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形容车辆多的词 形容车多的成语句子(3篇)

最新形容车辆多的词 形容车多的成语句子(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7 12:47:03
最新形容车辆多的词 形容车多的成语句子(3篇)
时间:2023-03-27 12:47:03     小编:zx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形容车辆多的词 形容车多的成语句子篇一

解释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出处《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解释车子来来去去形容路上交通繁忙。

例句公路上车来车往,从没有过寂静。

解释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解释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解释谓车马众多,繁华热闹。

出处唐王勃《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風煙匝地,車馬如龍。”

解释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但得个车马盈门,这便是钱龙人家。”

解释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

形容车辆多的词 形容车多的成语句子篇二

1、车载斗量: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2、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3、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4、车马如龙:谓车马众多,繁华热闹。

5、车马盈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6、川流不息: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7、车来车往:车子来来去去形容路上交通繁忙。

形容车辆多的词 形容车多的成语句子篇三

车马骈阗:形容车马众多,非常热闹的样子。唐杨炯晦日药园诗序:衣冠杂沓,出城阙而盘游;车马骈阗,俯河滨而帐饮。

车马骈溢:形容车马排列很多,热闹非凡的样子。宋秦醇谭意哥传:车马骈溢,门馆如市。

车马辐辏:形容车马众多,非常拥挤。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两旁歧途曲巷中,有无数的车马辐辏,冠盖飞扬,人往人来,十分热闹。

车马填门:车马充塞在门前。形容非常热闹的样子。红楼梦第八十五回:这里接连着亲戚族中的人来来去去,闹闹穰穰,车马填门,貂蝉满座。

车马盈门:车马充塞门庭。形容宾客非常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真个车马盈门,络绎不绝。

车毂击驰:形容车辆来往频繁。战国策秦策一: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

车水马龙:形容车马络绎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

成群结队:众多人物聚在一起。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无奈那雀儿成群结队价来偷吃谷粟,纔赶得东边的去,又向西边来吃。

成群作队:众多人物聚集在一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终日成群作队,诗歌啸傲,不时往花街柳陌,闲行遣兴。

大排长龙:形容队伍排得很长。

肩摩毂击:形容人车络绎不绝,热闹拥挤。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媒孽夸衒,利尽锥刀,遂使官人之门,肩摩毂击。

比肩继踵:肩并着肩,脚接着脚。形容人多而纷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比肩而立:肩并肩的靠立。比喻十分接近。战国策齐策三:寡人闻三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骈肩累迹:肩连肩,脚印迭脚印。形容人多拥挤。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摩肩接踵:肩摩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摩肩如云:形容人多极为拥挤的样子。孽海花第十回:许多碧眼紫髯的伟男,蜷发蜂腰的仕女,正是摩肩如云,挥汗成雨的时候,烦渴的了不得。

肩背相望:形容人数众多,前后相继不绝。清史稿卷五○六畴人传一序:一时承学之士,蒸蒸向化,肩背相望。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

连绵不断:连续而不间断。

连绵不绝:连续不断。

连续不断:接连而不中断。

连三并四:接连、连续。

接连不断:连续而不间断。

连三接四:连续不断。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原来平儿出去,有赖林诸家送了礼来。连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来拜寿、送礼的不少。

接二连三:连续不断。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络绎于途:路上人数众多,绵延不绝。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士女游观,络绎于途,也有提壶的,他有絜榼的,十分热闹。

车如流水马如龙:形容车马络绎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语本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南唐李煜忆江南多少恨词: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