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一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木兰诗》。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二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位巾帼英雄爽朗、善良以及忠孝两全的精神。作者借着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这件事,将其忠孝两全的精神,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位于下:
【三维目标】:
1、知能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等词。
2、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书,抓住文中的语言对话,领会她的忠孝两全精神。
3、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书,抓住文中的语言对话,领会她的忠孝两全精神,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经拥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见解。本课内容表面上浅显易懂,可学习作者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可能有些吃力。教学中需要引导,以便于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三、说教法
《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概括为五步:
1、通过播放花木兰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新课
2、通过检查预习,既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也为学习新内容奠定基础
3、整体感知,抓课文主要内容
4、分角色以及其他朗读形式,体会人物特点
5、学习运用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说学法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为“读”。所以,“读”并不光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默读整体感知,也有分角色朗读;既有文字的欣赏,又有个性化的情感朗读。通过主体的“阅”,学生才能将文本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仓库”。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注意结合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五、说程序
(一)、听《谁说女子不如男》曲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听一听,想想
你知道曲目中唱得是哪位女英雄吗?(花木兰)
2、对,今天咱们一起去了解她的故事吧。
(二)、检查预习,强化预习习惯,为学习新课扫除障碍
1、与大家分享收集到的关于花木兰的资料、教师介绍课文背景。
2、认读生字。
3、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抓课文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边体会剧本的特点,边想想课文里讲了花木兰的什么故事? 1、可将三幕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2、可以从以下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串连起来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评价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指名学生写字黑板上。
3、你从哪儿看出的?品读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体现她忠孝两全的精神。
(五)、学习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
1、找出课文里哪些地方体现花木兰孝敬父母?
2、找出课文里哪些地方体现花木兰热爱国家?
3、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领会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六)、课堂练笔:学习作者采用语言对话表现人物精神。
有两个话题可供选择:
1、奇迹课堂书115页“我的练笔”。
2、看大屏幕。
3、你也可以自定话题。
六、板书设计
女扮男装 —爽朗善良—————
花 替父从军 —孝敬父母—————
木 女子如男 —机智善辩—————
兰 劳苦功高 —热爱祖国—————
赫赫战功 —勇于担当—————
板书设计简单又清晰,紧扣文本,通过文章中的词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三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
①诵读法、
②复述法、
③鉴赏法、
④讨论探究法、
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课前准备: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小知识”栏目中,也了解了历史上有关木兰的情况;另外是现在学校都有微机室,学生都在学习电脑,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上网查阅的资料整理好,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供上课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木兰资料,《乐府诗集》知识引入,师生共同总结(powerpoint课件展示)。从而掌握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由学生利用字词典,课文注释,自由试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提醒。教师课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由学生观看木兰故事过程图片(powerpoint课件)练读。由图引入故事情景,初步体验朗读感受。
最后感情朗读展示:师生同读,表演读,自选文段读,上下句轮流读,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环节:默读诗歌,理解诗意。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个体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木兰诗虽是古代诗歌,但语言浅显,学生应用工具书,都能初略理解。所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合作、探究”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在知识方面能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况且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
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a数词的理解。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联系实际,对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学习互文句。powerpoint课件展示①出示诗句,抽生翻译。②师质疑“战死的全是将军,归来的全是士兵吗?”学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为补充说明的,翻译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合起来理解。③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这就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再让学生找出类似句子理解,我想,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点就不成问题了。)
最后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可采取竞赛的方法。(在这个环节采用这个方法,意在学习方法的变化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稍稍疲惫的神经又活跃起来。)具体作法是将全班按座位(或学号、男女生)分成两组,展开竞赛,勇闯三关。一是对手关,此环节由对手组出题问答。二是抽答关,由老师出题,两组抽签解答。三是抢答关,老师念题,两组抢答。小组竞赛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五环节:课外拓展(powerpoint课件展示)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学作简要介绍。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制作名人小档案——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五、板书设计:
说明:学生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是可以的;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兰对“惊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为作者“隐喻赞美”另外划开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四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①、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所以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播放歌曲《花木兰》,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第二环节:花木兰介绍
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放给学生看,初步形成对花木兰的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因为诗歌文字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初步形成花木兰的印象。
选3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复述时可以参照老师事先给出的图片。其余同学评点。采用说评结合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六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七环节:合作探究
抓住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这两个重点段落,让学生了解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木兰诗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既刻画了木兰的英雄形象,更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巧妙的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成功的重要性。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个作业改写成白话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第二个作业背诵主要是为下一节课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作准备。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2、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说板书
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形象
(详)↓(略)
杰出的巾帼英雄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依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①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②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文学习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中,依照诗歌的特点,以诵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流程,在反复的诵读中将诗歌读准,读熟,读懂,读透,直至成诵。教学中,贯彻先学后导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学,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教师适时做好启发、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 ,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六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 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 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sh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sh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sh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sh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sh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基本知识。采取学生自学、互学的方法,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知道什么是乐府民歌以及故事背景等知识。
第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对花木兰的理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三、整体理解,把我文意。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兰贤惠、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学习她爱国、爱家人的伟大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师生互动,品味赏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先浅谈见解,教师加以总结,赏析课文语言美,理解修辞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辞手法。
第六、延伸知识,深化主题。让学生找出花木兰还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爱国英雄,深化爱国这个主题。
第七、加以总结,布置作业。总结知识点和主旨,布置两题作业:1、写一个100字左右对花木兰的评价。2、背诵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木兰纺织 →木兰从军 →木兰征战 →木兰辞官 →木兰还乡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七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
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采用讲授、启发、欣赏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因为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代代相传,而且本文的情节性很强,预先让学生收集花木兰的故事,了解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的讲解,对段落进行现代文翻译。
4、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学生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翻译本课所学的互文句。
5、布置作业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尤其是其中的精华篇章。本文质朴生动、朗朗上口,而且在整个初中的古文中地位重要,安排本课的作业:请同学们背诵前4段。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木兰诗》一诗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单元主题为“人 物春秋”。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本诗以抒情的笔调,采用叙事的方式,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作者围绕木兰是女郎构思,借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本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理解“木兰”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因此特将分析木兰形象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本文文体属于诗歌。关于诗歌的相关概念和朗读方法,从六年级已作了适度的朗读训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诵诗歌的技巧:停顿、重音、读出感情。但由于此诗是学生接触的唯一一首古体诗,又是以五言为主。诗作为突出创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长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诗的停顿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读时语气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点密不可分的,朗读时反映在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轻重上。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变化,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艺术特色的表现,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还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需要学生沉浸在诗句中去体验、感受、领悟。初中生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归纳难度较大,因此特将“感受中国古代民歌朴实自然、琅琅上口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环节的.预设中以朗读贯穿以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诵、以读促写”的教学设想。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让我们不断的攀登和追寻。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未让我感到十分满意。首先是朗读的把握方面,尽管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但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对快慢轻重的把握还是不能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我感觉学生还是放不开,没有大胆尝试,不好意思融进自己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读中融入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虽然个别学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对于整体学生照顾颇有不足,个人英雄主义浓一些,集体发光淡一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
最后,正是教学的不完美,才令我们每个教育者不断地去追寻完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敬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十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天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感受花木兰的儿女情,英雄气。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疏通文意。
三、教学重点: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
四、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蛇形背诵课外古诗(每人一句)。课前三分钟是总校一直以来传统保留的课堂必需品,学生或背诵古诗,或讲述一个哲理性小故事,蛇形背诵和默写课外古诗,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扎实性。
第一环节:导入
豫剧 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师借助多媒体简单介绍《木兰诗》,文章选自何处,乐府双壁具体指哪两部作品。
第二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只需把课文读通读顺。接着多媒体范读课文(配乐朗诵),学生注意字音,标注节奏。然后组内赛读,选出一名最好的参加全班比赛,评出优胜组。最后组间连读(每组一句,最后一段齐读)。
班级从升入七年级以来就开始实行小组学习,全班共分为9组,每组有自己的名字及口号,并设有组长,副组长。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授课过程中我时刻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一环节的设计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班级,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我尽量让每个孩子动起手做,动起嘴说。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读、范读、组读、赛读、连读、齐读六种读书方式,应该能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第三环节: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小组内互相帮助疏通文意,不能解决的举手,然后班级共同解决。
文章较长,又加之文言诗歌生涩难懂,学生很有可能刚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搞不清楚诗意,因此上述环节必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否则课堂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组内帮助,释疑订正补救提高。部分互文句子,教师需点出翻译的要领。在这一环节理清每一自然段大概意思,有助于学生背诵。(板书)
第四环节:探究人物形象
小组内以“我觉得木兰是-----女子,我从课文------感受到。(板书)
此环节学生需要在文本中找寻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从某句话,某个字感受到木兰的人物形象。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定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但师应总结出文章在刻画儿女之情时笔墨多,描绘英雄之气时着墨少,突出木兰女性的特点,丰富她的英雄性格,使之真实感人,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写作妙处。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女叹息
替父征
辞爷娘
赴戎机
见天子
还故乡
兔隐喻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一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
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典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
三、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
①诵读法。
②复述法。
③鉴赏法。
④讨论探究法。
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合作探究,赏析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二
一、说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 篇章。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
①诵读法
②复述法
③鉴赏法
④讨论探究法
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课前准备: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小知识”栏目中,也了解了历史上有关木兰的情况;另外是现在学校都有微机室,学生都在学习电脑,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上网查阅的资料整理好,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供上课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木兰资料,《乐府诗集》知识引入,师生共同总结。从而掌握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由学生利用字词典,课文注释,自由试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提醒。教师课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由学生观看木兰故事过程图片练读。由图引入故事情景,初步体验朗读感受。
最后感情朗读展示:师生同读,表演读,自选文段读,上下句轮流读,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环节:默读诗歌,理解诗意。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
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a数词的理解。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联系实际,对照反思”的方法理解。
最后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可采取竞赛的方法。具体作法是将全班按座位(或学号、男女生)分成两组,展开竞赛,勇闯三关。一是对手关,此环节由对手组出题问答。二是抽答关,由老师出题,两组抽签解答。三是抢答关,老师念题,两组抢答。小组竞赛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五环节:课外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学作简要介绍。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制作名人小档案——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五、说板书设计:
说明:学生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是可以的;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兰对“惊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为作者“隐喻赞美”另外划开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停机叹息
愿替父征代父出征
备战出征
十年征战十年征战
受赏辞官
得胜归来
回家欢聚
双兔隐喻 比喻赞美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三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北朝民歌和木兰诗产生的背景;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木兰的光辉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替父母分忧,爱家爱国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
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
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
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
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说说你心中的巾帼英雄”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课文、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内读、展示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节奏”,指导朗读节奏、轻松听一听:听录音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自主预习,根据“知识链接”,设计了“抢答题”,加深对“乐府”的了解和识记。还设计对重难点字词的注音,书写,以便熟读成诵、理解课文打基础。通过自由做、同桌互检、四人小组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4、通过四人小组仔细读课文,讨论并全班展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分析花木兰做铺垫。
5、勇敢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边读边说说课文大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做准备。
6、拓展延伸:读了《木兰诗》后,概括诗歌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7、达标检测,总结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8、作业:通过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动手写作和概括运用能力;背诵课文是对熟读成诵的检测,对识记程度的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木兰(女扮男妆) 征战沙场
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十四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木兰诗》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个单元共的五篇课文都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学习《木兰诗》,要反复朗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我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能力区分又有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以及学生分析,本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多媒体展示)
知识目标:①、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三、课堂结构设计
1、课堂结构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课堂结构:
通过诵读法,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通过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通过鉴赏法,理解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通过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活动
这篇文章是诗歌,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2)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3)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媒体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动画片《花木兰》片断激情导入,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有个整体的感知,对下文的讲解打下铺垫,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二)朗读背诵
1、检查预习
(1)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当场订正误音,扫清字词障碍。
(2)解释词语用多媒体展示机杼鞍鞯辔头戎机朔气金柝铁衣策勋可汗著云鬓扑朔迷离傍地
(3)了解本文的出处和体裁等文学常识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多媒体展示)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了解文意。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复述的特点。
3、概括要点:提问: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各段内容,同学们可相互小声讨论。(多媒体展示: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出征准备行军途中十年征战天子封赏辞官回家喜迎英雄恢复女装引喻赞颂)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也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请学生在了解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背诵课文时可先分段背诵,然后整篇背诵,这可加快背诵的速度。
5、检查背诵大部分同学尽量当堂背诵,个别学生课后完成。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完成诗歌背诵任务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分析人物形象和了解艺术特点)
(一)检查上节课学的文学常识内容和文言知识情况
(二)朗读课文
(三)赏析人物形象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忠孝两全勇敢善战重视亲情不慕富贵美丽动人谨慎机警,又可归纳为:女儿情怀英雄气概)。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形象,,既达到学习本文的重点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四)艺术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领会本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语言上,修辞手法上进行欣赏,学生可以找出诗句,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本文为一首乐府民歌,有其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就要求学生从语言、结构、修辞手法上进行品析,通过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拓展与迁移
⑴说说你心中的英雄形象,目的是扩展知识面
⑵练习题,目的是巩固课文知识
(六)反思活动
通过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进行反思,目的是更加系统的理清课文思路,查找亮点和不足。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依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①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②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文学习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中,依照诗歌的特点,以诵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流程,在反复的诵读中将诗歌读准,读熟,读懂,读透,直至成诵。教学中,贯彻先学后导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学,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教师适时做好启发、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
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说课稿和教案篇十六
木兰诗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
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诵读——走进人物心灵
(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
(二)生齐读课文。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四、指导诵读(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同时,在串讲的时候注意用一些现代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五【个性朗读】
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自我点评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木兰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
六.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师出示图片,学生找出对应的课文情节。(指名声情并茂地感情朗读,以达到背诵)
七、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那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木兰说什么?(多媒体投影:“木兰,我想对你说——”)
2.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
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八.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官位,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实际教学操作:在分析木兰形象的时候,让学生多多用成语归纳,并在后半部分提示再归纳几个女性气质的成语。并找出依据。结果学生找出了五六十个成语,其中有十个是体现女性气质的(蕙质兰心,秀外慧中,巾帼英雄,刚柔并济等等)。课堂气氛很热烈,只是不知道能否做好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