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5篇)

最新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13:17:13
最新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5篇)
时间:2023-03-25 13:17:13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篇一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习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一)对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习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 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

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和第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各地干旱图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不少有关水资源的资料,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收集到的信息,并说明资料来源。

2、阅读资料p105页(阅读宝贵的水资源片段,了解我国及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阅读任务:

(1)用笔勾出相关的统计数据,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

(2)说出你阅读此片段的感想。

3、交流学习结果,板书:2300立方米 、1/4、121位

看了这些数据和你收集到的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课前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水龙头1分钟漏水试验,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测量了一分钟的漏水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1)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平均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一天 1年(365天)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升水?(如果1立方米约重1吨)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吨水?(2.628升=2.628吨)要求学生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约为3吨

(2)在统计表中选择恰当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发现,滴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板书: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1、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生说说收集到的节约用水的资料)

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106页第3题。(运用调查的和计算出来的数据解决问题)

2、 周围有那些浪费水的现象?你能算出一年全国家庭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吗?

(老师提供信息①全国大约有1.5亿个家庭,②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个水龙头漏水,然后结合前面已得到的结果算一算全国的家庭一年大约浪费多少吨水)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 3单元 分数除法

第4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分数四则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运算。

【导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下面的计算题。

(1)(9+11)×6

(2)75+20÷5

(3)100-10×4

(4)80÷(60-40)

教师:学生计算前提问,上面的每道题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一步?

教师:指名四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回答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篇二

1.出示例3。

(1)让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2)同桌交流,集体汇报展示有价值的信息。

(3)分组交流,展示思路(2种)。

(4)根据思路怎样列式?

(5)分组交流,这道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6)学生试算,指名板演。

(7)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学生自己解决,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可小组内交流。

3.师生共同小结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篇三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 =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篇四

1.出示÷9÷。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分数连除怎样计算呢?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4)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让学生板演。

可能有以下几种:

a.÷9÷ b.÷9÷ c.÷9÷

=×÷ =× =×

=÷ = =

=

(5)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讲。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分数连除的计算方法。

2.出示×÷。

(1)分组讨论,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2)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讨论:以怎样简算这道题?

3.出示÷(15×)。

(1)讨论,这道题的运算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

(3)指名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检查。

(5)师生共同归纳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四、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4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并说出解方程的依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六、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七第15、16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2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1,练习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培养自己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充分感受转化的美妙与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口算练习:

2、根据算式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自学教材p30页的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观察比较上面3道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回忆一下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说说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4、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填在课本上,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合作探究】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出示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1)明确题意,小组合作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2)汇报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

两种折纸方法与相应的算法:

① 把平均分成( )份,就是把( )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个,就是。

②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3)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去计算呢?

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知识梳理】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

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才方便,当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简单,并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3.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 )。

【随堂练习】

1、书中第30页“做一做”。

2、口算。

3、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

4、完成练习七的1.2. 题.(做书上)

5、完成练习七的3题。

芳芳将m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丝带有多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内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例1的教学

师(出示下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中图2和图3各有多少个像图1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图二中有四个图一这样的小正方形图三中有9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动动脑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图一:1×1=1:图二2×2=4:图三:3×3=9。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出的得数(1,4,9).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图一开始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在前一图基础上分别加3,加5.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中小正方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演示。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表示图中小正方形个数而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1=1×1 1=1的平方

1+3=2×2=4 教师板书归纳 1+3=2的平方

1+3+5=3×3=9 1+3+5= 3的平方

师:在这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4会是什么样子?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同桌两人合作,仿照黑板上的算式,一人说等号左边的部分怎么写,一人说等号右边部分怎么写,有困难可以在草稿上画一画图.

学生合作交流,并利用规律完成例1下面题目

师:观察例1中的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正方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现,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习中我们利用计算求出了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反过来直观的图形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2、例2的教学

师:(出示例2):观察这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

生2: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

生3:从第2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师:算式右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准备怎么计算这道题?

生:意思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写下去,加数有无数个。我准备先求出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和去加第3个加数,得数再去与第四个加数相加,以此类推。

学生汇报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

1/2+1/4=3/4

3/4+1/8=7/8

7/8+1/16=15/16

……

师:谁再来说说你加到了第几个加数,得数多少?

学生汇报,板书:32/32,63/64,127/128……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得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

生2:得数的分子与分母都越来越大,说明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取得份数也越来越多,分子比分母只少一份。

生3:如果一直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会越来越接近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作业:第108页做一做,第2题。

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一)》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过程与方法,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通过将算式:3/10 +3/10 +3/10 改写成乘法算式,引出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谈话并提问:今天是小新的10岁生日。妈妈买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了生日蛋糕。他们每人吃2/9 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3个人一共吃多少个?)

(2)提出要求: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草稿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画一画,算一算,争取让同学们看清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他们每人吃2/9 个”,就是把整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这个圆平均分成9份,其中2份就表示一个人所吃蛋糕的大小,就是2/9 个。那么三个人一共吃的就是求3个2/9 是多少?

追问:你们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问题分析得很清楚,那你们是怎样列式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①2/9 +2/9 +2/9 =2+2+2/9 =6/9 =2/3 (个)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

②2/9 ×3=2x3/9 =6/9 =2/3 (个)也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

追问:不同的算式都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由此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用乘法计算更简便一些。)

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所不同的是相同加数是分数。

(3) 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9 ×3=2x3/9 =6/9 =2/3 (个)并提问。请你们看看这个算式,你能理解它是怎么计算的吗?

②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算式并提出问题:这个算式是先计算再约分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几个算式并提出问题:通过比较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母与整数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4)小练习。

(1)计算1/12 ×4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2、借助情境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1桶水有12l。3桶共多少l?1/2 桶是多少l?1/4 桶是多少l?

(1)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单位量×数量=总量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桶水共多少l?12×3

1/2 桶是多少l?12×1/2

1/4 桶是多少l?12×1/4

(3)探究每道算式的意义

1/2×3表示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

1/2 是一半,1/2×1/2 表示12l的一半,也就是求12l的1/2 是多少。

1/2×14 表示求12l的1/4 是多少。

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解决问题。

(5)小练习:

2/9 ×6= 12×3/4 = 3/10 ×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整数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1)、教材第2页“做一做”。

2)、教材第5页第3题

2、

1、计算。

3、 列式计算

(1)12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2)kg的6倍是多少kg?

(3)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长是6分米,宽是分米,这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

圆纸片 直尺 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情景导入:上面系着一段绳子的小球,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3、学生拿出圆的学具: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合作探究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精讲点拨

(一)认识直径和半径及关系

(1)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 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归纳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r= 2 d

练一练:p58做一做的第1、2题。

(二)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定半径;

(2)定圆心;

(3)旋转一周.

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3、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归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六、达标检测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

9.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10.圆的半径都相等。 (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七、课后作业

教材60页1、2题。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计算、分类,初步感知倒数的特征

1.独立计算,回顾旧知。

(1)教师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3)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设计意图:在“倒数的认识”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时,分子与分母之间的约分凸显了乘积为1的分数乘法的特殊性,为倒数的认识提供了感知基础。)

2.算式分类,关注算式特点。

师: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学生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有多种,在汇报交流时突出以乘积是否为1来分类。

3.观察发现,交流算式特点。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倒数,为学生准确、顺利地导出倒数的定义作好铺垫。)

(二)逐层深入,认识倒数

1.了解概念。

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给出倒数的范例: 3/8 和 8/3 互为倒数,3/8 的倒数是8/3 。8/3 的倒数是3/8

让学生说说上面算式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当学生说“5和15 互为倒数”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5的.分子是几?分母是几?概括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2.理解概念。 ‘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除了两个数的积为1外,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如果一个数大于1,另一个数一定小于1。

3.练习巩固。

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1题;让学生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辨析,深入理解倒数的意义。有了第一环节对倒数的初步感

知,学生很容易“定义”倒数,但是未必能准确理解倒数中的关键要素,因此本环节通过分析

定义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概念。)

(三)交流探讨,会求倒数

1.探讨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3/5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5/3 3/5 × 5/3

6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1/6 6 ×1/6

2.思考特例。

小组讨论:l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

3.运用方法。

师:用刚才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1)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29页第3题。

4.概括方法。

通过对下列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概括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如何求整数的倒数?o有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

(3)如何求分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不难,关键是“完整地概括”和“严谨地思考”。因此,此环节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充分说“如何找倒数”,再交流找到的“特别的倒数”以及更多关于倒数的发现。以“发现--质疑一-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思考更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四)练习深化

1.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2题,判断这些说法对不对,并说说为什么。

2.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9页第4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3.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5题。

师:小红和小亮谁说的对?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倒数概念的辨析,深入理解概念,对比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

的计算,为后面分数除法计算学习做准备。)

(五)回顾总结

教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7课时 分数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交流合作,对学习有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理对于分数的适用。

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在整数乘法的运算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简便计算。25×7×4 0.36×101

【自主预习】

3大胆猜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自学第8页例6、第9页的例6并补充完整。看有什么发现。

【新知探究】

1、通过利用例6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2、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3、小组计算 + × ,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

4、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我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 )乘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仔细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随堂练习】

1、拆数练习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认为拆数的目的是什么?

2、在□或〇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符号,并说明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练习二的相关题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第4单元 比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

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

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8题

2、练习十二的第7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数学教案

第4单元 比

第1课时 比 的 意 义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3、自学教材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 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

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

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 )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

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

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知称是什么?

③试写3比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

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求比值的方法是:用( )除以( )所得的商是( ),它可以是( ),也可以是( ),还可以是( )。

3、观察,你能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吗?

4、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3∶5= 90∶2 =

2.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0.375∶0.875= 0.25∶ 0.75 = 2.6∶3.9=

4、完成 教材练习十一的1-3题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面积计算及应用。

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宣布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以便熟练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上一节平面几何图形复习题。(板书课题:平面几何图形复习课)

(二)复习过程

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

(1)出示长方形图。

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

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b

(2)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后,就变成什么图形?它的特征是什么?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2

(3)平行四边形。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指出它的底和高。

面积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

指名口述推导过程,并说明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线割开的两部分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图略),从而推导面积公式。

板书: s=ab

(4)三角形。

出示连接两条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割开后引出三角形。

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做底,对应几条高?

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b÷2

(5)梯形。

①由平行四边形引入梯形。

②梯形有什么特征?面积怎么求?

板书: s=(a+b)×h÷2

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说,老师用完全一样的梯形图片拼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

③复习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6)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及面积,现在利用公式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列式口算下列图形面积。(单位:dm)

2.填表。(面积单位:m3;长度单位:m。)

3.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思考题: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用不同的方法)

(单位:cm)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复习发现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复习了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老师借助直观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形式的表象,进行知识之间的沟通与整理,这样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练习设计有层次:先是基本图形求面积,然后给数据填表,求阴影面积,求组合图形面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7课时 扇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扇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难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此板块分课型,有些课型可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情景导入】

1.教师拿出扇子并打开圆形折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想到什么图形以及哪些和圆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新知探究】

让学生观察四个扇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扇形有什么特征。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知道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教师结合抽象出的扇形,介绍圆心角的概念,并在圆上标出。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扇形,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扇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得:

1、扇形都是圆的一部分。

2、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

3、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让学生动手测量书中几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并在图上标出圆心和圆心角的度数。 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扇形都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每个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这个角就叫做圆心角。

教师在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圆心角。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扇形,了解了扇形和圆的关系。

【随堂练习】

1、找出上图中的扇形。

2、下列哪个图形是圆心角?为什么?

3、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2、理解圆的直径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难点: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2、用铁皮剪成一个圆环,内圆半径4厘米,环宽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情景导入】

下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米,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新知探究】

阅读与理解

生1: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

生2: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

分析与解答:

在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从图中可以看出:

2×2=4

3.14×1×1=3.14

4-3.14=0.86

从图中可以看出: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呢?

左图=0.86r的平方; 右图=1.14r的平方

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我国唐代有一块外圆内方的铜镜。它的直径是24厘米,外部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2、有一根31.4米长的绳子,三名同学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小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小数》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5课时 分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计算下面各题:

; ;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技能,为学习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