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50字篇一
首先从个人角度讲,x经理一上午的脱稿演讲,思路清晰,条理明确。语音铿锵有力。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有积累,有准备的人。也验证了那句“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名言。尤其对公司“达博加瑞”名称的精辟诠释,让“吾”见识了文化人的底蕴。
从大方向,从公司的角度讲。前景目标规划信息的传递。增强了我们对公司的期望和信心。从小个体讲,对我们个人的启发则是:“我需要思考,在随公司一同发展的过程中,我需要以什么样的速度,迈出什么样的步伐,才能和公司同步。”更直接的讲则是:“在公司迅猛的发展过程中,我需要做什么样的职业规划。理顺我的工作思路,更多的去承担我的工作责任。
培训的核心是紧紧围绕着”团队建设和执行力“这一主题。谈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提到的是下午培训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杨经理对我们工程部提出了一个非但有针对性,且是有预谋性,逼我们工程部在现场做承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产品质量的监管“问题。当时我很冲动,很个人英雄主义的在众人面前承诺“我来吧!”我坐下来,冷静思考。用杨经理团队建设的理论方式来思考问题。我站起来表述的事实答案应该是“我们工程部的每一位员工都肩负着质量监管的工作,尤其我们一线生产的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直接的,并且时时刻刻的参与到这个工程监管的工作中来。”当然这一切的工作,都是在我们部门领导的布置和指导下进行的。
还感动于老板夫妇和谐的家庭关系带来的强大气场。在老板有批评,有赞扬,有真情表述的话中,看到一个值得员工追随的企业人的风采。
在公司文化的不断建设中,在销售同仁的努力下,达博的路会越拓越长。在生产兄弟及其它各部门的努力下,达博得路一定会越铺越宽,越铺越远。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50字篇二
“文化”是什么意思?根据我的了解,这个词最早出于《周易·贲卦》里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圣人因应天意,顺应时势人心,制定出礼乐器物,用来教化天下百姓。
从文化这个词的来源可以知道,文化是“圣人”制定的。圣人聪明睿智,并且有爱护苍生之念,故能因应现实,从中抽象出文化理念,以收到教育人心的效果。
所以文化是人文化成的东西,首先它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一个团体在经一定时期的经营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底蕴和风俗。然后圣人再在这个基础上抽象和生发,形成切合现实而又引领现实的理论,最后再用它去教育普通民众,收到化育的效果。
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产生它所需要的土壤和气候。企业文化基于现实,能够很好的浓缩总结企业当下的风气和精神面貌;同时又能引领现实,将企业所追求的理念的精神境界在现有基础上拔高,引领众人共赴愿景。
于是,在上者掌管教育和感化,在下者接受教育和感化,上下同心,意愿齐一,企业整体的精神面貌也就显现现出来了。
本着“修辞立其诚”的态度,借企业文学学习的机会,我坦陈一下自己的思想,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指正。
使命:
一提使命,很让人心头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感觉。使命者,天生抱负之谓也。说到责任,倘其中无高尚的使命感以为引领,则责任内事终必完成不好。以八维的校情,说“教育改变人生”,我觉得丝毫不为过。宗教里有大慈悲之法师,尽爱心之牧师,皆以教育人、改变人、助人向美向善为务,为达宏愿,甚者舍身饲虎、身钉木架,每每想起这些,我辄动情不已。三世轮回,虽不能普度众生,然心向往之,积点阴德,于心无愧。
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人文的东西,任何一种文化,都与人有关,无人则无所谓文化,所以“以人为本”是任何一种文化的应有之义。“人”的内涵,有狭有广,有具体有抽象。狭义地说,“以人为本”的“人”只是指个人,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广义地说,“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人群,即生活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总和。具体地说,“人”可指企业所有者、各级管理者、员工群体、甚或我们学校的“产品”——学生群体;抽象地说,则“人”字只是一个符号,正如一个人的名字一般,花名册上变来变去,似没有什么实存的意义。
“人”之内涵,既有如上分别,则对于“以人为本”之理解,自也有不同之解释。倘狭义地讲,则生活于企业中的人都可作“企业当以我为本”的思考;此种见解,固然私心太重,与中国传统之“克私为公”之主流价值观念不合,然而西方人重视个人,每个人都照顾到了,公道公理公义自也全都照顾到了,于是“照顾到个体”的结果是达成天下之大公;广义地说,则事业大家干,人人为团体,大河有水,小河自然也受惠泽。倘具体地说,则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学校为的是学生;抽象地说,则“以人为本”追求的只是一种类如柏拉图所讲的理念,理念与现实生活全可截然分开,两不相干。
校训:
人之成就,大概分两种:一种人天生的聪明灵秀,于很多事上不学而能,则他在成就某些事的过程中,自可凭借天生的长处把事做好,这种人是不需要经历饥寒冻馁动心忍性的过程的。爱因斯坦说“爱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即有动力,可见“快乐成功”绝非虚言。另有一种人,抱负出于恨意。传统中国人总结历史,认为人之成就,必要经历“生于忧患、卧薪尝胆”的过程——经验须在实践中学,智慧须在教训中得,能力须在磨练中长。应用于书生,于是有了“十年寒窗”“发奋苦读”的说法。问:这种人何以要忍痛发愤?殆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于是内在有了一股洗刷耻辱证明自己的冲动。头悬梁锥刺股,大抵出于这种因怨愤而生的抱负。
读书,有人把它看做苦事,有人把它看做乐事。有人以学语文苦,有人以学数学苦,但也有人以之为乐;有人以学专业苦,有人以学专业乐,苦累似乎并不在计较之列,何以有如此分别?我想,以学基础学科为乐的人,大抵出于兴趣——学语文是涵咏其中,熏陶美感,学数学是敏捷于思,锻炼头脑,闲来何事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他们都属于“乐之者”。以学专业为乐的人,大抵生活在现实世界,作风踏实,有意无意间做了实用主义的信徒。只是实用主义也有褒贬之分,褒义的实用主义者胸怀长远,走每一步路之前于心中都有安排,且脚踏实地能将计划付诸于现实行事;贬义的实用主义者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目光短视如鸡,只看眼下,不看将来,于是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开”的谶语。
孔子讲“因材施教”,于学生类型分析中,对症下药,于是弟子三千,各怀所能。有的学生,乐学语文,则一个月的强化,自有欢乐开怀在其中,有兴趣本就专注,何谈疲惫?但倘若他生就以学语文为苦,则张飞让他捉针,苦不堪言可以想见。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以意志矫正心态,硬着头皮从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提升爱,久之对先前觉可憎之语文萌生爱意,此亦绝非没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历事的增多,人的兴趣会转变,正如从小到大人的食欲口味会有所变化一样。先结婚后恋爱,与先恋爱后结婚,理论上讲起来殊途同归。
态度:
态度云云,一言以蔽之,在自省而已。书生初踏社会,多易犯以理想要现实之病。是以孔子教育人要少怨。任何事物,自其美者视之,貌若处子;自其恶者视之,不忍卒视。我的性格中,多有逆流而动的倾向,碰壁之后方反省,天生性情,多须矫正,此是决定一生命运之举,也是个修养问题。勿激愤,勿小气,要日日警醒才是。我的可取之处在于做事仔细认真,但同时却有较真的弊病。默默无闻不喜做表面功夫,但不善明哲保身,每遇不公对待辄心生怨愤,久之直言语泄,修养差得很。每到这时,后悔懊恼不已。今后还须努力学习孔子周游、行事不成而犹弦歌不绝的涵养。
认真做事,当保持下去;模糊做人,还须努力学习。勤奋好学,卖力工作,还要加把劲。严于律己,要有一点武士道精神,做个好男儿。正确归因,不怨天,不尤人,做事必求结果,但须合于义,否则精神死去,这一辈子活得没意思。知爱惜福,必须承认,自己还很无知;态度第一,还不够端正;学会感恩,这个不会忘本,但亦绝不培养奴性,否则虽死无憾。永远要做个正直的人,虽然这须付出代价,但依然要努力追求之,这是我的信念,多年教育的结果,否则人将不人,精神上痛苦。
严而有格:
关于“格”字,历史上有几种训法,汉儒训“来”,从某地前来的意思;南宋朱熹训“至”,至于、达到的意思;明代王守仁训“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纠正的意思;清代颜元训“犯手搓打捶弄”,击打的意思;清代龚自珍训为规范,如“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我们企业文化中的“严而有格”当作何种解释呢?
若依汉儒意思,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使之来”,通过严格要求让学生心思归附;若依朱熹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使之达到”,通过严格要求以让学生在某方面做到某种地步;若依王阳明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使之归于正”,通过严格要求来改变学生不正的作风,达到正派的作风;若依颜元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有捶打”,动手打是实现严的一种方式;若依龚自珍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有一定规范”,严格要求学生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由此看来,“格”作“标准、规范”讲似乎最为贴切,但我认为不如训为“正”讲合理。为什么呢?
规范是人制定的,一般说来,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好,可是实际操作中有个问题,那就是制定这个规范的依据是什么,以什么为更高一级的标准?规章条令的上面有更高一级的指导者,那就是理念。孟子就曾说过:“徒法不足以为政”,只有标准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即便这个标准是非常好的标准,还必须有善良意志的人去贯彻实施。否则法律就反成为乱政的工具了。
可见,执法者之有善良意志与否非常重要,惟其有善良意志,故能知何所谓“正”,何所谓“不正”,方能有心去把“不正”的事物纠正过来,使之端正。
具体回到我们的企业文化上来,“爱而有度,教而有方”,“度”和“方”都偏重于从方法上讲,还没有讲到指导方法的理念原则,因为“度”和“方”都是可以主观认定的,千人有千种理解。那么一要制定共同的规范,这个规范之合理性的前提是什么?“严而有格”正可以补充这个不足。这个“格”就是正义和正气。从上到下,不管是规范的制定者还是规范的执行者,只有居心正,教育目的才能正。
另外我觉得“教而有方”这个提法有误,应该“教亦多方”才是。教学应该有很多方法,不应该有一定的方法的。
人生活于文化中,一如鱼儿之生活于水中,仰它呼吸,而并不感受到它的存在。文化建设须人人努力为之,任重而道远。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50字篇三
“文化”是什么意思?根据我的了解,这个词最早出于《周易·贲卦》里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圣人因应天意,顺应时势人心,制定出礼乐器物,用来教化天下百姓。
从文化这个词的来源可以知道,文化是“圣人”制定的。圣人聪明睿智,并且有爱护苍生之念,故能因应现实,从中抽象出文化理念,以收到教育人心的效果。
所以文化是人文化成的东西,首先它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一个团体在经一定时期的经营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底蕴和风俗。然后圣人再在这个基础上抽象和生发,形成切合现实而又引领现实的理论,最后再用它去教育普通民众,收到化育的效果。
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产生它所需要的土壤和气候。企业文化基于现实,能够很好的浓缩总结企业当下的风气和精神面貌;同时又能引领现实,将企业所追求的理念的精神境界在现有基础上拔高,引领众人共赴愿景。
于是,在上者掌管教育和感化,在下者接受教育和感化,上下同心,意愿齐一,企业整体的精神面貌也就显现现出来了。
本着“修辞立其诚”的态度,借企业文学学习的机会,我坦陈一下自己的思想,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指正。
使命:
一提使命,很让人心头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感觉。使命者,天生抱负之谓也。说到责任,倘其中无高尚的使命感以为引领,则责任内事终必完成不好。以八维的校情,说“教育改变人生”,我觉得丝毫不为过。宗教里有大慈悲之法师,尽爱心之牧师,皆以教育人、改变人、助人向美向善为务,为达宏愿,甚者舍身饲虎、身钉木架,每每想起这些,我辄动情不已。三世轮回,虽不能普度众生,然心向往之,积点阴德,于心无愧。
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人文的东西,任何一种文化,都与人有关,无人则无所谓文化,所以“以人为本”是任何一种文化的应有之义。“人”的内涵,有狭有广,有具体有抽象。狭义地说,“以人为本”的“人”只是指个人,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广义地说,“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人群,即生活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总和。具体地说,“人”可指企业所有者、各级管理者、员工群体、甚或我们学校的“产品”——学生群体;抽象地说,则“人”字只是一个符号,正如一个人的名字一般,花名册上变来变去,似没有什么实存的意义。
“人”之内涵,既有如上分别,则对于“以人为本”之理解,自也有不同之解释。倘狭义地讲,则生活于企业中的人都可作“企业当以我为本”的思考;此种见解,固然私心太重,与中国传统之“克私为公”之主流价值观念不合,然而西方人重视个人,每个人都照顾到了,公道公理公义自也全都照顾到了,于是“照顾到个体”的结果是达成天下之大公;广义地说,则事业大家干,人人为团体,大河有水,小河自然也受惠泽。倘具体地说,则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学校为的是学生;抽象地说,则“以人为本”追求的只是一种类如柏拉图所讲的理念,理念与现实生活全可截然分开,两不相干。
校训:
人之成就,大概分两种:一种人天生的聪明灵秀,于很多事上不学而能,则他在成就某些事的过程中,自可凭借天生的长处把事做好,这种人是不需要经历饥寒冻馁动心忍性的过程的。爱因斯坦说“爱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即有动力,可见“快乐成功”绝非虚言。另有一种人,抱负出于恨意。传统中国人总结历史,认为人之成就,必要经历“生于忧患、卧薪尝胆”的过程——经验须在实践中学,智慧须在教训中得,能力须在磨练中长。应用于书生,于是有了“十年寒窗”“发奋苦读”的说法。问:这种人何以要忍痛发愤?殆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于是内在有了一股洗刷耻辱证明自己的冲动。头悬梁锥刺股,大抵出于这种因怨愤而生的抱负。
读书,有人把它看做苦事,有人把它看做乐事。有人以学语文苦,有人以学数学苦,但也有人以之为乐;有人以学专业苦,有人以学专业乐,苦累似乎并不在计较之列,何以有如此分别?我想,以学基础学科为乐的人,大抵出于兴趣——学语文是涵咏其中,熏陶美感,学数学是敏捷于思,锻炼头脑,闲来何事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他们都属于“乐之者”。以学专业为乐的人,大抵生活在现实世界,作风踏实,有意无意间做了实用主义的信徒。只是实用主义也有褒贬之分,褒义的实用主义者胸怀长远,走每一步路之前于心中都有安排,且脚踏实地能将计划付诸于现实行事;贬义的实用主义者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目光短视如鸡,只看眼下,不看将来,于是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开”的谶语。
孔子讲“因材施教”,于学生类型分析中,对症下药,于是弟子三千,各怀所能。有的学生,乐学语文,则一个月的强化,自有欢乐开怀在其中,有兴趣本就专注,何谈疲惫?但倘若他生就以学语文为苦,则张飞让他捉针,苦不堪言可以想见。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以意志矫正心态,硬着头皮从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提升爱,久之对先前觉可憎之语文萌生爱意,此亦绝非没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历事的增多,人的兴趣会转变,正如从小到大人的食欲口味会有所变化一样。先结婚后恋爱,与先恋爱后结婚,理论上讲起来殊途同归。
态度:
态度云云,一言以蔽之,在自省而已。书生初踏社会,多易犯以理想要现实之病。是以孔子教育人要少怨。任何事物,自其美者视之,貌若处子;自其恶者视之,不忍卒视。我的性格中,多有逆流而动的倾向,碰壁之后方反省,天生性情,多须矫正,此是决定一生命运之举,也是个修养问题。勿激愤,勿小气,要日日警醒才是。我的可取之处在于做事仔细认真,但同时却有较真的弊病。默默无闻不喜做表面功夫,但不善明哲保身,每遇不公对待辄心生怨愤,久之直言语泄,修养差得很。每到这时,后悔懊恼不已。今后还须努力学习孔子周游、行事不成而犹弦歌不绝的涵养。
认真做事,当保持下去;模糊做人,还须努力学习。勤奋好学,卖力工作,还要加把劲。严于律己,要有一点武士道精神,做个好男儿。正确归因,不怨天,不尤人,做事必求结果,但须合于义,否则精神死去,这一辈子活得没意思。知爱惜福,必须承认,自己还很无知;态度第一,还不够端正;学会感恩,这个不会忘本,但亦绝不培养奴性,否则虽死无憾。永远要做个正直的人,虽然这须付出代价,但依然要努力追求之,这是我的信念,多年教育的结果,否则人将不人,精神上痛苦。
严而有格:
关于“格”字,历史上有几种训法,汉儒训“来”,从某地前来的意思;南宋朱熹训“至”,至于、达到的意思;明代王守仁训“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纠正的意思;清代颜元训“犯手搓打捶弄”,击打的意思;清代龚自珍训为规范,如“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我们企业文化中的“严而有格”当作何种解释呢?
若依汉儒意思,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使之来”,通过严格要求让学生心思归附;若依朱熹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使之达到”,通过严格要求以让学生在某方面做到某种地步;若依王阳明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使之归于正”,通过严格要求来改变学生不正的作风,达到正派的作风;若依颜元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有捶打”,动手打是实现严的一种方式;若依龚自珍训,则“严而有格”意谓“严而有一定规范”,严格要求学生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由此看来,“格”作“标准、规范”讲似乎最为贴切,但我认为不如训为“正”讲合理。为什么呢?
规范是人制定的,一般说来,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好,可是实际操作中有个问题,那就是制定这个规范的依据是什么,以什么为更高一级的标准?规章条令的上面有更高一级的指导者,那就是理念。孟子就曾说过:“徒法不足以为政”,只有标准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即便这个标准是非常好的标准,还必须有善良意志的人去贯彻实施。否则法律就反成为乱政的工具了。
可见,执法者之有善良意志与否非常重要,惟其有善良意志,故能知何所谓“正”,何所谓“不正”,方能有心去把“不正”的事物纠正过来,使之端正。
具体回到我们的企业文化上来,“爱而有度,教而有方”,“度”和“方”都偏重于从方法上讲,还没有讲到指导方法的理念原则,因为“度”和“方”都是可以主观认定的,千人有千种理解。那么一要制定共同的规范,这个规范之合理性的前提是什么?“严而有格”正可以补充这个不足。这个“格”就是正义和正气。从上到下,不管是规范的制定者还是规范的执行者,只有居心正,教育目的才能正。
另外我觉得“教而有方”这个提法有误,应该“教亦多方”才是。教学应该有很多方法,不应该有一定的方法的。
人生活于文化中,一如鱼儿之生活于水中,仰它呼吸,而并不感受到它的存在。文化建设须人人努力为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