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四篇)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09:25:21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四篇)
时间:2023-03-25 09:25:21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一

1、探索使用辅助材料让纸片入水不湿的方法。

2、探索垂直杯口扣入水而纸不湿的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操作,并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1、第一次操作材料:皱纹纸、塑料包装纸、透明塑料袋、可封口塑料小袋、牛皮筋、一次性塑料杯、玻璃小瓶、剪刀、宽透明胶带若干、清水5盆、干毛巾若干。(每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透明一次性杯人手一只,皱纹纸。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纸片不怕水的游戏。我要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小纸片沉到水里而纸片不湿。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请你思考一下自己准备怎么做?你想选择什么材料呢?

1、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你们都想好办法了吗?好,下面就来试一试吧!如果你试了一次还想试第二次,必须用毛巾把工具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试完一种方法,你可以再试一种。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幼儿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幼儿予以帮助。

3、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教师及时点评。

(1)成功的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法,同种方法的幼儿进行补充讲述。

"你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

(2)没有成功的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同伴帮助寻找不成功的原因。

"有谁没有成功的,让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教师: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纸也就湿了。

1、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刚才是用了桌上的材料,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也找到了原因。现在老师要出难题了,只用一只杯子,能不能让小纸片沉到水底而纸不湿呢?

2、幼儿取出杯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倾听幼儿的方法,及时奖励成功的幼儿。

3、请成功的幼儿讲述方法,并演示。

4、教师清晰演示全过程,边演示边实验要求: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5、幼儿讨论寻找原因纸片不湿的原因。

"刚才我们把纸严严实实包起来才不会湿,而杯子口这么大,纸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

6、:是空气把杯子密封起来使纸不会湿的。现在,我们把这个魔术带到教室表演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二

下午起床,仁雅在喝水时随口说了一句“好热呀”,浩新小朋友马上对我说:“你用嘴多吹一下就不烫了。”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没有办法使我这杯热水快点变冷?”孩子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办法。幼儿在这方面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其实平平常常的生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我设计这一活动来引领幼儿运用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1、能用多种方法探究热水快点变冷的秘密。

2、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1、杯子,内装有热水;

2、温度计(6)、冰块、冷水、扇子、筷子、空杯子、脸盆(内装有冷水)、毛巾等;

3、“热水快点变凉”实验操作记录大表、每组一张记录卡。

1、《小猪喝水》故事导入,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凉些?

(1)组织幼儿讨论,让热水变凉的快捷方法。

(2)请幼儿一起来分享交流经验。

2、教师,找出生活中易于操作的方法,记录在“热水变凉”的实验操作表中。

(1)引导幼儿猜想:提出问题:哪种方法可以让热水的温度降的最低呢?

(2)请幼儿分别在并记录表中记录。

1、操作材料,幼儿分组进行“热水变凉”的实验操作。

(1)操作材料,请幼儿商量,每组选用其中一种材料进行实验。

(2)教师讲述实验操作的要求。

(3)实验在3分钟内让热水快点变凉。

(4)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计时,3分钟后停止实验活动,请每组幼儿来测量热水降温的度数,并记录在卡片上。

2、交流分享,讨论“热水变凉”的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操作表中。

(1)请幼儿观察:实验后,哪组热水温度降的是最低的?并记录在操作表中。

(2)集体讨论:为什么这种方法能使热水凉的'快?

教师:

(1)小朋友帮助小猪找到了能使热水最快变冷的方法,小猪在这里要谢谢小朋友。

(2)如果使用不同的降温方法,热水降温的速度也不同。我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学着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操作用具,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三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水的温度变化。

2、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1、材料准备:相关的温度计、量杯、记录纸、笔

2、场地准备:音乐厅(分组活动)

一、幼儿集中讨论

1、教师在桌面上摆放热水,让幼儿猜测:“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请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测。

t: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水会变冷)

2、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水变冷了。

t:你用什么办法知道水变冷了?(用手摸、嘴巴尝、温度计测量)

二、幼儿分组实验

1、教师请小朋友按照自己预想的办法进行分组实验,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记录实验结果。(温度计两人一组)

t: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请你们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并且将自己的结果用多种方法记录下来,温度计小组的小朋友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好吗?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将它记录下来,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三、教师小结(集中幼儿)

请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及结果,教师重点鼓励一些有创意的幼儿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使幼儿在经验总结中获取新的知识与信息。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热水的秘密”,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样的效果,使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小百科:本词条是包含对“热水”字典的解释,热水冷水的作用区别,热水器的定义和解释,对“热水”的词语释义,词语解释(出处、示例等),在药典中的术语解释,热水洗脸的好处等。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四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三脚架”支撑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一)出示图片,师:这些图片里有个共同的小秘密,它们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讨论: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 “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