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十四篇)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7 15:30:11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3-27 15:30:11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布里特-玛丽的人生信条之一。

成年可以后在公众场所大笑有心理负担?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必须毫无差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早上睡到了十点钟?不存在的,布里特·玛丽用一本书的人生讲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她坐在黑暗中的木凳上,凝视着海报上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红点,那正是她热爱地图的原因。因为年代久远,红点已经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已经发白,但它还在那里,嵌在地图左下角和中心点之间,旁边写着“你在这里”。

是的,“你在这里”。

从最初,母亲一直很失望,活下来的是布里特·玛丽,而不是比她更优秀的姐姐。接下来,肯特总是说她没有幽默感没有想象力,连有香水味的衬衫也不愿自己丢进洗衣机,即使她所有的生活都以肯特为主。后来,在博格,她当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哪怕她不怎么懂足球,但她是被需要的。在博格,她第一次有了想讲笑话的冲动,在博格,她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在博格,她第一次喜欢上了足球,在博格,每个人都会记住,她曾经来过这里。

按清单做事情的布里特·玛丽,发动了汽车,带着充足的汽油,驶向巴黎――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布里特-玛丽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冲破天空永恒的灰色阴霾升上地平线的,但它好像已经开始憧憬下一个季节的到来。

人生是一种冒险,冒险就应该是冒险的样子,不是吗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清单人生》

在我还没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某某事了;年纪大了,学不了某某东西了;年纪大了,已经没办法再做出改变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说法,仿佛一个人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结论,仿佛一个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仿佛一句“年纪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长人生里的种种不安、躁动和困惑。

我们常以为,随着年纪变大,许许多多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一句常见鸡汤说,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确,大部分情况下,生活确实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动变好的,而是因为人有了想要变好的强烈愿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做出了推动生活变好的选择和行动。

基于以上想法和心情,我拿起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话: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的朋友在旁边看到,嘲笑起来,她觉得这种话太鸡汤了,她一点也不喜欢。我也不喜欢鸡汤,但是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发自内心的相信,只要努力、勇敢和坚持,我的生活都可以重新开始,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的遥远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拿起这本书的当下。

布里特-玛丽,本书的女主人公,在故事读了还不到三个章节的时候,就让我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这位主角的形象鲜明和极端到有点夸张:清单达人、清洁狂魔、循规蹈矩、死板固执、情商感人、对话终结者……你可能会觉得真实的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人却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把他的梦当成了自己的梦,把他的人生视作她自己的人生。”

故事从布里特-玛丽离开丈夫开始。多年“为家庭工作”的她,开始到劳动就业办公室寻找一份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只是担心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工作的话,自己哪天死在家里也没有人发现。而死在家里,尸体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影响到邻居,“这样不好”。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向死而生,

布里特-玛丽没有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前,她为丈夫和家庭而生。在结婚之前,她为了照顾父母而生。在姐姐因车祸死去之前,她为了姐姐而生。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布里特-玛丽从小就是一个站在姐姐身后背景里的孩子,性格没有姐姐开朗,不如姐姐有活力,不像姐姐那样有想做的事情,有梦想。只因为姐姐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所以布里特-玛丽就想象自己擅长各种家里的事。有一个需要你的人了,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成布里特-玛丽的自我。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的清单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荡荡。

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玛丽失控的生活透出了一丝回归“正常”的曙光,我开始担心,她要和曾经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还是接受另一个朴实的男人;是要回归以往一成不变的日子,还是要在鸡犬不宁的新环境里开始新生活。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种。

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带着一堆汽油桶,出发去巴黎。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两到三天时间,读完了路遥的这本书。之前看完《平凡的世界》好像看了一点,因为都是描述陕西农村和县城的故事,就没看完。这次长久没看到中文书籍,买了这本。昨天看了一晚上没刹住闸,今天晚上依然。白天仍然测试单机——hvdc——无穷大系统自定义模型。

昨天是看到那首脍炙人口的“走西口”,看到德顺老汉在回忆青年往事。我想,也许巧珍和加林能走到一起吧。很难找到更难得的伴侣了。

今天晚饭后,一边测试640mw稳态和320mw稳态下,对换流母线相电流乘以3/2系数的稳态。发现亚萍开始闯入加林的世界,想,巧珍估计要悲剧。巧珍的真心爱意得到了深刻的表现。每一次见面,多次到县城找加林,对加林又掏钱(50元),真是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真是金子。金子般的媳妇儿。

加林的意外再次回村,是始料未及的。读后再想,乐极生悲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基本规则。看到巧珍赌气嫁给马拴,不能不难过,但在当时看,又是难以找到的更好选择。

巧珍的姐姐要奚落加林,而巧珍的再次出现,不能不让人动容。巧珍真是个好女子。

德顺老汉,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哲学家,是个乐观、聪慧的人物。中间和加林老爹去专程教训加林,也是尽到了近似父亲的职责。让人敬佩。加林作为才华较多,容貌英俊而又多才的青年佼佼者,具有农村知识分子常用的清高与自卑。民办教师被拿下时的绝望与无助;受生活所迫而卖馒头时的复杂内心感受与去阅览室读书看报的从容,形成了无用书生的一些印象。但善良的巧珍的贤惠与明察秋毫,让加林的第一次下海圆满收场。同时又有了表白。

德顺老汉最后的等待加林,指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防止加林轻生。对高明楼的提前打预防针,也是让人不禁动容。

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一定简评。各个人物读起来真实而有质感。巧玲的美丽,没用太多刻画,而是用白杨一般美丽的身躯,让人无限遐想。加林的大落大起再大落,显得真实而不做作。加林父母像一般老农民。村支书处理事情的圆滑,与对加林二叔回家后的干练处理,如支开加林,和副局长提前通气,并邀请加林二叔去吃饭,而第一杯酒恭敬,加林父亲。无不入木三分。加林父亲,既有老实老农民一辈子不愿惹事的性格,如儿子民办教师资格被村支书儿子顶替后的实际做法,即更加巴结来为将来流余地;又有别人如刘立本因加林与巧珍约会而声称要打断加林腿时,乖人发恼,声称谁敢动加林一指头,就劈掉对方的脑瓜,护犊子真实。中间加林父亲和德顺老汉去教训加林,推测最大的原因为德顺找加林父亲,而加林父亲也有意教训儿子,加林父亲是老实农民,对巧珍给自家的各种干活和贤惠,应该是很喜欢,后面加林掉良心,确实也是加林父亲所不愿看到和不认同的。加林在这时的反应,从年轻人角度看,为了所谓前途,似乎可以放弃真挚爱情,但作为普通人,仍然不免为巧珍难过。独自在家人家也是明确表明愿意的啊。

加林与巧珍分手那部分,加林的狠心与残忍再次彰显,上次是狠命干活儿。但这次巧珍的不必对方挑明,就主动退出,让人倍加动容。难过,无以表达,就骑自行车回去了,而原本着急忙慌来应心上人之约,却得到这样的结果。作为读者,我很难过,非常难过。之后巧珍又是伤心,而后嫁给马拴。很难找到更悲伤的故事。

末了,村童的信天游,“哥哥卖了良心才回来”与之前的走西口中“哥哥你走西口。万不要交朋友;交下的朋友多,你就忘了奴——”对应,让人不能不为之侧目。

总之,路遥《人生》又是一本让人不忍心重读的经典,因为里面的故事太真实太凄惨太让人难过。希望众人都能找到巧珍这样的爱人,特别是像本人一样从村子里出来的“清高文化人”。但愿巧珍是自己的爱人,而自己又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路遥在他的小说《人生》的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是这句饱含哲理的话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坦白说,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再从头来看小说中描写的人民公社,分配工作等等遥远年代的名词,不由得觉得陌生和隔阂,但是从一咏三叹的故事情节,以及过去文化食粮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来看,当年这部小说引起轰动实属正常。

路遥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心高气傲,性格倔强的年轻人高加林的形象,他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渴望凭借个人能力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可是,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顶替,经过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调动到县城当上了干部,此时的他感到农村的恋人刘巧珍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转投县城播音员黄亚萍的怀抱,最后却因为感情上的纠葛被人告发了走后门的秘密,最终被退回了农村,而此时一心爱他的刘巧珍早已嫁给了老实本分的马拴,再也没有人来安抚他受伤的心灵……

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主人公高加林呢?我认为单纯的指责他喜新厌旧,结果遭到了命运的惩罚是不够深刻的。我们可以想像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通讯员高加林之间的代沟有多么严重,巧珍只会和他唠叨庄里的水井修好了,老母猪又下了几个崽子,完全无法进入高加林的内心深处,即便当初他们在一起,也是他遭受打击极度需要人安慰的结果。

书中这样评价可怜的巧珍我认为十分的生动:“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绝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可以说农民刘巧珍和知识分子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相配。

其实高加林老早就发现了。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人生是一条曲折的单程航线,永远都没有回程。

——题记

路遥的小说总给人一种朴实中加以哲理的感觉,高原质朴的气息混着时间的打磨愈发历久弥新。

在他用文字抽丝剥茧般展示给我们的那个世界里,有辛酸,有感动,有人性的挣扎与无奈。专属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被他用文字定格成永远,一代代传承。

高加林就是那条时代长河中渺小的一员,他一身才华却无奈没有用武之地,本安逸于普通的教师工作却被人靠关系取而代之。读到这儿,我们不由地会为他打抱不平,诸如此类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引得人深思。还好,有那位善良乖巧的姑娘——巧珍,将他带出了人生的低谷,重塑了他的信心与追求。本以为他们的生活就会这样平静地过下去,可上天却偏偏跟他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高加林一日之间成为了倍出风头的记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前程和地位,高加林最终放弃了一直深爱他的巧珍,选择了家世背景较好的黄亚萍。这种有名利成分夹杂的感情终究不会持久,最终高加林靠关系的事情暴露,不得不回到最初的黄土地,而巧珍,却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

读罢全文,一种忧伤的情绪如乌云般笼罩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高加林的悲剧,说到底是他一手酿成的,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这样费尽心思却悲剧告终“高加林”呢?突然想起以前见过的一首诗:没有什么使我停留,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我是不系之舟”,这或许是许多人潇洒的口头禅,可真正能做到“不系”的有几个呢?生活的道路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也许你只看到那光鲜亮丽的外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开启,就再也无法停息。金钱、地位、利益,甚至生命,诱惑可以将一颗纯洁的心灵瞬间侵蚀得满目疮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这样,也许我们的'人生不会飞黄腾达,至少可以活得洒脱,活得自在。

正如书中所说:“一切毫无办法,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既然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就要活出我们的滋味。是雄鹰,就要展翅翱翔搏击风浪;是大树,就要汲取养分奋力生长;是嫩叶,就要燃烧生命奉献自然。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回程,所以才更要加倍珍惜……

乘着专属自己的拼搏列车,一览窗外风景,朝着目标迈进……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坚强的活着,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不过人生也的确是矛盾的,换做是其他任何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做出相同的选择。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也许高加林和亚萍之间也的确比和他和巧珍能够更加和谐。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绝对比在国王面前更耀眼,关键是看获得金子的人是贫穷还是富贵。抛开感情不谈,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坚强和豁达,即使在遭遇情感变故的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任由自己软弱消沉,觅死觅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后埋怨活着没有意思。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但是这种优劣的对比却在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时候颠倒了,也许正是因为巧珍的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山间长大才让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计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于生活百般挑剔。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当一个人站在几近绝望的河流边时,他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尽管无法确定在激情耗尽时,能否达到彼岸,泅渡、泅渡、再泅渡,甚至死亡在那时也是一种幸福。当高家林意外的当上了县报社记者后,似乎又寻回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觉,然而他的成功同时也为别人留下了发泄私愤的借口,他是不“合法的”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人连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都必须的先“净身”,否则,会被一根稻草勒死。

也许他被压抑了太久,他冲击理想的热情不但有了“燎原之势”,而且还幻想着将自己“志投千山外”,于是他强忍着骨子里的痛,断绝了愿为他付命山崖的巧珍和她的一生的痴情。但是平衡生命是需要代价的。高家林最终被谴回乡,他是开了后门当上记者的。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轮回永远无情。当他明白这一切时他的所有便都犹如一粒浮尘,在狂风中颠簸了激情,最终还是被暴风雨无情的拍打在地。回归绝望。

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一个六十三岁的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她要开始接触这个社会,过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她发现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和她格格不入。她发现她自己的那一套规则并不是没一个人都会遵守,这让一个之前一直过着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玛丽非常郁闷。

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她本来可以像是空气一样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乱了。

她的父母开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她也变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变动,担心每一次变动都带来的都会是麻烦。

布里特-玛丽很可怜。她极度依赖丈夫,长时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人,让她变成了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

她因为害怕在睡梦中死去,怕自己死了还没有人发现而不敢睡觉,怕自己不体面、不文明,因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着地图畅想着巴黎的美好。

她严格按照自己的清单做事,一板一眼,俨然是一副有强迫症的样子,就这样死板地过了半辈子。直到丈夫出轨,她和丈夫离婚,这一切才变了样。

可是这样一个固执、自卑、在意别人看法又坚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她渐渐融入那里,渐渐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样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来看不惯的人成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却被她前夫打乱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虽然回来找她,虽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变,但她前夫对布里特-玛丽的需要不像是因为多爱,更像是因为依赖,因为习惯。

六十多岁的年纪,想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也难怪在她丈夫回头的时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过还好,博格这个地方改变了她,这里的人改变了她,她终于还是愿意不去依附别人为自己而活。

以前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肯特,现在她终于能自己去看这个世界了。

一开始对玛丽这个人挺没有好感的,她固执且没有自我,张口闭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气。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也渐渐变得可爱了起来,越来越像是个“玛丽小天使”了。

可惜玛丽和肯特离婚的太晚了,他们如果早点离婚,玛丽就能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毕竟她现在六十三岁,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被所谓的“家庭主妇生活”荼毒这么久,她也不会这么神经质。

不能接受玛丽觉得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人生》讲的是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高加林是一名在农村环境下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既能体面的展示他的才能又可以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好景不长,村长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无事可做,高加林被替代了下来。正当他失意无奈被迫重回土地之际,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刘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在善良的刘巧珍眼中,高加林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她不顾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向高加林表白了,故事看似正在向人们料想的结果发展。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惊喜和机遇,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叔叔荣归乡里,这为高加林提供了一次回到城市的机会。在城里,高加林重遇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一个活泼开朗又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现代女性,高加林经过惶惶不安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分手。

选择总会付出代价,因为黄亚萍的恋爱自己被情敌张克南的妈妈告到纪检处查到“走后门”,高加林再次被命运作弄了,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善良的村里人并没有看他的笑话,家乡人给了灰头土脸的他各种安慰,德顺爷爷用朴实的话语为高加林找回自信,已嫁为人妇的刘巧珍一把鼻涕一把泪在高明楼面前为高加林央求工作……

读完《人生》,给了我一些想法。

人生,有时候需要妥协,在高加林被辞去农村教师职务之后,他不得不向村长高明楼低头哈腰,放弃“清高”,求得一份“掏粪工”的工作;面对现实,不得不卖白馍换取买油盐。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同学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

理想从来不乏浪漫与传奇,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或许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适者生存这个铁律,向现实妥协是一种智慧,也考验着人们的勇气。

人生,要面临很多选择。如果高加林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坚强能干的巧珍是他幸福生活的不错选择;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了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高加林也将迎来他更为广阔的未来。

人生,要学会珍惜和感恩。面对朴实的乡亲给他的各种安慰、善良的刘巧珍对他背叛的包容、德顺爷爷为他在村长面前斡旋,高加林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人生》要带给我们的真谛。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60多岁的老奶奶上辈子的日子,一成不变,单一无趣,她每天准时起床,准时用餐,用特定的清洁剂清洗家里,保证家里的一切整理一尘不染,厨房的工具要按顺序摆好,水杯要用杯垫等等,甚至她按照记录好清单一一干活,以保证她的日子万无一失。因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慢慢地看下去,逐渐了解到老奶奶的过去,原来她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她,是因为在她童年时候姐姐早逝,被一场车祸带走了生命,父母心痛为什么活下来不是姐姐而是她,一个家庭开始破碎了,从小面对着冷漠的父母,孤零零一个的人,长大后嫁给一个大男人主义的丈夫……所有的因素的叠加,造就如今的她,她是多么需要安全感,是多么渴望被爱和被需要的感觉。

老奶奶离开她熟悉的生活,第一次为自己而活,来到博格小镇,生活就像那个突如其来的足球一样,当头棒喝之后就强迫她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从此,生活再也不是只有丈夫,面对一群孩子、一个坐着轮椅的女人、一个瞎子又懂足球的女人、一只老鼠走进了她的世界。这一切充满未知的挑战,一切充满不可思议,一切就这么发生了,生活就在她不愿意改变的情况彻底改变了,在失控中获得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期待。

老奶奶面对过去的生活和新的感情,做了一次自己的选择,一种不受过去束缚也不再与另一个男人捆绑的自由生活。

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的所以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你知道吗?你想要生活是什么?你有勇气改变吗?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为自己沏上一杯香茗,茶香在鼻尖缓缓的浮动。翻开《人生》,封面的淡雅的水墨画却像一缕青烟在脑海中萦绕。尤其是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终于得到了这本在无数人嘴边提起的巨作——《人生》。还没看正文,便被前言中精辟的话语迷住。“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一个寂静的夜晚过去了。我合上书,脑海中还浮现着《人生》中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刚放下书的那一刻,我只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悲凉袭上心间。我向来是不喜欢悲剧的结尾,我也曾以为,这本书的结尾也和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让人幸福而踏实。但是,悲剧的结尾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

回忆这本书,高加林曾是一个老师。《人生》从他被退回农村当农民开始,他在懊恼中相遇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刘巧珍。他们有过一段浪漫的故事。然而,幻想终究被现实打破。高加林因为叔父回乡当官,通过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成为县里通讯组的记者。巧珍并没有放弃对高加林爱的追逐,但高加林却觉得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高加林恰好遇见在县里当播音员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两个年轻知识分子有共同崇高的理想,于是在一起。高加林也在纠结中放弃巧珍,选择亚萍。

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中,巧珍因为赌气嫁给了老实人马栓。高加林很伤心,但路是他自己选择的。峰回路转,不幸的是,高加林被揭发通过关系到县城工作有不良之风。于是,一切又回到原点。他离开黄亚萍,再一次回到农村。一切似乎没变,只是那个痴心的女孩巧珍已经不属于他了。故事就这样悲哀地画上句号。

给我最多感动的还是那个没读过书却有金子一般心灵的刘巧珍。她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热爱,对土地也有深深的热爱。高加林抛弃了她,她并没有因此埋怨他。她外表柔弱,但内心却坚强的让人佩服。她没有放弃生活,反而转为对农村的热爱。虽然她是赌气嫁给了马栓,但是她被迫中不甘心中也会有丝丝欣慰。她为高加林付出了这么多,马栓也为她付出了这么多。终究她累了,她也需要一个踏踏实实能和他过一辈子的人。

《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但他走的并不潇洒。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一

(本书结尾,就是全书概述了,博格,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只是人们自己,把它破坏的不堪。最后还是人们自己,冻手修复这个地方,但无论怎么坏,无论怎么好,有些东西不会改变,有些人不会改变。)

无论多晚,只要想改变都不算晚。因为有人从前多爱你,现在也会多爱你。

生活,没什么好怕,人类也没什么好怕,自己怕的莫过于是自己的禁锢而已,如今你学会走出来,那一切的不快,都会云淡风轻。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当你开车经过博格,也许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些已经关闭的地方。然而你必须放慢车速,看看还有什么留了下来。因为博格还有人。还有老鼠、路人、花园和温室。还有木篱笆、白球衣和点燃的蜡烛。有新铺的草皮和阳光灿烂的故事。有一家花店,在那里你只能买到红色的花。有一个小超市兼修车铺兼邮局兼披萨店,播出球赛的时候,店里的电视机总是开着,而且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在那儿赊账买东西。博格原来还有一座娱乐中心,现在没有了,但孩子们可以在他们的新教练家里吃培根和煎蛋。教练和她的狗住在一座带阳台的房子里,起居室的墙上挂着新照片。沿路的售房木牌一天比一天少。留络腮胡、戴帽子的成年男人在老旧卡车的头灯照明下踢足球。

博格还有一个足球场,一个足球俱乐部。

而且,不管发生什么,无论她在哪里,每个人都知道布里特-玛丽来过这里。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二

布里特-玛丽,一个离开清单就没法活的63岁老太,在她的大半生里都以牺牲自我、照顾他人为乐,只要自己被需要就会有满足感,觉得凡事有信念和爱就足够。可是生活最终教会了她,也教会了我们,只有这些远远不够,至少还要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勇气。

从她离开出轨多年的丈夫肯特、踏进劳动就业办公室、开车驶向那个叫博格的小镇起,布里特-玛丽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重大的偏移。在被世人认为应该好好养老的年纪,离开缺乏激情和目标的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当一切压得人喘不过气时,改变现状的欲求会强烈到让人充满无限的勇气。

没有了清单的日子,布里特-玛丽不再是沿着既定的路线、打卡式地像完成任务般过活,那种因条条框框带来的脆弱的确定性离她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意想不到的际遇,在博格小镇邂逅不同的人、收获一份份真挚的感情,最重要的是,一点点地将支离破碎的记忆和自己修补好,像从没受伤过一样地去爱,遵循自己的心声做选择。

布里特-玛丽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比如到了一定的阶段自问应该怎样去生活,比如借助一些小物品当作自己与平凡日子抗衡的装备,比如因为害怕未知而自欺欺人,比如在孤单难耐的房间中自言自语,比如在清单上郑重其事地写下新一年的计划和目标……

故事的最后,布里特-玛丽的生活不再被清单所劫持,她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前往巴黎的旅程。相信她如果有机会再次列一份清单,不会是关于柴米油盐的待办琐事,而会是关于那些想为自己实现的美好梦想。

就像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所说:

“每个人心中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清单里写着多么美好的事。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被叫做生活本身。”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实践心里的梦想清单,与年纪无关,永远都不算晚。

布里特-玛丽做到了,我们也可以。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三

人生的乐趣在于什么?大概不同的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记得大学临近毕业的时候,独自一人徘徊在校园的小径上,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乐趣是什么?孩提的时候,孩子的乐趣很简单,一件玩具,一块糖果,一次儿童乐园,一本小人书,都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烦恼和失眠。上学了,优异的成绩是自己最大的幸福,考上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是自己为之奋斗了12年的目标。上了大学后,学习成绩、学生工作能力、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能力的提高是自己目标所在。临近毕业,我茫然了,对工作的茫然,对离开校园生活的依依不舍等等。思考多天以后,我顿悟了,罗素的话深深的启迪了我,也深深打动了我,我其实想到了爱,想到了我为爱我的人活着,为我的亲人活着,为牵挂我的人活着,为一个或者无数个希望而活着,为一个没有实现的目标而活着,为了不断完善自己做有利于他人、社会的事。作为一名教师,人生的最大乐趣在于奉献,寻找自己认为的幸福人生。

大多数教师觉得自己并不快乐。每天起早摸黑工作十多个小时,工资微薄;学校里有忙不完的“常规”工作,各种各样的检查达标活动层出不穷,自然觉得很累;遇上几个“刺头”学生和老师较劲,碰上个把家长强词夺理,同事之间难免产生点误会,自然觉得很烦;夕日里邋遢无比的同学现在成了大款,学不如己的同学在官场平步青云,社会上教师依然显得很“弱小”,这一切自然让人觉得很悲哀。做个教师又苦又累,工作中又平添了不少烦恼,社会地位还是很卑微,看来要快乐起来,是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难道教师注定要做个春蚕,吐丝方尽才能解脱?难道教师注定是个红烛,只有燃烧了自己才能照亮别人?难道教师注定是个苦行僧,一辈子辛苦劳碌才算是不辱使命?难道教师注定是个痛苦的职业,一生都无法享受职业的乐趣?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惨了,直面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生活的意义可以追寻。我们都希望换一种方式生活,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也就是说,在教育生涯上,我们还要一路走下去。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教师的快乐之道,发现教师工作的好处和意义,从而享受教师人生的乐趣。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活。”“境由心生”,态度决定一切,换个角度看教育,你会发现教育同样充满魅力,快乐随处可寻。

《人生的乐趣》告诉广大阅读者:也许我们并不能消除工作中的烦恼,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寻找工作的快乐,从阅读开始,不断提升自己,关注教育现象,关注学生发展,这时你就会发现,在烦恼的背后往往充满了人生的乐趣,那是只有教师人生才能享受得到的乐趣。

《人生》读书笔记200字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篇十四

作家路遥,原名王卫国,虽然于1992由于肝硬化腹水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黄土地,但他呕心沥血的鸿篇巨著确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再翻《人生》,篇中所折射的诸多道理仍然闪耀着解读不尽的思想光芒。

时隔多年,当人生再次步入十字路口,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厚重的著作,试图从中寻找一些梦想的痕迹。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人生》,尽管没有了高加林,现实生活中的90后大学生们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杨加林、武加林、薛加林......你以为你考上了大学,学习了经济、检验、护理似乎就真的可以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及金融行业贡献你当初的宏伟大志,你以为这个社会就应该是尊重知识、崇尚自由、注重公平,实则既不是知识欺骗了你,也不是时代辜负了你,其实我们不得不如同高加林面对黄土地一样,对待自己现在的生活,只有真正将自己的根在黄土地中扎稳扎牢,你才能在自己浇灌的树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小说通过高加林的几起几落,及其与黄亚平、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它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起伏,更是对当时陕北农村现状及变化的情景再现,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沉痛思考,是对国家未来的隐隐担忧。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死狗了”(德顺给高加林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小说中类似的论述不胜枚举,无论是通过人物对话还是穿插于篇章之中的对理想、对青年、对人性的阐述无不字字珠玑,读来如梦初醒、当头一棒。无论你身处何地、心在何方,更无论你年长年青、事从何业,一本《人生》都能让你不再感念生活的艰辛,不再模糊心中的理想,不再荒废流逝的时光。

从现在起改变不容撼动的习惯,停止刷动抖音的手指,戒掉想要吃鸡的冲动,不要再让手机挤占你本不宽裕的时间。时间不等人,青春在流逝,活在当下,人应该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曾经的十年寒窗,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初心和理想,是《人生》给了我新的人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