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并不是仅仅指教师课前分析,而是把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情分析应贯穿于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下面是可圈可点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通用16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分析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何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难度过小对学生可能没有挑战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
(二)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预见学习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却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只按照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无法达到、突破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为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学情分析不能停留于表象,要通过观察、询问、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内容、学生尚缺乏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机等.这样才能了解到真正的学情,让教学有的放矢.
三、能够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学情分析应当如何实施
学情分析并不是仅仅指教师课前分析,而是把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情分析应贯穿于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一)课前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难点和“预测可能性”的分析
当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存在疑问,不清楚应该如何确定时,我们就应该进行课前学情分析了:当我们不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时;当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时;当我们无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时;当我们不清楚学生的思维路径,无法确定学生思维的难点在哪里时.
学生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文本、课标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个体经验等.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免除或减少无效劳动,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学生的学习起点还可以分为大众起点与个体起点.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如北京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无论是从教材还是从课标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从课前学情分析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但是追问“为什么”,学生却说不出所以然了.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呢?显然,应是计算公式的由来,而不是计算公式的记忆.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用单位面积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去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上.在小组合作测量4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总结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前不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见,由于教师进行了充足的学情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教学重点,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二)课中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或延时分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学情分析,一方面,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并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对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实时分析的情况,可以在课下通过对学生纸质作品的分析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
(三)课后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思分析,通过改进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经历过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一定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思考,这些都是学情分析的宝贵资源.另外,学生课后的练习情况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既可以看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平移”一课第一次授课完毕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发现在前测中对学情的分析是不足的.前测题目中并没有涉及学生在方格中对“点”和“图”平移的掌握情况.通过重新前测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于对“对应点”的感受不够深刻.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做了如下修改:在进行“点”的平移之后,加入了“线段”的平移,并且是一条水平线段进行左右平移.这时学生发现,要正确描述线段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必须找到一组正确的对应点.在教具上,我把两条线段左端的端点用黄色彩纸进行包裹,右端的端点用粉色彩纸进行包裹.授课中我发现,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迅速分化为两个阵营:一部分同学是看了两条线段之间的空格数;另一部分同学注意到了相同颜色的端点才是一组正确的对应点,才是线段上的同一个点平移前和平移后的位置.因此,通过辩论,在“平移线段”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很好地攻破了找对应点这个难点.在接下来描述三角形的平移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将在图形上找对应点这个方法迁移运用,成功攻破了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成功攻克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介绍:王真,北京市北京小学通州分校.
篇2:《春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执 教:庄笑娟 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指 导:吴思剑 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教材分析: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本册书的最后一篇精讲课文。课文描写了春联给新春带来的喜庆气氛,介绍了春联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对春联的准确理解。
这篇课文结构上颇具特点,内容上清新流畅,琅琅上口。很多词语适宜学生诵读,积累。特别是文中的五副春联意境深远,音律优美。让人感受到春联的音韵特点和深远意境。
课文开头就创造了一个欢快、喜庆的节日氛围:一幅大红春联、一个倒帖的福字。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当大家大声念着这些春联时,会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与希望。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其余4幅春联,也能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朗读,不断把学生带入。紧扣特点。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 “对仗”,注重音节上的停顿,自然把对仗的词语划分开来,一读,学生就感知了对仗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必要知识,开拓了阅读的空间,感受祖
国语言文字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重点: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春联的意境美、对仗美、声律美 教学媒体:多媒体 设计思路: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干脆利落的节奏来提振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再通过一副副红红的春联,让学生融入春联那浓浓的文化气息中,诵读春联,品味春联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
二是读中感悟,欣赏春联之美。对春联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之美的欣赏,对春联对仗之美、声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春联的反复诵读、感悟、体验的基础之上。因此,课堂上我设计了不同层次要求的读:找出春联后的初读略读;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描述春联描写的美妙意境时的“以读促悟”;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这些春联时的“以悟促读”。每一次的诵读,都让学生对春联的美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是自主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品读春联内容的丰富多彩,还是学习春联讲究对仗的特点,我都把发言权交给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春
联来交流,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教学中安排的“补春联”、“送春联”的实践活动,也让学生再自主探究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体会到了春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特点,还掌握了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更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例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梯子”。
四是拓展延伸,建立语文大课堂。好的结尾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所以,在教学完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春联的用字精妙,还渗透了春联的其它特点:讲究平仄,如何通过“平仄”来区分上下联等,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产生的情感更加立体、丰厚、久远。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播放课件)
聆听这欢快的音乐,欣赏这喜庆的场景,你想说什么?(新年到大家很高兴)
2、说到春联,还有一段历史呢?
五代时期,出现春联雏形,后蜀皇帝孟昶曾令大学士辛寅逊写过一副桃符,这副桃符是中国最早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到了宋代,在除夕前夜,挂桃符成了普遍现象,宋代王安石曾在《元日》中这样写到:“爆竹??”
春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热闹,他曾为一个屠户家写了一段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春联给我们带来快乐,为节日增添喜庆,让我们感受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继续诵读春联,揣摩春联,去感受春联的美。(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瞧,大红的春联贴起来了。(播放课件,欣赏一副副春联)
2、刚才我们一起在春联的百花园中——浏览 “览”是本课生字,请大家跟着老师写一写。
什么叫“浏览”?(大略地看、快速粗略地看)除了可以说浏览春联,还可以浏览什么?(书籍、新闻)
请看这一句话: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指名读。从这一句话中,你读出什么?(春联多,从“各种各样”中体会) 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句话。(还感受不到多,谁再来试试) 你还读出什么?(春联的美,从万紫千红中感受到)
你能读出它的美吗?
春联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全班同学一齐来读好这句话,读出春联的多美。(齐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诵读春联,请大家翻开课文130页,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笔划出课文引用的四副春联。
①老师请四位同学读这四副春联(指名读、齐读)
②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这四副春联,这四副春联反映什么内容呢?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汇报你的学习收获,先自己说说,再和同桌同学讲一讲。
读了 这副春联,我(知道了、想到了、仿佛看到了??) 。
A读了“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幅春联,我仿佛看到了小草绿了,杏花开了,美丽极了。
还有哪位同学也能谈谈你对这一副春联的理解。(谁再来谈谈你对这副春联的理解) 读了“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幅春联,我仿佛看到了
绿草茵茵,杏花开满了原野,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小鸟在枝头歌唱,春光美丽灿烂。 (课件播放)瞧,春天到了,满地绿茵茵的青草,一树树粉红粉红的杏花,连绵数里,美丽无边。
谁能读出这副对联的美(指名读)
师评:杏花开得还不够灿烂,谁再来试试。
春草如碧丝,杏花如红云,一副春联竞让我们感受如此丰富的色彩,
怪不得作者说: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谁再来交流这百花园中的其它对联。
B读了“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幅春联,我仿佛看到春天到了,溪水潺潺地流着,山上开满了野花,太阳照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我仿佛看到了春天重回大地,大自然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在明媚春光的照耀下,祖国到处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色。码头上,一艘艘集装箱货轮装满货物,整装待发;工厂里,机器轰鸣,一件件产品从流水线上下来,又发往全国各地;商店里,摆满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争相购买??
还有吗?(街道上,人流如潮??) 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 一副春联竞让我们想象出如此丰富的画面。
难怪作者说: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C读了“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我知道了只有辛勤劳动,家庭和睦,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安居乐业,尊老爱幼) 这副春联蕴含着多么朴素的生活哲理啊!
(播放课件)瞧,他们笑得多开心啊,谁能读好这副春联。(指名读) 勤劳创造财富,和睦共生和谐(齐读) 再看这第四副春联
D读了“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开了,春光灿烂美好。爆竹声声,辞旧迎新,预祝一年平安吉祥。 把你的祝愿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看,梅花开得多烂漫,来年又是一个好光景。(齐读)
③经过大家的一番揣摩,这四副春联反映什么内容已是一目了然。谁来给它连连线?
指名边连边说。
春联是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联是歌,吟唱着美好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着秀丽的春光;春联是梦,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春联就是这样万紫千红,美不胜收,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各样 板书:万紫千红内容丰
④捧起书本,和老师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四副春联。
师:春联内容丰富,情致优美,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
4、整理错乱春联。
①老师课前收集了四副春联,不过是乱的,想一想哪些是配对的。
田园无限美,山河分外娇。花开富贵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华夏百花艳,神州万象新。事业随春长,风光逐日新。
②这四副春联分别反映什么内容呢。我们来填空。
我们游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春联中有的赞美了自然风光,如 。有的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如 。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 。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如 。
师:春联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呢?所以人们常说:
“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开卷有益”中的“卷”是书本的意思,在这个句子中“卷”指的是——春联。“益”是本课生字,上面跟哪个字很像?大家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写成“兴”,跟着老师写。
“益”有四种解释,1.增加2.好处3.更加4.古同“溢”,水漫出来。“开卷有益”选择哪一种解释?
三、学习
二、三段。
读读春联也是有好处的,读读
2、3段,看看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收获?
1、春联讲究对仗。
师:什么叫对仗?书中有介绍吗?(字数相等) 以“绿柳??”为例,上下联均7个字。
还有吗?(词类相当)什么叫词类相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成语对成语,地名对地名,人名对人名??)
再揣摩揣摩,除了课文所讲,你还有什么发现?聚集最后一个字。“岁”“年”意思一样,既然意思一样,我们就全换成年,行不行?请同学全换成“年”读一读。 说说你的感觉?(很别扭,读起来不够动听)
这也是春联的一种用字技巧,讲究对仗,还要避免文字重复。
2、春联还有别的特点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什么叫“抑扬顿挫”? 我们先去看上去一段视频,听一听春晚主持人是怎样读春联的?(播放视频) 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抑扬顿挫”吗?(有快有慢,有高有低) 学主持人的样子读一读,背一背文中出现的五副对联。(自由背) 小组对背
3、春联之所以抑扬顿挫,和谐和动听,是因为它具有平仄相对的规律。 普通话一二声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以“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为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后一个字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
师:春联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让我们感受到特的声律美。(板书:抑扬顿挫声律美)
所以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四、拓展练习
1、对对子游戏
轻松一下,来一个对对子游戏 桃——( )花——( )天——( )春花—( )鸟语—( )青山—( ) 加大难度,补春联 凯歌盈大地,
春色满 。 (人间、中华) 人勤春光美,
家和 。(万象新、幸福多)
2、关于春联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解缙妙联斗乡绅》的故事你们听过吗?(播放视频)
乡绅觉得解缙的春联在气势上压倒他,很生气,命人砍掉竹子上尖,解缙在上下联又各加了一个什么字?(短、长)
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结果又把乡绅气得是暴跳如雷,可是却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有趣吧?历史上的妙联趣对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收集一些。
3、不同地方要贴上不同的对联,咱们做一个送春联的游戏。 理发店商店报社学校应该贴上哪个春联呢
进来蓬头垢面,出去容光焕发。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访天下大事,写人间真情。价廉销路广,物美顾客多。
师:春联是一种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华夏子孙。春联是一条纽带,牵动着千千万万漂泊他乡的赤子之心。春联是黄山黄河,春联是长江长城,它树起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奔腾着华夏儿女的激情。
五、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诵读春联,揣摩春联,了解了春联的特点,理解了春联的意思,这真是——万紫千红内容丰,抑扬顿挫声律美。
六、作业。
1、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
2、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春联,在班上交流。
3、请你为班级创作一副春联,要求既能表现节日欢乐气氛,又能激励同学努力学习。
篇3:《春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春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的语言精练,中心突出,通俗活泼,引导学生去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地展现了春联的民族特色,同时让学生了解春联的特点——讲究对仗和和谐动听的声律美,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整理、填补、完成春联,从而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幅春联。
2、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特点(对仗、声律美),知道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道理。
设计意图:
《春联》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语言精练,生动地说明了春联具有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围绕学生而开展。
一、课堂上体现人本思想,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学习新课中的读春联、谈感受、还是之后延升的整理春联、填春联等诸多环节都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着个体独特见解的人。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发挥想象、发表看法,尽情畅谈个人体验。
二、注重过程,“听、说、读、写”相结合。结合是语文教学之本。学生们在这过程中主动积累知识,积极实践,在自我的感悟中,感受成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自主、实践的课外延伸作业,打破书本的界限,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将生活和文本相结合。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些词语新朋友,谁愿意再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呢?
出示词语:气氛 和睦 揣摩 抑扬顿挫
张贴 增添 浏览 欣欣向荣
歌颂 辞旧 声律 开卷有益 指名读
2、人们常说“开卷有益”,那谁能说说打开书本多看书的好处呢?指名说 板书:开卷有益
师小结:打开书本我们能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能从中感受到声律美,能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既然诵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春联》这一课,从春联中感受开卷的益处。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出示:自由读课文,读完后,不看书,说说你对春联的初步认识。 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用自由读的方式来读懂课文,用说的方式来外化读懂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上书本,指名说说对春联的认识。
师:春联不仅代表着喜庆,它还寄托着许多美好的期望,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大年初一,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家家户户都张贴着春联,你感觉怎么样?
(开心 自豪
幸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开心自豪的心情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出示五幅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这么多春联,我们只能大致看看,用这里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浏览
“各种各样:写出了春联的--------(多)
“万紫千红”写出了春联的--------(多和丰富) 板书:多 丰富
3、这么多丰富的春联,谁愿意来读一下 指名读,齐读
4、每一幅春联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谁能来说说呢
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四幅春联。
5、自己再读读这四幅春联,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句式:读了“----------------,-------------------。”这幅春联,我-------------------。
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练习纸,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设计就是让学生能以四副春联为载体,调动积累,领悟语言内涵,读出个情个意,运用语言,充分抒发心中所思所想。)
6、没想到小小的一幅春联,能让我们有这么丰富美好的感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幅对联。男女分开读上下联,齐读。
7、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对联“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美,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让你们也来感受一下。 板书:声律美
师范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春联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写春联更是其乐无穷,让我们——
出示:读读第二小节,说一说春联应该怎样写?
生自学
指名交流 (对仗
字数相等
词类相当) 板书:对仗
2、谁能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具体说说写春联的方法。 生交流
3、知道了什么是对仗,我们就要来显显身手。 出示:蓝天对(
)
桃红对(
) 地北对(
) 细雨对(
)
(设计意图:适时的练习,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的同时,加深巩固了知识的获取)
4、看来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都已经找到写春联的秘诀了,让我们一起端起书本,一起读第二小节,感受一下中国的春联的“源远流长”。
齐读
三、引导实践:
1、中国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联,老师收集了一些,但是不小心弄乱了,请同学们帮助老师一起来整理一下。 出示:
田园无限美
灯照吉祥岁岁欢 事业随春长
山河分外娇
花开富贵家家乐
瑞雪兆丰年神州万象新 万众共兴开拓走
九州同唱奋飞歌 春风催旧岁华夏百花艳
风光逐日新 组织学生交流,完成连线。 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调动语言、运用语言,掌握文本规律。)
2、谢谢同学们帮助老师一起把这些春联整理好了,作为奖励,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愿意听吗?
(讲故事)引出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从前有一个秀才家门前有一片竹园,里面的竹子很茂盛,于是过年的时候他在家门前贴了衣服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看到秀才家门口贴着这样的对联,很生气,就把竹园里竹子的上半部分给砍掉了,秀才见了以后,在门上的对联下加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第二天财主见了以后,更加生气了,就命仆人把整个竹园的竹子都给砍了,韭菜便又在对联下家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
)。)
下联是什么呢?多了一个什么字呢?想一想? 生交流
(有)
3、老师这里有一幅未完成的对联,谁能补充
出示: 风拂千条柳
雨----万朵花
生:润/抚/飘/落/淋--------
师小结:这些词都能和“拂”对仗起来的,但是“拂”是比较轻比较柔的,哪一个和它相对最合适。 (润) 齐读对联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通过让学生整理春联、补充春联引导学生参与写对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轻松掌握春联讲究对仗美、音律美的特点,从而突破了本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师总结:其实,春联与古诗、成语一样,都是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果能下工夫背诵、积累一批名联,你一定收益匪浅。
四、课外实践: 课后搜集自己喜欢的春联,到春节的时候向亲友提供几幅春联。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需要有一个“大语文”的情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环节让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个提升,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附板书:
春联
对仗
多
声律美美
开卷有益
篇4:《春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李艳萍
第一课时: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难理解的词读出意思,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3、通过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熟悉四幅春联,了解春联的内容,感受春联的声律美和对仗美。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初步了解春联内容,感受春联的声律美和对仗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鞭炮声乐和《恭喜恭喜》歌曲
师:同学们,听着轻松欢快熟悉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像过年)。是啊,春节的脚步起来起近了,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因为它意味着万物复苏、草木更新的春天将要来临。在我国,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
2、出示一副春联,教师告诉学生读春联的方法。
3、揭题。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欢天喜地地张贴大红——春联。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可见春联具有非凡的魅力。到底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指题)春联,学习——春联,欣赏——春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板书)春联,去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4、读题。让我们高高兴兴地读一读课题,再高兴一些。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疏通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要求:遇到生字多读两遍,没见过的词语多读两遍,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第一组词语,(张贴、浏览、揣摩、声律、言辞、奥妙、增添、歌颂、和睦)指名读,再齐读。要求读出意思,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3、学习临摹四个生字(律、辞、增、添)要求:看(间架结构排布均匀);想(长短避让笔画协调);临(点顿分明笔锋清晰)。教师范写,学生临摹。
4、出示第二组词,通过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5、将学习过的所有词语带进课文,逐句逐个朗读。
6、按提示给课文划分段落。(内容和特点)
三、精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句话,伴音乐指读。师:那么人们喜欢选择什么样的春联张贴在自家门上呢?
1、默读课文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春联,用波浪线画出春联的内容。 想一想它们的意思,然后放声读一读。
2、指名读春联
3、在这五副春联中,你最喜欢哪一副?为什么喜欢?想好了同桌交流一下。
4、集体交流、点拨(随机指着相应的春联) 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⑴这副春联中有两个表示色彩的词用得特别好,你知道是哪两个吗?(绿、红)好在哪里?绿和红两种不同的色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浪漫的春光,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由两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无边的春色。
⑵谁能想象出这种美丽的春光吗?
⑶这副春联中还有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吗?(一年、十里)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写出了秀丽的春色。
⑷同学们看,现在把“又是”“依然”这两个词去掉,变成“一年芳草绿,十里杏花红”又成了另一副春联。比较一下,这两副春联有什么不同?
(每年都是这样,去年这样,今年这样,明年、后年还是这样,都是呈现出这样美丽的春色,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含欣喜之意)
⑸你能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㈡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川兴
⑴这副春联中,老师也认为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妙,你知道是哪两个吗?(秀、兴)妙在哪里?(“秀”写出了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春回大地,山清水秀)“兴”什么意思?(写出了神州大地百业兴旺的景象) ⑵“日”是指什么?同学们,难道太阳照着神州,祖国大地就百业兴旺了吗?这里的“日”还有别的意思吗?(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温暖的阳光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繁荣兴旺)
⑶读这副春联,能读出兴旺蓬勃的景象吗?指名读,齐读。 ㈢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副春联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
㈣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⑴“竹”是指什么?(原指翠竹,现指爆竹,有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在人们的心中有祛灾避邪的作用。 (2)齐读,祝愿天下的人平平安安。
(3)教师引读四幅春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容——各种各样
四、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揣摩体会春联的语言,领会到了它潜词造句的简洁、精妙、传神,语言形象、生动、凝练,有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春联》,感受春联带给我们的无穷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四幅春联,感受春联的特点,了解春联的内容美、对仗美、音律美。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通过读悟,感受春联的特点:内容美、对仗美、音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四幅春联
1、引读复习。
2、送春联。春联表达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对象选择。眼下,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想把这几幅春联送给亲朋好友,同学们能帮我参谋参谋吗?
(1)、我的一个朋友通过辛勤劳动,今年收成特别好,该送? (2)、有一个亲戚是做生意的,该送?
(3)、我的一个小侄女非常喜爱美丽的春天,该送?
(4)、师恩难忘啊!我想过年时送一幅春联给我的老师,表达我对他的祝愿,该送?
二、感知春联的特点。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2、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对于对仗,大家一定不明白,那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4、我们试着来读一读。
5、读了这副春联体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几个词中可看出。(舒眉辞
开口贺)
适当点拨
辞:送走 6、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7、请在前面几副春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副,试着给它对对看? 8.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板书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只要我们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9、选择你最喜欢的春联读一读,请读出春联的意思。
10、听你们读春联真是一种享受,点评:这个同学读得真是太棒了,她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声音有高有低,又快有慢,很有节奏感,这样,我们就能读出这些词语的音律美,这其实就是春联的第二个特点——抑扬顿挫。
11、自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春联还有什么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12、结合板书小结:春联是祖国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它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具有声律美的特点。
13、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
三、课内实践
1、整理春联。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2、补充春联。老师想自己写一幅春联送给我的老师,可是需要你们根据我的上联来帮我补充下联。
3、根据本课学的词语创作春联。
4、介绍对联。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对联的种类很多,比如挽联、喜联、寿联、行业联、装饰联等。我们曾经学过的……复习。
四、总结
1、师就板书上的四个字创作一副对联,让学生朗读感受。
2、师: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一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如果肯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就更能帮助我们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了!
3、最后,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骄傲、自豪地读吧,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祝愿送给我们的祖国,送给远方的亲人,送给听课的老师,同时也留给自己吧!伴音乐齐声朗读本课所学的五幅春联! 板书:
内容——各种各样 24 春联
对仗美
特点
声律美
篇5:文天祥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出示文天祥图)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
这些词语中,哪个生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快把正确的读音提示给同学们。(重点读:脍)
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
2.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 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
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3、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第9自然段)
3.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阐述。
汇报、交流: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2)第5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引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朗读
(3)第六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朗读
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朗读。
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4.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
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5.拓展:
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多次严词拒绝劝降浩然正气
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国捐躯
教学后记:
教学中能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篇6:情暖冬至主题活动方案
一、冬至的简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也称汤团或汤圆、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二、活动背景
为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继承传统习俗,享受健康娱乐,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在这充满激情的十二月份,冬至节的步伐慢慢迈近,这正是我们举行活动的好时期,也是我们宣传自己,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大好时机。而作为新时代的代言人,大学生总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对新奇的活动必定会踊跃参加,同时也是为了展示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增进思想交流,繁荣校园饮食文化,拓宽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三、活动目的
1、在冬至来临之际,让所有在院的同学一起过节,增进大家之间的亲密联系和相互交流,也各自送上节日的问候。在集体的温暖中度过异地的传统节日、感受家的温暖、集体的温馨。
2、通过亲自动手包汤圆、煮汤圆,让全院同学能更真切得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更多具体的工艺,比如包汤圆的方法和馅料的搭配等等,以轻松的方式进一步锻炼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3、感受节日气氛、发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习俗。
四、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21日下午13:30―15:20包汤圆煮汤圆
15:30―16:30邀请师生品尝汤圆
五、活动地点
理工第一食堂餐
六、参加对象
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系全体师生
七、活动内容
“汤圆”的制作及吃汤圆共庆冬至佳节
八、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宣传:海报、横幅、广播站宣传、报名单传单
1、海报:3张贴在宣传栏(其中三期1张,教学楼1张,食堂1张)。
2、广播稿4篇:于19至22号连续广播宣传。
3、横幅2条:内容(待定),挂在校园、宿舍醒目处、活动现场等以增加宣传力度。
(二)参加方式:组织各班全体同学参加
1、安排人员到各班进行通知,请各班同学于21日13:00到食堂的班级定点进行汤圆的制作。
2、各班同学到各班活动地点同庆冬至,共品汤圆。
3、主材料由赞助商提供,副材料材料由各班自行决定,21号13:00―13:30摆放到各班活动地点。
(三)邀请主持人:2名(待定)。
(四)会场所需物品:照相机4台,邀请摄影协会。一个音箱,两个移动话筒
(五)布置场地:
九、活动流程
1、13:00―13:30布置会场、工作人员、各班安排人员将食材排放入各班的活动地点
2、13:20各班代表团入场
3、13:30由材料系主任张厚安老师致开幕辞
4、各班进行汤圆的制作
5、16:20邀请嘉宾入场,进嘉宾席
6、有请嘉宾致节日庆贺
6、16:30各班同学就席,同庆冬至佳节
7、由请到场嘉宾致闭幕辞
十、活动的后续工作
1、拍照留恋:各位领导嘉宾,学生会成员,全体人员。
2、各班班委及学生会人员留下整理现场卫生
3、对活动的照片进行展示(待定)
4、学生会主席及部长做工作总结
十一、经费预算:
1、横幅2条:单价80元/条
2×80=160(元)
2、预备面粉100斤:单价5元/斤
5×10=500(元)
3、活动气球:单价16元/包
2×16=32(元)
4、一次性手套:单价4元/包
4×25=100(元)
5、饮用水:单价10元/桶
6×10=60(元)
6、海报:单价80/张
3×80=240(元)
7、白糖:单价4元/斤
4×10=40(元)总经费:160+500+32+100+60+240=40=1132(元)注:以上为我方调查的市场价格,部分物资商家可以直接提供以节省开支。
我们将本着最真诚的态度与您合作,愿合作愉快!!!
篇7:中期试卷、学情分析及教学反思
中期试卷、学情分析及教学反思
本次中考,六年级数学采用学区统一命题试卷,按照学区统一安排实行轮换监考,考试成绩全学区排名评比。我校六年级数学,参考11人,及格6人,及格率54.5%,优秀2人,优秀率18.18%,位居全学区12个班级中的第10名,也就是倒数第三名。成绩不理想,为查缺补漏,提高成绩,现结合试卷、学情分析作如下教学反思。
本次试卷题目,难易适中,题型全面,较为科学全面的涵盖了六年级数学前半期的教学内容。但就是对比例这一部分,只涉及到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解比例,没有考查正反比例级比例的应用。这也是成绩不够理想的一个方面,按照以往惯例,还有教参等上面的中考题,比例这一部分应该属于中考考试范围。中考前,我将近用了三周时间,学习复习巩固这一部分内容,而对前面的内容用力不够。
参考的11个人,只及格6人,优秀2人,但这样的成绩也在我的预料之中。不及格的5人,1人智障考了1分,3个人都考了20分以下分别是15、16、18,另外1人考了56分。考56分的徐文波同学,在前半期我还用力在抓,集合每一节课都提问或板演测试。这个班的11个同学,女生占到6人,整体来说,学习较为被动,不能做到主动积极学习,更很少有多学能做到“不耻下问”。也许是女生多的原因,也或许是五年级以前都是女班主任的原因,11个人都显得比较文静,上课回答问题声音极小,有时还装作不出声,对错指导语都都不出声,很是让人头疼。学困生中还有同学抄袭做作业。我多次鼓励学生,不怕你说错或做错,就怕你不说或不做,上课欢迎大家回答问题,出错了,老师才能对症下药,帮你解决问题,解答你的疑问,帮你打通学习中瓶颈。但同学们西安的还是很被动。抛开数学课,我也曾给他们分享美文,鼓励并增加他们的信心,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当时看似有效果,过后依然又是老样子。考十几分的三个同学,我不仅没有抛弃他们,反而很关注他们。上课提问一些简单的知识概念,对他们的.作业也降低要求,可以比其他同学做得少,但前提是自己队里认真完成。但这几个同学实在是以前只是欠账太多,常常跟不上教学步伐。
鉴于这样的学情,后半期即将进入全面的系统复习阶段,我思来想后准备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期能有所提高和进步,能让孩子们在毕业时能取得较为优秀的成绩,让后半期的数学学习能成为孩子们的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折点,成为他们一生难忘的学习黄金时段。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深挖研究每一部分的复习内容,教学设计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眼球,把每一节课都当做新授课来上,关注学困生和边沿学生。
2、注重基础的同时不忘拓展巩固提高,向高优秀率努力。给学困生补基础,给中等生施加压力,让优秀生更上一层楼。
3、抓好计算这一基础,计算总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和重点,没有强硬的计算关,很难在其他知识或提醒部分有成突破,更谈不上优秀的成绩。
4、因材施教,特别关爱学困生,帮助他们重塑信心,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学习。多找他们倾听学习困难,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做他们的帮扶者。以朋友般的姿势走进他们,帮助他们。
5、适时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能做到有的放矢。
6、收放有度,给孩子互相帮扶结对子的机会和空间,发挥小老师的强大功效。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磁场。发挥氛围效应。
7、要求学生做到预习、复习、课后作业等方面,布置作业不机械重复,不超量,根据学生学习认识接受程度分层布置作业。
8、坚持面改作业,面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站在学生的立场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9、科学设定教学计划,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10、把每一节课当成公开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环节齐全,目标达成和重难点突破要达成。向每一节课要成绩。
篇8:带学情分析《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篇9:带学情分析《观潮》教学设计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状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水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水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状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水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水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水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装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哪些词最能表现潮水涌来时的声音?”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长──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色──白色城墙──白色地裂
潮来后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学的实施。
五、小结
1、“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悟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篇10:数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智者娟子发表于-2-19 10:19:00
本册教学内容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加法,图形的拼租,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这册教材的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为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概念。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集合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除了安排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37人,其中男生20人,女人17人。班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浓,大部分学生能按预定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王凯翔、徐勇、顾珂帆等几个同学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速度慢。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我班同学观察能力较弱,粗心大意的毛病严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交流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
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计算速度慢的问题,本学期我会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口卡,加强练习,提高计算速度。
第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学生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本单元教学课时:3--4课时
上、下、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教学内容:1-2页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副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于长江,一艘轮船正穿桥而过,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一辆辆汽车行驶着,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还认识到,上下位置关系不是绝对的,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教学前后时,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教学时,也可以利用此图进行实地演习。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教学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南京长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教学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3.体验前后的相对性(请3位同学到前面来,按顺序排好,面向南。)大家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他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呢?
师:向后转。现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1、因为发生了变化。
2、因为脸朝的方向不一样了。
3、因为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的位置就不一样了。
师:真聪明!(教师进行小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个物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首先要看面对的方向或者和谁比,面对的方向不同,前后的位置就不同。
(四)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上下
前后
教后反思: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感知“左右”。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游戏、动手操作,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应用意识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用品:挂图
教学内容3-4页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通过让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在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从此建立左右标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左右
1、师: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老师可高兴啦!你们高兴吗?(高兴)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还有位小朋友,大家请看…(出示课件)看了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这是谁?
生2:它在干什么?生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们都举的是什么手?(右手)
2、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右手经常做些什么?3、师:你们的另一只手是什么手呢?(左手)
想一想:我们的左手经常做那些事情?
4、师:看来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很大,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很多的事情,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出示课题)
5、师: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许多器官也可以象“手”一样分为左和右。请小朋友们自己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然后告诉小组内的其他小朋友,好不好?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寻找亲兄弟”。(要求:小组每个人都要参与寻找的活动,找出自己身体中的“左右亲兄弟”)。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要求边指边说。
6、小游戏。
师:小朋友们愿意和米老鼠一起做个小游戏吗?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来做:(出示课件)
伸伸你的左手伸伸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左手蒙右眼右手蒙左眼
…
7、师:你能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用“左”或“右”说一句话吗?学生自由的说。
二、操作观察,理解左右
1、按要求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摆摆学习用具。听要求:先摆文具盒,再在文具盒的左边摆数学书,在文具盒的右边摆一个橡皮擦,在橡皮擦的右边摆一把直尺,在最右边摆一支铅笔。请小朋友互相看看,你摆对了吗?
师:仔细观察所摆的图形,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汇报给大家。
如:从左边数数学书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右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从左数橡皮擦排第几个?从右数呢
2、自由摆。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打乱顺序,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它们的排列顺序。(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摆放,互相提问,教师参与)
3、师小结:请小朋友把学习用具收起来放到课桌的左边,我们要养成随时整理自己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三、体验“相对”,确定左右
1、刚才同学们摆得又好又快,老师想祝贺你们,让我们握握手好吗?
师:握手应该伸那只手呢?
师和学生面对面握手,问孩子们有什么发现?(我们伸的都是右手,为什么不一样呢?)
小组同学面对面握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并讨论汇报:为什么伸的都是右手,而方向不一样?(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与大家同向(A、B、C
师:B同学在左边,还是右边?
引导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儿又说B在右边?
(比较标准不同,左右不同。)
3、观察:讲桌上的粉笔与黑板刷
师:谁左谁右?站在老师的角度观察,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观察角度不同,左右不同)
4、找“右边”的游戏,师生一起感受左右的变化。
师生面向黑板,找右边在哪里?
师生一起向左转,找右边在哪里?
师生继续向左转,找右边在哪里?
…
5、学生演示:上下楼梯。
师:现在老师想考一考大家,想想平时我们学校规定大家上楼道都要靠哪边呢?既然上楼下楼都靠右,那左边是不是就
篇11: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分析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分析不同的文本。这样,“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问题的提出
《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净化说、作者寄托说和时代感伤说等。而通过百度和中国期刊网检索,笔者共查询到《长恨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共14篇文献。经过分析,其中9篇文献重点在讨论《长恨歌》有哪些主题。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些结论,即有哪些主题。对于一个学术界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能讲得清楚呢?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偏误。那么,对于《长恨歌》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选修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和阅读知识的积累。据此,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结论不如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告诉学生《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来领会主题来得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指出: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本文就从文学鉴赏教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长恨”,以达到“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
二、从叙述重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为“恨”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玉环两人为叙事对象,描写了“恨”的起因和表现。全诗共八百四十个字,集中描述的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恨”,即遗憾。此外,诗歌的题目和结尾各出现了一个“恨”字点睛,前后呼应,凸显了“文眼”,强化了“恨”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我们把全诗的内容用表格分析如下:
从上表看,诗歌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从开头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恨”的起因。两个主要角色先后登场,一个“思倾国”,另一个“天生丽质难自弃”,前者“重色”而后者以美色自重,自然地有了后面的相遇、相惜乃至相别。可细分成三节:从“求不得”(相遇)到“看不足”(相惜),再到“救不得”(相别),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中间统一选用“不”字,三处遥相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后半部分则写的是“恨”的表现。作者极尽笔墨,描写相别之后,一个因思念而觅魂,另一个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并“重寄词”作为回应,进而引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誓言进行点题,使“恨”的主题升华。
从长度来看,全诗写“恨”的起因总共只用了四十二句,其中有三十二句是写二人的相处;而写“恨”的表现则用了七十八句,其中仅对“思念”的渲染就用了三十二句,写“觅魂”用了三十八句,最后八句则是杨玉环的“寄词”。从叙述重点来看,全诗重在抒情,诗人用大量的文字铺陈叙述二人的爱情,凸显“恨”的表现――情断之后的相思之情。相思之浓正反映着爱之浓烈,也更显“恨”之深切,对相思的铺陈渲染凸显了诗歌的“长恨”主题。
从文本本身入手,详细分析《长恨歌》的叙事重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全诗的主题毫无疑问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而带来的'永久的遗憾,也就是标题中即点明了的“长恨”。大量的篇幅用来描写相思,正是要使我们感受到二人游离于君主和贵妃身份之外的款款深情,增强“恨”的美感。
三、从押韵特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仍是“恨”
仔细分析,《长恨歌》的声律和韵脚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韵脚字的选用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意,作者更是呕心沥血,精心选择,力图使诗歌“晓畅有深意”。
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全诗的押韵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精心选用入声韵,营造紧张氛围,展现“恨”的主题
同样,为了便于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用韵情况,学习如何观察与分析,我们把诗歌押韵情况列表如下:
我们注意到,全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地方一共有四个诗节,罗列如下: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④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诗节正好分布在全诗最值得关注的四个地方,分别是全诗起始处、恨的两处表现的起始处,以及故事情节的转折点。唐朝时口语里面仍保留有入声韵,入声韵末尾的塞音韵尾([-p][-t]或[-k])使得它们发音短,收尾急促,与其他声调(平声、上声和去声)区别比较大,因此,有意使用入声韵有助于调动读者的注意力。同时,短促的音也有助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无形中扩大了文本的表现力。
仔细分析,作者对这四处的处理也略有不同。①是全诗的起始处,八句一节,下面要做具体分析,此不赘述。②是全诗的转折点,整首诗歌正是从这里开始由乐转入悲的。比较特殊的是它是跨语段的,前两句是荣宠的结尾,后两句是死别的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表现诗歌的层次性而刻意安排的。跨语段的诗节给我们一种新奇的感觉,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更好地强调了“乐极生悲”的突然变化,用隐藏的入声韵部承上启下,从而进一步突出了“长恨”的主题。③和④则分别是相思和觅魂这两个恨的表现的起始四句,同样起着标示文章转折、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二)仄起平收,由紧张到舒缓,深化“恨”的主题
作者在诗歌开头连续八句选用“国、得、识、侧、色”五个入声韵,两个主要人物在这紧锣密鼓的入声韵中先后登场。前两句以“思倾国”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汉皇”,后六句则以“难自弃”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杨贵妃,正是由于一个“重色”,另一个则以美色自重,才会有后面的故事。所以这个诗节虽为全诗的开始,但其实已经用密集的入声韵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着诗歌最后的结局。此外,诗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和“国”均为入声,一句当中刻意使用“色”与“国”两处停延,正符合王国维所说“词之荡漾处,多用迭韵”(《人间词话》),使诗歌显得沉郁,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思考。
而全诗的最后,则是连续八句选用“词、知、时、枝、期”五个平声韵,平声一韵到底,恰似一声长叹,与诗首连用仄声的紧张遥相呼应。从诗歌开头的“思倾国”和“难自弃”还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倾向,而这个诗节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评判,纯粹在于写情:“重寄词”三字,自然引出了“长恨”的主题,留下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受,将这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诗歌旋律推向了最为动人的境界。
全诗其他部分都是二至四句换一次韵,仅开头和结尾连续八句押同一个韵部,押韵的长度被刻意增加了,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注意;首尾节奏入起平收,前紧张后舒缓,配合了诗意的发展,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情绪,有助于诗意的表达。
(三)平仄相间,巧用换韵,烘托“恨”的主题
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它的韵律感。
从全诗来看,诗歌要表现“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诗歌意境,形成独特的声韵美,换韵是诗歌情感、诗思变化的关键之一。前面叙述的四个入声韵诗节就是成功使用换韵的代表。此外,在每一个语段中诗人也常常换韵,每二至四句换一次韵,根据语意选择适合表现的韵部,对其“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艺术魅力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从“君王”的角度看“恨”的起因,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君王”先是“求不得”,继而求到了又“看不足”,最后“救不得”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三处“A不B”的句式有如鼓点遥相呼应,暗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长恨歌》的叙述重点及押韵情况来看,我们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是“恨”――即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遗憾。上面我们具体展示了《长恨歌》的两种赏析方法,只有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实践,我们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应是这些好的阅读方法。学生学会这些方法后,得以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别的文本,那么,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篇12:三年级下学期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英语,从和他们的谈话中,我发现有很多的孩子是渴望学英语的,所以起初的几堂英语课他们也都非常认真。可是,当学习的单词越来越多时,有很多孩子因为记不住单词而苦恼。记不住单词,不仅别人所说的他听不懂,而且自己更是不用单独开口。就这样,教师越教越多,学生越学越没有劲儿。班上能达到优秀的最多只有五六个,良好的大约有七八个,剩下的就全是不愿意学英语的。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和家长都不够重视这门学科的缘故吧,结果竟导致学生觉得英语课上不上没关系。试想,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态度,能学好知识吗?当然这也有老师的责任。结合这几年对小学三年级课程的研究,我总结了几下以点策略:
(一)从课堂的四十分钟抓起。
1、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每堂英语课前,我会陪着孩子们一块儿唱英语歌,并且陪着他们一块儿做动作。这样孩子们可以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2、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每堂英语课上,我总是会拿着自己亲手做好的单词卡片去上课的。我告诉孩子们,卡片是老师亲手做的,如果谁会读上面的单词,老师就会把那一张奖给他,到学期末统计时,谁得到的卡片最多,谁就是班上“小小单词王”。结果,孩子们对这个还真的是十分感兴趣,他们对我卡片上的单词记忆得特别牢。另外,我还用奖励他们小贴画的方式来鼓励他们上台来用英语进行对话和表演。
3、教孩子们巧记单词。在教孩子们学习单词的过程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常规发音方法,这样对他们记忆单词有不少帮助。有时我还把一些单词串起来,编成儿歌来教他们,效果比这样干巴巴地教他们好多了。
(二)做好每位家长的思想转化工作。
要想孩子们学好英语,家长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通过打电话和放学时与家长当面交谈的方式告诉他们,现在英语课是主课,也已经纳入考试科目,希望家长们对这门科目要象对待语文、数学一样重视,并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要为自己的孩子配上复读机和与课本配套的英语磁带。同时还要求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督促孩子们每天都能在家里听半个小时的英语。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不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好多了。课本上所学的每一首英语歌曲,孩子们都会唱;课本上的部分单词,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会认、会说;而且,每堂课上的表演环节都有孩子争先恐后地想上台表演。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英语课前,班上几个英语学得特别好的学生还会在班上组织带读。我想,虽然班上的孩子还不是个个英语都学得很好,但至少这已是一种可喜的局面,同时,我也对孩子们未来的英语学习更加地有信心。
篇13:三年级下学期学情分析
一、 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卷以基础为主,以学生为本,在寒假来临之际,这样的一份试卷比较适时宜,既可以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过年,又能让孩子们自信满满的过年,或许会对孩子将来的数学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当然如果再有一两个有难度的题的话会更好。
七个班的均分均在93分以上,整体成绩不错,尽管班级之间有差距,我觉得非常正常。
二、试卷质量分析
我们的两个班的情况是:
一班实考53人,及格率100%,优秀生49人,优秀率92.45%,均分94.52分。二班实考55人,及格率100%,优秀生47人,优秀率85.45%,均分93.74分。
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有部分学生知识学得比较死板,不会灵活或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比如:二大题的5小题,三大题的5小题,六大题的5小题,这几个题都属于图形题,说明有的孩子对图形题的理解有待提高,或空间想象能力很差,亦或是动手操作能力欠缺。
(二)计算失分太多,(1)运算顺序错误;(2)计算的结果让人看不懂,不知人家的得数怎样来的;(3)把减算成减的,把减算成加的;(4)口算的结果出错的,二六十八,5+8=15,五花八门的错误;(5)抄错数字的等。
(三)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课堂上讲了不下十遍,还有孩子出错,说明有的孩子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的理解有问题。
(四)细节出错的也不少。该加单位名称不加的,该加括号不加的等。
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
1.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今后须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技巧上下功夫,让所有的学生逐步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2.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辨析与数学教学的联系,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加以区别;
3.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要有依据,解答问题要符合要求,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根据每个学期的时间长短,针对各班的实际情况,做出详尽的计划,及时指导自己的教学。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养成教育活动的开展,多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到认真思考,细心答题,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并在教学中真实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掌握最佳方法,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对自如,在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的情况下,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快乐。
篇14: 数学学情分析
一、考试结果状况及分析:
六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优秀率接近80%;及格率为98%。
二、试题分析
本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包含六种题型,填空、决定、计算、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说这些大题囊括了这段时间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纵观整张试卷,分析其具有以下特点:
1.难度: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稍难题,三种试题分数比大致为4:3:3,整体来说比平时试题要稍难一些。解决实际问题20分.
2.资料和形式:这次期中考试的资料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例、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张试卷与以往相比,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没有变化。
3.试卷特点:题型结构合理,难度适中.
4.考查知识及潜力:这张试卷考查的知识涵盖本册教材的重点分数知识,侧重分数乘、除法数学问题的解决。计算题考查一些分数的乘除的计算,填空也是分数、比的概念.
三、学生卷面分析:
1.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不强。由于学生的分析问题的潜力不强,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所以失分较为严重.好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自
己求出来的是什么。我想在教学中要在这个方面有所侧重,才能使学生高分高能。
2.计算潜力有待提高。没有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此刻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潜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必须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做题等低级错误。
3.对概念的理解不深。部分同学在回答填空题和决定题时对概念理解不深,有的出现了很不就应的错误,主要体此刻3、9题上,认真答题等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还有问题。
4.看全部试题其中第五大题操作题掌握的最好。
四、学生答题分析:
1、填空部分:
出现问题最多的第4、9小题,第4题错误主要是不认真审题,有个别同学对于数量关系分不清,造成错误。第9题是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好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题意。
2、选取题失分最多的是第1小题,这类题目练习较少,但也说明学生分析潜力较差。
3、计算部分:口算部分训练不够。部分学生口算潜力有待加强;没有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等低级错误。解方程中第一小题学生掌握不好。
4、决定扣分主要是第4、5小题,原因是是对对于新知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第5小题说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潜力太差。
5.看全部试题其中第五大题操作题掌握的最好。
6、解决问题部分:
这部分题有好多同学不能认真审题。比如第1小题不少同学都没看到还剩多少台。应用题失分的另一原因是4小题稍有必须的难度,当然也反映出学生对的分析潜力较差。
五、反思及改善措施:
1、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唯一答案”和“最优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学中让学生透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构成过程中,获取知识、构成潜力。进而到达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六、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多来自附近各个村,有小部分是外学区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说,六年级的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用心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足的地方
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七、学习状况分析:
1、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构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文章的理解不深,阅读潜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八、对策及办法:
1、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学生思维潜力。
2、发挥好生的榜样作用和转化差生,即抓好典型,防止两极分化。
3、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保证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质量。
4、改善学习行为,改善学习方法,要重视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巩固和多次重复训练重点知识,
5、提高答题技巧。
篇15: 数学学情分析
一、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三位数学教师能团结协作,共同研究教材教法,根据新课标精神要求,基本能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
开学初,我们就认真学习了教材、新课标,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用心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透过学习帮忙我们进行新授课的探索和复习课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几位教师平时能经常探讨教学工作,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超多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保证讲清重点,力求掌握知识少而精,学扎实。加强作业完成的管理,每组设数学小组长一名,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本组同学完成作业。在每次作业批改中,对存在问题进行记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补课,进行单独辅导。对后进生进行跟踪记录,发现有进步立即表扬。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内外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状况进行动态记录。为提高学生们的计算速度潜力,我们坚持课前对学生进行五分钟的口算练习,练习课上经常进行笔算测试比赛,使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教学管理尽力做到系统化,学生每单元的测试成绩都及时加以记录,并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潜力提高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更合理的数据。对所教的班的每次测试成绩
也记录,并进行分析。从记录上还可看出,一些学困生学习有明显进步,从这次的考试看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计算潜力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逻辑思维潜力也有必须程度的进步,数学发散思维潜力还比较薄弱。
虽然工作很忙,我们都能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家长构成教育合力,共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计算的问题。
学生一般能列式竖式计算,但由于计算不够细心,导致失分,有的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要求,带☆的没有进行验算。
2、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概念模糊容易混淆。
3、不少学生基本潜力和应用潜力较差,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取算法。
4、学生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马虎、书写不工整、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等不良学习习惯。
三、改善的措施:
1、注重良好的习惯培养
从卷面上看,学生的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有的甚至不打草稿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养成的后果,应当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
2、加强对易错易混概念的辨析
针对上述这些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比较练习,让学生透过练习、自己辨析、掌握。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从本次试卷成绩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教师务必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这些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及时给予补缺补漏,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和实际体验的活动机会。
5、继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6、继续给学生加强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分析和应用。
7、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和用不同办法解决问题的潜力。
透过反思我们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在教学形式上灵活一些,练习方法多样一些,适当的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决定、做出选取。
篇16: 数学学情分析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作为一名教师,你可能永久都不会满足当下的成绩,可能就是因为这些不完美赋予了我们职业的动力与成就感。
怎样了?到底是怎样了?这个大大的问号一向盘旋在我的大脑里,像是恶魔一样缠着我,揪着我。从放心到担心,再到焦虑,最后演转成痛心,我该表达点什么呢?所有都是“我以为他们会怎样…我以为他们会怎样…”爸说得对,我的我以为到底是什么?
看着他们的语文成绩我着实是心里拔凉拔凉的,作为班主任我还真不明白我该做点什么?前提是我能做点什么?w老师说我又没教语文我担心什么?确实担心也没用!下午的数学考试我极度纠结,果然没考好。我以为除了邓zz,其他人都该得优的,结果是越改越不开心,是我的得失心太重了吗?
试卷是去年的期中卷,题量适中,难度较小,都是一些基础题。新课以及练习课,这些类型的题目我们都学习过,也详细的分析过,而且结合了各种学习形式,怎样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课后反馈,课后辅导,我认为他们是掌握了,但是一检验怎样会这样?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昨日把试卷发下去,我要求他们自己改错然后再给我检查。一个一个的检查并帮他们分析错误点,85分以上的题目他们都会做,他们告诉我考试时没有读题目就开始做了,也没有去理解题目的意思,看来习惯是个大问题。我是没想到失分点最多的居然是计算题,口算题还有学生丢掉了6分,笔算丢8分的都有几个,不检查不认真是他们最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题也是一个大的失分点,很多同学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或是没有去认真思考过题目的意思,甚至有同学明白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却失分了。明白公式却不能运用,个性是灵活的运用,这是后进生最严峻的问题。两极分化很明显,部分后进生基础过差,超多的课后辅导效果也不是那样的好。
考试范围涉及了五个单元,第一个单元除了个别同学没掌握好,其他人还是不错的,当然这也需要适时的复习。第二单元我认为是他们最易掌握的,实际的掌握状况也不错,主要是不认真丢失超多的分数。第三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后进生来说很难理解,但透过连加求周长的方法他们还是会的,实际运用却不好。第五单元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也是比较抽象的一个单元。很多知识点后进生不能灵活运用,只会进行最基本的运算。课堂中他们也会用心参与,但很多时候分神、讲小话、做小动作…可能是课堂氛围还不够吸引目光,教学方法还不适当,课堂效果还不是那样的理想。
这个组合的新班级,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有进步,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不认真完成…小组的建设不完善,不太会讨论交流,不会汇报,喜欢直观的知识,抽象的理解很差…当然,我自身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教学经验,没管理经验,知识的衔接也不是那样的好,语言不够生动,简洁。
在接下来的半个学期,我会根据自己的不足,尽量完善我的教学工作,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他人的课堂聆听,反复备课,多反思多改善,调动课堂的氛围。当然,要选用最优的方法引导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
期末考试的目标是期望优秀率能到达95%以上,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期望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能有更大的进步,也期望自己有大的进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于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通用16篇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续关注我们。
【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通用16篇】相关推荐文章:
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语文【二篇】
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二篇】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方案
学情分析方案模板 学情分析方案模板初中语文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分数的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