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俗话说: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每个人因所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所扮演的角色必然也在不断变化,如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儿女,在学校你又成了老师的学生……角色这种迅速变化和交差变化对小学生来说很难适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其实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活动二:
1、根据幻灯片出现的人物,举出自己手中的角色牌。
爸爸
阿姨
同学
老师
我
2、交流: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本活动旨在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清一个人的角色,为活动三进入角色,担当责任作铺垫。
我们教育目的不是培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论什么思想,如果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都是无效的。因此,本节班会课的落脚点是教育学生担当责任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活动三:小肩膀,担责任,以行动深化主题。
活动三:
1、想一想:这堂课“我”的角色是什么?应该担当什么责任?
你做到了吗?自我评价一下吧!
2、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这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把本课的主题落实到当前的自身,让学生认清课上自身的角色定位,如:自己是学生,认真学习是责任;自己是组员,学会与人合作是责任;自己是听众,学会倾听是责任;自己是组长,组织组员开展活动是责任……这样,学生就觉得原来责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担当责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最后我通过一张表格来检测这堂班会课的学习效果。
【检测反馈】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责任卡,写一写你承担的责任吧!
课堂小结: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因分工、身份不同而具有多种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吧。
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思路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流互动为呈现形式,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发展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次班会课的初步构思,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成长》教学设计篇八
1、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题《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2、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交往与沟通”。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3、本框的地位及作用
本册教材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此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为过渡到本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如何有效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是初中生面临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框就是试图从观念和沟通技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本框遵循从“观念”到“行为”的编写思路,分为“师生交往新观念”和“共筑师生情感桥梁”两个子目,既是第四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全书的教学重点。
认知影响行为,师生交往观念影响着师生交往的行为。树立师生交往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师生交往,共筑师生情感桥梁,既是教学重点,又是社会热点。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增进师生情感,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因此,本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及现实意义。
4、本框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重点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因此,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正在探讨的新课题,既是社会热点,又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学会理解和有效的沟通
难点依据:由于师生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在一些问题上构成矛盾、冲突和对立。加上学生独立意识飞速发展,缺乏教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能很好地从教师的角度、立场看问题。因而学生理解教师和与教师有效沟通具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课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沟通的基本准则;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2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有尊重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即具有向师性。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飞速发展,一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教师沟通,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不公平”对待或误解,以及受到自身的封闭、羞怯、逆反等不良心理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1、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框题的特点,结合学生现状,围绕如何使课堂成为友好师生交往的范例,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学校师生交往中真实生动的案例,创设情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分析、激励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活动探究法。利用角色扮演和模拟表演等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合作学习法。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这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2)自主探究法。即学生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3)总结反思法。即活动结束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此手段运用可以增强感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设计理念:注重活动,淡化说教;关注认知,强化体验;表层切入,深层领悟。
1、导入新课。(2—3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播放录相导入法。
播放视频片断: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志愿者教师徐本禹感人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依据:
(1)录相播放感人故事具有典型性和直观性,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感人故事能迅速调动学生情绪,感染学生,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契机。
2、讲授新课。(33分钟)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学生与老师交往的烦恼与困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把教材知识渗透到活动中去,从学生的需要、成长、思维、行动等几个方面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不是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以获取知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生互动解决问题的空间,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结合本课实际,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
心灵感悟
1、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调查资料,“令人吃惊的调查”。
2、出示讨论题目: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与老师交往中存在哪些烦恼与困惑?
(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敢主动与老师交往?
(3)你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3、板书:师生交往新观念自由讨论;
思考回答:
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交流、讨论,认识到旧的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是阻碍师生正常交往的重要因素,从而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活动二
出谋划策
1、教师将学生与老师交往中存在的烦恼与困惑予以归纳汇总。
2、出示讨论题目:我们应如何解决师生交往中存在的烦恼与困惑?
3、板书:共筑师生情感桥梁:主动沟通。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
自由发言;
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生互动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主动沟通是与老师交往的前提”这一结论。
活动三
角色扮演
1、多媒体显示三个情景材料。
2、简要介绍角色扮演要求。
3、引导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4、设问:与老师沟通的策略有哪些?
5、教师投影学生与老师沟通方法表格并归纳汇总。
6、板书:沟通方法。熟悉材料;
演员表演;
同学欣赏;
思考回答;
总结反思。
利用角色扮演,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反思生活、反省自己,体验并掌握与老师沟通的策略,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活动四
模拟表演
1、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椅子技术”。
2、教师根据情景一进行示范表演“空椅子技术”。
3、组织学生练习“空椅子技术”。
4、板书:交往礼仪。掌握要领;
欣赏表演;
模拟表演;
归纳总结。
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进一步理解老师心理,突破师生之间不理解这一难点;同时可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如何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能够更好地突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调查资料: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害怕主动与老师交往。
这次调查由一份国内知名青少年杂志发起,涉及北京、上海等8个省市。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是否主动找老师说过话”时,有76%的学生表示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有32%的孩子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而其余的学生是因其他原因没与老师主动交流。这些原因包括“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老师太严肃”“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怕同学们说我拍马屁”等。
2、情境一: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讲课,小强无意间插了一句嘴,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造成课堂教学无法继续进行。老师在整顿完纪律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气呼呼地坐在原位就是不动。一场冲突即将爆发……
3、情景二:初中学生小刚经常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他认为老师有意找他茬。一次,因为老师的一个小疏忽,而与老师当面发生争吵,令老师感觉很尴尬。他的好朋友劝他找老师解释,以改变目前的局面。但小刚觉得:“这件事老师出错在先,我的顶撞是正当的。她要是不总批评我,我也不至于这样。哼,要我去找她,那多丢人呀!”
4、情景三:语文老师总是拖堂,不但天天拖,而且节节拖,急得下节课的英语老师在外边直砸门,害得同学们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你是语文课代表,大家委托你去跟语文老师“谈判”,你……
3、体验收获。(2—3分钟)
具体设计为“通过以上活动体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悟?”以引发学生思考,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既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能力的提高,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4、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依据:这种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巩固升华。(4—5分钟)
拓展延伸:要求每个学生课后与老师沟通一次,可以是面谈,可以写信或打电话,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并把沟通的过程、结果及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放入自己的成长档案袋。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与老师沟通的要领,并评出最佳师生交往策略,共同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从而体现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情感升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由班上文娱委员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合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老师高尚的人格,进一步激发学生知师、信师、爱师、敬师的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与老师沟通,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产生共鸣,使本课主题得以升华。
《成长》教学设计篇九
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特点,体验异性交往的心理烦恼,学会积极选择,战胜烦恼,超越自我至关重要。
课前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一下同学们在性心理辅导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同学在问卷中反映的烦恼,组织一些心理委员编排了一个短片。
本节课采用情景投射、人本主义和认知领悟相结合的基本辅导方法:即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烦恼,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烦恼进行反思,以发现和领悟问题的实质,从而产生解决问题,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愿望,探讨对待烦恼的积极态度和方法。
辅导程序: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引导选择→引导领悟
学生活动:热身活动→剖析烦恼→尝试选择→交流体会
期望效果:激发兴趣→发现问题→积极选择→领悟青春
具体活动环节的顺序与安排。
(一)热身活动:
“口香糖”,粘——粘——粘活动
活动设计依据:通过“口香糖”粘——粘——粘活动,使异性学生的身体部位得到接触,教师引出:有没有不好意思做这游戏的?是不是不喜欢不愿意与男(女)生一起活动?——引:既没有不好意思,又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为什么很多同学没有伸出你的手或头。这不矛盾吗?你们在儿童时有没有这种烦恼?由此引出主题:成长的烦恼,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播放自制短片:创设情景《是快乐还是烦恼》
活动设计依据:本片根据同学在问卷中反映的烦恼编排,关注同学们的心理需要。让同学体会烦恼。
播放自制短片:菲菲成绩不好,父母责备“这样的成绩还想考人大?”,菲菲说“放心,我会努力的”——教室里刘帅帮助菲菲学习,菲菲成绩上升——雨天相遇,犹豫,共打一把伞——刘帅邀菲菲买书,肯德基里相聚——学习无心思,发呆,写纸条——菲菲递条邀刘帅看“工夫熊猫”,愉快接受——之后校园的花园里、长廊边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菲菲成绩下降,看到刘帅和其他女生在走廊说话很生气、做出疯狂举动。资料片停。
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三)引导讨论:品头论足此过程需要30分钟。
活动设计依据:从不同角度剖析烦恼产生的过程通过讨论分析体验异性交往的心理烦恼、认识青春期的性心理特点,增强学生防御的能力。同时渗透转移法、迁移法、升华法(需要、苏的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1、教师引导:短片中发生的事在我们当中有没有可能发生?为什么?
讨论结果:很可能发生——因为青春期心理特点——“发呆”时想什么?(音容笑貌,心理矛盾)——爱慕心理及易受外界信息刺激。
2、教师引导:他们在交往中快活还是烦恼?
讨论结果:与异性交往常会感到快活——这是青春期对异性爱慕心理的表现
3、教师引导:他们有没有烦恼?成绩下降——会不会烦恼?
讨论结果:烦恼往往难以避免,战胜烦恼,就能超越自我。
4、教师引导:请给本短片选择命题:“追求快乐”“自寻烦恼”“难以自拔”“是爱慕还是爱情”。并谈谈命题的理由。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使同学们学会积极调节,战胜自我(不同答案的同学可以提问或由教师提问以下简称质问)
a、关于“追求快乐”
b、关于“自寻烦恼”的命题
质问:他们在交往中的哪些变化使他们产生烦恼?
偶尔→频繁,无心(被动)→有心(主动)。
质问:难道为了避免烦恼就拒绝与异性交往吗?我们不需要提高战胜烦恼的能力吗?
c、关于命题“难以自拔”的讨论
d、关于命题“由爱慕到爱情”的讨论
(四)总结升华:
教师小结:1、举手表决表现最好的组。
2、总结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及走出困惑的方法。
升华:课前把苏霍母斯基送给女儿关于“爱情”的信找学生读出并录下来,在本节课要结束前播放。
本节课的辅导目标基本达成,在下节课开展的“心有千千结”活动中,我发现男女同学的手很快拉在了一起,不再出现从前的忸怩、迟疑。
为了巩固课堂效果,我利用学校的班团会开展了题为“成长的烦恼”主题班会;利用心雨信箱书信交流、个别咨询、10——12个人的团体咨询,解决了一些学生的特殊烦恼,达到了课堂内容的延伸。
《成长》教学设计篇十
尊进的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人在旅途——适应与成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来展开。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课题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俞国良主编的中职心理健康教材《心理健康》
知识篇第一单元第3课人在旅途——适应与成长》,适用于高一年级。本课主要讲述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适应环境中存在问题和如何适应环境。它是在第二课《心理健康哆唻咪》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适应环境良好,也让学生意识到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针对适应这个概念,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有三个不同的诠释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二是心理适应,通常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概念。
过渡:影响教学分析的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学情的分析,心理健康特级教师钟志农曾说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因此,本课所任教的学生是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16级旅游管理班
个性特征:班级男女生比例适当,学习气氛较好,学生表达能力较强,乐于表现,但是情绪易冲动,在与人交往和环境适应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师:我所任教的是16级旅游管理班。
该班级学生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号,乐于表现自己,但也存在职高生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新环境中会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遇到事情时候情绪易冲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矛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情况,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原因,明白适应不良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学会自我调整,形成适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蓝瘦与香菇”的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能量,从而能更好的去适应新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
在分析教材、剖析目标和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面对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学会自我调整。
重点依据:根据中职心理健康发展纲要,结合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具备一定的心理调整能力是一个心理健康中职生的要求。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能量,形成适应的能力。
难点依据: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致力于激发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如自我价值实现、宽容、爱的能力等。使个体能从中获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教学之为教,不在于全盘受教,而在于相机诱导,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角色法教学:通过学生扮演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使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等心理问题。目的:是情感得到宣泄,其次达到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误会何猜疑。
2、体验式教学:课堂注重活动体验,通过探问、共情、情感反应和简述语意等心理咨询技巧来催化与引导学生将活动体验和他人分享。
通过暖身活动---教师设问----讨论回答---互动分享---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安全,尊重,接纳的积极氛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过度:教法中蕴含这学法,学法中体现着教法。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的学法是:
(一)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分享各自的体验。
小组合作法:小组组内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观察,一人负责监督等,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
心理专家说过:心理辅导课是轻知识,重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上,我注重活动体验和分享。首先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
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活动名称:“造反运动”
活动内容:当老师发出一个指令,你要做出相反的动作。若参与的同学做错了,那么就出列。在座的同学做监督员,留到最后的是胜利者。
听完之后,教师进行提问:问:在这个活动中,你有何感受?(被淘汰者)
生:紧张
师:为什么会有紧张的感受呢?
生:对比赛规则的不适应。
师:是的,这种不适应会对我们的动作产生干扰,产生紧张的心理,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谈谈关于适应的话题:人在旅途——适应与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造反运动”的暖身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一种不适应感,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二)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嗨,来聊聊二职的生活吧!
《人在旅途——适应与成长》说课稿
(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日常生活、同学关系、老师关系、课堂教学、学习情况的等其他)
操作:请同学们从以上方面来写写,哪些是你适应好的,哪些是你不适应的,小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意见,做到意见不重复。(时间5分钟)然后,请各组小组长来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激发课堂讨论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引发学生思考目前自身的适应情况如何,为下个环节开展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是:(三)催化互动,积极参与
心灵故事:
王海是高一财会班的学生,自修课时他情绪低落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打开自己的周记本,挥笔写了这番话:“来到职业高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我感到自己就像刚来的一样,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与同学的关系都没有进入状态。有时,我觉得在学校真是没有意思,那么多人住一个房间。老师讲课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学的专业课程又很枯燥,同学似乎很冷漠,互相没有什么关照,没有人关心自己,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甚至有一天晚上失眠了。
问:王海情绪低落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中职生的故事引入,可以拉近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发学生思考王海情绪低落的原因,进而联系自身,进一步促使学生思考自身的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
第四个环节:(四)鼓励分享,自我探索
我的大瑞职
心情留言板
1、让我感到难以适应的是……
2、我是这么面对的……
设计意图:在轻音乐的背景下,能促使学生对自我的内心进行对话,思考自身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明确自身在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手段从而初步落实本课的重点。
“蓝瘦与香菇”栏目
节目主持人:
你好!
我是.......,在新环境战,让我感到难受与
想哭的是.......
操作:
1、学生担任“蓝瘦”与“香菇”栏目的主持人,同学们作为听众,举手代表拨打近栏目的热线,从而来讲述自己在新环境中遇到难以适应的事情,借助栏目来看看自己的解决方式是否恰当。
本环节的活动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担任栏目的主持人,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其次,学生在轻音乐的背景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阐开心扉,解开内心的困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活动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担任栏目的主持人,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也符合课程标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其次,本环节是在轻音乐的背景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阐开心扉,在生生的互动分享中解开内心的困惑,建构适应环境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要求。从而落实本课的重点,初步落实了本课的难点。
第五个环节:(五)引发领悟、自我成长
高中寄语
问:如何面对未来的高中生活?
设计意图:这里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心理的一种成长,一方面让学生明白适应是一生的过程,另一方让学生明确它更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这种能力,并能不断的做出改变。从而从容的面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适应与成长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自身建构,总结出四种解决的方法,符合建构主义的特点。
本节课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明确自身适应新环境中存在问题,通过蓝受与香菇的环节,建构出自身的适应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有值得?
《成长》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了解、掌握与教师交往的几种正确方法(技巧)。能力目标是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倾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是学会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创建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能够正确处理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起师生交往的新观念。
导入采用随堂调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采访教师
活动来引出传统师生观念使师生间交往存在困难。通过两张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通过学生小品表演展示案例,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案例,并使学生掌握一些教师交往的技巧,再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如果以后碰到会怎么处理?把所学的只是运用到生活实际,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通过“教师,我想对你说”这个活动,让学生把心里话写出来交给老师,使知识得到升华。
第一目:师生交往新观念
导入新课:说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有关传统老师的形象
(1)传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负面影响
特点:老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
负面影响: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影响师生间的交往
活动一:老师补充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孔子谈话教学法,并就“学生新角色和师生交往的新行为”发表看法?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表现: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发现师生新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新型师生观的精神,引导学生发现观念转变对师生交往行为产生的积极效应,鼓励学生主动改变师生关系。
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活动二:看图说话p50
你有过这样的烦恼吗?遇到这样的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处在困惑中时,你主动与老师沟通了吗?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活动三:情景再现,请几组同学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 (情境教学法)
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含“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
老师是怎么想的?
这种冲突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呢?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同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2)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原因:老师与学生角色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是产生师生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补充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加以说明)
怎样: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老师的批评是爱护,是鞭策,是期待
当我们被误解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老师作出解释
表扬要再接再厉,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活动四:补充故事,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人——鸡)
原因:作为普通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你认为有哪些恰当的方式呢)
(3)师生交往礼仪
礼貌待师
注意场合
勿失分寸
以随堂调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品表演展示案例,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并引起学生共鸣。联系自己平时和老师交往的现状,说说自己在师生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知识得到升华。
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跟预设不一样的答案,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在设置问题时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整节课出现头重脚轻的状况。
《成长》教学设计篇十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成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成长》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以成长为题材,写的是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成长》从一个意大利小孩卖报纸和买香肠的故事中,告诉人们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他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并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以“我”为第一人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更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1、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
进入中年段,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上一学年运用批
注的基础上,学生能针对重点字、词、句等方面记录自己的感悟。在生本理念的课堂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升,课堂上学生乐于交流,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且交流的形式多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有局限性。也许只会关注到
小男孩约翰的人物特征,不能很好的将文本与文章主旨联系到一起。因此,教师的引领就很关键。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作批注,体会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文章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2、通过圈画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课文,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作批注,体会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而本课时的难点为: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分析与理解课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继
续运用生本的理念,结合单元训练重点以及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学生且具有导向性的前置作业(课件)。在课堂上,将课堂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起到的倾听、点拨、引领的作用。
在学法上,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圈画重点词句。再结合批注完成前置作业,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课堂上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要促进学生之间的朗读指导与评价。
总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课文回顾、小组探究、汇报交流、教师引领以及拓展生成
分述:
环节1课文回顾:我设计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发生在约翰身上的成长故事,有谁能为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巩固概括能力,二是带领学生回顾文本,唤起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环节2小组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体现的是小组4人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组内将围绕“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约翰的语句,说一说约翰的父母做出了哪些有利于约翰成长的事?”这道前置性问题与同伴交流时。过程中学生可对自己的感悟进行补充,同时小组成员在倾听他人汇报时也可及时地质疑、补充、反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交流,对每个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也为下一环节中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奠定基础。
环节3汇报交流
此环节是小组学习的展示过程,同时全班学生在倾听代表小组汇报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在感悟文本时,学生可能会关注以下几处:
1、课文第8自然段“接着,一个穿着红大衣、戴着红帽子的男孩儿也
下了汽车。男孩儿的肩上挂着一个大挎包。他走到每家每户的信箱前,投送着一份份报纸。投完这个居民点,汽车又往另一个居民点开去……”学生从这里也许会感悟到约翰是个做事尽职尽责的孩子,即使下着大雪,他也会完成自己的任务。
2、课文第9自然段“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学生会从约翰朴实的话语和表情中感受到约翰的妈妈对孩子的爱。而从约翰的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雪天送报的担心,所以亲自陪同的本能的母爱。另一方面,更是教导孩子做事要有责任感,不能因为雪天就耽误工作。后者更是约翰妈妈在帮助约翰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完善,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以“既然约翰的妈妈担心约翰的雪天送报的安全,为什么不自己帮约翰送或者劝约翰放弃雪天送报?”“母亲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使学生逐步接近文章的主旨。
3、课文13、14段约翰的报酬与他花的2元钱形成对比,这也许是约翰的父母教育孩子不乱花钱,学会自己安排使用自己的劳动报酬。在13自然段中出现了“漫不经心”这个成语,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并加入朗读练习,使约翰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样的感悟还会出现在3、4、5段中。从“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这句话中学生会体会到虽然约翰是个孩子,但花钱很有节制。
4、最后学生可能还会捕捉到第2段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这句话,从中推断出约翰的父母教导他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虽然这与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联系不大,但这也是父母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教导。
整个小组汇报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追问,将学生发言的中心紧紧地围绕课文的主旨。
环节4教师引领:
在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的点拨与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发言也许只会围绕“约翰的父母教导约翰做个有责任心,坚持不懈,学会合理使用金钱的孩子”这些虽然都是约翰身上具有的优点,但还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如果学生在汇报时没提到或是没说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将问题引向深入,直入主题。“这样更有利于他成长”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会更有利于他成长”。以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甚至如果有必要,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二次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这样既是对本节课难点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会在课堂上形成文本的生成。
另外,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以“请你找找文章在描写约翰时,分别从哪几方面写的?”这个问题为切入点,逐步让学生理清写作方法。必要时,可让学生运用其中一种试着说一说。这部分内容将会以“课后练笔:运用本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片段即可)”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习作练习
环节5拓展生成
这一环节,结合前置作业中“请用三五句话写一写你的父母做出过哪些有利于你成长的事。”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本课的核心问题,“父母从小培养他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由课本拓展到课外,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课堂讲授交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围绕文本以及前置作业内容自主设计板书。学生的板书也许会呈现这样的效果(板书)。只要学生的板书能紧紧围绕本课时内容,突出主题即可。同时,板书介绍过后,全班可对板书进行交流。这样做意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成长》教学设计篇十三
我班会说课的题目是《好习惯伴我成长》,对象为四年级学生。这节课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目的。
根据学习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
首先,我提出这几个问题:1、教师、医生、学生的工作是什么?2、学习本应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为什么对于一些同学是件困难甚至痛苦呢?3、什么是习惯、学习习惯?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初步懂得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深入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的深入思考。为进入第二板块作铺垫。
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我着重推荐以下两个故事:毛泽东小时侯非常喜欢读书,为了锻炼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情,他专门来到城门洞读书。城门洞是交通要道,路窄人多,各式各样的人来来往往,谈论着各自的话题,奇人新事特别多。毛泽东端着书本,目不转睛地盯着书里的文字,无论身边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毫不动心。刚开始的时候,看来一会儿,毛泽东就有点坚持不住了。但后来,凭着顽强的毅力,他每天都强迫自己比前一天多看10分钟。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了。由于他专心读书,知道的事情特别多,小伙伴们都叫他“万事通”,长大以后,毛泽东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小时侯的鲁迅也很贪玩,常常迟到。有一次,鲁迅又迟到了。上课的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教育他们,没有早到校的好习惯,没有勤奋的好习惯,是永远也没有出息的。鲁迅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难过。他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课桌的左上角刻下了一个醒目的“早”字。从此,鲁迅读书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因此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听故事,从中受到启发。让好习惯坚持下去,让坏习惯变成好习惯。
小品中有哪些错误,正确的品行习惯应该是怎样的?让学生自由发言。 情景剧表演让学生自主参与,感染力强,营造出一种催人上进的教育氛围。很自然孩子们就找到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一版块我准备带领同学们一起宣誓,激发学生们养成好习惯。
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基础,但一节课不可能把好习惯展现的面面俱到,在以后的班队会中我们还要坚持开展此项活动,我希望通过今天的队会,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改掉自己在学习生活品行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习惯,争取做一名百分百合格的小学生。老师期待着!
最后,我送同学们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班会课: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成长》教学设计篇十四
1. 通过观察、交流与操作,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2. 尝试用肢体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活动准备:
1.“虫卵变蝴蝶”的课件、歌曲音乐磁带
2.“虫卵变蝴蝶”图片四幅、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漂亮的蝴蝶,你们喜欢我吗?(喜欢),你们知道我是怎样长大的呢?(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交流)
二、观看视频《蝴蝶是怎样长大的呢》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多,那蝴蝶到底是怎样长大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教师指导幼儿观看视频: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1.观看巧虎视频: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2.鼓励幼儿展开讲述与表达。提问: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四个生长过程图片,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四个蝴蝶的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
三、幼儿操作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图片,请小朋友们把蝴蝶是怎样长大的,按照顺序排一排。好吗?
1.幼儿第一次操作,请个别幼儿说说是怎么排的。
①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幼儿自主进行操作。
②操作后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幼儿作品进行交流与讲解。
2.第二次操作:以“幼幼互学”的形式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鼓励幼儿自行改错,学会正确排序。
3.教师小结:蝴蝶是这样长大的:虫卵→幼虫→蛹→成虫。
四、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蝴蝶的生长。
1.教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虫卵变蝴蝶的过程。
2.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学蝴蝶飞,飞出教室,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