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城市广场意义(十篇)

城市广场意义(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8 05:23:14
城市广场意义(十篇)
时间:2024-06-18 05:23:14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城市广场意义篇一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区扩张改造、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加、注重城市化形象塑造的新时期,代表着地方形象、为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文化广场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人口聚集、休闲娱乐、健身交友,使城市及标志性广场成为了广大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中心。站在流动的艺术影像中,当以发展和多元的角度对广场音乐文化活动的兴起与成因进行探索,以期更好的将其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使其对社会发展带来更好的效应。

【关键词】文化广场;广场音乐;成因分析

广场音乐文化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与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社区发展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城市形象品味、文明程度、文化传播和音乐普及的一大重要航标。本文着重从城市文化广场的背景、兴起等两方面进行探析。

一、城市文化广场的兴起背景

广场,顾名思义,即居民户外活动、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性场地。场地具有开阔、平整的共性特点。各地城市都有自己的具有标志性的广场,诸如南昌的八一广场、秋水广场;青岛的五四广场;大连的星海广场;西安的钟鼓楼广场和大雁塔广场;郑州的二七广场等等。这些广场的兴起无不与城市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文化需求息息相关。中国内地城市广场的兴起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启动城市广场和城区建设的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如大连、深圳,带动了其他城市广场的建设步伐。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各地市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地广场的建设。应该说,最初广场的兴建是政府希望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改善民生工程,提高政绩兴建起来的,经济效应是广场兴起的第一推动力。在这种推进经济发展的引领下,各地市纷纷选址、规划建设大型广场,起初其目的是政治性、经济性的,打造地方文化形象,营造良好的广场氛围,城市文化广场也渐渐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传播者”。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规划建设趋于更科学化、更人性化。各省市政府本着构建和谐家园,打造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更好的服务于经济、服务于文化生活,服务于民众的这种理念,在城市具有相对标志性的场所和区域都进行了建设规划,修建了大量平坦、宽阔标志性的广场,用于群众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设施也日渐完善,而后覆盖面渐渐扩大,大量社区文化广场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休闲场所,成为一道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反过来又促进了和谐社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民生工程建设的改善。因此,从另一方面看,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和壮大也是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产物。

二、城市广场音乐文化活动的兴起与成因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种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密切相连,围绕着人类某一具象地实体环境之间的关联而存在。这里所说的“文化”其实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真正要追寻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文化现象,这是一种群众具体生活形态的展现,融汇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生活习性、共同的表达方式和行为表现等等。故而,音乐依附于文化,文化显现于城市发展中。在洛秦的文章中对城市音乐文化有这样的界定:所谓城市音乐文化,就是在城市这个特定的地域、社会和经济范围内,人们将精神思想和感情物化于声音载体,并把这个载体体现为教化的、审美的、商业的功能作为手段,通过组织化、职业化、经营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个文化想象。笔者认为,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情境得以外显的重要媒介就是城市的广场。音乐是某一区域相对汇聚了足量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而出现的必然产物,广场则是这种产物外部表现的承载地和释放场所。音乐在文化广场上的体现主要是群众在空间较大的广场上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恰好迎合了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亦为各地城市广场音乐活动兴起的重要契机之一。近年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显。市民在温饱之后、工作之余,对精神世界的交流、休闲娱乐的热衷,以及自我保健、养生意识的关注,推动了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广场音乐文化活动正是在迎合了部分群众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如雨后春笋般自发产生、发展起来的。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群众享受生活意识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政府便民利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丰富群众生活、陶冶情操、构建和谐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是在这种契机和政府提高政绩、服务民众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建立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显然,城市广场群体性的音乐现象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展现不同艺术形式的重要窗口,城市广场音乐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设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从城市进程发展、文化效应、市民需求等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思索我们不难发现,广场音乐对城市建设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社区建设、产生的变化影响,如何更好的将音乐与社会城市文化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广场音乐的社会属性功用,对城市音乐文化广场的传播效应与文化价值、功用分析,分析广场音乐在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传播效应及推动作用,将其置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品牌、社会功用等角度去剖析,都是迫切需要音乐工作者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王博[m].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论城市音乐文化建设[j].民族艺术研究..

[2]洛秦.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

[3]李虹.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及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6.

城市广场意义篇二

谈广场文化在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 要:在我国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广场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本文阐述了广场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说明了广场文化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让广大群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写到了文化广场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大课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和欣赏水平。

关键词:广场文化;和谐文化建设;先进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同时因为城市建设的完善和功能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大大小小的广场出现在城市里,广场文化有着活泼动感的特点,其在这种环境下得到了十分好的发展传播,是现在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广场的意义进行讨论。

一、广场文化建设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一)广场文化的自发性能吸引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是主体,但参加广场活动的人们绝不是靠行政推动,在广场上,人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欣赏者或是旁观者。

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愿而来,高兴而去。

除了有组织的演出外,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活动,集歌舞剧各类节目为一体,融吹拉弹唱多种形式于一炉,人们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得其乐,娱悦身心。

(二)广场文化的平等性、开放性能够吸引广泛的群体参与到广场活动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素质日益提高,特别是离退休人员文化水平较高而且有一技之长,这为广场文化的兴旺增加了新鲜血液和新的动力,他们常常成为广场文化的主力军。

城市农民工大量的出现,这个群体白天辛苦工作,晚上比较轻松,因此广场文化对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

现代工作和居住使人与人的交往和交流减少,室内活动增多。

而人类自身也需要交流、交往和信息的交换,所以也需要户外活动,并且需要是平等的、自由的、无拘束的。

广场文化正好切合了人们心理需要。

广场文化宜文宜体、宜学宜玩、宜唱宜跳、宜老宜少、宜男宜女,象一块磁铁引来了男女老少,引来了很多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人们。

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难以比拟的,在这里没有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大家可以在文娱区、健身区、休闲区等自由流动,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在广场上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快乐,在表演中寻找着自己的才能,在文艺中展现自我的天地。

(三)广场文化的公益性使其成为联接人与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

由于广场的公益性、开放性特点,这里把人们的一切世事纷争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有对别人的理解、宽容和忘我的放松与快乐。

广场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市民走出家门、更多与社会接触提供了机会,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

广场文化活动虽然是百花齐放,但文化部门也可以对全市广场文化活动进行策划,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很多全市性的重大节庆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都被安排在广场进行,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把需要向群众宣传、解释及需要听取广大群众反应的有关活动、事情、公告等,让群众了解、知情、支持、参与,加强对广场文化的正确引导,用健康、优秀的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同时,广场文化也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商家为扩大知名度,也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中来,能够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广场文化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让广大群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广场文化使人们从单调的业余生活中走出来,走向了丰富多彩的、五彩缤纷的广场世界。

白天,人们在这里赏鸽子,看雕塑,放风筝,练健身器械;夜晚,在华灯照耀下,伴着欢快的旋律,上百人一起在广场上翩翩起舞,成为城市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

广场文化是荟萃群众文化的开放式大舞台,是市民休闲娱乐交际的开放式大客厅。

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许多人都可以在广场找到自己的所爱,吹、拉、弹、唱、歌、舞、戏、曲不分艺术门类,无论专业、业余都能登上开放的大舞台。

这些群众演、群众看的自娱自乐活动,让群众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自我表现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和营造社区和谐起到巨大作用。

广场文化不同于剧场艺术,广场文化是以人民群众的参与为原动力。

过去的各类文艺表演都在室内,无意中拉大了党委、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广场表演向百姓开放,使百姓能随意享受文化成果和公共文化服务。

广场会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普宣传、书法美术展览等等。

只要观众走入广场,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就可以直接参与观赏,无须组织发动便有宣传对象,对表演者而言也最直观、最接近。

表演达到高潮时,台上台下即刻就能相互交流,台上表演投入,台下掌声热烈。

各类节目老少皆宜,展现了现代社会群众的文化风采和文明程度。

因此,广场文化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剧院”。

周边居民茶余饭后漫步广场休闲,众多家离较远的人还特地“打的”来享用这道“文化大餐”,更有市民将这里作为招待外地客人的旅游亮点。

广场文化兴起之后,不仅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同时也净化了社会风气,提高了市民精神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三、文化广场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大课堂,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和欣赏水平

新时期的广场文化活动遍及城市和乡村,联系着千家万户,影响着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具有焕发人的精神、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娱乐审美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

它不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文化活动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广场文化走过了一条由自发无序到自觉有序,由零碎松散到组织集聚,由一哄而上到提炼筛选的转变,这其中更蕴含着广场文化鉴赏性的提升。

广场文化活动改变了行政命令式、灌输式的宣传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每当重大的节庆之日或是重要的纪念日,广场不仅仅是一个大型聚会活动之地,更是一个良好的大规模的宣传教育课堂。

在这些节日,精心策划和举办的各类专场广场文艺晚会、少儿现场书画、乐器表演等,将宣传教育的主题寓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中,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为一炉,广场文化的受众多了,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自然也丰富起来,从单一型、小规模的演出发展到综合性、整体性、城乡一体化、制度性、经常性的文化工作,由原来的文艺表演扩展到文化展览、文化讲座、文化培训、文化咨询、文化服务、图书借阅等多种文化服务内容,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广场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大课堂,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走进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通过活动传播健康文明的思想、科技知识和生活知识,力求与群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启迪感悟中净化灵魂。

一些热衷文化事业的专业人士主动对群众文化进行辅导,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提高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用高品味的艺术、高雅的文化提升市民的艺术鉴赏力,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广场文化活动催生出高素质的文艺队伍、高质量的文艺节目,有力推进了群众性文艺作品创作水平的提高。

同时,尽量挖掘和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和发扬,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

通过充分发挥广场文化功能,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力,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四、结语

总的来说,今天城市广场文化是我国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人们在进行广场活动时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加地团结。

所以我们要保护广场文化,积极发扬、发展广场文化,让广场文化为推动全民健身和创造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9期.

[2]贾富明.论群众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神州,20第20期.

城市广场意义篇三

浅谈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摘 要: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

一、开展群众文化的意义

(一)开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

所以,想要构建和谐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

就要立足于文化惠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从而更好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服务,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领分沿,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它能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文化方向,以道德教育为例,群众文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渗透进广大群众的思想中,它的教育价值是任何方式都无法相比较的。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育,扶持,成功打造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的社会价值对全民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基层和谐文化的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居民和顺,家庭和美,社区和谐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泉;第三,它没有年龄的差别,没有区域差别,也没有身份的差别,更没有水平高低的差别。

它促进了家庭的融洽,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即沟痛了心灵,并增加了团结友爱,充实了业余生活,群众文化把人们从家庭中,工作中单一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认识更多的人,大家一起锻炼,一起欢笑,互相鼓励,形成和谐的社会效应。

它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发展。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是指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市与农村较大的平整场地。

文化活动,是指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

广场文化活动,是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非常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

根据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素质,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城市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呢?近年来,伴随着政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极的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这也为广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走上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水平的落后,在这一段时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来表现,真切地反映出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

随着群众文化的逐渐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并且得到了讯速的发展。

伴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城市广场意义篇四

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对市区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女性比男性略多,体育文化活动通常在中午和晚上进行,散步、跳舞和太极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轮滑、自行车、滑板和街舞为年轻一代所喜爱。

关键词:体育文化;广场体育文化;体育锻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首先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拟定论文题目,并制作调查问卷,随后在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广场和步行街、茂名市人民广场和文化广场等几个参加体育锻炼人群集中的地方开展调查,随机选取400名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3份,有效率为98.25%,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活动现状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393名被调查者中有312人通过电视节目、书籍和网络等途径了解体育文化,占79.3%。从未听过的只有81人,占20.7%,两者比例相差58.6%,可知大家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对是否支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百的被访者都支持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说明大家对自己的健康都比较重视1.运动人群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采访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为211人,男性为182人,占被调查者的53.7%和46.3%。从数据可以看出,湛江、茂名的市区居民“经常锻炼”年龄结构的总体特征与我国“经常锻炼”年龄结构的总体特征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典型的“马鞍形”分布,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主要呈现出:在16岁以下和16—30岁年龄段,“经常锻炼”的人数呈现出随年龄增大比例逐步下降的趋势,16—30岁年龄组比例仅为5.1%,是整个16岁以上“经常锻炼”的谷底;而从30岁以上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在不断增加,“经常锻炼“的比例也在上升,60岁以上年龄组占33.6%。2.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人群选择锻炼的季节分析通过表3可以看出,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人群在每个季节都会有不同,分别为春季63.6%、夏季81.4%、秋季71.2%、冬季38.2%。由于粤西地区四季温差相对北方地区不大,每个季节都适宜进行户外运动,除春季为雨水季节影响较大外,冬季比例相对其他三个季节仍旧少了一些,温度较低,容易感冒,许多人不愿意出来运动。3.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人群的时间选择分析通过表4可从大体上看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时间段的选择,大多数人选择了晚上和清晨,分别为71.2%和46.8%;而选择上午的人数为21人,占5.3%;中午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为0,占0%,形成这样的原因是由于粤西地区中午阳光比较强烈,高温不适宜进行体育锻炼,容易发生中暑等不良情况。上午和下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也较少,这段时间是上班、上课的高峰期,选择清晨进行体育锻炼的是坚持很久的已经养成习惯的人和一些老年人,晚上则是上班族锻炼的最佳时间和老年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运动时间。4.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人群的次数和时间调查分析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从男女活动的频度来看,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男性占23.6%,女性占40.1%,说明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要大大高于男性。在男性人群中,每周1—2次的人数最多,男性每周锻炼1—2次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说明男性的发展潜力要比女性大。同时也说明,在参加体育锻炼中,女性在活动的稳定性方面更好,而男性随意性更强。从表7可以看出每次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运动人群大都在30—60分钟,占45%,30分钟以下占33.1%,最少的是60分钟以上,占21.9%,由此看出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度不够,大多是饭后出来散步但没有达到健身效果,所以发展潜力还很大。

(二)影响因素分析

1.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人群的形式调查分析通过表8可以看出,运动人群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广场散步(跑步),这样的运动形式简单、随意性高、覆盖面广;另外,跳舞和太极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也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扩大交际、打发时间、更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分别占46.5%和33.8%;选择羽毛球的人数也不少,占27%,室外羽毛球虽然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没有减低人们对它的喜爱,不仅中老年人喜欢,小孩妇女也很爱;而轮滑、自行车、滑板、街舞这类新生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的运动人群最少,但这些运动能代表年轻一代的活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形象,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社区的活力。2.影响运动人群到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通过表9可以看出,影响运动人群到广场进行体育锻炼主要受到天气因素和懒惰因素影响,占76.8%和72.8%。因为天气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因素,而懒惰则是主观因素,受人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影响。值得关注的是组织和技术指导、体育设施少两个因素,占51.4%和43.8%。在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缺少专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是民间组织,规模不大,组织性差,人员参与热情度不高。体育设施也是吸引运动人群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单调的运动引发不起运动人群的吸引力,当然时间因素和其他因素也是影响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因素之一[6—7]。3.广场体育设施能否满足运动人群参与体育文化活动需要的调查从表10可以看出,广场体育设施只能一般满足运动人群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需要,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会减少广场对运动人群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吸引,直接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导致运动人群不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使其身体素质下降,不能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不能增加社区的活力。 三、市区广场文化的发展对策 (1)增强科学理性,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余暇文化氛围,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论文

导致运动人群不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使其身体素质下降,不能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不能增加社区的活力。

三、市区广场文化的发展对策

(1)增强科学理性,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余暇文化氛围,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让已经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的人群带动家庭成员一块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社区还应组织多种体育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2)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包括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阐述,使更多人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文化活动带给他们的作用,从而认同并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来。(3)政府应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规范社区广场体育活动设施的使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加强广场体育文化活动设施的管理法规、制度,使广场体育设施的规定、建设和管理制度化,充分利用广场的有效体育文化资源,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将其并入到广场体育文化中,使广场体育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吸引社区居民加入到体育锻炼中[8]。(4)优化组织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学习到新内容,改变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单一化和片面化[9]。

四、结论

(1)通过本次调查,湛江、茂名市区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经常锻炼”人群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呈现典型的“马鞍形”分布。性别比例差异女性多于男性,在调查中的跳舞类别中女性占大多数,在湛江、茂名市区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运动人群呈现老年化趋势。而工作繁忙、健身意识薄弱、组织和技术指导低及体育设施少等已成为阻碍青年人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2)湛江、茂名市区“经常锻炼”运动人群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以散步(跑步)、跳舞、太极、羽毛球为主,运动人群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小型化、经常化,主要以与亲朋好友一起活动的形式为主,并且接受体育锻炼指导的人数较少,有一定数量的人处于无人指导、自己锻炼的状况。(3)湛江、茂名市区运动人群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锻炼的目的是增加体力活动、防病治病、消遣娱乐、提高自身形象、丰富生活、增加社区活力。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目的由单一的锻炼身体向体育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天气、时间、组织和技术指导、懒惰、体育设施少等成为运动人群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陈奇,邓树勋,曾红辉,等.广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7(5).

[5]赵斌,赵焕彬.河北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体育科技,,(6).

[6]冯梦雅,林晓华,冯启义.湖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调查报告[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3).

[7]刘欣.改变我国体育人口马鞍形分布的对策[j].体育科研,2003,24(4).

[8]牛兴华.我国大中城市不同产业体育人口结构态势[j].福建体育科技,,2(1).

[9]梁柱平.我国体育人口发展及其活动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

城市广场意义篇五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论文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学习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文化素质始终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困生的出现又是教育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象,让很多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呢?

一、学生内在的因素

(一)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学习困难。学困生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就是他们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自我调控水平低。对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也有一些学困生由于过分担心成绩不理想,或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的嘲笑,因而随着考试临近,常出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失眠,难以集中进行正常的学习或考试等,考试后又不能及时松弛下来投入下一轮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成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二)学习态度不良导致学习困难。学困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不专心,做小动作,有的甚至还影响别的同学学习;也有部分学困生凭个人的爱好学习,对一些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而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毫无兴趣,更有一些学生对老师有成见,上课有逆反心理,甚至上课故意捣乱,从而变成学困生;还有一些学生为了报复教师或家长的某些行为而故意不学习,结果导致成绩不良;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受家长或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没有文化照样可以赚钱,从而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是缺乏意志,即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多,一但成绩不好就丧失了迎难而上,奋力追赶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导致学习困难。

(三)学习习惯不好或方法不当导致学习困难。学困生往往喜欢上课做小动作,回家做作业时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也有的学困生经常是很晚才睡觉,从而第二天上课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很少举手发言,若遇老师提问,则往往措手不及,答非所问。方法的正确、科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学困生一般都是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这在数学学科中尤为明显,他们往往只会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但对需要运用一定知识进行分析的应用题,就难以正确解答。

二、客观因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对于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长期吵闹、打架或相互间冷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孤癖、暴躁,无心学习,甚至会走上社会的对立面。

第二,长辈的溺爱。爷爷、奶奶及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而过分关心、呵护,使得孩子过分依赖人,唯我独尊、自私,性格过强,吃不得苦,只知享受,反映在学业上,就是不愿学习。

第三,留守儿童。生活所迫或想寻求更高的发展,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这一类的孩子在农村特别多。老人最多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孩子,学业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心理成长的困惑更无法跨越代沟。父母在外也只能通过打电话、写信来问一下孩子的学业,而且父母有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在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这些孩子在家庭方面的监督实际上是失控的。

(二) 学校的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力较弱,因此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某一句话,或教师对某件事情的处理不当,从而放弃学习这位老师所授的课。当然也有的教师长期不学习,教学方法死板、陈旧让学生生厌。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的时代是创造奇迹的时代,也是经济时代。过多的“金钱观”给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一些学生认为钱与读书无多大的关系,身边多少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赚的钱比读书人多得多!比如身边最熟悉的教师,能有几人买得起汽车,再看看社会上的老板并没读多少书!因此老师的教育在读书无用论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减少或转化学困生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要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培养他们长远的学习动机,并制定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心理上促进学困生转化。

其次,必须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学校的教育是规范性、长期性的教育,改善教师的待遇,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举措;社会上良好的舆论、积极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潜移默化的。“三管”齐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学困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对策也因时因人而变,给点阳光,才会有彩虹。

城市广场意义篇六

(一)社会转型的具体内涵

“转型”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以后逐渐的被移植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借喻社会的变迁,即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往往蕴涵着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及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一般而言,社会转型包括三方面含义:其一,社会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转变;其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其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5]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转型则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就单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而言,我国分别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三个阶段。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于城市地域而言,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社会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阶层分化重构、社会发展阶段转变以及城乡文化变迁五个方面。

(二)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界定

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过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过程,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主要按以下几个指标测度进行界定。(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测度;(2)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测度;(3)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测度;(4)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的测度。其中,第一种界定指标是社会体制转变的主要测度,第二种是社会结构转变的主要测度,第三、四种是社会发展转型的主要测度。这四大测度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性划分指标测度,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效果评价测度。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正处于市场规范和调整阶段;(2)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发展战略急需调整充实;(3)我国正在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与升级阶段;(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由此可以看出,磨合与调整是社会转型中期的关键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次审视我们的城市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来,城市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成为消费的主要载体和流通中枢,从长期为其它产业“配套”的位置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角”,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覆盖的面积达408.9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城市已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另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进一步发展壮大。较具规模的有以北京、天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动力源。

虽然如此,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城市总体水平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形态、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缺乏分工协作精神,城市发展战略好高骛远。三是地区间城市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城市的差距将可能进一步拉大,东部城市的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强,西部城市的集聚能力、扩张能力、增长能力、流通能力与东部城市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资本、企业、人才的密集度差距更大。四是多为外延式扩展方式,占用土地过多,城市土地利用粗放,超过城市化国际标准用地的1倍多。五是城市发展缺乏全局性系统思维。由于没有统一、整体的规划,各个城市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产业结构趋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既浪费土地,又不利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六是城市有限的资源浪费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城市管理制度创新不多见,城市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科学性不强又缺乏严肃性,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留下隐患。

城市广场意义篇七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可以说是美国有历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本文主要分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和其造成的严重影响。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始于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软,逐渐演变成美国次级债危机,致使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面临危机甚至倒闭。下面就来介绍这一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起因。

在美国,有一种次级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之所以有这种贷款,是因为当时贷款公司比较看好美国的经济,他们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因此这种贷款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可以还款的证明。由于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极高,贷款公司贷出这些贷款后,为了降低风险就与投资银行合作开发了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并把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将那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并把这些cdo分成高级cdo和普通cdo出售给对冲基金,结果高级cdo热卖。对冲基金尝到了高级cdo的好处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购买普通的cdo。银行把cdo卖给了对冲基金后发现这是一个获利巨大的投资品种,为了再在这个项目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银行也买入了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继续把普通的cdo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继续购买普通cdo。这时候投资银行又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创造出了cds,即信用违约交换,也就是给cdo向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也来承担风险。而cds又一次大卖。之后投资银行又发行了一种基金,专门购买cds,并把之前赚得的钱作为保证金投入。由于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基金也吸引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来购买。至此,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该类的金融投资机构都卷入了这场次贷危机。

在整个次级贷款的利益链条中,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持续上升,链条中的各个主体就都可以享受到由于房价上升带来的好处。但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和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萧条,次级贷款者还款的压力逐渐加大,贷款人违约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开始断裂。贷款的风险也随着这个链条蔓延开来,由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207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濒临瓦解;年8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面临25%的损失;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也宣布暂时停止旗下三只对冲基金的赎回,全球的大部分股指暴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在其他国家蔓延。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次级贷款者由于负担不了日益提高的还款额而不得不被银行收回住房,无家可归。其次,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股票因为这一原因连续下挫,亚洲股市甚至出现了来的最差记录。

2.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的。

第一,进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再加上美元不断的贬值,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7%;而若汇率升值的幅度为2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10.5%。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大幅减小,也减轻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程度。

第二,金融市场。对银行也来说,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直接损失较小,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在次级抵押债券上的投资只占其总资产的1%不到,所受的冲击不大。虽然如此但投资者对于金融业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而对于不断上扬的股市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外股市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进一步加大。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信心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但是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市场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而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像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未来中国面临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一方面将加剧国内已经过剩的流动性,促使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旦美国次贷危机提前好转,短期资本很可能迅速流出,这将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致命的打击。

参考文献:

[1]刘鑫: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6)

[2]李伟军: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河北金融,2008(5)

[3]刘晓曼:透视次贷危机中的金融风险.金融经济,2008(10)

城市广场意义篇八

2.1收缩裂缝

混凝土施工中,为保证混凝土浇捣的和易性,混凝土中加入的水分往往比水泥水化作用需要的水分要多4~5倍。这部分游离水蒸发后,在混凝土内部留下许多毛细孔,混凝土会产生体积收缩,一般称为游离水蒸发收缩。另外,水泥水化作用也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称为混凝土自收缩(或称混凝土干缩)。所以说混凝土本身存在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裂缝是它固有的一种特性。根据试验测定,混凝土收缩值的大小和水泥品种、用量、掺水量、骨料规格、振捣密实性和养护好坏有关。如潮湿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其收缩值比在干燥条件下养护的收缩值减少。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收缩裂缝有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3种。1)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刮风天气易于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多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产生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在塑性状态时,受炎热天气,阳光直射、刮大风影响,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尚未有强度,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2)沉降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一般沿主筋通长方向,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常在浇灌后发生,硬化后停止。沉降收缩裂缝产生原因是混凝土浇捣后骨料颗粒沉落,水泥浆上浮,受到钢筋或大骨料的阻挡,使混凝土互相分离。3)干燥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养护完毕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为表面性的较浅较细裂缝,多沿短方向分布。干燥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养护不规范,表面水分散失过快,而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小,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的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后产生裂缝。

2.2温度裂缝

1)内约束裂缝内约束裂缝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例如,混凝土养护期间受寒流侵袭,混凝土表面急剧降温,就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内约束裂缝深度一般只有30mm左右,表层以下仍保持结构完整性。2)外约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期间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上升很快,一般在混凝土浇注后72h达到最高温度。由于混凝土内部散热慢而混凝土表面散热快,这种温差在混凝土表面引起拉应力。当混凝土后期均匀降温冷却时,受到基岩或老混凝土垫层约束,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外约束裂缝多发生在施工后2~3个月或更长时间,多在结构中部出现。外约束裂缝较深,或是贯穿性的,破坏结构的整体性。

2.3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的,其位置与沉陷方向一致。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与沉降值成正比。沉陷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结构构件落在未经处理的回填土或松软地基上,混凝土浇灌后,地基侵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而导致沉陷裂缝。特别是平卧生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如薄腹梁),由于侧向刚度差,配筋少,最易引起弦、腹杆或梁的侧面产生沉陷裂缝。另外因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支撑底部松动以及过早拆模,也常导致此类沉降裂缝出现。

2.4其他施工裂缝

1)滑模施工、构件制作脱模、运输、堆放、吊装中,有时会产生各种裂缝;2)后张预应力构件和预制空心板抽芯过早或过晚,会使混凝土塌落或拉裂;3)构件吊装时吊点不正确;4)构件堆放时支撑垫木不在同一直线上,构件运输时遭受剧烈震动和冲击;5)侧向刚度差的构件在吊装时,侧向未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造成弯距过大、应力集中等情况而使构件产生吊裂;6)高层建筑滑模施工中,安装模板没有锥度,会将混凝土表面拉裂;7)模板提升时间过长,混凝土与模板黏结,易出现水平裂缝;8)地面施工中,过多的抹压触动,常使表面出现龟裂。

3总结

只要有针对性地对裂缝产生进行预防和控制,做好设计、施工、后期管理维护的工作,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损失的。

作者:金明 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广场意义篇九

透过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明晰战略,将我国的城市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宏观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1、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的改革开放力度

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对内开放方面,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企业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消除,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有完全建立起来,城市发展与自身经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受到很大制约;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现行的很多制度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城市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城市国际化色彩还不够。

2、从主观上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城市政府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精力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企业”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城市”上来,要不断提高政府领导整体素质,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咨询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制度,建立城市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还应重视建立促进城市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逐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涉,同时要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3、建立促进竞争、保护产权的有效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应积极的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要在个人权益制度的完善方面多做努力,要建立、健全有效保护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的产权制度。[1]要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城市企业关系的制度,消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加快建设刺激创业者创业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刺激制度,同时要把目前大量产权边界模糊,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混乱的经济单位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4、从促进区域发展高度培育城市产业集群

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对也较好,尤其东部的中小城市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正来源于产业集群的成长,从而告诉我们,产业集群是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比较好的捷径。目前,我国内地160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约数千个,特别以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城市的最为明显。产业集群几乎存在全部的175个大小行业里,其中在18个产业上具有明显的聚集。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产业上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在载体上主要在小城镇,在技术含量上主要是低成本的。

5、建立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城市资源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利用模式。{4}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对于知识经济而言,我们对循环经济动态和趋势的关注和研究显得还不够。城市资源构成了城市发展的载体,也是经营城市的直接对象。城市资源主要由城市自然资源(如土地等)和城市社会资源(如基础设施、文化遗产、城市形象等)构成。政府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营,可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政府部门应作好城市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手段建立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促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的循环利用。

6、重视城市政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

城市不仅是各种产业要素集聚的平台,也是不同利益群体的组合体。目前在中国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我们比较注重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城市政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重视不够。[6]无论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还是从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以及从建立社会主义城市文明的本质要求看,我们都必须考虑城市政治文明发展这个因素。中国的城市政治文明应当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政治文明。所谓以人为本的城市文明,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财富的分配和使用,都应当在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的目标下进行。由于城市中的人,是由各种利益群体和不同阶层组成的人群,所以城市的政治文明必须是各种阶层利益能够在城市的政治制度框架中得到均衡表达的政治文明,这就是城市的民主政治。

综上所述,系统而深入地对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现阶段城市发展所应考虑的各方面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制定和调整我国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摘要: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过程,尤其在以磨合与调整为重要特征的社会转型中期,制定和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城市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该从加大城市开放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效产权制度、培育城市产业集群、建立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及发展城市文化等方面入手,对原有的城市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城市广场意义篇十

(一)深化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内涵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措施等起决定性作用,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和根本性等特点,事关城市的定位,发展重大策略等。一般而言,制定发展策略首先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去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体系、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规模与结构、城市发展模式等问题。从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来讲,应该从全国城市体系建设和城市发展布局的科学性要求这个高度,来考虑各个层面的城市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十点内容: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治理结构、城市安全、城市产业战略、城市资本战略、城市人才战略、城市品牌战略、城市外向战略以及城市发展行动计划等。[1]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高层次的“筹划”或“导向”。第二,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对象是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深化城市发展战略的需求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是以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动因的。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的第一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城市发展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需要。首先,要考察和分析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察和分析城市发展的布局,研究城市群建设,探索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其次,在考察和分析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时,还要注意研究不同层次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这种研究要注意系统性,避免研究的片面性。现在存在的所谓“城市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解决城市发展现实问题时缺乏系统思维所致。

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现实的需要,还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需要,考察和分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20年、30年乃至50年的需要,去研究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经济与工业发展、城市社会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与环保、城市管理等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研究和制定出来的城市发展战略,才可能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城市发展战略分析方法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技术路线是前段时间讨论的重点,目前已有的方法包括区域分析法、结构研究方法和目标,或应包括区域分析、产业研究、空间结构、支撑系统、生态保障等。[2]在本文中将借用一种以前主要应用于人文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南京市的城市发展作一些分析。即swot分析法,s—superiority(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遇),t—threat(威胁)。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城市发展的现在和将来竞争能力。

首先,从南京经济区位优势分析,南京市是江苏省的首位中心城市、省会所在地,也是长江下游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市。从城市发展的竞争力水平看,南京有比较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城市化水平较高,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比较好的文化沉淀,高校集中,人力资源丰富,是教育、科技、通讯等公共支出较大,适合引进和发展研发机构、信息产业、服务业、先进技术的制造业以及其他技术含量较大的产业的地区。[3]国内生产总值达1576.2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保证了南京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较强的城市竞争力,具有使得人民生活总体上率先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和可能。

其次,从南京发展劣势分析,制造业仍占绝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大型企业经济效益尚可,中小型企业差强人意,国有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偏高,民营资本活跃程度不够等。在今天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南京的发展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需要探索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从南京发展机遇分析,(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与我国加入wto,为南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由于知识经济的影响。科技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而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人才荟萃,这正是南京发展知识经济的一个特有的机遇;(3)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增强;○4沿江开发是南京城市化发展的契机。沿江开发,不仅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城市设施现代化、城市功能完善的重要阶段;(4)国家经济政策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重视将为南京更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更优的国内环境。

第四,从南京发展所面临的威胁分析,(1)随着经济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区的兴起,包括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城市带的兴起,都将分流南京的资金和人才资源。(2)京津唐的奥运会效应。实际上是一个龙卷风,再加上铁路提速,人们的目光将全部聚焦在2008奥运所带来的效应上,有可能导致体育产业成为京津唐地区新的增长点。南京要借此次“十运会”为契机,尽快的融入2008奥运大商圈,让体育产业成为南京城发展的新的动力。(3)中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对南京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南京的发展还需依赖于国内外大环境的风云变幻。

从swot分析流程图(图1略)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人口、技术、社会和公共政策五大因素转变成城市政府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作用于城市竞争定位和城市政策的选择方面,而后者又与城市竞争定位相互作用。公共政策、政府背景下的规划系统、环境、输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社会凝聚力和排斥、市政设施这六大因素反映了城市的优势与弱点,以上这些因素不断地循环发生和加强,进一步提炼,最终集中于城市政策的选择上,并由此延伸出城市竞争的定位,并在增长、就业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凝聚力,有效的市政设施等方面形成正向反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