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总结(3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总结(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26:34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总结(3篇)
时间:2024-03-20 19:26:34     小编:zdfb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总结篇一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xxxxxx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减负提质多措并举、校内校外同时发力,着力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积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我市“双减”报道积分排在全省前三名。全市中小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科学布置课后作业,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着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课后服务上做“乘法”。全市425所公办非寄宿制学校和216所有走读生的寄宿制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率达到100%,惠及学生240331人。

在学校建设上,市教育局克服困难,争取政策、统筹资金、协调资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更多孩子“就近上好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感、幸福感极大提升。加强学前教育普惠性建设。2021年,我市新(改、扩)建19所公办园,目前13所已投入使用。拟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8所,各县(市、区)民办幼儿园自主申报共计22所,超额完成4所。

2021年,我市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全市寄宿制学校改造任务为80所,共改造校舍面积平米,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将学院附中改制为公办完全中学,新增公办初中学位750个;2021年中心城区新建公办圣惠小学和第五幼儿园,9月已经顺利开学。新建规划十小,并扩建大运幼儿园。

“在新的一年里,全市教育系统要强化担当作为,强化自身建设。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执行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勇于干事创业、敬业担当,把工作做得更实在一些,更接地气一些,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现新时代教育干部的新作为,打造教育幸福乐园,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名实相符教育强市’作出积极的贡献。”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说。

2021年,市委、市政府聚焦群众所需,回应民生所盼,医疗、教育、就业、脱贫领域的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项项暖心举措普惠于民,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今年,各项民生重点工作将立足新起点,扬帆再起航,继续谱写新篇章。(记者 李宏伟 裴旭薇 魏 濛 郑 菲)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总结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大力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迈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有效提升。

2021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遵循“可持续、可复制”“患者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的改革目标,把深化医改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我市13县(市、区)医疗集团按照“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由省级医院和县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的“医联体”,进一步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需求。

2022年6月21日,全市人民翘首期盼的市医疗卫生园区正式揭牌。这是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吕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医疗卫生园区建成后,市疾控中心由原面积约6900平方米,增加到2万平方米左右,智能化疫苗冷库和华北地区一流的pcr实验室,使新建的疾控中心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功能等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卫生检验检测能力、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能力均大幅提升。市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使用面积达790平方米,将成为兼具急救指挥、院前急救和转运病人为一体的综合急救中心,未来将实现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应急值守、日常监管、视频会商、资源管理、应急评价、在线培训、模拟演练等信息化管理,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在全省皆属领先。

医疗卫生园区建成后,不仅补齐了我市医疗卫生设施设备落后的短板,完善了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市人民医院等四家单位早已蓄势待发,通过招聘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建设、狠抓技术进步、夯实内涵质量、提升服务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努力使全市医疗健康“软实力”与新医院、新设备“并驾齐驱”。

在全力将医疗卫生园区打造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行业标杆的同时,今年我市还将抓好市传染病医院、孝义市中心医院、离石区中医院等项目建设,开通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实施“智慧医疗+5g协同诊疗”项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生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希望。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着力做实社会保障这一民生工程,全市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特殊人群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是民生大事。我市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出台了相关文件,扩大了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持续跟踪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状态,常态监测不留死角、动态帮扶不留空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脱贫户除给予发放最低保障金、安置部分脱贫户在乡村公益岗位就业兜底保障外,还利用吕梁山护工等产业项目,多渠道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让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2021年1月起,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年7140元;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年5093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400元。全年惠及困难群众18万人,支出资金11亿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全市认真落实国家、省稳就业政策举措,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全力开展领券、培训、发证工作。组织申报企业、技工院校、社会评定共49家机构进行职业技能认定工作。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31679人,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就业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同时,我市还确定了195个重点社区(村),对其中的失业、就业困难、零就业家庭人员等重点帮扶对象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和援助,有效保证了就业稳定,各项创业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今年,我市还在继续开展全民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全年将完成培训3万人,新增技能人才万人。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费代缴。建成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完成500户特殊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今后,我市还将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共建共享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总结篇三

古浪是一个40万人口的贫困县,水资源稀缺、风沙干旱一直是困扰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民生问题更是该县干部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古浪县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不断变革和调整的发展大局中,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构建社会救助体系,迈开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伐。近两年来,县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配套资金900多万元,优先保障了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使党的惠民政策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暖了广大群众的心。

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困难群众喜上眉稍

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走进黄羊川镇最偏远的西窑村,一条十几米宽的干河沟横亘在眼前,河沟两边散居着十几户农家,一伙大人小孩正围在村中央农户的院墙上看农村低保提标扩面评议结果,个个喜不自禁。这次提标扩面,西窑村所有绝对贫困家庭已全部享受农村低保,以此为标志,全县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古浪于1月实施农村低保,全县有万多名困难群众率先享受这一惠民政策,1月、7月两次提标扩面后,低保人数扩大到万人。今年1月起再次提标扩面,保障标准由年人均685元提高到728元,月人均补差达到52元,低保人数扩大到万人,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覆盖。与此同时,该县城市低保标准在152元的基础上提高10%,达到167元,5420名城市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标准提高15元,达到111元。城乡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群众无不对党的惠民政策拍手称赞。

五保供养呈现亮点——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走进古浪县土门中心敬老院,一排排崭新的平房瓦红墙白,在绿树的衬映下显得落落大方。院内五保老人有的在吹拉弹唱,有的在娱乐室门前廊阴里下象棋,个个衣着整洁、悠闲自得。五保老人均两人一间房,室内用带有淡蓝色条纹的pvc吊顶,花色瓷砖铺设地面,显得宽敞明亮。60多位五保老人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这是古浪县投入使用的第六个农村敬老院。

近年来,古浪县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将符合五保条件的2589名孤寡老人、孤寡残疾人和孤儿全部纳入了五保范围,五保供养标准也先后两次提标,达到每人每年1400元。为了改善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该县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扩建干城、民权、西靖敬老院,新建海子滩、裴家营、土门敬老院,统一购置了卧坐具及其他生活用具,全县敬老院集中供养人数达到370人。计划投资960万元的古浪中心敬老院在县城新区奠基动工,成为该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亮点工程。

在加强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县大力加强敬老院规范化管理,采取“定编制、定待遇、不定人”的办法,聘用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29人,按院长月工资550元,服务人员月工资500元的标准落实了工资待遇,敬老院各项经费由敬老院设立专账,指定专人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

危房改造惠及千家——特困家庭住有所居

站在西靖乡平原村北面的沙丘上南眺,半山腰一孔孔废弃的土窑洞与山前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形成鲜明的对照。20,民政部门在该村实施受灾群众建房项目和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项目,使6户病残家庭告别土窑洞,入住新瓦房。

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是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古浪县精心组织实施这一惠民工程,民政部门逐村逐户排查摸底,对长期居住在土窑洞、茅草房、土坯房等危房中,且无自我改造能力的特困家庭建档立卡,纳入建房计划。年,为320户特困家庭户均补助6000元,完成危房改造。安排4200多特困户实施危房改造,惠民工程惠及更多特困家庭。

医疗救助彰显特色——病残家庭甜在心里

古浪县于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城市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08年对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采取重大病与常见病救助相结合,病前、病中、病后救助相结合,全额补助与差额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了制度创新,扩大了救助覆盖面,提高了救助水平。该县黄花滩乡麻黄台村的管生荣,患有严重心脏病,2008年病情逐渐加重,巨额的医疗费用使原本衣食无忧的四口之家不堪负重,民政部门及时给予医疗救助,分病中和病后两次救助医疗费万多元,解决了医疗和生活难题,拂去了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阴影。像管生荣这样得到及时救助的家庭不胜枚举,全县自实施医疗救助制度以来,累计救助大病患者2734人次,救助资金410多万元,还为2万多名特困群众资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20多万元,受助对象无不嬉笑眼开。

救灾机制逐步完善——灾区撑起一片蓝天

进入古浪县南部山区,到处是种植地膜洋芋的农民,一片一片地膜犹如一浒浒白色的涟漪。走进田间地头,只见地膜下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似乎在向人们展示耕耘的希望。古浪已连续多年遭受严重干旱,这两年县上把推广地膜洋芋作为干旱山区发展旱作农业,抗灾自救的主要措施,民政部门安排抗旱救灾资金400多万元,并组织采购调运救灾洋芋、小麦籽种,扶持旱作农业发展,全力抗旱救灾,为万多重点受灾群众撑起了一篇蓝天。

近年来,古浪县把提高灾害应急处置、防灾自救和灾后救助能力摆上县乡两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修订了《古浪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分项预案,制定了《古浪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灾害预警预报机制、抗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重大灾情部门会商机制、救灾资金保障机制和救灾物资储备机制。“5·12”地震灾害发生后,迅速作出应急反应,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为951户、2970名“三孤”、“三无”人员发放临时生活补助金万元、补助粮134吨。同时,组织开展“情系灾区,奉献爱心”募捐活动,全县干部群众为地震重灾区捐款190多万元。卓有成效的救济救灾工作成为古浪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

在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古浪县还制定了面向城乡低保边缘家庭、因病、因灾和意外事故致贫家庭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组织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使社会救助体系更趋完善。去年至今,全县用于救济因病、因灾和意外事故致贫家庭的资金达380多万元,面粉60万公斤,城乡困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火烤。

社区服务日臻完善——和谐之音奏响山城

夕阳西下,古浪县城中心绿地广场杨柳依依、华灯初放,优美的音乐喷泉喷起高高的水雾,使人顿感无比的凉爽。音乐喷泉周围,一百多名中老年妇女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轻盈的步履翩翩起舞,这是社区组织的中老年健身秧歌队正在表演健身舞蹈。

近年来,古浪县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成立了中老年文化艺术团、音乐协会、书画协会、秧歌队、社火队等社会组织,依托老年人活动中心、县城中心绿地广场、龙泉公园、文化馆及社区活动场地,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活动,小小山城洋溢着和谐温馨的气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