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8篇)

2023年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13:37:07
2023年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8篇)
时间:2023-03-25 13:37:07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一

三年级音乐学习是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音乐学习发展的转折点,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应该较低年级更加重视学生情意的发展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尝试留给学生更多的感知、探索、体验的空间。

《阿细跳月》是一首复合拍子的乐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节奏,但欢快的主题不断重复,带给人们尽情舞蹈的感受。由于5/4拍的学习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那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乐曲特有的节拍特点便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设计重点由听入手:听辨乐器音色,激发聆听的兴趣;完整地静心聆听,唤起学生情感投入,引发联想;听动互补的感受活动,感知并掌握乐曲的节拍特点;创编实践,从切身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阿细跳月活动的感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1、听:《阿细跳月》 。

2、创:为《阿细跳月》编舞。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独有的奔放热烈的音乐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月下欢舞”的欢乐情景。

2、过程与方法:在听、赏、唱、舞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特有的节拍韵律;在小组创编活动中,体验彝族阿细人载歌载舞时的愉悦情感。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乐合奏的表演形式;能和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律动并表演。

能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体验乐曲的节拍特点,表现音乐欢快的情绪。

(一)复习《快乐的罗嗦》,导入新课。

1、律动进入教室。

2、师生交流彝族风情:你知道彝族人喜欢什么?你认为彝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3、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罗嗦》(中速—快速)

(二)听辨乐器,感知民乐合奏。

1、听辨演奏乐器:笛子、二胡、三弦、民乐合奏。

2、认识大三弦:大三弦是彝族舞蹈时常用的一种弹拨乐器。

3、介绍民乐合奏:从这段音乐中听出是一件,还是多件民族乐器在演奏?我们把多种民族乐器按不同声部在一起演奏的形式称为民乐合奏。

4、模仿上述乐器的演奏姿势。

(三)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完整初听全曲,感受音乐情绪。

(1) 边听边即兴模拟小乐队演奏。

(2) 师生交流乐曲带来的感受。

2、揭示课题,了解彝族风情——跳月。

彝族有个分支叫阿细人,每当农闲或节日的夜晚,全寨人都会在乘着月色、燃起篝火、载歌载舞。热闹的场面,仿佛天上的月亮也要下来舞蹈。因此,人们把阿细人的这种活动方式称为“跳月”,所听乐曲名称为《阿细跳月》。

3、律动参与,感知乐曲节拍。

(1)听音乐、赏画面,感知乐曲节拍特点。

(2)复听音乐,跟着音乐击拍● ○ ○ ● ○。

(3)跟琴伴奏,模唱乐曲主旋律● ○ ○ 。

(4)按节拍游戏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每五拍做一个动作)

(四)创编表演“阿细跳月”。

1、集体讨论:“阿细跳月”可能会采用的方式;

2、小组讨论、编排跳月舞的动作或队形;

3、小组轮流表演,相互评价:我欣赏 的表演。

4、欣赏彝族“跳月”舞蹈的视频,交流:

(1)男女生各有什么特色动作?

(2)学一学自己喜欢的动作。

(3)修改小组的编排,再表演。

这堂课采用了各种听赏方式来解决听辨的难点,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能在听、唱、编、舞等音乐活动中感知《阿细跳月》的乐曲节拍特点,体验音乐情绪,领略彝族阿细人跳月的风俗。

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节拍规律,我设计制作了flash课件。利用按音乐节拍出现的月亮图案● ○ ○ ● ○启发学生视听结合来感知,再通过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引导学生从律动中加深感知,最后鼓励学生在跳月舞的创编活动中尽情表现。跳月舞的创编活动采用先探究、后欣赏、再舞蹈的形式,学生能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验彝族阿细人跳月时的欢快情绪、想象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课后发现此形式可以略为提前,让学生在宽裕的时间内充分体验。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二

1、欣赏乐曲“阿细跳月”片段,发现并尝试表现乐曲的节拍特点。

2、引起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兴趣。

本次活动是对外出观摩课的修改,原活动将对音乐的听辨、肢体动作的表现、集体舞放在一次中进行,量大而无法做透。分析素材后我认为,对音乐的听辨对幼儿较有挑战,需要组织一次活动帮助解决难点,因此设计本次活动。

“阿细跳月”是一首彝族名曲,通过倾听、分析乐曲特点,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少数民族不同于汉族的风情,引起了解各民族的兴趣,推动主题的发展。

自制ppt

1、第一次听前: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

听后讨论:听到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前:这首曲子不但好听,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请你找一找。

听后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听后讨论

提升:这是一首五拍子的音乐,很特别。

倾听一小段,试着找找节拍。

2、第四次听前启发引导:五拍里也藏着一个小秘密。

听后讨论

提升:五拍又分成前面3拍和后面2拍……(用幼儿的发现提升)

再次倾听,尝试用拍膝+拍手的方法表现

要求:前三拍拍膝,后两拍自主创编动作

幼儿可与同伴协商

激趣:后两拍“嘿嘿”

1、这首曲子藏着这么多特别的地方,它的名字也很特别,叫”阿细跳月”,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曲子。阿细是一种称呼,阿细人生活在我们中国的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叫彝族。彝族喜欢在月光下围成一个大圆圈,绕着篝火跳舞,所以就有了这首曲子“阿细跳月”。

2、欣赏教师的示范

附动作:由五拍组合成“三步弦”(双臂左右摆动、换脚跳三步,按节拍击掌的同时空中蹬两脚)

本次活动对幼儿是有挑战的,尤其是在倾听方面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从活动现场效果来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能感受并发现乐曲的特点,最终达成活动目标,但花费的时间较长,可见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关注培养。但幼儿对此类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一方面是音乐的特殊性对他们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活动的设计也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本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有价值的。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三

欣赏《阿细跳月》

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 × × ×× ×”。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课件,多媒体

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

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习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

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听音乐)

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说。

师总结: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

5/4 ×× × × × ×× ×

(平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

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

那像“× × ×”的节奏我们叫它?

(引导学生说出“切分节奏”)

(3)、 师生交流,拍一拍节奏

a、 师:你会拍这个节奏吗?拍給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谁来试一试?

师:拍得好不好?(好的话给与掌声)

我们一起来拍一次。(学生拍)

b、 师:很好。听老师拍一次。

(教师拍,渐强)

师:你觉得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由弱到强。(渐强)

师:再听一遍,听听是不是这个效果?

你们来试一下?

师: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渐弱吗?试一试

生做。

(学生说,并做一做)

(4)、表现快慢

生说。

师:我们来试试!

4、 再次聆听,继续感知。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刚刚我们了解了这段音乐的特点,接下来再欣赏一遍,把你听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唱一唱、动一动。

1、了解“阿细跳月”

(师讲“阿细跳月”的故事)

2、学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学会后跟着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赏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阿细跳月》,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动作?我们一起跟着跳一跳。

4、师生随乐舞蹈

师:他们跳得好开心,我们也一起来。

师:火把节没有篝火可不行,老师这有几把扇子,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用扇子表现篝火(边说边做动作)

老师这还准备了铃鼓,谁来敲响我们节日的鼓点?(边说边敲铃鼓)

我们其他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来跳“跳月舞”。

(师生同乐)

5、小结

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四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是彝族一支系的名称。阿细跳月原称阿细跳乐,是阿细人举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舞蹈,娱乐、交际和择偶的重要媒介。阿细人自称“高斯比”,意为“高兴地跳”,也称“跳大三弦”。起源于弥勒县西山可邑村的彝族阿细支系。据调查,阿细人跳乐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它的来历无文字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但都与火有关。阿细跳月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跳乐,男女老少皆宜,可同场起舞,为2/4节拍,舞步简单;发展到第二阶段时,男女只独脚颠跳,为5/4节拍,即为现在的阿细老人舞;发展到第三阶段为青年舞,动作和乐曲热烈奔放,为男女青年对舞。阿细跳月时的助舞乐器主要是笛和三弦。 1946年,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及弥勒、路南两县在昆明求学的葬族学生到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的彝族地区采风。联大师生看到阿细跳乐总是在月夜进行,于是将“跳乐”改为“跳月”。

此后,经过舞步的不断改创和规范,乐曲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激情似火的阿细跳月,跳到了全国和国外,曾先后参加过国庆庆祝活动演出,世界青年联欢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国艺术节等以及一些重大运动会、博览会上的演出。真是“跳得山欢水也乐,跳得云舞天也旋,跳得百鸟飞来看,跳得满山荼花开”。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乐曲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乐曲之一。 。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五

日常活动中,幼儿听到有关民族音乐的旋律会随其自由舞蹈,但幼儿园很少将民族舞蹈融入日常教学中。本次音乐活动将彝族阿细支系的音乐《阿细跳月》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能体验民族舞蹈——竹竿舞,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1.在了解竹竿舞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在竹竿上跳,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

2.在活动中尝试三人合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3.尝试跟随音乐进行节奏乐、图谱游戏等活动,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风格。

在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幼儿欣赏民族音乐舞蹈,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民族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相关课件与图画、民族服饰、竹竿、幼儿用书第6页。

1.准备活动。

幼儿将竹竿当马骑,来到活动场地,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民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需要用到竹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着节奏做律动,熟悉节奏及旋律,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竹竿舞。

观看竹竿舞的课件,让幼儿对竹竿舞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黎族,那里的人会用竹竿玩什么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吧。

大家一起观看课件。

教师:他们把竹竿放在哪儿,在干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他们是怎么跳的,竹竿是怎样移动的?

小结:这种舞叫竹竿舞,竹竿的移动叫打竹竿。

3.幼儿学习跳竹竿游戏。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下竹竿舞呢?

教师和配班老师三人组成一组做示范。幼儿三人一组自由分工,自己尝试跳一跳,教师巡回观看。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玩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幼儿:会碰到脚,两个人动作不能统一……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竹竿舞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

请一组幼儿做示范,教师从旁指导。先两个人一组练习打竹竿,老师跳,再请幼儿三人一组试一试。

4.幼儿表演。

幼儿穿上民族服饰,准备表演竹竿舞。

教师设置分组的区域(两组或三组),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表演。其中每组两人打竹竿,其他幼儿跳舞,并进行分解练习。如打竹竿的幼儿先练习,跳竹竿的幼儿观察,然后再练习。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将舞步与节拍和节奏对应,再进入竹竿之间进行表演。

5.可视化音乐游戏。

翻开幼儿用书第6页,请幼儿把虚线的音符描成实线,并随着音乐点音符,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6.简单小结。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自由进行竹竿舞的游戏。

在音乐区中提供音乐磁带和录音机,让幼儿自由表演。

播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

结合美术活动、社会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体会音乐所表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的喜悦。

【过程与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能够说出乐曲当中的主要乐器。

【知识与技能】

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重点】

能够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热烈红火的风格特点,根据旋律感受音乐的变化。

【难点】

能够认识乐曲当中出现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解《阿细跳月》的背景故事

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而现如今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今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神奇的地方去聆听《阿细跳月》。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聆听全曲,教师提问:听完之后,同学们能够从音乐的情绪、旋律的特点、力度速度的变化说说你的感受,同时也能够把自己的感受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情绪热情奔放,欢腾跳跃,速度也逐渐加快将热闹欢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三)探究学习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乐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

2.教师展示一些民族乐器的图片同时播放民族乐器的音色并用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示乐器音色。

请学生聆听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并能与其颜色对应的色块连接起来。

学生举手做出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三部分并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区别?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

5.在歌曲最后教师播放尾声,让同学们分享一下舞会结束后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在聆听过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让我们感受到人们激动愉悦的心情。

6.最后完整的聆听全曲感受,热情浓郁的音乐气氛。

7.教师带领学生哼唱主题旋律,体会在月色的笼罩中,篝火的映照下人民热烈欢腾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以四人为一小组为《阿细跳月》创编舞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为优秀的小组颁奖。

(五)小结作业

在弥勒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歌像山里的泉水一样甜,绚丽浪漫的舞蹈像山里的流岚一般美。居住在西山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集体舞蹈“阿细跳月”,是出落这歌舞海洋中一枝独秀的山茶花。它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半个多世纪以来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备受国内文艺界和国际友人的青睐。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份芬芳永远的传递下去,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七

日常活动中,幼儿听到有关民族音乐的旋律会随其自由舞蹈,但幼儿园很少将民族舞蹈融入日常教学中。本次音乐活动将彝族阿细支系的音乐《阿细跳月》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能体验民族舞蹈——竹竿舞,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1.在了解竹竿舞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在竹竿上跳,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

2.在活动中尝试三人合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3.尝试跟随音乐进行节奏乐、图谱游戏等活动,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风格。

在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幼儿欣赏民族音乐舞蹈,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民族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相关课件与图画、民族服饰、竹竿、幼儿用书第6页。

1.准备活动。

幼儿将竹竿当马骑,来到活动场地,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民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需要用到竹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着节奏做律动,熟悉节奏及旋律,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竹竿舞。

观看竹竿舞的课件,让幼儿对竹竿舞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黎族,那里的人会用竹竿玩什么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吧。

大家一起观看课件。

教师:他们把竹竿放在哪儿,在干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他们是怎么跳的,竹竿是怎样移动的?

小结:这种舞叫竹竿舞,竹竿的'移动叫打竹竿。

3.幼儿学习跳竹竿游戏。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下竹竿舞呢?

教师和配班老师三人组成一组做示范。幼儿三人一组自由分工,自己尝试跳一跳,教师巡回观看。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玩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幼儿:会碰到脚,两个人动作不能统一……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竹竿舞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

请一组幼儿做示范,教师从旁指导。先两个人一组练习打竹竿,老师跳,再请幼儿三人一组试一试。

4.幼儿表演。

幼儿穿上民族服饰,准备表演竹竿舞。

教师设置分组的区域(两组或三组),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表演。其中每组两人打竹竿,其他幼儿跳舞,并进行分解练习。如打竹竿的幼儿先练习,跳竹竿的幼儿观察,然后再练习。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将舞步与节拍和节奏对应,再进入竹竿之间进行表演。

5.可视化音乐游戏。

翻开幼儿用书第6页,请幼儿把虚线的音符描成实线,并随着音乐点音符,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6.简单小结。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自由进行竹竿舞的游戏。

在音乐区中提供音乐磁带和录音机,让幼儿自由表演。

播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

结合美术活动、社会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人音版阿细跳月教案六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八

1、欣赏乐曲《阿细条月》;了解彝族歌舞、服饰、传说、节日;学跳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基本动作。

2、集体相互配合营造表现“欢乐的火把节”的节庆歌舞场面。

3、感受彝族的多彩文化,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欣赏彝族歌舞,感受彝族歌舞的快乐场景。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五拍组成的三步弦的动作表现。

解决办法本课只学一个代表动作,并放慢速度示范,清晰的讲解,对每个学生都做亲自指导。

中国地图、西昌市图片、vcd歌舞剧《月亮部落》、cd《阿细跳月》、彝族服饰、“月亮”夜光粘贴、红彩绸。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溜号;爱听故事、活泼好动;因此本课教学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传说故事穿插在音乐舞蹈当中。即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又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一、导入

1、谜语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

(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

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

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

……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

2、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

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

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

三、歌舞《阿细跳月》

1、故事《阿细跳月》

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席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席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3、讨论乐曲风格特点。

4、学跳《阿细跳月》基本舞步--三步弦。

前五拍节奏为xxxxx,前三拍往左平移跳跃三步,第四、五拍右脚空中蹬两脚。5--10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五步组成的三步弦,双臂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

a学跳、指导

b男女同学面对面跳一跳(背景音乐《阿细跳月》;

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女对跳,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5、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a你知道彝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是什么节吗?

b谁能讲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和庆祝场景?

c师总结讲述传说故事和节庆场景。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

6、歌舞《阿细跳月》--欢乐的火把节

a将教室的窗帘挡上,课前棚顶贴的夜光“月亮”

便出现亮光,营造特定的气氛。

b穿红衣服的同学在圈内舞动红彩带,代表火堆。

c男生将书卷成桶状当作火把,两手握举,在内圈随乐曲节奏顺时针跑动。或模仿弹三弦、吹笛子的动作,顺时针跑动。(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d女生与教师在外圈手拉手跳一跳“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