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14篇)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6 10:28:09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14篇)
时间:2023-03-26 10:28:09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一

科目:小学数学

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

课时:一节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8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一,由于8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少,因此应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练习记忆口诀,多做练习,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 8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熟练记忆,另外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运用。考虑到得出8乘法口诀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都比较大,同时,学生要直接得出8×8=64这个算式会有一定困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提供素材。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图提供的素材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表格,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进而编出乘法口诀。与前面不同的是,以问题让学生产生编写8的乘法口诀需求,同时,不再完整地写出乘法算式及编出乘法口诀,而是充分相信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口诀。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在练习中记忆口诀,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数学计算能力;

5、学生已经认识1至7的乘法口诀,对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6、学生对于编写8的乘法口诀兴趣很高,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编写1至7的乘法口诀的方式来编写8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自己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我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小组学习策略方式进行,因为小组学习策略方式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沟通,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依据1至7的乘法口诀的经验,自己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并运用8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知道每句口诀所代表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文章推荐:

1.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循环小数》

3.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分桃子》

5.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6.小学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7.小学数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8.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9.人教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0.《图形中的规律》教学预设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及简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三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虽然嘴尖会说话,越说越矮无下场。”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那大家愿意和我一起玩有关铅笔的游戏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二、积极探索、体验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辨认方向与认识路线两个小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基本含义后进行学习的,学生要进一步通过对方向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馨;在协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竞争中激发蓬勃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路线图的三要素:1、起点。2、行走的方向和距离。3、终点。

教学难点:认识简单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五

今天上第一节新课《数一数》,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就是节奏慢,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新课上完了,习题没来得及做。主要原因是维持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塑造良好的课堂纪律行为。当然还有我的教学语言过于啰嗦,话多,实在值得反思。

4班上课伊始,课前准备有待加强。收拾学具盒,摆好数学课本花了一些的时间。然后就是各种整纪律,但是效果却是一般般,我一方面舍不得花太多时间整纪律,一方面孩子太闹,又不得不停下来整纪律。这就导致纪律没整透,孩子依然闹。今天我用了投影,结果很多孩子很好奇,一直问:老师这是什么?上课的时候,郭林轩就在讲台前跑来跑去,一会儿动动幕布,一会儿摸摸投影机,我在展示学生作业的时候,郭林轩就在碰投影,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就应该停下来好好整治他,只是随便说一说,没什么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最气人的`是郭林轩一会儿碰这个,一会儿碰那个,带着其他小朋友也开始闹腾。龚文轩就是极受影响的一个,今天很开心地在讲台上跑来跑去,被我吼回去了。5班的许睿聪也是,一直要上厕所,声音很大,直接走到你面前,想不理他都不行。所以今天总结下来就是一半的时间在整纪律,但是也没整透。

一年级的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劲表扬。不只是回答得好的同学要发积分,只要站起来回答了问题,和答案相关的就可以发积分。像郭林轩只要他坐得住就可以发积分,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就行。许睿聪也是。不要吝啬,要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不要吼孩子。才开始不能吼,不仅自己嗓子受不了,孩子也会对你厌恶。整纪律的时候一定要达到效果,不能因为时间问题就放松要求,我让你们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情就要做完。切记拖拖拉拉。

3、有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学生精彩的回答要大肆表扬,今天周优悠回答数小鸟的时候就说2个2个地数,已经会分群数数了,有乘法的基础在里面。

4、一定要让孩子介绍自己数的方法。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5、同伴交流合作的时候,左右不分。

6、一定要有积分奖励、物质奖励。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六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通过最近的在线学习,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学习研究的革命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引起了我的关注。

通过学习研究新进展与有效教学实践的在线学习,我认识并学到了:

1、专家知识在数量和组织方式、知识形态、提取速度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越的特点,综合考虑了学生对学习心理,从心理学上,更准确的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2、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及迁移与学生学习的关系,让学生能更好、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学。

3、通过对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和兴趣,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学生的努力,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通过参加培训,以网络为载体,打破地域局限,与全国的同行、专家、教授进行研讨和交流,深深的意识到,我的有些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像大城市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用vdr或者带学生出游,感受大自然和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些事情,更贴切生活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平移与旋转的学习。

首先是介绍了图形的运动,通过介绍图形的运动,来引出运动的几个方面,一个是图形没有发生改变;一个是图形发生了改变。从而进一步引出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逐步的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

我想这就是一个新思维,新教学方法,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兴趣,逐步引导,来达到一种传输知识和开发兴趣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工作总结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八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九

一、设计理念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如何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就成为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我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实施:

1、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3、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说教材

1、内容分析,学生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和86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生已经有了运用转化的方法自己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为本节课再次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掌握和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三、说教法、学法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练习,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四、教学过程

我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十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学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3、在走迷宫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经历走迷宫、统计投中圈数等活动及汇报交流中,感受统计和有序思考。

课前准备:画迷宫,圈等。联系其他教师共同管理、辅导学生小组活动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板书课题)

二、数学乐园

1、小白兔送信

师:兔妈妈有一些信,想让小兔子帮忙送出去,信封上算式的得数就是收信人家的门牌号(出示7座小房子,房子上分别有2、3、4、5、7、8、9这些数字)。

出示9-3,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提问: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来站起来?同学们看看是不是第3个同学?

师:请这一组(另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来,同学们看看站对了吗?师:刚才老师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站起来,站起了几个人?请这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了几个人?可见第3个的“3”与3个的“3”是不同的。

师再依次出示算式:8+0、7-5、2+3、9-5、6-3、2+7、10-3用上面的方式提问。

指名学生回答后揭示答案,在黑板上排成一排。

师:现在黑板上有几封信?(8封)这边有几座房子?(7座)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发现8比7大,初步感受有房没信或有信无房)看看是不是这样呢,谁愿意来送信?(指8名上台送)

师:剩下几号信没有送到?(答案为6的算式)它应送给几号房?(6号)这6号房还可以放哪些等于6的算式?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也知道了“几”有时表示好几个,第几却只有一个。如5表示5个,第5却只有一个。(与数学生活动结合)

2、投圈游戏

师:第二个游戏——投圈。

⑴、投圈活动。出示图

(1),每组排好队,每人按顺序投,投中一个画一个圈,记后回队伍后面。

(2)、展示成绩(课堂抽一组的情况,图2)。

师:根据这幅图,你看懂这组中,投中最多的是几个?是谁?你还知道什么?

(3)小结:这是我们将来要学的统计图,象这幅是用画圈的方法表示投中的个数,几个圈就表示投中几个,要知道是谁投的要看下面的名字。

3、数学迷宫

(1)出示数学迷宫

观察:谁能看懂题目的要求?

师:按照1、2、3…8、9的顺序走,不能跳格走,要相邻紧一起才能走。像这2到这3能走吗?(指图)

师:同学走时,其他同学注意看,想一想,要走得与别人不一样。

(2)全班活动。(说明:把“数学迷宫”画在地上,学生分组活动,其他教师协作指导、管理)

(3)方法指导。

a、简单到难

师:刚才同学们走时,有没有重复了?有没有办法既不漏也不重呢?

师: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先简单的再难一点的。

转一次弯,从1走到5转弯到9,问:你想到哪边还有相不多的路线?指名画一画!

师:对,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师:再找转两次弯的,刚才到5,现不到5到4就转到8再转到9。

第一次到5转,第二次到4转,接下去到几转呢?

b、从上向下

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种。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

师:走迷宫时,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从1走到9,但是走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只要你符合要求,不管你怎么走都是对的。

三、课堂总结

师:这就是这节课玩的“数学乐园”,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学数学也是很有趣的,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有趣的数学知识,。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课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游戏的形式,在玩中学、玩中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形式将教材提供的内容活动化,如投圈记录、走迷官等,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2.尝试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

a、离开课桌,走出教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游戏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b、多人上课,共同辅导。班级授课的缺点有样一个缺点: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改进这一缺点,本课分组活动时,一位老师负责一组同学的指导工作,尝试着多位老师一起管理和指导,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3.把握灵活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序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于各项活动之中,在统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或他人帮助能记,会看懂谁几个;在走迷宫中初步感受到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同时指导学生要有序地思考一些问题。由于要求简单,把教学任务融于数学活动中,既能完成教学用书上所有的教学要求,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渗透数学思想。

4.感受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如回答问题的提问方式、做走迷宫游戏、投圈统计等。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节课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展开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十一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 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 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 由刚开始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到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 由小数乘法到分数乘法; 由分数乘法到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 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 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 神州五号于11月15日正式上天, 开始了太空之旅。(边说边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杨利伟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6?8?6?8

本案例中, 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 但是, 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 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 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 访谈和学生交流, 侧面了解,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 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

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 具体而明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 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 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 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 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练习等; 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 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十二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论文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十三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检查篇十四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