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总结引语篇一
且原先离开的人才又开始回归。
出出进进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地处西部的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兰州大学。
人才立校 人才强校 立足根本破解人才瓶颈
“21世纪最缺乏什么?人才!”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简单明了地道出了当下中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现实。而肇始于清末民初战乱纷争岁月里的兰州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面临着师资匮乏的困境。
民国时期,时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辛树帜,为了延揽人才,常常利用兰州夏季凉爽的自然条件,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在暑期来校短暂讲学,留下“辛校长办学有三宝,图书、仪器、顾颉老”的佳话。歌谣中的顾颉老,就是辛树帜凭借私情公义聘请来担任兰大历史系首任系主任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挑起兰大理论物理大梁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一次利用闲暇和几个教研室的同事到黄河上乘羊皮筏子漂流的事,却受到时任校长江隆基的严厉批评,江校长给他的理由是:“如果羊皮筏子出了事,不但人没了,而且兰大的理论物理也不存在了。”
而真正让兰大的人才问题引起举国关注的,是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彼时,一个“兰大过去10年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的说法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难留的诸多反思,也让兰大以一种委屈的形象跃入公众的视野。
数据显示,仅2000年到2004年,兰州大学共流失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近40名。兰大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因为学术带头人的离去而被摘牌。更为无奈的是,由于一些地方为引进人才出台的“不要户口、不要人事档案、不要工资关系”的“三不要”政策,许多高端人才离开学校时往往“不辞而别”。
“不要说孔雀东南飞了,就连麻雀也东南飞了!”许多人至今对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兰大人才外流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一些单位竟然派专人驻守在兰大周边的宾馆饭店,公开亮出优厚待遇“挖人”。
“要充分认识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深刻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工作放到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首位,”兰州大学历任党政领导都对兰大人才工作的复杂性有着清醒认识,把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校离不开的人”,为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新路子而殚精竭虑。
除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郁氛围,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兰大的人才瓶颈制约,兰州大学出台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兼顾人才引进与培养两个方面,把高层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引进的优先考虑对象,把青年教师作为培养扶持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一个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
为了确保“萃英人才建设计划”的有效落实,兰大成立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小组。学校人事人才等部门积极贯彻学校人才工作“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重点,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总体思路,起草队伍规划,健全具体举措,多方招揽人才,落实相关待遇,提供个性服务,形成了多部门协作的人才工作格局。
不但如此,学校将人才引进的责任延伸到了学院层面,这也让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薛德胜和党委书记杨毅有了为引进的人才“打扫卫生”的经历。
“高端人才找单位就像女孩子找对象,她绝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也是‘四处撒网、重点捕鱼’,如果我们反应慢了,她就和别的单位‘领证’了。”杨毅说。
“除了积极主动外,你还必须要有胸怀才行,要接受引进的人比你强,也要接受来的人后来居上!”薛德胜说。
虽然有些“自讨苦吃”的意味,但苦尽甘来的喜悦让薛德胜和杨毅都觉得“很值”:通过努力,兰大物理科学技术学院教师队伍总量比2006年时翻了一番,薛德胜、王育华2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刘翔教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秦勇教授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一批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年轻教授们成为了学院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只是兰大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得益于“萃英人才建设计划”的实施,2004年以来,兰州大学共引进教授118人、副教授124人,其中有海外求学经历的达81名„„一些曾经离开兰大的优秀教师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外流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出现“盈余”,“业兴才聚”的人才流动规律在曾今的人才危机重镇也同样开始凸显。
与此同步,兰州大学还千方百计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收入待遇。近年来,先后完成了两栋教师住宅楼建设,启动了新的一批共七栋教职工公寓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学校还先后于2006年、2011年对校内津贴方案进行了调整,其中2011年新的方案将教职工的校内津贴标准整体提高了60%,大大提高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事业留人平台聚人 千方百计引进高端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熟悉兰大的人不难发现,兰大近年来新引进的学术骨干以及目前校内最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大多集聚在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基地上。这也愈来愈清晰地说明,在西部地区凝聚人才,一方面要靠待遇,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事业和平台。
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这是兰大的劣势,但也成就了兰大学科研究的特色: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以干旱、高寒、风沙等为特点的脆弱生态环境,以敦煌、古丝绸之路、八千年中华文明、多民族和谐共生发展为表征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不仅是兰大人科学研究的富矿,也成为兰大吸引相关学科有学术眼光者的“橄榄枝”。
“我当初就是看重了兰大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多学科优势,觉得能做些事,才举家回国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建平教授说。由于处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纵横交错带,甘肃是大气科学一些研究领域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8年来,在黄建平的带领下,兰大不仅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建成了半干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而且凝聚起一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正是基于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在培育和凝聚高层次人才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兰州大学坚持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的持续投入和重点建设,以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学校探索赋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以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花迎来百花香,百花争艳春满园。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吸引了一批海外知名学者来校工作,带动了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相当层次优秀人才的涌现: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付强、英国杜伦大学的牛耀龄、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的贺缠生等先后被兰大引进并顺利受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不容易,进来了“水土不服”怎么办?《兰州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中的这段话给出了答案:“要统筹考虑学科发展的差异性,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搭建梯队,注重团队建设,使人才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兰大高层次人才遴选的重要标准,就是要让来的人要么独树一帜,要么成为高水平团队的一员。
这种“带头人+团队”的高层次队伍建设模式在兰大自然地理学科的发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的指导下,以陈发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自然地理学先后有“千人计划”特聘教授贺缠生、张廷军加盟,引进的孙东怀、赵艳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3位青年骨干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藏高原和中东亚干旱区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团队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
新来的人多了,无形中会对原来的人发生影响,如何避免由此可能引发的芥蒂?兰大的做法是:“既要留住‘女婿’,又要善待‘儿子’”。近年来,兰大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一些新的
教学
科研基层组织,这些学术单位顺应人才工作的大局、以学科为基础、以研究功能为主导、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让人才各展所长,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细化了研究领域,开创了多赢的局面。2009年,兰州大学发出面向全球招聘学院院长的“英雄帖”,成功招聘到后来入选“千人计划”的胡斌教授和黎家教授等知名学者,引起各界关注。与此同时,兰大还完善了柔性使用人才的政策和机制,采取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短期兼职、合作研究、讲学讲座、学术休假等多种方式投身兰大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海纳百川的用人胸怀,结合学科建设的团队建设模式,在兰大产生了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不但成就了“名师”,也带动促进了年轻人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兰州大学创新团队数量稳步增加,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全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也进一步优化„..饱受人才瓶颈制约的兰州大学正在形成新的人才“高峰”。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培养扶持用好现有人才
走有走的考虑,来有来的追求。在兰大,更多的人还是由于看好这所百年老校扎实的学风校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选择了坚守。
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兰大首位人文社科领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留在兰大30年来,他回绝了许多单位高薪高职的邀请。在学校的持续支持和郑炳林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敦煌学博士学位点;1999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成为兰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建成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成为兰州大学“985工程”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建成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国家重点学科,一步步使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局面。
涂永强,兰大第一个土生土长起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并不是没有遇到离开兰大的诱惑:1993年,远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员的他,凭着优秀的科研成果被聘为高级研究员,这意味着他完全可以留下继续工作,并能享受优厚的待遇。然而,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母校,年轻的涂永强放不下的是他的导师黄文魁、陈耀祖等一大批老师和前辈们奠定的兰大有机化学优秀的平台、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兰大没有辜负这些为了学校发展留下来的人。涂永强所在的有机化学作为学校首批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作为学校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是学校政策的特区和投入的重点,特别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支持下,实验室的科研办公条件得以大幅提升。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他,充分利用学校优惠政策,不仅凝聚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才俊,带领重点实验室走向了国际舞台,自己也先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首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并于2009年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学术上的新人尤其如此。学校的支持让我们的第一步迈得更坚实!”回忆起自己的发展历程,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秦勇教授感念不已。与涂永强院士相比,他无疑更为幸运。博士毕业留校后不久,秦勇即在学校的支持下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研究组作访问学者,并取得不俗的研究成果。2008年,秦勇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回国后,学校为秦勇教授提供了300万元的科研启动暨学科建设配套费,并专门成立了由其担任所长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在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下,秦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显现出突出的科研能力,先后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他本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了陶瓷科技界的最高奖励——罗思•科芬•珀迪奖。
在兰大立足培养扶持现有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像秦勇一样的年轻教师在兰大迅速脱颖而出,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了个人的学术方向。
据统计,截至目前,兰州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达到20名,长江学者达到18名,10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各学科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成绩的背后是另外一组数据:2008年以来,兰大共选派268名教师到国外留学、30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85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此外,兰大还为230位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科研启动费和配套费,并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面上项目、西部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兰州大学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等各类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和校际交流关系,选派一流的青年教师到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为五年、十年后的兰大储备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的政策是明确的,将来就是要向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人倾斜。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创造让年轻人干事业的舞台。”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说。
2012年上半年,兰大又出台了《兰州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让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了新的 保证。翻开这一红头文件,一项项、一条条,政策意见不但导向清晰,而且更加全面细致,不仅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和职业发展,而且强调青年教师的思想进步和人文关怀。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的考核和评价办法,让兰大工作的每个人通过勤奋、努力,都能在促进学校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说。
近年来,兰州大学先后出台了《兰州大学各类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兰州大学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兰州大学岗位聘用实施方案》等文件,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岗位设置分级分类体系,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形成了以岗位职责考核为主的目标考核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和干事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来对人事人才工作的持续投入,终于让兰州大学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人事人才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2008年至今,兰州大学新增两院院士4人,新增“千人计划”特聘教授8人,新增“长江学者”5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新增国家教学名师3人,圆满完成了之前确立的“立足培养,着力引进;延揽名师,扶植新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结构合理,提升素质”的人事人才工作目标。
“百代舒眉伫塞流,九州桃李满园收。东南孔雀应怀往,西北依然万卷楼。”2008年9月,在兰州大学百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之际,兰大文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成晴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对母校的祝福。毕业时,他即被保送清华大学读研深造。
今天,越来越多的兰大学子像李成晴一样受惠于兰大高水平师资的熏陶,从兰大走向更高的学术殿堂。兰大,也因为有了高水平师资的支撑,承担起更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国家使命,朝着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王兴东/文)
(《中国新闻》2013年3月12日d06-07版)
工作总结引语篇二
栽好梧桐树 引得凤来栖
网球运动进入中国已有100多年历史,而进入大众视野仅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当中国网球处于困境时,敢为人先的广东人于1980年举办了广州网球精英大赛,为中国球员打开了对外交流之门,找到了中国网球快速发展的钥匙。
对于中国体育来说,这届大赛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首次世界顶级赛事,架起了中国体育及中国社会与国际沟通的桥梁。此后,北京亚运会、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相继在中国举行,让中国有更多的机会向世界展现自己。
一项赛事推动一项运动
网球运动发源于法国,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清朝光绪后期,广州沙面辟建了几片网球场,由广州俱乐部负责管理,外国驻穗领事馆人员、传教士、商人在此活动。此后因政治、社会、战争等原因,网球运动一直没有很好地在中国发展起来。
1980年,中国网球协会被接纳为国际网联正式成员。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原因,当时的中国选手鲜有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更不可能参加职业比赛。这个时期出国比赛的机会很少,主要是在国内训练,为全运会、亚运会做准备,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少有交流的机会。
中国网球名宿杨明训回忆说:“当时就是出国比赛了,去的也主要是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而且打的还是‘友好比赛’。”
1980年10月13日至19日,广州网球精英大赛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举行。此次比赛是富豪大奖赛亚洲区巡回赛的第一站,有15个国家和地区37名男运动员参赛。这也是中国在文革后首次向世界体育打开大门,迎来世界顶级赛事。
在这次比赛中,中国网球运动员虽然未离开祖国,但获得了一次与世界高手过招的难得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州网球精英大赛是中国网球运动甚至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从1984年起,广州每年都举办一届“广州国际少年网球赛”,开始推广和普及网球运动,让普通老百姓参与到这项曾经的“贵族运动”中。
2011年广州网球公开赛重返天河体育中心网球场让球迷欣喜不已。广州已经完成了网球硬件设施的布局,由东到西依次有广州国际网球中心、奥体网球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网球场、芳村体育中心网球场,上述四大网球中心均有承办国际大赛的能力。广州网球硬件设施在国内城市也是首屈一指。
目前,广州各大高校、社区的网球场也相当受欢迎,经常打网球的人早已过万。
一块福地带来无数荣耀 在广州频繁举办国际网球赛事这段时间,广东网球新秀李心意开始崭露头角。1980年12月14日至次年1月26日,李心意随中国青少年网球小组参加了在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举行的“阳光杯”、“桔子杯”、“国际运动员杯”、“白宫杯”、“咖啡杯”等世界冬季少年网球巡回赛。这一年频繁的出访比赛,令李心意的技术水平有了提高,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比赛经验。
此后,李心意在全国网球比赛和香港硬地网球邀请赛上多次获得女子单打、女子双打的冠军。1986年9月,在汉城举行第十届亚洲运动会,中国女子网球队战胜韩国队夺得女子团体冠军,李心意是成员之一。她还战胜韩国李延顺获女子单打冠军,从而结束了中国在亚运会上无网球金牌的历史。
这个得来不易的冠军,让中国网球项目的工作者和运动员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从此之后,中国网球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提高,坚实地走在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道路上。1994年广岛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2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4名选手入围。1998年曼谷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枚金牌、2枚银牌和2枚铜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又有3名选手入围。
在中国网球运动中,女选手的进步十分迅速,逐渐攀上了亚洲之颠。中国女选手在2004年的四大网球公开赛中,分别在澳网和美网进入双打前八名。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更是勇夺金牌。2011年的法网,李娜也再次改写历史,捧起首座大满贯冠军奖杯。这也是亚洲选手第一次夺得大满贯赛单打冠军。
令广州人欣喜的是,李娜2004年复出后,正是在广州网球公开赛上获得了中国队历史上第一项wta巡回赛女单冠军头衔。可以说,李娜复出后的“起飞”,也是借助广州举办的国际网球大赛。
一扇大门广迎天下宾客
1980年的广州网球精英大赛,对于中国体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打破了新中国未承办过国际大赛的尴尬纪录,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交融的桥梁。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新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洲运动会。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代表团数和运动员数都超过了前十届。
中国在本届亚运会上以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高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从而确立了亚洲体坛霸主的地位,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开放的中国。对于因两年前在汉城奥运会上只有5金入账而信心低落的中国体育界,这样的成绩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与此同时,中国健儿在竞技场上的优势,也在无形中转化成国人的自信,民族自豪感一时间爆棚。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中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位居奖牌榜榜首,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亚洲国家登上金牌榜首。
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促进了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一年多前,广州再次将亚运会带回中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广东、广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表达对亚洲各国(地区)人民的友好情谊,为进一步提升广州的综合竞争力、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多项国际网球大赛落户中国。中国网球公开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高手前来参赛,很好地推动了网球运动的发展。
工作总结引语篇三
凤县凤州初级中学 影视教育工作总结
为了丰富我校德育内容,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近年来,凤州初级中学以“建学生幸福校园,促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书香养德、感恩读书”读书争卡系列活动、凸现学校构建的“33601”德育主题的影视教育系列活动两条主线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培养崇尚英雄、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热情,我校根据上级有关影视教育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影视教育活动,现将我校一年来影视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确保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为有效发挥影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学校成立了影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主管德育工作领导、班主任、语文教师为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有力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学校开展全方位的影视教育活动,我校根据自身情况,利用每个班级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有关影片,并专门指定人员负责爱教电影放映及影评撰写工作的组织实施。安排2名业务技术强的信息教师,与语文组老师和班主任配合,利用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时间,精心制定放映计划,保证放映时间和质量,在每个月让学生分年级组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保证了每学期
1 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至少观看2场以上电影,真正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影视教育的作用。
二、教师及时认真指导,学生积极观看思考。
学校结合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影视教育工作计划,系统选择影视片,安排播放的时间、地点、教育主题和受教育对象。在每次观看电影之前,各位语文老师都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观看电影的专题培训,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让学生明白每部电影的主题、教育意义是、中心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有什么事件。学生要能复述电影情节,在充分理解电影主要内容及其教育意义基础写出反映真情实感的影评文章,学校举办展板,举行班级影视教育讨论会,各班级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校演讲比赛。去年学校举行影评教育各类展板32面,组织演讲比赛2次,影评征文报送学生作品24篇。
三、
利用多个平台观看电影,让影视教育常态化。 学校把自行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活动与凤县教体局电教台“送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以影视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中国汉字听写比赛、师生同读一本书、学生读书争卡等活动。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师qq群、学生学习交流qq群进行开展爱国影视片评议。在学校网站上传挂最新爱国影视片、学生的影评文章、学校影视教育活动图片。四、创新影视教育载体,提高工作效果。
2 学校在影视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率高,参加活动后都会产生丰富的感想,学生纷纷撰写观后感,语文老师积极指导批阅成为学校一项常规工作。政教处能安排各班级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的影视教育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内容精彩。学期内学校教导处会组织语文教师举办 经典朗诵会,把电影中经典的台词作为主要内容,学生的表演声情并茂,感情充沛,再现了精彩剧情。在学校高度重视下,经过有力的工作措施,学校影视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近一年来在影视教育活动中有97名学生征文、演讲在学校获奖,有7名学生的文章被《新新初中生》刊登,有2名学生的影评作文在省、市获奖,冯玲老师被评为陕西省影评指导优秀教师。
虽然我校影视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学生书写观后感质量有待提高,开展影视教育的活动系统性还要增强,学生影视观看盲目性还存在等问题,但是在学校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下,在学校朝着建设学生幸福校园思想的引领下,学校的影视教育工作一定会扬长避短、真抓实干、勤奋创新,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
凤州初级中学 2016-10-14 3
工作总结引语篇四
2011年工作总结
我作为一名服装修改技师,担任店内的服装的修改和维护管理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不懈努力,刻苦专研学习业务技能,在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以扎实的工作精神和娴熟的修改技术,为保证店内的销售。
在思想上,我所从事的修改岗位,任务量大。对急修的服装绝不应付修改,也没耽误过修改,认清公司的形势,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不怕累,不怕苦。克服困难,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爱岗敬业,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服务与客人。
回顾一年的工作经历,我主要有以下个人工作总结:
1.为了提高修改的技能,我首先对服装进行不见断的学习和研究,针对店内的设备,有针对性的对技术的培训和磨练。
2.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术特点,特别是针对一些急需的顾客需求,使得自己的技术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为店内的销售做好后勤的工作,多次得到店长的好评。
3.严格把好自己的技术关,努力降低修改成本,维护好设备。
4.为了确保顾客的满意度,我时刻抓好工作技术关。
展望2012,在新的一年,一如既往,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工作总结引语篇五
观音镇凤翥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我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精神,以创办示范校为目标,坚持以创新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一个学期来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扎实德育展实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本学期通过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学校在每周一次的教师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科渗透提高效果一是坚持以思品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在各科计划要求和教案中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第一、签定“师德师风承诺书”,让师德师风教育有“前进”的“航标灯”。同时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年”及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承诺活动。本学期,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工作会议,举办师德师风辅导报告会等形式,提高活动效果,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第二、夯实检评,规范学生行为。学校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重点和标准,认真开展做好纪律卫生、路队、出勤、三歌两操每天的检评和每周的公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劳动习惯。第三、切实抓好少先队的建设与活动。广泛开展“自立自强”、“读书读报”、“21世纪我能行”社会实践及主题中队活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早会、班队会活动,结合 “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节日开展各有关主题系列活动。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组织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增强了教育的效益。
5、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安全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安全工作责任制,狠抓校园综治、普法、创安等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我校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还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了普法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各班主任、学生家长重新签订安全责任书,强调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形成家校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围绕“饮食安全”的主题进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二、扎实教学提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生办学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个学期来,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长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常规教学狠落实。做好“三查”,为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开齐上好课程,组织定期检查并做到检、记、评结合,保证课程计划的得到全面落实,学生在学校能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各科知识,从而得到全面发展。提出决胜课堂,做好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关,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为准绳,规范学校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学校针对指标要求,逐项落实有关工作,让其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发展。本学期我校注重对课堂教学“全面性、主体性、活动性、实效性、科学性”的探究,逐步营造了愉快、宽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自己学习主动思维视为一种乐事,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局面。一是注重理论学习,端正教学观念。学校长期不懈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让我们共同走进新课程》等课改理论,联系本校实际,继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体现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推动着教学实践向纵深发展。
2、优化队伍强素质。学校以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积极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抓好教师基本功的再训练。
三、扎实服务为动力后勤工作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保障,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抓好后勤工作能有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本学期,学校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遵守财经制度,执行收费标准,增强理财公开透明度。学校不断完善财产的保管和使用管理制度,提高财务利用率和保存率,2、图书实验管理。做到分类排架,编好目录,出借手续规范合理。自然实验进一步充分发挥实验仪器作用,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基地。
3、卫生保健工作。本学期,学校主要以上好卫生课为主,扎实两操两课一活动的工作,并结合做好学生体检,各种疾病的免疫和防治,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六、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还需更上一层楼,走向更高更远。
2、教育经费短缺,学校无围墙,不能做到关门上课。
总之,立足学校实际,着眼于未来意识及办学总体规划,开拓进取,大胆实践,学校工作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继续探讨新形势下学校办学的新特点,新经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建设教育强县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0一四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