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15篇)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7 09:13:02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15篇)
时间:2023-03-27 09:13:02     小编:zx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成功之处:

1.明确旋转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在教学中要重点使学生弄清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

2.充分认识旋转的特征,为画图作铺垫。通过风车旋转的教学,使学生发现旋转的特征,特别是让学生对于对应线段相互垂直,长度相等,旋转方向要会检验。

3.画法简洁,便于记忆。

画法:一找:找出关键线段。

二画:画出对应线段。

三连:连线。

不足之处:

1.在旋转特征的教学上用时较少,导致画法练习时间不充分。

2.部分学生对于用三角板如何放不知所措,不会进行检验。

再教设计:

1.重点放在画法教学上,特别是三角板的放置,可以采取课前预习按照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进行针对性练习,可以提高正确率。

2.重视检验,让学生养成习惯进行自我检查的习惯。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就有平移、旋转、对称的变换,本单元就是贴近现实寻找数学知识,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而在研读教材和实际授课中发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和抽象以后的平面图形不能很清晰的辨别出来,从这里我意识到在教材研读中,对于“题目”要正确的领悟,本单元的课题就是:图形的变换,这些变换在实际的物体(也就是立体图形)能够实现,并且存在,那么平面图形也可以经过这些变换得到美观好看的图案,特别对于“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学生分辨的不够清晰,在后续练习课加强。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旋转的生活实例,如关门、摩天轮、旋转木马等,让学生感知旋转的含义,通过观察钟表和风车的运动进一步理解旋转,“旋转”和“平移”一样,是一种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动词,而“旋转”强调的是物体绕着某个点或某个轴转动的过程,“平移”强调的是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的移动的过程。

通过观察钟表指针的转动,掌握旋转的三个要素:点、方向(包括顺时针和逆时针)、角度,并学会将这三个要素合并起来描述一个物体的旋转情况。

难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的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思考,讨论交流,然后教师示范。进一步指导学生练习巩固,练习层层递进,先画一条线段的旋转,再画一个简单图形的旋转。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了学习的内容,复习铺垫很到位,基本上将上节课遗漏问题解决,并成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方法上的基础,备课和课堂教学中体现以课本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围绕教材进行备课和教学。

遗憾的就是没有进行高浓度的课堂总结,课堂把控时间上有待提高,尽量规范和精简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把握不足,好的学生吃的不够,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又没有很好的照顾到,另外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不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在课堂上尽量留时间让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希望今后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真正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理念: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的已有经验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雷雨前的段落时,先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在读的基础上谈感受,学生的感受会更多。整堂课力求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介绍: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雷雨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不够深,需要老师指导观察体会。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4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的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并有感情地朗读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面

有位老兄脾气大, 爱发怒的就数他,

发起怒来大声吼, 伴着成串的泪珠下。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8课雷雨。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一)一读:请打开书第80页,听课文录音朗读,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做上记号。

(二) 二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谁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四个生字。

小老师带读(提示垂是翘舌音)――同桌检查读(请同桌互相检查着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师:现在,让这些生字宝宝去掉拼音帽,你还能认识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师:生字宝宝想妈妈了,请你把它们送回家吧。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师:找出来了吗?老师也找出来了,同学们来读一读吧。(出示句子的幻灯片)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三)三读,检查了解朗读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四读课文,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

(2)、交流。

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三、研读课文,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场雷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

(一)雷雨在来临前总会发出一些特殊的信号,告诉大家雷雨马上就要来了。读读课文的1、2、3自然段,用铅笔画出作者在这三段里写了什么?

师: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师:你是从书中哪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师:(出示图乌云图)(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1、指名读:

2、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乌云很厚,很重,很多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知道?(满天,黑沉沉 ,压)

3、师:“压”字是什么意思?(逼近)能用你的动作来表示吗?

4、师:当黑沉沉的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重,不断地向我们逼近,你感觉怎么样?

生:难受  不舒服  喘不过起来

5、师:这时候,连爱动的树叶,爱唱歌的蝉都和大家一样。不动也不叫。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过度:我们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雷雨前还有什么现象?

1、齐读。(这风多大啊!)

2、角色扮演,体会“乱摆”:

师:如果你就是这大风中的小树,你会怎样?同学们,怎样是“乱摆”?你们能做出乱摆的动作吗?(看来这阵风真的很大啊!)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大风真的刮过来了。这可吓坏了……小蜘蛛。

这只正在悠闲织网的蜘蛛他的表现是……

播放课件:(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出示:生: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一只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师: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垂”字用的好,形象写出了蜘蛛随着蜘蛛网往下落的情景,让人感觉到风特别大,连蜘蛛都害怕)

生:“垂”说明蜘蛛是以很快的速度逃走了。它很慌张

(提示:蜘蛛也可以沿着丝线,一步一步地爬下来啊)

朗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阵大风和惊慌的蜘蛛吧。

(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写了什么?指名读

(师评:你不光看到了闪电,还听到了雷声,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两个“越来越”写出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句式训练,出示句子)

师: 谁能学着课文里的样子用“越来越”造句子。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为自己鼓鼓掌吧。

师: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板:闷)一场大雨就要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

(二)感受4-6雷雨中的情景。

师:雷雨来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片:雷雨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雨下得真大。谁想读读第四自然段。让大家好像看到了这么大的雨?

(4)“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只要读好三个字,就能读好这句话。(点出“哗,哗,哗”)还可以怎么读?(哗,哗,哗)说明什么?(雨大、还很急)谁再来读。

(5)“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引读)是啊!雨越下越大。(看到什么了?)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看着窗外雨在哗哗地下着。我也想跟你们一起读一读这第五自然段。

(6)“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再看,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雷声雨声是一下子变小的吗?(生:不是的,是慢慢地)哪个词告诉我们了。(渐渐地就是慢慢地意思)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写雷雨中的这几段。

师:你们觉得这场雷雨下得怎么样啊?

生:下得真大啊!(板书:大)

(三)感受雨后美景

师:1.雨很快就停了,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赶快看课文,默读7 8自然段雷雨后的景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雷雨后的情景吧。(课件出播放雷雨后的情景)看了这段画面,这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是啊,我们仿佛感觉到了雨后的清新、美丽。你能把这两段美美地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试背)

小结:雨过天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板书:美)

六、感悟朗读

齐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个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多神奇的大自然呀,小朋友们,只要你们细心观察,一定还会发现更美丽、更神奇的景象。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板书设计:

前  1-3   乌云、叶子、蝉、

18、雷雨               大风、树枝、蜘蛛、

闪电、雷

中  4-6

后  7-8

[人教版二下《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二下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七、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1.二下推理教学设计

2.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3.日历中的数学 教学设计

4.数学教学设计步骤

5.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6.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7.二下平均分教学设计

8.初二数学实数教学设计

9.章建跃:教学设计与好数学教学

10.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4页试一试上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学具:做活动角的小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1、认识角的形成过程。(课件显示一个角)

师:这是什么?角怎样是怎样组成的呢?

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演示课件:(出示顶点,由顶点引出两条射线)

师小结: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复习锐角、直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角?

生:锐角、直角、钝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活动角摆一个直角,摆好的把它举起来,让我们大家看看。(板书:直角)

师:怎样的角叫直角?

生:两条边互相垂直时所组成的角就是直角。

师:那锐角怎么摆呢?摆好的把它举起来,让我们大家看看。(板书:锐角)怎样的角才是锐角?

生: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

师:请同学们继续摆出一个钝角,摆好的把它举起来,让我们大家看看。(板书:钝角)

师:怎样的角叫钝角?

生:大于直角的角叫钝角。

师:同学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掌握得很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锐角、直角、钝角的形成过程。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利用活动角通过旋转,可以得不同类型的角,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旋转与角”的问题。(板书课题:旋转与角)

(1)认识平角

师:如果固定活动角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当旋转到钝角后,我们还能旋转吗?

生1:能!

师:好!请大家观察老师的“活动角”,看它继续旋转会得到什么角?

生2:平角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角的什么特点?

生3: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线上(角的两条边旋转形成一条直线)。

师:角有顶点吗?

生4:有

师:在哪儿?

生5:让学生到讲台上指着老师的活动角来说

师:像这样,角的两条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我们称它为平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平角的形成与画法。(板书:平角)

师:请同学们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使它成为一个平角,并与同伴说一说它的边和顶点。(请一位学生演示旋转的过程,并指出它的边和顶点。)

(2)认识周角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操作能力挺强的!现在我们接着转。这个角比平角要怎么样?(大)那现在(两条边重合)呢?它还是角吗?它是什么角?

生:周角。

师:它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回答:角的一条边绕着顶点旋转一周,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了。

师小结:像这样“角的一条边绕着顶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在一起了所形成的角”我们叫它作周角。下面我们再来认真观察周角的形成与画法。(课件显示)

师:请同们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使它成为一个周角,并与同伴说一说它的边和顶点。(请一位学生说说)

2、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平角、画一周角

3、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让你来给这几个角排队,你想让它们怎么站?(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看看谁能把队伍排得又快又好!

三、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或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假如有学生疑问: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什么角?

教师可以这样回答: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优角,优角大于180°而小于360°.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根据要求画出、摆出或者想象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2、教材分析

教材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发现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通过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的本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某种运动方式是哪种现象。

3、能说出生活中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价任务

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任务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任务3: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动态修改

环节一

借助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孩子们能认真观察运动的物体,并能给它们分分类、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老师就拍到一些物体的运动:

(1)每周一孩子们都穿着校服参加升旗仪式,红旗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星期天孩子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吗?游乐园的转椅可好玩了,转椅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会把分类的想法和结果说给同桌听听。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孩子愿意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分享给全班的同学呢?红旗是直直的平平的在移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平移。转椅是绕着一个点或以一个轴为中心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叫“旋转”。会说出红旗属于一类,转椅属于一类。

学生会简单的列举一两个身边物体的运动。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会举例,知道是平移还是旋转。

会正确分辨平移和旋转运动。

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如果是平移(课件展示:高空缆车、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学生会自己动手分一分。

会根据老师的指示正确的平移。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这张大公鸡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

会正确地平移。

环节三

实践运用能独立完成教材30页下面的“做一做”,利用学具,用平移的方式画一排小汽车。会正确地说出怎样的汽车学具的移动是平移。

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物体的平移问题。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指针旋转的过程,唤起学生对旋转的记忆。

师:(出示课件:钟面模型)分针从12转到3,怎么旋转的?

生:分针顺时针旋转了90度。(师拨时针逆时针各旋转引出180度)

2、出示视频广交会会旗

师:现在我们国家经济繁荣,人人都要奔小康,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的中最重要的部分,商品经济也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20xx年广交会已经胜利举办,大家想不想去参观参观?同学们参观的同时能发现录像中的一个数学问题,老师就奖励他一个笑脸好吗?

生:好!(观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对,广交会的会旗是利用我们数学当中的旋转知识设计出来的(奖励笑脸)广交会会旗旋转宝橡花的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是怎么样形成的?

师:前后做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生:学生交流汇报:用旋转的方法变出图案;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旋转出来的。你们想不想试试,也用这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旋转变出一个漂亮的图案?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图形的旋转问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图案,激趣引入。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欣赏两组由旋转的方式形成的图案,大家看图案美丽吗?

生:美丽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板书)

2、学生探究,师生互动,

师:现在就让每组的小组长带领组员们一同旋转出第一个图案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师:各组说一说你是怎么旋转成图案的呢?

小组长汇报:......

老师小结:同学明确旋转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并没有变,只是基本图形的位置变了。旋转点、度数、方向都可以使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提出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借助学具,旋转图形

(1)用直角三角形学具旋转图形。(打开书p55.1)

师:旋转完后,学生交流一下你的旋转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展示。 (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那现在你能用这个直角三角板旋转出一个风车的图案来吗?同学们再回到小组内研究研究吧!

学生边演示边说:图案的基本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共旋转了3次。

师:真是位了不起的同学,说得有理有据。刚才我们用顺时针画出的,你还有其他的画法吗?谁来说说?

学生介绍逆时针画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旋转会旗图案或风车图案,每次旋转都是先绕某个点,以一条边为标准,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

(板书)一定要注意每次图形的旋转都要把这三点说清楚。

2、观察、想象、思考,开拓思维,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师:同学们一定要善于观察、思考,加深理解旋转时的方向、度数。那我们一起再完成p55,2题吧。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形变化。

生:边看边思考

师:指名回答

师小结:如何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

生:图形旋转过程通过直角和平角完成的。(回答得真棒)

3、书中习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6页,看第一题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找出答案

学生汇报

小结:我们要观察、想象、思考,开拓思维,加深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四、实践体验,拓展应用。

1、学生设计、创造。

师:现在你已经有资格当设计师了,拿出方格纸,开动你的脑筋,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学的旋转的知识来设计图案,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设计的图案最具创意,最具魅力。

学生操作。

2、作品展示。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设计好了,迫不及待地让我们欣赏。好东西是应该大家分享的,对吧?谁能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全班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其余的同学间相互欣赏,说说设计的意图、用处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不仅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作品,还能将作品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能力啊!

五、总结收获,结束新课

师:同学们,把一个基本图形旋转,可以增添图形的魅力,使图形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不仅会欣赏美,更会创造美,老师相信:有了大家的创造,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今天你有收获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通过旋转或平移得到的漂亮的图案,请大家回去找找吧!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设计说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去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上课伊始,先从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然后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最后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互动验证结论。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转变学生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本课时在设计上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再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有关旋转的图片或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方格纸钟表三角尺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都玩过什么游戏?

(生举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

(课件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

画面一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样操作?

生:把图形顺时针旋转90°放在右下角。

师:用手示范一下,什么样的旋转才是顺时针旋转呢?

(生示范)

师:那与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转呢?

生:逆时针旋转。

(课件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画面二

师:这次又可以怎样操作呢?

生:把图形逆时针旋转90°放在左下角。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出发,将生活中的情境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刚刚,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 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 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和实物,认识平角和周角,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3、会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角和周角。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活动角、折扇。角的卡片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自治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一)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让我们观察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出示电脑课件,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

(1)学生复习、发现了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动手操作,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形成过程。

(3)多媒体出示角的形成过程: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转一转,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活动角旋转,得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活动)

教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认识平角

(1)学生演示教具发现新知,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3)通过旋转,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

(2)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

(3)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平角。

(4)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过程,不要将平角画成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上一点。

(5)说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角。学生交流(如,两臂侧平举、向后传、倒立等)

2、认识周角

(1)学生在认识平角的基础上接着演示教具。

(2) 学生讨论,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知的滋生点)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边得到周角。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

(2)周角与0度的角有什么区别。(看它们的形成过程)

(3)教师总结: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是周角。

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相互说一说周角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画周角。

(2)认识生活中的周角。师出示钟表,折扇等

三、发现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摆一摆、说一说

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吗?

2、在摆的过程中谁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桌交流。

3、学生自主填卡,1平角=( )直角 、1周角=( )平角、1周角=( )直角 ?

三、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用手关或脚来表示)

2、看谁帮我排好队,(将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按一定顺序排好,从大到小或从小到

3、课本25页练一练1、2两题

4、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课件体会生活中现象经过旋转形成的角。

四,阅读: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除了钟表外,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指针的旋转也会构成不同的角度。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旋转的中心,并说说指针在不同位置与在零点时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称。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答)师:有关角的学问多着呢,如果有兴趣,课下继续讨论交流,也可以上网调查收集资料。

(课尾环节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到学无止境。)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图形的旋转现象。(板书课题:旋转)

2.师:生活中有哪些旋转现象?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风车、钟面、秋千、停车场的车杆)

出示场景图,师:四个场景中你能发现有旋转现象吗?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①钟面上的指针是顺时针旋转的

②风车的叶片是逆时针旋转的

③秋千也是旋转现象

二、新授

出示例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明确:旋转方向和时针转动方向相同,为顺时针方向。

旋转方向和时针转动方向相反,为逆时针方向。

3.指名汇报。

明确:在说明图形的旋转现象时,要说明三个要素,

绕哪个点旋转?(中心)

按什么方向旋转?(顺时针或逆时针)

转动了多少度?(角度)

板书: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

4.学生独立完成83页做一做

5.出示例2,并拿出方格纸和直角三角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再指名汇报。

小结:

①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保持不动。

②旋转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方向都相同。

③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

6.学生独立完成84页做一做,并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7.出示例3,拿出方格纸,小组合作完成。

同时思考(ppt出示):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8.小结做法:根据旋转的性质,先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找出图中的关键点,按要求作出它们的对应点;再连接起来。(板书)

9.学生独立完成84页做一做,指名汇报做法。

10.指名谈收获。

11.小结。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1、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          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3

【教材简析】

《约分》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四部分的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口算:3.8×2 = 12.5×0.8= 1.8÷9 =

5.4÷0.6 = 4-0.7 = 8.2+2=

2、【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游泳有兴趣,以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提升总结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三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四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为什么捏笔尖的手感觉更疼一些?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

概念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三、增大压强:f大或s小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1pa=1n/m2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旋转与角》是北师版数学第七册第24—25页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并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五、教学准备:

活动角、ppt课件等

六、教学活动流程

一)问题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了角。你还记得什么是角吗?角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是的,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课件展示出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举例说以说身边的“角”。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尝试操作,感悟新知

1、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角,我现在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得到一个角。接着旋转,还能得到不同的角。(课件演示)你能像老师这样旋转你手中的活动角,得到一个角吗?试试看。(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角)

2、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课件出示)

3、老师还发现有几个同学通过旋转得到的角和大家的不太一样,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学生用学具旋转得到的平角和周角)

4、交流讨论: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呢?

三)合作探究,掌握新知

1、学生带着疑问,再次拿出学具动手试一试,旋转出以上两种图形,并想一想这样的图形是不是角。

2、小组合作,再次交流、研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介绍平角,并做及时判断。

①请学生说出平角的特征,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②判断: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③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平角的存在。

4.课件出示周角的图形。

①请学生说出周角的特征,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②判断: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③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周角的存在。

四)综合运用,巩固拓展

1.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

2、基本练习: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一题。

3、思维训练:画出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设计意图: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小结

师:时间过的真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总结即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