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幼儿阶段其思维特点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幼儿的经验获得更多依赖于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直接经验。幼儿园有必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层次和丰富的操作材料,给予更多的操作机会,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支持,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基于“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的教育理念,积极通过《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园本教研,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实践中对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展中快乐健康成长。
一、区域活动设置的因素分析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区域活动的设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幼儿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在充分考虑幼儿“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首先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二是要考虑《纲要》和《指南》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三是要考虑幼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发展需求。幼儿教师设置的区域活动,要结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综合考虑幼儿园或班级近期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教学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认知规律,并指向幼儿未来的发展需求。当然,还需要考虑场地、人数、光线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并遵循动静分区、干湿分区、相对封闭、就近方便等基本原则。
二、进入区域前的教育引导策略
教师要提前熟悉区域功能,并作好介入指导的准备。一是要充分了解区域的名称、内容、规则;二是要清楚材料投放的层次和数量;三是要明确观察记录指标,制订有相应的观察表格;四是要知道适宜介入的显性信号;五是要运用适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活动前,教师需要给幼儿有意识介绍相关主题及知识,介绍区域内的新材料、新玩法、新规则,要充分信任幼儿,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幼儿进入新区域和尝试新玩法。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开始前,采用唱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吸引幼儿对区域产生兴趣,产生想进入区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性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特别是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透露出相关的信息。幼儿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分析孩子的每一个具有介入指导意义的表征行为。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善于利用操作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鼓励孩子一物多玩,多物联玩,为不同水平、能力、兴趣、性格的孩子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孩子提供着充满探索、发现的空间。有效地指导介入,首先要为区域制订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设定好稳妥的阶段和步骤。幼儿教师要了解区域的同时,关注幼儿,熟悉幼儿。在自由自主的前提下,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权和操作权。
四、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反思指导策略
《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提问回答、点评反思等策略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区域活动开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而调整和改进区域活动。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记录幼儿的区域活动过程,在回放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回忆区域活动操作和游戏过程,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幼儿的社会化水平。正如《指南》中所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开展区域活动,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创新能力。在区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提前设计,合理布局,适当介入,科学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一切为了幼儿,为了幼儿一切”的宗旨。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二
孩子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获得知识的自主性活动就是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要转变为隐形地位,通过对投放材料和观察孩子等来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评价,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材料投放
1.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爱好和兴趣是不相同的,教师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年龄,幼儿的年龄与所投放的材料相适应时,才能够引起幼儿兴趣,将幼儿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按照大中小班划分幼儿的年龄,不同的班级所投放的材料也要不同,大班幼儿年龄大点,比小班和中班的幼儿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强。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以将一些较为复杂的材料作为投放的选择,慎重选择材料,可以适当将一些球类和积木等玩具投放给幼儿。
2.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进行。在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表现,差别是很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充分考虑幼儿层次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能力。教师投放的材料,要做到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够接受。教师要了解不同层次的幼儿,需要对幼儿的动作等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并对幼儿的活动意图和思维方式进行揣测。这样才能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都能正确的把握,从而合理安排投放材料,使得幼儿的水平和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内容相符合。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培养观察能力
1.幼儿对材料的反应要及时观察。教师在观察中的重点是幼儿是否对所投放的材料感兴趣,这对幼儿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很重要。教师要对新投入的材料进行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感兴趣程度和幼儿如何对材料引发兴趣是观察的重点。如果所投放的材料没有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对其并不理睬,教师要及时对材料进行更换。如果所投放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不停的把握和观察,这就表明所投放的材料是合适的。教师在观察时要从所投放的材料出发,对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要进行了解。
2.幼儿的活动要及时观察。教师要想对幼儿的爱好、兴趣、性格等进行了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观察。要想观察某个幼儿,可以结合其他幼儿进行,把幼儿放在班级中,看看其他幼儿与该幼儿的反映,并观察他与其他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相处情况等,从而了解该幼儿的性格特点。还可以将该幼儿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看其反应,通过这样的观察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性格等特点,从而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三、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时地指导
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未掌握技能和已掌握技能进行区分。在活动中,只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能够理解,从而将特定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只有不断对幼儿加强思考引导,才能使得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得到较好地促进。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注重语气,能让幼儿接受和理解,这就对教师的指导语言提出出了艺术性的要求。在与幼儿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思考的兴趣,从而使得引导的作用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控制引导的力度,不能过多或是不及地进行引导,教师对幼儿引导的过多会让他们缺乏自我独立性,幼儿会对教师有着过多的依赖,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引导不及,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盲目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也要积极参加,对幼儿进行活动指导,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幼儿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幼儿完成活动探索。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参与者,是幼儿的玩伴和好朋友,这样便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幼儿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问题指导。教师对活动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能积极带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将自己变成孩子,与孩子一起共享快乐。比如小班的幼儿独立性强、合作性差。在表演中,最都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可以适时地加入幼儿中扮演大灰狼,并进行表演指导。
四、小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展必须要主动。积极开展区域活动,不仅能全面对幼儿进行培养,同时又能呼应整个课程主题,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将幼儿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多观察,少干涉;多鼓励,少指责;多包容,少急躁。将区域活动变成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行为,从而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教学活动体现出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文华.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j].教育革新.,(12).
[2]朱颖.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差异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三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但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从幼儿无目的玩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由交往都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调控,教师的任务是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材料,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成功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是合理处理好三类关系――即:教师创设环境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的关系;教师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幼儿主动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保证了教师成功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一、建立活动区常规,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
活动区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充分理解和掌握规则之后一种自主,在创设活动起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我们班制定的规则只是很抽象的条款,如规定每个活动区只能进5至7人,但孩子们常喜欢一起拥进一个活动区。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环境暗示规则;其次,给每个活动区设计标志牌;最后,材料的分放点也贴上标志图,便于幼儿游戏和整理。
二、根据近期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
首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对班级孩子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好成长记录,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活动区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基础,我们根据近期发展目标,为幼儿设计和布置了各类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充分考虑发挥教学与游戏的功能,既考虑适切性和兴趣性,让孩子愿意玩,乐于玩,又注意层次性和教育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有所发展,还要注意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能根据教学和游戏的需要适当的变动。如:幼儿学习了故事“狐狸和兔子”后,能力弱的幼儿用头饰表演,能力处于中等的孩子用指偶表演(自己布置场景),前两组用现成材料,给能力强的孩子提供废旧材料,让幼儿分工合作,幼儿自己动手并创编表演。每个幼儿都参加了活动,虽然能力有所不同,但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三、参与孩子的活动,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指导者。
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进程,激励启发幼儿的操作、实践、交往,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依照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帮助,多运用中性及积极肯定的态度,减少否定性交往接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活动,影响感染幼儿。观察每个活动区参加人数,分析无人参加区的原因,及时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冲突,了解每个幼儿能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当的内容。
以幼儿活动为中心,根据班特点设置了各类活动区,每个区中有多种的活动内容,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的学习,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的练习和掌握,还有的则可让幼儿满足兴趣,好奇心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根据小、中、大班年龄的特点,适当地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喜欢摆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活动的安排要偏重于游戏活动,大班幼儿的思维力有所发展,知识面也拓展了,活动安排应偏向于知识活动,这样,也能为入小学做准备。如:针对“宇宙的奥秘”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在科常角中放了地球仪、图片、书籍等,让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自由地去玩,由他们、观察、思考、分类等,让孩子知道了解粗浅的宇宙的秘密。
五、以幼儿为主体,运用多种结合方式组织幼儿的活动。
注意运用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地主动地活动、认知和发展。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应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插入式的教学为多,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以整合式为主,大班后期应以分离式为主,偏重于教学活动。如:为了达到让小班幼儿认识和区分图形特征,进行大小、形状的排列、对应等,我们在小班计算区中,设置了送图形宝宝回家、拼拼搭搭、图形接龙等游戏内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游戏,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或针对大多数幼儿出现的情况进行插入式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几点启示:
(一)活动区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观念,而且要以观察、指导能力和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
(二)要做到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与游戏的结合必须突破传统的授课形式,要给教师更多的自主发展和设计活动的空间。
(三)必须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四
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论文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它可以促进幼儿在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是幼儿游戏的组织者,指导幼儿如何健康、有效地游戏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游戏开展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探讨幼儿游戏中如何提升教师的指导策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游戏;指导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合理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对如何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做简要分析。
一、从幼儿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幼儿喜好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创设幼儿游戏时,要全面考虑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如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喜好等等。在创设幼儿游戏主题时,先掌握了解幼儿近期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幼儿不同的实际情况创设游戏主题。如创设以“我的`好朋友”为主题的幼儿游戏,可以将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的幼儿编在一个小组,在游戏中幼儿彼此间当作初次见面,需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爱好,一起听故事、玩玩具等。在游戏中幼儿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多与小朋友交往,要互相帮助,加深幼儿间的集体感情。在幼儿游戏开展前,教师要合理分配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认识到在幼儿心目中角色的重要性,幼儿是非常关心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分配角色后,教师要对这个角色进行讲解,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要对角色有深入的了解,清楚游戏中自己的身份,并发挥自身在游戏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条件
在幼儿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环境很重要,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幼儿环境,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实际上幼儿园的环境差距是很大的,幼儿教师要注重结合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开展游戏,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更要充分发挥出地区优势条件,运用现有的资源丰富游戏内容。在幼儿游戏中,一部分教师时常以幼儿人数多、玩具少、空间小等原因作为游戏不能高效开展的理由,还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材料不够,游戏材料不足使得教师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游戏,为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玩具,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材料。
三、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幼儿园开展游戏过程中,在创设游戏主题和分配幼儿角色之后,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的游戏经验更丰富。虽然在游戏中,学生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已经很熟悉了,如警察、教师和服务员等,在游戏中幼儿会将自己对角色的认识通过表情、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有时动作有些机械化,也缺乏创造力,但这是幼儿情感的一种表达,这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如在以“妈妈下班”为主题的幼儿游戏中,幼儿在游戏中要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等,这时便要引导孩子们,想一想妈妈下班后都要干什么呢?妈妈工作一天累不累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体会到妈妈工作一天是很辛苦的。再如以“超市购物”为主题的游戏,带领学生回忆平常与妈妈去超市的情景,鼓励孩子们学习超市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体验超市购物。
四、在游戏中勤于观察,及时对幼儿行为进行指导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围绕幼儿展开的,但是在游戏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而要仔细观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干预。在幼儿教育中,每个孩子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幼儿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游戏活动的开展,使得每个幼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在游戏中有些孩子总是喜欢自己能够扮演主要角色,这样的孩子通常组织能力和表演欲望很强,但是对他人的态度却不够温和,针对此种情况,首先要对这类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并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的不足。对于游戏中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的孩子,要适当地引导,在游戏中可以提前询问这类孩子,喜欢哪个角色,多与这类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其主动与其他孩子沟通合作,增强其自信心。另外,对于游戏中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使幼儿清楚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明确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总之,幼儿游戏的开展,不但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还能够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从幼儿实际出发,加强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帮助幼儿改正违规行为,为幼儿创建一个愉快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龚诗远.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4):147.
[2]白峰林.幼儿游戏教学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9).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五
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执教能力探析论文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域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活动,它允许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并自由交往与自由操作,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既要发展幼儿个人的知识能力,又要发展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对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执教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活动 执教能力 幼儿
一、绪言
幼儿园区域活动既要发展幼儿个人的知识能力,又要发展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幼儿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习惯去操作实践,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并能体验战胜环境的成功感。随着学习贯彻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近两年来许多幼儿园把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的执教能力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
二、幼儿区域活动和教师执教能力
区域活动是开放性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一般认为,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没置的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总之,幼儿区域活动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多样的活动环境,提供多种活动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选择活动和操作。使幼儿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同时,教育内容的选择、环境的创设、幼儿活动的调控等方面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改革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执教能力的措施
1.创造丰富多彩的幼儿区域活动环境
为了丰富和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多种建筑,感知各部位的名称、形状、结构特征、组合关系与色泽特点,并将结构游戏与图书角、美工区进行整合,让部分幼儿自由地在图书角查找相关的建筑物图片资料,在美工区当设计师,把看到的建筑物画在纸上,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此外,幼儿区域活动中还可以利用手工操作制作幼儿结构游戏的材料。例如在美工区,幼儿可以设计图纸、制作街上的宣传广告;在手工操作区,幼儿可以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盒、可乐罐制作各种各样马路上的汽车。
2.加强和幼儿之间的积极平等合作
“玩是孩子天生的一种需要,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要采用开放的模式,为幼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的氛围。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区域活动来促进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发展,重视让幼儿体验交往与合作后的成功喜悦。对幼儿交往与合作过程中适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小到一个幼儿帮助另一个幼儿拿玩具,大到几个幼儿合作用积木拼搭公路、铁路或编出一串连续的故事,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幼儿从老师和同伴的肯定、表扬、奖励巾,亲身感受到了自己参与交往与合作的成功喜悦,必然增强了幼儿“再参与”、“再合作”的兴趣和信心。
3.采取幼儿区域活动中多样化执教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线索来激发幼儿的多向思维,不断创新区域活动教育方法和具体策略。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在区城中的活动情况,通过有目的的“设问”与幼儿展开讨论,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幼儿因受不同发展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积极的应答。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幼儿解决表达上的困难,进一步捕捉兴趣点,以推进幼儿的活动发展。在区域活动的策略上,教师要在活动中通过观察了解本次参加活动的几个孩子处于什么水平,他们的兴趣点在哪,对材料的使用情况等。
4.幼儿教师进行适当的区域活动指导帮助
教师是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帮助、指导、培养和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重点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相互讲述自己高兴的事情。如“你是怎么玩的`?‘心里感觉怎样?”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幼儿与同伴感受心灵交流的快乐,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实;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孩子喜欢表达、愿意表达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操作式的问题情境:有一盆水,旁边放了一个较大的术块和一个很小的铁块。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大的术块飘浮,而小的铁块却下沉了。于是幼儿就可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多方面探索活动。
四、结语
幼儿自主性区域活动应在有目的、有计划、适时适度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丰富多样的环境材料的提供,为幼儿创设一个既有序又能自由表现的空间。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提高执教能力,利用区域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最大可能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智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快速成长。
总之,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和指导是一项不断创新的工作,要想使幼儿区域活动更富有个性化,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幼儿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执教能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六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王彩霞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摘 要: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关键词:区域活动;有效指导;自主学习
区域指导方法的研究是我园(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课题研究当中的一个分支,通过实践的探索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认为区域活动既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方式,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就教师如何对区域活动有效指导来进行阐述。
一、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活动主题的确定、制订区域活动规则等,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后,才能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1.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投放的材料来体现。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探索性,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教育目标。区域活动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服务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订游戏目标,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
(2)体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关注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如,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另外,每个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地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发展,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有效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3)幼儿游戏的需要。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中的.游戏需要是不同的,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如,幼儿对烧烤的游戏发生了兴趣,教师就与幼儿设置了烧烤吧,一起制作烧烤食品,并投放了服饰、收银台等,为幼儿的游戏开展更好地创造了条件。
2.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最有效的措施。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表现,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确定游戏的主题及幼儿玩什么,是幼儿自己商量的,有时也是和教师一起讨论决定的,同时,主题还是不断变化的,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玩法的活动材料,并把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幼儿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3.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这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如,在活动前的明确规定,用小脚印控制幼儿进入娃娃家的人数等。
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地思考学习,还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会成功和愉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幼儿游戏的开展中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
1.注重观察、确定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幼儿的学习。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同幼儿游戏而忽略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把握时机,适时适度介入指导
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地随意提供帮助。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学习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幼儿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的活动。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三、区域活动开展后的指导
活动后的指导就是游戏后的评价,是活动区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要求。教师多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能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指导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当然,在具体的指导中也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总结,要根据发展形势不断调整方法。通过调整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七
一、引言
实际上,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方式,而教师在整个课堂之中也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幼儿自己主动,积极参与其中,而这样也更加利于区域活动教学课程开展目的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竭力为幼儿区域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当然,也极其需要意识到适时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性。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定义
区域活动是一种针对幼儿学习的自主活动形式,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会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为其创设更加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比如: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集体、分组等活动形式,积极组织幼儿更加自主地探索发现学习、生活中的有趣活动。
三、如何实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1.加强对幼儿各种类型的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必定是离不开专业教师指导的。为此,启发式的指导,以及个别式指导这两种模式就需要得到较为充分的运用。所谓启发式的指导,主要就是教师在区域活动进行过程中,会尽可能地帮助幼儿开启思维,而不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知识。通常情况下,启发式的指导往往是适用于发现幼儿存在活动等操作失误的情况下。比如:在结构区域,幼儿按照教师的指示要去建一座教学大楼,然而,由于幼儿搭建问题,从而也促使这座大楼出现了头重脚轻等问题,为此,幼儿们只能牢牢地用手将其扶助。在此情形下,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提出一些极具思考性的问题,比如:这座大楼它的脚为什么站不稳呢?有没有好办法让它站得更稳?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大楼是怎么样的呢?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式引导下,幼儿也就很容易想出:增加柱子、加宽大楼底部、增建围墙等方法来进行修补。由此可见,加强启发性的指导,幼儿不但在区域活动中掌握相应的建筑建构经验,而且还能有效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个别式指导则更是“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贯彻,毕竟,每一个幼儿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上都存在有巨大的差异性,如果能够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式指导,那么则能有效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游戏区域活动中设置了“买水果”的游戏,但是却发现有的小朋友对角色安排很不满意,这时候教师则可以了解他们不愿意的原因,并重新进行角色的设定。又比如:有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在区域活动中也常常是对其他小朋友言听计从,教师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就要对他们多加鼓励,这样才能促使其自信心的有效增强。总而言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不同的区域性指导,这对于幼儿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
2.幼儿区域活动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果幼儿区域活动的环境更加良好,那么教师的教学指导成效也更加的明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创设幼儿区域活动的场地。众所周知,场地是幼儿做活动的必备空间条件,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室内墙边、门前、楼道等场地,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还可以运用架子、柜子或其他物体对区域进行划分,当然,也能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图案或质地来划分区域。其次就是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区域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主要遵循两点:多样性和层次性。所谓多样性,就是为幼儿提供各类逼真的玩具,比如:娃娃、餐具、听诊器、注射器等。至于层次性,其实就是通过不断投放不同层次性的`材料、不同难度内容,进而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比如:对于那些年龄稍大的幼儿,为其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则可以是自然材料、废旧物品及半成品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考虑“一物多用”的原则,不过还是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材料投放应各不相同。
3.加强对幼儿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想要在玩得高兴的同时也学到相应的知识,作为教师,对他们进行提前的活动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在角色游戏区进行《健康医院》这一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就要在幼儿正式活动之前,将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计、医院标志等摆放好,然后再让幼儿自己选择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如果部分幼儿在角色的选择上存在有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协调。从而也将使得幼儿在认识基本医疗器械的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并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比如:在“小小医生”这一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则要实现告诉幼儿基本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正确的给病人打针,如何正确使用手电筒和听诊器等。总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提前给予幼儿相应的指导是相当重要的。
4.充分遵循幼儿的活动规律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的时候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尤其是要遵循幼儿的活动规律。比如:对于小班幼儿,在生活区就可以开展喂娃娃吃饭、包饺子等活动;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则可以尽量提供自主性较多的区域,与此同时,在提问上也可以进行更加巧妙的引导,比如:在语言活动区域,则可以进行图字匹配的儿歌教学等;至于大班幼儿的区域教学,教学则应该适当加强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
四、结语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非常愉快的学习活动场所,而他们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区域性活动。与此同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他们自身的活动等能力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对此进行浅议,也是希望幼儿教育教学事业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邢瑞寅.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j].教育,2016,05.
[2]杜晓昱.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j].青年时代,2017,05.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八
幼儿园区域活动如何更有效论文
区域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教学活动做好区域规划;需要教师根据幼儿能力的提升不断更新区域材料;还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做好适时、高效的指导和引领。
有效规划区域
有专家曾说:“巧妙、合理、安全是有效进行区域布局的关键。有效区域规划重在空间合理、数量合理、内容合理。”
丰富区域提示性材料。图示模板、步骤图、进区规则等对不识字、自我约束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幼儿是最好的提示,它能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我们很多幼儿园区域材料不够丰富,图示和步骤图、进区规则、具有提示作用的范例还不具体等。需要教师和幼儿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创设。
例如:教师与幼儿一起设定进区规则,画上三个小朋友手拉手,代表本区只能有三名幼儿进入等,起约束、提醒作用。在美工区贴上与主题相关的某件物品的折叠步骤,建构区某种物品的搭建方法,编制区某种材料的使用步骤等,起提示、引导作用。在建构区贴上几幅有特点的建筑图片,其形状最好适合本班建构区材料搭建,起激发灵感、仿照的作用。
表演区应设立独立空间。表演区特别是音乐表演区总是影响其他区域幼儿,不适合在教室开展。将表演区搬到走廊或设置在户外、大厅。这样其他区域的幼儿才能更加专心、专注,表演区的场景布置才会更加宽敞,音乐也能毫无顾忌地播放,还可以跟其他班级共享本区域,激发幼儿表演的灵感与兴趣。
丰富幼儿作品展示台。幼儿绘画作品、折纸、剪纸等都有分享空间,但建构区作品、手工作品受面积的限制,基本没有展示空间。不要强调空间的狭小,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利用窗台、墙面、吊饰、视频中提到的隔断等展示幼儿的劳动成果,因为它是培养幼儿自信,幼儿相互交流、分享的最佳平台。
将幼儿比较有特色的作品留展。如果班内幼儿美工或者建构了一件不错的作品,教师在区域观察时应告诉幼儿本作品完成后不用拆。如果材料多,可以在“作品展示台”展示一段时间起榜样作用,如果材料少则等下次区域活动前再拆。
有效投放材料
有专家提出:“有效投放材料重在材料的安全、多样、可操作性。”
材料投放要丰富,虽多但精。特别是半成品材料的收集要广泛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材料虽然要丰富,但种类数量要精。我们要经常反思:“我利用这些材料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它能让幼儿干什么?这项工作还存在什么潜在的价值,还可以怎样改善?”如此,我们的材料才能避免种类单一、数量不足或者材料无用的现象。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就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的材料要随主题教育内容、活动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有难易度,有增减等变化。
反思冷门现象找出改进策略。
有时有的区域会出现冷门现象,比如图书角,这应该引起我们反思:投放的图书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是不是对投放的图书不感兴趣了?种类是否太单一? 如果是图书少,将图书与其他班互换一下。如果图书多,将图书分期投放,以此吸引幼儿。将幼儿用书与进行中的主题挂图、卡片、自制图书、幼儿自带图书等适时地投放些,引发幼儿的共同话题。在不同年龄班投放不同的图书修补材料和步骤图,让幼儿修补图书,丰富图书区的活动。
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在中大班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制图书。比如,将自然环境中观察到的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及现象,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制成自制图书供幼儿相互阅读和交流。将在户外活动中捡到的落叶在美工区制作完成后,教师和幼儿装订成册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
有效进行引导
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不知道怎样适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教师与幼儿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空洞,无针对性。
要指导先观察,由此确定是否需要指导以及指导的时机。许多教师往往存在过度指导或者放任不指导或者不知怎样指导等。专家强调:“有效的区域指导,重在教师的观察、倾听,切忌干预式指导。教师要适时介入,可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活动水平。”尊重幼儿活动的盲目性、多变性及个别需要。
时机指导非常重要,也非常难把握,我们要认真钻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区域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的重点应有利于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发展,不要干预过多。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观察记录,两名教师分工,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全体幼儿的观察与指导,另一名教师则有针对性地记录,为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做准备。
教师要意识到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交流会为每次的区域活动起到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者曾经观摩到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在活动后的交流非常有针对性,她问一名幼儿:“你在区域活动中干什么了?”幼儿回答:“做小灯泡亮了的实验了。”教师接着问:“亮了吗?”幼儿回答:“亮了。”到这里我们很多教师就会用“很棒”将此谈话终止,交流下一个事情。而这位教师并不是这样做的,她接着问:“尝试了几次才亮的?”幼儿回答:“三次。”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总结:“哇,我们的这个小实验员挺有耐心的,尝试了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成功,又尝试了第三次……”教师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给予了鼓励与肯定。 不管是活动前的引导还是活动后的小结都很重要,它会间接告诉幼儿很多信息:“本次区域活动我要向谁学习,区域活动结束自己收完材料后要主动帮助别人收。下次区域活动我还玩这个,我又想到更好的办法了……”
区域活动前的引导可以是上次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昨天某一活动的延续说明,还可以是新材料的介绍等等。区域活动后的小结要避免泛泛而谈,点评要有针对性:“这件作品好吗?你觉得哪里好?怎样会变得更好呢?如果是你,你还会怎样做?”对幼儿起到提醒或榜样的作用,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好铺垫。
总之,真正做到“区域活动三有效”不是一日之功。正如专家所说:“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准备的环境中,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里,通过自愿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合作,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活动。”“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全面观察,与家长交流时对幼儿的评价也更加准确。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篇九
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策略论文
【摘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幼儿成长、获取知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融入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幼儿处于智力开发和情感启蒙的关键时期,他们还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给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促使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幼儿成长发育,这也能够促使幼儿教育形成系统体系,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家长的亲和力,根据幼儿特点展开更加有效教育,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围绕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策略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有效沟通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幼儿教育学习,长期工作在幼儿教育一线,而沟通能力同样也是幼儿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既要与幼儿展开沟通,同时也要和其它幼儿教师及家长进行沟通。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使得幼儿教育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幼儿教育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教师们很难完全依靠自己完成全部教育工作,家庭环境在幼儿教育与成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园情况及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方针,促使家长更好地帮助家长共同开展幼儿教育。同时教师也能够全面了解幼儿在家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措施并为家长提出教育意见,最终通过教师与家长共同的努力有效完成幼儿教育工作。
二、当前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该携手为幼儿成长搭建坚实桥梁,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沟通方式与良好的沟通技巧,而在现阶段实践中可以发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仍然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1.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幼儿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当前幼儿教育的重点是综合素质培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幼儿的个性和天性得到发挥,实现幼儿全面成长,幼儿园教育不再以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提升为主要目标。而目前很多家长仍然将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衡量幼儿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过早过多地向学生们灌输了不必要的知识,给幼儿造成了过多压力和负担,这也成为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障碍。
2.教师期待获得家长积极反馈。在大部分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优秀、最好的,家长更愿意相信孩子优秀的一面,而不愿意面对孩子们的不足。很多幼儿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家长心理,在沟通过程尽量满足并迎合家长的需求,家长只能够获得幼儿的好消息,却很少能够了解幼儿在园期间真实情况,这就使得幼儿家长们无法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帮助教师完成教育工作。而部分家长不正确心理也使得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和显著,教师们经常会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到教师与家长的正常沟通。
3.幼儿教师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幼儿教师能够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间相对有限,大部分教师只能够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有效的沟通。当前很多幼儿的接送工作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完成的,幼儿家长很少有机会与幼儿家长开展良好的沟通。幼儿教师沟通技巧的缺失既影响到沟通效率与沟通效果,部分家长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和家长未能建立良性交流渠道。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策略分析
幼儿教师要充分认清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积极推进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树立展开,确保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性。
1.充分理解家长需求,引导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教师应充分理解家长对幼儿关爱与望子成龙的心理,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此教师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与家长进行沟通,沟通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要帮助幼儿教师认识到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工作要顺从幼儿天性,不要给予幼儿们过大的压力,使得幼儿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避免他们提前接受并不适合的教育。
2.关注幼儿成长,开展家园共育。很多幼儿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而教师也未能及时向家长阐明这些内容。有一些幼儿的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成长中的问题很难有效暴露出来,教师和家长必须付出更多关爱,齐心协力地开展教育引导,发现幼儿的心理需求,努力适应和满足幼儿。通过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来开展家园共育,确保沟通及时而有效。
3.学会换位思考,提升沟通技巧。幼儿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换位思考,深入思考家长们的需求,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家长与幼儿。教师也要积极提升自身沟通技巧,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容易被家长接受,确保沟通内容与沟通方式情真意切,真正地打动家长,进而使得家长更愿意认同教师的观点和想法。
四、总结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作为幼儿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和家长都肩负着幼儿教育和监护的重要使命,这也要求幼儿教师与家长必须展开良好的沟通交流,准确把握教育脉搏,为幼儿的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蹇洪.浅谈幼儿教师如何做好家长沟通实现家园共同教育[j].亚太教育,(2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