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逍遥游说课稿(九篇)

2023年逍遥游说课稿(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7 09:18:48
2023年逍遥游说课稿(九篇)
时间:2023-03-27 09:18:48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逍遥游说课稿篇一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

逍遥游说课稿篇二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

逍遥游说课稿篇三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泠(línɡ)然 舂(chōnɡ)米 蜩(tiáo)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2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

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黏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主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主席……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逍遥游说课稿篇四

一、说教材

《逍遥游》是人教育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二、说学生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高三阶段的学生本在认知上已经差不多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和学习要求,能对本文的字词进行自学。在情感上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欣赏庄子的思想,但是不宜采用庄子思想中避世逍遥的价值观。本课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学法根据教法而定:

1、自学法: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学提纲中所设问题,自由朗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法:联系对庄子的旧有认识,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3、合作探讨法(以小组为单位):以“笑”为线索,概括文中“逍遥”的四种层次境界。并联系现实,对这样的理想境界作出探讨评价。

3、说任务

三、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讨,加深对庄子“逍遥至境”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庄子文章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逍遥至境”的深入认识和评判。

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2.点拨法

3.发现法

4.联想法

四、说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激趣导入整把握;第二步,合作探究解问题;第三步,拓展讨论评逍遥。

课前准备 :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

第一步,激趣导入整把握。

1.故事导入。由一则小故事(《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

2.解题:“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师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之后再读文章(学生自由读),积累并梳理文言知识,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交流、补充、订正,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

明确:

重点实词:志适穷绝待

重点虚词:其之斯恶

重点句式:

(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

(2)倒装句(彼且奚适也?)

(3)固定句式(天之苍苍,其……?其……?)

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辩—辨而—能辩—办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归纳整理文言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目标,达到掌握一定文言现象的目的。)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问题。

1.学生听范读课文,找出文中三“笑”。 小组合作,以“笑”为线索,找出“笑”与“被笑”的对象,原因。并推测作者对每个对象的态度。

明确:

笑 被笑原因 作者态度

1、蜩与学鸠 笑 之(指代鲲鹏) 高飞要借助风力 反驳,均有所待

2、斥鴳笑 之(指代鲲鹏) 鲲鹏追求高度, 反驳,均有所待,自己无所求,较自由 小大之辩也

3、宋荣子犹然 笑 之(指代知效一官, 其自视也, 反驳,虽然,行比一乡,亦若此矣犹有未树也(自我满足)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经过推断,庄子认为,如何才能达到“逍遥”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逍遥至境”,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列举了前面几种人所达到的哪几个层次?

明确:

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忘掉自我,失掉自我意识。

无功: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不求建功立业。

无名:忘掉荣辱得失,褒贬由人。

2、生命境界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有功,有名,有己。

第二个层次:宋荣子。无功无名,有己(对第一层次的人犹然笑之)

第三个层次:列子。无功无名无己,但仍有待于风。

第四个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脱一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第三步,拓展讨论评逍遥

即拓展讨论评价庄子论述的“理想的逍遥至境”。

我将提前布置任务,让同学在课外找资料。在课堂的这一环节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直接针对“庄子的逍遥是不是我们应该认同的逍遥?”这一问题进行自由发言辩论。辩论过程中我不给出评价性意见,让学生来掌握话头,引发头脑风暴。

之后小结,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小结: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八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作业:将你对庄子“逍遥观”的评判形诸文字,写成一篇200字的小作文。

五、说自我评价

我的设计亮点是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课堂活动期间要注意把握好课堂的纪律以及时间节奏,适当在每个小组之间走动,给出点拨。

逍遥游说课稿篇五

高中语文必修三《逍遥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 ⑷ ⑸ ⑹蜩⑺⑻ ⑼舂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逍遥游说课稿篇六

一、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yan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

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板书设计(略)

逍遥游说课稿篇七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深入了解课文。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效果

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逍遥游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感知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原因及“无己”、“无功”、“无名”的现实意义;能一分为二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材料和观点,理清思路,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评论庄子的逍遥观,并思考“三无”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一、导入解题

1、导语设计: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著名学者南怀瑾

2、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选择出世,有客观原因,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1)战国乱世。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同时代的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便探求个人在黑暗沉重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2)“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主观原因:“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

3、庄子名言: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从庄子三个小故事看庄子的思想。

惠子相梁——视权位如腐鼠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濮水垂钓——视名利如浮云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鼓盆而歌——超然看生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逍遥游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鲲(kūn) 抟(tuán) 坳(ào) 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而——耐有——又重点实词(单音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重点生字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