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摆小棒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学生摆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把小棒放好。对数的组成学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的阶段,如果反过来进行练习,肯定会加深孩子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有大的提升。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学前班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木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一开课,我就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看图、提问。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我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合作等的'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不了了之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11-20各数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淘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水平有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习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10各数及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数概念教学中整数部分认数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个过程。我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选择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美丽的三亚,选取了和教材编排意图相同的三亚干净整洁的街道,让学生有如来到美丽的三亚,有如亲身经历过马路,使学生受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让学生直观地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活动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技能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学生在本节课中第一次接触计数单位“十”,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本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这一理念,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在学习计数单位“十”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摆的。这样,通过捆一捆、说一说,把操作、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到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认识11-- 20 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让学生摆一摆,并想办法使别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摆的小棒是十几根,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数出是十几,进一步体验到“1个十”的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数数、看看、比比。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用数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我让学生分别数数教室里的人和物,以及课后数一数身边的数,让学生“触摸”了数学,培养了数感。
(2)数数、排数序、找关系。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为此,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数的顺序,在填数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最后的摘苹果的游戏,培养了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较好地体现了数感培养。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较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太会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响了后面的听课效率。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到“1个十和1个4组成14”,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确“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