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满井游记讲解(4篇)

最新满井游记讲解(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10:44:39
最新满井游记讲解(4篇)
时间:2023-03-23 10:44:39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满井游记讲解篇一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习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习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习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习。可一开始的预习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讲解篇二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余之游/将自此始。)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满井游记讲解篇三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鄙弃官场,淡与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本文曲折的表现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

2.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重点词语: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书上批注)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写水: 。

写山: 。

5.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书上批注)

6.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作者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拓展延伸:搜集摘录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意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检测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与其兄 、其弟 合称为“公安三袁”。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后 如倩女之靧面 飞沙走砾 髻鬟 凡曝沙之鸟 若脱笼之鹄 呷浪之鳞 红装而蹇者

3.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 )

a土膏(很稠的糊状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

c披风(开、分散) 汗出浃背(湿遍) 呷(吸)

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

4.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5.选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是一篇记游小品,北国的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b.这篇游记抓住了春天的景象,突出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特点。

c.选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是“脱笼之鹄”,又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

d.选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郊游的所见所感。

我的收获:

满井游记讲解篇四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